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做好风险管理审计,必须先要了解什么是企业风险、什么是风险管理、什么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他们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只有知道了什么是风险管理,才能明白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和联系。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监督部门,是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正常运行的保护神。

第一篇:风险管理论文范文

建立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系统提升风险管理运行效能

摘 要:税收风险管理的运行,直接影响新征管体系的运行,影响征管改革的进行。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是风险管理规范高效运行的保证。建立税收风险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是税收征管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税收风险管理评价体系主要从信息采录、风险分析、风险排序及推送、风险应对、风险审核及复审等几个环节开展评价。

关健词:绩效 评价 风险 管理体系

税收风险管理是现代税收征管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保障风险管理良好运行,必须对风险管理运行做出正确评价,用具体绩效来指导风险管理。本文从税收风险管理评价概念、实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评价体系的内容及注意事项来阐述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对风险运行效能的提升。

2012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构建以明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前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重点税源管理为着力点,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我省地税部门积极响应,迅速启动了税收征管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建立起纳税服务、风险监控、风险应对的税源管理新格局。进一步明确了“征、管、评、查”各环节的工作职能。在新征管格局中,风险管理是一个新事物,但担当的角色却十分重要,风险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新征管体系的运行,影响征管改革的进行。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是风险管理规范高效运行的保证。本文将就如何建立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提升风险管理运行效能作初步的探讨。

1 税收风险管理评价系统概念

风险管理是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门新兴管理学科,目前,风险管理多以美国COSC委员会(由反欺诈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发起的组织)正式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简称ERM)作为标准框架。税收风险管理就是将该理念引入到税收征管工作中,通过积极主动管理,防范税收流失,规避执法风险,降低征收成本,创造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提升税收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税收管理模式。而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则是在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科学评价各单位各部门各工作环节的工作绩效,对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起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是风险管理绩效的保证。

2 税收风险管理实践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各地税务机关将风险管理引入税收征管领域的探索实践不断深入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不断推进,税收风险管理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税收风险管理过程,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治税理念的偏差仍然制约着税收风险管理深化。在税收管理中,基于全面防堵骗逃税收的治税理念,征管力量偏重于风险全面预防,未集中力量管理存有风险的纳税人,不仅未能有效促进纳税遵从和应对风险,反而造成征纳成本大增、征收效率偏低。

(2)风险管理职能过于分散,专业的组织机构尚未完全建立。如增值税、营业税日常管理由流转税部门管理,企业所得税由所得税部门管理,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由财产行为税部门管理,这种分权设置有其专业化管理的优势,但是在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体制中却是一种组织上的障碍。受制于机构设置、征管模式和人力资源结构等瓶颈,目前还没有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未按照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系统的岗责体系。

(3)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有所欠缺,影响风险识别的准确度。第一,当前各级税务机关能采集到的涉税信息范围狭窄、渠道少且不准确。第二,风险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水平和整合水平不高。第三,目前风险案例和模型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4)风险评价模型不完善,风险评价的科学性有待提高。随着风险管理的越来越复杂,税收管理的对象千差万别,实际工作中很难找到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各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目前,在税收风险管理中采用的“人机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由于缺少可以参考的成熟模型和标准案例,都需要税收管理人员实地核查,查阅大量原始资料等,评价模型目前还主要是一种辅助手段,过多的依靠人工干预影响了风险评价的效率。

(5)税源分类管理的标准体系尚需健全,风险控制的方式还需完善。

3 建立税收风险管理评价系统的必要

(1)风险管理自身的需要。风险管理运行由“信息采录-风险分析-风险排序-风险推送-风险应对-风险审核-风险复审”组成。风险管理本身是新税收征管体系的一个工作环节,它是对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的检查,也是对税务人员执法的评定。如果不把风险管理纳入监控,风险管理工作将会无计划性、无目的性、無责任性,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基础。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系统就是来保障风险管理的正常秩序的开展,使风险管理形成完整的闭合运行环链。

(2)防范执法风险的需要。新税收征管体系的“征、管、评、查”无一不牵涉到税收执法,执法风险主要存在于税源管理、纳税评估、稽查、涉税审批、税收优惠和违章处罚方面。执法风险往往与税收执法人员综合能力相关,如:因思想品德产生的徇私舞弊、以权谋私、滥用职权问题;因麻痹大意产生的程序不到位、不作为、渎职等问题;因业务能力产生的违规执法、政策理解偏差以及自由裁量权的运用带来的问题,等等。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必需要依靠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来保障和追究。

(3)提升纳税遵从度的需要。税收法律法规的实行,最终有赖于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但从我国实际来看,纳税人素质参差不齐,对税法遵从度不高,各式各样的偷税、漏税、逃税、骗税的行为层出不穷,甚至有人不以偷税为耻,反以为荣,导致国家税款流失严重。而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风险管理流程,达到消除风险的目的。这种风险的消除,也是一次依法纳税的教育,是一次提高纳税意识的过程,如果能达到同一问题而不再次发生,则对纳税人遵从度的提升起到了应有的成效。因此,风险管理的社会责任重大,必需要依靠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来对风险管理工作进一步改进和督查。

4 风险管理评价系统的主要内容

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价系统必须要符合风险管理的工作实际,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贯穿于风险管理的全过程。

信息采录环节评价。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风险分析的前提,也是整个风险工作开展的基础。信息采集主要来源于第三方和征管工作系统。此环节考评的重点是信息来源的准确和完整。对应采集而未采集或录入错误的要扣分。如:未采集工商部门开业情况等。

风险分析环节评价。风控部门在整理好采录数据的基础上,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和已建好的风控模型来做分析,同时,根据事先制订好的风险点计分办法,计算纳税人的风险积分。此环节主要考评分析疑点是否完整,积分计算是否有误,是否有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未指出,风控模型是否根据反馈情况进行了修订等。

风险等级排序及推送环节评价。风险监控部门应依据风险分析结果对税源管理的影响,事先制订风险级别排序标准。在具体工作中,按分析结果计算纳税人风险积分,实行积分制排序。根据事先制订的排序标准将风险等级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及时将高等风险推送稽查部门、中等风险推送税源管理机构、低等风险推送纳税服务部门,并明确应对期限及反馈要求。考评的重点是等级排序是否准确,推送是否及时。

风险应对环节评价。高等风险的应对主体的各级税务稽查部门,稽查部门接收任务后,按《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开展应对,考评的重点是是否严格按照《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进行风险应对,并以稽查考核质量标准进行流程控制。中等风险应对的主体是税源管理部门。税源管理部门在接收风险推送任务后,应将风险任务报部门负责人,经负责人批准后,将任务分解至风险应对岗,其应对的主要方法是纳税评估,按纳税评估的工作规范进行考评。考评重点是评估过程的合規,时效性、疑点是否完全排除等。低等风险的应对的主体是纳税服务部门,一般情况下的风险应对在日常的服务中完成,可以结合日常征管质量指标对其进行考评。

风险审核及复审环节评价。风险审核是指风险监控部门对风险应对部门的应对结果进行审核。风险复审是风险领导小组对风险应对结果进行抽查。风险审核率要求100%,风险复审率可在年初制订,一般不超过10%,除此外,审核与复审标准应一致。审核(复审)主要根据应对部门提交应对报告,审核其对推送的疑点是否完全排除、应对程序是否到位、处理结果是否准确等。也是对应对部门执法的监督。

5 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注意事项

(1)明确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组织。要明确风险管理领导小组为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的组织,一是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对税政征管等业务部门和风险监控部门的绩效评价。二是税政征管等业务部门和风险监控部门要负责对高中低风险应对单位(稽查局、管理分局、征收分局)的绩效评价。三是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负责将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统计汇总。

(2)科学设置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一是科学设置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指标。首先要确立的税收风险管理指标,根据指标的特性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初次的比较、分析和判断,筛选出本项税收风险指标构成税收风险的纳税人。然后按照纳税人、行业、税种、区域等多个维度进行组合和归集,形成较为系统的风险分析指标体系;然后根据税收风险管理指标,制定绩效评价指标;二是按专业化管理流程确定税收风险管理指标的责任单位或个人。从风险事项的提出、风险计划的制定、数据采集、风险识别和排序、风险推送、风险应对等各个环节确定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内容,明确考评单位、被考评单位和个人。

(3)紧紧抓住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核心。当前,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要以查找风险点为切入点,严密内部管理机制,以创新完善制度为着力点,健全纪检监察协作配合机制,二者结合共同预防税收风险的发生。而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则要紧紧抓住风险管理的核心风险点。一是抓住税源管理风险点。二是抓住税收执法风险点。

参考文献

[1] 秦福贵,杨成业.对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思考[EB/OL].固原市国家税务局.2013-9-22.

[2] 洪毅.关于建立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EB/OL].扬州市江都地方税务局第二税务分局,2013-2-5.

作者:邓宏

第二篇:浅析煤炭行业风险管理及风险管理审计

摘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做好风险管理审计,必须先要了解什么是企业风险、什么是风险管理、什么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他们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只有知道了什么是风险管理,才能明白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和联系。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监督部门,是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正常运行的保护神。风险管理是企业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科学发展、防范风险的保障。本文通过分解、分析、研究中煤能源集团的风险管理制度,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为准绳,结合煤炭企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方向,逐步提出了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内的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要点和范围。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 煤炭行业 中煤能源风险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的流程 风险管理审计的重点

1 企业风险、风险管理的含义

企业风险,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企业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也可以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等机会为标志,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

企业的风险源于以下原因:第一,风险产生于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背离;第二,风险产生于事物的偶然性;第三,风险产生于外界的干扰;第四,风险源于人们为消除风险的代价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两者权衡的结果;第五,风险产生于人们的非正常行为。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

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2 风险管理的历史与发展

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

风险管理从1930年开始萌芽。风险管理最早起源于美国,在1930年,由于受到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约有40%左右的银行和企业破产,经济倒退了约20年。美国企业为应对经营上的危机,许多大中型企业都在内部设立了保险管理部门,负责安排企业的各种保险项目。可见,当时的风险管理主要依赖保险手段。

1938年以后,美国企业对风险管理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并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50年风险管理发展成为一门学科,风险管理一词才形成。

1970年以后逐渐掀起了全球性的风险管理运动。1970年以后,随着企业面临的风险复杂多样和风险费用的增加,法国从美国引进了风险管理并在法国国内传播开来。与法国同时,日本也开始了风险管理研究。

近20年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起全国性和地区性的风险管理协会。1983年在美国召开的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年会上,世界各国专家学者云集纽约,共同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它标志着风险管理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开始于1980年代。一些学者将风险管理和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引入中国,在少数企业试用中感觉比较满意。中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也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作为一门学科,风险管理学在中国仍旧处于起步阶段。

二○○六年六月六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各个企业相继参照指引,制定出企业自己的风险管理制度。这标志着风险管理在中国将迎来大发展时期。

3 煤炭行业经济运行特点

目前我国的煤炭企业正在向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发展,风险管理在煤炭行业迅速发展。我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在中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左右,占中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在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主要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这三省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525.74亿吨,占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的91.47%;探明保有资源量也占中国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

2009年中国原煤产量29.65亿吨,同比增长12.7%,截至2009年11月底,全国共有规模以上煤炭企业9213家,共实现销售收入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3.21%。“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煤炭行业将有一轮大的调整,产业布局会发生重大变化。今后的目标是稳定中部地区,对于东部地区不适合开发大型煤矿的,将不再投资。与此同时,关闭小煤矿也将在东部地区展开。

回顾我国2009年的煤炭经济运行形势,我们发现煤炭经济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全国煤炭市场供需经过了由总体宽松、到基本平衡、再到供求偏紧的发展过程。二是煤炭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呈现波幅波动变化,且与国际煤炭价格变化基本同步。三是我国煤炭供需形势受主要耗煤产业发展、水电出力情况、气候变化和运输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煤炭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与局部时段、部分地区、個别煤种供应紧张现象同时存在。四是我国由传统的煤炭出口国快速转向煤炭净进口国,且净进口量超过1亿吨。

作为煤炭企业,必须深入研究煤炭行业的规划,煤炭市场的运行规律,制定出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并对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进行监督——即审计跟进制度,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体制,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煤炭行业中,抓住机遇,防范风险,乘势而上。

4 煤炭行业风险管理的步骤、流程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保障。风险的识别、风险的预测和风险的处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

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包括以下主要工作:①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②进行风险评估;③制定风险管理策略;④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⑤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结合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分析风险管理在煤炭企业中的运用。中煤能源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包括:董事会、审计与风险控制委员会、总经理、分管领导、风险管理主管部门、其他各职能部门及所属企业。其中风险管理主管部门是集团公司监察审计部,负责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和整体运转。中煤能源的风险管理流程包括:①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②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和实施;③风险的监控报告及预警;④突发重大风险事件应对;⑤风险管理的监督与考核;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⑦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

在中煤能源集团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中,内部审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每年负责组织开展一次风险评估工作,到研究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定期对风险管理策略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当关键监控指标达到预警值,集团公司相关部门及所属企业应以《风险管理快报》的形式向集团公司监察审计部报告,并将采取的防范措施及结果提交审计部,对重大突发风险事件,监察审计部要在接到其他部门或所属企业的突发风险报告后,及时组织评价突发事件的影响,制定风险应对方案,对处理过程的相关信息进行归档。对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监察审计部提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另外,监察审计部还负责制定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对各职能部门及所属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考核评价。

5 风险管理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从中煤能源的风险管理制度中,可以看出,监察审计部是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组织部门和监督部门。那么针对风险管理审计业务,审计的重点和范围是什么呢?

首先是对风险管理策略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风险管理策略就像是战争中战术一样,在风险管理中起到提纲挈领的“龙头”地位。风险管理策略包含三大要素,即风险偏好和承受度、风险应对策略和风险管理资源分配原则。很明显,风险偏好和承受度说明了两个问题,即企业愿意承担哪些风险,可以承担这些风险到什么水平。风险偏好和承受度是企业领导人或领导团队基于自身的管理风格和对风险的喜好程度做出的主观选择,同时也受到经济周期、行业特点、股东偏好、企业历史、企业文化等内外部软性环境以及企业性质、规模、盈利模式、既定战略目标、所处发展阶段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风险应对策略是指企业可以通过战略行为、运营措施以及理财手段进行风险的规避、控制、转移、转换、分担、对冲、补偿,将风险控制在承受范围内,对承受能力范围内或管理成本大于收益的风险则采取接受的策略,并通过风险准备金等措施减小风险发生后的不利影响。风险管理资源的分配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风险管理同任何一项管理举措一样,需要资源的投入,即花费一定的成本,它包括企业本身内部管理所需的人、财、物、时间及机会成本,还有风险外包的支出、保险费用、合约成本等等。而企业能够分配给风险管理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需要一定的原则来指导资源的分配,以达到以有限资源取得最佳风险管理效果的目的。

其次,全面检查风险管理的职责是否得到清晰的界定和落实。职责是指所在职位的工作任务和责任,这是每位同志工作的准则,具体反映、落实到工作责任心上。审计风险管理职责的界定和落实,是风险管理制度得以正常运行保证。

第三,重大风险事件的监控报告和预警应对是否全面、及时、有效。重大风险事件将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对重大风险事件的监控和预警、应对时企业风险管理系统中的重点工作,也是内部审计部门审计的重点。

最后,有无超出预警范围的重大风险发生,并对经营目标造成重大影响。在这里,我认为,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加上风险管理审计项目,通过分析企业领导在任期内的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来评价该领导的责任心及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延安.2010年02月.风险管理[M],清華大学出版社.

[2]中商情报网.2010-2-5/2010-6-19;2010-2015年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咨询报告[R].http://wenku.baidu.com/view/aa17db335a8102

d276a22f74.html.

[3]国家国资委文件.2006年6月;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S].

[4]企业制度.2010-2-8/2010-6-19.《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制度》.http://www.zmm.cn:8888/ggpt/xwdgl/tg/fxgl_9.doc.

[5]纪亮.2009-8-17/2010-6-19.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案例研究.http://www.chinaacc.com/new/287_289_/2009_8_17_ch71444642261718900214030.shtml.

作者:谷奇

第三篇:税收风险管理与银行风险管理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摘要:以债权债务关系、信用基础为起点,对税收风险管理和银行风险管理的风险性质、风险管理发展历史、风险管理理念和目标进行比较分析,指出税收风险管理和银行风险管理具有诸多相似之处;进而提出借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成果和经验,在组织架构、量化管理技术、流程再造、风险预警、内部控制、数据质量、压力测试等方面对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税收风险管理;银行风险管理;比较分析;债权债务关系;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数据质量;压力测试

近年来,风险管理在税收征管实践中的理论探讨和应用方兴未艾。自2002年国家税务总局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专家指导下,制定《2002-2006中国税收征管战略规划纲要》,首次正式“防范税收风险”以来,确立信息管税、加强税收风险管理、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已逐渐成为各方共识[1][2]。税收风险管理已在江苏国税、深圳国税等展开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3]。就国际税收实践[4][5]而言,税收风险管理是上世纪90年代创建企业型政府逐步引入的。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由来已久,对1929年金融危机的反思产生了最初的金融风险理论,上世纪70年代以风险计量和资本配置为中心的现代金融风险管理迅速发展。尽管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距国际活跃银行尚存在一定差距,但随着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近几年发展较快,目前已初步完成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风险管理工具发展迅速、应用效果也较为明显;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总体来说相对成熟,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税收风险管理而言,如何借鉴银行风险管理的成果和经验,并结合税收征管自身特点加以应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税收风险管理和银行风险管理的相似性

1、债权债务关系的相似性

德国学者阿尔巴特•翰瑟尔(又译为海扎尔)在1919年德国税法通则制定后提出,主张国家与纳税人的关系是依据税收法律之规定,而在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形成的公法上债权债务关系[6]。其实,我国税收征管法规定了税收与一般债权的顺序问题,也就说明该法承认税收是一种债权。税收作为“法定之债”(周刚志,2010),征纳双方处于对等地位,国家及其税务机关作为债权人,有依法征税的权力,负有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义务,强调对纳税人服务意识;纳税人作为债务人,有依法纳税的义务,若其不按时履行义务,需向国家等债权人支付滞纳金,甚至受到行政处罚,同时会带来国家税收流失的风险。这实质上同商业银行和贷款客户的债权债务关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此外,同商业银行要求贷款客户提供抵押、质押或第三方保证担保一样,事实上税务机关也可以依法要求纳税人为应纳税收设定债权担保,只不过应用不如银行普遍而已。

2、信息不对称和信用基础的相似性

不管是税收流失风险还是贷款违约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征纳或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银行客户/交易对手或纳税主体作为信息优势方,可能采取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有害债权方的行为,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债权方需要尽可能地收集与交易有关的信息,以在谈判和交易过程中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产生信息获取成本、监督管理成本等交易成本。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潜在风险问题,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客户信息的采集,加强客户识别和贷后管理;税务机关需要加强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完善税源管理体系,实现“信息管税”;同时,要充分利用征信等社会信用环境,增加纳税人或客户的失信成本。

3、纳税遵从风险和银行信用风险的相似性

银行信用风险和纳税遵从风险都是指债务人不能按时足额还本付息或足额纳税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也称违约风险。税收风险与银行风险类似,理论上也可以从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应税规模敞口(或违约时风险暴露EAD)、时间期限(M)等维度来量化。比如违约概率(PD)可由纳税人或客户的静态特征指标、动态财务税收指标、历史信用行为记录等要素进一步加以度量和预测。违约损失率(LGD)指一旦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与特定债权的抵押、担保措施的有效性、清偿优先性、金融账户信息的可获得性和有效性、与执法环境、清收费用和债权保全的回收能力有关。对于银行贷款违约时风险暴露(EAD)包括贷款本金余额和应收利息,较为容易确定;而应税规模敞口仅指应缴税额,除了税率比较确定外,税源相当于贷款本金,事先税务机关并不知道,只能根据纳税人销售、资产、利润、水电消耗、行业统计信息、历史月交税金等间接预测,加之复杂的税前扣除事项和减免优惠税收事项,使得税源管理是税收风险管理与银行风险管理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

4、税收执法风险和银行操作风险的相似性

从风险成因来看,税收执法风险与银行操作风险类似,都是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四类风险来源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比如人员风险包括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低下、徇私舞弊、渎职侵权或不作为;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执法人员虚收、预收、滥收、混税种、混入库级次、空转、引税、卖税、收过头税、寅吃卯粮等等,与有税不收现象共存[7];培训不足等等。流程和程序风险体现在登记、征收、结算、稽查等环节越位缺位、控制不足或控制过度。外部事件和环境影响包括地方政府干扰、外部欺诈等;税收法律不完善、级次差、权威性不够而带来的法律风险;以及随着税务系统大集中、电子税务业务的发展而带来的IT风险。

5、税收风险管理和银行风险管理历史和发展趋势的相似性

我国税收管理和银行经营管理的风险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1979年“拨改贷”[8]和1983年国营企业“利改税”[9][10]的启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而逐渐显现的;之前计划经济时期本质上是排斥风险的,是一种确定性经济,基本不存在风险管理问题。

随着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4年设立3家政策性银行而开始银行商业化转型和分税制改革,2003年开始的国有银行上市和新一轮税制改革,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和差异化,客户(纳税人)数量日益增加、税源管理(或金融服务)范围日益扩大,新的金融产品或税种税制结构调整不断出现,业务日益全球化,信息科技的广泛运用,信用环境和法制不健全,地方政府干扰等,使得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成为商业银行和税务机关共同的内在要求。

另外,在个人业务方面,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脱媒,零售业务和中小企业信贷等银行业务占比逐渐增大,很多银行开始了向零售银行的转型;针对零售业务的申请评分卡、行为评分卡等零售风险管理工具获得大量应用,并获得良好应用效果。对于税收业务,以所得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为主体,是世界税制变迁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占国家税收的比重一般都高达40%以上)。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只占税收收入的7%,因此,从长远看,如何借鉴商业银行零售评分卡风险管理经验,切实解决“人少户多”、有限的征管资源与纳税人(尤其是个人、个体户、中小企业等)数量不断增加、税源税基不断扩大这一日益突出的矛盾,对加强税收征管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6、税收风险管理和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目标的相似性

理念转变是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先导。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政府重塑运动,逐渐将现在的税务机关改造成同商业银行等企业类似,是以纳税人(客户)为中心、以企业家精神改造后的企业型政府。同银行通过风险识别、进行风险资本配置,进而确定市场所在、确定目标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类似,税收风险管理对纳税人(客户)分类管理,进行风险识别和预测,确定目标纳税人,将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化配置到风险高、税款流失可能性较大的地方,以最大限度提高税收遵从。

二、对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启示

基于以上税收风险管理和银行风险管理的相似性比较分析,借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成果和经验,对于我国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有以下七点启示。

1、建立健全的税收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作为保障。目前,我国税务系统纳税评估部门、税源监控、税收经济分析的相关部门正在行使部分风险管理职能;而稽查、专业评估则往往是对风险转化为事实的事后管理。2009年国税总局下发了成立征管状况监控分析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的通知,预示着全国征管状况监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税收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已初具雏形。组织结构对税收风险管理运行机制的影响不可低估,为了完善税收风险管理的体制机制,建立运行顺畅税收风险管理机制,须基于风险管理流程建构的需要,建立跨组织单元的工作协调机制,以保证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情报的效用,及时整合组织战略目标,而非单纯为了追求本部门目标的实现,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决策机制。

目前商业银行一般都设有全面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及相关业务职能部门,并在董事会层面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全行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信用、市场、操作三大风险领域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的制定、风险计量工具的提供、分析风险所在区域和部位,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有些领先银行设有专门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在风险管理部下设有专职的组合风险管理部门、专门的市场风险管理二级部门、或者操作风险管理二级部门;国际领先银行则设有负责全行风险压力测试的部门专职处室。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应设立专业的税收风险管理部门,可设立税收遵从风险、税收执法风险等专职的风险管理处室或二级部;同时,适应税务数据和业务应用大集中发展趋势,风险管理职能适度上收和人员适度集中,资源配置要强调人员专业化和机构扁平化,提高总局、省市局风险管理分析研究和政策制定能力和水平,基层税务更多是事务性处理和标准化风险应对。

税收风险管理可从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经验中获得以下启示:一是所设立风险管理部门要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否独立将影响到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二是以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为基础,覆盖所有的人员、部门、分支机构、业务线路及全部流程,建立立体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税收风险管理组织,强调税收征管等业务部门作为“第一道防线”,实现风险关口前移,承担着风险控制的首要和直接责任,风险管理部门作为第二道防线,而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作为“第三道防线”,负责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评估和监督、再监督、再评价和责任追究。三是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是全员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组织的有效与否既取决于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等每一个节点的正常运作,又取决于风险管理部门与征管等各业务部门间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四是纵向上建立风险、审计的垂直管理体系,形成从税收风险管理负责人到省级、直到基层风险经理的一条纵向垂直的、清晰明确的报告路线,风险分析结果及时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决策,风险管理负责人直接向总局党委和局长汇报。五是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建立专职的税收风险计量分析团队,负责风险计量工具的创新、开发和推广运用,使风险计量模型建模、监测和模型验证,税收风险分析管理工作专业化、日常化、动态化,注重风险管理经验积累和趋势研究,注重典型案例提炼预警分析指标,探究税收风险规律,有效实现“信息管税”的目标,大大提高税收管理效能和精细化水平。六是强化风险管理部门对各类风险的统一管理,对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程序的集中统一制定,各级税务机关执行风险政策的标准化和一致性;进一步推进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重要复杂事项逐步上收以提高省市局的实体运作能力。七是根据纳税遵从风险、税收执法风险、IT风险等不同风险类别设置专业处室支持全面风险管理,根据不同税种、不同纳税人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实施分类管理,制定差别化的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制度、计量工具和流程,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别和等级优化配置相应的征管资源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

2、高度重视量化管理技术在税收风险管理中的支撑地位

量化管理技术是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有力支撑。只有掌握了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才能把握风险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实际上,风险量化方法的采用并不是否定传统信用分析的方法,行业分析、财务分析、企业管理水平分析、生产销售、用电情况、发票使用、抵押担保分析仍然是包括纳税人纳税风险分析在内的各种信用分析的基石。

目前商业银行一般拥有专职的信用、市场、操作、利率风险计量团队,进行风险计量模型开发,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客户类型研发各类差别化、针对性强的评级评分模型,比如,针对一般公司、事业法人、集团客户、房地产、金融机构、项目融资、小企业研制不同的PD评级模型,针对零售客户,研制个贷、信用卡等不同产品的申请评分卡、行为评分卡、催收评分卡等不同的统计计量模型;并负责模型使用效果的动态监测、模型验证和跟踪升级,使得计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模型稳定性和风险识别效果,实现客户的细分和精细化管理。比如我国某国有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申请评分卡、信用卡申请评分和行为评分卡模型整合了房贷申请审批政策、信用卡申请审批政策、额度调整申请政策和相应的业务流程,实现了模型、政策、流程三者的有机统一,自动审批率保持在40-50%之间,提高了审批效率,促进了房贷审批、信用卡审批和额度调整的管理模式由主要依靠分散的专家经验判断向以统计模型为基础的系统自动决策转变。

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应建立专职的税收风险计量分析团队,负责税收风险分析研究、典型案例提炼预警分析、风险计量模型建模、模型日常监测、验证和升级、以及模型的推广运用,探究税收风险规律,有效实现“信息管税”的目标,大大提高税收管理效能和精细化水平。根据不同税种、不同纳税人规模、行业区域,设置不同的风险管理团队,针对不同类别,进行相应的税收风险计量模型开发,制定差别化的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制度、计量工具和流程,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别和等级优化配置相应的征管资源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

3、将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实现税收征管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

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独立于业务流程系统之外建立一套独立的风险管理系统,而是将对公客户评级、零售评分引擎、风险分类、押品估值等风险计量成果,同政策制度、规则一起,融入银行授信业务流程系统;后台数据仓库决策支持类系统风险计量分析的结果,每日反馈至前台业务流程系统,支持授信审批、限额管理、边际经济资本、产品定价等前台业务的发展,实现前后台互动。同时,建立了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的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平行作业机制,风险经理参与授信业务全流程管理,实现了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的有效衔接,依托信息技术提升风险管控的精细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提升了业务流程效率和客户满意度,推动了风险计量与业务应用的无缝结合。

与此类似,金税三期税收征管核心系统,除了在税收决策支持系统中实现税收风险分析,同样需要把主要由各级管理层使用的监控决策系统与主要由一线税务机关使用的流程管理系统进行无缝对接;需要将税收风险分析结果、税收风险监测识别、模型计量技术融入到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发票管理、涉税审批、申报征收管理、税源税基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处罚、执行、救济等各个税收征管业务流程中,进行业务重组和流程优化[11],工作方式“由自选动作变成了规定动作”,确保正确执法,实现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化运作、标准化管理和集约化运作,实行税前、税中和税后的全过程风险防范和控制,建立覆盖纳税服务、税收执法全过程的税收征管业务流程运行机制,建立贯穿税收管理全过程的税收风险控管体系,同时提升纳税人服务满意度和征管业务流程效率。

4、借鉴银行贷后管理经验,实现税收征管智能化风险预警及催收管理

“人少户多”是税务机关和商业银行面临的共同挑战。比如,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笔数多、单笔金额小的特点决定了在贷后管理中应用技术手段的重要性。国内外领先银行并不停留在仅仅关注事实违约贷款的欠款催收、不良贷款重组等资产保全工作上,更重要的是基于行为评分、催收评分模型等细分客户的计量工具,预测出现损失的可能性和趋势,针对不同客户采取差异化的风险预警策略与预处置流程,在较低的成本开支下保持良好的回收水平,实现高效便捷的风险预警和催收管理。

借鉴商业银行基于行为评分、催收评分实现高效便捷的风险预警和催收管理的贷后管理经验[12],基于纳税人基本特征信息、纳税行为记录信息等海量涉税信息,尝试如Logistic回归、决策树、神经网络等多种不同的建模技术,构建和应用纳税行为评分卡、催收评分卡模型,在税收征管流程中高效评分,及时将评分预测出的高风险纳税户列为风险应对重点,尽早发现高风险纳税户,预先采取控制措施,并统一催收策略标准,推动税务员工行为标准化。对于由于遗忘、对新税收政策认识不足而导致的无意不遵从,仅需提醒其纳税即可;而有些欠税风险较高纳税户,需要采取密集的警示型电话催收以及短信、函件、面谈等沟通手段;综合配套运用税法宣传、咨询辅导、提示提醒、纳税人自我修正、约谈说明、税收核定、税务审计、税务稽查等递进措施实施风险应对。实现纳税风险预警和催收的自动化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催收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同时因为不打扰优质纳税户,也相应地提高了纳税户的满意度。

5、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升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水平

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一样,加强税收执法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基础,对付该类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是严格的内控机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业务流程、人事安排和会计系统,并强化法规执行控制,就能在相当程度上避免内部失误和违规操作,从而防范执法风险。

加强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控制,第一,税收征管系统直接通过流程控制、岗位权限设置等进行风险控制,实现岗位不相容管理,以权力制衡为前提,以明晰岗责和规范流程为重点,以痕迹化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以关键风险点控制为保障,发挥系统的“刚性”作用,机控和人控相结合,优化业务流程,强化内控机制,切实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规范每一个岗位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最大程度地规范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行为,将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加强前中后台的整体联动和有效制衡,实现风险管理关口“前移”;第二,税收执法风险管理可考虑借鉴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经验,实施内部控制与自评估、KRI关键风险指标、关键风险点监控检查、案件及损失数据分析等四大工具。其中,风险控制与自评估工具从人员、岗位、环节、流程出发,可做到风险的系统梳理和主动识别,估算各风险点潜在风险损失状况,将风险自评估嵌入到业务部门的日常风险管理流程中。关键风险指标监控工具实现对整个组织各类关键风险指标进行监测和预警,建立相应的风险监测控制系统,对主要业务的风险点进行识别、预警和监测,以便及时风险应对。对税收登记征收、减免缓抵退税审批、稽查、违章处罚等关键风险点进行现场和非现场监控检查。案件及损失数据分析工具实现案件及损失数据的流程化收集及与税收会计数据比对验证,进行税收流失损失数据分析,加强案例分析,发现潜在执法风险规律和特征。第三,加强现场和非现场审计、纪检监察等建设,确保审计的独立性。第四,通过加强业务持续性管理,提升税务大集中后的IT运营风险等小概率“尾部风险”事件管理能力。

6、提升涉税数据质量,强化税收风险管理数据基础

风险计量和量化管理技术是风险管理的核心。而几乎所有的风险计量模型都是依赖统计模型的,以大量数据为基础。数据和事实是建立风险计量体系的基础和生命线,数据质量不高,不可能建立准确的模型。给予充分的数据准备,才能基于各类合适的建模技术构造成功的税收风险计量模型,提高建模效率,控制模型风险,提升模型开发和验证的整体水平;模型构建完成之前,需要对其可靠性进行检验,确保模型的稳健性和适应性,确保其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的税收风险,为税收风险应用、优化资源配置和精细化管理打好基础。新资本协议实施对国内银行风险计量所依赖的数据提出了较高要求,比如银行为测量违约概率至少要拥有5年历史数据,测量违约损失率要求银行至少拥有7年的内部历史数据。对于税收风险管理而言,涉税数据采集、以及历史数据积累和数据质量,同样是税收风险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金税三期工程,按照“信息管税”思路,将建立一体化的风险控管信息平台,完善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强与外部其他政府部门、尤其是银行等金融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涉税数据的整合和集中,为税收风险管理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

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涉税数据质量,一是倡导以数据指导业务的管理文化和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的工作方法,形成以数据为基础的决策、考核和管理机制;明确数据的所有者关系,健全数据质量监测、追踪、定位、改进、控制流程,以关键应用为导向、以数据质量检核报告为依据,加强数据质量监测,将数据质量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促进数据质量控制文化的培育。二是加强税收数据仓库建设,按照纳税户、机构、税种等不同维度实现对各类涉税数据的整合,有助于促进纳税户信息的统一视图服务,推进账务、案件、纪检审计等不同损失数据的收集和整合,实现各类涉税历史数据的积累。三是配套部署元数据管理和数据质量检核平台,加强企业级元数据建设,支持数据的血缘和影响性分析;实现数据质量的监测、评估和报告,坚持“数据质量从源头抓起”,推动数据质量的持续提升。四是加强涉税数据标准化管理,统一信息编码标准、纳税户/机构/税种等主数据标准的定义和规范。五是拓宽外部信息交换渠道,尤其要加强与银行部门互联,实现纳税户收入监控;加强国地税之间、以及与工商、海关、技术监督、金融、经贸、统计、发改委、工信部、质检、股票交易所、证监会、公安车管、规划建设、土地房产、环境保护、审计、科技管理、劳动社会保障、民政、水电煤气公共设施供应、征信等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全方位税源监控。

7、引入压力测试方法和理论,提升宏观税收风险管理水平

随着2009年美联储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而对美国19家最大商业银行组织的名为“监管资本评估计划(SCAP)”的压力测试工作的实施,目前,压力测试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而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尤其在金融业开始广泛运用[13]。

正常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制不变、税源税基既定条件下的纳税遵从风险,目标是实现税收的“应收尽收”和正确执法。当前,我国广为采用的基于税收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税收投入产出模型、税收一般可计算均衡(CGE)模型等进行税收收入分析和预测,就是以经济发展趋势正常为前提,而未考虑经济周期变化或各种极端情况的发生情况,或者至少考虑不足。

压力测试方法则是弥补传统统计模型方法的不足,是应对极端风险损失的重要手段。通过统一压力情景设计,设定未来的不利情景或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极端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提供了税收风险管理一种新的基于条件假设的思维模式,用于评估当面临“罕见但有可能(Extreme but plausible)”的宏观经济冲击或重大事件,即如果社会经济环境出现极端情况,比如GDP增长率低于8%、房价下降30%,我国税收收入将如何发展,税收收入流失风险将如何变化?税收风险压力测试,可以针对某种风险因素进行专项压力测试,如房价下降30%,对我国房地产业及相关领域税收收入的影响;也可以基于各种组合压力情景,对各行业、各区域、各税种进行全面压力测试。对于全面税收风险压力测试,由于一种税收风险可能诱发其他税收风险,应加强税收风险之间传导机制的研究:比如在税务系统内部,税制不完善等税收政策风险;可能对纳税人的偷税、逃税提供了激励引发纳税遵从风险;过多的偷税、逃税现象加大税务机关税收执法风险。另外,税收风险会引起财政风险以及地方融资平台金融风险等等。

通过引入压力测试方法和理论,丰富税收收入预测和税收风险管理手段,根据压力测试定量结果和定性分析,判断承压体系的弱点环节,并针对性制定相应应对对策,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税务系统税收收入预测和宏观税收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林军.信息管理促进税收事业发展[J].中国税务,2009,(11):20-23.

[2]夏日红,于子胜.树立和运用税收风险管理理念 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J].中国税务,2009,(11):23-26.

[3]王迎春,孙亚华,刘威威,孙晓斌.税收风险管理:探索征管新机制[J].中国税务,2009,(11):7-10.

[4]张爱球.OECD的税收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J].中国税务,2009,(11):18-20.

[5]熊爱华.浅析荷兰税收风险管理经验[J].税务研究,2008,(7):93-94.

[6]周刚志.也论税收债权债务关系[J].税务研究,2010,(2):81-85.

[7]赵文超.税收执法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会计之友,2009,(5)上:55-56.

[8]易纲.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内在逻辑[A].易纲.中国金融改革思考录[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79-304.

[9]刘佐.新中国60年税制建设的简要回顾与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2009,(55):39-51.

[10]靳东升.当前中国税制改革的战略选择[C].第64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论文集,2008.

[11]董秀薇.IT环境下税收征管业务再造[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

[12]朱德志,黄亮,池名海.催收评分技术及其在贷后管理中的应用[N].建设银行报,2010-4-12(3).

[13]罗然然.美国银行业SCAP压力测试项目评析[J].西南金融,2009,(11):18-20.

Recommendation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axation compliance risk management and banking risk management

Liu Chao1,2

(1. School of Financ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2. IT Department,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HQ,Beijing 100033, China)

controls;Data Quality;Stress Testing

作者:刘超

上一篇:关爱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外科护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