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生态评估论文

2022-04-20

摘要:在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和Ⅲ级指标层,其中Ⅰ级指标包括生态资源、生态经济、生态服务、生态文化和生态建设等5个部分,并进一步细化为20个Ⅱ级指标,38个Ⅲ级指标。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林业工程生态评估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林业工程生态评估论文 篇1:

生态价值评估制度探究

摘要:生态价值评估是指专门机构或专业评估人员按照特定的标准和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进行货币化的价值评价和判断的行为。由于生态价值评估对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的信息、制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实施生态利益补偿、制定合理的生态资源价格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将其上升到制度化的层面,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构建生态价值评估制度需要从评估主体的确认及法律地位、评估客体的分类和价值类型的选取以及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发展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和研究。生态价值评估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特殊的专项资产评估,它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对资产评估法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生态价值;资产评估;生态价值评估制度

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自己服务的过程中,曾经一度盲目追求最大化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其本身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生态价值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基础——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受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人类忽视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频率和范围不断增大,其决策和行为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已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害,如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覆盖面积减少等。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由于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是公共产品,一般不具有产权的排他性,所以人类长期认为其是可以自由获取且充足的产品。人类无偿使用自然资源,免费享用生态系统服务,却较少关心这些公共产品从何而来以及如何维系,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下降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的现状迫使人类不得不转而重视生态系统对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Costanza在《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价值》一文中指出生态服务是人类从自然和生态系统获取的各种利益,包括直接的生态产品和支持功能、调节功能等其他生态利益①在生态服务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的形势下,为了保护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保障可持续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人类开始运用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协调各生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生态利益补偿制度应运而生。生态利益补偿制度是通过调节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保护生态系统服务,激励积极的生态保护行为,是抑制消极的生态破坏行为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现受困于生态价值难以合理评估。由于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关性,加上人类各个发展阶段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偏好有所不同,生态价值难以量化和简单计算,所以不建立起合理的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生态利益补偿就难以有效实现。生态价值评估制度不仅为生态利益补偿提供了补偿依据,而且为补偿多少、如何补偿等问题也提供了科学、客观的理论支持。

资源的稀缺性和维护生态环境的人类劳动决定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转化为生态资本,有偿使用和为生态环境服务付费是实现其相应的资本权益的有效途径。“我们不得不经常在维护自然资本和增加人造资本之间进行取舍, 在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数量和质量组合之间进行选择, 在不同的维护和激励政策措施之间进行比较,一旦被迫进行这些选择, 我们也就进入了评价过程”[1]。事实上,人类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比较和选择过程中已经对生态价值进行了评价,只是这种评价缺乏明确的货币化的价值表现形式,所以建立生态价值评估制度有助于人类合理认识、有效利用并充分保护好生态系统,为人类的永续经营提供保障。

一、生态价值评估的理论内涵

(一)生态价值评估的含义

生态价值评估是指专门机构或专业评估人员按照特定的标准和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进行货币化的价值评价和判断的行为。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既需要直接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生存所必须的食物、水、工业原料等生态产品,也需要间接获得如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系统服务,还需要获得认知发展、消遣娱乐、美学享受等其他生态利益。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中把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不同利益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MA/ MEA) 项目是 200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宣布正式启动的。该项目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针对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福利的影响进行的科学评估计划。

。人类活动范围和频率不断增大,对无偿享用的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与此同时,人类需索无度、肆意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模式也造成了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和能力持续降低。这一矛盾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福利。人类必须转变生态系统服务任意获取且永远充足的观念,应对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从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机制入手,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可以帮助人类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边际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有利于约束消极的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引导积极的维护生态系统的行为,以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各种不同功能相对应,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价值:(1)直接使用价值。主要指人类可以直接从生态系统中获取并使用的生态产品所产生的价值,这类价值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对其量化和评价相对简单,并已基本形成相应的评估方法和准则。(2)间接使用价值。指无法或难以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所带来的间接效益,如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对间接使用价值进行量化评估需要借助于替代成本、支付意愿等经济学方法。(3)存在价值。指生态系统的存在自身所具有的价值,这种内在价值脱离了对人类的效用,与人类是否利用无关。对这类价值的承认和测度能为决策者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本身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生态价值评估就是对以上价值进行货币化的评价,以便掌握生态系统服务的现状变化和最新信息,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以确定生态资源存量的合理值,完善生态系统的管理,保护生态环境。

(二)生态价值评估要素

生态价值评估是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生态利益补偿机制的前提,为生态系统服务评值既能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信息,又能为生态利益补偿提供有效的货币化补偿依据和标准。在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与生态系统不断耗损退化的矛盾越发凸显的背景下,生态价值评估作为一项新兴的资产评估业务,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的角度都有着越来越广泛的需求。

建立生态价值评估制度,必须研究和分析生态价值评估的各个要素:(1)生态价值评估的主体是依法取得注册评估师资格且专门从事生态价值评估的机构和专业人员。《资产评估法(草案)》中指出“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定注册评估师专业类别” 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草案)》第二章第七条。

,因为生态系统服务的复杂性导致生态价值评估的专业化程度高,所以从事生态价值评估的评估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态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在科学的评估框架体系下进行评估工作。(2)生态价值评估的客体是拟被评估的对象,由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公共产品的属性和外部性不同,所以生态价值评估与传统的资产评估也有所不同,除了评估可市场化或准市场化的经济效益外,还需要评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生态价值的评估需要考虑其存量、流量,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3)生态价值评估的依据是指评估人员作出价值判断的根据,通常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与评估对象相关的各种资料信息、生态学的相关技术支持、经济学有关原理等。这些信息一起构成完整的评估框架体系,是对评估对象作出价值判断的基本前提。(4)生态价值评估的目的不是为每一项生态系统服务贴上价格标签,而是为了帮助人类掌握区域生态系统资源存量的历史变迁和流量的现状变化,从而把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纳入经济体系中,迫使人类改变现有发展模式,保护生态系统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代内、代际公平。

(三)生态价值评估与传统资产评估的不同

生态价值评估作为资产评估的特殊组成部分,因其评估对象的特殊性、价值类型的多重性和评估技术的专业性而有别于传统的资产评估。生态价值评估与传统资产评估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价值评估关注的不仅仅是某一个生态产品或某一项生态服务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研究整体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传统资产评估涉及的是委托方和利益相关人的利益,生态价值评估所评估的公共商品和社会资本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福祉相关。“生态系统评估的中心任务是评价生态系统现在的状况、预测未来的可能变化并提出为改善生态系统管理状况而应采取的对策”[2]。(2)生态系统具有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也应在生态价值评估的考量范围内。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人类在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尊重自然本身的存在价值和运行规律,并且除了对人类的效用以外,生态系统对其他物种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人类对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偏好也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所不同。如果只看重眼前经济利益而罔顾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会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对后代人发展的权利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3)生态价值评估需要采取多尺度的评估途径。“通常意义上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是指在观察或研究某一物体或过程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 [3]。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任何一种特定尺度上的评估结果都会受到其他尺度来自生态、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而不同时空尺度的生态过程又是相互作用的,所以应对生态价值开展多尺度的评估。生态过程与评估活动尺度上的相匹配能够使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可操作性极大提高,对确定生态系统各项指标信息的合理值提供科学依据。(4)生态系统处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生态价值评估既要考虑生态资产存量的计量,也要考虑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流量(即生态系统服务的过程变量)的测度。要对生态系统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在科学的评估体系下进行综合评估。

二、构建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必要性

(一)生态价值评估的作用

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自然的承载力和自我修复、更新能力已越来越无法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由于生态资产效益外部性和其所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导致人类长期忽视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成本,对生态价值进行评估是将生态效益外部性内部化与促进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生态价值评估借助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量化和货币化的评价,能够帮助人类更清晰地认识生态环境的动态发展状况,对人类的永续经营作用巨大。

第一,生态价值评估可以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化了的信息,有利于帮助决策者提高制定环境保护计划和方案的科学化。生态系统服务是一种间接的经济价值,与一般的资产在所有权和流转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它的价值循环和价值补偿难以通过市场直接交换。所以必须对生态价值进行评估,以经济学手段把隐含的生态成本显现出来,量化生态系统服务的边际价值。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于2000年4月在联合国成员国大会上说:“如果没有充分的科学信息,就无法拟定有效的环境政策。”维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这就需要决策者根据科学合理、可信度高的环境信息和被货币化了的生态价值制定环境政策,引导人类活动尽量降低对生态系统的损害和影响。

第二,生态价值评估有助于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保护和加强生态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实现人类的永续经营。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可现实的全球性环境危机已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只有通过对生态价值合理评估,使决策者意识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同等重要,才能

在制定发展计划时综合考虑社会、资源、环境、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建立可持续发展和符合人类福祉的指标体系。为保护生态系统,应该对生态价值综合、全面地评估,在多个时空尺度测度生态系统服务,确定生态资源和服务的存量合理值,推行绿色GDP,实现人类发展的代内、代价公平。

第三,生态价值评估是实现生态利益补偿的首要条件,通过评估使补偿的内容具体化和定量化,为生态利益补偿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生态效益补偿是一种用经济的手段达到激励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维护和保育,解决由于市场机制失灵造成的生态效益的外部性并保持社会发展的公平性,达到保护生态与环境效益的目标”[4]的效益。实践中生态利益补偿的实施在补偿依据、补偿多少、如何补偿、补偿给谁等方面都缺乏公认的标准。因此,应建立生态价值评估机制,以完善的、科学的核算方法体系确定补偿标准,为生态利益补偿提供数量化的技术保障。生态利益补偿量化、标准化的有效实施必须依赖于生态价值评估,评估结果是补偿的科学依据。

第四,生态价值评估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生态资源价格,将生态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生态系统既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形的生态产品,又为人类提供无形的调节、支持等诸多生态服务。人类在获取这些效益和福利时往往认为是无价的、可以自由获取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这种思想主导下,生态系统被过度消耗,生态平衡被破坏,威胁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对生态价值进行合理评估,确定生态资源的有偿使用和生态利益补偿,才能科学地反映现行经济增长和生态系统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实现生态文明。

(二)构建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意义

如前所述,生态价值评估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信息、制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实施生态利益补偿、制定合理的生态资源价格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构建对维护生态系统、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大意义。生态价值评估是随着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生态系统功能的渐次衰退而逐渐产生和发展出来的新型资产评估类型,生态价值可以被描述、测度和估价也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而日渐成熟起来。把生态价值评估上升到制度化的层面能够充分发挥和保障其在维护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首先,生态价值评估的制度化是建立正确的生态系统管理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生态价值评估可以从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机制入手,全面、综合地对生态系统进行价值化评价,把这种评估行为和过程制度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生态系统管理工作,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其次,生态价值这种特殊资产的评估由于其公共产品的属性而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评估的需求也逐渐增多,用制度规范生态价值评估程序、评估方法、评估内容等,对行业管理和建立行业规范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人类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的状况和能力在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作用下,会有更为科学合理的量化标准,使评估结果更具可信度。再次,由于生态价值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甚至影响到全人类的福祉,由谁评估和评估主体的法律地位等问题都需要规范化、制度化,以保证评估主体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建立生态价值评估制度有助于生态价值评估行业的完善,是管理评估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制度支撑。最后,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建立能够保障生态效益补偿的科学化和有效性,通过综合分析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经济运行规律,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价值度量方式,再以法律规范和制度化的形式对整个评估过程予以确认,促使生态利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建立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构想

(一)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构建是对资产评估法的补充和完善

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作为生态资产,与传统的资产相比具有很多特殊性,如经营的永续性、功能的多样性、评估的专业性等。这些特殊性决定了生态价值的评估与传统的资产评估有所不同,对生态价值进行评估时要综合评估相应的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在不同评估目的主导下,所选择的评估价值类型不一样,得到的生态价值评估结论也就不同。生态价值的评估涉及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除了对生态系统的存量价值进行评估外,还要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流量价值,传统的资产评估一般只对资产的存量价值进行评估,流量只是作为计算存量价值的工具之一。生态价值评估的计量、计价方法也具有复杂性,需要借助于专业化的生态学知识和经济学原理。种种原因表明,生态价值评估应区别于传统的资产评估,应在资产评估法中对生态价值这一特殊的资产类型作特别的规定和解释。

传统的资产评估是对资产价值的货币化判断,是随着市场化产权交易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针对不同评估领域的评估制度。生态价值评估是整个资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生态资产的量化并货币化的评价和判断。在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向的时代背景下,生态价值评估无论从宏观尺度反映国家、局地的生态系统状态和发展趋势,还是从微观的具体经济行为看,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和市场需求。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草案)》(以下简称《资产评估法(草案)》)

这部专门的资产评估法(草案)规定:“资产评估业务包括不动产评估、动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和其他经济权益的评估。” 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草案)》第一章第二条第二款。

从这个评估业务的分类可以看出,并未对生态价值评估作出专门的规定和说明。建立生态价值评估制度不仅是为了满足广泛的社会和市场需求(如生态利益补偿的补偿量、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景观价值的评估等对生态价值评估制度化的现实需求),也是对整个资产评估法的补充和完善。

(二)构建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具体策略

由于生态价值的多样性和评估的复杂性,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建立需要综合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制,在生态系统整体评估框架下对评估的行为和过程进行制度化的规范和要求。笔者拟从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方法等方面对构建生态价值评估制度和完善资产评估法进行探究。

生态价值评估的主体是从事生态价值评估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

生态价值评估涉及公共利益,应属法定评估,所以生态价值评估主体的确认和其法律地位都应在涉及生态价值评估的法律中作出专门规定。《资产评估法(草案)》对于法定评估特别规定“应当依法采用公开方式选择评估机构”⑤。生态价值评估工作要求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都非常严格,必须具有相当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才能完成。生态价值评估的结果将影响决策者作出判断并牵涉众多相关者的利益和社会公益。所以,对评估过程和结果的科学可信度、道德可靠性及客观性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对相关从业人员和机构的执业要求也非常严格。《资产评估法(草案)》中对注册评估师、评估机构和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等都作出了相关规定,这些普适的通则对生态价值评估同样有效。除了普适要求外,还应针对生态价值评估的特殊性设立专项资产评估机构,通过建立专家顾问团队、培训专业评估人员、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和吸收国内外生态价值评估的发展动态和实践成果等途径使评估人员和机构掌握系统的生态价值数量化的技术和结合生态经济学的货币化评估手段。生态价值评估主体的责任性和风险性都相对较大,应对其给予相应的行业和法律地位,保障评估行为和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生态价值评估的客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和效用,按生态系统的要素分类,生态价值评估可分为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评估、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评估、草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流域生态价值评估、海洋生态价值评估等。

生态价值评估要对各种不同生态类型的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和判断,某些领域已在实践中形成了比较成熟和完备的评估体系和方法。如森林生态价值评估,1996年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林业部发布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试行)》。虽然该技术规范对林地、林木和森林景观三种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作出了专门规定,但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涵养水源、保护土壤、调节大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价值评估并未作出规定和说明。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进行价值评估,需要特别的法律规范或政策制度专门予以规范。制定专门的规范可以对某特殊类型的生态系统作出更全面、科学的价值判断,对不同的价值类型在分别细化的基础上形成整体的价值评估框架体系,对实物存量的计量方法和价值流量的计价手段更具针对性和细化,实现评估结果所提供的价格信号更具客观性和可信度,最终达到生态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兼顾平衡。

生态价值评估方法是指分析和判断拟被评估的生态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传统的资产评估方法主要有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清算价格法等。这些方法可以部分地适用于生态系统某些方面的价值评估。由于与传统的资产评估多是对资产存量的评估不同,生态价值评估更为关注生态系统服务的流量价值。生态价值评估包含但不限于传统资产评估的方法。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生态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1)市场价值评估法。主要用于可以直接在市场中进行交易的生态产品和某些调节性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该方法依赖于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偏好和对可市场化的服务的需求,市场的变化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系统服务的货币化价值判断。(2)替代市场技术的方法。大部分生态系统服务无法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其价值循环也不依赖于可交易的市场,所以不存在市场价格,可以利用可替代的市场技术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描述和测度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其中包含费用支出法、旅行费用法、享乐价值法、机会成本法等。(3)条件价值法。某些生态系统服务既不存在实际的交易市场也难以寻找到可替代的市场,于是通过描述假设市场的不同情景和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得公众的支付意愿。该方法曾在1 600多项关于环境政策方面的研究中应用 Gregory R.Identifying environmental values.In:Dale V H,English M R,eds.Tools to Ai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New York:SpfingerVerlag New York Inc,1999.

,因其能够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而应用最为广泛。(4)集体评价法。是指通过公平公开的程序聚集不同的社会团体一起讨论生态系统服务这种公共产品的经济价值,该方法受社会学理论的影响而形成。这种方法反映了社会平等性,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对生态价值进行更为公平和民主的评估。以上方法可以分不同情况运用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但由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和服务的多样性,评估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只能尽可能地追求相对科学化、合理化的评估行为和结果。

综上所述,生态价值评估是人类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基于维护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性和对评估的现实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资产评估。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功能的多样性,以及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依赖性,生态价值评估有着高于传统资产评估的难度和要求。为了保障生态价值评估的专业化、技术化和科学化,有必要把生态价值评估上升到制度层面,用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将其规范,以实现评估行为、过程和结果的客观公正,达到合理认识、有效利用、充分保护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的目的。生态价值评估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专项资产评估制度,它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对资产评估制度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参考文献:

[1]赵景柱, 徐亚骏, 肖寒, 等. 基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研究——13 个国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测算[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1(1):121-127.

[2]赵士洞, 张永民. 生态系统评估的概念、内涵及挑战——介绍《生态系统与人类福利:评估框架》[J].地球科学进展,2004,8(19):650-657.

[3]张娜.生态学中的尺度问题:内涵与分析方法[J]. 生态学报,2006,7(26):2340-2355.

[4]李文华,李芬,李世东,等.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 2006,9(5):676-688.

作者:黄锡生

林业工程生态评估论文 篇2:

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q

摘要:在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和Ⅲ级指标层,其中Ⅰ级指标包括生态资源、生态经济、生态服务、生态文化和生态建设等5个部分,并进一步细化为20个Ⅱ级指标,38个Ⅲ级指标。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科学评价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探索林业在库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可为重庆三峡库区和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评价体系

Civilization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n ChongqingMeng XiangjiangLi LingzhiWang Lei Ma ZhengruiShi Hexiong

(Chongqing Academy of Forestry,Chongqing Wulingshang Forest Ecosystem National Research StationChongqing400036)

Key words: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s in Chongqing; fores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valuation system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式,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符合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全新理念。党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应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生态文明建设更是首次进入“十三五”规划。在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的背景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评价显得尤为重要\[1\]。

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功能对于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意义[2]。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以及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和长江两岸绿化工程等市级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重庆长江两岸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维护,库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保障了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对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以重庆三峡库区为研究对象,构建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科学评价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探索林业在库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为重庆三峡库区和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生态补偿制度等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1研究区概况

重庆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全长683 km,西起江津区、东至巫山县,南起武隆县、北至开县,地理范围在东经105°49′~110°12′、北纬28°28′~31°44′之间[3]。长江流经重庆22个区县,重庆长江三峡库区土地面积461万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59%。与此同时,三峡库区重庆段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856%,因此,库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也是重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重庆三峡库区植被类型丰富,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和温带暗针叶林,其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物种密集程度最高,生态效益最显著,是库区内最珍贵的地带性植被。近年来,随着国家级和市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以及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库区两岸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库区两岸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9%。

湖北林业科技第45卷第5期孟祥江,等: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研究方法

为了真实反映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参考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4\]、《英国国家生态系统评估》[5]、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 T 1721-2008)[6]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 T 1606-2003)[7]等国际、国内相对成熟且被广泛认可的生态系统评估体系,在满足代表性、全面性、简明性、可操作性以及适应性等原则基础上,结合重庆三峡库区实际情况,采用专家打分等方法,确定本研究中相应指标。

A5林地面积B1森林面积B2活立木蓄积B3森林覆盖率B4林业产业B5创造就业机会B6水源涵养B7土壤保育B8固碳释氧B9净化环境B10农业防护B11景观游憩B12维持生物多样性B13防灾减灾B14森林服务于宗教B15森林服务于教育B16森林服务于科研B17森林灾害控制B18生物多样性B19干扰强度B20林地面积C1/hm2森林面积C2/hm2活立木蓄积C3/m3森林覆盖率C4/%林业产值对GDP贡献率C5/%林业出口创汇率C6/%改善投资环境效益C7/万元直接就业效益C8/万元间接就业效益C9/万元林业在岗人员年均工资C10/万元调节水量价值C11/万元净化水质价值C12/万元固土价值C13/万元保肥价值C14/万元固碳价值C15/万元释氧价值C16/万元吸收有害气体价值C17/万元阻滞降尘价值C18/万元释放负离子价值C19/万元降低噪音C20/万元释放萜烯类物质价值C21/万元农田防护价值C22/万元防风固沙价值C23/万元防止石漠化价值C24/万元景观游憩价值C25/万元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C26/万元防止山体滑坡损失价值C27/万元防止泥石流灾害价值C28/万元森林服务于宗教的价值C29/万元森林服务于教育价值C30/万元科技进步贡献率C31/%森林服务于科研价值C32/万元森林火灾面积控制率C33/%森林病虫害面积控制率C34/%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C35/万元森林植物物种多样性C36/万元破坏性干扰强度C37/%增益性干扰强度C38/%3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构建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和指标层2个部分,目标层为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评价综合指标,即总目标:指标层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指标,其中Ⅰ级指标包括生态资源、生态经济、生态服务、生态文化、生态健康5个方面,Ⅱ级指标20个,Ⅲ级指标38个(表1)。

3.1生态资源

生态资源是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是生态环境和经济系统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并直接和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持续性影响,森林生态资源是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指标中森林覆盖率对于抗御自然灾害具有较大功效,同时也是森林碳汇能力重要体现,森林覆盖率越高越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研究选取林地面积B1、森林面积B2、活立木蓄积B3和森林覆盖率B4等4个反映重庆三峡库区生态资源情况的Ⅱ级评价指标作为评价依据。

3.2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生态经济的贡献和重要性。推动经济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指标中林业产值对GDP贡献率这一指标反映的是林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它直接体现了林业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林业产值比重大说明林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林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好;林业的出口创汇率用于表明林产品的竞争优势强弱,同时还能说明林业产业在各个产业中的竞争力。因此研究选取了林业产业B5和创造就业机会B6这2个Ⅱ级指标,同时进一步细化为林业产值对GDP贡献率C5、林业出口创汇率C6、改善投资环境效益C7、直接就业效益C8、间接就业效益C9、林业在岗人员年均工资C10等6个Ⅲ级指标。

3.3生态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与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主要包括森林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和森林游憩等方面的功能\[8-10\]。因此选取水源涵养B7、土壤保育B8、固碳释氧B9、净化环境B10、农业防护B11、景观游憩B12、维持生物多样性B13、防灾减灾B14等8个Ⅱ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为18个Ⅲ级指标。

3.4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林业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化是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以及由此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通常,宗教活动选址于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地区,常与森林密切相关,森林还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教育、科研资源和场所,有助于创建位置感和文化认同,可通过相应活动中所创造的价值表征。研究选取森林服务于宗教B15、森林服务于教育B16、森林服务于科研B17等3个Ⅱ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为4个Ⅲ级指标。

3.5生态健康

生态健康是林业生态文明追求的目标,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可以给人类带来舒适的生存空间,也因受经济发展中带来的负面效应影响,从而威胁人类生存环境\[11,12\],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可以为人类带来福祉,生态健康是林业生态文明的追求。因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对林业生态文明显得尤为重要。研究选取了森林灾害控制B18、生物多样性B19和干扰强度B20等3个Ⅱ个级指标,同时进一步划分为森林火灾面积控制率、森林病虫害面积控制率、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森林植物物种多样生和破坏性干扰强度、增益性干扰强度等6个Ⅲ级指标。

4小结与讨论

(1)林业生态文明所具有的各种价值体现在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组分及不同的生态功能上,如何确认这些价值的载体以及划分其界线,是全面、科学地进行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构建的基础。在借鉴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最新的研究成果,构建了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评价体系,为科学评价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提供了技术支持。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对林业生态文明发展规划或者构建评价指标的时须结合当地的实情和林情,适时调整,以满足社会高速发展中对林业生态文明的需求。

(2)通过对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研究,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林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助于促进林业生态文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为推动生态GDP核算的探索积累重要经验。在满足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前提下,以定量指标为主,结合定性指标,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尽量构建能够全面反映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库区和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与评价提供科技支撑。

(3)研究所构建的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较全面的反映了林业在生态文明中的价值。但需要指出,本研究是一项具有探索性、前瞻性工作,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有重要的突破。森林生态系统调节小气候、降低噪音、修养身心、疗养康复等功能是人们能够真实感受到的服务,限于目前人类理论认知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这些生态服务类型还无法进行定量评价,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随着今后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先进仪器的开发,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将会更加全面和细致。尽管采用真实值的一部分来体现林业生态文明整体价值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已经可以说明三峡库区林业对于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严耕.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30.

[2]陈万志,刘绍德,袁兴中.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研究\[M\].重庆出版社,2010:3.

[3]申娅,王爱文.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能源与环境,2014(4):6263,69.

[4]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 and Human WellBeing: Biodiversity Synthesis \[M\]. Washington DC: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05:130.

[5]UK National Ecosystem Assessment. The UK National Ecosystem Assessment Technical Report. UNEPWCMC, Cambridge. Oxford: Information Press, 2011:1100.

[6]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36.

[7]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1606200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49.

[8]赵同谦,欧阳志云,郑华,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80491.

[9]余新晓,鲁绍伟,靳芳,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价值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05,25(8):20962102.

[10]王兵,任晓旭,胡文.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J].林业科学,2011,47(2):145153.

[11]肖风劲,欧阳华.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指标和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203209.

[12]袁兴中,刘红,陆健健.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概念构架与指标选择[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4):627629.(责任编辑:郑京津)

作者:孟祥江 李灵芝 王蕾 马正 锐师 贺雄

林业工程生态评估论文 篇3:

试论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分析了森林破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指出了林业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优化林业生态系统,提高林业的环境效益;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建立林业生态保护监测长效机制和预警信息系统等基于环境保护视角的林业生态修复策略。

关键词:林业;生态修复;环境保护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22.01.005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IU Hexiang

(Lanzhou Baitashan Management Office, Lanzhou Gansu 730030, China)

Key words:Forestry;Ecological restora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從近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与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相伴随的不仅仅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还有地球上森林、水体、土壤等重要生态资源的破坏,以及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处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及土地、水域、空气环境的污染等[1 - 3 ]。

森林是地球之肺,也是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支柱,具有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调节气候、防洪、防风固沙、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系统性的生态功能。同时,森林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科学的设计、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林业资源,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保最重要的举措。也就是说,林业生态的自我修复与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成,都是林业和生态赖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有效持久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就必须提高和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4 ]。基于此,应该从环境保护的视角出发,充分利用森林系统特有的、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重视和实施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工作,通过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模式的创新,有效保护和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以维系自然环境平衡,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5 - 6 ]。

1   森林破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森林破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7 ]。

1.1   破坏区域水资源平衡

大量砍伐森林用以开垦耕地,使得流域下垫面遭到严重破坏,大大降低了流域面的滞水和蓄水能力及下渗水量,破坏了区域水分平衡。汛期如遇大雨,地表径流量所占比例增加,地下水和土壤水比例减少,往往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恶化生态环境;同时,由于汇流历时加快和洪峰流量的增大,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而在枯水季,由于降水补给不足,河川径流量减少甚至断流,从而导致水资源时空分布失衡。

1.2   恶化水质

茂密的树木具有截流作用,使降水等地表水重新分配,地表径流强度大大减弱,可避免或减轻降水径流对地面的直接冲击或打击;同时,林下地表的落叶层和腐殖质层具有强大的吸滞作用,使径流中的泥沙和污染物被吸滞存留于地面,不至于进入河道污染河流。森林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林下土壤失去植被的保护,将导致水土严重流失,流入河道后使河中流水变得浑浊不堪,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甚至瘟疫流行,危害人类安全与健康;又由于森林的破坏,可使枯水期的河川径流大为减少,河流本身的稀释和自净能力相对减弱,也会加剧水体的污染程度。

1.3   破坏动植物生存环境

由于人类对森林资源的滥砍滥伐,昔日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变成荒山秃岭,使野生动物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某些物种甚至灭绝。森林的破坏还使林下或林缘地区土地的有效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下降,养分严重流失,变得越来越贫瘠,甚至荒漠化,造成植物生长环境恶化,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   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林业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都是林业和生态赖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 8 - 10 ]。 首先,林业生态系统修复是广义概念下环境保护最重要的手段。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将出现一系列负面的环境问题。地表裸露的土层经强降雨的冲刷会引发水土流失,地表坡度较陡时还会引发严重的泥石流等灾害。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固碳释氧、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等生态调节功能,森林系统一旦遭到严重破坏,这些功能会随之减弱或消失。对遭到破坏的林区,首先应调研明确森林生态破坏的原因,因地制宜地制定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计划,实施有效的生态恢复措施。譬如,林间重新栽种适宜树木,并保证较高的成活率,以提高树种的多样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养护后,森林生态系统会逐渐恢复,对环境保护的多重功效又能稳定发挥。其次,有效的环境保护可减轻林业生态修复压力。修复因滥砍滥伐导致的森林生态系统破坏,需要长期的时间和人力财力投入。对多数林业生态脆弱地区而言,由于技术、资金、人力等要素投入的限制,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森林生态修复工作,修复治理期间还会发生水土流失、森林病虫危害等不利状况,对森林的资源效益带来负面影响。强化环保政策的落实,加大整治破坏环境行为的力度,从源头上彻底遏制滥砍滥发等不良营林行为对森林生态的破坏,最大程度上降低其负面影响,将大大减轻森林生态修复的压力。可以说,环境保护措施是预防森林生态破坏极其修复工作的切入点和前提。第三,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都是森林发展的基石。保持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维系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是摆在林业管理和经营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森林生态的治理与恢复和环境保护工作虽然角度不同,具体措施和方法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最终目的却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促进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角度出发,让遭受破坏、资源开发价值降低的森林系统通过生态修复得以重新恢复,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将对林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坚持環保优先原则,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森林资源进行有序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关键策略。

3   林业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环境保护效益的支撑。森林的生态效应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义重大,譬如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在林业建设和生态修复中,部分地区的林业经营管理者存在过分看重经济效益,不重视甚至无视环境效益的问题。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一味追求短期的经济产出,对林业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不重视,同时缺乏对林业经营的有效监管,导致砍伐和破坏森林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阻碍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也造成很大障碍[11 ]。譬如,2021年年初媒体披露的甘肃敦煌阳关林场为片面追逐经济效益而破毁防护林改建葡萄园的事件[12 - 13 ]。

3.2   林木种植结构不合理

在林业建设与生态修复中,植林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较多,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为追求造林速度和宏大的造林规模,大量种植速生树种,或采用大苗建林。在旱寒地区,速生树种和大苗存在自然适应性差、不易成活或等问题,必然影响造林质量及其生态系统的尽快建成。二是缺乏科学规划,高效防护林比重偏小,低效防护林和经济林比重偏大,林业生态系统结构失衡,难以实现提高环境效益的目标。三是树种单调或层次结构单一。如前些年北方地区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部分地区在干旱山区的退耕地大量栽植根本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松树和柏树等,即便成林,由于生长量和对地面的覆盖十分有限,无法起到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也存在忽视林业系统物种层次结构问题,表现为乔木多、灌木和草本偏少甚至没有,林地系统没有建立科学的乔—灌—草立体结构,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效果非常有限,难以实现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14 - 15 ]。

3.3   后期监管养护投入不够

林地管理需要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林地一旦建成,一些地方就立即减少林地后期监管养护的人力和财力投入,重栽轻管,“年年栽树不见树”,林木养护效率低下,生态修复进程迟缓。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平台和云计算技术在已开发旅业的林区已有应用,但平台数据主要为温度、湿度、气压、负氧离子等与旅游舒适感相关的信息,而对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干旱、大风、火灾、森林病虫等灾害的预警信息不多,林业生态安全的实时监控与预警系统不够健全,影响林业管护工作的时效性和林业生态修复成果的可持续发展。

4   基于环境保护视角的林业生态修复策略

4.1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

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是互动互促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在我国的生态林业资源中,低效防护林和经济林的比例较大,且短期内无法更新升级。这就需要不断创新林业资源的利用方式,在三大产业之间找到平衡。第一产业要尽量采用先进技术缩短树木的成长期,使其尽早发挥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作用;第二产业要加大林业保护技术和林业产品的研发,使林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第三产业要全面建立绿色生态产业链,使林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以提高林业资源利用效率[11, 16 - 17 ]。

4.2   优化林业生态系统, 提高林业的环境效益

林业生态系统建设的意义在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18 ]。良好的林业生态可显著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林业生态系统的支撑。这就要求按照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理论优化林业生态系统,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保护和开发,进一步加强林業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作,提升林业的生态环境效益,为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19 - 20 ]。

4.3   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

林业生态的自我修复和重建,需要更好的平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这是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对于生态资源的粗放开发,使林业资源的存量和利用率大大下降,导致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难以持续增长,而对林木的过度开采又导致自然生态资源破坏,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要使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就必须平衡林业产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除了科学合理开发自然生态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外,还要充分挖掘林业产业的潜能,寻找林业产业经济新的增长方式和增长点,多方面多角度提高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提供充裕的经济支持[21 - 24 ]。

4.4   建立林业生态保护监测长效机制和预警信息系统

为确保林业生态修复成果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长效监控评估机制。要充分利用土地数据库系统,实时动态监测林业生态系统的区位差异性,建立林业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的长效机制和智能化平台,促进林业生态修复监测和环境保护事业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相关职能部门要依据智能化监督平台提供的数据监督和检查林业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工作,依法惩处破坏森林和生态环境案件。同时结合信息化智能平台的建设,建立健全林业生态安全实时监控预警系统,及时发布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干旱、大风、火灾、森林病虫等灾害的预警信息,给林业管理监管部门制定灾害应急预案提供科学支持,为林业生态修复和保护自然环境保驾护航[25 - 26 ]。

参考文献:

[1] 李   艳.  浅析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  现代经济信息,2019(10):402.

[2] 麦海森.  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探讨[J].  绿色科技,2017(4):29-30.

[3] 潘金志,黄旺生.  关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若干哲学思考[J].  林业经济问题,2013,33(2):183-186.

[4] 孙雪峰.  论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  种子科技,2021,39(7):135-136.

[5] 李华君.  浅析林业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种子科技,2021,39(4):123-124.

[6] 柯贤华.  当前林业生态修复现状及对策研究[J].  农家参谋,2020(12):140.

[7] 曲鹏禄,韩丽芹,郑念发,等.  森林破坏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J].  2009(10):55-56.

[8] 陈一佐.  试论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18):64-66.

[9] 马春花,宋尚文,张建国,等.  濒危古树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以孔子手植银杏为例[J]. 山东林业科技,2020(2):94-96;98.

[10] 张   妍.  自然生态修复及其生态服务研究—评《自然生态环境修复的理念与实践技术》[J].  林业经济,2020(4):98-99.

[11] 李文清.  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  化工设计通讯,2019,45(5):235-236.

[12] 李蓬国.  面积成迷的“敦煌毁林案”呼唤真相[N].  中华工商时报,2021-02-01 (003).

[13] 马涤明. “敦煌毁林案”何以出现“乌龙数字”[N].  济南日报,2021-01-29(F02).

[14] 胡金水.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扩大城乡绿色空间之我见—以句容市生态绿化为例[J].  现代园艺,2021,

44(5):197-198.

[15] 尹   豪,罗   婧,宁雅萱,等.  城市闲置地块的生态自我修复特征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校园为例[J].  景观设计,2021,9(1):40-51.

[16] 谢郁春.  林业生态修复现状及对策探讨[J].  南方农业,2017(5):116;118.

[17] 侯修升.  林业生态修复对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D].  银川:宁夏大学,2017.

[18] 廉宁霞.  试论黑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及其保护[J].  甘肃农业科技,2008(5):34-36.

[19] 毕琼仙.  生态保护修复营造林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新农业,2021(3):31-32.

[20] 晏   燕,吴文竹,周亚运.  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现存问题及对策[J].  乡村科技,2020,11(30):89-90.

[21] 蒲海龙,张忠虎,闫文虎,等.  永昌县生态林业建设现状与建议[J].  甘肃农业科技,2015(9):85-87.

[22] 毛雪莲.  金昌市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及保护性发展设想[J].  甘肃农业科技,2013(8):45-47.

[23] 俞力元.  祁连山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祁连山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  甘肃农业科技,2020(4):86-89.

[24] 李国山,李春玲,朱建平.   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盐碱地改良措施[J].  甘肃农业科技,2019(9):90-92.

[25] 李朝洪,赵晓红.  关于中国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J].  林业经济,2018,40(5):3-9.

[26] 杜   辉.  论述林业生态修复现状及对策[J].  农家参谋,2019(4):122.

作者:刘合祥

上一篇:冲突矿物汽车工业论文下一篇:企业员工群众路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