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形势论文

2022-05-13

第一篇:当前国际形势论文

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摘要] 国际战略形势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国际力量格局加速调整,大国战略竞争加剧,现有国际秩序正在遭受严重冲击和挑战,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国际格局朝哪个方向走,世界形势变化成什么样,未来是一超独霸还是多强纷争,是和平还是战争,都是需要回答和研究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科学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在顺应和推动时代发展大势中实现国家安全稳定和繁荣发展。

[关键词] 国际战略;  世界格局;  中国;  战略应对

当今时代,国际力量对比和全球治理体系加速调整,世界地缘战略格局深度演变,全球经济、科技、军事竞争态势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针对国际形势的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现在的中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

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

当前,国际战略形势总体和平稳定,但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也十分突出,大国战略竞争加剧,各种争端与摩擦此起彼伏、相互交织。乌克兰危机、中东乱局、美欧民粹主义、逆全球化、贸易摩擦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影响的重大事件,对国际战略形势产生重大冲击。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未改变,但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严重冲击。一是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根源。世界强国为实现所谓“绝对安全”,以强大军事实力为支撑,对其他国家频繁实施或威胁实施军事干涉;为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逆全球化潮流而动,试图重塑国际经贸规则;打着“民主”“人权”旗号,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民主模式、推动“颜色革命”,企图颠覆对方政权。二是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相互叠加,冲突和对抗氛围加剧。强调本国利益、忽视共同利益;强调竞争、忽视合作;追求短期利益、排斥长期政策,世界和平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三是国际恐怖主义势力从中东向全球范围外溢,对世界安全和稳定形成严重威胁。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内战和巴以冲突等热点问题导致的局部地区动荡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

国际力量对比加速调整,但“一超多强”格局难以出现大的变化。当前国际体系加速转型,突出表现为国际力量对比显著变化,即西方传统大国影响力下降和非西方新兴大国力量上升。一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大国群体性崛起,其经济和政治地位提升,其群体性影响力号召力不断增强,使得世界力量中心更趋多元。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强国整体实力和影响力相对下降,特别是受国内政治斗争、中东乱局、恐怖主义威胁等因素制约,在全球事务中的主导地位明显下降。二是西方势力内部面临激烈的政治博弈和复杂难解的社会治理难题,主导世界的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三是非国家行为体大量涌现并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国际和地区性组织成为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大型跨国公司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展,各类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社会交往,成为政府扩展影响的重要渠道。尽管如此,世界力量格局也难以在短时期内发生颠覆性转变,美国“一超”地位难以改变。今后一个时期,东西方的力量对比态势将继续发生变化,但这种升降兴衰、转移更替将是个长期过程。

地缘政治思维回归,大国之间竞争与博弈加剧。历史上,地缘政治思维曾主导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冷战结束后,西方大国地缘政治思维不仅没有减弱,而且有不断强化趋势。美国越来越强调从地缘政治角度来思考问题。2019年6月29日,在美国颁布的《印太战略报告》中,明确把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主要战略对手。在欧洲,美国推动北约实施多轮东扩,不断挤压俄战略空間。俄罗斯则凭借自身军事优势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叙利亚问题上与美持续角力。在亚太,美国不断强化对华战略竞争。美国推进“印太战略”,试图构建“亚洲版北约”,在更大范围内对冲中国崛起,拓宽美国的战略回旋空间,使美国更自如地充当“离岸平衡手”。大国竞争加速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扩展。太空、网络、深海、极地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新领域和争夺战略制高点的新平台。

现有国际体系遭受严重冲击,秩序之争成为当今国际斗争焦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制度和规则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主导下建立起来的。依靠这套体系,西方特别是美国享受着制度上的红利。但现在美国认为,当前的国际制度和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美国的利益拓展。在美国看来,在现有体系秩序之下,新兴国家有选择地利用规则获取经济利益而逃避了责任,成为国际经济体系的获益者;而美国作为领导者,其付出的成本和收益是极不匹配的。两年来,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伊核协议、人权理事会等一系列协议和组织,试图打破旧有秩序,建立新的游戏规则。美国提出改变现有制度、体系,并非要放弃领导地位,而是要使现有秩序碎片化,重构对美国有利的制度规则。这样,美国不仅可以继续依靠制度获利,而且可以使美国逐步从国际责任中退出,从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对美国有利的方式维持其霸权地位。在新旧秩序的转换过程中,新兴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壮大,也希望改变以往西方大国主导国际秩序的局面,建立更加公平、更能反映发展中国家诉求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秩序之争的核心是规则之争,而规则之争的背后则是主导权之争。

国际战略形势发展演变的可能趋势

当前,在世界秩序、国际观念、国家间博弈模式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国际社会可能会发生颠覆我们传统认知的重大变化。

美国等西方国家有无可能建立起排他性的新的国际体系?历史上美国通过建立排他性体系遏制对手早已有之。冷战初期,美国纠集整个西方世界对当时的苏联进行全面封锁,迫使斯大林不得不于1952年提出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后又联合东欧国家成立了对应于欧共体的“经互会”。当前,西方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特别是中美之间在各领域的相互依赖程度使得美国建立排他性体系受到极大制约。但随着双方博弈对抗不断加剧,形成这种国际体系的现实危险性依然存在。尤其是近几年来,美国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遏制”中国,采取了许多实质性措施。在科技方面,美国设立科技“柏林墙”,把对中国的技术管制从军用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扩展到新型技术和基础性技术。自2018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制定新法律或修订原有法律,收紧本国对外资安全的审查机制。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也在显著增加。因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提醒国际社会:警惕世界出现大分裂。美国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和霸权观念,正在推动这一危险趋势深入发展。对于中国来说,应当未雨绸缪,做好准备,理性应对。

作者:刘万侠

第二篇: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与热点问题

江瑞平,著名经济学家,生于1958年,河北邯郸人,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兼任外交部东亚合作专家咨询小组成员、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东亚和平与发展战略论坛副理事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等职务,长期致力于经济外交、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日经济关系、东亚经济合作等领域的研究,著述颇丰,曾荣获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金论文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动荡起伏。日本“3·11”大地震引发的经济震荡余波未息,欧美债务危机的持续发酵又给国际经济形势再添变数,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当前,我国正处在实施“十二五”规划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以便有效应对其中的风险和挑战,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为此,本刊记者对江瑞平教授进行了专访。

回升进程出现波折

记 者:去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有人认为在整个“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容乐观,存在着多层面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请问江院长对此有何看法?可否对全球经济的走势为我们做一个最基本的判断。

江瑞平:当前世界经济的走势总体上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一是走出衰退,处在回升过程当中;二是回升进程出现波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停滞,并存有再次陷入衰退的风险。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总体上比较平稳。尤其是美国,以新经济为牵引,出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持续快速增长。但是,2000年3月,美国的股市泡沫破灭了;2001年遭遇9·11冲击后,使美国经济彻底陷入一次周期性的衰退;2002年,美国从经济发展的低迷中走出,并带动全球经济进入比较平稳的增长阶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另外一个泡沫却在急剧膨胀,就是房地产泡沫。2007年夏季,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终于破灭了。这是我们分析全球经济形势总体状态的基本起点。

美国的房市泡沫破灭之后,最初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它所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只是金融系统这一庞大链条当中的一个非常微小的环节,就是与房地产相关的次级贷款出现了危机。但是这样一个非常细小的金融环节的问题,很快就扩展到整个金融系统,同时迅速超出了美国的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连锁反应,使得全球经济在2009年出现了继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的第一个年度负增长。2009年第二季度之后,全球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回升的迹象;2010年初,全球经济回升的态势仍然在持续。但是,就在新一轮的经济回升持续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之后,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了,这使得好不容易走出衰退的全球经济在持续了一年之久的回升状态之后又出现了低迷、陷入了停滞。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国际贸易开始出现明显的萎缩,国际投资也出现剧烈的波动。

对这一轮的经济衰退,学界有一个普遍的共识,认为这是全球经济失衡的直接结果,全球经济失衡是这一次经济衰退的重要根源。虽然衰退之后全球经济失衡在相当程度得到了缓解,但是伴随着2009~2010年的经济回升,已经存在的全球经济失衡又再度恶化,使得再平衡成为目前全球经济运行当中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具体说,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核心是经常收支的失衡,其集中表现是美国的经常收支,尤其是贸易收支存在着巨额的逆差。失衡是衰退的根源,衰退使失衡缓解,回升又使失衡进一步加剧和恶化。这也是目前全球经济运行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甚至是其他许多重要问题的根源所在。目前的全球经济处在一个极度失衡的状态,而只要这一状态得不到改变,世界经济的风险就难以根除。

西方深陷三重危机

记 者:您曾经说过,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不是个别的偶然现象,而是整个西方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您是否可以详细地为我们解释一下这个观点?

江瑞平:当前,整个西方世界,尤其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最核心、最根本、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主权债务是指国家欠的债务,主权债务危机实质上就是财政危机。而目前西方尤其是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或财政危机又不是孤立的,它是此前爆发的金融危机导致的直接结果,并与金融危机纠缠在一起,形成恶性互动,又进一步导致了经济衰退。所以,目前在欧洲愈演愈烈的主权债务危机,所揭示的是整个西方世界的财政、金融和经济这三个层面的同步危机的一个恶性循环,而且解决起来会顾此失彼。那么,这样一个三重循环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可以通过三条脉络来进行分析。

一是金融危机恶化了财政状况,导致了主权债务危机

这次经济衰退的后半程,是因为前半程的金融危机导致了财政状况的恶化,导致了主权债务危机。至少有三个路径使得金融危机能够恶化财政状况、导致财政危机。

第一,金融危机导致金融机构濒临破产,政府不得不用财政资金救助,扩大了财政支出。金融机构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关系到经济与社会的各个主要层面,相当程度上维系着社会的稳定。正常情况下,执政党也好、政府也好,都不会轻易允许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怎么办?动用财政资金来救助。但是,在财政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政府为了救助金融机构增加大量的财政支出,财政收支状况肯定就会因此而恶化。第二,金融危机爆发还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增加,此时政府不得不推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不得不增加公共事业投资,不得不增加更多的失业救济金。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是财政收入不变、财政支出增加了,同样导致财政状况恶化。第三,危机导致经济衰退、收入减少,在累进税制下必然以更大的幅度导致财政收入减少。西方的财政收入也主要来自于税收,在税收当中占很大比重的是所得税,所得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累进税制。这就意味着财政收入减少的状况一定比经济衰退的状况更严重;反之,财政收入增加的状况一定比经济回升的状况更好。现在经济衰退了,收入减少了,结果一定是财政收入比经济衰退以更严重的幅度和速度在减少。

可见,前两个路径导致财政支出大量增加,后一个路径导致财政收入大规模减少,这都是金融危机导致的,结果就是财政状况恶化,直到引发财政危机、主权债务危机。

二是财政危机引发金融动荡

财政危机不断恶化,金融系统又出现了问题。一些重要的国际评级机构从去年6月份之后,已经把评估的对象转向了金融机构,包括大型民间金融机构。银行信用级别的下调,带来整个股市动荡。这意味着:之前是金融危机导致财政危机,现在财政危机还没有解决,而且有可能会愈演愈烈,财政危机又再次引发金融危机、导致金融动荡。

首先是系统危机。由主权债务危机引发债券市场危机,再导致金融市场危机,直至整个金融系统危机。国债也是有价证券,国债这部分出问题了,整个债券市场都会遇到危机。而债券市场又是整个金融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金融市场也会因此而危机。金融市场的危机也就意味着整个金融系统的危机。

其次是机构风险。金融机构作为债权人被迫减免债务导致严重亏损、经营困难。以希腊为例。大家都注意到,现在希腊政府又通过了第二轮的救助方案,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与金融机构进行协商,希望其自愿来减免债务。这对金融机构意味着什么?比如说银行,它去买希腊政府的债券,它用的是老百姓的存款。但是用这个钱去买了希腊政府的国债之后,希腊政府没有能力偿还,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些金融机构自身作为债权人,不得不面临经营的大面积亏损,甚至也可能出现由于风险过大而破产倒闭这样的趋向。

再次是汇市波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欧元波动,从而引发汇市波动。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之前,整个外汇市场上总的趋势就是美元一种货币在贬值。而目前有了第二个,就是欧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一恶化,欧元就贬值,美元对欧元就会升值;而美国的问题一暴露,美元又贬值。所以,一旦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恶化,就会导致欧元波动,致使整个外汇市场波动。这是金融市场震荡的一个重要表现。

最后是股市震荡。每有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的信息,股市就会应声而落。围绕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每当有一个新的恶化的信息传递过来,我们就会发现主要股市都会应声而落。而股市显而易见是金融大系统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了财政危机又回过头来导致金融危机,形成恶性循环。

三是财金危机导致经济停滞

财政危机和金融危机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财金危机。财金危机恶化导致的结果是经济停滞,甚至衰退。欧洲爆发主权债务危机最严重的五个国家,不仅都是主权危机最严重的国家,也是金融危机最严重的国家,同时还是经济停滞最严重的国家。这五国中,希腊连续4年都是负增长,最严重的2011年为负的5.0%;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也都出现了严重的负增长,或者只有零点几的增长。这意味着财政金融的危机已经导致了经济衰退。这是因为:财政危机导致政府必须进行财政紧缩,财政紧缩的结果就是社会公共投资减少、社会福利支出减少、需求不足、经济衰退。对金融机构来讲,金融系统面临的问题就是不得不紧缩银根,不敢大胆地发放贷款,投资需求不足。政府欠了那么多钱,只能靠纳税人纳的税来还。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某一时期一定会增税、提高税率,就产生了强烈的增税预期,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的某一段时间内可支配收入一定会减少。对此,老百姓所采取的直接的经济行为就是节衣缩食、抑制消费。而消费需求恰好占到了总需求的60%以上,消费需求减少了,经济就会停滞。金融危机、财政危机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股市波动,股市大幅度的下滑。股市一旦萧条了,就会减少家庭的可支配资产,从而既影响消费能力,也影响消费欲望,只能紧衣缩食,带来的结果就是消费需求大幅度下降。这就是所谓逆资产效应。财金危机还会冲击汇市。外汇市场的稳定是国际投资、国际贸易这些国际实体经济运行的最主要的条件和保证,现在这也保证不了了。

所以,目前西方世界正处在这样一种状态:先出现金融危机导致了财政危机,财政危机又回过头来加剧了金融危机,而财政危机和金融危机叠加在一起又导致了经济危机。这三重危机使得西方不堪重负。

东亚经济逆势而上

记 者:目前与西方深陷三重危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们身处其中的东亚,经济形势应该说是非常好。请您就此为我们作一些分析。

江瑞平:在全球金融危机比较严重的时候,东亚经济也经历了比较严重的冲击。从东亚的10个主要经济体的状况来看,在2008年、2009年,绝大部分也都出现了明显的经济下滑,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此后回升的势头却非常强劲。同时,东亚在全球经济格局当中的地位也在快速提升,目前新一轮全球经济回升所依靠的不再是欧美,而主要是东亚。

东亚近五年的GDP增长率,要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更明显高于美国和欧盟。在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这三年的全球经济回升过程中,东亚的10个主要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42%、40.1%和42.2%,都超过了40%。

但是,全球经济的回升,并没有给东亚带来比较好的外部环境。在战后很长时期,东亚经济得以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区外市场,主要是靠美国的市场。目前,一个非常好的迹象就是,东亚经济得以回升,主要依靠的是区域内部的市场,尤其是依靠中国的市场。这主要得益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取得的一系列进展。

首先是东盟,就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10个国家,他们在搞经济一体化;其次,中、日、韩合作后来居上;再有,多个“10+1”合作,10就是指东盟10国,1分别代表了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等,一系列的10+1自贸区形成一个网,也陆续到了收官阶段;然后是“10+3”,就是东盟10国加上中日韩3国的合作,也正全面展开;另外,就是东亚峰会的框架,即EAS框架对整个国际局势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去年这个框架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非典型意义上的东亚经济体也加入了东亚峰会的框架。美、俄、中、日、印度等都处在这个框架之中,他们之间的合作影响会是多么大啊;还有一个是对中国很不利的合作机制,就是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组织,该组织在美国主导之下对东亚经济合作带来了巨大冲击;最后一个就是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其他还有一些一系列的合作,双边的、多边的,等等。

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形成了区域经济合作的世界性潮流。在这个潮流之中,东亚地区原本处在十分滞后的状态。在欧洲,欧盟框架下的合作是最快的,然后是北美快速跟进,美国和加拿大先搞了自贸区,墨西哥加入之后就形成了北美自贸区,就是NAFTA。1993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起召开了第一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其中一个重要倡议,就是要搞大美洲自由贸易区。大到什么程度呢?整个美洲除了古巴之外,34个国家全部要参加的,从地理位置上讲,就是北起美国的阿拉斯加,南到阿根廷的火地岛,形成一个大的自贸区。当然,这个合作框架后来的进展并不顺利。而现在,真正引领着全球区域合作潮流的是东亚。东亚经济合作在逆势而上,为东亚经济总体上逆势而上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框架。

总之,东亚在目前全球经济回升的架构中,一是自己的发展形势非常好,二是国际地位在整体提升,三是支撑着全球经济的回升。

发展模式艰难转型

记 者:您提到西方之所以深陷三重危机,是其整体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出现了问题,请问到底是怎样的一些问题呢?

江瑞平:我们先来看一些基本的现象。

从2010年到2011年上半年,媒体上都在报道所谓的“占领华尔街”。而在欧洲,去年11月份的时候,我专门去法兰克福欧洲央行总部前面的非常小的广场上拍了许多照片,当时,有很多像嬉皮士一样的年轻人在那里搭了帐篷、埋锅造饭,他们的口号是:“反对资本主义”、“推翻资本主义”。在美国叫“占领华尔街”,在欧洲一开始叫“占领欧洲央行”,后来就叫“反对资本主义”了。

为什么要“占领华尔街”呢?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许多重要的金融机构面临着破产倒闭的风险,政府,包括美国联邦政府就用财政资金大规模地进行了救助,但是金融机构的高管们却利用政府的救济款为自己增加津贴、发放奖金。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会爆发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华尔街的这些所谓金融精英在进行恶意炒作,在炒作的过程当中,他们自己赚了一笔又一笔。结果泡沫破了,金融机构本身陷入倒闭,政府又用财政资金、用纳税人的血汗钱来予以救助,而救助款项又被拿去发放奖金、增加津贴。这太不公平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呢?欧洲人认为这不仅是华尔街自身的问题,而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三重危机揭示的是整个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危机。

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前,资本主义基本上崇尚的是自由主义,一切经济运行,包括资源配置都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掌控。一个好的政府就是最无所作为的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有财政危机,也不会有金融危机。因为财政的规模是由实体经济的规模决定的,每年度财政的收和支都必需平衡,所以不会产生赤字,不会产生赤字危机,也就不会产生主权债危机。金融的核心工具就是货币,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它的基本功能就是为实体经济的交易服务。因此货币的规模,金融的规模,应该是由实体经济的规模来决定的,所以也不会出现现在这样由金融主动引导经济周期波动的现象,也不会出现由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导致实体经济的危机。所以,在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前,在自由主义条件之下,当时的资本主义不会出现财政危机、金融危机,但是,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经济衰退。

正因为出现了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衰退,才产生了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就是通过动用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弥补总需求的不足,从而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的根本性问题。这一政策的核心是赤字财政政策,所以就有了经济的财政化,这就意味着财政规模在经济总量当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扩大。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欧洲,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财政规模都占到经济总量的40%以上,将近50%的国民收入被政府拿走,政府还要以超出这些收入的更大的规模来扩大财政支出。所以一方面导致了经济的财政化;另一方面,赤字财政又导致了主权债务的规模越来越大,最终造成财政危机。

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迅速盛行,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基本上是在凯恩斯主义的主导之下实现的。但是,到70年代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为所谓的滞胀,就是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长期并存。这意味着凯恩斯主义本身也遇到了问题,必须进行改革。80年代,美国政府进行了8年探索,以费里德曼为核心,推出了新自由主义,并取得一定成效。9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开始在全球范围全面推开。

新自由主义的理念不是要彻底放弃政府的宏观调控,而是政府要放松监管。金融系统在这方面走得最快。90年代以后,整个金融系统完全自由化了,而且通过“华盛顿共识”在全球范围内推开。有了新自由主义才会有经济金融化,有了经济金融化才会出现在美国的、与房地产相关的次级贷款这么一个小小的金融环节出了问题,马上就会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开来,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可能。其根源就在于经济金融化,就在于新自由主义。

但是新自由主义现在也不行了,什么主义可行呢?如果要选榜样的话选谁呢?不可能选择小的国家、小的经济体,因为它们发展得再好,也不可能具有全球普适性。只能找大国。

二战以后日本创造了经济奇迹,并且带动了整个东亚。但是,1985年一个“广场协议”就把日本经济打乱了,到现在还一蹶不振。3·11大地震使日本失去的不只是20年的发展,很可能是30年。日本模式是不行的。美国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可以说独霸全球,但是,2000年,美国的股市泡沫破灭了,而且破灭得极其惨烈,2007年房地产泡沫也破灭了,而且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可见美国模式也不行。遍察世界大国,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发展形势最好的可能是中国和印度。整个西方媒体一直都说印度好,口径非常一致,一边倒地肯定印度。近两年,我认真考察了印度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发现,尽管印度的富人俱乐部里面是那么的奢靡,可出了富人俱乐部,大概相距10米都不到,就能看到露宿街头的人。从新德里到泰姬陵那么短的距离,居然要走八九个小时,而且奔驰车可以和牛一路同行。我感觉,印度学不得,没法学。但是,中国(模式)就能被人所学吗?我们知道,我们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可即使全是好的,其他国家也是学不来的。所以,虽然西方现有的模式不得不转型,但是转型是极其艰难的。

世界格局深度变化

记 者:我们注意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的经济格局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对此,您是怎样认识的?

江瑞平:这次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非常引人注目,表现很多,我把它概括为“三个化”。

一是全球经济亚太化:从欧美到亚太

就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或者说是重心,从西边向东边转移了,越来越从欧美向亚太转移了。我们知道,世界经济的中心最早是在以英国为中心的西欧,然后是欧洲,然后是北美,美欧长期以来就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欧洲早就不行了,现在尤其如此。2010年全球经济GDP增长当中欧盟仅仅贡献了8%,美国和东亚加在一起贡献了54%。这个数字非常明显地说明了这种亚太化趋向。金融危机之后,这个趋向更加明显了。

二是亚太经济东亚化:从美国到东亚

在亚太经济格局中,从北边向南边转移了,就是越来越从美国向东亚转移了。2010年,美国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率只有12%,而东亚达到42%,这就构成了美国和东亚加在一起贡献的54%,其中东亚比美国的贡献率高出了30多个百分点。

三是东亚经济中国化:从日本到中国

东亚的经济格局是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东往西转移。东亚经济增长率很长时期主要靠日本来带动,现在,越来越依靠中国了。2010年在东亚经济的增长当中,日本仅仅贡献了4%,中国贡献了26%。

这“三个化”放在一起,表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一个重要趋向,就是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快速提升。尤其是从流量、动态的指标来看,目前全球经济增长的四分之一是靠中国拉动的。为什么要重新强调这个趋向?我们会注意到,目前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当中的所有的重大变化,都不同程度地与这样的全球经济的中国化有直接关系。现有的世界格局、国际体制是在中国毫无影响、积贫积弱的状况下建立、形成的,西方世界也习惯了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但是中国的整体实力在最近这30多年却是在快速增长,国际地位也在快速提升。

国际体系直面改革

记 者:当前,国际体系主要是国际经济体系,正处在变革过程当中。请教江院长,在这样的变革中出现了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新的动向?在这些动向当中,中国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江瑞平:当今国际体系正在发生着变革,变革的背景是经济全球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正常地运行和发展经济,必须要有一系列的规则、制度、体系,这一系列的规则、制度、体系,在公共选择理论上就叫做国际公共商品。国际公共商品最好是由一个世界政府来提供,最好由一个世界议会来制定法律,有一个相当于各国中央政府的真正的联合国,由它来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控经济的运行。这不是指现在的联合国,现在的联合国远远达不到一个世界政府的水平。所以,非常不幸,目前这个世界政府并不存在。那么,谁来提供国际公共商品呢?——大国。

历史上很长时间,是英国在主导着国际经济体系,两次世界大战把英国彻底拖垮了,取而代之的是美国。这都是传统的大国主导,采取的是传统的主导方式,或者叫“主导的传统”。这个传统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战争崛起。要想成为主导世界的大国,必定是通过战争,从原来的大国手里把主导权夺过来。有了这样的国际体系之后,最早称霸的是荷兰,荷兰的海上霸权是当时国际体系的核心。之后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打败荷兰之后控制了海上的霸权,主导了国际体系。进入到近代资本主义时期之后,英国控制了海上霸权,进而控制了整个世界,建立了英国主导的国际体系。由于英国自身的危机,欧洲大陆连年战乱,最后被美国从中渔利,获取了世界霸权。可见,从荷兰到葡萄牙、西班牙,到英国,到美国,根据这样的历史演变先例,就产生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在现代国际关系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流派,就是霸权稳定论,有霸则稳,无霸则乱。现在,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关系理论和理念,主要的外交政策基本上都是基于这个理论。所以,第二条就有了,这样一个国际体系,大国主导的传统,就是以强凌弱。谁说了算?大国说了算,国际民主化氛围非常淡薄。比如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下简称IMF),任何一个重大的决策,只有美国同意了才能够实行,因为他有一票否决权。所以,主导的传统就是,战争崛起,以强凌弱。

现在的问题是,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大国遇到了很多问题。与此同时,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在快速崛起,尤其是其中的大国,国际地位在快速提升。于是,就有了一个新的概念——新兴市场大国。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他们的快速崛起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这五个国家的平均增长率要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和2011年这五年当中,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37%、42%、57%、44%、48%。尤其是2008年,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当中,金砖五国的贡献率高达57%。

新兴大国正在快速崛起,国际秩序还是由过去的传统大国在主导,这显然是矛盾的。作为主导者的大国的地位在下降,而原来的顺从者的地位却在提升,就难免会产生摩擦、矛盾,要解决这些摩擦、矛盾,就一定要变革整个国际体系。

国际经济体系的变革是由IMF引领的,集中表现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的份额投票权在增加。实际上世行也是如此。但是,即使份额再增加,美国有一个不可触动的硬指标、生命线,就是美国的投票权一定始终保持在15%以上。因为IMF有规定,重大的决策必须有85%的股权同意之后才能够实施,而美国一个国家就占到15%以上,也就是说,只有美国一个国家有一票否决权。这个底线是不能触动的。所以,国际经济体系虽然正在变革,但要达到一个理想的合理状态,为期还十分遥远,进程也会十分艰难。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IMF想方设法地想让中国来伸以援手,但是,又不给中国增加相应的份额,只是要求以特殊贷款的形式向中国要钱,这肯定是不行的。另外,IMF的改革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重要举措就是增加当时发展中国家的份额,但是,迟迟未能有进展。现在之所以有进展,是因为有了G20。

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体系尤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重大决策,首先在G20——20国集团首脑会议上达成协议之后,在IMF就相对好办了。因为这20国在IMF中占有绝对的份额、绝对的主导。所以G20在相当程度上主导着国际协调机制的重构。G20是从G7、G8演变过来的,原先是传统的7大国、8大国在主导,现在成了20国了,增加的主要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大国,它体现着国际体系变革当中新兴大国崛起这个不可逆转、不断强化的历史趋向。但是,问题在于G20是金融危机特殊背景之下的特殊的产物,当时声望很高,影响很大,而现在也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首先,G20是面临着危机这种特殊背景之下的特殊产物;其次,G20本身有一系列的内在矛盾;再次,中国在G20的问题上本身也存在两难选择。国际体系的变革是不可逆转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种变革进展非常艰难。

记 者: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作者:彭澜

第三篇: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温和增长,与此同时,国际经济环境中潜在风险进一步积聚,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多,需要积极应对,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外部风险。

一、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从目前情况看,次贷危机已使世界经济连续5年强劲增长的势头大大减弱,增速放缓在所难免,但世界经济整体向上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逆转,仍处于温和增长的区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增长3.7%。综合分析,世界经济之所以尚未陷入严重衰退,主要得益于两大因素:

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有助于缓解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去年以来,为避免次贷危机对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影响,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恢复市场信心。货币政策方面,主要的做法是降低利率和向金融机构注资。以美国为例,美联储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已连续7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由去年8月的5.25%降至2.0%,贴现率由6.25%降至2.25%;今年以来,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向商业银行提供了约3500亿美元资金,通过贷款拍卖方式提供了3000多亿美元资金,还通过招标拍卖国债方式提供了1500多亿美元资金。欧洲央行除直接向货币市场融资外,还采取短期回购协议、再贷款招标等操作,累计向金融机构融出资金超过5000亿欧元;日本央行多次向金融系统注资,金额超过4万亿日元;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等国央行也纷纷向市场提供资金。财政政策方面,主要通过财税减免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仅在今年2月份,美国通过一项以减税为核心的、总额1680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法案,包括减免个人所得税约1200亿美元和对企业提供约500亿美元的税收刺激措施;加拿大政府推出中小型企业研发减税计划,并延长制造业新设备和矿产开采的税收优惠期限,同时将铁路设备的折旧率从15%升至30%;德国政府实施企业税改革,将资本公司税率由原来的38%以上降低到30%以下。此外,还对次贷个人提供了危机援助。美财政部协调花旗、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等主要次级贷款业务经营机构成立“希望联盟”,将2005年初至2007年7月30日发放的浮动利率抵押贷款的利率冻结五年,缓解次级抵押贷款者的还贷压力,并帮助次级贷款者精简再贷款程序,减轻他们的财务困难。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次贷危机的无序蔓延,对缓解金融市场信用紧缩起到了较好的缓冲作用,避免了世界经济“硬着陆”甚至陷入严重衰退的后果。

从今年以来发达经济体情况看,虽然次贷困扰仍未消除,增长前景尚不明朗,但总体表现好于年初的悲观预期。一季度,美国个人消费开支、商品和服务出口以及企业库存投资均保持增长,带动美国经济增长1%,比2007年第四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通胀仍在温和可控的范围内,头4个月消费价格按年率计算上涨3%,涨幅低于去年全年4.1%的水平。日本经济连续3个季度保持正增长,一季度民间设备投资和住宅投资分别增长0.2%和4.6%,个人消费增长0.8%,实际GDP按年率计算增长4%。欧元区经济在投资和出口带动下增长有所加快,一季度投资比去年第四季度增长1.6%,出口增长1.9%,经济同比增长2.2%,比去年第四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经合组织(OECD)预计,该组织成员国今年经济增长率为1.8%,美国经济增速为1.2%,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速均为1.7%。

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有助于增强世界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弹性。今年以来,各主要新兴经济体增长仍然强劲,对世界经济依然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一季度,巴西经济同比增长5.8%,印度经济同比增长8.8%;前4个月,俄罗斯内外需都很旺盛,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3%,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8%,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9%,带动经济增长8.3%。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2008年全球金融发展报告》认为,新兴国家在金融风波和食品能源价格高涨面前颇具韧性,特别是国际资本对新兴市场的投资仍然活跃,使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更趋平衡。IMF认为,金砖四国和石油出口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预计今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6.7%,亚洲发展中国家增长8.2%,远高于本世纪前五年的平均增速;俄罗斯、印度、巴西分别增长6.8%、7.9%和4.8%。

二、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强

当前,世界经济在保持增长的同时,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不利因素的制约,不确定性风险增强,下行压力明显增大,特别是三大问题比较突出。

(一)全球通胀压力日益加大

从地区看,发达国家通胀水平普遍升高。美国虽然目前通胀相对温和,但仍远高于美联储1—2%理想目标的上限,美联储预计今年通胀率将达3.1—3.4%;5月份,欧元区通货膨胀率升至3.7%,达到历史记录高点,其中德国商品批发价格同比上涨8.1%,达到1982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日本企业物价指数为108.7,同比上涨4.7%,达到1981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韩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达11.6%,是1998年10月以来的最大涨幅。新兴国家通胀问题更加突出。5月份,俄罗斯通胀率达7.7%,印度通胀率达8%,越南通胀率高达25.2%,印尼、菲律宾通胀率同比分别达10.38%和9.6%的历史高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世界消费者价格涨幅为4.8%,比上年升高0.8个百分点;发达国家涨幅为2.6%,比上年升高0.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涨幅为7.4%,比上年升高1.1个百分点。

从结构看,主要是两类商品价格飚升。一类是原油等基础原材料。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攀升,已由年初时的每桶90美元左右涨至目前的130美元以上。5月份纽约WTI原油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月上涨11.8%和12.08%,伦敦布伦特原油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月上涨12.6%和14.2%。与此同时,国际铁矿石价格也持续上涨。2003—2007年,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涨幅累计达到188%;近日宝钢集团与澳大利亚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力拓公司达成协议,2008年度粉矿、块矿基准价格分别在2007年基础上上涨79.88%和96.5%。一类是粮食。受供需关系趋紧影响,2006年9月以来国际市场粮价一直高位运行。今年一季度,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大米价格比去年同期分别上升120.9%、29.0%、80.8%、42.8%。5月份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期货价格同比涨幅均在60%以上,特别是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出现暴涨,5月份已达每吨940美元,同比涨幅超过190%。一些主要产粮国为了保证国内供应和价格稳定,纷纷采取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进一步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供需矛盾,抬高了国际粮价。

(二)世界经济衰退阴影难消

作为引发本轮全球经济增长减速“导火索”的次贷危机,对美国以及世界经济的拖累效应还在发展。

一是美国经济依然萧条。虽然美国经济避免了严重衰退,但多项指标表明,美国经济仍未渡过“危险期”。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5月份新屋开工率下降至年率97.5万套,是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消费增长乏力,4月份零售额环比下降0.2%,消费者信心指数由上月的65.9跌至62.3,为1992年10月以来的最低点;工业生产出现下滑,5月份同比下降0.2%,产能利用率降至2005年9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投资连续下降,一季度企业用于软件和设备的投资下降了0.9%,其中住宅性投资下降25.5%,为连续第9个季度下降;就业状况不容乐观,5月份失业率由上个月的5%上升至5.5%,为2004年10月以来的最高点。美联储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仅为0.3—1.2%,失业率将达到5.5—5.7%。有专家认为,美国本轮经济周期可能到了“拐点”,在经济调整压力和次贷危机冲击的叠加影响下,当前美国经济形势比2001年时更为严峻,此次美经济一旦滑向衰退,程度可能更深、持续时间更长。

二是其他主要经济体消费、就业等方面的隐忧增加。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消费品市场,其经济调整或者说衰退,使其他经济体不同程度地受到“传染”。欧元区消费连续下滑,4月份商品零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2.9%,连续三个月下降。日本就业市场恶化,4月份完全失业率比上月增加0.2个百分点,达到4%,就业总人数同比减少15万,连续三个月下降;工业产值连续下降,小型企业信心指数降至6年来最低水平。日本内阁府认为,日本经济处于“增长停滞”状态,战后最长的一段经济扩张期可能即将结束。韩国国内消费和投资疲软,一季度私人消费开支仅增长0.4%,基础设施投资和建筑投资分别下降0.4%和1.4%,经济增长大幅放缓至0.8%,明显低于上季度1.6%的增幅。

三是国际贸易出现下滑。特别是对依赖贸易的亚洲国家影响尤为明显。有关资料显示,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对美出口量均比去年同期下降;日本出口扩张出现放缓迹象,对美贸易顺差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连续减少;占韩国GDP约40%的出口首次出现下滑,一季度环比下降1.8%,其中机械和电子产品出口尤为疲弱。IMF预计,世界贸易增长率将由去年的6.8%下降到今年的5.6%。总之,诸多不利因素使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明显减弱。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4月初,IMF已连续三次下调了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预测值由去年年中的5.2%下调至目前的3.7%,比去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降低了1.2个百分点,为5年来的最低增速。

(三)国际金融市场形势依然严峻

一方面,次贷危机隐患尚未完全消除。6月9日,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布二季度亏损将达28亿美元,这是雷曼公司上市后的首次亏损,受此影响,美金融类股大幅下跌,其中雷曼兄弟下跌8.7%,摩根大通下跌6.4%。高盛公司预计,美国银行、券商、对冲基金和政府企业的次贷相关损失额将达4600亿美元。目前,各国银行业普遍提高放贷标准,减少信贷规模,金融市场信用紧缩更加严重。美联储公布的4月份“高级贷款专员民意调查”(SLOOS)结果显示,美国家庭和企业的信贷环境急剧紧缩,55%的银行收紧了对大型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标准,52%的银行进一步收紧了小型商业贷款标准,约30%的银行收紧了信用卡贷款的借贷标准,并将继续收紧其他类型消费者贷款的发放标准。

另一方面,金融调控面临严峻考验。目前,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呈现反向调控局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防止次贷危机拖累经济陷入衰退,纷纷进入降息通道,而新兴国家为防范日趋严峻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风险仍倾向加息,其结果导致新兴市场国家货币与美元的利差不断拉大,致使大量国际游资涌入新兴市场,进一步加大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升值压力和通胀风险。据估计,2007年流入新兴市场的资金近8000亿美元,大大高于2006年的56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随着美元快速贬值,新兴经济体和产油国财富急剧缩水,大量主权财富基金不得不投入国际金融市场寻求出路,成为冲击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新的不稳定因素。近期,一些周边国家经济面临困境,特别是越南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物价飞涨、股市暴跌、国际收支状况恶化,金融市场出现异常波动,也需要密切关注。

三、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对策建议

(一)采取综合手段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目前,国内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国际市场能源、粮食价格上涨又加剧了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通货膨胀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从影响我国通胀压力的因素来看,既有国际市场投机活跃、初级产品持续大幅上涨的外部因素,也有国内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和环保成本不断上升的因素;既有短期内市场局部供给出现短缺引起的结构性涨价因素,也有长期流动性过剩造成的需求膨胀因素。因此,在继续实施从紧货币政策调控总需求的同时,应当针对成本上升、供给紧缺、输入型通胀等其他因素,因症施策,综合治理。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健全大宗农产品、初级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监测预警制度,做好市场供应和价格应急预案;改进和完善储备调节和进出口调节方式,适当增加国内紧缺重要消费品进口;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依法打击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努力化解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速出现明显回落,贸易顺差大幅减少,表明世界经济减速开始影响我国外需。对此,要坚持一方面扩大内需,防范出现过大的需求缺口。既要继续合理调控投资规模,也要把握时机,着眼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提高需求动力的质量,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通过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增加对城镇和农村中低收入家庭补贴等措施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防止出口下滑过大。在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积极引导各类出口企业提高非价格竞争力,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出口拳头产品,不断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中小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帮助其缓解各种压力;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国内外可能出现的各种经济形势变化以及外贸出口可能面临的困难,及时采取措施。同时,要注意避免矫枉过正,防范出现“奖进罚出”的倾向;避免顺差缩减过猛,防范外需急剧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冲击。

(三)积极防范输入性金融风险

美联储大幅降息后,人民币利率已超过美元利率,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国际热钱涌入。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特别是严密监控国际资本进出渠道,加强对资金尤其是短期资金跨境流动的监管,对敏感领域和行业更要严防死守。要密切关注周边国家经济形势变化,着力预防金融风险向我扩散蔓延。同时,积极审慎推进金融市场建设,正确把握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杠杆的作用。当前我国不仅面临房价上涨过快问题,还有违规放贷、市场不健全等潜在金融风险,与美次贷问题的缘起有相似之处,且我国尚无与房贷相关的金融产品,房贷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一旦问题爆发,缺乏分散风险的市场机制。为此,我们既要稳妥地推动房地产业资产证券化进程,降低银行房贷风险的压力,也要先行设计风险防范机制,避免房贷金融衍生品成为风险扩散的途径。

(四)加强国际间宏观调控合作

目前,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国际经济环境因素对世界各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宏观经济运行在国内外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变化速度加快、程度加深。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运行新动向,充分估量宏观政策的持续效应、互动效应和溢出效应,客观评价国际经济突发事件和重大变化的冲击力度,积极倡导宏观调控的国际合作,促进各大经济体和相关国家与地区共同应对次贷危机等世界性的经济问题。我们要借鉴别国经验,在一些世界性的经济议题上与其他国家的宏观调控机构开展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与世界其他国家在财政金融政策操作上的协调性,共同防范和化解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震荡。

(李朴民、施子海、欧阳进、王晓丽、高贺、李霞)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

上一篇:设备维护研究论文下一篇:林业政策评估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