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先秦史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大历史先秦史

2013年高考历史纠错题库之先秦史

第一专题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史

1.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

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期( T5P2 )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克敌者”依据功劳的大小被授以官职和土地,可判断自夏、商、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已遭到破坏。选A项。

2.1975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的铜器中,有裘卫四器的铭文记载:共王三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的一块玉璋,租得矩伯的十田;共王五年,裘卫用自己的五田与邦君的四田相交换;共王九年,矩伯取裘卫一辆车子和车马的饰件,裘卫另外送给矩妻四卷帛,矩伯便把一片土地和林木送与裘卫。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P5T8 )

A.西周商品经济繁荣B.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主要史料

C.分封制瓦解D.奴隶制土地国有制被破坏

【解析】根据材料中“租田”“交换田”“送田”等信息,选D项。

3.(2013·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A.治之经,礼与刑B.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C.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法家学说。A项是儒家思想家荀子的主张;B项是道家思想家庄子的思想;C项是法家思想家韩非子的思想;D项是墨子的思想。故选C。【答案】C

4.(2013·洛阳模拟)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与阅读的能力。材料意思是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材料体现的是道家无用思想,D项属于老子思想。A项是心学,B项是董仲舒的主张,C项是荀子的主张。

【答案】D

5.(2012上海)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P4T3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作为单选题,选C项。

6.右图(图略)是位于山东临淄城南的稷下学宫,约创办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当时中国最大规模的中华精神汇聚处,最高等级的文化哲学交流地。稷下学宫的出现说明( P6T10 )

A.齐鲁大地自古就有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

B.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和发展

C.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春秋时期齐鲁大地思想活跃,哲学家辈出

【解析】B从材料中“公元前4世纪中叶”可知,稷下学宫出现于战国时期,故选B项。A、D两项中的“齐鲁大地”与材料中“当时中国”不符,D项时间也不符,排除。汉代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C项。

7.淅川下寺曾发掘出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出土了大量青铜礼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溶模工艺。这一发现,把我国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历史提早了一个多世纪。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

A.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B.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

C.青铜器上的铭文有助于印证古代史料的真伪

D.春秋时期各国主要使用青铜器进行农业生产

【解析】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商周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楚国墓群应在长江流域,排除B项;青铜器在当时比较珍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D项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C项。

8.(2013·洛阳模拟)《百官春秋》记载:“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其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周)成王时,彤伯(王室成员)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因之。”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

A.中央官制B.嫡长子继承制C.王位世袭制D.地方行政制度

【答案】A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因之”,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中央官制的继承与发展,故选A项。B、C两项一题干材料不符;D项显然不符合秦朝的史实。

9.(衡阳市2013年高三第二次联考T2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材料体现了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兵家思想

【译文】《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改变得了它。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又没有人能实行。

【答案】A

第二篇:先秦史书目

先秦基本书目

李学勤《中国古代史十论》

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徐旭升《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

张光直《商文明》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

许倬云《西周史》

杨宽《西周史》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童书业《春秋史》

杨宽《战国史》

王国维《古史新证》

顾颉刚等《古史辨》(全七册)

徐中舒《先秦史论稿》

吴荣曾《先秦两汉史研究》

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

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郭沫若《十批判书》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皮锡瑞《经学历史》

李零《简帛故书与学术源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钱玄《三礼通论》

蒋伯潜《诸子统考》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 李峰《西周的灭亡》

第三篇:2015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人教版)配套学案:第一部分中国古代通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doc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①井田制: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其实质是周王代表整个贵族占有土地。 ②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了井田制,成为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4)小农经济的形成

①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耕作的变化。

②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自给自足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2.手工业

(1)夏商周时期

①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晚期冶铁业发展起来;丝织业发展较快。

3.商业

(1)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1.科技成就

(1)数学: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数法。

(2)天文学成就: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其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

2.汉字的起源演变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比较成熟的汉字:商朝的甲骨文。

3.文学成就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当堂训练

(独立闭卷,用0.5mm黑色签字笔作答,要求: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时间15分钟)

一.必做题(每小题4分,时间7分钟)

1.

()

分配上的矛盾 ③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④分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形成B.分封制逐渐瓦解C.监察制度建立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

3.春秋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此处的“田”属于()

A.国有土地B.君主私有土地 C.地主私有土地D.自耕农私有土地

4.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出现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

5.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春秋以来的30多个大商人立传,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他的这一做法()

A.违背了历史潮流B.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C.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D.反映了当时封建政府对商业的态度

6.下图是甲骨文中的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①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 ②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 ③本材料可用来直接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 ④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古代哪一学派()

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

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明天理,灭人欲

9.司马迁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下列对这段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A.《风》用朴实的笔法刻画劳动人民的真实情感

B.《风》以现实主义笔法描述社会的黑暗

C.《雅》主要内容是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D.《雅》主要内容是记叙人民反抗贵族的斗争

10.据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农产品产量增加B.人口数量增加C.重农抑商政策确立D.水利事业发展

二、非选择题(时间8分钟)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普通百姓)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满足)。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

材料二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明不高,则光辉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水火之光泽)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显赫)。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荀子《天论》

请回答:

(1)试概括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2)材料二“故人之命在天”与荀子“人能胜天”思想存在矛盾,但荀子为什么还要这样说?

(3)两则材料反映出两位思想家的思想有哪些不一致的方面?

当堂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是宗法制的内容,故排除含④的选项。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周王室在土地、军队上拥有绝对实力,故①正确。材料中土地和军队数量的变化反映了分封制下形成的等级序列,故②③正确。

2.B 解析:春秋战国之前,出身决定了人的命运,“社会流动”很小。分封制崩溃以后,贵族等级序列被打破,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学识、战功或者经济地位的提高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因此,正确的答案为B项。

3.D 解析:由“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可知该生产模式以家庭为单位,以家庭为单位的自耕农经济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因此,正确的选项为D项。

4.B 解析: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协田”实际上是一种集体耕作的方式,所以应该是商朝时期的土地制度,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时期,故B项错误。

5.C 解析:鼓励商业发展的做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排除A项。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排除B项。西汉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司马迁的态度与西汉政府对商业的态度相悖,排除D项。

6.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中出现“丝”“桑”和“蚕”,这反映了商朝时丝织业已经出现,①③说法正确;②说法错误,丝织业属于手工业,不能用来证明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④商朝的普通百姓只能穿用麻、葛制成的衣服。

7.A

8.B 解析:A项是墨家的观点,错误;C项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不是待人之道;D项是儒家的修养之道,是“对己”,而不是“待人”,只有B项是儒家的“待人”之道。

9.A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不是淫乱;《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不主张公开反叛”,因此A项正确。

10.C 解析:铁农具的使用既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又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A、B、D三项都是正确的。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是在商鞅变法时期,属于战国时期,因此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0.解析:本题考查对孟子和荀子思想的比较分析能力。第(1)问可从材料中的“义”“利”“礼义”等关键词来概括。第(2)问的“矛盾”是表面的,其实质还是说明人定胜天。第(3)问要围绕两人对“义”与“利”的看法不同及荀子王道霸道兼用来解答。

参考答案:(1)孟子:先义后利,仁政治国;君主言利,会造成臣子百姓互相争利,最后国家不断削弱,直至国家灭亡。

荀子:重利,更重义;人的命运由天命决定,国家前途由教化程度来决定;王道霸道兼用;礼教法律并施;反对唯利是图。

(2)表面上存在矛盾,但他将礼义置于与天命同等的地位,仍然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境界。

(3)孟子主张先利后义。荀子主张重利的同时更重义,荀子只是反对唯利是图。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政的同时也强调霸道和法制的有利作用。

第四篇:先秦历史散文

读《孟子》之心得体会

作为儒家十三经的《孟子》,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作用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中得以体现。《孟子》阐述了儒家的主要思想、观点,《孟子》与《论语》都是我国儒家文化中重要的经典之作。

孟子处于战国时期的**年代,百家思想争鸣,也就是由于乱世而出了孟子这位思想枭雄。他出生于贫苦家庭,在各种教育下还是在那个年代积极思考出一些推动社会变革,促进社会发展的思想理论。这些思想从我个人观点看来孟子确实是一位思想巨人,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思考出这些思想理论在那个年代是一种划时代的产物。

在我们所知的《孟子》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 《万章》、《告子》、《尽心》中,都分别阐述了其主要的思想体系。读罢《孟子》,我可以读出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孟子及其学派的政治主张与思想学说。其中一方面表达了“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孟子主张通过改良的手段来推进社会改革,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仁政”“王道”,带能到达统一天下的目的。实行仁政的关键在于“保民”,而保民的基础则是“制民之产”即让老百姓拥有自己的财产,以求得其对国家的“恒心”。孟子的仁政思想突出了“民”的地位,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具有明显的民本色彩。孟子还发挥了孔子君臣相对论的观点,肯定臣下和人民具有反抗暴君的权利。另一方面表达了性善论的观点。这是孟子伦理道德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孟子主张性善论,其依据是人人都有善的萌芽,人有一种先验的善性,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之所以不善,主要由于外界的影响及主观上不愿意向善等原因造成的。为是人的善性得到保存和扩充,孟子还提出了“养心”、“寡欲”、“存心”、“思诚”、“自反”、“不动心”、“求其放心”、“养浩然正气”等一整套修身养性的办法。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是与生俱来的,是“天之降才”。天生万物必然赋予每种事物能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他不否认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善的行为和不善的人。“人为不善”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的原因。他认为不善的客观原因是后天环境等各种因素对人的陷溺,而主观原因是人们“放其良心”而不知存养和扩充。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伦理道德思想和道德规范,强调了儒家的主要思想孝悌忠信、仁义礼智,这表现了其思想是对孔子的继承,早年他对孔子的崇拜及其思想方面的学习。孟子强调“仁者爱人”,这是他对人自身的重视和肯定,提倡“亲亲”而后“仁民”,一方面反映出他具有重民、爱民的思想,同时也表现出孟子的仁爱是以血缘感情为出发点,带有氏族宗法意识,其实孟子的目的也在于借以维系当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的统一和稳定。孟子推崇道德价值,认为道德的力量的是巨大的,它决定着个人的荣辱与生死,所以他说“仁则荣,不仁则死”,他把道德放大了一个决定人生死的地位,虽然这有点过于强调道德的力量,但同时反映了儒家对道德追求。所以就有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对生死臵之度外而追求精神境界的崇高的行为。他主张行仁政,希望君主“以民为贵”。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就此,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阐述了一场战争、对弈中各方面因素的重要性的次要,君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孟子觉得武器装备、地理位臵等客观因素在治国这方面是次要的,而君主能够施行“仁政”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君主治国成败的关键。

同时,《孟子》一书中还说明了人只有经历过各种艰苦的磨砺的之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观点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细致的阐述。其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将这一观点展示得淋漓尽致。同时,这种先苦后甜的观点不仅针对个人,对一个国家也是同样的理,所以,这一观点还被延伸到了一个国家的治理方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人的一生就是要经历这些艰苦磨难后才会是自己更有韧性,能够面对各种艰难险阻、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五篇:先秦历史习题集

1.据科学家鉴定,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

A. 150万年B。18000年C。170万年D。70万年至20多万年

2.考古发现元谋人化石的地点在()

A。云南B。北京C。陕西D。河南

3.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是()

A. 美国B。印度C。中国D。希腊

4.北京人生活的时代是()

A. 新石器时代B。旧石器时代C。氏族公社时期D。封建社会

5.下列是北京人生活时代可以做到的是()

A. 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B。已经懂得人工取火C。会制造骨针等骨器,会做装饰品

D.已经使用天然火

6.山顶洞人生活在()

A. 170万年以前B。80万年以前C。18000年以前D。70万年至20万年以前

7.下列是山顶洞人时期做到的事是()

①使用天然火②懂得人工取火③会制造骨针④过着集体生活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8.生活集体被称为“氏族公社”的古代人类是()

A. 北京人B。蓝田人C。元谋人D。山顶洞人

9.祖国境内的氏族公社达到繁荣期的时间大约为()

A. 五六千年前B。六七千年前C。八千年前D。四五千年前

10.半坡原始居民住在()

A. 长江流域B。珠江流域C。黄河流域D。黑龙江

11.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是()

A. 埃及B。希腊C。印度D。中国

12.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

A. 水稻B。棉花C。粟D。小麦

13.下列属于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时期人类可以做到的是()

① 已学会了使用箭,射猎鸟兽②会烧制陶器,纺织粗布

② 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④开始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家禽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4.下列生活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始人类是()

A. 河姆渡人B。半坡人C。山顶洞人D。大汶口人

15.下列内容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是()

① 出现了阶级和阶级压迫②妇女在生产中占主要地位

② 男子在生产部门占主导地位④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没有贵贱贫富和阶级的不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6.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是()

A. 舜、禹、尧B。尧、禹、舜C。尧、舜、禹D。禹、舜、尧

17.下列内容不能反映大汶口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居民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A. 农耕已是主要的生产事业 B。墓葬里有随葬品 C。有了黑陶、白陶 D。已经种植粮食

18.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统治者是()

A. 启B。禹C。舜D。尧

19.夏朝的都城相传在()

A. 开封B。洛阳C。长安D。阳城

20.下列内容在夏朝可以做到的是()

① 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②设置了监狱

② 学会酿酒④已经使用青铜酒器和兵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1.商朝建立的大致时间是()

A. 公元前2070年B。公元前1600年C。公元前1300年D。公元前1700年

22.殷是现在的()

A. 河南开封B。河南洛阳C。河南安阳D。河南郑州

23.下列用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 陶器② 铜器③ 青铜器

A.①③②B。②①③C。①②③D。③②①

24.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天的()

A. 河南东部和山西南部B。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C。河南西部和山西东部

D.河南北部和山西东部

25.商朝手工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

A. 青铜冶铸、制陶、制漆B。制陶、制漆、玉石雕刻

C.青铜冶铸、制陶、玉石雕刻D。制漆、玉石雕刻、织锦

26.商朝的最后一个王是()

A. 启B。桀C。纣D。汤

27.周国生活在()

A. 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C。渭水流域D。珠江流域

28.牧野之战发生在现在的()

A. 河南洛阳B。山东曲阜C。河南新乡D。陕西西安

29.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周朝,定都()

A. 牧野B。镐京C。洛邑D。殷

30.已学会人工灌溉,使用绿肥的是()

A. 西周人B。商朝人C。夏朝人D。原始居民

3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形容哪一个君王在位时的情况的?()

A. 周武王B。商纣王C。周幽王D。周厉王

32.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是在()

A. 公元770年B。公元前841年C。公元前16世纪D。公元前770年

33.“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发生在谁在位时?()

A. 周幽王B。周厉王C。商纣王D。夏桀

34.西周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处在最低层的是()

A. 奴隶B。平民C。士D。农民

35.请仔细观察课本《青铜器上有关奴隶买卖的记载》图。你认为反映的是(

A. 西周奴隶的劳作情况B。西周的奴隶买卖C。西周奴隶的反抗

D.西周奴隶们所从事的农业生产

36.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什么时期?()

A. 战国B。春秋C。东周D。西周

37.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指()

A. 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476年B。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

B.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D。公元前651年至公元前476年)

38.齐国在今天的()

A. 山东北部B。河南东部C。陕西西部D。四川南部

39.关于管仲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改革内政,发展生产②改革军制,组成了万人的常备军③使齐国成为东方一大强国 ④是齐国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的重要原因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0.齐桓公召集的葵丘会盟发生在()

A. 公元前7世纪中期B。公元前6世纪中期C。公元前7世纪晚期

D.公元前6世纪晚期

41.晋楚大战中,晋军打败楚军的战术是()

A. 反间计B。诱敌深入C。调虎离山D。欲擒故纵

42.“卧薪尝胆”的故事的主角是()

A. 孙膑B。楚庄王C。晋文公D。勾践

43.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的()

A. 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西周D。夏、商

44.瓜分晋国的三家是()

A. 韩、赵、魏B。楚、赵、秦C。燕、魏、韩D。卫、楚、赵

45.马陵之战后拔剑自刎的将领是()

A. 孙子B。庞涓C。孙膑D。韩非子

46.与“合纵连横”有关的成语是()

A. 围魏救赵B。退避三舍C。朝秦暮楚D。一箭之仇

47.纸上谈兵的故事发生在哪两国的战争中?()

A. 韩、赵B。楚、赵C。赵、魏D。秦、赵

48.我国发明的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

A.1800年B。2000年C。1400年D。1900年

4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 牛耕得到逐步推广B。铁工具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的使用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商业合城市的兴盛

50.都江堰修筑在()

A. 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C。岷江流域D。珠江流域

51.后人写诗赞道:“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赞扬的是()

A. 李冰B。伯禹C。郑国D。秦始皇

52.当时著名的冶铁中心之一邯郸地处()

A. 韩国B。楚国C。赵国D。齐国

53.富比王侯的作坊是以经营什么为主的?()

A. 纺织B。漆器C。麻布D。冶铁和煮盐

54.战国时期,家家都从事纺织业,齐国最为出名的品种是()

A. 丝织品B。棉纺品C。麻布衣服D。丝绸

55.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是()

A. 商鞅B。李悝C。吴起D。孙膑

56.商鞅变法的时间是()

A. 公元前365年B。公元前356年C。公元前342年D。公元前475年

57.关于商鞅变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变法打破了过去土地上的纵横田界

B. 法令规定:军功越大,授予的爵位越高

C. 建立县制,全国设30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D. 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58.商朝的历法称为()

A. 农历B。夏历C。殷历D。阴历

59.我国已经有了医学分科是在()

A. 夏朝B。商朝C。父系氏族公社D。周朝

60.“甲骨文”是刻在什么上的文字?()

A. 龟甲和兽骨B。铜器C。钟D。鼎

61.战国时期在历法方面最大的成就是()

A.多次观测到日食B。预测到许多恒星的名字C。记录了金、木、水、火、土星的运行规律D。定出一年的24个节气

62.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

A.大篆B。小篆C。隶书D。楷书

63.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

A. 甲骨文B。金文C。帛书D。竹书

64.诗经汇集了哪个时期的诗歌?()

A. 西周到春秋B。东周到春秋C。西周到战国D。东周到战国

65.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诗歌》B。《诗经》C。《楚辞》D。《离骚》

66.屈原是战国时期哪国人?()

A. 秦国B。赵国C。楚国D。魏国

67.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诗体诗歌被称为()

A. 赋B。楚辞C。词D。曲

68.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出现在()

A. 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尧舜禹时期

69.下列对商周时的青铜器描述正确的是()

①有各种动物和怪兽的形象②造型美观③形态生动逼真

④商朝的四羊方尊成为青铜器中闻名中外的精品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7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谁的思想?()

A. 孔子B。老子C。韩非D。孟子

71.对孔子的“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①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②认为人民反对君主是不正确的

③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72.孔子是哪国人?()

A. 鲁国B。卫国C。秦国D。齐国

73.下列不是孔子编订的文化典籍是()

A.《诗经》B。《尚书》C。《道德经》D。《春秋》

74.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希望人们互助互爱的思想是谁的?()

A. 孟子B。老子C。韩非子D。墨子

75.主张“民贵君轻”的是()

A. 韩非子B。孟子C。墨子D。老子

76.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的思想家是()

A.荀子B。老子C。孟子D。庄子

77.下列哪些是韩非的思想?()

①认为历史是向前进步的,后代总是胜过前代②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③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④反对不义战争,希望人们互助互爱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78.“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谁的思想?()

A. 韩非子B。孙膑C。孙子D。荀子

79.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是()

A.《孙子兵法》B。《孙膑兵法》C。《韩非子》D。《孙武兵法》

80.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A. 韩非子B。墨子C。孟子D。老子

1.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许多地方发现了远古人类的遗迹。其中,以

2.北京人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时代。

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4.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磨制和钻孔技术,会制造骨针等骨器。

5.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往往过着生活。

6.半坡原始居民的

7.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和。

8.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

9.氏族公社经历了

10.山东大汶口一带的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

11.华夏族是由和两个部落联盟结合在一起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

12.禹死后,他的儿子。

13.

14.夏朝最后一个国王他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引起奴隶的反抗。

15.公元前1600年,黄河流域的商国,最终灭了夏,

16.由于政治**和水患,商朝曾多次迁都,直到公元前,才稳定下来。

17.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也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是。

18.商朝的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叫做“。

19.奴隶主死后,还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陪葬,叫做“。 20.商朝的最后一个王

21.

22.武王伐纣时,双方最终在

23.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周朝,历史上称为

24.西周的和等级制紧密结合,加强了西周的统治。

25.公元前9世纪中期,

26.公元前”。

27.公元前771年,西北族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28.东周分为和 29.“春秋五霸”指、秦穆公和楚庄王。

30.齐桓公任用

为号召,来发展齐国的势力。通过改革,几年之间齐国已经国富兵强。

31.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32.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

33.战国后期,由于秦国力量越来越强,东方六国都不能单独抗秦,魏国人的公孙衍、洛阳人苏秦,先后游说六国,联合抗秦,这就是“”。秦国人用魏国人张仪,劝说各国帮秦国进攻其他弱国,这就是“”。

34.1900年。

35.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促使农业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

36.我国是最早制作的国家。战国时漆器精致轻巧,彩绘光泽美观。 37.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封建城市,有齐国

38.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运动。为彻底。

39.公元前356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40.战国时期,和会的主要矛盾。

41.相传在4000”,就来源于夏朝。

42.776年9月6日的一次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的日食记载。

43.

44.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发展而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45.公元前613年7月,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最早记录。

46.“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选自《诗经》中的《》。

47.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青铜工艺不断创新,铜器表面镶嵌金银丝构成瑰丽的图案,叫做“”。

48.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反映了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乐器中,以整套最为珍贵。

49.老子是一书里。

50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一书。

51.孔子主张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这叫做“。

52.孔子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这就是“。 53.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了局面。 54.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提出“”的观点。

55.韩非是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一书。

上一篇:中国传统丧葬文化下一篇:作风整顿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