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2-11-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孵化之初直至完全成型, 就一直与科学技术紧密相连。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则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恩格斯曾说过, “现代唯物主义概括了自然科学的进步”。人们一直都认可这样的观点, 即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1]。

当前, 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 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影响广泛。人工智能作为最前沿的研究热点, 在经历过了万分艰难的起步阶段和蜿蜒曲折的发展阶段, 终于在今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基础和思想支柱[2]。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两个看似相去甚远的学科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而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有着怎样的指导意义, 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人工智能简介

人工智能简称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是研究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及技术的一门新兴学科。作为信息科学 (也可以说计算机科学) 的一个分支, 人工智能的研究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 并想要突破智能的界限。甚至, 科学家们希望研发出新的能像人那样思考并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人, 来大范围地替代人类的生产劳动, 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目前, 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人机交互等方面已经实现了巨大突破。

可以说, 人工智能的范畴并不仅仅局限于人类智能, 如果能够全方位实现并模拟人类的思考方式, 那么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超过人类智能。当然, 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图灵1947年首次提出机器智能的概念时, 就收到了来自哲学、神学、数学等各个领域的反对、质疑和不屑。而现如今, 人工智能学科不但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更是可以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回顾其发展历程后不难发现, 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正是符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

当一个全新的几乎超越所有人思想范畴的理论被提出时, 人们很难理解和接受这样具有颠覆性的概念, 只有当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 人们才能够从认识上产生一个质变。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人工智能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学派, 领域内通常称之为连接主义学派, 而连接主义学派的理论基础是现在大名鼎鼎的人工神经网络。1943年, 心理学家麦克洛奇和数学家匹茨首次提出了人工神经元的数学模型;1957年, 计算机科学家罗森布拉特提出感知机, 使得人工神经网络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研究热点。

但令人意外的是, 1969年明斯基和巴佩特出版的著作《感知机》直接指出简单感知机连最简单的抑或问题都无法计算, 使人们普遍认为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存在着重大的局限性, 这也直接导致了相关研究转向低潮。在此期间, 以数理逻辑为基础的符号主义学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可以说在当时的人工智能领域一枝独秀。经过了十多年漫长的低潮期后, 1982年, 物理学家霍普菲尔德提出了以其名字命名的霍普菲尔德神经网络模型, 从而为人工神经网络热潮的再次掀起打响了第一枪。1986年, 希顿和罗姆哈特等人共同提出了多层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 在很多领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才使得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再次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重视[2]。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 各种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被相继提出。在这其中, 支持向量机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 模型尤为突出, 其在理论分析和相关应用中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相比较之下, 由于当时在理论分析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以及网络在训练时需要很多经验和技巧性的方式无法给出明确和合理的理论描述, 从而导致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再次陷入了沉寂。

终于, 在2006年, 一直坚持致力于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希顿在顶尖学术刊物《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多层人工神经网络的重要文章, 不但打破了这样的沉寂, 甚至还开启了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全新热潮。支持多层神经网络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就是脑神经系统的确具有丰富的层次结构[3], 我们可以认为多层人工神经网络是对人脑神经系统的模拟。希顿教授还给多层神经网络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名字——深度学习 (Deep Learning) 。在此之后, 深度学习在图像分类、语音识别、视频运动目标检测、医学图像处理等方面的应用先后取得突破, 关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研究持续升温。而深度学习技术对于数据处理的效果依赖于庞大的训练数据集和计算机高速的计算能力, 在大数据和计算机硬件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深度学习可谓是如鱼得水。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目前人工智能学科已经进入深度学习时代。还有一个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在2016年3月, 谷歌公司以深度学习技术为基础开发的“阿尔法狗”围棋程序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继IBM公司的国际象棋程序“深蓝”之后, 人工智能再次用精湛的棋艺和惊艳的表现征服了世人。

我们通过深层次的剖析不难得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从量变到质变规律始终都在人工智能 (尤其是人工神经网络) 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此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也在这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印证。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 再实践到再认识”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可以说, 依靠着实践和认识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的相互作用, 才成就了人工智能今天的蓬勃发展。

三、人类该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不断超越

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 这种现象被称作是“超人工智能”。一旦真的出现超人工智能, 人类的命运将何去何从?以我们现在的认知和伦理形式来讲, 人类未来的命运或许将面临以下三种可能性。

一是人类与人工智能二者完全融合。例如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一样, 人类在自己的大脑中植入电脑芯片并成为“半人半机器”的生命复合体, 从而拥有远远超出正常人类的记忆能力和计算能力。这也许将是最为美好的人类前景, 即超人工智能和人类和谐相处, 共同演化出新的超智能人类[4]。二是人类彻底沦为超人工智能的奴隶。超人工智能机器人拥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 并且产生了控制人类的野心, 那么在面对超过自己智能亿万倍的机器智能时, 人类毫无疑问将会束手无策。

这将是最为可怕和人们不愿意面对的人类未来图景。三是超人工智能的发展始终被人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或者是能够控制超人工智能机器人自我意识的产生和进化。这样一来, 超人工智能就如同人类的良师益友一样不但不会妨碍人类自身的利益, 还能够从方方面面帮助人类。

或许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一柄双刃剑, 核技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就目前而言, 人类的部分重复性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以及一些具有危险性的活动可以由人工智能机器人来完成, 无疑是社会的巨大进步。笔者相信, 在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之下, 即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超人工智能, 人类也能够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谐相处。

四、结束语

2017年以来, 我国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 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将会达到何种高度, 让我们拭目以待。作为进行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学者, 我们也应当牢牢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盏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 才能更深层次地探索自然科学的真谛和攀登新的高峰。

【相关链接】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 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 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 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 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 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 可以设想, 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 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 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 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 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 如机器学习, 计算机视觉等等, 总的说来, 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2017年12月, 人工智能入选“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是当前信息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对人工智能技术做简要概述, 然后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观点和规律, 最后介绍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对人类的影响。

关键词:人工智能,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工神经网络

参考文献

[1] 黄瑞雄.当代科学技术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的基于与挑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8 (5) :13-16.

[2] 唐建宇.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意义[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 (17) :244.

[3] 余凯, 贾磊, 陈雨强, 徐伟.深度学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3, 50 (9) :1802-1804.

[4] 陈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伦理困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6.

上一篇:关于高职轨道交通控制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为例下一篇:寻找广绣的另一种可能——广绣首饰的设计与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