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论我国职教改革方向

2024-04-16

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论我国职教改革方向(精选6篇)

篇1: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论我国职教改革方向

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论我国职教改革方向

郭健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7)

摘 要: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发展,不仅是教育本身的事,也是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事。充分分析世界主要国家职教改革发展趋势,研究和探讨我国职教发展改革的方向,从政府、学校到教师个体,无疑会帮助我们进一步厘清思路,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走下去。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从世界范围来看,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职业技术教育兴起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建立与发展的成熟时期,之后进入改革阶段,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工业发达的主要各国大都进行了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兴起于洋务运动时期,时至1949年之前,因国家贫困和战争,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和较好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一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兴建,形成我国职教初步形态。我国实施改 革开放后,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三十年来,职业教育从政策、制度等方面获得长足发展。至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 767所,在校生达到2 056万人,高等职业院校共1 154所,在校生达900多万人,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总人数近3 000万人。在我国职教快速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理论和操作方案也得到创新,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发展,不仅关系教育本身,也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研究和探讨我国职教发展的趋势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中国古语说得好:“知今宜鉴古”,认真分析世界主要国家职教改革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职教发展改革的方向,无疑会帮助我们进一步厘清思路,使政府、学校到教师个体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世界职业技术教育总体发展趋势

(一)德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为德国,尤其是为二战后的经济建设和经济腾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让企图照搬它的人望尘莫及。然而今天据资料介绍,德国每年有100万年轻人,其中80万人申请职业培训的岗位,而每年提供岗位为60万个左右,也就是说有20万人得不到培训的岗位。因此,国家通过政策争取各种措施推动职教改 革:一是提出并实施“为每个人的终身学习”的行动计划,联邦政府提高继续教育资金作为实施这个计划的具体措施;二是提出“培训所有人”的职教机会均等化;三是注重培养“人的特殊职业能力和加强个性化”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批“行家里手”。

(二)英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最早出现现代机器大工业的国家。但重视人文学术,轻视职业技术的文化传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次大战后,英国职业技术教育步入崭新的发展时期,在80、90年代英国加强了政府干预职业教育的力度,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职业教育法案。其中著名的有青年培训计划(YTS)、技术与职业教育计划(TVEI)以及青年培训(YT)等。这些法案也都是从增强英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为基本出发点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又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一是实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成立了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履行认证机构、设计管理和调整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等职能;二是创建了六阶段职业

技术教育和培训的新模式,六个阶段是:提供信息与指导、起初评估与对以往学习的认可、制定单元目标、提供各种学习机会、经常性考查与学分积累、单元目标的实现;三是1993年宣布实施“现代学徒制”,以学生身份的学徒取代以往的学徒。

(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以其学制的灵活性而著称,资格认证则采取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框架(AQF),从而保证了其权威性。20世纪末和21世纪 初,随着经济的发展,澳大利亚加快了职业教育改革步伐:一是政府重视程度加强,如政府通过加大职教投入、更新职教设备、引进现代技术,改善办学条件等措施,促进职教手段日趋现代化;政府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专门研究并制订了国家能力标准,开发能力本位课程,建立能力认可制度;二是大力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远程职教,实施职业教育网络化,教学逐渐通过计算机 网络为个人发展服务,扩大职业教育生源,提高职教生存能力;三是办学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创办非公立职业院校;面向市场灵活设置专业,课程结构模块化,对于模块选择采取“用户选择”政策,并推出“培训套课”改革措施。

(四)加拿大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加拿大的职业教育模式也是世界上成功的职教模式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拿大因学生智力不同引起的高中辍学率及与之相关的青年失业者的增加,国际竞争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产生经济结构的变化,企业极少参加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并很少分担相关经费等问题,拉开了新世纪职业教育改革的序幕:一是政府在联邦、省和地区建立“劳动力发展委员会”,改善职业教育与就业体系之间的协调性,评估和评价联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项目和制定加拿大职业技能标准;二是在行业和联邦建立职业教育的行业委员会,分析职业教育需求,开拓行业学习渠道,开发教师任职资格标准,举办职业继续教育活动等;三是在高中和社区学院采取实施个性化的职业咨询顾问项目、建立校企伙伴关系、开展合作教育、建立校办企业、重 构职业教育体系和改革学徒教育制度;四是政府研究机构和社区学院加强职业教育理论层面的研究等。

(五)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美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以立法推动职教发展。自1862年颁布了著名的《莫雷尔法案》之后,又陆续推出台了《史密斯———休斯法》《乔治──里德法》《职业教育法》《职业训练协作法》《伯金斯职业应用技术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规范和指导着职业教育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工作岗位中技术含量的迅速增长,不断改变着青年一代进入劳动世界的状况。美国针对这一现象,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是更加注重对个人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达成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共识;三是推行STW计划,即“从学校到工作”进度计划,建立学校与工作场所之间的桥梁。

二、我国目前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认识与推动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在校生900万人规模,国务院、教育部也陆续出台了许多政策文件进行指导,形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行发展大好局面。并从2005年开始,职业教育已从规模扩张期转入内涵(质量)建设(提升)期。

2005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2005年各地普通高职(专科)招生计划的通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决压缩社会需求不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专业的招生计划;坚决制止不顾实际条件,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扩大招生规模的现象,树立高职教育良好的声誉。

2005年7月,教育部周济部长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加快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和职业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职业教育的质量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前,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最为关键的问题,一方面是必须加强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是必须努力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之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总结提高,并形成一个整体文件,该文件对各级政府重视职业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2006年11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方向,质量建设内涵。

2006年11月,教育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并分批遴选了100所院校进行立项建设,旨在通过示范建设探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用他们的经验指导和带动全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引领高职院校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2009年初,教育部在着手编制《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同时也反映了今后职教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问题。高旭在《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中论及:重视职业资格制度,重视职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举办形式要灵活多样,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马树超在《对职业教育发展未来30年的展望》中论及:信息技术必然推动职教的教学模式转型,城市化进程推动大职教,战略选择与政策法规对于职教发展趋势具有决定性意义。

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多种形式途径,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温家宝总理指出“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说明职业教育要面向职业岗位、面向广大青年、面向各行各业,这势必引起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改变传统学校封闭式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工学结合,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为经济社会服

务。但不同的学校,因专业结构、人才定位、就业方向、办学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不可能互相模仿,只有紧紧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拘一格地创新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依靠国家立法,规范职业教育的社会行为在校企合作和企业选人用人时,我国有广大的人力资源市场,选择劳动力和技术人员经过职业教育培训与否的灵活性大,没有执行劳动准入制度的硬性监督,企业缺乏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因此,需要通过政府出台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规定企业在社会劳动力培训和使用中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使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中获益。而这些不是学校单方面可以做到得,必须依靠国家立法,可以借鉴美国立法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和做法。

(三)改善管理体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学校必须适应市场变化办学。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层面,必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在充分发挥政府对职业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给予学校在人才引进、经费使用、职业培训、应用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校企合作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和政策允许空间;在引导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训中,在学校引进企业项目后,在共同管理、经营、分摊成本、获取利益比例等活动中,都需要有明确的政策许可。

(四)扩大国际合作,培训国际化技术人才经济全球化需要各国更广泛开展经济合作,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步伐加大加快,势必引起学校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的变革中,更多地融入国际元素,更开放地吸纳和运用现代职业教育技术,培养能够走国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国际技能型人才市场中具有竞争力。

(五)加大课程改革,建立各校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的课程建设的水平很不均衡,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建设了一批精品课程,但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与岗位能力、职业能力紧密结合的课程改革刚刚进入起步阶段。而且,全国各地不可能按照统一方式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成功的模式也不一定要复制照搬,只能学习成功的理念,借鉴成功的经验。引导学校和教师进行全面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今后一段较长时间的改革方向。

(六)深化创业教育,真正促使学生具备创业能力

据文汇报报道“一项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披露: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率仅为1.94%”。大学生创业很少,职业院校学生可能更少。加强创业教育不是提倡人人创业,而是让一部分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凸显出来,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当前创业教育,一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也要对创业能力引起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在就业指导方面既全面推荐学生就业,也鼓励和指导毕业生创业。二是要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将创业社会常识、创业心理和技能、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与税务、法律等等与创业有关的知识纳入其中,实行模块化教学,为学生创业做好知识储备。三是开展项目教学,通过学生参与项目开发或通过开设专业综合课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业灵感,寻找创业着陆点。四是切实加强与企业联系,通过聘请一定数量的行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作兼职教师,用他们带来最新的技术、信息、政策等,激发部分具有潜质学生的创业激情,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七)开展培训服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职业教育与培训不可分割,提供培训服务既是职业教育的责任,也是充分利用职教资源的有效途径。面向行业、企业制定教学培训计划,开展针对性职业工种培训工作,并在与企业培训服务中,吸引企业关注,吸纳企业参与,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与此同时,学校要在合作中紧密跟踪企业技术,学习企业文化、研究企业制度,并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师资水平和 教学质量。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必须进行持续地深化改革,使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学校管理理念和制度日趋成熟和完善,使广大教师真正具备自觉保障质量的教研意识和能力,将我国职教整体水平推向一个成熟的阶段。因此,研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对职业教育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到教师都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彭正梅.法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全球教育

展望, 2002,(3), 77-78.[2]邱同保.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J],职教论坛, 2009,(8), 7-9.[3]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

出版社, 2004, 24-56.81 2010年第6期

篇2: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论我国职教改革方向

---兼含歐洲學校教育實驗掠影

主講人:陳惠邦教授 筆記整理:44廖秀芬

前言:

各位早安,首先恭喜各位在百人競爭中通過甄選,剛才各位看到的圖片是歐洲海德堡學校,在座的有二十位將於二個月後前往。

從事行政工作是自己的選擇,沒有人強迫,是志願而來,在這長長短短的教育工作經驗中到底給我們工作上的省思點還是增加了我們一些工作習慣,而這些習慣是否幫助了我們更有效率達到工作目標,但也許反而會距離教育愈來愈遠。在教育工作生涯中,面對挑戰、變革愈來愈多,社會轉變,有不同的轉變。過去身為老師時的角色,站在對行政工作的不滿,對現今進入行政工作,負責決策,思考的層面多,視野也變不同。

今天要和各位分享的面對在快速推動教育改革及這麼激烈的教育變遷中,其他國家做些什麼?談課程改革、教育改革世界各國跑的快、早的和台灣來比,台灣最大的特色就是從善如流,集世界各國教育制度的精華,走向研究型、普及型的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提昇至高等技術教育。未來兩年高職即將走入歷史,中研院李院長說高職將取消,走向高級技術培養教育是全世界共同的理想,目前舉目所見大部分的高職以改成綜合高中或一般高中,台灣所剩的不到十所高職,其存在是因其非常特殊性無法更改,如桃園新生醫校。

國民中小學課程革新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制度,通通融合成九年一貫課程,放不下也都成重要議題,每個地方拿放大鏡都是最好最棒的,但加總起來,滿意嗎?不曉得如何說?

前言:教育「改革」的現象 教改企業 這是吳明清教授提出,教改造就了一群人,這些人是過去傳統教育無法得利的一群,如南陽街升大學補習班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國、高中生下課補習的場所。升大學補習班改為升研究所補習班,而其實真正學校實質工作並不更改,教育部育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進行前測檢視實施九年一貫前六年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國家的中間考試,大陸早已實施,英國也在1988年實施,這是課程改革中要做的,實施課程改的鬆緊,如同在沙灘中抓沙的的情況一樣,抓緊抓鬆,如何拿捏得宜,在這搖擺不定不教育政策中,我們教育工作者很難去發展我們的教育專業,以前在座各位過去是一個老師的角色,只要管好自己班級,而今必須去思考整個學校,身為校長、主任思考角度不同,升學目標、家長壓力等問題,思考的角度、考慮點和老師不同。教改的企業將隨整各教育制度不斷的改變。利益、資源分配將不斷的調整,這可能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關注的點。

PISA與課程革新

PISA:OECD的國家(至少15個)率先實施課程改革的國家,這些國家在實施課程改革多年之後,檢視課程改革是否對孩子的學習有沒有幫助這是我們所關注的點,因此對他們15至18歲的學生進行檢測,已與語文閱讀、科學教育、數學能力三種能力作比較,發現時基本能力下降,尤以語文能力下降最多,學力與實施課程改革的時間先後成反比,亦即愈早實施學力下降愈快,愈慢實施學力下降反而沒有快,這之中可能只有一個例外,只有台灣,實施兩年的課程改革,學力下降的速度已無法估計。PISA發現學生的能力下降,尤其以語文能力的下降最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3年多前已發現著手改善,進行提昇孩子閱讀的方式,這幾年具體成就即編寫了很多的繪本,繪本的特色是大量的圖畫,因孩子不再能閱讀,由此可見閱讀是基本能力比科學教育、數學能力來的重要,若我們要將所有能力一視同仁,如同十大基本能力般,其實這裡面還有更重要的閱讀能力,自古以來,古今中外均不外注重「讀、寫、算」三R能力,這是每個孩子該學的,閱讀能力是最基本的,擺第一,目前尚未對全國的小朋友進行普查或抽樣的調查,我們無法知道我們的孩子能力是下降或提升的多少?科學教育、數學能力改變怎麼樣?目前世界很多國家已發現這樣的一個狀況,我們是否依舊要步上後塵,是否要等到愈來愈多的白丁、文盲之後,再來進行補救?我們現在要思考的一個問題,幼稚園、國小將快樂自由的學習看成很重要的一點,由幼稚園、小學、國中、高中乃至於大學畢業典禮愈酷愈好,愈炫愈好,但在最開放的歐洲國家,雖開放課程中畢業典禮,依舊是穿上道袍,源自於教會的洗禮儀式,神聖的嚴肅的一個典禮,年輕的學生保留自由、活潑的權力,學習是一回事,生活是另一回事,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是我們應該要要求的。

過河卒子般的教育政策與流行文化

如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應修改三次以上,第一次修改即是十分困難,尤其國中部份最是困難,因制定基本能力後,緊接著基本學力測驗將會變動,而目前教育部將重任交給專家學者,而專家學者實際上亦是教改企業的一環,亦是目前更換不定,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九年一貫的哲學基礎及邏輯思考不夠完善的話,未來不管如何修改都將很難建立完整體系。每一項教育政策,都很快成為流行文化,如建構教學、小班教學研習的場所,不知其數,隆重登場,草草收場。

目前最流行行動研究,當年出版時,師苑白老闆並不願付稿費,僅給20本感謝,第一版一千本,87年教育部公佈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鼓勵老師行動研究,89年台北市鼓勵進行,每年十萬強迫進行,去年教育部更是推動行動研究,幼稚園每年18萬,每個縣市三十件,行動研究這本書已再版三刷,其實教育制度的快變與教育資源浪費,隆重登場,如早期啟發教學、最早一點的價值澄清,所有的東西本身都沒有罪過,經過教學也沒有罪過,從教育的理論上,多元的教學、多元的制度、多元的行政管理,都有其價值,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從權變理論中,權力如何應用是掌握在老師手中,只要長官說要做就做,一元化大家都做就腐敗,成為流行,未來主持學校或協助學校行政時,應負責了解學校政策,不要一味跟著流行文化走,我們可以仔細思考學校所需,制度不斷的改變,造成資源浪費,教學才是學校的本質。

教育人員忘了我是誰

每個教育人員不應只是單純的政策執行者,應該有自己的理念與想法。

各國教育發展的核心要素 1.教育信念與教育思潮

每個國家均不同,教育發展的核心教育信念 2.教育內容(課程)3.教育方法

4.教育制度

全世界最好的都在此 5.教育資源 6.教育人員

以上這些通常是我們拿來比較的點,教育信念與教育思潮每個國家均不同,教育發展的核心教育信念,我們台灣什麼都有,樣樣兼備,改變愈來愈快。資源浪費家長會支援爭取資源浪費關鍵在教育人員,唯一最缺乏的堅強的教育信念,多元評量、學習單、歷程檔案、了解教育的知識,到底教育本質為何?最主要如何去做?做出的成果讓家長學生來看,期盼教學工作者,自己的信念堅持自己理念順應時代潮流。

歐洲學校實驗的背景(一百年為度)

 20世紀初的改革思潮與其背景  改革教育思潮的共同特徵--反公立學校 對於意識形態

反班級教學每個孩子應被重視,特殊教育的發展、原住民教育法律保障,資源的浪費,就資源分配公平正義的角度來看是值得檢討

--兒童為中心或個別化,同時能在社會化中存在,價值觀念、行為共同規範的行為

--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教育及生活調回歸,都市化小班小校實際不可行,最重要的本質,杜威所說教育即生活,掌握教育的本質,讓孩子喜歡上學。讓學生感覺學校像個家。

--重視教育研究與教育科學化的形成,教師從事研究不斷的探尋,老師尋覓何?教育實踐的概念,教育為何?將學生教導成為怎麼樣?實踐的過程就是研究的過程。追求理想

--教育改革社會改革與經濟改革密切相關人類的知識,萬本歸宗。--強調開放教育,倫理價值實踐機探索研究的過程  改革教育的發展  最低層次產出

 最高層次理論:改革教育學的產出,國內教育改革,是否能產出系統的理念形成教育思潮。否則新理論將不斷出現。

 教育改革必須配合社會改革經濟改革一體來看,潮流優點是我們所忽略的

 實際:各實驗學校創立

歐洲學校教育實驗的流派

(一) 鄉村學校運動與國民教育運動  夏山學校(森林學校)---從歐陸到英國  獨立鄉村寄宿學校

瑞士人士學校

德國好賓達寄宿學校系統 奧登華德學校 荷蘭法國德國奧地利,均有全人教育  華德福學校

 蒙特梭利學校(兒童之家)--自律 自我學習而非教具使用 著重學習角

華德福學校,全人教育學校,因語文的關係,國內目前認識的較少 華德福學校 全人教育學校與蒙特梭利學校被認為目前歐洲教改潮流最重要的一支潮流,國內跟上主要教育理論,主要以英文優先 歐洲最受重視的是華德福學校強調藝術教育美感教育 九年一貫問題最重要的是無一完整的思考系統

蒙特梭利學校著重全人、全課程教育,蒙特梭利學校從幼稚園到國中小到高中,最好階段在高中,德、法學校高中三年畢業後常加了一年大學預科。

歐洲學校教育實驗的流派

(二)公立學校的實驗改革

 法荷:弗來現代學校,強調現代化。

 荷得法瑞:耶那教育實驗(彼得.彼得生學校)教育講座哥德比杜威更早

 北德:畢樂斐實驗學校

 中德:卡塞爾改革學校與開放學校:強調倫理道德、宗教教育、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國家的根本。

 英德:綜合中學運動(與國內、美國不同),每個人得到合適的教育措施

不管分科、分課程、分學校,目的是每個人獲得合適的教育措施,重要的是學生的個別差異。

政策上最應學習:

1.政府魄力在公立學校中,維持不同體制。2.支持不同體制學校的胸襟,不因執政者不同而改變

歐洲學校教育實驗共同特徵

 回歸教育本質與重新定義學校教育---圓融對不同人、不同的方法去做事,權變原則、堅持原則。

 教育理念與時建交互辨證---內部評鑑的誤解  開創專業社群集建立獨特思想流派  具有永續經營的院景與堅持的毅力  重視組織發展與人員發展  重視內部反省與外部評鑑  以實際教育成果說服社會接受

圓融對不同的方法去做事,鼓勵教師團隊在真正願景實踐中當初堅持的理想,實際成果說服大家獲得支持

學校領導者理所當然,應充分了解學校教育理念 學校幾乎人人都能侃侃而談學校教育理想與學校文化 重視內部設施特別是圖書館圖書館是學校心臟

圖書館被成學校建築的心臟通常與教室並列學校必要的設施 圖書館不只是「圖書」館而以他同時也兼具大型學習與個別化教學場所的功能

「功能先於形式」為學校建築為原則 校園中的任何設施應具教育意義

各國教改運動中的問題

1.文化差異與比較教育的問題 2.教育資源永遠的困境

篇3: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论我国职教改革方向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兴起于洋务运动时期,时至1949年之前,因国家贫困和战争,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和较好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一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兴建,形成我国职教初步形态。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后,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三十年来,职业教育从政策、制度等方面获得长足发展。至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 767所,在校生达到2 056万人,高等职业院校共1 154所,在校生达900多万人,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总人数近3 000万人。

在我国职教快速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理论和操作方案也得到创新,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发展,不仅关系教育本身,也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研究和探讨我国职教发展的趋势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中国古语说得好:“知今宜鉴古”,认真分析世界主要国家职教改革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职教发展改革的方向,无疑会帮助我们进一步厘清思路,使政府、学校到教师个体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世界职业技术教育总体发展趋势

(一)德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为德国,尤其是为二战后的经济建设和经济腾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让企图照搬它的人望尘莫及。然而今天据资料介绍,德国每年有100万年轻人,其中80万人申请职业培训的岗位,而每年提供岗位为60万个左右,也就是说有20万人得不到培训的岗位。因此,国家通过政策争取各种措施推动职教改革:一是提出并实施“为每个人的终身学习”的行动计划,联邦政府提高继续教育资金作为实施这个计划的具体措施;二是提出“培训所有人”的职教机会均等化;三是注重培养“人的特殊职业能力和加强个性化”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批“行家里手”。

(二)英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最早出现现代机器大工业的国家。但重视人文学术,轻视职业技术的文化传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次大战后,英国职业技术教育步入崭新的发展时期,在80、90年代英国加强了政府干预职业教育的力度,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职业教育法案。其中著名的有青年培训计划(YTS)、技术与职业教育计划(TVEI)以及青年培训(YT)等。这些法案也都是从增强英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为基本出发点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又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一是实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成立了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履行认证机构、设计管理和调整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等职能;二是创建了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新模式,六个阶段是:提供信息与指导、起初评估与对以往学习的认可、制定单元目标、提供各种学习机会、经常性考查与学分积累、单元目标的实现;三是1993年宣布实施“现代学徒制”,以学生身份的学徒取代以往的学徒。

(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以其学制的灵活性而著称,对于职业资格认证则采取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框架(AQF),从而保证了其权威性。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发展,澳大利亚加快了职业教育改革步伐:一是政府重视程度加强,如政府通过加大职教投入、更新职教设备、引进现代技术,改善办学条件等措施,促进职教手段日趋现代化;政府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专门研究并制订了国家能力标准,开发能力本位课程,建立能力认可制度;二是大力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远程职教,实施职业教育网络化,教学逐渐通过计算机网络为个人发展服务,扩大职业教育生源,提高职教生存能力;三是办学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创办非公立职业院校;面向市场灵活设置专业,课程结构模块化,对于模块选择采取“用户选择”政策,并推出“培训套课”改革措施。

(四)加拿大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加拿大的职业教育模式也是世界上成功的职教模式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拿大因学生智力不同引起的高中辍学率及与之相关的青年失业者的增加,国际竞争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产生经济结构的变化,企业极少参加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并很少分担相关经费等问题,拉开了新世纪职业教育改革的序幕:一是政府在联邦、省和地区建立“劳动力发展委员会”,改善职业教育与就业体系之间的协调性,评估和评价联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项目和制定加拿大职业技能标准;二是在行业和联邦建立职业教育的行业委员会,分析职业教育需求,开拓行业学习渠道,开发教师任职资格标准,举办职业继续教育活动等;三是在高中和社区学院采取实施个性化的职业咨询顾问项目、建立校企伙伴关系、开展合作教育、建立校办企业、重构职业教育体系和改革学徒教育制度;四是政府研究机构和社区学院加强职业教育理论层面的研究等。

(五)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美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以立法推动职教发展。自1862年颁布了著名的《莫雷尔法案》之后,又陆续推出台了《史密斯——休斯法》《乔治──里德法》《职业教育法》《职业训练协作法》《伯金斯职业应用技术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规范和指导着职业教育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工作岗位中技术含量的迅速增长,不断改变着青年一代进入劳动世界的状况。美国针对这一现象,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是更加注重对个人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达成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共识;三是推行STW计划,即“从学校到工作”进度计划,建立学校与工作场所之间的桥梁。

二、我国目前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认识与推动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在校生900万人规模,国务院、教育部也陆续出台了许多政策文件进行指导,形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行发展大好局面。并从2005年开始,职业教育已从规模扩张期转入内涵(质量)建设(提升)期。

2005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2005年各地普通高职(专科)招生计划的通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决压缩社会需求不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专业的招生计划;坚决制止不顾实际条件,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扩大招生规模的现象,树立高职教育良好的声誉。

2005年7月,教育部周济部长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加快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和职业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职业教育的质量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前,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最为关键的问题,一方面是必须加强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是必须努力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之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高,并形成一个整体文件,该文件对各级政府重视职业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2006年11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方向,质量建设内涵。

2006年11月,教育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并分批遴选了100所院校进行立项建设,旨在通过示范建设探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用他们的经验指导和带动全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引领高职院校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2009年初,教育部在着手编制《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同时也反映了今后职教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问题。

高旭在《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中论及:重视职业资格制度,重视职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举办形式要灵活多样,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马树超在《对职业教育发展未来30年的展望》中论及:信息技术必然推动职教的教学模式转型,城市化进程推动大职教,战略选择与政策法规对于职教发展趋势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多种形式途径,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温家宝总理指出“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说明职业教育要面向职业岗位、面向广大青年、面向各行各业,这势必引起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改变传统学校封闭式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工学结合,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为经济社会服务。但不同的学校,因专业结构、人才定位、就业方向、办学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不可能互相模仿,只有紧紧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拘一格地创新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依靠国家立法,规范职业教育的社会行为

在校企合作和企业选人用人时,我国有广大的人力资源市场,选择劳动力和技术人员经过职业教育培训与否的灵活性大,没有执行劳动准入制度的硬性监督,企业缺乏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因此,需要通过政府出台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规定企业在社会劳动力培训和使用中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使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中获益。而这些不是学校单方面可以做到得,必须依靠国家立法,可以借鉴美国立法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和做法。

(三)改善管理体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学校必须适应市场变化办学。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层面,必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在充分发挥政府对职业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给予学校在人才引进、经费使用、职业培训、应用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校企合作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和政策允许空间;在引导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训中,在学校引进企业项目后,在共同管理、经营、分摊成本、获取利益比例等活动中,都需要有明确的政策许可。

(四)扩大国际合作,培训国际化技术人才

经济全球化需要各国更广泛开展经济合作,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步伐加大加快,势必引起学校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的变革中,更多地融入国际元素,更开放地吸纳和运用现代职业教育技术,培养能够走国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国际技能型人才市场中具有竞争力。

(五)加大课程改革,建立各校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的课程建设的水平很不均衡,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建设了一批精品课程,但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与岗位能力、职业能力紧密结合的课程改革刚刚进入起步阶段。而且,全国各地不可能按照统一方式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成功的模式也不一定要复制照搬,只能学习成功的理念,借鉴成功的经验。引导学校和教师进行全面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今后一段较长时间的改革方向。

(六)深化创业教育,真正促使学生具备创业能力

据文汇报报道“一项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披露: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率仅为1.94%”。大学生创业很少,职业院校学生可能更少。加强创业教育不是提倡人人创业,而是让一部分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凸显出来,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当前创业教育,一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也要对创业能力引起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在就业指导方面既全面推荐学生就业,也鼓励和指导毕业生创业。二是要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将创业社会常识、创业心理和技能、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与税务、法律等等与创业有关的知识纳入其中,实行模块化教学,为学生创业做好知识储备。三是开展项目教学,通过学生参与项目开发或通过开设专业综合课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业灵感,寻找创业着陆点。四是切实加强与企业联系,通过聘请一定数量的行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作兼职教师,用他们带来最新的技术、信息、政策等,激发部分具有潜质学生的创业激情,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七)开展培训服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职业教育与培训不可分割,提供培训服务既是职业教育的责任,也是充分利用职教资源的有效途径。面向行业、企业制定教学培训计划,开展针对性职业工种培训工作,并在与企业培训服务中,吸引企业关注,吸纳企业参与,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与此同时,学校要在合作中紧密跟踪企业技术,学习企业文化、研究企业制度,并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必须进行持续地深化改革,使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学校管理理念和制度日趋成熟和完善,使广大教师真正具备自觉保障质量的教研意识和能力,将我国职教整体水平推向一个成熟的阶段。因此,研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对职业教育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到教师都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发展,不仅是教育本身的事,也是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事。充分分析世界主要国家职教改革发展趋势,研究和探讨我国职教发展改革的方向,从政府、学校到教师个体,无疑会帮助我们进一步厘清思路,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走下去。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参考文献

[1]彭正梅.法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02,(3),77-78.

[2]邱同保.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J],职教论坛,2009,(8),7-9.

篇4: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论我国职教改革方向

关键词:师范教育 比较 趋势

【中图分类号】G65

一、国外师范教育

1.初等师范教育阶段到中等师范教育

尽管最早的师范学校可追溯到1684年法国天主教神甫拉萨尔在兰斯克创办的师资训练学校,但最初的教师并没有专门的教师培训和认定。专门的师范教育体系,是产业革命后伴随大工业发展和教育普及化产生的。

1798年,英国一度提倡导生制,但因形式呆板、机械,教学质量低劣,导生制无法满足作为工业革命发展先驱的英国对师资的需求。1840年,政府拨款兴建师资训练学院,取代导生制成为早期英国师范教育的重要形式。 美国在建国初期也实行导生制,1823年私立师资培训班出现,1839年州立师范学校出现,随后州立师范教育体系逐渐向西部延伸,1875年,全国已有分布于25个州的95所公立师范学校。 法国是最早出现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国家,其《基佐法》规定每省开办一所师范学校。1879年又颁布法令规定每省必设男、女师范学校各一所。德国师范教育源远流长,其师资养成所是世界师范教育的先驱。且早在18世纪30年代,德国各邦就相继成立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师范学校。

2.中等师范阶段到高等师范教育

第二次工业工业革命的爆发后,社会生产要求劳动者具有中等文化程度和一定的技术水平。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起来,师资需求随之改变。

第二次工业革命让美国走在了世界前沿,义务教育普及之后的美国开始发展中等教育,在师范教育方面美国率先完成了中等师范教育到高等师范教育的转变,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等师范教育几乎完全销声匿迹。紧随美国之后,英国先是设置寄宿制,随后在大学设走读制师资系;德国颁布《魏玛法案》,设立师范大学;俄国、日本等许多国家也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中等师范教育向高等师范教育转变的趋势。

3.高等师范教育普及后

第三次技术革命后,社会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智力要求进一步提高,中等教育日益普及,各国开始着手发展高等教育。师范教育发展进入新时期。

美国在40年代起率先将封闭的师范教育改革为开放型,将师范学院归并入综合大学,或由大学或文理学院承担起师范教育工作, 综合大学成为师范教育主体。50年代英国的师范教育主要由各大学(剑桥大学除外)负责。1963年依据《罗宾斯报告》将师资训练学院改为教育学院,后因教师需求减少,许多教育学院或调整或撤消,或合并,或并入其他大学和多种技术学院,英国形成了多种高教机构共同培养教师的新格局。联邦德国则在战后取消师范学校,中小学教师统由高等师范学校和综合大学教育系培养。并逐步过渡为主要由综合大学培养中小学教師。日本战后效法美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师均由新制大学培养,将原师范学校升格为教育大学。 前苏联和俄罗斯战后至今, 陆续停办了一批两年制师范专科学校,部分条件较好的升格为师范学院,师范教育由部分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和师范学校等机构实施。

二、国外师范教育发展特点

1.结构层次由低到高,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规律决定了师范教育必将由初等到中等最终发展到高等教育阶段。2.从单一封闭到多元开放,师资培养模式大致经历了经验模仿、一元封闭以及多元开放模式,分别对应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不同需求。3.在各国师范教育发展过程中,总是伴随改革,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更好的师范教育模式。腐朽陈旧的体制,课程均需改革。课程综合性日益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科间相互渗透融合,注重科技前沿的学习知识。4.政府角色不可忽视,政府通过立法等手段保障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5.职前职后两级分离的师范教育模式逐渐合一,教师专业化发展 日益深入人心,体现了终身教育思想。

三、中国师范教育

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是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中国师范教育在较为短暂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相关法案,不同时期曾出现过初级和优级师范学堂、师范科、师范学院、师范大学等,师范学校曾一度沦为中学附属品,又一度得到恢复,至解放前夕,全国共有师范学院15所,其中附设于普通大学的4所,独立设置11所。总之,旧中国师范教育发展路程十分崎岖。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教育部对个行政区、省甚至大城市师范学校建设提出了相应要求,直到1952年院系调整后,独立设置的新中国教师教育体系才基本形成。 随后的大跃进和文革都给师范教育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许多停办的师范学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恢复和发展。1985年《中共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除加强普通师范教育,还采取了举办电视大学、函授以及自学考试等措施以加速师资建设。90年代,《教师法》、《教育法》出台,师范教育日益稳步健康发展。

四、中国师范教育发趋势

尽管中国的师范教育较之国外起步较晚且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综观世界各国师范教育发展情况,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结构层次越来越高:国家的经济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决定了传统的中师、中专、师院(师大)三个层次的师范教育结构必将逐步过渡到二级甚至一级,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学历 、素质等方面都要逐步提高。

2.课程体系将综合化:师范课程一般包括普通文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

师教育课程三大部分。我国长期以来重视学科专业知识,轻视教育专业知识以及教师实践。与发达国家门类众多,划分细致的教育专业课相比,我国在教育理论方面通常只开设了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基础,学科教学法三门。 另外我国的教育实习也存在时间短,形式化,实际效用不足等亟待改革的问题。

3.师范教育模式日益开放:师范院校将日益综合化,而综合大学因在学科丰富性以及竞争意识方面优势明显今后将更多地参与到师范教育中去。

4.师资培养向终生化:教师的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又处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因此如果教师不保持时刻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必将遭到淘汰。

篇5:试论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产权、产权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所涉及到的核心内容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什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这就涉及到所有制或称产权制度的概念。什么又是所有制或产权制度?这又涉及到所有权 (广义所有权) 或称产权的概念和内涵。首先, 产权, 即财产权利, 也称财产权, 这些都是英文property rights或property right的汉语译文的不同用法。Property是个多义词, 带有财产、所有权、所有制的多种意思, 加上表示权利的rights或right就是财产权利, 所有制权利或财产权, 简称产权。它是人们即财产主体围绕或通过财产即客体而形成的经济权利。在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主体, 产权的直接形式虽然是人对物的关系, 但实质上却是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只有当人们之间在财产上发生了一定的关系, 人对物的关系才成为权利关系。这是马克思透过产权形式对产权本质的看法。产权本质上是一种权利关系, 包括了主体的权利、利益和责任的三位一体的统一。产权或称广义上的所有权从最根本的关系上归纳和分类包括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 他们指的是产权主体对产权客体拥有的不同权能和责任, 以及由他们形成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分析产权时最重要的是看产权为谁带来利益, 体现谁的意志。产权、所有权是与产权制度、所有制联系在一起的。所有制、产权制度是非常复杂的体系, 包括主体、客体以及主体、客体之间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所有制的客体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 其中生产资料是所有制客体的核心内容。这是因为直接生产过程在社会再生产中是最主要的、决定其他过程的环节。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各种不同客体的所有制中是主要的和有决定意义的。所有制的主体包括各种不同的阶级、阶层社会团体和个人, 以及他们之间的不同组合。通过国家法律的保护所有制主体对客体的关系, 以及主体对主体的关系得到社会的确认, 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固定的、规范的所有制关系, 并作为一项国家制度、社会制度而存在———这就是所有制制度。正如前面所言, 以各种客体为标准划分所有制中,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核心, 最主要、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生产资料所有制归根到底是由包括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有什么性质和发展水平的生产力, 就要求什么样的所有制或产权制度与之相适应。产权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内在动力则是原来的产权制度与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 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 都是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现阶段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遵循了上述有关原则,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因素,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最大程度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在改革生产关系中的不良因素时, 我们首先要抓主要矛盾, 即生产资料所有制或者是说有关生产资料的产权制度。因此, 改革的重点是理顺产权关系, 调整原来产权制度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 使我国的产权制度适应并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我国旧的产权制度存在的制度性缺陷

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前, 我国的产权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产权形式单一、产权过度集中、产权关系混乱等不良现象充斥着我国的产权制度。这导致了我国的产权制度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首先, 从产权制度的主体来看, 我国产权制度的主体是国家, 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 一切生产资料均属国家或集体所有。在这种高度集中统一、极度单一形式的所有制度下, 各种各样的主体之间的矛盾产生了。国家和集体是社会中的主体, 但社会中还存在其他形式的主体, 如企业、公民个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各种联合。不论国家怎么否认他们, 他们始终还是现实的存在于社会中, 他们对产权也有一定的要求, 这就形成了这些没有产权的主体和拥有产权的主体———国家和集体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直接导致社会生产效率的降低, 搭便车现象充斥着整个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种产权制度由于其单一性, 缺乏对其他无产权社会主体的激励, 因此不利于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而“劳动生产率, 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东西。”也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 从产权制度的客体来看, 我国的产权制度客体根据其占有主体的不同而被分为不同的类型, 即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和国家所有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被限定在特定的主体———国家和集体手里, 其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流通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产权之间的交换, 在某种意义上, 产品被生产出来就是用来交换的。不能自由交换的产权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这种弊端至今还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例如在现今的股票市场中我们仍然看不到国有股, 因为国有股是禁止流通的, 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有企业在社会上集资的能力,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另外产权客体, 尤其是生产资料以及生产资料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不是根据产权在整个社会中流通、交换、分配, 势必导致严重的不公正和不公平, 严重挫伤了各种社会主体的生产积极性。

再次, 从产权制度的内容方面看, 在我国以前的产权制度下, 各产权主体的权利、责任、利益关系极度混乱, 而且不仅权利与责任之间严重失衡, 权利与利益、权利与责任以及责任与利益之间也严重失衡。享有利益的主体不一定要有什么权利或责任, 而承担责任的主体却不一定享有什么权利或利益, 这导致了极大的不公平。干好干坏一个样, 更甚者干好得不到利益, 干坏却得到利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毫无可言!这与社会主义的理想简直是背道而驰!各种交错混杂的产权关系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因此理顺各种产权关系,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成了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的事情。

三、我国已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

对于上述问题,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就已经有所觉察, 也提出过一些解决措施, 但是没有从所有制内部的产权关系去探寻旧体制存在问题的根源, 这就决定了其最后只能是收效甚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首先从农村下手, 实行农村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是在实质上不改变原来根本产权制度的基础上, 对产权的具体内容即四权进行调整、组合。通过将农村土地的狭义上的所有权仍然归由集体所有, 而将占有权使用权乃至一部分支配权让渡给农民个人, 从而来达到彻底解决农民在集体公共生产劳动中的搭便车现象,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国家、集体通过征收税费享有土地利益的基础上, 把一部分利益让渡给农民个人。但归根到底, 在这种产权制度下, 财产权利所带来的利益是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 是属于社会主义人民大众的。只不过是把原来属于抽象意义上的全体社会主义公民的财产权利的一部分拿出来在某些具体的社会主义公民之间进行重新分配或者组合。

在城市改革的重点首先在国有企业。首先国家逐步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反还给企业, 使之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次建立企业留利制度, 逐步完善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再次进一步探讨并尝试进行了进一步的企业改革。力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了抓大放小的方针。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国有企业重点治理, 保持并提高公有制的经济控制力, 对小型的, 效力差的, 包袱性的企业进行出售, 力求达到盘活整个国有企业经济的目的。

可以说我们的改革总体思路是正确的, 并且也取得了相当大的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尤其是我国的产权制度还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当然, 产权制度下的产权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对各种产权关系的调整很难达到效率的最优, 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更优, 所以进一步调整优化我国的产权制度, 取得经济发展的更大进步对我们来说是现实的。下面笔者就打算谈谈我国产权制度的发展大体上的方向。

四、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

产权制度下的各种权能可以根据不同的主体进行不同的组合, 判断一种产权制度究竟是为谁服务的关键是看在这种产权制度下, 不论各种权能如何分配、如何归属, 最终的主要受益者是谁, 也就是说这种产权制度究竟体现谁的利益。各种产权权能的不同组合不仅是现实的, 而且是必要的。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规律。在社会中, 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产业生产力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别。这种存在差别的多层次性的生产力便决定了一个社会可能而且有必要存在多种所有制, 这样所有制下的产权权能的组合也必然是多样的。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 在普遍的社会化大生产下同样有大量的私人个体小企业。多种所有制结构总体来讲是由生产力发展的复杂性决定的。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生产力总体来讲是落后的, 并且发展也极度不平衡。如建国以后, 我们片面发展重工业, 导致农业生产技术的相对落后, 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又实行先富后富, 以及发展先东南沿海的政策。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现在我们的生产力水平极度的不平衡。在这种情势下, 我们必然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态度。因此, 表现在所有制或产权制度上就是一种混合的、多样性的所有制。

首先在农村方面, 我们在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上做的是比较科学的。当然还存在其他一些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存在的最主要的不足还是产权界定的不清晰。不但国家和集体之间在财产狭义的所有权方面存在归属不明确、含混现象, 而且集体组织、村民个人以及外来开发者之间关于各项产权权能的归属也极不明确, 很容易损害国家的利益, 也更容易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所以, 在农村方面, 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仍旧是继续完善各项产权制度, 调节各种产权关系。在保证国家利益不损失的情况下, 加大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天安门前金水桥旁制造事端的农民难道不足以令我们感到我们政策的不足之严重性吗?

其次在城市公有企业的所有制改革中, 我们党在最近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 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 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有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 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可见,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笔者认为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 是对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完善。

篇6:论职教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职教课程改革 需求 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也是课程不断改革的过程。每一次课程改革,都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愈来愈适应和贴近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这种适应和促进作用、正是职业教育充满活力的源泉。在当今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职业教育的课程又面临一次新的改革,当前的课程改革不能再是仅仅对以学科体系为特征的传统课程模式做修修补补的“小手术”了,应该是按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的大框架来重构职教课程体系。如何使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与时俱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拟就职教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发表个人看法。

一、问题提出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与之相适应,以培养出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尤其是在社会经济走向开放化、国际化的今天,重视培养和开发职业学校学生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和心理素质就显得更为重要。市场经济确立的同时,也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要求劳动者诸方面素质都能得到生动、活泼的自由发展。或者说,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既要有一技之长,又要是各种素质和谐发展的劳动者。市场经济是与竞争相伴而行的,这就要求劳动者具有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需要劳动者自主、自立、自信、自强的品格.

加入WTO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中国经济不断加快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速度,并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之中。课程是连接社会经济与教育的桥梁,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课程改革必须置于社会经济变革的大环境中进行。中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该也必须因此做出超前准备,推出适应现代化进程、符合国情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所以为了职教课程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二、当前职教课程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实践教学是当前职业教育的软肋

大多职教学校提供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不足,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亟待加强。当学生走出校园不能马上上岗,实践动手能力差,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学校目前在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上的安排有所欠缺,该方面距离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期望值较远,我认为职教课程改革应该侧重实践课,这种实践课不要只局限在学校,也可以去企业。最好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参与研究选课并授课,不要只局限本学校老师,应该把实践课办活。所以本人认为职教课程改革首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应该加强。

2、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安排没有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缺乏校企间的交流与合作,不能满足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用人单位希望学生毕业后即能顶岗工作,不需要再经过长时间的单位内部的“岗前培训”,希望学生在学校已经完成此培训步骤,以适应竞争的需要。

再次说明要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课程建设要以实践教学为核心,要充分考虑当前劳务市场用人单位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具体要求。

三、对职教改革的几点建议

1、职教课程改革应满足受教育者生存发展的需求

职教课程改革既应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应满足受教育者生存发展的需求。这两种需求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制约。由于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会受到特别的重视,而为受教育者生存和发展服务,却往往被课程设计者所忽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劳动者。受教育者对生存发展的需求,是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动力,满足受教育者对生存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此,职教课程设计既应强调职业分析、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还应重视受教育者需求分析(包括生源需求分析和在校生需求分析)。这些分析和其它分析一样,是职教课程设计及其调整的重要依据。教育已成为我国绝大多数家庭的重要消费对象,不能满足学生、家长需求的教育,难以兴旺发达,甚至会被消费者淘汰。

2、职教课程改革应以实践教学为核心

当前职教课程建设的核心应该是实践教学,应该围绕实践教学来进行当前职教课程改革,才能满足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实际上,职教课程改革取向是就业导向还是实践导向,我认为二者并不矛盾。实践导向是就业导向的基础,就业导向的前提是实践导向。就业导向要求职教课程能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情感态度结构等,以使学生能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实践导向定位于形成技术的职业实践能力,以实践过程为主要学习方式。

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本人的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包括教师职业理论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训。有条件的话还应让教师经常参与企业相应岗位的实际工作,增加感性认识,做到职业理论与职业实践融会贯通,才有利于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

3、职教课程改革应推行两种证书制度

实施两种证书制度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特征,学历证书是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主要区别,职业资格证书

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推行两种证书制度,是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中国劳动力市场与世界各国劳动力市场接轨的需要。

四、结论

综上所述,课程在人的潜能向人的现实素质生成的过程中,起看中介的催化作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只有不断地研究和改革课程,才能愈来愈接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相信,职业学校的学生会借助于新的课程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作者:蒋乃平职教课程改革要点与课程模式

[2]肖化移.试论职业教育能力课程模式及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5,(13)

上一篇:绿化养护年度养护报告下一篇:互小:保密工作自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