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建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思考

2022-09-11

1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意义[3]

传统的教学思路是先知识后问题再情景, 是知识导向、问题假设、情境辅助、“假设-验证”的教学模式, 并且问题的设计通常是结构良好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其结果势必造成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 更加无法在现实社会的问题解决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因此, 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普遍关注。而“基于任务驱动法”作为培养学习者实际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 它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嵌入现实问题的解决之中, 由问题作向导, 从而能解决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问题。

2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发展

由于我国高校教育正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方向转化, 学生入学时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按从容到难, 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循序渐进地教学, 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另外, 大一新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 习惯了围绕老师开展学习, 沉湎应试教育, 缺乏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因此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是探索一条合适的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证明, 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符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3 基于任务驱动法实施

基于任务驱动法实施的关键是, 根基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具有真实性、整体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的任务, 以学生为中心, 把学生的角色从“被动学习”变成“自动学习”。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 而教育领域上的信息又占有相当的一部分比例。而网络技术要求学习者具备充足的学习动力和主动行为。无论从学习素材的角度, 还是从学习者主体性的发展, Internet在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时,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信息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3.1 前提准备

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很差, 这就需要给他们一个框架来指导他们的完成学习, 这个框架力求精练。针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第一节课介绍如何有效利用一些工具在因特网中获得有用信息如:IE浏览器的使用、上网搜索、网上BBS……简单介绍这门课程所要学的内容。

3.2 结合学生情况, 合理设计教学任务

根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按实际情况将具体计划分为三个大任务: (1) 完成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教师根基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把学生分小组, 每小组独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 归纳整理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 进行展示交流。 (2) 小作品的制作:结合实际生活给学生布置一些小作品, 如word中可以制作一些海报, 推荐书等, excel中可以制作成绩统计表、电子万年日历、仓库管理统计表等。通过制作这些作品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 网页教程制作:通过一章的学习, 进行小组总结做成网页形式, 进行观摩、讨论。

3.3 小组学习, 主体探索[4]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 学生要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常用网站, 学生以3人小组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学习中学生先进行分工, 如各人在不同的网站上网搜索一些搜索的方法技巧, 体现了学生学习独立性。在搜索到结果后大家一起研究, 为了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 又体现了学习的合作性。

这个环节充分利用Internet网站资源, 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收集信息, 并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有用信息, 以寻求对前面所提出问题的解答, 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网上查询、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满足学生探索的需要。

3.4 交流协作, 解难释疑

所谓“协作学习”[1]是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学习小组, 让他们围绕同一学习材料, 按教学目标的要求, 进行互相讲座、互帮互学、相互启发、相互评价、相互激励等小组合作方式, 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竞争的良好协作环境中共同进步。在“协作学习”过程中, 生生间进行双向流动的信息流主要是学生个体的建构意义, 它由学生用获得的信息, 用自己的语言独自内化而组织形成的。以这种“学生语言”在学生间交流, 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积极主动地促使信息流的流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讨论, 促进会话, 组织协调好师生间、生生间多边共同协作学习。在学生忙于探究时, 教师应多看、多听、多感受而少说话, 要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行为, 要鼓励学生自主提炼, 自由准确地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经历和感受, 并向全体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及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从而使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在整个学习集体中共享, 让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协作环境中, 实现知识的有序内化和意义建构的优化,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感性认识阶段向理性认识阶段发展。

3.5 成果汇报, 问题解决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 接下来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结果。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 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教师可对学生的方案提出适当的建议, 为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概念框架, 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帮助、促进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4 结语

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 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也是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必须首先改变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 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 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认识工具作用, 经过反复试验、探索、总结、提高、才能逐步完成。

摘要: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构建完善知识体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培养学习者具备充足的学习动力和主动行为非常重要。本文就《计算机文化基础》一课针对大学生的特点, 引入了“基于任务驱动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起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基于任务,自主学习,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钱玲, 范宁.网络自主学习与元认识发展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4) .

[2] 高瑞利, 孔维红.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8) .

[3] 刘光容, 周红, 阮灵.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8) .

[4] 黄天常.CAI环境下微型学习系统的编组[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1) .

上一篇: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及其风险应对策略下一篇:探究半军事化管理对于加强高职院校安全保卫工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