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022-10-0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对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近两年来, 本人参与学校机房项目的管理工作, 在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相结合的应用与实践中, 我深切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介入, 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可视化, 在某些数学教学中, 更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 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创设情境, 引发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引导学生对数学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 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快乐和享受, 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学生固有的, 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创性、需求性来满足学生探索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我们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参与数学课程的设计。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 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 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激发动机和兴趣。

案例: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中, 利用下载的“海上日出”实景, 在展示中融入巴金作品的语音, 在学生感同身受中, 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和海平线的关系, 然后鼓励学生用简易的笔法勾画出变化过程, 从学生的作品中抽取出课题。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 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从而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很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 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了合适的情境。

2 情境演示, 解决教学重、难点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但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 但又是动态的。教师呈现的空间是

有限的, 但知识反映的内涵却是无限的。而体会知识的具体与抽象, 静态与动态, 有限与无限往往是数学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优越的声、像、动画等网络资源突破难点, 凸出重点。

2.1 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决定了它往往难以想象、理解,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使知识、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达到使学生领会、突破难点的目的。

案例:在上“角的大小”时, 利用vid2flash改制世界杯精彩的一幕:巴西球员小罗单刀赴会时, 并没有选择远射, 而是不断的迫近球门。借此情景, 抛出问题:小罗为何这样做?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作图, 很快得出了结论 (射门的角度有大小) , 通过演示情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提高了教学效果。

2.2 静止的知识动态化

在同一屏幕上, 文本、图象、动画、声音齐头并进, 可以给学生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 引发强烈的有意注意。如用计算机把数学实验引入课堂, 帮助学生去发现事实和规律。比较板上静止的粉笔字, 其优越性是可想而知的。

案例:在“动点运动轨迹”的课程设计中, 本人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实验, 让每一位同学缓慢移动屏幕上的一个点、线, 面, 计算机保留了它们移动留下的痕迹, 并清晰地展现了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的过程, 使学生一“做”了然;在用几何画板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课时, 先将三角形的三边测量出来, 然后将某顶点设置为动点, 让学生在图形的运动变化中观察计算三边的关系, 进而得出结论;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时, 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二次函的系数对其图象抛物线的影响, 可以在几何画板中任意输入不同的值, 让学生观察图象抛物线的变化, 通过大量的演示结果, 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系数的值对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影响。整个教学过程改变了过去令许多学生头疼的、枯燥的理论阐述, 改变了过去教师在45分钟课堂难以操作与完成的局面。

3 拓展时空, 发展师生能力

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发展余地。善加利用, 一定会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

案例:在教学“相交弦定理”时, 过去只能凭借固定的图形和语言的描述来让学生产生想象, 用几何证明的方法教给学生结论, 让学生通过记忆来完成练习, 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难免囫囵吞枣, 似懂非懂。现在我们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就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画出圆的两条相交弦AB与CD, 交于圆内一点P, 通过计算得出相交弦定理的结论P A·PB=PC·PD。用鼠标推动任意一点改变PA, PB, PC, PD及圆半径的长度, 这时学生会发现各条线段的长度虽然改变了, 但始终有PA·PB=PC·PD这个结论。在教学完成后, 还可以把A B、C D交于圆外一点P, 让学生课后思考是否有PA·P B=P C·P D这个结论。这样, 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变化, 发现规律, 得出结论;又有课后探索, 发展的空间。

4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实践、思考

4.1 应充分加强备课, 挖掘教材内容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 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较强的交互性, 主要表现在教学与学习的路径是多样性的。它可以从一个知识点链接到另一个知识点, 从一个教学情境转到另一个情境。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 加强备课, 制作出的课件才会为自己所熟悉和操作, 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不会受到压抑, 这样的课堂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才能给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件的运作中,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件的制作, 应当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变被动为主动, 增强学生的自由学习时间,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2 应注意与传统教学方式密切结合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是利用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而进行教学的, 计算机尽管是当今高科技产品的代表, 能代替人进行多方面的工作, 但是它毕竟是机器, 在教学过程中它不能代替人类进行所有的工作。如在对话和思维方面, 任何利用已有的知识寻找方法, 解决具体问题等。而数学的教学正是一种以抽象的思维活动为中心的教学, 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主要活动之一。因此,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能代替数学教师进行所有的教学, 它必须与传统的数学教学密切结合。例如,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课堂知识的一些重点, 教师往往会把它板书在黑板上的某个位置, 以便学生在整节课中有所参考;而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中, 以往需要板书的知识重点虽然在课件有所体现, 但在放映过后, 基础差的学生也就没了依靠, 不利于各层次学生的发展。所以在课件制作中, 教师要注重重点知识的适时呈现或板书练习 (利用摄像头功能, 展示教师、学生的板书、练习过程) , 这样才能避免数学盲点,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势与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强强联合, 才能真正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 当学生思维受阻或反思的时候, 利用计算机可以模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展示知识的结构, 变抽象为具体, 化腐朽为神奇, 特别是在学生“顿悟”的一刹那对思维的发展最有效。所以数学课件的制作, 应短小简洁、具有互动性、通用性。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不能简单地停留于应用教学, 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 即整合。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创设主动学习情景, 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 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 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总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减少“离教”现象, 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创设情境, 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反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效果。

摘要: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介入变革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 本文利用案例说明了数学教学中多媒体引入的作用、效果以及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实践、思考。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互动变革,各种感官参与,效果,实践思考

上一篇:宁夏地区二手车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下一篇:浅析涂鸦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