自然教学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自然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德国联邦自然与森林幼儿园协会主席团主席20世纪70年代,德国兴起了多种形式的环保教育运动。到了20世纪80年代,许多专家学者分析并回顾了这场声势浩大的环保教育运动,研究发现:经过了十年的努力,环保意识教育已逐渐深入人心,但在知与行之间尚存鸿沟,人们的环保行为没有明显的进步。原因为何?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第一篇:自然教学论文范文

谈小学自然实验教学

自然教学的改革,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配套改革,而改革的重心则是以实验为基础,以加强教学实验为重心。综观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形势,尽管经济基础不一,社会制度不同,教学内容、要求和方法都有不同,但在新技术革命挑战和世界性教育改革的浪潮面前,共同对策都是大力加强实验教学,大力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因此。实验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教学的基础。现就当前自然实验教学谈点浅显的认识。

一、转变思想观念是改革自然实验教学的前提

目前一些农村学校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下,仍将自然作为可有可无的课,这是开展实验教学的障碍。我认为这种思想必须扭转,从领导到教师都应该提高对自然学科的认识。几年来,我校不管是自然任课教师还是领导一直没有放松自然学科的实验教学,他们都能从教学实际出发改革小学自然教学,为我校开展自然实验教学创造条件。

二、因材施教是改革小学自然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出现各种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时间各不相同。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应配合当地季节变化,调整好最佳的教学时间,求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四年级第八册《花的构造》一课,如在下学期开学后第三周进行教学,而此时本地区的桃花和菜花还未开放,教材中列举的其他花开放得更迟,因此,我在教学中将此课推迟到四月下旬教学。

三、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是改革自然实验教学的重要方法

小学自然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工作中,我对课本中的实验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实验效果,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1.增加一些实验

课本中涉及到的一些知识,单靠老师口头讲,学生不易理解,可是通过实验却能收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在课堂上应该适当增加一些取材容易、操作方便、效果明显的实验。如学习第九课《蒸发》时,有一个问题是“如何加快蒸发”,我在讲解的同时,增加了一个实验,我在黑板上同时抹上三滴水,其中一滴让其自然蒸发,第二滴用吹风机的冷风档次来吹,第三滴与第二滴同时用另一个电吹风的热风档次吹,结果学生会很清楚的看到用热风档次吹的水珠先干。用冷风档次吹的水迹次之,自然蒸发的水珠很久才干。这样使抽象的教学直观显示出来,而且结论更加科学可靠。

2.改进一些实验

课本中的个别实验直观性差,现象不明显,我对部分实验的装置和方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实验效果。如在四年级自然第七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实验,要求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是否流进瓶子里,把瓶子松一松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到胶塞一松,漏斗里的水很快流进瓶子里去了,这是因为空气让出了它占有的空间,空气从胶塞处流出去了,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空气从胶塞和瓶口结合处“流”出的情景,我在胶塞和瓶口处抹上肥皂水。这样既能让学生观察到漏斗里的水流进瓶中,也能看到胶塞与瓶口结合处出现了许多肥皂泡,即空气从那里“流”出来了。

3.替换一些实验

课本中的有些实验,在课堂上不能完成,所以可用其他方法代替。如在四年级第七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材是用在炉子上烧一满壶水引入的,这个实验在课堂上不易进行,而且用时间又较长,学生平时只看见过水烧开的情景,这种现象生活中又不多见,所以我采用录像替代这个实验。又如:在六年级第十二册《彩虹的形成》一课,在阳光下用喷雾器喷雾的方法观察彩虹,这种方法在课堂上演示,要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当天是否有阳光),我把这个实验替换成用投影仪、水槽和热水来做实验,效果很明显。方法是:先把水槽放在投影仪上然后打开投影仪,在往水槽中倒入热水,热水蒸发,在投影仪上方形成许多小水滴,就能很清楚观察到彩虹。

4.变一些课上试验为课下实验

有些课上实验可让学生到课下去做。如:测量太阳的高度、养蝌蚪和种大蒜的实验,可由学生到课下去做,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采用多媒体教学

在自然教学中,还会遇到一些教材所列举的认识对象,诸如某些动物、植物,由于受当地时空、季节等条件的限制,教师一时无法满足课堂的需要,为此,本人充分利用多媒体,千方百计找资料、找素材,使本因条件限制而无法完成的实验得到开展,通过这样的手段和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自然实验教学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落实,随着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密集程度的加大,实验将成为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

作者:杜静萍

第二篇:自然游戏教学法

德国联邦自然与森林幼儿园协会主席团主席

20世纪70年代,德国兴起了多种形式的环保教育运动。到了20世纪80年代,许多专家学者分析并回顾了这场声势浩大的环保教育运动,研究发现:经过了十年的努力,环保意识教育已逐渐深入人心,但在知与行之间尚存鸿沟,人们的环保行为没有明显的进步。原因为何?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学习和认知的方式未受重视。与此同时,我们也和许多幼儿园或学校深入交流,探究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才能让儿童深入认识生态环境问题并落实于行动?大家一致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不知如何跨越知与行的鸿沟,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切实的行动。

于是,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自然游戏教学法,编制了一个关于幼儿教育学的两年制职业教育培训方案,以便帮助大家将幼儿教育与环保和生态教育有机结合。我们为何提出自然游戏教学法呢?首先,自然教育难道依旧是20世纪70年代的那种“说教式”教育吗?用什么方法能够让儿童更好地接受自然教育呢?体验式教育吗?综合考虑,游戏不失为一种优选方式。为此,我们经过了一系列研究,最终决定提出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一自然游戏教学法。

儿童只有在不受各种预设和条条框框限制的情况下,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去体验并了解自然,与自然亲密接触,才能够产生深刻的环保意识。这只有在儿童身心·喻悦的前提下才会实现,这就是游戏的作用。只有在我们亲身体验且身心·喻悦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热爱自然,唯有如此,教育才是成功的。

由此可见,自然游戏教学法是一种将自然科学与环境教育(可持续教育)用游戏及戏剧教育的方式融入全人教育体系的一种教学方法。

自然游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人文教育;

第二,自然科学教育;

第三,体验教育学:

第四,运动与形体理论:

第五,格式塔教育学。

一、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贯穿人的毕生发展,它囊括了自由、价值观、尊严以及个人修养等一系列教育理念与人文关怀。它的哲学根源在于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思想。

正如瑞士教育家约翰·海因里希·裴斯泰洛齐提出的“用头脑、手和心学习”,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提出的“吸收性心智”,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创办者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提出的“人性教育”。这三位先贤教育理念的共同之处正是鼓励孩子们走出去,与自然接触,去户外活动。此外,还有一位2019年刚刚辞世的德国教育家贾斯珀·鲁尔,他是一位关心儿童与成人关系的学者,他坚信成年人永远是孩子的榜样。

我们需要保有爱心和耐心,有目的地关注儿童,充分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并且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面对孩子们的愿望和需求。我们还需要赢得孩子们的信任,相信并支持他们达到目标。我们要相信:儿童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能够自主解决生;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成为值得孩子们信任和依赖的成人。

二、自然科学教育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认为:“学习是一种经验,除此之外的都是信息。”人只能利用自身通过经验获取的信息,而我们被动获得的信息往往就像物资一样被存放在某个地方,那些信息并不会成为我们知识体系的—部分。

我们基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以及上文谈及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的理念,梳理了自然游戏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将知识与人的内心联结起来的过程。对儿童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体验令其好奇且难以忘怀的现象。不仅如此,对教师而言,这样的体验也尤为重要。因为,教师需要引导幼儿积极体验,就必须事先进行知识检索,储备相关知识背景,这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孩子们内心世界的状态是开放的,与成人不同,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将知识转化为孩子们的独特语言——游戏,借助于游戏的形式,将知识与体验传输进孩子的内心。当知识内化之后,孩子们需要再对其进行外化(实际操作),这就好像将知识升华为文化的过程一样。

例如,德国的孩子们经常在户外发现很大的蜘蛛网。如同其他处于温带地区的国家,德国也四季分明,每年的8月底正值夏末秋初之际。在这一时节,昼夜温差越来越大,蜘蛛网上时常挂着许多露珠。有时,夜间风大,蜘蛛网破了,蜘蛛会忙碌地重新织补……幼儿好奇地观察着这些有趣的现象。于是,德国的幼儿教师认真进行了相关知识检索,充分了解这些自然知识背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非要求教师学习相关深奥的自然知识后再将这些内容“原汁原味”地传授给幼儿,而是将其作为教师自己的知識背景,便于将幼儿好奇的现象与游戏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经过相关知识检索认识到:蜘蛛可以利用其体内的不同丝腺生产出不同种类的蛛丝,且不同蛛丝的物理性质也各不相同,从而结成不同功能或建构复杂的蜘蛛网。结成蜘蛛网的蛛丝十分坚韧、富有弹力,且蜘蛛网具有特殊结构,蛛丝之间相互支撑使蜘蛛网的承重力大大增强。用于捕捉食物(昆虫)的蜘蛛丝带有黏液,蜘蛛在捕获食物之后,还会用蛛丝将食物(昆虫)紧紧缠绕、包裹起来。通过进一步的知识检索,结合仿生学相关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蜘蛛丝的强度比钢铁强4倍,其伸缩性比聚酰胺(PA)还要高,而且,蜘蛛丝是很好的防火材料,其应用广泛,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支持与帮助。

上述知识背景不仅会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有力支撑,同时还会改变教师面对幼儿以及自然环境中其他生命的态度。试想,在大多数情况下,蜘蛛可能会引发人们恐惧或厌恶等不适感。但是,当教育者充分了解蜘蛛的相关知识之后,会以更加客观和科学的态度面对并接纳大自然中的各种小生命。教育者会认识到:蜘蛛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倘若没有蜘蛛,很多植食性昆虫会严重破坏那些美丽的森林,甚至使之消失殆尽。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实践家马丁·瓦根舍因提倡“重新关注自然现象”,他认为,各个学科领域的学习内容过于抽象化,大家在各种各样的理论分析中逐渐迷失,似乎更加倾向于“为科学而科研”,却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研究现象本身。因此,他呼吁:“拯救(自然科学中的)现象!拯救学校学习!”从而改善孩子们不通过现象接触世界而是学习那些极其抽象科学理论的状况。

同理,回归信任儿童的问题,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如同人类最初对科学产生强大的好奇心并积极探索那般,具有独立演绎与归纳推理的本能。在此过程中,幼儿历经“观察——记录—诠释——提出假设”的研究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科学探索的过程,也是每一个幼儿都可以独立完成的过程。我们的活动目的并不在于评价研究结果的好坏对错,而在于鼓励幼儿自发的研究过程,让幼儿的思想在互动中碰撞出“火花”。

三、体验教育学

如何以游戏的形式与幼儿深入探讨各个主题(问题)?事实上,游戏就是将各类现象主题化的过程,即教师依靠自身现有的知识体系并结合知识检索的收获,对各类现象进行文化和艺术加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可提供给孩子哪些“可能性”。此外,游戏的过程是相对缓慢的,就如同孩子们观察蜘蛛和蛛网那样,需要漫长的时间去细心地探寻并耐心地等待蜘蛛的出现。由此可见,游戏体验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耐心。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游戏方法,最好是幼儿自发生成的游戏方法或形式,例如:用一些毛线,在室内打造出一个十分形似的“蜘蛛网”,在其中模仿蜘蛛的各种运动,设身处地地进行共情体验。

回归游戏体验教育学的理论层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以下四点:

第一,游戏永远有意义;

第二,学习可能无意义;

第三,儿童会创造游戏空间;

第四,游戏等同于儿童的工作。

游戏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种是有指导的游戏,另一种是自由游戏,二者都很重要。此外,还有人们常常忽视的自然游戏空间,它能够使活动更加游戏化,更具有价值。在此,笔者并不想阐述究竟应该选用何种游戏去开展怎样的活动,或者将哪些内容转化为何种信息。更重要的是我们和孩子共同塑造时间。游戏不是一个由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的娱乐活动,也不是漫无目的、无意识的自由活动。事实上,游戏是我们对时间的主动性应用与过程性塑造。

当幼儿对自己所有的体验或经验进行内化的时候,他们需要综合运用自己的身体、感官和精神等各种力量。唯有如此,幼儿才能够将经验加以内化,真正掌握并吸纳现象中所蕴合的深意。此时,那些原本抽象乏味的知识变得更加“活灵活现”,能够为幼儿学以致用,而不再是“硬盘储存下的信息”。

例如,在“蜘蛛网”游戏中,我们借助绳子与孩子—起体验蜘蛛织网的过程。其实,用绳子编织—张“蜘蛛网”是孩子们自发生成的活动,他们十分好奇:用细如发丝的蜘蛛丝织成的蜘蛛网能否承担昆虫身体的重量呢?为此,他们细心观察蜘蛛网的结构,认真地扮演起“蜘蛛”,用绳子“织网”。这使得孩子们切身体验并感受到“小蜘蛛的大学问”,原来,看似平常的蜘蛛网中蕴含着许多物理力学和体育运动学的知识。在“织网”过程中,幼儿也强化了对身体肌肉的控制能力,学习到给绳子打结的技巧。此活动不仅存在知识经验的内化过程,也体现出幼儿学以致用的外化过程。当孩子们完成了“蜘蛛织网”的活动,新游戏“穿越火线”(身体穿梭于繁杂的“蜘蛛网”中且不可以接触绳线)也随之而来,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众所周知,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游戏手册供我们选阅借鉴,因此,在开展自然游戏教学法时,教师不需要冥思苦想地去自主创设游戏,更为重要的任务是将那些唾手可得的游戏加以筛选,使游戏与幼儿感兴趣的现象有机结合,相互联系。

库尔特·哈恩是当代户外拓展运动、体验教育学的奠基者。他认为,我们对孩子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其身体的发育,还要使其更好地迎接社会挑战,为其创设学习机会,给予孩子时间、空间和自由,使其能够自主塑造人格与世界观。体验教育学是一个具有宽泛外延的概念,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观点是注重个体的自我实现,即强调人格健全的人在真实场景中的学习状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对个体价值和极限经验产生深刻的体会。

笔者曾有幸在北京与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福昌先生交流。当时,郭福昌老先生曾问我们:“‘狼孩’和森林幼儿园中的‘野孩子’有什么区别?”我们认为:与“狼孩”相比,森林幼儿园的“野孩子”可以更好地回归社会文化,其中重要的过程就在于“手作与手工”的部分,他们在自然中的体验以及通过游戏内化的知识经验,均会通过“手作与手工”的形式重新外化出来,即在文化活动中改造自然赋予的馈赠。

例如,我们将“蜘蛛网”与印第安传统文化中的“捕梦网”相结合,在手工活动中融入文化元素和特质。于是,一个看似纯粹是自然科学的“蜘蛛网”主题逐渐衍生出心理学中关于“梦”的主题,以及文学中的印第安文化传说的外延主题。

自然游戏教学法要求我们结合一年四季的时令特点(如春天的复苏萌芽、夏日的生长绽放、秋日里的结果成熟和冬季的变化休眠),开展适宜的主题活动。时令与动植物生长息息相关,而我们的“生物钟”也存在多元化的个体差异。在德国,我们会依据时令定期改变游戏活动的主题。教师会与孩子们一起去探寻当前时令中正在发生的自然现象,使其成为游戏的主题,而不是预先设想出某个主题,再带领孩子开展游戏。对此,孩子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关注。主题不可能干人一面,每一位教师和幼儿基于现象自发生成的主题都是独特的,这不仅是因为教师的个体差异,也体现着孩子的个体差异。

此外,我们对主题活动的记录也是一个可以呈现并完善和修改的教学成果。我们在分析记录主题的时候并非写清楚教学目标和任务,而是基于我们对主题活动的观察,分析通过主题活动能够实现哪些教育纲领性文件内容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对待教学任务的态度并非由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因为实现教学任务的主体是幼儿。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观察幼儿是否在主题活动或生活中有所发展并达到教育纲领性文件中提出的目标,而非教师预设主题活动带领幼儿开展活动,经历了游戏活动之后便理所当然地认为幼儿有所发展。为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教育纲领性文件中的相关内容,它不是教师的“作业”,而是一种“观察工具”。

四、运动与形体理论

鲁道夫·拉班是匈牙利著名的現代舞理论家和教育家,也是德国表现派舞蹈创始人之一。他认为:“—切存在都是运动。”所有的事物都可以以运动的形式表现。作为教育者,我们在表现人生中的各种事物时,需要用最为适宜的形体语言,并不断深化自己在这方面的意识。我们不应笼统地用单调的动作模式去表现事物,而应该与孩子一起认真地观察,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都可以借助运动的形式加以表现。

2016年,我们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与大约200位教师—起体验了一场主题活动,在完全没有预设的情况下探索神奇的植物。我们的任务是摒弃自己所有的知识背景,仅依赖自身的情感因素和“眼缘”去挑选—种对自己而言最为神秘的植物。其中,有—个探险小分队选中了银杏。在此过程中,成人必须把自己“打回原形”,回归孩童状态,摒弃任何偏见,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如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最后,我们用语言或动作(形体语言)将自己的体验加以描述。

五、格式塔教育学

“格式塔”一词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其实,意译为“完形”更为恰当。“完形”包括我们自身形态或外在事物的空间改变,在此过程中,重要的并非形式上的改变,所有的改变都是我们每—个个体对自身情感的表达,这才是核心所在。在全人的成长变化之中,对人的感知、思考与行为进行整合与表达,其形式可以是音乐、语言、戏剧、舞蹈与绘画等。

通过某一活动去表现情感的过程正是我们对现代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很多人认为现代艺术不容易理解,这是因为艺术不再是—种美学表达,而是一种情感表达。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过程中的所有感知和感觉,这才是教学的本体,而不是最终的教学结果。

作为教育者,我们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应注意规避自身的预设观念,例如:唱得好不好,跳得好不好,画得好不好,等等。我们时常感到:这个我不会,那个我做不好。但事实上,在整个过程结束之后,我们往往会惊喜地发现:当我们破除了一些价值预设之后,当成人以儿童般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活动中时,我们就会以崭新的视角去观望和体验大自然中的一切。

作者:Ute Schulte Osterman

第三篇:独立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初探

摘 要 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在独立学院中,如何在继承和发扬普通高校的自然地理学的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建设具有独立院校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是独立院校专业特色办学的关键之一。本文在教学体系改革初步调整的基础上,对2016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针对性访谈,根据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信息反馈结果,以及课程作业完成情况与考核效果的总结,提出教学体系改革提出一些浅见,主要包括结合后续课程设置重点教学内容,引入开拓思维的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加强专业和区域特色的教材体系和课程资源库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自然地理学 教学体系改革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s; Natural geography; Reform of curriculum teaching system

1 问题的提出

自然地理学是高校地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先行课。[1-4]由于自然地理学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等特点,而且课程内容既有理论深度,也有实践应用,有利于培养“宽口径、重基础、强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它在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5]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院校中,如何在继承和发扬普通高校的自然地理学的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建设具有独立院校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是独立院校专业特色办学的关键之一,也是独立院校课程教学体系改革首要探索的方向。因此,笔者对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在针对我系特点的基础上对教学体系进行初步调整,并对全系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调查和评估,以期探索适合独立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体系。

2 教学体系改革的设想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是依托母校中山大学办校的独立学院,自然地理学作为资源与城乡规划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均作為必修基础课程,并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将该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作为学生最先接触的专业课之一。目前课程沿用母校中山大学的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体系,课程教学分为理论课讲授为主与野外教学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其中理论授课54课时,野外教学实践4课时。然而中山大学的教学体系在新华学院学生的教学应用上,存在理论知识全面而宽泛,针对性不够,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不足等问题。独立学院的自然地理学课程应该根据专业培养方向和学生的特点,建立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

2.1 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定位

我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土地与水资源等国土资源利用、保护管理的实际需要,具备自然地理学和资源环境等相关应用领域宽广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土、环保、水利、农业等领域从事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环境评价与规划,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达到以上培养目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分为核心课程、应用课程和创新课程,专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为国土资源与管理。因此,在有限的教学课时课和课程设置中,我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课程设置侧重于“水和土”两大要素,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与部门地理学相关的专业课程有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等课程。而自然地理学作为设置在第一学期的基础核心课程,对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四年的课程学习来说,相当于一门导论性质的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整体观的科学方法论,认识学科的系统性,提高学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后期的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打好基础。

2.2 适应课程性质的指导思想

2.2.1 开展专业基础教育,树立地理学科的世界观

自然地理学作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四年专业学习的导论课程,可以通过专业基础教育,帮助学生实习从高中向大学的过渡,在高中地理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自然地理整体性的理念,引入地理科学整体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的世界观,确立人与自然、社会、经济相互协调的人地和谐发展观。让学生对学科的理解从高中的地理知识点提升到学科内部的系统性、整体性与科学性,为学生将来从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环境评价和规划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2.2 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方法,诱导独立思考能力

自然地理学“综合——部分——综合”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大学新生的系统思维方法的入门课程,课程首先讲述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系统方法和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属性,然后分各自然地理各成分讲述各成分的形成过程、基本特性及其类型和分布,在通过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传输与物质循环过程讲述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整体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后升华至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模式。同时,课程采用“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课堂讨论”与自然地理学思维导图等教学形式,诱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产生科学研究的思维产生重要影响。

2.2.3 重点阐述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加强实践性教学

教学内容重点阐述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等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在牢固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从基础上,开拓思维,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动手实践能力,结合独立学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特点,在课堂授课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开展自然地理综合实践,集体参观广东省博物馆等。

3 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

本次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在教学体系改革初步调整的基础上,完成全部课程后针对教学体系设置和教学效果对2016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针对性访谈,根据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信息反馈结果,以及体系课程作业完成情况与考核效果的总结,提出教学体系改革提出一些浅见,主要包括结合后续课程设置重点教学内容,引入开拓思维的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加强专业和区域特色的教材体系和课程资源库建设等方面。

3.1 结合后续课程设置重点教学内容

课程配套教材采用伍光和等编制的《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该教材是国家“十一五”精品教材,也是自然地理学课程的经典教材,教材内容全面而且具有一定深度,一个学期54课时内将教材内容全覆盖并且讲深讲透不符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因此,根据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资源专业培养方案的侧重“土和水”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侧重介绍没有相关后续课程的地质、大气、海洋、生物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等相关知识,避免与后续地貌学、土壤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根据调查结果,75%的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合理,20%的学生认为基本合理;70%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难度适中,10%的学生认为比较容易。因此看出,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内容的设置能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

3.2 引入开拓思维的教学手段

经过高中地理课程教育,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点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作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第一学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一项更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自然地理整体性的理念,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系统思维方法,引导通过现象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因此,除了通过开放性的课堂讨论,在课后还设置了思维导图和野外实习报告的课程作业。思维导图是要求学生自己绘制课本每一章节的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训练增加对地球表层系统内在联系的理解。根据调查结果,88%的同学认为作业数量合理;另外,50%的同学认为思维导图的作业形式有趣,有完成的动力,40%的同学认为有一定难度,但基本能适应。但90%的学生承认自己在课后较少或者没有自觉复习与查阅与课程相关资料进行自学,因此,应采用适合的课后作业模式促进学生的课后复习和自学。经过访谈,对于作业安排主要有两类建议,一类是建议增加课后习题,可以促使学生课后的自学,另一类是希望增加小组形式的实践研究。因此,认为开拓思维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较好,但应结合常规课后习题来巩固知识要点和实践研究类作业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3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教学建设为突破口,注重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打造以实验实训为主要内容的时间平台,不断强化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6]根据调查结果,约15% 的学生认为理论和实践课时的安排不合理;对于课时调整建议的调查,95%的学生都认为需要增加实践课时,90%学生希望在现有野外实习点之外再增加1个以上的实习地点。因此,为了进一步适应独立学院的办校特色,未来将通过教改项目推动教学模式的调整与进一步优化,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适量增加实践课时,例如开展校内植物认种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与课程相关的工作站,创建校内自然地理实验室和展览室等。在传授理论的同事,通过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野外调查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地理科学展示大赛,结合自然地理学基础知识设计参赛作品,锻炼学生调研、分析、总结、表达、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3.4 加强专业和区域特色的教材体系和课程资源库建设

目前,自然地理学课程教材和提供給学生的参考书单都是自然地理学的经典教材和参考书,为进一步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计划在原来野外实习点的基础上,增加1~2个课外实践基地,配合实践教学需要编制我校自然地理综合实践的配套教材,并于条件成熟时,进一步编制其他自然地理学实践活动的指导手册。另外,结合课后习题作业的需要,完善丰富学生的课后作业练习题和考试题库,收集或者录制具有区域特色和教学针对性的图片和视频教材,建立我校自然地理学的课程资源库。

4 结语

独立学院是近1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探索针对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教学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对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自然地理学作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以上几点是笔者关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初步探索与思考,期待通我校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基金项目: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教改项目(2016J033,2017J15);广东省教育厅“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5Z003)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0:24-25.

[2] 王文福.自然地理与地貌课程建设实践[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3):38-41.

[3] 伍光和.从综合走向和谐——自然地理学教学的感悟[J].中国大学教育,2007(7):23-24.

[4] 祝明霞,曹铭.自然地理学课程建设与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2015.35(6):96-98.

[5] 张瑞虎.新形势下高校自然地理教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6):17952-17953,17964.

[6] 王知桂.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以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教学改革为例.人力资源管理,2015(7):192-193.

作者:陈静 唐波 宋云

上一篇:金融体制论文范文下一篇:儒家德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