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儿童练习古筝的兴趣及效率论文

2024-04-07

如何提高儿童练习古筝的兴趣及效率论文(精选10篇)

篇1:如何提高儿童练习古筝的兴趣及效率论文

如何提高儿童练习古筝的兴趣及效率论文

摘要:儿童学习古筝进行练习时普遍存在主动性低、效果差的问题,分析了该现象的原因后提出了一些科学练习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来帮助学生及家长提高儿童练筝的兴趣及效率。

关键词:主动性低效果差科学安排良好态度环境熏陶

因为家长们希望把孩子从小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多面手”,能在将来的竞争中具有很强的实力,所以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四五岁就开始学习古筝。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家长也在经受着考验。除了财力、物力、时间上的付出,更要拿出坚定的意志力,陪着孩子一起走完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艰苦学习之路。孩子年纪小,记忆力和理解力有限,所以要求家长陪同上课并且认真听,详细记,以便回家后督促指导学生练习。但是常有家长反映学生在家练习时总是不主动,提不起兴趣,即使在家长的严命之下也十分不情愿,往往胡乱弹够所要求的时间就交差了事,练习效果很差。这样长久下去,会给家长和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使本来能给人带来快乐的音乐学习变成了孩子厌烦畏惧、家长头痛的事情。

其实家长只要稍微动动脑筋,结合儿童心理和身体的特点,科学安排练习时间和方式,就会大大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练习效率和质量,使练筝变得容易接受并且快乐起来。

一、科学安排练习时间

练习时间的选择是否合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练习质量。

1.应在每一次古筝课后,安排一次练习,以便巩固、加深记忆当天所学。

一般家长与学生在每次古筝课结束后,就不再安排练琴,为的是让孩子轻松一下。实际上刚刚上完课,孩子对老师课上讲授的内容、提出的问题及正确的示范记忆是最清楚的,如果能及时练习加以巩固的话,那么效果会比第二天天再练要好得多。所以一定不能忽视课后的及时复习与巩固。

2.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练习方式来适应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

许多家长把练习时间安排在晚饭后,连续弹奏l到2小时,其实这样安排极不科学。儿童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坚持让孩子保持一种状态很长时间确实有点“强人所难”。因此只要时间安排上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那么孩子们也就容易接受并会按要求去练习了。具体来说,要将一天中可以用来练习的时间分散开来用。例如:三餐前利用做饭的时间让孩子各练20分钟,晚饭后稍适休息一下再练2o分钟,这样算来一天就总共练了8O分钟。练习的总时间一点也不少,反而通过多次的重复练习,使孩子记的更牢固、更清楚,同时孩子也更容易接受这种练习方式。孩子的年龄不同练习时间也有不同,现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参考意见:5―6岁的孩子每次2o分钟左右;7―8岁的孩子每次25分钟左右;9-lO岁的孩子每次30分钟左右;ll一12岁的孩子每次35分钟左右,以此类推。另外,即便家长与孩子真的时间有限,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连续练习,也要注意安排1到2次的休息。

3.认真正确地练一遍,强过机械无脑地弹十遍。

许多家长会规定孩子必须弹够十遍或者几十遍才准离开。这样会使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完成了多少遍而不是弹得怎么样,有的干脆胡乱弹完要求的遍数交差了事。学习效果不但不好,还练出了许多难以改正的错误。家长如果换种方式这么跟孩子说:“你不用弹那么多遍,只要你把这课的内容能认真准确、连贯完整地慢慢弹下来,就可以去休息了。”这种方式表面上减少了任务数量,孩子会感到“轻松”、“便宜”了很多,心里也更乐意接受,练习起来就不再感到难熬和不耐烦了,而是积极动脑地去弹琴,争取能用最少的时间完成任务,同时还能养成注意力集中,认真练琴的好习惯。事实上孩子练的数量不一定少于原来要求的十遍或数十遍,这难道不更好吗?

4.遵循先难后易的练习顺序。

每节课所学的曲目都有难易的区别,有的家长反映孩子总爱先练容易且自己喜欢听的曲子,把难的放在最后。笔者建议应该把这一顺序改成先难后易。因为简单且喜欢的曲目容易使孩子在练习时情绪高涨。刚开始练习的兴趣也比后来浓一些,往后越难越没兴趣和耐心从而感到疲惫,难点也就不易练会练熟,效果自然不如前面所练。因此应该把不太喜欢的曲目放在前面练,喜欢的留在后面“压轴”,孩子心里总是会想:“练完这些就可以弹我喜爱的曲子了”,从始至终都会保持较高的练习兴趣和质量。另外,每次都在最喜欢的曲子中结束一天的练习,也可使孩子感到意犹未尽盼望下次的练习,保护了他的积极性。

5.充分利用电视节目开始前的那段时间。

电视已经融人了孩子的生活,如果让孩子在看电视与练筝之间做一个选择的话,那一定是要冷落练筝的。到了喜欢的节目时间如果不让看,孩子即使在练琴也必然是心猿意马坐立不安的。练习的质量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家长可以让孩子选一个喜爱的节目,把该节目开始之前的20到30分钟定为练习时间,并与孩子达成一致意见即:这段时间如果能好好练琴。就可以看电视。孩子就算是有些不情愿但因为想看心爱的节目也就会“委屈求全”不再有任何异议,哪怕比平时弹得还要多一些往往也更容易接受,化被动为主动的了。

二、家长应注意对待孩子的态度、语气和语言

1.当孩子坐在古筝旁开始练习后,家长的每一句话都会影响孩子的兴趣与心情。试想一下如果父母说:“这曲子你都练了这么久了,节奏和旋律还是断断续续的,跟个结巴似的真难听!”这样的话语只会使孩子心里不高兴,自然会想“我辛辛苦苦地练琴却得到这样的评价,不如不练了的好”。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对孩子说:“这支曲子你已经弹得很熟了,要是能在连贯些不问断就像流水一样,那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会让孩子看到家长对自己练习成果的肯定而心情愉悦,也更容易接受意见和建议,并主动改进不足之处。小小的孩子能每天坚持练琴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应该先真诚地肯定他的成绩,然后将许多问题适时适当地依次指出,让孩子慢慢地一个一个地去改进他就不会觉得自己原来练得那么“糟糕”,打击到他的自信心了。 另外,如果孩子有一段时间练习一直不认真,适当的“斥责”也是必要的。要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当情况有所改观时就应给予表扬夸奖以巩固良好的学习状态。总之,只有在孩子犯较为严重的错误时才能给予“斥责”,但一定要适可而止,适量而为。

2.提出问题时语气要温和,切忌用命令的口吻。

心理学认为一个声音平稳,表示此时该人充满了理性,同时他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别人更容易接受。这一点用在训练中也会有好的效果。父母用温柔和蔼的语气对孩子提出要求,孩子一定会耐心聆听,快乐接受的。相反,大人总用命令的口气去要求,孩子就会相当反感,甚至与家长“对着干”失去练琴的乐趣。从长期来看,采用征求、商量、建议的方式去提要求,是使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并努力改正问题的好方法。

3.拒绝使用否定性的`评语。

家长经常会因为孩子练习时在某一处三番四次地弹错而失去耐心脱口而出:“真笨呀!”、“真是没用!”之类的话去责备。这种评价一般是父母非常情绪化的表现,完全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客观地对问题进行分析的结果。这些话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只会招来孩子的强烈不满。学习古筝本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两只手八个手指不断的变化和配合,能顺利地弹下来已实属不易,遇到难点一遍遍弹不好,孩子心中已有了很大的压力,这时家长在旁边还要“火上浇油”,那孩子会好受吗?如果是一个内心软弱的孩子可能真的就认为自己“没用了”。所以家长应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体会孩子的难处,冷静地从旁观者的角度帮孩子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帮助他渡过难关。这样孩子就会心悦诚服地与父母真心相对,树立练好筝的信心。

三、注重生活中环境的影响

儿童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是可以在一定的环境中熏陶培养的。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做好认真听,可以正常的活动玩耍。只要让孩子置身于音乐之中,假以时日,古筝的音色及曲目慢慢地就会扎根在孩子的心灵深处,乃至于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希望自己也可以挥洒自如地弹奏出那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同时多听古筝曲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经过反复的听标准范奏,使曲子在心中留下清晰准确的印象即形成“样板”。当练习时就会主动模仿改“样板”的速度、力度、韵味等等,对该曲子的全面把握会更准确更生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证明经常搞点“小花样”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练琴兴趣和效果。首先,在家中应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明亮、清新舒畅的练习环境。很难想象孩子可以在人声和电视声交杂的环境中能集中精神好好练琴。房间的布置要让孩子感到轻松亲切,摆几件心爱的玩具陪在他身旁,让他不会觉得练琴很冷清很寂寞;其次,孩子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还应经常给他举办一些“小小演奏会”,让孩子把自己辛苦学习的成果在人前展现一下,哪怕观众只是家庭成员,也会给他带来莫大的鼓舞。家长们要用极大的热情来认真聆听孩子的演奏,并且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赞赏,也可以发些小奖品。当然还要真诚地总结学习上的进步与不足,使孩子充满自信地克服问题取得更好成绩。“小小演奏会”一定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记忆,激发他更大的学习热情。

在艰苦地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就可以孩子在寓教于乐中完成古筝的学习,使美妙的音乐常驻孩子美好的心灵,伴随他们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常俊玲.原生态艺术传承与儿童审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2:如何提高儿童练习古筝的兴趣及效率论文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上课的基础和准备,有利于学生主动学好课程和自学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课前预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含义,对重点内容、名词概念要画出来,进行比较、分析。例如:《细胞的结构》中,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虽然字面比较接近,但各指不同的结构,各自作用不同,应通过预习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预习是将下次课要学的内容事先熟悉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即可,不必花费大量时间,遇到难于理解、理论性比较强的问题,可在书上做一记号,以便上课时注意听老师的讲解、分析。例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遗传和变异等这些都是比较难于理解的问题,可以等待课堂上注意听教师讲解。

二、课堂听课

老师讲课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过程,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的听讲,会听课的人学习效益才会高。上课时听课不仅要把注意力集中,还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大脑,做到眼、耳、脑同时运用。有些同学就是上课时听课是很认真但是下课之后发现课堂上的东西一点都没记住,这就是没有同时把大脑和眼睛一起运用到,这样的学习时没有用的,同学们切记不要这样!

三、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是一门特别有意思的科目,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学习生物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生活的常识都是在生物中展现出来的。例如,我们平时吃一个馒头,那么为什么吃馒头时馒头会变的很甜呢?人在咀嚼的过程中会产生唾液, 唾液里面含有什么物质会导致馒头变的甜呢?这个时候就会想起了生物了吧,所以说,生物是很有意思的科目的。

如何培养初中生物学习兴趣?

一、初中生物怎么学

学习初中生物的过程中觉得预习要养成习惯,习惯很重要,既然是习惯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预习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以在学习曰挤时间,也可以在周末,还可以在节假曰。初中生物预习要找难点,找难点的目的是就是要攻破它,这是预习的关键。

初中生物包括:结构(细胞结构、细菌)必考,分值大。这部分主要靠背!功能(相适应),这部分注意比较、对比,理性记忆3。生物术语(比如什么叫节肢动物)严格弄懂他的内含、外延,考试会考选择,问下列四种那种是或不是。实验,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依据的学科。设置对照,无关变量即其他条件保持一样,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靠着对生物的热爱去探索!不是靠背!记得再多还是会忘掉!只有亲身体验了自然,那种感觉会伴随你一生。

二、学好初中生物树立正确的观念

这是毋庸置疑的。学好初中生物科目,要特别重视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点,在老师授课时会体现出来。生物老师都是理科出身,重视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课堂上会涉及相应的推理过程。一些同学平时上课不好好听讲,导致对概念的理解一塌糊涂,还天真地认为,考前突击背一背就好了,当然是不行的。

生物学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也不要指望谁都能学好。在学习初中生物的时候,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的成绩达到什么档次就可以了?虽然我们都想追求卓越,但一定要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无论是什么目标,一旦设定了,就要坚持不懈,为自己负责。如果自己没有目标,可以与老师和家长讨论,也可以赢得支持和方法指导。

三、课堂认真听讲

很多优秀学生的经验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点,即学生的主要功夫应下在课堂上。我们的初中生物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解决一种矛盾,即已知与未知的矛盾,通过学习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现,我们再来完成这个转化过程。

篇3:浅析如何提高练习钢琴的效率

一、思想专注是提高练琴效率的前提条件

所谓专注,是指我们的头脑对某一作为对象的事物处于集中精力、积极思考、全神贯注的状态。人在弹奏钢琴时涉及到精神领域方面以及身体机能活动方面的很多复杂关系,如果没有人脑的积极活动,是无法处理和协调好这些关系的。

许多大师在分享练琴心得时都提到了思想集中、全神贯注的重要性。著名钢琴教育家朱工一教授曾经说过,“练琴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当自己疲劳时只能毫无表情地一遍遍地重复,这种练琴是无效的。”由此可见,这实际上就是针对提高钢琴练习效率方面提出的要求。我们只有在头脑清醒、专心致志的情况下才能把与弹奏有关的事情思考清楚,从而弹奏清楚。很多时候,错误表现在手上,实际是差错发生在脑子里,所以专注的练习对于练琴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二、慢速练习是提高练琴效率的重要法宝

慢速练习是钢琴学习中经常运用到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得到无数钢琴教育家认可的科学练琴方法之一。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嘱咐学生用慢练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提高练琴的效率。

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节奏复杂,声部繁多的难点段落,如果一味的按作品原速去练容易忽略很多有意义的细节,甚至导致指法凌乱,声部模糊等情况的发生,如果此时我们放慢练习速度将有助于大脑仔细、深入地思考弹奏方面的问题,并且能够根据视觉和听觉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手上出现的问题。

这里提出的慢练不仅仅是速度放慢练,还要注意严格保持从手指到全身所有动作的连贯性和连续性,并且要避免任何因慢而带来感觉上的涣散以及动作、衔接、节奏等方面的变形和走样。当一首乐曲在这种科学的慢练过程中能够逐渐达到轻松自如不出错并且做到谱面上其他一些相关要求时,就可以稍微提高速度再练习,如此练习、提速、再练习、再提速,最终达到乐曲要求的速度。

三、分手练习是提高练琴效率的有利途径

分手练习是我们在练琴时经常用到的方法,不仅仅是初学者需要分手练习,就是很多专业演奏人员也会采用这种方法。它的优点在于,练琴者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一只手,充分做到和这只手相关的指法、节奏、分句、触键等方面的要求,为合手练习做准备。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总有一些学生喜欢一拿到新乐谱就直接合手练习,他们总认为分手练习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有人表示有分手练的时间还不如直接合手,这样的练习效果可想而知,时间白白浪费不说,还到处暴露问题。当双手直接弹奏时,对谱面上的很多要求根本无暇顾及,指法凌乱、分句不当、双手对位不准确等错误时有发生,这种练琴的过程毫无效率可言,而且对于一些“顽固派”学生来说,错误一旦产生了就非常难改,从而给接下来再深入的练习增加了很大难度。由此可见,分手练习就好比是古人所说的“磨刀不误砍材工”中的“磨刀”环节,我们必须明确分手练习对于提高钢琴练习效率的重要性。

四、针对技术难点反复练习是提高练琴效率的必要措施

一首乐曲总有一些地方是稍加练习就可以熟练的,也总有一些地方是练习很多遍都无法驾驭的,这些地方其实就是乐曲中的技术难点。我们对于技术难点一定要重点练习,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大大提高练琴的效率。

很多学生在练琴时总是盲目的将乐曲一遍遍的从头弹到尾,甚至有些老师和家长也是以这样的方式要求孩子练琴的,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向老师抱怨一天弹了多少遍怎么就是弹不熟等诸如此类的话,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这种练琴方法不科学、低效率,导致练习者花了大量时间以后效果仍然不好,原先不流畅的部分还是没得到解决,整个乐曲的完整性依然不能得到保证。如果我们在练习前能够找出技术难点并针对这些难点逐个攻克,那将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解决问题。对于每一首作品而言,技术难点都是全曲最精华的部分,更是学习一首作品的价值所在,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分解练习和反复练习,才能一步步地从生疏到熟练,最终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五、合理安排练琴时间是提高练琴效率的根本保证

练琴时间安排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练琴效率的高低。如何合理安排好时间一直是很多学生和家长关注的问题。

笔者认为,合理安排练琴时间包含两层含义:不仅指练琴有效时段的安排,同时也包括一次练习所需时间长短的考虑。安排练琴的有效时段要根据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等方面来考虑。比如,习惯午休的人切记不能因为赶着回课而放弃中午休息时间去练琴,因为此时大脑和身体都处于倦怠状态,注意力难以集中,即使花了时间也未必得到好的效果。而安排每次练习所需时间长短的问题是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以及作品难易程度决定的。众所周知,难度不同的两首作品,复杂的相对于稍简单的肯定需要安排更多的练习时间,同一首作品对于不同的练习者来说所需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有经验的练琴者都会根据自身情况去合理安排练琴时间,在他们看来并不是时间用得越多效果就一定越好,而是要看所花的时间是否和最终结果成正比,是否在有限时间内真正解决了弹奏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这是至关重要的。

六、仔细分析乐谱是提高练琴效率的理论支撑

乐谱分析能力对于学习钢琴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直接影响到练琴的效率。当我们拿到一首作品时,不要着急立刻去找琴练,而是应当仔细读谱并分析作曲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品的风格特征,对作品首先作一个宏观上的了解,然后再具体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旋律声部以及和声等方面的特点并细致推敲谱面上的各种速度术语和表情术语中所蕴含的的演奏要求,做好了这些准备以后再去练习会更加得心应手的处理好各个段落连接和旋律走向,能够节约大量的练琴时间。

七、结语

总而言之,练琴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练琴的过程不仅是对大脑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是对人体肌肉协调运动的训练。练琴的方法和效果直接关系到钢琴学习者的兴趣和进度。以上是笔者从专注练习、慢速练习、分手练习、针对技术难点练习、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和仔细分析乐谱这几个方面对如何提高练习钢琴效率的一些粗浅的论述,希望能够为广大习琴者提供帮助。

摘要:练琴是一种融脑力、体力、心理为一体的综合劳动,是钢琴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练习效果一直是广大师生关心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专注练习、慢速练习、分手练习、针对技术难点练习、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和仔细分析乐谱这几个方面逐一阐述如何提高练习钢琴的效率,希望能为习琴者提供帮助。

篇4: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练习的效率

关键词:课堂练习;语文;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01-01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所学的知识,对我们个人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所有学习的知识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得到巩固、熟练、积累,而学生最终培养的能力素质也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实现。练习是所有教学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课堂练习效果的好坏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科学地设计课堂练习,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高语文课堂练习效率的途径

(一)静心设计练习,强化重点目标。

语文阅读教学中,静心设计课堂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学习课文。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要从教学目的出发,围绕教学目标,针对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练习,做到有的放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有位教师为了达到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他指导学生阅读“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部分,明白了“百草园”是乐园,给了“我”无穷的乐趣,也给了“我”有趣的知识,然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练习题:(1)作者通过怎样的句式把繁茂芜杂的百草园写得井井有条?(2)作者用怎样的句子来刻画心理活动以突出对百草园的眷恋之情?在讨论中学生得到了答案: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的句式,对园中不同物种特点归类分说,层次清晰,是写景的最佳句式。“不必说”是一种夸耀、赞美之辞,是为“单说”蓄势对比的,突出了“短短的你墙根”就有无限的乐趣,更何况园内的其它地方呢?从而突出了对百草园的热爱与眷恋之情,与下文写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作用“也许……也许……也许……”的句式,对造成后果的原因进行揣摩猜测,在“我”看来每种淘气行为都可能有这种后果,因而,感到悔意和对“最严厉的私塾”的恐惧,童真的率直与纯净跃然纸上。这种把枯燥无味的句式分析变成对语言的动态揣摩训练,能唤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斟酌词语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分层练习,发挥训练的主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肯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各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相等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教育理论也告诉我们这个道理。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各有所获,这是素质教育内涵之所在。

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一方面要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认知水平不同、个性特征有别,所以练习设计还要考虑学生的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掌握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层练习,因人评价,有的放矢,使全体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

(三)变换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毕竟还是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这是心理上的必然要求。“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作业单一、机械枯燥乏味的练习形式,使作业形式不拘于写。而是听、说、读、写的有机融合,从而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使其主动练习。

那么怎样才能算是趣味练习呢?我们可以从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去考虑。这要求语文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设计出相应的多形式、多角度、多方面的练习题。运用较多的是:口头练习、视听练习、书面练习和操作练习。例:在学习《自己去吧》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看动画视频,看完以后再进行角色扮演,然后问学生你学会了什么?是怎么样学会的?

(四)设计要精当,宁少勿滥。

现在太流行题海战术,学生的作业负担重,往往和预期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只要作业量精当,学生有时间认真完成,作业质量才会高,效果才会好。比如学习拼音,目的是让学生记住拼音的书写、读音以及如何拼读。根据心理学、教育学规律,某一个动作重复三遍以上便会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我对每课生字新词,都会让学生进行描红、临写三至五遍,不求快,只求质量好。

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也要抓住重要的一点,就是难易适中,如果题目太简单,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学生完成后体味不到成功感,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技能,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解题能力,相反会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过难得作业,使得大多数学生甚至于所有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长此以往,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教师设计难易得当的作业,也是有理由的。难易程度适中的作业,学生不能一蹴而就,不会产生轻狂心理,学生在认真读题,认真思考后完成了作业,会感到有趣,并体验到完成后的成功与满足。

二、教师的角色扮演

融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知识技能练习,是现实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除了刚才提及的几点,对于教师的应该做到的事情,也进行了归纳。

指导,引导,观察,评讲。这四个词并不是一个过程,知识简单的代表了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教师所处的位置是具有变化性的。

指导,是指在未做练习前,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做题的方式。首先,教师要告诉学生应从哪些知识点入手,习题必须有明确地目的性,学生先要知道他们做这些题是与哪些知识有联系的,练习之后自己的知识是否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引导,显得更为微妙,针对某些做题稍有困难的学生,有启发地向他提问,牵引他的思维找出相关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琢磨探索,找出答案,达到预定的效果。教师应该注意,对于学生的引导不能过度,那就成了帮助学生找答案了。

观察,指在练习过程中,无论是在与学生作交流时,还是学生单独做题时,教师都应即时地从学生练习中找出问题,观察学生做题的思维方式,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及程度。

评讲,这部分是整个练习过程的最后一部分,教师评讲的第一步必须是给予学生做题的肯定,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喜悦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然后对练习的总体进行评估,再找出出错的典型题型,然后对练习的总体进行评估,最后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找出判断错对及改正的途径,训练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

总之,作业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训练,教师设计的作业一定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以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代艳霞.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优化[J].科教文汇.2006(05)

[2]张郭华.让语文课堂练习更有效[J].三峡大学学报.2010(12)

[3]罗丽萍.语文课堂练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内江科技.2005(12)

篇5:如何提高钢琴练习效率

一、避免盲目练习, 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和计划

在不少钢琴学习者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 就是每天都按时完成了一定的练习时间, 但一个星期下来, 进步却非常小。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会给学生布置每个星期需要完成的作业, 但很少会有人会把任务详细安排在每一天, 会在练琴的时候思考自己在练习下一遍的时候, 需要达到什么的样的效果, 不少人都是盲目的一遍遍重复。这就是为什么, 很多人在练习一首较大的作品的时候, 可能并不会花费太多时间把曲子完整的弹奏下来, 但之后, 曲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 进度总非常缓慢, 或者到一定的演奏程度之后, 就不再会有进步。在没有目的练习状态下, 十几小时的机械联系, 并无太大的意义, 所以真正的好教师, 并不是一味的强调练习的时间, 更多的会关注学生是否在有效的时间里达到了最大的练习效率, 聪明的学习者, 会在练习的时候用最少的练习时间取得最大的进步。

不可否认的是, 钢琴的学习中, 足够的训练量是必不可少的。但除了有目的练习以外, 练习时间的安排也是非常重要的, 长时间大量的练习时不可取的, 人的注意力并不能够长时间的持续集中, 所以要在一定的练习时间里达到最大的练习状态, 分时间段练习比长时间集中练习更有效, 如要求一天完成6小时练习时间, 把6个小时分成3个2小时, 中间加入适当的休息, 可以保证每次练习时, 都保持一个清醒的练琴状态, 同时在一段时间内, 交替练习两首作品能够更加有效的帮助对作品的控制和记忆。

二、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 不断调整和反思

一个作品在基本的识谱完成之后, 之后的演奏都会依照最开始形成的处理方式进行, 然而在识谱阶段我们形成的对作品的处理是非常粗略的, 但由于之前已经形成了这种演奏习惯, 在往后的练习中, 都会带有惯性的延续这种处理方式, 这也是之前提到的很多人对作品的处理在一段时间后很难有大的进步的一个主要的原因。而真正善于思考的演奏者, 在练习过程中会不断思考和反思, 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灵活调整演奏方式, 而不是以重复练习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 在学习时, 有的谱例不可避免的标注指法, 在最初的学习时, 有的老师会可能会要求学生按照谱面标记的指法演奏, 这种指法可能在最初的练习中并不会引起太大的问题, 但是随着曲子练习的深入, 速度的提升, 这种并不是最适合演奏者本身的指法可能会导致所谓技术上的难点, 这时不少的人会反复把容易出错的地方不断地练习, 把问题归结于是因为自己练习的不够。但是有时候不管练习多少遍, 问题总是得不到解决, 其实, 有时候换一种指法问题就能够解决。如果在遇到难点的时候, 首先意识到的是, 是否是自己弹奏的方法不对, 在遇到问题的一开始, 就去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捷径”, 通过不断的尝试新的弹奏方法, 找到解决办法, 避免做一些无用的练习。

在钢琴的学习中, 很多时候, 曲子并不是我们弹不下, 而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演奏方式, 并没有真正不能解决的难点, 只有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方式, 遇到问题是, 并不是要攻克难点, 练习是为了不断地试验, 直到找到最舒适的弹奏方式, 而这种原意不断尝试, 打破之前的演奏方式的思维方式能够让我们在练习时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效率。

三、集中精力, 防止注意力过多分散

在钢琴练习中, 注意力分散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如果不能做到完全的集中精力, 最大限度的防止注意力分散也能够让学习更加高效。大部分人在注意力分散的时候并不会及时的发现自己走神的问题。在识谱阶段, 因为需要眼睛耳朵的全力参与, 对音符的预知并为形成, 所以在这个练习阶段, 注意力是相对集中的, 然而在完成识谱之后, 演奏者对作品已经较为熟悉, 大脑已经对要演奏的动作形成了记忆, 包括手指的肌肉记忆也已形成, 而这种类似条件发射的行为, 并不需要大脑再调动过多的精力, 这就给大脑游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这就是很多人为什么会说, 不知道为什么, 总是不知不觉就走神了。而要解决这种情况,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上文中提到的, 制定计划, 在演奏每一遍之前, 在心里制定一下这一遍要达到的效果和解决问题, 通过计划和改变调整, 积极主动的调动大脑运动。并且, 大脑在短时间的集中注意力是不难的, 所以通过不断的刺激, 将大的计划逐步分布到小的地方, 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集中注意力。

四、定期反馈和演出, 练习时高要求对待

不少人认为, 演出和平常的练习是分开的, 然而演出也是练习模式下的一种, 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场合, 处于不同的心理状态下。除此之外, 练习的过程是反复的, 但表演要求的是演奏一遍并且要达到最佳的弹奏效果。值得一提的是, 练习的时候, 偶尔会出现一些小的错误, 于是有的学习者便认为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是可以纵容的, 这就导致这些学习者在演奏的时候会更容易出错。其实, 在观看那些在演出时经常出错的人表演, 不难发现, 其实出错地方都是平常在练习时会弹错的地方, 所以在练习中, 应该要最大限度的避免错误, 绝对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在练习中, 最大限度的避免出错是提高钢琴演奏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式。

此外, 在积累了一定的曲目之后, 通过表演的方式, 能够非常有效的提高对作品的掌控程度, 在每一次演出后, 演奏者都会对自己的演奏做一个评价和反馈, 这能够帮助演奏者在以后的练习中, 提供有利的方向这指南, 从而帮助提高演奏效率。同时, 听其他人演奏相同的曲目, 更能有效的帮助改进, 因为人在练习自己的曲子时, 通过长时间的刺激和记忆, 对曲目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印象, 而因为每个人的演奏不可能完全一样, 在特别明显的不一样的处理的时候, 学习者能够迅速的反应到, 会自发的与自己的演奏进行比较, 通过这种方式, 更加能够有用的反思到自己的演奏的不足, 帮助曲子的完善, 帮助在以后的联系中提高练习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篇6:如何提高儿童练习古筝的兴趣及效率论文

1、有坡度有层次,为学生架设思维的阶梯

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因此,所设计的练习题也应该有一个坡度。先练习模仿性的题目,属于再造性思维,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最后达到创造性思维的程度。坡度的大小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而定,一般地说年龄小坡度也略小些,基础好的坡度可略大些。不论班级基础如何,总应该有一个坡度,不宜在平面上机械重复。

有坡度还要有层次。旧的教学方法,在巩固练习环节上,往往是倾盆大雨式的一次布置若干道题目,结果能力强的学生解题快,能力弱的学生解题慢,造成劳逸不均。前者浪费时间,后者手忙脚乱。所谓的层次,是将设计好的几组练习题,按坡度不同分几次提供给学生练习。每个层次题目不多,使学生在解题速度上差距不大。每个层次又能及时反馈,及时指导,学生感到学习永无止境,兴趣越学越浓。

2、防定势,防干扰,使数学知识逐步得到巩固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今天学习加法应用题,他们往往认为所有的题目都用加法做;明天学减法又会认为题目都是减法题。有时他们还会从题目的个别字句寻找所谓的规律。例如,学习倍数应用题以后,他们认为题目中“倍”字在问句上,一定是除法题,“倍”字在条件里,一定是乘法题。又如,他们在学了等分除法以后,就认为任何问题只要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当遇到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上小三角形,问每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几度时,便会不加思索地认为是180°的一半是90°。类似这些情况,就是思维定势。另外,学生在解题时,新旧知识相互干扰的情况也应引起注意。学习了面积以后,周长与面积便容易相互干扰,用错公式和单位名称的现象便会出现。所以,在设计练习时,应考虑防止学生产生思维定势,排除新旧知识的相互干扰。主要措施是设计对比题目让学生辨别、判断,或者采用变化条件或问题让学生加以分析。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过早地出现对比题会发生混淆。其实,人们认识事物离不开对比,有比较才能鉴别。不过在对比时,要揭示出相关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不同之处加以分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更需要通过地比来理解它,从比较其异同中掌握本质特征。比如,计数单位和数位;分数单位和单位“1”;小数末尾的0和小数点后面的零;正比例和反比例;解方程和方程解的概念等。只有通过比较其异同,才能使这些概念达到清楚的状态。

3、周期反复,交替再现,促使知识内化

学生学习数学,总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某个数学知识产生表象,然后在多次反复应用题中,加深认识,逐步内化为自己思维里的东西。因此,在练习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周期,反复再现,也就是在学生学习一个新的内容时,要适当穿插一些前面学过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分数时,练习里穿插一些整数、小数的题目;在学习应用题时,练习里穿插一些学过的几何知识题目。让学生有一个反复接触的机会,寓复习于平时练习之中。周期反复、交替再现,要有计划的安排。根据人的遗忘规律,新学的东西,反复再现的周期要短些,然后逐步放长,已经熟练了的东西,反复再现的周期就可以更长些。

4、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各有所得

学生中,有的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动作迅速,有的接受能力弱,思维反应慢,动作迟缓。因此,在设计练习时,除了基本的内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对于发展变化的内容,应考虑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要求可以高一些,可设计一些题目让他们独立思考,作创造性想象,使这些学生感到教学的奥妙,越学越有劲。而对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只适当的有些变化和发展,使他们经过努力也能理解,这样各有所得,不断提高。

5、联系实际,在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培养能力

小学数学内容,大多数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联系。因此在练习设计的时候,应多考虑如何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加深认识,而不应搞死记硬背式的练习。过去有的教师让学生背诵定义、性质,甚至考试时还要默写,这样就把数学知识学死了。特别是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概念化十分严重,什么找关键、找单位“1”、找对应分率等等,形成一种公式去套题。其实,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理解,加以分析,解法是会创造出来的。

例如:“一批皮球平分给5个小组,3个小组领走后,还剩下8只,问这批皮球是几只?”学生用分数做,那么就找不到对应分率,必须独立分析才行。

篇7:浅谈如何提高钢琴练习效率

那么, 是不是只要坐在琴凳上, 不停的练习就可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练习方法的不同, 将导致效果的截然不同, 花同样的时间, 其“效率”也大相径庭。那么, 怎样练琴才能提高效率、收到良好的效果呢?下面就个人的一点儿体会从以下几方面做一简单的阐述。

一、时间的选择

练习钢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而练习的时间因人而异。未成年的学生应当采取每天多次进行练习的方式, 每次练琴时间不宜过长, 最好是以一小时为限。而成年人则可以练得时间长一些, 多一些, 但当感到精力不足, 体力不支时, 必须马上停止, 如果过度疲劳, 精力不集中, 往往会适得其反, 影响健康, 导致手损伤, 效率下降。此外, 在练习时还要注意时间的分配问题, 建议练习者选择早晨精力充沛的时间练习, 练琴时的间歇不宜太长。更要重视课后的第一次练习, 尤其学生在课后应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边练习边回忆老师在课上讲到的对曲子的要求和需要掌握的技术难点以及练习方法, 及时消化上课内容。

二、读谱与背谱

读谱和背谱在练琴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读谱不仅仅在刚拿到乐谱时要仔细地进行, 而且要贯穿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读谱的第一层次就是我们常说的读谱的浅层的、表层的要求。要阅读乐谱上所记载的一切内容, 包括音高、指法、节奏、节拍、时值, 各种音乐表情术语、力度标记以及速度变化标记等。更深层次的认识就是从作品的调式、调性、和声、旋律、声部等方面去仔细研究, 分析作曲家乐思的丰富内涵, 把握乐曲的情绪与风格, 使整个弹奏变化多端, 绚丽多彩。只有认真地去读谱才能为今后有效的背谱奠定基础。我们有些学生在练习弹奏时, 只顾盯着谱子看, 而忽视了很多谱子以外的东西, 比如:弹奏方法、乐句、乐段的处理等。因此, 我们在弹奏作品时, 要将读谱和背谱交替进行, 这样才能有助于演奏者获得他应当在演奏中加以体现的一切内容, 集中注意力于弹奏技术和音乐表现上, 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演奏水平。

三、快弹与慢弹问题

在钢琴练习中, 有些学生天生性急, 一拿到谱子就盲目上手, 弹得很快, 识谱不准确, 手指站不稳, 弹奏不连贯, 结结巴巴;有些学生在弹熟作品后不能进一步细致练习, 越弹越快, 节奏不稳, 忽快忽慢, 音乐处理较差等等。针对这些现象, 我们应该一开始练琴时就把握适当的速度, 养成从慢速开始练习的好习惯, 通过慢练, 使演奏者在一接触乐曲开始就走上一条正确演奏的轨道。慢练犹如“放大镜”, 把乐曲中的一切细节都扩大了, 使演奏者能够谨慎地注意到音乐的每一个细胞。慢练是解决技术难点最有效、最省时的好方法, 是克服一切技术障碍之本。他便于把准确读谱、弹奏方法、音乐表现等方面的情况做得更深入彻底。用一个速度练习是不会克服技术障碍的。运用节拍器, 由慢到快, 由快到慢, 在快速练习中发现问题, 以慢速练习来解决问题, 要用一些步骤和手段往返进行各种速度如中速、快速甚至是更细微的速度变化练习, 不断调整各部位的松紧关系才会达到理想的速度要求。慢速和快速的完美结合是一个演奏者技术能力的最佳体现。

四、重点与难点练习

任何一首乐曲在练习中都会有重点与难点, 其主要体现在手指技术能力的突破及对音乐感觉的表达上。我们在练琴时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不能把练琴时间大部分花费在一遍又一遍从头到尾的重复弹奏上。无诚意的反复练习是浪费时间。因此, 我们拿到一首作品时要分清作品的难易之处, 要把自己感到困难的片段集中起来, 每天坚持反复练习, 分手练、分声部练、分乐句练, 有分有合, 不断交替, 还可采用带附点的变节奏练习, 哪怕时间短一些, “少量多餐”式的练, 但集中练他几遍, 对于克服技术难点是非常有效的。

总之, 在钢琴学习的道路上, 应该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 只有坚持科学有效的练习方法, 加上端正的练琴态度, 苦练加巧练, 才会使练琴的效率得到提高。需要强调的是, 在重视训练基本功的同时, 还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只有这样才会使弹奏出的曲子生动, 赋有灵性, 使听众感受到音乐是由演奏者的心灵深处发出, 从琴弦的振动中获得回响, 打动听者。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7.

[2]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篇8:如何提高儿童练习古筝的兴趣及效率论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留守儿童;作文教学;写作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282-01

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小学人数的半数以上,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他们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亲人间的交流,学习长期以来没人辅导、生活起居得不到照顾,更缺少家人外出旅游的机会,为他们的作文设置了障碍,对作文提不起精神,难以产生兴趣,作文水平亟待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探讨。

一、趣味教学法,激发写作欲望

作文趣味教学法,就是教师为学生创设孩子们熟悉的情境,让孩子们在熟悉的情境中,与老师、与同学、与课堂产生和谐的音符,构建和谐、平等、交流、互助的氛围,从而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

留守儿童虽然很少走出家门,饱览外面的风景,缺少对外面世界的感知,但他们有独特的乡村资源,抬头一望无际的蓝天,低头小河弯弯、小草翠绿,他们有爬树掏鸟窝的经历和感受,有下水捉泥鳅的体会,有被马蜂蛰、兔子咬的痛苦,有看蚂蚁上树的悠闲、田地里摘瓜吃的兴奋……我们的留守儿童多了山村人的淳朴和善良,多了农村人的天真和“野”味,生活朴实但有趣,调皮也有野性。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以他们的这些熟悉的生活作为写作素材,让他们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点点滴滴,用文字表达出来,那么有兴趣,也有话可说,作文“无从下手”、“无米之炊”的问题也随之而解决。

这些熟悉的生活情景,在课堂上再次呈现给学生,学生感到真实、逼真,感到生活的美好。如呈现鲁迅的《闰土》中扫开一篇雪地、支起一个筛子、撒上一把秕谷、等待鸟儿来食、拉着长长的细绳、远远地看着……这个情景的给出,无疑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不陌生,再引导学生们,“你生活中做了哪些好玩、有趣的故事,给我们讲一讲,再写下来,你的作文比鲁迅的逊色不了哪儿去,或许比他的更精彩,更有情趣。”

小学生大都提起作文而色变,对作文抵触心理严重,而“趣浓劳轻、乐此不疲”,如果作文教学中,注重趣味化教学,以激发兴趣作为突破口,熟悉的情境,激励的语言,启发的声音,使学生们对写作有了兴趣,容易进入写作状态。

二、开展活动,积累写作素材

农村的孩子们阅读量小,对外面的世界接触太少,知识面困乏,又接触作文时间短,作文时抓耳挠腮、苦思冥想也无从下手、东拼西凑而应付交差的不是少数。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应善于针对留守儿童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开展一些作文活动,解决他们的无话可说的难题。如“当地民俗的调查”活动,既满足孩子们好奇的心理,迎合他们爱动的特点,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千百年的中国文明,数年传承的农村文化,各具特色的农家风情,农村人的自娱自乐,祖祖辈辈的豪爽,对孩子们而言都是宝贵的作文素材。如让学生调查村子里结婚的风俗,通过调查,了解到结婚彩礼之重,买房盖楼,还要三响一金,更要彩礼几万,于是,婚后,为了昂贵的彩礼不得不抛下自己的子女,外出打工,辛苦赚钱养家糊口和还债,这样,也让学生理解爸爸、妈妈常年不在家的苦楚,了解爸爸妈妈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也为他们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打下基础。

再者,引导孩子们询问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邻里乡亲,关于一些传统的节日的风俗习惯。如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的来历,以及包饺子、吃团圆饭的意义,发红包领红包等的风俗,从而,了解到更多的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了解家乡文化。通过红包、压岁钱的保管和使用,也培养孩子们理财意识和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为他们的写作又积累了一笔丰富的宝藏。

端午节、中秋节、圣诞节、腊八节、元宵节等,每一个传统节日,文化不同,通过调查和访问,开拓学生的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习兴趣,拓宽学习的渠道,有了写作的源头活水。

三、展示优秀习作,增强成就感

一位教育家说过,“天才是表扬出来的”。小学生喜欢被表扬,喜欢被老师认可。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老师的关注、表扬、赏识,会提高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的欲望和表现力。

如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作文写话时,一位学生这样描写“蜻蜓”:一双黑黑的眼睛,一对透明的翅膀,一条红色带黑纹的尾巴……对于这样的描写,对这个学生的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用词形象等一一点出,这位学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老师表扬的不仅仅是这次的一篇写话短文,更关键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强化了写作动机,为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平时对学生的优秀的习作,及时给以点评,并不吝啬表扬,促使孩子们更加积极投入到写作中,从而更加爱上写作,爱上语文。

四、增加阅读量,积累写作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有神”。大量的阅读可以积累学生的语言、增加词汇量,提高写作技巧。而留守儿童由于身居偏远的农村,农村里图书室、图书馆等对农村的孩子们来说可谓听所未闻,视而未见,想买本阅读书或者借阅更不可思议,并且,能买得起的也屈指可数。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设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分享仅有的资源,有书一起看,有书共同读,并且要求学生每读一本书最起码写一个读书笔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也可以组建兴趣小组、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作文大赛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形成写作技能。

农村留守儿童更需要我们教师的关爱和呵护,学习更需要我们的照顾和指导。作文教学更需要我们践行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从趣味教学、活动教学以及增大阅读等,激发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书甚.强化交流分享,激发小学语文作文兴趣[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4(12).

篇9:如何提高儿童练习古筝的兴趣及效率论文

关键词:因材施教,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法,分层施教,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开展, 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也逐步进入正轨。作为学生, 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到底如何, 在信息课上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 是怎么学的, 如何处理参差不齐的状况, 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上, 以应用软件为载体, 注重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社会的高度信息化, 学科涵盖的内容更新更快, 信息量增大, 知识点越来越多, 实践性要求也不断加强, 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效果, 在有效的学时里, 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 就必须研究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为什么学生为了玩网络游戏不怕苦, 乐此不疲, 但对学习信息技术却没有兴趣, 应付了事呢?其实答案很简单, 网络游戏给了他们内心渴望的东西, 给了他们满足和快乐, 而我们的学习却没有给他们想要的, 让他们感觉不到快乐。如果我们想要让学生学习好信息技术,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革。

一、要对信息科技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对于教师, 我们应清楚, 与其他基础课程相比, 信息技术课程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 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但如果用传统的方式传授知识, 那么, 就把该课程在技能培训方面的要求给忽略掉了, 导致了课程教学的严重畸形。传统学科强调打好基础, 而信息技术课则可以“急学先用, 立竿见影”。因为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 信息技术还不是一个专业, 也不是一种理论课程, 而是一种工具, 一种技能。所以, 我们应当提倡学以致用, 使学生都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信息技术应用的大门, 不要难倒他们, 更不要吓倒他们。

二、德育为先, 注重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教育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方便快捷地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有用的信息。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计算机特别是互联网络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信息技术传播的信息内容不一, 鱼龙混杂。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及管理不便, 网络上充斥着色情、暴力、凶杀等污染社会风气的信息,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面对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数字化信息, 哪些信息有用, 哪些无用, 以及如何获取有用信息等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否则将很容易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迷失方向。另外, 还要求学生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 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不能随便下载信息, 拒绝迷信、污秽信息, 不搞恶作剧。由于青少年可塑性大, 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还不强, 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加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例如, 在学习“复制操作”时, 教师应告诉学生不能随意复制他人的图片、文字, 以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健康的、益智性的游戏的同时, 教师还要告诫学生那些不健康的游戏玩不得, 更不能沉迷于电脑游戏, 而荒废学业。

三、课堂的过程设计很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花更多的心思。

首先, 情景的导入是很必要的。如何才能设计出一个好的情境导入呢?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 (1) 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 (2) 导入要有趣味性。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 学习时轻松愉快, 学习效率自然会高。 (3) 导入要有启发性, 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记得我听过的一次课, 对那节课的情景导入印象很深。教师是要讲解如何用word来完成图文混排。教师没有上来就讲知识, 而是给学生展示了一个word文档《美丽的格尔木》, 并且配上了音乐, 学生看到了自己每天生活的城市, 非常感兴趣。教师又展示了一个纯文字性的word文档, 经过对比, 学生都觉得配有图片的文档比光秃秃的文字要更生动、具体, 更直观。学生都想马上知道是如何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 迫不及待地想要制作出自己的作品。这样就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喊出:“我要学!”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很自然地就让学生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让他们知道这节课的最终目的是学会什么, 掌握到什么层次, 展示教学目标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导入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创新, 重在实效。而且, 导入既是一种教育机制的运用, 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

另外, 在学习的过程中, 小组活动必不可少。在设计小组活动的时候, 要考虑周全。比如, 我在设计每堂课的小组活动中, 要考虑到活动的可实施性、实用性和乐趣性,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比如, 我要讲解Excel中数据的排序问题, 不能上来就讲步骤, 这样学生只会枯燥而无奈地接受, 根本谈不上学习的效果和学习兴趣。所以, 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左思右想他们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可以用到这个知识, 先提出几个问题:“哪个同学可以帮老师用最快的速度把全班的成绩表排名次?哪些同学可以用几秒钟找出各科成绩中, 分数最高的人?”然后让他们分组讨论, 并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立刻活跃起来, 小组讨论如何运用Excel的功能将教师交给的任务完成。学生边讨论, 边试着去寻找方法, 兴趣及其高涨, 每个人都积极地思考并且乐于和同学分享他们实验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归纳, 如果不全的话, 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还要做到以鼓励为主, 让学生觉得有成就感。于是我发现, 在小组活动中, 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了, 同时, 一些信息技术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和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 并且敢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在小组活动中不但学习了知识, 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 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如何来上好这门课从而提高这门课的学习效率?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 我们应努力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相结合, 运用能使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 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为学生营造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 不断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电子工业出版社.

[3]谢琪.信息技术教学法.

[4]顾非石.信息素养.当代教师专业化的必备素质.

[5]章慧敏, 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2005.

篇10:如何提高儿童练习古筝的兴趣及效率论文

一、让故事陪伴着学生走近数学,探究新知

数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如果教师不改进教育方法,总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来讲授,那么肯定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故事,能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化,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前提下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1.任何一门学科的生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的奉献与牺牲,适时的时候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领略数学的魅力。例如,在学习无理数之前,可以先给学生讲一讲无理数的由来:公元500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伯索斯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与其一边的长度是不可公度的(若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对角线的长不是一个有理数),这一不可公度性与毕氏学派的“万物皆数”(指有理数)的哲理大相径庭。这一发现使该学派领导人惶恐,认为这将动摇他们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于是极力封锁该真理的流传,希伯索斯被迫流亡他乡,不幸的是,在一条海船上还是遇到毕氏门徒,于是希伯索斯被毕氏门徒残忍地扔进了大海。希伯索斯的发现,第一次向人们揭示了有理数系的缺陷,证明了它不能同连续的无限直线等同看待,有理数并没有布满数轴上的点,在数轴上存在着不能用有理数表示的“孔隙”。然而真理毕竟是淹没不了的,毕氏学派抹杀真理才是“无理”。人们为了纪念希伯索斯这位为真理而献身的可敬学者,就把不可通约的量取名“无理数”——这就是无理数的由来。相信,经过这个真实的故事,学生一定会意识到无理数的发现竟是一部令人痛心的血腥史,必会在内心深处触动对这一部分的学习,从而提高兴趣和效率。

2.从学生曾经熟知的故事中探究隐含的数学知识。例如,讨论随机事件与必然事件的区别时,我引用了一休被罚的故事:一休在安国寺居住时,有一次得罪了幕府将军,将军要处罚他,幸亏安国寺的长老和百姓们求情,幕府将军才同意抽签决定罚免。可幕府将军一心要处罚一休,他在两张签上都写上了罚,假如你是一休你将怎么办?在学生讨论完毕,再追问:百姓们所说的方法属于什么事件?幕府将军的做法属于什么事件?我们所讨论出的解决方法又改变了事件的什么性质?当学生轻松地回答出这三个问题时,学习目标也就达到了。

二、创设情境,树立游戏意识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不仅可以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还能让学生在口说、手做、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1.课堂上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有效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例如,在学习《随机事件与概率》时,我事先准备了一些教具:一些印有《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彩球,一个黑色不透明塑料袋。事先将彩球装进袋子里,上课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我这个黑色袋子里有一只灰太狼,它正准备捕捉同在袋子里的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下面我请同学们伸出手每人随机地在袋子里摸一次,看谁一下就能把灰太狼捉住来解救这些小羊们。”顿时,学生兴致大增,跃跃欲试。游戏过程中,安排一名学生记录实验结果,随后分析结果得出随机事件的概念及发生的可能性,由此总结出概率的概念。

2.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选择与游戏相关的例题。例如,学习“用列举法求概率”时,我选择了计算机中常见的扫雷游戏。计算机扫雷游戏中,在一个9×9个小方格的正方形扫雷区中,随机埋藏着10颗地雷,每个小方格内最多只能藏1颗地雷。小王在游戏中开始时随机地踩中一个方格,踩中后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况,我们把与标号3的方格相临的方格记为A区域,其余方格记为B区,A区中有三颗地雷。

问题是:第二步应该踩在A区域还是B区域?

题目一出现,学生就忍不住七嘴八舌的议论,就连数学成绩最差的几个学生都很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合作的社会。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既要以积极的姿态,主动迎接各类挑战, 也要善于与他人合作。而初中生正处于一个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年龄段,我们有必要从初中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为此,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1.把全班分成六个学习小组,组内结对子进行一对一式的重点帮扶,小对子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拿到组里交流解决,让“兵教兵”“ 兵练兵”“ 兵强兵”。

2.课堂练习以计分竞争的形式出现。如:一副普通的扑克牌中的13张黑桃牌,把它洗匀正面向下放在桌子上,从中任意抽取一张,求下列事件发生的概率:(1)抽出的牌的点数是6;(2分) (2)抽出的牌的点数是10;(2分)(3)抽出的牌带有人像;(3分) (4)抽出的牌点数小于5;(3分) (5)抽出的牌花色是黑桃;(4分)

规则是:抢答加分,先抢到答题机会的学生有权选择答哪道题,在说出结果后,要叙述解题过程,正确无误后才能得分。

在这样的激励下,各组同学通常是争先恐后地来完成练习。

3.设立健全的评价机制。让评价机制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至考试成绩公布。日常上课表现采用积分制,一周一统计,排名第一的小组授予流动红旗一面,考试第一名的学生授予流动奖杯,若连续三次考试成绩第一,将在奖杯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永久保留。

当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逐渐成熟时,课堂上的学习也就有了无边的动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捕捉每一个适宜的瞬间,努力营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身心愉快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乐于学习,享受学习,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上一篇:双重预防机制构建指南下一篇:仙五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