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博士生专业书目

2023-03-28

第一篇:先秦史博士生专业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先秦汉魏六朝方向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阅读书目

孔颖达 《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朱熹 《诗集传》(上海古籍1958年版,吉林人民1999年版)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

▲陈奂 《诗毛氏传疏》(中国书店影印本)

姚际恒 《诗经通论》(中华书局1958年版)

崔述 《读风偶识》(丛书集成初编本)

方玉润 《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9年版)

闻一多 《风诗类钞》、《诗经研究》(《闻一多全集》本;巴蜀书社2002版) 余冠英 《诗经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蒋立甫 《诗经选注》(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陈子展 《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程俊英 《诗经注析》(中华书局2003年版)

夏传才 《诗经研究史概要》(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1993年版)

刘毓庆 《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鲁洪生 《诗经学概论》(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汪祚民 《诗经文学阐释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洪兴祖 《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朱熹 《楚辞集注》(上海古籍1979年版)

汪瑗 《楚辞集解》(北京古籍1999年版)

蒋骥 《山带阁注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游国恩 《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郭沫若 《屈原研究》(见《沫若文集》第12卷)

林庚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詹安泰 《屈原》(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马茂元 《楚辞注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潘啸龙 《屈原与楚文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屈原与楚辞研究》

(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赵逵夫 《屈骚探幽》(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

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黄灵庚 《离骚校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李中华、朱炳祥 《楚辞学史》(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

崔富章 《楚辞著作提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周建忠 《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

▲杨伯峻 《论语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朱熹 《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

刘宝楠 《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

南怀瑾 《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焦循 《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王焕镳 《墨子校释》(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郭庆藩 《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

王先谦 《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版)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方勇、陆永品 《庄子诠评》(巴蜀书社1998年版)

▲刘生良 《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先谦 《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61年版)

陈奇猷 《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严北溟 《列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陈广忠 《淮南子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高亨 《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孙星衍 《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986年版)

▲来可泓 《国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诸祖耿 《战国策集注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郭丹 《左传国策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泷川资言 《史记会注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班固 《汉书》(中华书局1987年点校本)

张大可 《史记研究》

韩兆琦 《史记通论》

郭双成 《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张新科 《史记研究史略》、《史记学概论》

▲萧统 《文选》(六臣注,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郭茂倩 《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吴兆宜 《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

李兆洛 《骈体文钞》(四库备要本)

夏传才 《曹操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赵幼文 《曹植集较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袁行霈 《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

王孟白 《陶渊明诗文校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顾绍柏 《谢灵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谢脁 《谢宣城诗集》(四库备要本)

▲魏耕原 《谢脁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倪璠 《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点校本)

徐震堮 《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

潘树广 《中国文学史料学》(黄山书社1992年版)

谢灼华 《中国文学目录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徐复观 《中国文学精神》(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文学史、批评史、文化史及其他理论书略)

第二篇:中国古代史专业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方向阅读文献与书目

红色字体表示图书馆有,蓝色表示没有 绿色表示期待看

1.古籍

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宋书,〔梁〕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魏书,〔北齐〕魏收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梁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

陈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北齐书,〔唐〕李百药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中华书局1971年版

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隋书,〔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撰,中华书局1976年版

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元〕胡三省注,顾颉刚等点校,中华书局1956年版 华阳国志校注,〔东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

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文选,〔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洛阳伽蓝记校释,〔北魏〕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1987年版

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颜氏家训集解,〔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唐六典,〔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

初学记,〔唐〕徐坚等撰,中华书局1962年版

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

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撰,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

建康实录,〔唐〕许嵩撰,张忱石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

太平御览,〔北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1960年版(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复制重印) 文苑英华,〔北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1966年版

册府元龟,〔北宋〕王钦若等撰,中华书局1960年版

唐会要,〔北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55年版

五代会要,〔北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98年版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中华书局1986年版(据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十通本影印) 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版(据世界书局本影印)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

金石萃编,〔清〕王昶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据1921年扫叶山房本影印) 八琼室金石补正,〔清〕陆增祥撰,文物出版社1985年(据吴兴刘氏希古楼刊本影印) 廿二史考异,〔清〕钱大昕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廿二史札记校证,〔清〕赵翼撰,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

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7年版(据上海文瑞楼版影印) 历代职官表,〔清〕纪昀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刘祜仁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三国会要,〔清〕杨晨撰,中华书局1956年版

南朝宋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南朝齐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南朝梁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南朝陈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两晋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据广州广雅书局刻本复制重印)

全唐文,〔清〕董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三国志集解,卢弼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版

晋令辑存,张鹏一撰,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赵万里集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赵超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赵超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唐五代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辑录,唐耕耦等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吐鲁番出土文书,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文物出版社1981—1991年版 二十五史补编(

二、

三、四册),中华书局1955年版

2.今人论著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4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谷川道雄(日)著,马彪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上、下),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

9、1981年版

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吕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谷川道雄(日)著,李济沧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隋唐五代史 (上、下) ,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隋唐五代史 (上、下) ,吕思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隋唐史,岑仲勉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剑桥中国隋唐史,〔英〕崔瑞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寒柳堂集,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二)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唐长孺著,三联书店195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著,三联书店1957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山居存稿,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89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严耕望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91年版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毛汉光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毛汉光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读史集,何兹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读史存稿,缪钺著,三联书店1963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才不才斋史学论文集,祝总斌著,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黎虎著,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探索,郑欣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六朝史论,朱大渭著,中华书局1998年版

唐研究论文选集,池田温(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国史探微,杨联陞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六朝隋唐),刘俊文主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刘俊文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五朝门第,王伊同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

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刘淑芬著,学生书局(台北)1992年版

拓跋史探,田余庆著,三联书店2003年版

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逯耀东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5年版 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康乐著,稻禾出版社(台北)1995年版

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张金龙著,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胡如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汉晋唐时期农业(上、下),张泽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唐代工商业,张泽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唐代阶级结构研究,张泽咸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唐代财政史稿(上、下),李锦绣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

5、2001年版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编卷中),严耕望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北)1963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

三、四卷),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汉唐外交制度史,黎虎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 北魏官僚机构研究,郑钦仁著,牧童出版社(台北)1976年版

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甘怀珍著,财团法人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台北),2003年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上、下),张金龙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高敏著,大象出版社1998年版

府兵制度研究,岑仲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府兵制度考释,谷霁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唐书兵志笺证,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62年版

北周六典,王仲荦著,中华书局1979年版

北周地理志,王仲荦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九朝律考,程树德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

历代刑法考,沈家本撰,邓经元、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

魏晋神仙道教,胡孚琛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汉唐佛寺文化史,张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王晓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魏晋隋唐乡村社会研究,齐涛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黄烈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乌桓与鲜卑,马长寿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马长寿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

北朝胡姓考,姚薇元著,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陈连庆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周伟洲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蔡鸿生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

西域史地文物丛考,马雍著,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著,三联书店1957年版

西域史地丛稿初编,张广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朱雷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敦煌艺术宗教与精神文明,姜伯勤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姜伯勤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

敦煌学十八讲,荣新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荣新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余太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著,三联书店2001年版

唐代的外来文明,谢弗(美)著,吴玉贵译,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王小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隋唐帝国与东亚,〔日〕堀敏一著,韩昇编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北周珍贵文物,贠安志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荣新江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日中国际共同研究――地域社会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日〕谷川道雄编,玄文社1989年版

九品官人法の研究——科举前史,〔日〕宫崎市定著,同朋舍1956年版

秦汉隋唐史の研究,〔日〕滨口重国著,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年初版、1971年再版 六朝史研究政治•社会篇,〔日〕宫川尚志著,平乐寺书店1964年初版、1977年再版

中国古代籍帐研究概观•录文(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报告31),〔日〕池田温著,东京大学出版会1979年版

六朝贵族制社会の研究,〔日〕川胜义雄著,岩波书店1982年版

魏晋南朝の贵族制〔日〕越智重明著,研文社1982年版

六朝贵族制研究,〔日〕中村圭尔著,风间书房1987年版

中国贵族制社会の研究,〔日〕川胜义雄、砺波护编,同朋舍1987年版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日〕窪添庆文著,汲古书院2003年版

魏晋南北朝时代の民族问题,〔日〕川本芳昭著,汲古书院1998年版

六朝都督制研究,〔日〕小尾孟夫著,溪水社2001年版

中国中世史研究-六朝隋唐的社会与文化,〔日〕中国中世史研究编,东海大学出版会1970年版

隋唐帝国と东亚世界,〔日〕唐代史研究会编,汲古书院1979年版年版

中国都市の历史的研究,〔日〕唐代史研究会编,刀水书房1988年版

3.期刊

历史研究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

中国史研究

文史

汉学研究(台)

考古学报

考古

文物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武汉大学)

唐研究

东洋史研究(日)

东方学报(日)

东洋学报(日)

第三篇:先秦两汉参考书目

(一)文学作品 1.先秦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 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程树德《论语集解》,中华书局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中华书局 郭庆藩《庄子集解》,中华书局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 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 洪兴祖《楚辞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屈原集校注》,中华书局 2.汉代

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 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 费振刚、仇仲谦《全汉赋校注》,广东教育出版社 俞绍初《建安七子集》,中华书局 余冠英《三曹诗选》,中华书局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

裴骃集解,司马真索引,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 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 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中华书局 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本社 俞绍初《王粲集》,中华书局

(二)文学史及文学研究专论 1.先秦

褚斌杰、谭家健《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茅盾《神话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中华书局 闻一多《神话与诗》,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 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 谭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新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金开诚《屈原辞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聂石樵《屈原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

2.两汉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韩兆琦《先秦两汉散文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清钟《汉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 陶秋英《汉赋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 韩兆琦《史记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运熙《汉魏六朝乐府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鹏廷《建安七子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2013年高考历史纠错题库之先秦史

第一专题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史

1.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

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期( T5P2 )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克敌者”依据功劳的大小被授以官职和土地,可判断自夏、商、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已遭到破坏。选A项。

2.1975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的铜器中,有裘卫四器的铭文记载:共王三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的一块玉璋,租得矩伯的十田;共王五年,裘卫用自己的五田与邦君的四田相交换;共王九年,矩伯取裘卫一辆车子和车马的饰件,裘卫另外送给矩妻四卷帛,矩伯便把一片土地和林木送与裘卫。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P5T8 )

A.西周商品经济繁荣B.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主要史料

C.分封制瓦解D.奴隶制土地国有制被破坏

【解析】根据材料中“租田”“交换田”“送田”等信息,选D项。

3.(2013·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A.治之经,礼与刑B.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C.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法家学说。A项是儒家思想家荀子的主张;B项是道家思想家庄子的思想;C项是法家思想家韩非子的思想;D项是墨子的思想。故选C。【答案】C

4.(2013·洛阳模拟)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与阅读的能力。材料意思是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材料体现的是道家无用思想,D项属于老子思想。A项是心学,B项是董仲舒的主张,C项是荀子的主张。

【答案】D

5.(2012上海)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P4T3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作为单选题,选C项。

6.右图(图略)是位于山东临淄城南的稷下学宫,约创办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当时中国最大规模的中华精神汇聚处,最高等级的文化哲学交流地。稷下学宫的出现说明( P6T10 )

A.齐鲁大地自古就有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

B.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和发展

C.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春秋时期齐鲁大地思想活跃,哲学家辈出

【解析】B从材料中“公元前4世纪中叶”可知,稷下学宫出现于战国时期,故选B项。A、D两项中的“齐鲁大地”与材料中“当时中国”不符,D项时间也不符,排除。汉代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C项。

7.淅川下寺曾发掘出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出土了大量青铜礼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溶模工艺。这一发现,把我国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历史提早了一个多世纪。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

A.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B.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

C.青铜器上的铭文有助于印证古代史料的真伪

D.春秋时期各国主要使用青铜器进行农业生产

【解析】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商周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楚国墓群应在长江流域,排除B项;青铜器在当时比较珍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D项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C项。

8.(2013·洛阳模拟)《百官春秋》记载:“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其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周)成王时,彤伯(王室成员)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因之。”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

A.中央官制B.嫡长子继承制C.王位世袭制D.地方行政制度

【答案】A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因之”,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中央官制的继承与发展,故选A项。B、C两项一题干材料不符;D项显然不符合秦朝的史实。

9.(衡阳市2013年高三第二次联考T2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材料体现了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兵家思想

【译文】《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改变得了它。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又没有人能实行。

【答案】A

第五篇:纳粹德国史 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书目:

朱庭光主编:《法西斯新论》,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朱庭光主编:《法西斯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弗·卡斯顿:《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艾伦·布洛克:《大独裁者希特勒--暴政研究》,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约翰·托兰:《从乞丐到元首--希特勒一生》,北京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莱因哈德·屈恩尔:《法西斯主义剖析》,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桧山良昭:《希特勒的阴谋--国会纵火案内幕》,工人出版社1985年版。 沃尔夫冈·维佩曼:《欧洲法西斯主义比较(1922~1982年)》,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

威尔海姆·赖希:《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海因茨·赫内:《德国通向希特勒独裁之路》,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罗衡林著:《通向死亡之路:纳粹统治时期德意志犹太人的生存状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赵鑫珊著:《希特勒与艺术》,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托尔斯腾·克尔讷著:《纳粹德国的兴亡》,李工真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罗伯特·埃德温·赫泽斯坦著:《纳粹德国的兴亡》,楼玲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克劳斯·费舍尔著:《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萧韶工作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威廉·夏伊勒著:《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董乐山等译,三联书店1974年版。

阿尔贝特·施佩尔著:《第三帝国内幕》,邓蜀生等译,三联书店1982年版。 艾伦·布洛克:《大独裁者希特勒〔暴政研究〕》,朱立人、黄鹂、黄佩铨译,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塞巴斯蒂安·哈夫讷著:《解读希特勒》,景德祥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

夏尔·贝特兰著:《纳粹德国经济史》,刘法智、杨燕怡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海因茨·赫内:《党卫队——佩骷髅标志集团》,江南、杨西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雅克·德拉律著:《盖世太保史》,黄林发、萧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鲁珀特·巴特勒著:《盖世太保——希特勒的秘密警察史(1933-1945)》,罗衡林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时代生活编辑部:《第三帝国·党卫队》,孙逊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时代生活编辑部:《第三帝国·权力风云》,张显奎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时代生活丛书编辑著:《第三帝国:新秩序》,张显奎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古德龙·施瓦茨著:《纳粹集中营》,樊哲等译,刘洪普校,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克劳斯·费舍尔著:《德国反犹史》,钱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奥托·克劳乌斯和艾利卡·库尔卡著:《死亡工厂》,白林和魏友编译,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亨利·弗莱德兰德著:《从“安乐死”到最终解决》,赵永前译,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古多·克诺普:《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王燕生、周祖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格哈特·温伯格著:《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欧洲的外交革命,1933-1936年》,何江、张炳杰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瓦尔特·胡巴奇编:《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1939-1945)》,张元林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格茨·阿利著:《希特勒的民族帝国:劫掠、种族战争和纳粹主义》,刘青文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阿诺德·托因比、维罗尼卡·M·托因比合编:《希特勒的欧洲》,孙基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维尔·贝特霍尔德著:《四十二起谋杀希特勒案件》,龚新康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鲁道夫·赫尔佐克著:《希特勒万岁,猪死了!》,卞德清等译,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

Broszat, Martin ,The Hitler State:the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Third Reich,New York,1981. Chele、Ferguson and Vaughan ed.,Neo-Fascism in Europe,Longman Group,1991. Grunberger,Richard,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Third Reich, Pelican Books,1991.

Hitler, Adolf, Mein kampf, Boston,1971. Kater, Michael, The Nazi Party: A Socil Profile of Members and Leaders, 1919---194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Koch,H.W. ed., Aspects of the Third Reich, London 1985.

Lunn and Thurlow ed.,British Fascism:Essays on the Radical Right in Inter-war Britain,New York,1980. Mosse, George L., The Crisis of German Ideology: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the Third Reich, New York, 1981. Noakes,Jeremy and Pridham, Geoffrey ed.,Documents on Nazism,1919~1945,London,1974. Noakes and Pridhim ed.,Nazism 1919~1945,Vol.2:State,Economy and Society 1933~39,University of Exeter,1984. Robert, Brady,The Spirit and Structure of German Fascism, New York,1969. Schoenbaum, David, Hitler’s Social Revolution: Class and Status in Nazi Germany 1933~1939,London,1967.

上一篇:学前教育专业见习方案下一篇:小区宠物家畜家禽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