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持久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2023-03-03

1 结合实际, 由“事”引入, 调动兴趣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事情与数学有关, 小学生的好奇心也使他们对老师的事情特别感兴趣。教师可以经常有意识地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与当天数学教学有关的有益的事情介绍给学生, 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而且常常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语:一次, 我去“物美”超市购物, 一块醒目的牌子吸引了我, 上面说购买茶壶、茶杯可以优惠, 这似乎很少见。更奇怪的是, 居然有两种优惠方法: (1) 卖一送一 (即买一只茶壶送一只茶杯) ; (2) 打九折 (即按购买总价的9 0%付款) 。其前提条件是:购买茶壶3只以上 (茶壶20元/个, 茶杯5元/个) 。由此, 我不禁想到:这两种优惠办法有区别吗?到底哪种更便宜呢?同学们, 你们能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果解决好了, 我明天就去买。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由于要帮助老师解决问题, 学生兴趣浓厚, 自主学习的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新授课新颖奇特与生活结合的导入, 具有新鲜感,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扣住学生的心弦, 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2 师生竞赛, 以“比”促疑, 激发兴趣

好奇、好玩、好动、好说是儿童的天性, 教师应当尽力把数学课上出新花样, 用灵活多变的招数吊学生学习的胃口, 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玩”中学习, 在说笑中学习。竞赛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在教学“平方差公式”这一内容时, 某教师采用了师生计算竞赛的办法, 师生同时计算:952-852、652-552等多道题目, 教师口算, 学生笔算, 结果总是教师领先。学生普遍感到奇怪, 老师为什么如此快?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好奇感, 从而产生疑问, 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激发学生的兴趣向更深的层次、更久远的方向发展了。

3 因势利导, 以“笑”促学, 引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学困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 学习主动性也较差,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 使学生有效地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障碍, 遇到挫折时, 最渴望教师的理解和帮助, 希望教师指点迷津, 尤其是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激励与帮助, 此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成功教育, 激励上进, 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有的教师为了课堂教学顺利, 只提问成绩好的学生。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也是违背素质教育的规律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特别要注意学困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应多表扬少指责, 让学困生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能力, 培养兴趣, 增强信心。学困生对于老师的提问往往是一种既期待又害怕又紧张的心理, 回答问题是往往有着受宠若惊的惊讶、手足无措的紧张、语无伦次的激动, 对此, 老师如果一脸厌烦, 没有耐心甚至呵斥嘲笑, 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使学生永久失去学习的兴趣, 甚至可能激怒学生, 从此产生对本学科和学科老师的逆反心理, 因此, 教师应该用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回答, 用真诚的微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教师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激励学生自尊自强, 要善于察言观色, 抓住学生自尊自强表露的瞬间, 因势利导, 给予激励。一位特级教师让学困生发言, 让最优秀的学生担任学困生的评委、裁判, 作其他学生回答问题后的总结性或补充性发言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所有的学生都对课堂自始至终充满兴趣。

4 创设情境, 以“活”促思, 巩固兴趣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给我们很多启发, 在数学教学中, 应该努力创设适当的学习数学知识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学生们体验到“数学就在我的身边、我就在数学之中”, 自然而然的去喜欢数学、去研究抽象的数学, 学生在形象的、熟悉的生活中的体验, 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 一位教师结合手机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的实际创设了使用手机的练习情境, 让学生练习:“张老师使用1 3 9全球通手机, 月租费50元, 每分钟通话费0.4元;而李老师用1 3 6神州行手机, 没有月租费, 每分钟通话费0.6元, 而张老师用1 3 6手机, 每月计费1 5 0元以上, 若他要换用全球通手机合算吗?”这样的题目, 很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让学生计算, 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对现实生活的了解, 又很好地创造了生活的新方法,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甚至还培养了学生的理财理念, 可谓一举多得。又如, 在学习“圆的面积”的时候, 可以设置疑问:“为什么自来水的管道是圆形的而不是长方形的”、“你们有没有见过正方形的自来水管”, 一个带有生活常识的问题一提出, 学生马上对它充满兴趣, 交头接耳, 议论纷纷, 这样使教材的内容融入趣味的生活情节中, 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新知识, 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诱发学生再次学习的兴趣。

5 结合生活, 以“题”引思, 深化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 在生活中设计习题, 用生活化的习题引发学生思考, 从而深化数学教学, 使学生的兴趣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关键。有的老师设计了包装罐的问题:“白猫”洗衣粉桶的形状是等边圆柱 (如右图所示) , 若容积一定且底面与侧面厚度一样, 问高与底面半径是什么关系时用料最省 (即表面积最小) ?有的老师设计了“易拉罐”的问题:圆柱体上下第半径为R, 高为h, 若体积为定值V, 且上下底厚度为侧面厚度的二倍, 问高与底面半径是什么关系时用料最省 (即表面积最小) ?这样的问题简便实用, 学生易懂能学。又如在教学了两步应用题之后, 一位老师让学生“创作”应用题, 学生们积极思考,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份鸡翅8元, 一个汉堡包比它贵4元, 我吃了一份鸡翅和一个汉堡包, 你们说我用了多少元?”;“我的妈妈上午买了一斤青菜, 买的萝卜是青菜的两倍, 请问我的妈妈一共买了几斤菜?;《西游记》有6 2集, 《西游记续集》比它多5集, 《西游记续集》有多少集?”课后的教学效果表明, 由于这类问题来源于生活, 学生对于解决它始终热情高涨, 兴趣浓厚, 他们发言积极、语言流畅, 思维呈多极化和多元化, 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摘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由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 兴趣难以持久, 数学课由于其复杂、抽象等学科特点, 更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兴趣的持久性得到发挥, 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效率,学生兴趣

上一篇:康复护理在骨关节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下一篇:浅谈网络直播在粉丝经济时代下的营销策略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