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本科教育的内在症结与改革方向

2022-09-11

1 我国旅游本科教育面临的困境

根据国家教委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 旅游类本科专业只有一个, 即旅游管理专业, 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民俗文化、法律和旅游专业知识, 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具备进一步从事旅游教学、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近年来, 设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院系逐步增多, 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截止2005年, 我国设有旅游管理本科的院系达到500多个, 每年为我国旅游业输送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1]。然而, 旅游本科教育在规模扩展的同时, 也走入越来越严峻的困境, 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1 旅游业界对毕业生热情不高, 毕业生就业不理想

我国旅游业有一个奇怪现象。一方面, 中、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短缺, 另一方面, 旅游院系的本科生、研究生很难在旅游业内找到理想的岗位。

在竞聘旅游企业岗位时,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并不比其他专业本科毕业生更受欢迎, 甚至不如本专业专科、高职毕业生受欢迎[2]。不少企业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存在三大缺陷:其一, 对旅游业的认识不足, 缺乏旅游企业员工应有的服务意识、服从意识、行为规范;其二, 职业职能不足, 缺乏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其三, 知识结构不合理, 专业知识少而陈旧, 脱离实际[3]。结果是, 大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不得不转向其他行业寻求出路, 被聘用的毕业生也难以被重用, 故而几年后很大比例选择跳槽。有调查显示:, 历年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 两年后仍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4]。当然, 旅游业中服务岗位居多, 平均工资较低也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1.2 生源压力显现, 在校生专业思想不牢固

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业率成为高考考生及其家长选择专业、院校的重要参考, 各种传媒也因此非常热衷于大学就业率的收集和传播。这样以来, 被社会认为就业不佳的专业势必面临生源短缺、在校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的窘境。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已经出现这种端倪。部分旅游院系生源短缺, 处境艰难;有些历史悠久的旅游院校因此并入综合性大学;有的旅游院系因此被调整为旅游专业, 招生人数相应减少, 学科有边缘化的倾向。不利的就业形势也影响了在校学生的专业思想。以笔者所在旅游院系为例, 03级旅游管理本科班83%选修了第二专业, 远高于本校其他专业。可见旅游管理本科生对所学专业缺乏信心。

2 旅游本科教育的内在症结

旅游本科教育陷入困境首要的、根本的原因在于旅游业界对其毕业生不认可。由此在校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生源短缺、学科边缘化等一连串效应。而旅游业界之所以不认可旅游本科毕业生, 有旅游业方面的原因, 如旅游企业为减少岗前培训费用而过分强调应聘者的服务技术却忽视其理论素养, 但更重要的还是旅游本科教育自身的原因。本科旅游院系不能要求旅游业适应自己的毕业生, 而只能从自身、从内部找症结, 并努力纠正以适应旅游业的人才需求。笔者认为, 从旅游本科教育内部分析, 其主要症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课程体系“广而不专”, 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

旅游类本科专业只有旅游管理一个。而实际上, 旅游学是一个非常广博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绝不仅仅是旅游管理, 还包括旅游地理、旅游经济、旅游文化、旅游心理、旅游资源开发等众多领域;而它的支撑学科则更广, 包括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众多学科。因此, 很多本科旅游院系在设计课程体系时感到迷茫。若紧扣旅游管理, 以管理类课程为主, 往往担心学生知识面过窄;若将旅游学的各个领域讲深讲透, 又担心课程过多, 学生难以掌握。困惑之后, 多数旅游院系采取了折中的方案, 即采取“广而不专”的课程体系[5]。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虽然包罗旅游学各个领域, 但不深入、不展开;对于支撑学科, 往往只将其最基本的理论纳入旅游专业课程, 而不单独开设一门课程。当然, 不同背景旅游院系的具体课程略有各异, 比如财经类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更侧重经济、管理类课程, 从地理系分离出来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偏重地理、环境科学类课程。

课程“广而不专”的结果是,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什么都略知一二, 却什么都不精通。由于“术业无专攻”, 与其他专业本科毕业生相比, 他们明显缺乏核心竞争力, 缺乏区别于其他专业毕业生的专长。其他专业本科生可以轻易争取到旅游业内的岗位, 而旅游管理本科生却难以抢占其他专业对应的岗位。比如, 酒店招聘营销策划, 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比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受青睐。

2.2 职业意识教育和实践教学不到位, 学生缺乏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

在竞聘旅游企业岗位时,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并不比其他专业本科生更受欢迎, 是由于他们缺乏核心竞争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不如同专业专科、高职毕业生受欢迎的原因则在于两点:一是由于学习课程广泛而不深入, 他们本应有的专业理论优势并不明显;二是由于他们在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上往往不如对方。

相对于专科、高职学生, 本科生优越感明显, 职业期望高。然而, 就业的现实却是旅游业内工作难找, 即便找到工作也多半是他们眼中“低人一等”的服务岗位。在本科旅游院系职业意识教育普遍薄弱的情况下, 现实与期望的差距导致部分本科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有抵触情绪。这些学生一旦进入旅游企业, 定会引起用人单位的不满, 导致旅游企业不愿再引入本科毕业生, 导致下一轮本科生就业难。就业难又引起在校本科生对专业的抵触, 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旅游本科教育需要实践教学。只有通过实践教学, 学生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然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很多本科旅游院系的实践教学不到位。有些本科旅游院系对实践教学存在误解, 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教学生叠被子、端盘子。这种认识的结果有两种, 一是认为本科生无须进行这样的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 二是实践教学仅限于服务技术培训。有些本科旅游院系对实践教学虽不存在认识的误区, 却受到学校规章制度不允许、经费缺乏、旅游企业不配合等客观条件的限制[6]。

3 旅游本科教育的改革方向

旅游本科教育已经与旅游业的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对其进行改革已是势在必然。根据对旅游本科教育内在症结的分析, 改革的目标应该有两个, 一是课程体系向集中、精深的方向发展, 二是学生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提高。要达到这两个目标, 旅游本科教育体系必须从根本上加以变革, 具体来说, 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3.1 细化专业设置, 改革课程体系

如前所述, 旅游专业本科生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在于课程体系覆盖知识领域广泛, 却缺乏应有的深度, 而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课程体系, 根源在于粗放的专业设置。只开设旅游管理一个本科专业, 却要同时为宾馆、旅行社、餐饮企业、休闲娱乐企业、航空公司、旅游景区、旅游行政机构等各类用人单位培养人才。本科旅游院系唯一的选择就是培养全能的人才, 能够同时胜任以上所有岗位的人才。于是, 它们设计出了全面的, 同时涉及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地理、旅游心理、旅游经济、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等领域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广泛的情况下, 课程的深度自然不可能兼顾。

因此, 旅游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需要改革, 需要细分出多个专业。专业个数不可过多, 以免毕业生就业时选择面太窄;也不可过少, 以免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根据国外的经验, 大学旅游教育的专业设置有两种思路[7,8]: (1) 根据就业岗位的类型确定专业。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 调查与旅游有关的、本科毕业生可能任职的就业岗位, 包括旅游业内的就业岗位, 也包括旅游相关行业的就业岗位, 比如管理咨询公司、礼仪服务公司的部分岗位;其次, 按照每个岗位需要的理论知识、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 对调查得到的就业岗位进行分类, 分成若干个类型;最后, 每个岗位类型设置一个对应的本科专业。 (2)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 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行业。每个行业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不同, 所以可以根据行业确定专业。美国大学的旅游专业设置就是根据后一种思路进行, 开设酒店管理、餐饮管理、休闲研究、旅游资源与公园研究等专业。

专业设置的改革为课程体系的改革创造了条件。应根据每个旅游本科专业对应的岗位类型确定确立其培养目标, 设立其课程体系。每门专业课程应该对学生从事相应职业有所帮助。课程内容避免空泛, 而是要将理论讲透,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内容绝不能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简单移植和拼凑, 而要体现旅游业的特点和规律。

3.2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 有针对性的职业意识教育

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相对于其他专业, 旅游本科教育需要将职业意识教育放到更为突出的地位。首先, 按照中国传统思想, 旅游业的一线服务岗位是伺候人的“低等”工作。职业期望较高的本科生, 特别是名牌高校的本科生在心理上往往很难接受这类工作岗位。对他们进行职业意识教育, 培养其热爱旅游专业、旅游业的情感很有必要;其次, 旅游业是讲究标准化服务的行业, 要求员工具备高度的服务意识、服从意识、规范意识。而旅游专业本科生对这些职业意识往往局限于了解, 缺乏深刻的领会, 更别说去实践;最后, 很多旅游专业本科生对就业感到迷惘, 旅游院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 以便学生更安心、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

因此, 职业意识教育应成为本科旅游院系教书育人的重要环节。有必要将其纳入教学计划, 明确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系统化, 至少包括就业指导、创业指导、职业分析、服务意识、服从意识、规范意识等内容。职业意识教育要针对本专业展开, 针对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展开, 针对学生的困惑与不足展开。教育形式上可以多样化, 可纳入实践教学, 也可在饭店管理、公关礼仪等专业课程教学中穿插进行。教育方法上, 要避免说教, 力求通过案例、场景启发学生, 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启迪学生。

3.3 开展全面、有效、经济的实践教学, 努力探索其运作机制

实践教学受到很多内外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所有本科旅游院系采取同样的模式与内容。但是, 这并不是说实践教学可以随心所欲, 即兴而为。笔者认为, 旅游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其一, 全面的原则, 需要实践、并且可能实践的教学内容尽量通过实践来强化;其二, 有效的原则。既要避免“走形式”、毫无意义的实践教学, 也要避免多次反复或长时间简单重复实践相同的教学内容;其三, 经济的原则, 以最小的时间、资金投入取得最大的实践教学效果。

本科旅游院系需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运作机制、工作方法和制度, 克服各种可能出现的障碍与困难。从部分本科旅游院系已经取得的经验来看, 课堂情景教学、实验室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是运行相对简单的实践教学形式, 主要是克服师资、经费两方面的障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是难度最大的实践教学形式, 需要协调学生、带队教师、旅游院系、旅游企业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 需要所在高校众多部门, 特别是教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

摘要:在全面分析旅游本科教育内在症结的基础上, 提出对其进行改革的三点建议。其一, 细化专业设置, 改革课程体系;其二,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意识教育;其三, 以全面、有效、经济为原则, 推进实践教学, 探索其运作机制。

关键词:旅游本科教育,困境,症结,改革

参考文献

[1] 国家旅游局.2006年中国旅游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367~368.

[2] 徐菊凤.旅游院校应该办成什么样[N].中国旅游报, 2004-11-04 (7) .

[3] 龙江智.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另类解读[J].旅游学刊, 2005, 21 (7) :16~22.

[4] 汪剑明.面对旅游企业人才“饥渴”高等院校何去何从[N].中国旅游报, 2004-5-21.

[5] 吴必虎, 黎筱筱.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J].旅游学刊, 2005 (S1) :9~15.

[6] 曹丽娟.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21 (1) :63~64.

[7] Charles R Goeldner.Tourism Education:North American Experiences[J].Jour-nal of Teaching in Travel&Tourism, 2001, 1 (1) :97~108.

[8] Cashy H.C.Hsu.Global tourism higher education[M].The Haworth Hospital-ity Press, 2004:186~201.

上一篇:“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下一篇:提升办公室工作能力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