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先秦史方向复试指南

2024-04-23

历史学先秦史方向复试指南(精选4篇)

篇1:历史学先秦史方向复试指南

因为历史学统考的缘故,不管你选择哪个方向,对初试来说,都完全没有影响。但复试就不同了,除了极个别的学校复试属于打酱油外,大部分学校都非常重视复试结果,一般来说越好的学校重视程度越高(大家可以在论坛上搜索一下北大今年的复试题目,非常有意思)。复试会对你的历史学常识、史料基础、综合能力进行考察,尤其是在你选择的方向上,一般会有针对性的问题。

??尽管导师的问题是随机的,但我们还是需要事先进行充分的准备,这种准备是十分必要的。有些问题属于大路问题,什么方向都可能会问到的,如下:

??

1、你的毕业论文,提问几率高达99%。这个无疑要重点准备。

??准备方向如下:你的选题、选题目的、准备情况、史料掌握情况等。其实如果你的论文是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写就的,这些本应该都在你的选题报告中体现出来的,难度不大。

??技巧:复试节奏并不完全掌握在提问老师的手里,你完全可以主导面试老师们的思路,让他们沿着你准备好的方向提问。例如毕业论文环节,在谈及史料掌握情况时,你可以重点只谈及几种关键史料,不妨有条理的展开论述,引起老师们的注意,随后他们将有大概率提问相关问题„„下面你懂的。

??

2、相关史料,概率极高。

??准备方向:先秦史基本著作(完全必读书目:如翦伯赞、吕思勉同名著作《先秦史》,徐中舒《先秦史论稿》,杨宽《西周史》《战国史》,童书业《春秋史》,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分期重要著作(例如夏商史有孙淼《夏商史稿》,社科院商代史系列,宋振豪《夏商社会生活史》等;西周史有杨宽、许倬云、白川静、张广志等几部作品;春秋史有童书业、顾德融同名著作,还有像张以仁《春秋史论集》等;战国史以杨宽先生的几部著作为代表等,具体书目此处从略,见后续帖)

??重要史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版本、流传等文献学常识

??文字学、人类学等其他重要相关学科著作:例如甲骨金文简帛资料等

??

3、附案例及讲解:

??以下为我自己复试情况,虽然自己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但表示还是有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

??(等待复试中)

??(前面同学出来,“你进去吧”,“还行么?”,“不知道„„”)推门进去。

??众导师:出去出去!叫到你再进来!(退出„„)

??某记录同学:可以进去了。

??我:(推门),各位老师好,我叫某某某,是XX人,来自XX师范大学(某边远师大)„„

??某老师:哪个大学?

??我:XX师范大学„„

??该老师:哦,XX师大呀!(众老师笑。因为该学校和我们学校是对口支援关系,所以两个历史系老师比较熟,大半是师生关系。)

??某老师:你是哪个方向?

??我:先秦史。

??该老师:终于来了一个先秦了!(笑)(指该校先秦导师)你碰着一个不容易啊!(众大笑)

??某老师:你是应届还是往届?

??我:往届。去年没考上。

??该老师:哦,毕业以后找工作了没?

??我:没有,在家呆了一年。

??该老师:一点找工作的准备都没有吗?一心准备考研?

??我:是。

??该老师:(点头)去年考的哪个大学?

??【插一句:就是找工作了也说个没找„„显得多有诚意啊„„】

??我:某某大学。

??某老师:去年考了多少分,主要差在哪了?

??我:考多少多少„„,主要英语不好,专业课也不突出。英语离他们分数线差了十几分。

??该老师:今年英语考了多少?

??我:多少多少。

??该老师:那还不错啊。去年是失误了?

??我:也不是,我英语一直不好,去年没考好,今年就努力了一下,也算比较幸运吧。

??该老师:今年运气成分大?

??我:有一些运气成分,主要还是自己下了点功夫„„

??【插:以上基本没什么用,写下来自己备忘的,各位跳过】

??该校先秦导师:说说你的毕业论文,写的哪方面的?

??我:毕业论文写的是《徐非淮夷„„》,主要从针对杜预在注左传的时候提及到的„„,然后进行考证、论述。

??导师:哪个淮夷?

??我:(不知道怎么解释了)就是那个„„那个„„

??某老师:(插嘴)就是那个淮水之夷吧。

??我:对对对,就是那个。

??导师:嗯,写论文参考了哪些书?

??我:因为这个题目历史上研究的也不多,史书方面主要参考了诗经、左传还有它们的几个注本,还有清人的一些注疏,像刘文淇《春秋左传旧注疏证》、诗经方面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陈奂《诗毛氏传疏》等。史料方面甲骨金文的著作也翻了一些。但是甲骨文涉及的这个题目的资料很少。

??导师:当代学者的著作呢?

??我:民国以来,论述这个命题最比较早的是陈梦家的《隹夷考》,然后还有„„,最新的比如07年、09年某某学校的硕士、博士论文,都涉及这个问题。

??导师:左传都读过哪些本子?

??我:主要还是读了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其他比如刘文淇的《旧注疏证》、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还有旧注,都读过一些。

??导师:说说春秋战国史方面的著作?

??【这个问题也是从毕业论文引出来的,因为我提及了很多春秋方面的史料,所以说毕业论文是引子,你想要导师们问你什么问题,就不妨多谈谈某些方面。】

??我:春秋史主要有„„(我还没说几句)

??某老师:说说读过哪些专家的书就好了。

??我:哦,像顾颉刚、童书业、杨宽的书都读过一些,还有„„(没说完„„)

??导师:你说读过顾颉刚的书,都有哪些啊?

??【这个导师不是很喜欢疑古派,我给忘了„„】

??我:市面上顾颉刚的书都读过一些,古史辨也读过几遍。

??某导师:你读过古史辨?第一册的序言你读了吗?

??我:读过,有100多页。写的很感人„„

??该老师:(大笑,回顾左右)我刚要问他有多少页。

??导师:(从刚才那个老师插嘴中拐回来,继续问)那你评价一下顾颉刚的观点。

??我:我觉得顾颉刚的观点分为两期。他前期主要是疑古,代表观点像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等。但是到后期,上世纪60年代他开始写《尚书大诰译证》,写了70多万字,利用多种材料,以考证为主。我觉得这个代表了他学术风格的转变。后来由王煦华先生以《周公东征史事考证》为名字陆续发表在《文史》上,应该算他的代表作„„

??【这时候反应过来,导师不太喜欢疑古,就谈点别的吧】

??某老师:你刚说顾颉刚晚年从事尚书的研究是吧,那协助他注释尚书的是谁呢?是王煦华先生吗?

??我:哦。不是的,是刘起釪先生。

??某老师:简帛了解多少?

??【我后来才知道这位老师是该校的先秦史博士,毕业两年,论文研究方向就是简帛】

??我:这个简帛方向我只看过一些概述性著作,像李零的《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还有李学勤的书。其他的专门著作没读多少。上博简的《孔子诗论》还有清华简的《保训》相关资料也看过一些,不过不怎么懂„„

??该老师:(点头,不懂就问别的吧)你说读过左传,你能说出左传鲁国十二公吗?

??我:(想擦汗了,神马问题你都问)这个我可能说不全„„

??该老师:没关系,你说说看。

??我:神马神马„„(到底没说全,文公、成公都没想起来),对不起老师,别的想不起来了。

??【这种问题也不能算多偏门,但还是算细节问题,下来查了一下,其实记住很简单,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其他很有可能问的,比如某书有多少卷、存佚情况,具体到数目、人名都有可能是考察的对象。所以读书的时候要扎实、扎实,准备的时候要尽可能充分、充分】

??到这,复试就结束了。总体来说,大路性的问题都是可以总结归纳事先准备的。细节性的,就看你的准备积累情况了。一般来说,先秦报的人少,很冷门,一般都调剂。所以一志愿报考的只要不出大乱子,也问题不大。

??没有经历过复试,会天马行空的想象,当你经历了以后,你会发现也不过如此。想想高考前的大伙,现在再去想想高考,是个什么心情。祝愿高考考生们顺风顺水,达成所愿。?

为了挣分,再简单写几段。

作为一个过来人,说点心得,聊供参考。

外语与政治该咋准备就咋准备,没啥可说的。

中国史,首先应该按照各学校的要求认真读几遍参考教材,这也没啥可多说的。

现在各个学校尤其是好学校越来越注重古汉语水平,所以建议想考的一定要认真读王力的《古代汉语》。

此外最好能够将《左传》与《史记》好好读一遍,如果条件或精力允许,不妨拿个白文本练练句读。据我所知,南开现在就有周末读书班(好像是陈絜教授与李晶博士主持),专门拿汲古阁本《左传》训练本科生读古书能力。这不仅对初试很重要,而且面试的时候绝对添彩,你要是说自己点读过《左传》或《史记》,这面试的先生们两眼绝对发绿光。

还有朱凤瀚《先秦史研究概要》、唐兰《古文字学通论》、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社科院考古所《新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三十年》、《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两周卷、陈絜《商周金文》、宋镇豪刘源《甲骨学与殷商史》、赵超的《简牍的发现与研究》(?)也不妨读读。为啥?不解释,你应该懂的。呵呵。

《段注》、《经传释词》要经常翻。没理由,必须滴!{:soso_e113:}

还有,找本先秦史教材读读,差不多的哪本都行。

篇2:历史学先秦史方向复试指南

第一专题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史

1.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

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期(T5P2)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克敌者”依据功劳的大小被授以官职和土地,可判断自夏、商、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已遭到破坏。选A项。

2.1975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的铜器中,有裘卫四器的铭文记载:共王三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的一块玉璋,租得矩伯的十田;共王五年,裘卫用自己的五田与邦君的四田相交换;共王九年,矩伯取裘卫一辆车子和车马的饰件,裘卫另外送给矩妻四卷帛,矩伯便把一片土地和林木送与裘卫。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P5T8)

A.西周商品经济繁荣B.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主要史料

C.分封制瓦解D.奴隶制土地国有制被破坏

【解析】根据材料中“租田”“交换田”“送田”等信息,选D项。

3.(2013·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A.治之经,礼与刑B.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C.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法家学说。A项是儒家思想家荀子的主张;B项是道家思想家庄子的思想;C项是法家思想家韩非子的思想;D项是墨子的思想。故选C。【答案】C

4.(2013·洛阳模拟)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与阅读的能力。材料意思是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材料体现的是道家无用思想,D项属于老子思想。A项是心学,B项是董仲舒的主张,C项是荀子的主张。

【答案】D

5.(2012上海)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P4T3)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作为单选题,选C项。

6.右图(图略)是位于山东临淄城南的稷下学宫,约创办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当时中国最大规模的中华精神汇聚处,最高等级的文化哲学交流地。稷下学宫的出现说明(P6T10)

A.齐鲁大地自古就有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

B.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和发展

C.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春秋时期齐鲁大地思想活跃,哲学家辈出

【解析】B从材料中“公元前4世纪中叶”可知,稷下学宫出现于战国时期,故选B项。A、D两项中的“齐鲁大地”与材料中“当时中国”不符,D项时间也不符,排除。汉代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C项。

7.淅川下寺曾发掘出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出土了大量青铜礼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溶模工艺。这一发现,把我国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历史提早了一个多世纪。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

A.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B.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

C.青铜器上的铭文有助于印证古代史料的真伪

D.春秋时期各国主要使用青铜器进行农业生产

【解析】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商周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楚国墓群应在长江流域,排除B项;青铜器在当时比较珍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D项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C项。

8.(2013·洛阳模拟)《百官春秋》记载:“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其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周)成王时,彤伯(王室成员)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因之。”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A.中央官制B.嫡长子继承制C.王位世袭制D.地方行政制度

【答案】A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因之”,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中央官制的继承与发展,故选A项。B、C两项一题干材料不符;D项显然不符合秦朝的史实。

9.(衡阳市2013年高三第二次联考T2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材料体现了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兵家思想

【译文】《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改变得了它。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又没有人能实行。

篇3:历史学先秦史方向复试指南

此种理论认为我国的历史发展分别经历了五种不同的社会形态, 每一社会形态彼此是相连续的, 后一社会形态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是高于前一社会形态的。五种社会形态的连续不断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此一理论曾长期被史学工作者视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应用到中国历史的研究。此一理论带来的直接后果, 便是引发了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虽然五种社会形态学说以及由此引发的古史分期的讨论加深了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先秦史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五种社会形态学说本身存在的自身不可避免的不足与缺陷。一方面, 按照经典理论的解释, 无论是雅典模式, 罗马模式都是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其最主要的标志就是“以个人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制度已经被破坏了, 代之而起的是一个新的, 以地区划分和财产差别为基础的真正的国家制度”。这是进入国家时代的主要特征。而中国历史的实际却是夏商时代既是一个确凿无疑存在着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 作为体现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的国家所具有的权力机构和宗族意识已经出现的时代。由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方国组成天下万邦的时代。这一现实的矛盾的存在使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受到了质疑, 我国的中古封建时期与西欧中古时期的领主封建制并不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

二、早期国家与成熟国家理论的提出

早期国家这一概念是与成熟国家相对而言的。在早期国家阶段里,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 地域组织还没有建立或仅仅处于初始阶段, 人们仍然生活在血缘组织之中, 其生活与生产劳动的基本单位是家长制大家庭。家长制大家庭之上是宗族。这种宗族或比宗族更大的血缘组织 . 这样的血缘组织是直接从氏族部落发展而来的, 所以每一个邦又称某某氏。现代的研究者则称其为邦国或方国。由于这种以血缘组织为基础的邦国在管理, 公共权力, 财产分配及占有乃至意识形态等方面均已具有鲜明的国家性质, 但在以血缘组织而非地缘组织为基础来划分居民这一点上又明显仍然遗存着氏族社会的特征, 所以称之为早期国家。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的具体内容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差距较大, 不能很好地解释先秦时期社会形态的发展与变化。而早期国家这一理论模式的引入, 填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在介绍了早期国家理论的同时, 笔者觉得有必要将酋邦这一理论向读者做一简单的介绍。酋邦理论最初是文化人类学术语。所谓酋邦, 是指一种处于原始社会后期的, 非部落联盟形式的部落联合体。按照酋邦理论来分析中国历史, 可以认为在所谓的三代禅让制时期, 不管是黄帝部落还是炎帝部落, 都是来自不同血缘关系的部落组织而成的部落联合体。在这些部落联合体中, 联盟首领的个人权利不断增强, 逐渐凌驾于一般人之上, 而这种转变, 实质上是后世帝或王身份出现的萌芽。这一理论的提出, 本身极大的丰富和开拓了理论探索的道路, 同时又和其他的如早期国家理论相比较, 体现了此一理论的运用更加适合和贴近此一历史时期的实际, 为今后理论的探索和创新起到了鼓励和促进的作用。

三、无奴派理论的提出

无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已故历史学家, 南开大学教授雷海宗,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沈长云,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晁福林等。他们认为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同西欧一样的以大规模奴隶为主要生产对象的生产方式。首先, 这些学者对商代的社会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基本上得到了三点共识。第一, 商代的人祭和人殉是有区别的。用于人殉的奴隶数量要远远少于人祭数量。第二, 大量被用作人祭的人, 其身份并不是奴隶, 而是战争中的俘虏, 即战俘。第三, 甲骨卜辞中没有显示出战俘被用作农业劳动的例子, 也没有众人用于人祭或人殉现象的出现。与此同时, 在学者研究商代社会性质的过程中, 甲骨卜辞显示商代的主要劳动生产者为众或众人。众或众人在甲骨卜辞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商王往往在对外战争, 农业生产以及其他国家大事上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卜辞还显示商王经常关心众或众人的生活及生产状况等问题, 可见商王对众或众人的关心与重视程度之深。因此, 众或众人的身份可以断定是与商王室有血缘关系的宗族成员, 只不过血缘关系比较疏远而已。而周代的主要生产者是民或庶民, 他们的身份也并不像希腊罗马时代的奴隶一样, 没有半点的人身自由。相反, 民或庶民是有相对自由的, 并可以拥有自己的家庭。他们耕种封建领主的土地。定期缴纳一定的物品, 定期向封建领主服一定的徭役。同时还要无偿向封建领主耕种所谓的藉田。

结语

从最早的五种社会形态学说以及到改革开放后学者借鉴文化人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 提出的早期国家和酋邦理论, 抑或是无奴派赞同的中国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的主张, 都是学者经过大量分析与研究得出的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形态研究对于推进先秦史研究发展的重要性, 从整体上加深了对于先秦史的认识, 这些都是大量史学工作者自觉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来指导具体历史研究的最好说明,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先秦史的研究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70-95.

[2]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30-65.

篇4:先秦时期赋税——中国税史之一

税,国之大事也。无税无国,无国无税。税是国家机器运转的经济基础。税是政治与经济的交点,是洞察时势的窗口,是王朝兴衰的晴雨表。

税,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税,是引起经济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推动力;税,是政府调节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杠杆。数千载以来,人们对赋税或褒或贬,但它始终按一定的轨迹运行。赋税的运行有时会带来国泰民安、社会进步和发展,有时也会成为朝代更迭的导火索,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税收征缴,存在着利益冲突,体现着国家政策导向与经济行为博弈。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部税收史,其实就是一部税收抗争史。但与统治者抗争,实施避税,难矣。有诗为证:应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王朝的兴衰,与赋税制度的关系非常密切,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无一不和税收紧密相连。中国朝代的更替,其推动力都是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梁山起义、红巾起义、闯王起义的爆发,最终皆归因于赋税问题。

本篇是一个简本中国税史,仅观其大略,识其脉络,勿求详尽。于叙税事之余,兼评识税之士、论税之言。

一、远古时代

远古时代,中国大地上活跃着诸多从事农业耕作的部落,当时生产力低下,没有剩余产品,没有国家,没有阶级,当然也没有税收。相传伏羲氏结绳捕鱼,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构木为巢,神农氏遍尝百草。他们分别代表中国远古的渔猎时代、火器时代、巢居时代和农耕时代,这是人类早期经历的一个朴素而崇高的大同社会。

传说比神农氏晚的是黄帝,黄帝确有其人,是个著名的部落首领。司马迁的《史记》始于黄帝,黄帝之后有颛顼、帝喾,继之以尧、舜、禹。禹治水有功,其子启开启世袭制的先河,建立夏朝,中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此乃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的远古时代也自此结束。

二、夏、商、周时代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使农耕时代逐渐走向繁盛。稳定的农耕经济创造了劳动剩余,于是也自然创造出了国家和阶级。同时,税的起源也伴随着农耕时代而慢慢开启帷幕。“税”在古代汉语中是会意字,左边为禾木,右边为“兑”,喻示着税最早起源于农业,农业税的雏形是以禾苗或粮食为代表的“实物税”,百姓缴税就是缴粮,其后才出现“劳役税”、“货币税”等。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尚书·夏书·禹贡》载:“任土做贡”,《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解释为“任其土地所有,定其贡赋之差”。夏朝已经朦胧意识到“均税赋”的课税原则。

孟子称“夏后氏五十而贡”,即每户农家耕田五十亩,上贡量为十分之一,“贡”也称为“什一税”。据此推测,“贡”应是农业税的第一形式。

夏朝延续470余年被商取代。夏朝之诸侯国首领商汤率领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将国都由盘庚迁往殷,故商朝也称“殷”,商朝存在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孟子》称“殷人七十而助……助者借也”,此即为史上闻名的“井田制”,“商人始为井田之制,以630亩之地,画为九区,区七十亩,中为公田,其余八家各授一区”。史载:公田的所有收入都上缴国家,私田的收入才收归农户所有。只有把公田的农活干完了,农户才能够耕种私田。《孟子》曾对此有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里的这段话讲的就是“井田制”的基本赋税思想,统治者创造了这种巧妙的劳役田租,推动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从税制要素角度分析,井田阡陌纵横,八方助耕一公田,劳役税率为1/9,这一税率标准在古代社会是相当高的。

周王朝是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东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与西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两个时期,近八百年。西周由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丰京,成王时期营建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其中东周又称“春秋战国”。

《孟子》载:“周人百亩而彻”,“彻”乃周朝的一种农业税制,后人多有争议,一说“彻”犹人彻取物也,另一说“彻”乃天下通法。《周礼·小司徒》载:“凡敛税之法,乃分地域而辨其首,施其职而平其政。”即征税标准考虑地域与行业差别。《周礼·地官》载:“园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即征税标准因距王城远近而不同,近者多役故轻赋,远者无役故重税,税率分别为5%、10%、15%、20%,仅仅只有漆林一类的经济作物税率为25%。

产生于西周时期的《诗经·硕鼠》中的名篇“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乃是劳动者对国家横征暴敛、繁重徭役的强烈抗议和控诉,体现了下层劳苦大众对厚税重役的一种本能的反抗,书写了税收抗争史上浓重的一笔。

三、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诸侯并起,春秋五霸,中原争雄,东周衰微,社会演化。士农工商各有分业,井田制逐步瓦解。此时期推动税制变革的动力是诸侯之间的战争。天下土地由各诸侯国分给庶民,实行“履亩而税”,即按亩征税。自此,劳役税变革为实物税。

公元前685年,齐相管仲为振兴齐国,率先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根据土地肥瘠差异征收不同数量的赋税,肥地多征,瘠地减征。此乃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产量分成税制。管仲倡导“工商富国”的薄赋税政策,实行“关市讥而不征”,即对商人往来通关只盘查不征税,这是最原始的振兴商业的赋税政策。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初者,始也;税亩,按亩征税,税率为十分之二。《春秋》载:“公田之法,十取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收其一。”赋税明显太高,是原井田制税率的两倍。

春秋时期,发展赋税思想并影响后世的主要有老子和孔子。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楚国人,著《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倡导“无为而治”,对后世影响极大。《老子》载:“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老子的理想国是低赋税或无赋税社会。孔子,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春秋时期赋税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崇尚以礼制赋,足君先足民,敛从其薄。即孔子治税的核心主张是“敛从其薄”,即政府少征税,治税靠法典,藏富于民然后强国。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诸侯混战,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百家争鸣,中国封建社会最终取代奴隶社会。为富国强兵,各国变法改制陆续展开。

公元前445年,李悝在魏国变法:一日“尽地力之教”,即教农民充分利用土地,耕种“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葫,殖于疆场。”[1]他还实行平粜法,由政府在丰年粮价低贱时收购一定数量的粮食,灾年粮价高涨时由官府平价出售一定数量的粮食。这种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政府调控可以保护百姓利益,又可抑制商人的粮食投机行为,稳定社会,繁荣经济。

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进行第一次变法,变法要点如下:颁布法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织和垦荒。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税制变革要点如下:其一,废井田,开阡陌[2]。确立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交易制度,所有土地一律承担国家赋税。其二,訾粟而税,即赋税要用粮食缴纳,保证纳税制度的公平性,促进农业发展;其三,重农抑商,禁弃农为商,加重商业赋税,主张政府通过赋税政策调节农商关系。商鞅发展了赋税思想,充分利用赋税对经济的反作用调节国家经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税收调控论萌芽思想。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9年),邹国人,《史记》载早年“受业于子思之门人”,系统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史记》载:“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主张“去关市之征”,即对关卡与市场均不征税,仅对农业征税,。孟子宣扬仁政,主张为民置“恒产”。解决恒产问题,主要是解决土地和赋税问题。孟子主张“易其田畴,薄其税敛”,崇尚夏、商、西周“什一而税”的税率水平,实行“薄税敛”,强调官府取税只能取劳动者的剩余劳动部分。

韩非子(公元前280~公元前232年),韩国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屡次上书韩王,“富国强兵”的变法思想不被采纳,却受秦王嬴政赞赏,后成为秦始皇建政的理论基石。韩非子的赋税理想不同于以往“薄税敛”,他主张“重税富国”战略:“悉租税,专民力”[3],即所有百姓,所有行业,一律承担国家赋税,全部民力必须由国家统一支配,用之于农,亦用之于兵。他还主张国家税权集中,税制统一,赋税的征收权和使用权都集中于君主手中,反对官吏“以贪污之心,枉法以取私利”[4]的行为,反对利用国家赋税赈济贫民。韩非子的赋税思想是战国时期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七国争霸的最后阶段,统一天下大业必须建立强大的军队,储备雄厚的物资财富,必然要求采取赋税的手段聚集天下之财富以争霸天下。这符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秦王朝统一天下,也充分证实了韩非子赋税思想所包含的积极因素。

注释

1[1]《通典》食货二。

2[2]千步为前阡,田间南北向的小路;百步为陌.田间东西向的小路。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劳作的改进,增加农民耕种的土地面积。

3[3]《韩非子·诡使》。

上一篇:给自己的一封信优秀作文下一篇: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