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秦哲学的现象学意义及启示

2024-05-06

中国先秦哲学的现象学意义及启示(精选3篇)

篇1:中国先秦哲学的现象学意义及启示

中国先秦哲学的现象学意义及启示

“面向事实本身”,寻求认识的绝对自明性,这是胡塞尔毕生所追求的.目标,然而最后证明他失败了.因为他仍没有摆脱知性思维的困境,所以他的意向性结构依然是一个预先设定.在中国先秦哲学中,由于立足于生存论立场,对本体的把握最初就建立在自明性基础上,它是儒家通过“忠恕”原则建立的类的情感或道家作为直觉中的境界,与本体通而为一.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说中国先秦哲学具有现象学意义.既然哲学本源于人的生存需要,那么本体的明证性就只能在生存论中,而不在知识论中,这是中国先秦哲学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作 者:薛俊清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长春,130012刊 名:长白学刊 PKU英文刊名:CHANGBAI JOURNAL年,卷(期):“”(4)分类号:B22关键词:自明性 知性思维 忠恕 直觉 生存论

篇2:中国先秦哲学的现象学意义及启示

关键词:先秦哲学,中国哲学,思想基础

一般来说, 人们称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哲学为先秦哲学。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基本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 哲学思维从原始时代人们对精神和自然界关系问题的两种自发的对立倾向, 经过殷周奴隶社会的天命神权论和早期阴阳、五行观念, 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之学, 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形成了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各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和哲学派别。它们之间互相辩难, 百家争鸣, 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第一个辉煌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开拓、创新时代。当时, 礼崩乐坏, 天下大乱, 诸侯争霸, 列国交兵, 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之不稳, 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 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 或独善其身、著书立说。一时间, 学派峰起, 百家争鸣。特别是儒、道、墨、法、阴阳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这是中国古代一次思想大解放、大飞跃, 一批哲人迸发出的原创性精神智慧, 在中国文化史、东亚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有载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 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此务为治者也, 直所从言之异路, 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 大祥而众忌讳, 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 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 劳而少功, 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 列夫妇长幼之别, 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 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 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 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 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 动合无形, 赡足万物。其为术也, 因阴阳之大顺, 采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 与时迁移, 应物变化, 立俗施事, 无所不宜, 指约而易操, 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 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 主倡而臣和, 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於大道之要, 去健羡, 绌聪明, 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 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 欲与天地长久, 非所闻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 顺之者昌, 逆之者不死则亡, 未必然也, 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此天道之大经也, 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故曰“四时之大顺, 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 累世不能通其学, 当年不能究其礼, 故曰“博而寡要, 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 序夫妇长幼之别, 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 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 土阶三等, 茅茨不翦, 采椽不刮。食土簋, 啜土刑, 粝粱之食, 藜霍之羹。夏日葛衣, 冬日鹿裘。”其送死, 桐棺三寸, 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 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 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 事业不必同, 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彊本节用, 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 虽百长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 不殊贵贱, 一断於法, 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 而不可长用也, 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 明分职不得相逾越, 虽百家弗能改也。

名家苛察缴绕, 使人不得反其意, 专决於名而失人情, 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 若夫控名责实, 参伍不失, 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无为, 又曰无不为, 其实易行, 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 以因循为用。无成埶, 无常形, 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 不为物后, 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 因时为业;有度无度, 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 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 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 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 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 奸乃不生, 贤不肖自分, 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 何事不成。乃合大道, 混混冥冥。光翟天下, 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 神也;所讬者, 形也。神大用则竭, 形大劳则敝, 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 离者不可复返, 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 神者生之本也, 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 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由于他们的出身不同, 立场不同, 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 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尽不同, 他们著书立说, 虽然各有优缺, 但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且丰富的文化遗产。

他们面对社会的大变革, 诸侯争霸, 群雄割据, 战争频仍, 连年不绝。而社会变革的剧烈, 也正因为各诸侯国力争霸主地位, 以主宰中国, 所以采取了种种政治和经济的改革措施, 富国强兵, 励精图治, 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向前发展。与此同时, 诸子百家之说应运而生, “九流”、“十家”异说纷呈, 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因此, 先秦这个大动荡的时期,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时期, 同时成为雅斯贝斯称之为“轴心时代”的历史分界线。“轴心时代”不仅是一种有说服力的新的史学观念, 而且这种理论为所有历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在中国, “轴心时代”大致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 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诸子峰起, 百家争鸣, 出现了儒、墨、道、法、名等许多学派, 产生了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孙子、杨朱、惠施、公孙龙、商鞅、申不害、荀子、邹衍、韩非子、李斯等一大批思想家。

我国今日的思想, 试默察之, 无不有先秦学术之成分在其中者。不知本原者, 必不能知其支流。欲知后世之学术思想者, 先秦诸子之学则不可不知也。也就是说, 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发端, 是形成学派和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 具有自己的历史特点。它广泛地探讨了宇宙本原和自然规律问题、天人关系问题、人性善恶问题、认识论和逻辑学问题等, 把哲学研究伸展到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内容极为丰富, 已包含着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哲学观点的胚胎和萌芽, 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就其探讨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 可以和古希腊哲学相媲美, 是中国亦是世界哲学史上的灿烂篇章。

我国学术, 大略可以分为七个时期:先秦之世, 诸子百家之学, 两汉之儒学, 魏晋以后之玄学, 南北朝、隋唐之佛学, 宋明之理学, 清代之汉学, 现今所谓新学。七者之中, 两汉、魏晋不过承袭古人, 佛学受诸印度, 理学家虽辟佛, 实于佛学入之甚深, 清代汉学, 考证之法甚精, 而于主义无所创辟, 最近新说, 则又受诸欧美者也。历代学术, 纯为我所自创者, 实止先秦之学耳。 (吕思勉, 《先秦学术概论》)

先秦诸子哲学的主要派别有: (1) 儒家。他们主要关注的是文化, 给我们留下的是关于仁爱、正义。这是创立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孔子死后, “儒分为八”。其中以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2) 墨家。他们关注的是社会给我们留下的关于公平和正义, 是平等、互利、互爱。创始人是战国初年的墨子, 他的哲学思想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墨子死后, “墨离为三”。战国后期, 墨家的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迷信成分, 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3) 道家。他们关注的是人生, 给我们留下的是关于人生态度的自由和宽容。传统认为老子是其创始人。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 既有唯物主义的内容, 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稷下道家则提出“精气”说, 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战国时期道家的一派还和名家、法家相结合, 发展成为黄老之学, 为后来的汉初统治者所推崇。 (4) 法家。他们关注的是国家, 是治国理念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其先驱为管仲、子产, 真正奠基人是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人。到战国末期, 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论, 他继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学中的合理因素, 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体系。 (5) 名家。这是战国时期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的一个学派, 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作了探讨, 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6) 阴阳家。此家以邹衍为代表, 他把阴阳五行说加以神秘化, 用五行生克的顺序来说明王朝的更替, 提出“五德终始”说, 为新兴封建政权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除上述派别外, 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学派。

先秦哲学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秦汉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演变轨迹, 对我国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国民性格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先秦哲学是先哲的智慧, 也是后人的财富。无论是“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 还是“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 无论是“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 还是“克己复礼”的谦恭自牧, 无论是生生不息的变易思维, 还是执两用中的中庸思维, 都闪耀着往圣前贤的睿智之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应当加以批判继承, 以此培养国民求真、行善、崇美的品格, 增强开创精神、协作精神和超越精神, 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2]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 (第1版) [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12.

[3]陈荣捷.编著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第1版) [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6.

[4]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第1版) [M].人民出版社, 2004.12.

[5]郭沫若.十批判书[M].人民出版社, 1954.

[6]杨国荣.中国古代思想史[M].人民出版社, 1954.

[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8]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岳麓书社, 1986.

[9]李宗桂.传统文化于人文精神[J].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

篇3:中国先秦哲学的现象学意义及启示

关键词:青铜器;古代思想;纹饰

作者简介:徐喆(1986-),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系教师,研究方向:美术学、美术教育、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J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2

一、中国古代设计

中国古代设计是根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在对自然的体验和改造过程中逐渐的在生活与生产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设计源于生活”,源于对生活的理解和解释,古代人对自然和自身生产生活的理解,并且基本上是在与自然困难作斗争时发展出来的。先民们通过他们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开启了古代设计的萌芽。例如,在获取食物资源的过程中,狩猎工具以其简单,质朴,粗糙的形态记录了最原始的生活需要。因此,从思想上来说,古代设计的风格和器物的形态与人们最初的需求是分不开的。

二、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设计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先秦的思想萌芽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1)规矩

战国末期,韩非子作为法家思想的代表,有著述《韩非子》,形成了以法,术,势为核心的法家思想,其中“法”,指的是法律,条文。法就是规矩的代表,社会都是由利害关系组成的,所以他认为艺术是非功利的,比较漠视艺术的价值,提倡以实用为美。因此,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是这种政治思想的体现,这种标准化的思想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继续发展的需要。

同时,这种统治思想也是传统观念的体现,天圆地方是古人经过对客观自然的观察,通过想象推测出的认识观念,不难发现,以方圆为特征的器物非常普遍,钱币尤为典型。不仅如此,方圆代表了阴与阳的结合,方是地,圆是天,方圆就是乾坤,也就代表了阴阳两极,有阴有阳就是完整的,并且阴阳两极是互相转换的。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朴素的思想也是最朴素的设计思想。

(2)礼的文化表征

从夏到周的三个朝代是青铜礼器的鼎盛时期,也是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以及人们对天道的崇拜和敬畏所融合形成的工艺形式。青铜器代表的是凡人对神明的屈服和崇拜,是沟通地与天的一种方式,也是统治阶级奴隶人民的一种象征性的标志,是当时社会的一种礼的文化形态的代表。因此,我们从青铜器的造型和花纹装饰上都能看到这种文化的表征:庄严,肃杀,甚至有恐怖的意味。礼,可以美化外表,是古代等级社会中区分阶级的一个形式,国有国礼,有修养的人必须懂礼仪,所以应用的器物也被打上礼的烙印,可以说是对礼的一种推广途径。当然,古人对这种精细分析出文与质的区别,文是表,质是里,文是役人耳目的罪魁祸首,而质也就是它的实际用途是古人所推崇的内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古代设计的思想具有功能性的文化特点,在设计中重质而轻文,功能第一的思想。而这种质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表达,也就是古代统治阶级思想的传达,文则是对神的一种想象和创造,是统治阶级传达思想的一种形式上的需要。随着朝代的变迁,礼崩乐坏,青铜器艺术逐渐由天上转向人间,具有了世俗的倾向,纹饰也逐渐显得亲切,柔和。

(3)先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方圆的形态可以说贯穿着中国古代的器物设计,同样,这种古老智慧的认知方式也体现着它作为符号的力量。在中国工商银行的标志中,陈汉民教授的设计整体上采用了一个隐形的圆形方孔钱币,中间是一个“工”字,这个工是对古代钱币中方形的一种变化,整体上还是方圆的结合。所以,图形的再创造是最直观和直接的。在香港设计师靳埭强的个人标志中,用的是一只做兰花状的手形捏着一枚茶叶,手的图形包含了禅宗中手的表达风格,简单,温婉,有力;而茶道也是他本人很喜欢的一项文化,也是个人修养的一种表达,是很成功的一项个人标志设计。从简单的标志中不难看出对中国思想文化的传达,整个图形给人的感受是深厚和信任。设计不仅是设计师自己的事,它必须是符合设计的目的的,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承认,设计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信息的交流方式也翻天覆地,但是古代的设计思想的先进性在于,任何设计都要审时度势,设计需要创造,就需要吸收新的元素。特别在汉字的设计上,中国举行的方正汉字设计大赛,就是对传统汉字的再创造。

三、纹饰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1)饕餮纹(兽面纹),夔纹

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传说中猛兽的形象,凶猛恐怖。饕餮纹的使用,增强了整个青铜器的神秘感和恐怖气氛,特别是一些青铜礼器,这种装饰纹样不仅可以震慑奴隶,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同时也体现了商人“先鬼而后礼”的思想。饕餮纹的造型是许多回形纹和型似猛兽的眼睛组成的纹饰,许多直线遇到边界皆卷曲回还形成勾状。而兽面纹基本上是对称的饕餮纹,夔纹的勾折从中央成上下左右反向对称,形似躺倒的S,上下各有一柄利刃。整体看去形制锋利,棱角分明。从纹饰上看,他们都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可以说象征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图案上显示最具特色的特征,包含了不同文化方面的象征。都是对自然神明力量的崇拜,既是力量的象征,也是权力的象征。而且纹饰常分布在器物的腿部,或布满这种纹饰,彼此紧密并有界格。青铜装饰根据浇铸工艺的特点,形成利用浅浮雕形块和线刻相结合的装饰手法,有的还运用多层次的装饰。这种多层次的装饰被称为“三层花”。并且在装饰上也有一定的比例权衡,并非是简单的排列,而是根据器形富有生理比例的美感进行安排的。

(2)鸟纹,凤纹

随着时代的推移,除了形似兽面的纹路,鸟纹和凤纹也是青铜器物装饰纹样之一,并被越来越频繁的应用于青铜器。凤纹被发现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雏形,是猪首蛇身,鬃毛飘逸翻卷。鸟纹则是对鸟的象征性概括。凤纹在春秋晚期开始,就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反复演变,极尽变化之能,融合了自然美和抽象美,结合了现实性和浪漫性于一体的经典图形。经历几千年的变迁很生动的显示出“再造想象”的能力,而这种再造想象的能力就是传统图形可以演变的生动例子。从上面提到的夔纹上来看,就有对于鸟纹和凤纹的融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很紧密的。躺倒的S形的演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时间上看,凤纹的表达多种多样,也有抽象为卷曲的涡形,也有较为几何的双勾形,形状和夔纹的很类似。因此从凤纹的演变中,可以看出纹饰的变法方法有具象形,变象形以及高度抽象形。(1)具象形是以比较写实的手法模仿现实的禽鸟,从战国中晚时期凤鸟的特点看,昂首,矫健,飞扬,具有高贵的特点;(2)变象形是从具象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保留凤头,尾部逐渐简化成勾状;(3)抽象形则是更加高度概括后的图形,甚至完全几何化,变化趋近于云纹。这些变化手法是图案创意的方法之一,对应用传统图案的现在设计来说,也是借鉴的方法之一。

(3)纹饰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这些图案具有中国的特征,但对现代设计来说应该创造出什么新的中国图案呢?传统图案充满着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他们之所以可以一眼被望之具有中国特色,更深层次的是思想,但也说明他们有共同的相通的特征。虽然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但必然有其独特之处,这就在于中国人要求完整性,求全,求平衡性上。中国的设计思想自认知思想起就是辩证的,所以必然是内敛,考虑全面的。传统图形只是一种借鉴的形式,他们的笔法,纹路是一种表达形式而已,但这种形式不应局限于在现在设计中割裂的运用。对于信息社会来说,到处充斥的是复杂无序的文化符号,设计师也急于在其中找寻自己的表达符号,因此更多的结果是忽略了民族符号的传达,并没有植根于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当然,中国的设计领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香港一批设计师靳埭强,陈幼坚等等都在努力的探索,北京奥运会的一系列标志和标识也传达出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

四、结语

上一篇:《红楼梦》简介下一篇:营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