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旅游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应用型本科是我国本科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我国提出振兴本科教育的今天,应用型本科的课程亟需重视。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本科教育旅游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本科教育旅游管理论文 篇1:

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

[摘 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本科旅游人才的必由之路,能使该专业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优化、学科专业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教育部已经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对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评估指标。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在分析国内外旅游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宏观环境层面、微观运作层面两个方面探讨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旅游管理专业 产学研合作教育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教师参与企业问题研究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1]产学结合即教学与生产实践之间的结合。产研结合即科研与生产实践之间的结合;而研学结合则为科研与教学方面的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既适合培养学术型人才, 又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2]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旅游教育的必由之路。旅游教育是面向和服务于旅游产业、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专业教育,旅游教育的供给必须与产业需求相匹配。要办好旅游教育,培养适合行业所需的人才,关键是要处理好教育与产业的相互关系,实现产学研互动,校企合作办学。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意义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过程是“双向进入、互助共赢”的过程,即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过程。

(一)有利于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旅游企业参与学校教育,能够使企业在提升员工素质、解决实际难题、建设企业文化等方面受益,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企业参与学校教育,能够结合行业的特征与企业实际需求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旅游人才。同时,旅游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科研资源,运用先进的专业理论和经营管理方法解决企业在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问题。此外,旅游企业还可以通过借鉴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来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形成企业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

随着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教育部已经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对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评估指标。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成立于2009年, 前身是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我院本科教育办学实力与国内其他本科院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2003年我院开始设立旅游管理专业(专科),2009年9月招收第一批本科学生,并定位于培养应用型的旅游本科人才。经过多年的旅游专科教育,我们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但是旅游本科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组织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因此,积极探索有效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国内外多年的旅游高等教育实践表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旅游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使我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3]

1.培养旅游产业所需的真正优秀人才

旅游行业的特征决定了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使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行业实践,掌握行业运营的规律及其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2.推动专业师资队伍、学科专业的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为专业教师深入行业开展挂职锻炼、技能培训、开展课题研究等方面提供便利平台,进一步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此外,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入旅游行业开展实际调研,可使我院在旅游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实习实训安排、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体现行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进一步推动旅游学科的建设。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行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行业就业率低已成为共识。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关键在于转变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认识。产学研合作教育,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充分地接触行业实践活动,深入行业实践开展“实战”演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行业工作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提高行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国内外旅游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借鉴

1.国外旅游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

国外旅游教育的发展以欧美地区最为发达,从1893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创办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世界高等旅游教育的典范,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培养,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成绩显著。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专业教师都具有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经历,教师队伍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部分组成,而后者基本上是由企业家和专家组成。同时学校拥有自己的酒店并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实习机会。所有学生都必须在酒店的某一相关部门工作满800小时。此外,还拥有一个产研之间合作的重要平台——酒店业研究中心。这是学术界与酒店业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 [2]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本身就是一个酒店,有300余间客房,餐厅、厨房、酒吧、康乐设施一应俱全。课程根据酒店需求设置,并且严格按照酒店的要求对学生的在校学习、着装进行训练。此外,全校50%的学生在世界各地酒店实习。[3]

2.国内旅游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

当前,国内许多高校的旅游教育也正朝着产学研合作的方向发展,但合作内容绝大多数还停留在旅行社、酒店、景区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的层面上,缺少实质性、深层次上的合作内容,也不乏做得较为成功、值得我们借鉴的高校,如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创建于197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门培养旅游管理高级人才的学院,其创办的《旅游学刊》是我国旅游类唯一核心期刊,是旅游学界业界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专业学术刊物。在办学过程中,该院始终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内外同类专业院校和全国旅游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1)产学方面,与旅游企业、政府旅游职能部门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2)产研方面,专业教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入行业实践,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承担多项横向课题,为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旅游城市的发展献言献策;(3)研学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大量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增强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及其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由此可见,国内外旅游高等教育取得显著成绩的院校都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并且始终贯穿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的资源优势,资源共享,实现共赢。

三、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必须由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初级阶段进入到借助产学研合作机制进行课程开发建设、构建科研平台、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学科发展的深入阶段。[4]结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资源优势以及办学实际,我们提出从宏观环境层面和微观运作层面来共同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并树立“企业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理念,使企业全程参与到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各个教育和教学环节中。

(一)宏观环境层面

1.政府要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

国外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与政府在政策与资金上对产学合作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如在德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考核标准等,企业还必须向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环境、场地、指导等,政府也有专项经费支持职业院校的建设。[5]当前,我国很多旅游企业缺乏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企业以追求利益为目的与学校培养人才的公益性本身就存在矛盾,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意义的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二是缺乏相关法律的约束和相关政策的激励。产学研合作教育涉及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四方面的利益,因此要保证其能够顺利并且持续开展下去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与引导,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政策导向与经济杠杆作用。

2.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产学研合作教育要实现持续合作、成效显著、互惠共赢,必须要高度重视长效合作机制的建设,从而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机构保障机制。构建由崇左市政府、旅游局、学院、旅游企业共同组成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委员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领导与决策机构,共同研究和探索合作教育的内容和制定组织实施方案,特别是对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制定、专业方向的设置、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和组织实施。

(2)协议制约机制。在合作的过程中,为了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特别是为保障校企双方的利益,实现共赢的目的,校企双方要签订合作协议。这是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通过签署协议,校企双方能够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 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方面达成共识,并自觉履行各自的职责和义务。旅游企业能够自觉地在学生的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以及毕业实习等重要教学环节履行职责;为旅游专业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参与企业科研和产品研发提供支持和帮助。[4]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为旅游企业在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经营与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方面提供人力、物力和智力支持。

(3)协调反馈机制。及时有效、相互尊重的协调反馈机制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形成定期交流、走访制度。学校和系部领导、专业教师要经常走访合作单位,增进校企间的感情交流;共同讨论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虚心向他们征求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同时,信息沟通要及时。凡是涉及旅游管理专业相关信息的调整或变革的,系部要及时向合作单位通报,以便各项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凡是合作单位向学校或系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合理的要及时采纳并将执行情况反馈给合作单位。对不合理或无法一时采纳的意见和建议,也要及时反馈给合作单位以表示尊重。[6]此外,政府要定期深入学校、企业开展合作教育的调研工作,了解合作教育的进展、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的意见和建议。

(二)微观运作层面

1.加强实践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学结合

(1)建立广泛、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深化合作的内容与形式。首先,在巩固原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增加合作单位的类型,扩展实践基地网络。在进一步巩固与南宁海外旅行社、广西龙州县旅游局、东莞三正半山酒店、东莞旗峰山铂尔曼酒店、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深圳中南酒店集团等合作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类型的合作单位,如知名旅游景区景点、会展公司、旅游航空服务公司等。同时要充分利用崇左打造陆路东盟经济带的优势,广泛开展与东南亚国家旅游企业的合作,争取与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企业、单位达成合作意向,使本专业拥有海外、高标准、高起点的实习基地,从而形成高层次性、多样性、稳定性,并涵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景区(点)、旅行社、酒店、旅游航空公司、会展公司等在内的实践基地网络,进一步满足教学和学生实习就业的需要。其次,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内容与形式。精选3~5家管理先进、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从由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机会,进一步深入到校企双方合作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制定教学大纲、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辩。企业设立优秀奖学金等主要的实质性合作内容,深化产学合作的内容与形式。

(2)建设经营性的校内实践基地,为校企合作奠定基础。结合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制图实训室的建设,增加沙盘模型的数量以及电子触摸屏、教学挂图等设施,努力建设成为三维模拟仿真实训室,以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此外,要把酒店管理实训中心努力建设成为经营性的实践基地。校内经营性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能为学生及时提供市场需求变化与行业势态发展的快速信息,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了解与认识社会的窗口。[7]这是一个真实的行业场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以及沟通与合作意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把酒店管理实训中心的餐饮服务实训室建设成为经营性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经营场所,学、产一体化即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既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经营与服务的能力,又能促进校园生活配套设施的完善。

(3)制定激励政策,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借助企业环境,培养和建设具有企业工作背景的专业教师队伍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策略,聘请旅游企业的技术能手或管理者担任专业兼职教师。并通过制定鼓励教师参加企业服务与管理实践的制度,如《关于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的意见》、《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管理办法》等,鼓励专业教师通过兼职、合作科研、培训等途径,深入旅游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岗位,熟悉企业的运作与管理,加深教师的企业背景,丰富行业经验。

2.以科研促产业发展,推动产研合作

科学研究要紧密结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同时研究成果要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实际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实现科研反哺企业,促进产业发展的目的。第一,要整合科研队伍力量,根据服务旅游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组建科研团队,改变教师科研课题单打独斗的现象,并从整体上对科研团队建设进行长远的规划。[8]

3.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避免课堂教学的枯燥与乏味,教师必须要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知识与信息。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能够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及时的了解和深入的把握,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把研究成果与教学有机结合,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把科研项目成果融入教学中。教师将承担的省级、市级等各类科研项目的成果内容引入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

[ 参 考 文 献 ]

[1] 赵鹏,汤利华.构建旅游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几个问题探析——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3):79.

[2] 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 2009,(2):87-90.

[3] 冯冬明.旅游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47-49.

[4] 毛智勇,杨帆.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1,(8):18-19.

[5] 陈铁牛.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机制的建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0(2): 41-45.

[6] 谭属春.试论高职教育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83.

[7] 张培茵,王玉.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10):163-165 .

[8] 邓小艳,王远坤.旅游高等院校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本科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12):191-193.

[9] 马力.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各环节中[J].大学教育,2012,(1):51.

[10] 梁深.简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大学教育,2012,(4):53.

[责任编辑:王朝元]

[收稿时间]2012-08-21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201004。

[作者简介]潘冬南(1983-),女,广西田阳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经管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研究。

作者:潘冬南

本科教育旅游管理论文 篇2:

振兴本科教育视角下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摘  要:应用型本科是我国本科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我国提出振兴本科教育的今天,应用型本科的课程亟需重视。文章以应用型本科的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审视,并剖析原因,同时根据社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评价机制,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以生为本课程体系实施的支撑保障体系等建议,以期服务于应用型本科旅游人才的培养,并为我国本科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振兴本科;应用型;旅游管理;课程体系

一、本科教育的重要性

2018年我国在四川成都召开了本科教育大会,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首次全国性的本科教育大会,之后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也被称为新时代高教40条,文件指出“本科生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最大群体,本科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基础。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自此,我国本科教育的重要性被推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迅速成长。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数量几乎占据了我国高等本科教育的半壁江山,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本科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但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成分较为复杂,有多半是2000年以后设立的院校,也有一些是由专科、高职院校升格而成的,也有一些是掛靠某大学之后又独立的独立学院。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成立时间短,缺乏办学经验,办学的同质化倾向明显,难以适应新时代生产和建设一线的人才需求。尽管早在2015年,我国已经颁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指导意见》来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但转型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在理念、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做出改革探索。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在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旅游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为旅游业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的旅游本科教育也必须直面现实,积极探索,主动求变。本文以应用型院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探讨其课程体系的问题,以期能够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实审视

(一)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不明晰,缺乏专业特色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是高校教学当中最为重要基础性工作,它直接决定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和质量。不少应用型本科高校还未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以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例,多数沿用传统高校的模式或者套用其他院校的培养目标,只是在文字方面略做修改,趋同化严重,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究其原因:一是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大多建立时间不长,没有深入了解旅游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二是不少院校在具体的工作当中缺乏严肃、严谨的态度,没有考虑自己学校的目标定位,更没有考虑自己的生源实际情况。三是应用型院校办学时间短,师资队伍普遍年轻化,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者多数为年轻教师,这些年轻教师缺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系统研究,因此使得旅游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千人一面,缺乏特色,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不严谨、不科学也直接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滞后于市场需求

不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出现几种情况,一是沿袭传统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所占比例稍大。尽管这几年从整体上看理论课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偏高。大多数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都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但是这种改变多数只是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在实际执行过程当中实践课或者实践环节被严重打折。二是一些新办的民办应用型院校以改革的名义减少总课时,对外宣称是加大实践课时,但实践的执行效果差,学生的总课时无形被减少。三是课程结构不甚合理,公共课数量较少,选修课名存实亡。很多民办应用型高校由于受师资、经费等因素的制约,选修课并不是学生自由选报,而是由系部根据情况开设,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这种做法剥夺了学生的选择权利,同时也违背了选修课开设的本义。四是课程的内容来看滞后于市场的发展,专业课程尤甚。现在旅游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旅游跨界融合越来越广,旅游新业态发展迅速,作为应用型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理论上应该是最贴近市场需要的,但现实情况是不少应用型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却在用十年前的老旧教材教授学生知识,这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被企业所诟病。

(三)实践教学的落实不够,产教融合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应用型本科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学,这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质。纵观目前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多数处于尴尬的地位,实践教学口号喊得多,真正落实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上列出了课程实践、集中实践、假期实践、毕业实践等不同的实践形式,但在实地执行过程中,多数都被打了折扣。以课程实践为例,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的课程实践多以导游讲解与接待、酒店操作、会展接待等为主,但这些实训实践多数被简化,并且是单一的课程技能实践,基于课程群的实践形式缺乏,实践的综合性不强。第二课程的竞赛活动也普遍被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但是这种实践活动参与的学生数量有限。多数应用型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建立了一定数量的社会实践基地,但并未实质性开展工作,有些院校为应付评估应急式地找到一些旅游企业,双方签定了合作的战略协议,但签订完协议之后就没有下文,校企合作并未开展。另外社会实践主动权多数还是在企业方面,尽管一些应用型院校也主动对接企业,但在实践过程中实践教学安排必须服从于企业的整体安排,在实习时间、实习内容等方面变动较多。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停留在表层,实践教学成效不高,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四)教学方法较为传统,课程教学的引导性和开放性不够

目前的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仍然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简单的实训室教学。课堂教学多数都是一支粉笔、一张黑板外加几张PPT,仍然是传统的知识讲述为主,学生对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感兴趣。课堂互动较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不够,课堂的自由度、整合度也不够,教师仍然是“唱戏”主角,因而导致学生容易疲惫,出现了课堂上睡觉甚至是玩手机的不良现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自律性方面偏弱,但是他们愿意接受新事物、社交能力强,对于实践的兴趣高。加之现在的大学生多数已经是00后,这一代人是信息社会的原住民,他们已经习惯网络世界的学习生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鲜明特点使得今天的教学方法必须做出新改变。如果教师仍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教授学生,其效果可想而知。另外,今天的学生的主体和自我意识很强,他们拥有开放的视野,教师在课堂中仅仅是传授不接地气的理论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不断学习,适应学生的特点,采用启发式、研究诱导式等教学方法,以生为本,给与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不断提升课堂效果。

(五)课程评价多元性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用型院校培养的是适应于我国行业发展的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这种高素质人才是在思想道德、专业知识、身体素质、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因而与高素质人才相匹配的课程体系的评价也应该是全面多元科学的。现实的情况是多数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仍然采用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的方式,这种考核方式仍然是考前死记硬背为主,只关注书本知识,而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不够,难以真正有效的检验学生的学业水平。另外,尽管一些学校也开始要求加大课程考核,但由于过程考核较为繁琐,很多老师不愿加入,宁愿选用期末一次性考核,在实践方面的考核方式也较为简单,考核主体单一,缺乏多元主体组成的科学考核体系,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业改进和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一)根据社会需求,明晰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包括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和特色、就业适应的方向和领域、胜任的岗位等。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紧密对接企业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这是应用型院校最基础也最为重要工作,必须下大力气做好。要想了解旅游人才的社会需求,必须要对接企业,做好调研。同时,要建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的开放机制,對其及时修订和完善。最后必须体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质,不同地区院校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迷信传统本科高校,扎扎实实做好调研,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科学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优化课程结构,创新课程内容

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多采用的是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这种三层楼的体系结构,也有一些学校进行了模块化的课程群改革。不管其采用哪种课程结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都必须从应用型教育的内涵出发,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第一,公共课要开实开够,对于《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等公共课程,要结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需求,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第二,专业课要结合国家的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地方产业需求,及时修订课程体系,按照“4+X”的要求,其中《旅游学概论》几乎每所学校都会开设,但国家标准有要求的《旅游接待业》《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很多应用型院校并没有开设或是开设了其中的一两门。在专业课的开设方面还要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要求,增加或者强化职业基本素养课程。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是应用型大学同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区别,国际上对此普遍较为重视,但在我国的应用型本科的旅游管理专业却处于薄弱环节。旅游产业的服务性很强,对于职业素养的要求要高于其他产业。但很多的高校并未引起真正的重视,也未设置相关的课程,也有一些院校设置了职业道德的课程,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当中又被简化,另外市面上也没有相应的职业素养的教材。第三,选修课要增加门数,不断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最后,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基础上,还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适应性改造,根据自己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审视现有的课程内容,对于过时的内容及时删除,对于陈旧的内容及时更新,对于新的业态及时补充,同时要结合旅游产业的需求,开发和建设新的课程,组织企业人员参与,开发和编写新的适应应用型人才需要的教材。

(三)加强产教融合,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应用型本科的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目前的实践由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构成。校内实践多为旅游的相关实训室,如导游实训室、酒店实训室、会展实训室、茶艺实训室等等。校内实践和校外缺一不可,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校外实践在实施的过程当中难点较多,遇到的问题也更多。应用型本科的旅游管理专業必须迎难而上,以主动的姿态寻求合作,主动发展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共赢。其次,作为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要主动审视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课程实践、假期实践、岗位实践、毕业实践等阶梯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自己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探索实践教学教材以及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

(四)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用型旅游管理的本科人才培养要对接旅游行业需求,强调知识的应用和旅游职业素养和技能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决定了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不能用单因素评价,更不能简单套用传统本科的课程考核方式。首先,要改变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考核评价标准的现状,加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其次要建立以能力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课程考核+职业素质考核+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第二,引入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特别是引入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尝试建立多位教师联动的学习小组评价,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总结。第三,采用多元的评价手段,例如课程论文、调研报告、学生作品、现场表演等多种形式,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可以全面检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积极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创新教学方法

今天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应用型旅游高等教育必须紧跟社会技术发展趋势,主动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加强在线课程的开发,加强慕课、微课等的开发。同时借助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促进课程教学学习方法与培养方式的改革,教师要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在线教学,使教学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原住民进行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强课程的过程管理,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以生为本,构建课程体系实施的支撑保障体系

课程体系的实施涉及的支撑保障体系包含很多方面,从整体上看由学校内部微观的支撑保障体系和学校外部宏观支撑保障两个部分组成,由于宏观保障支撑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校方不可控,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的旅游管理专业,首先应该优化的是自己的内部保障支撑体系。首先,学校高层领导要有全新的教育观,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有清醒的认识,能够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发展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第二,重要的内部支撑保障体系是师资队伍建设。众所周知,没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大学,教师是一所学校的软实力,更是学校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质量提升的根本力量。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普遍较为年轻,并且不少民办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更重要的是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不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要求,来自旅游行业企业的骨干人才少,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再到高校,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结构与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应。另外,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流动性强。因此必须正视这种师资队伍现状,优化现有教师的行业背景,拓宽教师的来源渠道,构建与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适应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保障体系。第三,其他方面的支撑保障体系也不可或缺,如学校的文化建设、学校的激励机制、教研及科研支撑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为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构建创造良好的环境,进而为高水平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江栋,雷石标.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第二浪[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4:48-55.

[2]孟新红.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建设之探讨[J].武夷学院学报,2016,6(35):97-100.

[3]王志蔚.地方本科高校课程体系转型待解的五个问题[J].教育探索,2017,1:43-46.

[4]翟陆陆.河北省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以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7.

[5]邵蕾.基于学生满意度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6]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10/18/content_5332

026.htm,2018-10-18.

作者:邵小慧

本科教育旅游管理论文 篇3: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旅游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逐年增多。因此全国许多高校抓住机遇,纷纷开办旅游管理专业,招生量越来越大。近几年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但是纵观当前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毕业生数量与毕业生的质量以及就业状况之间存在许多不协调之处。文章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以及实践经验,探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问题,以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教育;改革;创新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迫切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具有专业素养的旅游管理人才队伍,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做贡献。可是目前一些中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其自身素养与知识水平与市场对旅游管理人才的要求不相匹配,甚至于一些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都不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养,从而导致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全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模与学生的素质不成正比,课程设置偏离人才培养目标,师资专业化程度与教学需求矛盾突出。这些现状要求我们有必要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进行改革,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师的水平与专业素养,为国家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当前我国市场旅游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本科层次的高校,其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目标应该要坚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可是当前我国高校旅游人才的培养并不能很好地达到这样的市场目的,不能较好地满足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要,甚至于旅游人才的培养脱节于社会需求,滞后于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我们从供给角度来看,很多的本科毕业生毕业之后,难以就业或者说很难找到对口的专业,从而从旅游管理专业转型干其他工作,这其实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从这种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追根究底可以说是教育不能体现市场的需求。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办学的目标是什么?……这些都是教师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规模与学生素质脱节。由于市场的需要,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上升,其旅游教育也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增多并非就意味着高校旅游专业的建设是成功的,是值得推广的。近几年中,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出现盲目扩招的情况,盲目设置专业、盲目重复投入、盲目兼并重组等一系列问题相继出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粗犷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远远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盲目地扩大办学规模只会使得学校发展的道路越来越窄。另外一方面高校这种缺乏内涵建设的发展方式,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不高,根本无法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规模有机结合。

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专业化程度与教学需求相矛盾。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与专业化程度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需求是相矛盾的。虽然很多的高校都相继创新了学校的办学模式,创新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配备了较全的教学课本。但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是需要大批具有很强专业知识的教师资源的。部分高校很难配备齐全旅游管理专业所需要的师资力量,又或者有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兼代、半路转行现象严重。这样的教师资源几乎都缺乏对专业课程系统的把握能力,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缺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及实践经验,因此也就很难将原本晦涩的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更别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了,如此课堂教学其效果必定难以提高。

4.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离人才培养目标。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偏离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教育来说,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航向,是指引广大教师教学与改革创新的灯塔,任何一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都不能背离目标。可是当下有较多的高校碍于生存的压力,盲目地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采用“高大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极端的人才培养模式,忽视学生的内涵发展,只会拖垮学校发展的步伐。所谓的“高大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旅游专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多个课程单纯地叠加,将多个培养任务与目标单纯地叠加。专业课程的设计缺乏有效性与针对性,缺乏有效的整合。此种一味追求“高大全”的课程设计模式,不仅不能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还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与能力上难以胜任未来的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调整教学内容

如果要改革当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就应该科学地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在调整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工作任务为准绳。比如,我国旅游法规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不适合在工作的时候进行课程模式的设计与开发。这样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能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本身的教学模式进行开发与设计,我们可以坚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建立一套具有旅游专业特色的教学情境,此外还要在围绕工作任务实施的情况下展开学习。

经过笔者的调查与研究发现,很多本科院校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旅行社导游、旅游营销以及旅游接待等几个方面。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其工作任务主要是以下几个:第一处理好旅游纠纷;第二签订与履行旅游合同;第三设立与经营旅行社。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就可以将与之无关的课程去掉。在这里笔者根据自身的调查与教学经历,打破传统的教学内容设计模式,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为三大模块,每个大模块中又包含着子模块,具体如下。

1.第一大模块:正确地处理旅游纠纷。正确地处理旅游纠纷这一模块又可以细化为二个小模块。一是教会学生提交与处理旅游投诉的能力。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学生在毕业以后,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能正确地以游客或者旅游经营者的身份进行旅游投诉,能正确评判旅游投诉的处理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交一份旅游投诉状,一份正确的旅游投诉处理决定书。二是可以正确地处理旅游中的民事纠纷与诉讼。该阶段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能以纠纷当事人的身份正确地提起民事诉讼,学生能够清楚了解一审民事审判流程。对于该课程学习的任务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次模拟法庭审判。

2.第二大模块:旅游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在旅游合同的签订与履行模块中包含以下三个小模块:其一,教会学生订立旅游合同。这个阶段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旅游合同的特殊性,正确地掌握旅游合同的订立程序与技巧。该阶段学习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交一份自拟的国内旅游合同。其二,教会学生管理旅游合同。旅游管理专业出来的学生不仅要会制定旅游合同,还要会管理旅游合同。该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旅游合同,了解旅游合同的法律效力,学生在学习了该专业课程之后,能完成旅游合同的变更与转让,可以不违背法律规定履行旅游合同。完成该模块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提交相关的案例,并能根据案例分析结果。其三,学习旅游合同的违约责任。该阶段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辨别当事人是否违法,如果出现违法行为的话,可以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完成该模块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提交相关的案例,并能根据案例分析结果。

3.第三大模块:设立旅行社以及对其的经营管理。在设立旅行社以及对其的经营管理的模块中,可以细化为两个模块:一个模块是旅行社的设立,另外一个是旅行社的经营和管理。对于前者来说,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如何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行业政策设立旅行社。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可以让学生提交一份关于设立旅行社的申请材料。对于经营和管理旅行社来说,该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能按照法律规定经营旅行社的业务,正确行使旅行社的权利,适当履行旅行社的法定义务。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分组讨论,提交分析案例与结论。

三、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旅游管理人才的质量

1.更新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观念。要想进一步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就必须要更新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观念,树立每名学生都能成为专业人才的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旅游管理人才的质量。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比较复杂,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学习习惯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以及辅导员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运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旅游管理知识的热情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对一个旅游管理人员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心与爱心,使其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成为一名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2.与时俱进,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设计专业课程。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灵活地设计专业课程,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确保与旅游、酒店行业的需求相适应。不能盲目追求“高大全”,盲目设置课程。上述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市场调查提出了几点关于课程设计的构想,这显然与传统的课程设置是有所变化的。

3.改革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创新教学方法。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还要改革创新内容,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改掉学生在高中或者中学时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学习,这也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的义务与责任,培养学生“学到老,活到老”的学习意识。因此笔者建议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尽量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以及自学能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专题讨论、分组辩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将原本枯燥无味的书本文字变成丰富多彩的图片图画、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加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力度。加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定岗实习的力度,也是教育教学有效改革的重要举措。所谓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结束学校专业课程学习之后,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对口的职业岗位进行实习,本科院校通常是在学生大四的时候进行。让学生顶岗实习是锻炼学生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要选择合适的顶岗实习企业,要尽量选择那些规模较大、管理规范、具有较好指导能力、合作灵活的旅行社或酒店。在实习过程中,学校还可以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跟踪与指导,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实习归来之后,学校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总结、交流实习收获,促进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视,增强实习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全国各大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招生数量都在逐年增长。这是一件好事,但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要具体结合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切实提高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旅游管理人才,促进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星.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赵鹏,王慧云.面向21世纪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J].旅游学刊,1998,(S1).

[3]朱孔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4]韩雷.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人才培养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3,(15).

[5]徐建平.旅游专业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J].成才之路,2011,(22).

作者:李夏

上一篇:案例教学物流管理论文下一篇:煤炭企业成本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