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广播史

2024-05-03

中国电视广播史(通用6篇)

篇1:中国电视广播史

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背景:

⑴ 建国三年来,人民广播事业有了较大发展:1952年10月,全国有广播电台71座

⑵ 但人民广播存在许多缺点:

① 各地电台发展得多,但功率小

② 编辑、技术人员、有经验的干部非常欠缺

③ 广播节目质量普遍不高

④ 广播收音网的建设不健全,不巩固

⑤ 广播工业薄弱

广播工作有待总结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的召开

⑴ 1952年12月1日—11日,中央广播局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

⑵ 参加会议的有各地电台台长,广播器材厂厂长,中央广播局有关负责人及其他电台工作人员,共176人。

⑶ 总结三年来的经验和成绩,研究问题和缺点,确定今后发展的方针和任务:

① 事业发展方面,提出:“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方针

② 宣传方面,提出“精办节目”的口号

⑷ 梅益发表讲话:《1953年广播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第二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1954年11月在北京召开,118位代表。梅益做题为《学习苏联广播工作经验,改进我们的广播工作》的报告确定广播的具体任务: ①宣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②宣传国家建设的巨大成就 ③宣传苏联建

设成就

4探讨提高广播质量的方法学习苏联经验的负面影响:① 减少甚至中断了广播中的批评性报道

② 大量削减了地方台的自办节目,削弱了地方台的特色。

第三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

11955年12月15日—22日在北京举行

2讨论发展我国广播事业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十五年远景规划,修订第一个五年计划后两年计

3研究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的方针、规划

4影响: ⑴使广播工作者明确了方针和发展方向⑵全国掀起了建设农村广播网的高潮

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

11956年7月25日—8月16日在北京召开

2各地台长、副台长52人,及中央广播局有关负责人出席

3对建国以来广播工作几个主要方针做了评价

① 广播电台既管宣传又管技术的方针是正确的② 基本建设中,先中央后地方,重点发展的方针是基本正确的。

③ 关于宣传工作中,以中央台为基础,地方台为补充的问题

Ⅰ认为地方台应多数时间转播中央台的节目,是错误的Ⅱ但地方台在一定时间转播中央台的某些节目,是必须的④ 关于发展广播收听网的问题: 发展有组织的收听为主,个体收听为次的方针是正确的 4关于办好新闻性,文艺性节目的意见:

① 改进新闻报道,做到又多又快又短又好

② 扩大节目取材范围,更多地关心和指导人民生活

③ 要在广播中展开批评

④ 在广播中展开自由讨论

⑤ 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

⑥ 要让听众听到更多的节目

Ⅰ增加每天的播音时间 Ⅱ增加电台

 这是一次总结经验,承前启后,意义重大的会议

第八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背景:

1963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全面好转

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思想文化方面“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21964年4月3日—21日在北京举行

3提出继续加强对国外的宣传,巩固和适当发展农村广播网等任务

4认为应加强电台的安全保卫工作和内部的政治思想工作

5印发梅益起草的《整改提纲》.第九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

11966年3月20日—4月9日在北京召开

2周恩来指出:努力办好广播,确保电台安全,为全中国、全世界人民服务.3会议提出,在一切工作中突出政治

4要求加强电台的安全保卫工作

5提出要办好各类为农民服务的节目

6文革中,正确的意见和措施未能贯彻执行

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1980年10月7日—18日,在北京召开对过去30年来的广播宣传工作的总结:

⑴ 正确认识广播电视的性质,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群众

⑵ 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是搞好广播电视宣传的关键

① 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广播电视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 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② 宣传工作中的三条基本要求: 讲事实,讲真话,讲道理

⑶ 充分掌握广播电视的特点, 才能提高节目的质量.⑷ 中央与地方广播,无线与有线广播,有分有合,互为补充,构成宣传整体规划了广播电视业的奋斗目标:

到本世纪末,建成自成体系的广播和电视宣传网

广播电台、电视台成为电化教育、科学普及、文艺欣赏和娱乐的重要阵地.国际广播电台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一支可以信任的舆论力量.会议强调, 广播电视要首先解决 “自己走路”的问题

“自己走路”的内涵:

⑴ 要自己动手,自力更生

⑵ 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定自己的报道思想和报道计划,开展新闻、评论工作 ⑶ 要注意发挥自己的特点,稿件的采编和节目录制都应体现出广播电视的特色和风格.5 意义:

⑴解放了广播电视工作者的思想,调动了积极性,激发了创造力

⑵标志着广播电视宣传的进一步拨乱反正和改革的起步从会后到1983年,广播电视¡°自己走路¡±的主要表现:

⑴ 电台、电视台自己的以¡°短¡±、¡°快¡±为特点的新闻明显增多

① 各地 ¡°读报台¡±、¡°抄报台¡±逐渐减少

② 电台新闻字数的变化: 重要新闻500字左右 动态消息300字左右 简讯100字左右 ③ 新闻的时效性增强

④ 从1981年7月日起,CCTV的《新闻联播》大为改观:

新闻短了

与地方电视台的联系增强.通过国际通信卫星,更容易获取国外新闻

将口播新闻与录像新闻混合编排,丰富了国内新闻的内容

⑤ 1982年,中共中央规定,从9月1日起,将我国重大新闻提前到在CCTV19点的《新闻联播》

中发布,从此CCTV也成为一个独立的新闻发布机关

⑵ 广播评论重新上马,电视评论初现荧屏

① 1980年,中央电台共播出评论132篇

② 1980年9月28日,中央电台播出《大快人心的审判》

是中央各新闻单位第一篇有关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评论

③ 电视评论:CCTV第一个评论性专栏:《观察与思考》

⑶ 80年代初出现主持人节目

⑷ 远距离教育的发展:

① 1979年,创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② 1981年创办中央农业广播学校

⑸ 电视剧的复苏和发展

① 1958年—1966年是电视剧的开创和初步发展阶段

② 文革期间是停顿阶段

③ 文革后开始恢复。

1978年CCTV共播出8部电视剧

④ 1979年CCTV播出18部,1982年播出235部

⑤ 1980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全国优秀电视剧评选。1983年后,定为“飞天奖” ⑥ 1979年,CCTV开始从国外购进电视剧和影片

⑧ 1983年10月,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成立

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1983年3月31日—4月10日在北京举行吴冷西部长作了题为《立志改革,发挥优势,努力开创广播电视新局面》的报告 3 确定广播事业的奋斗目标:到本世纪末,使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4 强调广播电视的业务方针:“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

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篇2:中国电视广播史

1.1922年12月,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把第一套无线电设备从美国运到上海。

2.与《大陆报》合作,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这是中国开设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3.时间长,影响大的外商电台—开洛公司广播电台(美国 1924.05-1929.10)4.映雪终嫌光太远,照书还喜一灯妍-----郭沫若于1941年题赠绿川英子(佳木斯)

5.独具特色的反法西斯广播电台---苏联呼声 华语播音员:乐嘉树 桂碧清 6.在中国广播之父刘瀚的积极努力下,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正式播音,呼号XOH,这是我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早期中国官办广播电台还有沈阳广播电台,天津广播电台和北京广播电台(哈尔滨+沈阳+天津+北京)。

7.三类民营广播电台:教育性、宗教性、商业性

8.1928年8月1日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创办人:陈果夫 9.我国最早的广播剧《恐怖的回忆》

10.1940年12月30日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1943年停播,1945年8月恢复播音(延安西北盐店子村)

11.延安(陕北)台的3次转移:第一次:转移子长县好坪沟村;第二次:河北涉县沙河村,建立新台:第三次:迎接胜利,北上平山。

12.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第一台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逐渐成为全国广播事业的中心

中央台早期开办的2个新闻节目《首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以上俩个节目延续至今。)13.建国初期,初步建立了以中央台为核心的广播宣传网,包括中央、各大行政区、省、市四级广播电台。

14.1953年北京、天津等地的私营广播电台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也相继完成,大陆的广播电台全部由国家经营。

15.最早的有线广播站:1946年 哈尔滨 齐齐哈尔 16.1952年4月1日,全国第一座以县为区域范围的广播站---九台县广播站正式播音

最早一批电视台诞生: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和哈尔滨电视台 17.1950年4月22日,新闻总署发布《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要求全国普通设置收音员,这是建国后第一个由政府公布的有关无线电广播的政令。18.开办对少数民族广播节目:1950年5月22日,中央台第一个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藏语广播)开播

19.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9月2日正式播出。10月1日,第2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问世。12月20日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前身)开播。中国最早的一批电视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上海+哈尔滨+北京)

20.电视新闻片和纪录片是早期电视新闻的基本形式,因此这个时代的电视新闻又有“新闻纪录片时代”之称。时效性差,内容以正面报道为主 21.三次“笑的晚会”(1961 1962)电视剧: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22.重要会议:A.1979年8月18日-27日,第一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B.1980年2月25日-3月9日,全国广播事业规划会议。提出要把电视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C.1980年10月7日-18日,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自己走路”方针。D.1983年3月-4月10日,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

23.中国电视“走自己的路”的标志性开端是1979年8月召开的首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

24.1979年9月15日-10月21日,中央电视台与地方电视台共同合作播出25个省市推荐的100多小时的节目。这事我国第一次组织的大规模电视节目交流。25.1980年,第一部译制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美国加里森赴死队)

26.1979年1月28日,第一条广告,上海电视台---参桂补酒。同年11月,中宣部正式批准新闻单位承办广告。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放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是第一次播出带广告的儿童系列节目。

27.1981年第一部国产电视剧《敌营十八年》播出后观众批评问题:创作理论,经验不足

28.1982年《蹉跎岁月》导演蔡晓晴获得首届电视“飞天奖”优秀导演奖 1981年底山东电视台成为第一家拍摄连续剧的地方电视台《武松》

29.国内新闻最早的突破口是批评性新闻。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推出第一个述评性新闻专题栏目《观察与思考》,首播节目《北京居民为什么吃菜难》---第一个正式使用“主持人”成为的节目,出镜记者庞啸被视为第一位新闻性节目主持人。1985年《观察与思考》栏目重新开播;1988年10月改为《观察·思考》。30.1981年4月,全国新闻工作会议座谈会,着重讨论“全国一盘棋”共同办好《新闻联播》的问题。

31.电台主持人“北徐南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空中之友》--徐曼;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大众话题》--李一萍

32.1980年《丝绸之路》播出:中国电视第一次对外开放协作和第一部电视系列片。

33.1981年是电视体育转播跨时代的一年,体育节目兴起。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报道标志着中国电视的体育报道进入了成熟时期

34.1984年,上海电视台新闻台中心投入使用,在全国各电视台中率先实现了工作流程的“采编播一条龙”并在全国最早实现了新闻节目的直播。1987年创办了全国第一个杂志型新闻专栏《新闻透视》

35.1984年7月19日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国际时事专栏《今日世界》开播 1984年央视在《新闻联播》开始推出现场报道 36.电视经济栏目的诞生:经济栏目首先诞生在上海电视台1981年10月《市场掠影》;1984年中央电视台设立经济部1985年《经济生活》栏目开播

37.1987年2月1日中央电视台以经济宣传为主的第2套节目开始向全国播出,同时开播《综合经济信息》;1989年12月18日21点《经济半小时》开播 38.1991年3月15日首次举办《“3·15国际维护消费者权益日”—消费者之夜晚会》此后成为约定俗成的“消费者的节日”

39.1986年12月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正式开播,以增强竞争意识、提高收听效率为指导思想,以大板块、主持人和热线电话为主要特征的“珠江模式”诞生。40.1988年《望长城》合拍启动,在中国电视记录片创作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41.1989年1月9日正式播出的《地方台50分钟》在纪录片发展上贡献最大。42.宁夏与辽宁台合拍的《沙与海》获得1991年第28届亚洲广播电视联盟大奖,是我国纪录片首次在国际上获奖。43.41.电视教育节目走进人们生活:外语教学;专题讲座;电视办学;教育电视台(1986建立)

44.1997年8月11日,国务院发布了《广播电视管理条例》,9月1日起全国实行,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广播电视活动的行政法规。

45.1991年我国第一个有线电视台—湖南有线电视台开播,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兴建有线电视台的热潮

46.在广播电视诸多创收项目中,广告业务一直是产业经营的龙头。

47.中央电视台于1993年起开发标版广告,第一届“标王”—孔府宴酒

48.《东方时空》是中国新闻杂志栏目成熟的标志。1993年开播,最初由《东方之子》《金曲榜》《生活空间》《焦点时刻》四个板块组成(选择)49.《新闻调查》:调查性报道的发展。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栏目,标志着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走向成熟 50.电视谈话节目以《实话实说》(1996年3月16日开播)的创办标志 a.面对面双向交流的互动性;b.即兴性现场发挥的魅力

51.1991年我国第一个行政区域性的电视台—湖南有线电视台开播。

52.1997年,中央电视台提出重大新闻要采用现场直播的手段,几次重要的事件直播(“黄河小浪底工程”“长江三峡大江截留”“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电视直播观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53.在所有广播电视节目中,电视剧最先开始市场化。54.2003年被广电总局确定为“广播发展年”; 2004年被广电总局确定为数字发展年和产业发展年。

55.多年来香港的广播实际上是香港电台和商业电台两家争雄。(填空)

56.1957年5月丽的呼声有限公司经营的丽的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开播,是香港历史上第一家电视台,最初只设英文台,1963年增开中文台。57.1967年11月“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无线电视台)开播,是香港第一家无线发送的电视台,没有翡翠(中文台,广东话)和明珠(英文台)两台。与广播不同,香港的电视采取私营体制,没有官办电视台。58.台湾电视事业进入“台视”“中视”“华视”三台鼎力时期并一直延续至1997年。(填空)

59.“飞天奖”采取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的办法进行评选。同年《大众电视》主办了“大众电视金鹰奖”完全由群众投票选举。三.简答及论述

1.早期解放前广播电台优良传统(简答)

答:A.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B.坚持无产阶级新闻的党性原则 C.依靠群众办广播

2.城市电视台崛起的历史原因及节目特色?(简答)

答:原因:1984年和1985年是城市台建立的高峰 A.城市台的崛起是由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引发的壮观景象 B.城市电视台的崛起是“回收办”决策的产物 C.城市电视台的崛起是电视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特色:A.鲜明的地域性B.突出的城市性C.积极的参与性D.“横向联合”的发展策略

3.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发展 答:A.1978年1月1日正式播出;B.1981年7月1日实行第一次改版;C.1987年再次进行改革;D.实行两个播音员串联播音;E.增设《观众论坛》《观众信箱》;F.时效性高,短信闻增多

4.《新闻联播》对重大新闻的首发权的确立

答:1987年9月1日起重大新闻的发布时间从原来20点提前到《新闻联播》播出时间19点。重要新闻首先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发布,标志着中央电视台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新闻发布机构。5.电视新闻直播的出现转播党的十三大

答A第一次现场直播党代会开幕式实况,并通过卫星向全世界转播B第一次对党代会的全体会议做连续性报道C第一次明确规定领导人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原则上可以公开报道。

6.电视转播大型体育活动走向成熟

答:A.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在上海举行,上海电视台成为第一次承担大型体育转播任务的地方电视台 B.1986年上海电视台现场直播国际女子马拉松赛 C.电视体育报道最重要的进展是打破了中央电视台对国际赛事独家转播和报道的局面 D.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报道标志着中国电视的体育报道进入了成熟时期 7.电视剧逐渐走向成熟

答:A.80年代中期以后,电视连续剧逐渐成为电视剧创作的主流 B.1985年《四世同堂》开创我国长篇电视剧创作的先河 C.1987年《红楼梦》引起热烈反响到达这一代人所能达到的高度 此时电视连续剧的创作越来越表现出通俗化的态势,一批“市民化”“通俗剧”“情节剧”走上荧屏 D.在第八届“飞天奖”评选中通俗剧《乌龙山剿匪记》火电视连续剧三等奖,《啼笑因缘》获提名奖,标志着通俗电视连续剧获得的成就和电视界对电视连续剧通俗化方向的肯定 E.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中国电视剧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F.1987年中央电视台无锡外景基地举行落成典礼,是我国第一个专供制作电视节目的外景基地 G.1988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建成了国内第一座室内摄影棚。8.分析1990年《渴望》引起空前的收视热潮的原因 答:《渴望》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室内剧,获第九届金鹰奖优秀连续剧等 A.《渴望》现象:是中国电视连续剧向大众化,通俗化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开启了电视剧商业化的先河;引发了我国以基地化生产方式制作大型室内剧的潮流 B.《渴望》热的缘由:a.《渴望》满足了观众对国产长篇电视连续剧的渴望b.《渴望》的思想内涵契合了播出时的时代需求,准确把握了观众的心态 c.《渴望》强烈的轰动效应还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 9.春节晚会 答:A.1983年导演黄一鹤和邓在军指导了第一届春节晚会,晚会的主题是“团结,欢乐,希望”在名称内容形式气氛等各方面都为以后历届春晚起到奠基作用,标志着我国电视文艺晚会进入成熟时期:a.采用现场直播 b.设立点播电话 c.起用主持人(马季,姜昆,王景愚和刘晓庆)B.1984年春晚(导演黄一鹤)两岸三地的演员同台献艺,在中央电视台演出史上是空前的举动,并成为一个传统 C.1990年春晚采取了设置戏剧,曲艺,歌舞三个代表队进行表演竞赛的构思,把竞争机制首次以游戏方式引进晚会。10.《焦点访谈》 答:《焦点访谈》是电视新闻评论的里程碑。1994年4月1日19时38分开播,先后接待了3任国务院总理的观察,座谈。特点:A.融“评”于“述”,以“述”代“评”,用事实说话 B.评论语言形象化,评论立体多元化 11.卫星事业发展、卫星电视的优势及卫星电视存在的问题

答:发展:a.1992年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卫星电视频道;b.1994年1月1日山东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上卫星播出,标志着我国东部地区省级电视台发展卫星电视的开端;c.1999年10月海南卫视的开播标志着31个省级电视台节目已全部卫星传送。{(简答)优势:a.具有广阔的覆盖能力b.保证传送节目的高质量c.投资省,见效快d.为观众提供来自不同地区的多种类型的节目。}{(填空或选择)存在的问题:a.定位的尴尬b.处境的尴尬c.竞争的尴尬} 12.广电机构整合与集团化的动因

答:a.市场竞争压力 b.新技术革命的必然要求 c.节约交易费用的因素 d.规模经济的要求 e.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 13.数字技术时代电视媒体的特点

答:a.频道资源极大丰富; b.拓展网络而经营空间; c.实现对接收端的控制,形成巨大的新经济增长点; d.提高节目的市场价值; e.打破电视市场现有的格局,冲破产业界限,带来媒体融合,全面推进电视业的市场化进程。14.《望长城》的失败突破(论述)

答:A.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普通百姓;B.主持人成为节目的一个角色,与被拍摄对象融为一体,特别是焦建成的本色主持,使中国的电视主持艺术产生了质的飞跃;C.运用同期声增加现场感和鲜活感;D.使用长镜头,灵活运用抓拍,抢拍,偷拍等手法。

15.90年代以来我国谈话节目的基本形态与类型

答:A.新闻信息类的谈话节目:强调准确性,权威性,贴近性。如《东方之子》B.社会话题类的谈话节目:强调愉悦性,放松感和平民化。如《实话实说》 C.感情娱乐类的谈话节目:强调戏剧性,娱乐性。如《艺术人生》(展开实力说明)16.以《东方时空》为标志,中国电视整体的屏幕形象由以节目为核心变为以栏目为核心?

答:A.生产理念:逐渐摸索出连续性,系列化,批量推出的选题策划,拍摄制作的路子

篇3:中国电视广播史

为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科技的发展, 为广大广电科技工作者提供创新争优、彰显才华、获得奖励与荣誉的平台,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于1999年创办了“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广播电视科技杰出贡献奖”。

该奖项由中广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承办。创办初期, 该奖项为“有线电视科技杰出贡献奖”, 旨在奖励为有线电视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评奖面仅在有线电视科技领域进行, 每两年评选一次。为适应形势发展, 满足广大科技人员的要求, 2007年该奖项改为“广播电视科技杰出贡献奖”, 评奖面扩展到广播电视科技各领域, 每年评选一次, 至今已评选8届, 近80人获奖。获奖者都在广电科技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具有广泛的影响。

为了深入宣传获奖者所做的贡献, 现把历届获奖人物名单汇总公布。

1999年首届中广学会有线电视科技杰出贡献 (荣誉) 奖获奖名单

徐崇华原广电部副部长、中广学会副会长 (荣誉奖)

熊盛清原湖北省沙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刘衍生原青岛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青岛有线电视台台长

陈晓宁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孙宏明上海市有线网络公司总经理

黄吴明原北京电视设备厂总工程师

黄如星浙江省广播电视科学研究所所长

章加兴原国家广电总局设计院信网所所长

高纪成山东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赵浩义陕西省商洛地区广播电视局局长

2000年度中广学会有线电视科技杰出贡献 (荣誉) 奖获奖名单

许中明原广电部副总工程师、中广学会技研委主任 (荣誉奖)

张伯人原吉林省广播电视厅总工程师

陈贵钦原福建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

马明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

张万书原广电标准化委员会电缆电视标准化委员会主任

祝安泰原大连有线电视公司总工程师

林敦原武汉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

杨宾华原青岛有线电视台常务副台长 (女)

沈雷明浙江广联有线电视传输中心主任

尹进军原江苏省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

2002年度中广学会有线电视科技杰出贡献 (荣誉) 奖获奖名单

章之俭原广电部科技司司长、广电学会技术研究委员会主任 (荣誉奖)

张小棣广东省广电网络公司总经理

梁昭成广西省柳州市视通网络信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金乃辉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中心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刘定林九州电子科技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开发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郝军新疆广电局副总工程师、广研所所长、广电传输公司总经理、副研究员

陈明希福州广电集团顾问、高级工程师

李鉴增北京广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焦方性北京科林电视设备公司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李建光湖南省广电网络传输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2004年度中广学会有线电视科技杰出贡献 (荣誉) 奖获奖名单

何允原上海市广电局副局长、总工程师 (荣誉奖)

李戈中广影视信息网络公司副总经理

吴仁勇安徽省广电信息网络公司总经理

唐明光电子科大通信工程学院教授

熊承国无锡路通电子技术公司副总经理

尤效成内蒙广电信息网络公司总经理

蒋庆涵中广有线信息网络公司总裁

许如钢江苏省广电网络中心主任

孙朝晖山东省青岛市广电局副局长

吴瞻民北京歌华有线网络公司副总经理

2006年度中广协会有线电视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奖名单

陈学年成都雷华科技公司总经理、研究员

杨军山河北省广电网络公司总工程师、正高

吕建杰深圳天威视讯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高级经济师

周厚祺原北京广播器材厂副总工程师、亚特兰大公司技术顾问、正高 (女)

刘钦赐福建漳浦县广电局局长、工程师

严亚军宁夏广电网络公司总经理、高工

施国强原信产部电信管理司处长、正高

邵新大连天途有线公司总经理、高工

刘剑波中囯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2007年度中广协会广电科技 (无线) 杰出贡献奖获奖名单

李栋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锡安国家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正高

冯传瑾北京电子集团公司原副总工程师、正高 (女)

李天德国家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原局长、高工

章近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正高

丁清槐浙江省中波发射管理中心主任、正高

高南军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监测中心总工程师、正高

周国材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正高

周柏生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高工

黄坚坚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技术中心转播传输科科长/高工 (女)

2008年度中广协会广电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奖名单

张琦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女)

林宝成南京广电集团南京电视台副台长、正高

谢锦辉广电总局规划院副院长、正高

李铮甘肃广电总台无线传输中心535台台长、工程师

崔建伟中央电视台技术录制二部副主任、正高

崔朝阳广电总局监测中心573台台长、正高

林定祥上海东方明珠公司副总经理、正高

王莉娜青海人民广播电台总工程师、高工 (女)

朱日荣广西广播影视局副局长、高工

余英总局无线管理局节目传送处处长、高工 (女)

2009年度中广协会广电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奖名单

张伟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监管中心副主任、正高 (女)

顾建国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电视技术部主任、研究员

钱岳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工程师、正高

吴京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技木中心转播部副主任、高工

傅峰春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总工程师、正高

林长海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正高

汪建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副总裁

龚波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广电计量检测中心主任、正高

王季平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工程师、正高

篇4:中国电视广播史

“广播电视”是广播电视学科研究的主体对象和核心内容。如何为“广播电视”下定义,既是这门学科研究的起点,也是统摄整个理论构架的大思路。1990年版《中国广播电视学》提出:“广播电视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特定范围播送音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这个定义精炼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广播电视基本传输手段及其功能的认知和判断。但24年间,传统广播电视的形态与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IPTV等新业态、新终端应运而生,传统的单一形态的信息传播向图文、音视频和多媒体方向演变,传媒服务由提供信息向提供平台转变,传播手段逐步在向移动终端延伸。新型广播电视不但可以提供信息娱乐服务,还能够完成实时互动、网上购物、订票、缴费等生活所需;在与物联网充分融合后,远程办公、医疗、智能管家等将化为现实。据此,《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提出:“广播电视是指以各种电子通信技术与设备为介质,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广泛传播,通过多种终端为受众提供视听类服务的大众传播媒体。”新定义体现了当代通信技术不断融入广播电视领域的现状,符合传统广播电视向新型广播电视整体转型的战略布局,反映了人们日常接触广播电视由“听、看”到“用、玩”功用的演进,也折射出广播电视挖掘自身优势和借助新媒体,深度融入社会生活所拥有的广泛发展前景。由新定义出发,下一代广播电视将“无处不在”,并引领广播电视理论整体升级。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国内传播环境变化、通讯技术升级,导致传播理念嬗变,对广播电视实施有效传播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传媒新生态条件下对中国广播电视理论和实践改革发展进行准确的学术关照,成为当代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

(张君昌文,摘自2014年第5期《电视研究》)

篇5:广播电视史课件文字整理

• 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属历史科学范畴,又是广播电视学一个分支学科(与广播电视理论、广播电视实务并列)。

• 任务:研究和探讨广播电视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并从中寻求其发展规律和总结历史经验,为办好广播电视服务。• 中国广播电视史

• 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具体过程入手研究、探讨,从中得到有利启示。•

研究分为三阶段:

• 第一阶段:缓慢起步

• 20世纪20年代,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广播事业是新闻事业的一种。• 20年代末期到1937年,初步发展。

•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统区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40年代初期,解放区对广播事业和工作经验总结结合。•

• 第二阶段:曲折发展

• 新中国成立,受50年代后期“左”倾思想和文革“十年”,研究成果不大。• • • • 第三阶段:初结硕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迅速开展。

研究成果:解放区广播史成绩较大;

现代广播史(1923—1949)初获成果;

当代广播电视史(1949—至今)成绩显著。• 总之,中国广播电视史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第一章 广播事业在中国的兴起

1、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

2、中国广播事业历史是从无线广播开始 •(1)中国使用无线电报始于清朝末期。•(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无线电有关的法令:

1915年,北洋政府公布《电信条例》。

3、中国广播事业最早是由外国人经办的。第一节 外国人在中国的广播电台

1、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 :

• 1922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2、1924—1929年,美商开洛在上海创办“开洛电台”。

第二节 中国自办广播事业的开端 背景:无线电广播法令的演变

• 广播电台与通信联络的无线电台; • 收音机与无线电收发报机

1、中国第一部关于无线电广播法规 :1924年8月,北洋政府颁布 《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10月1日,刘瀚建成哈尔滨无线电台。

• 3、1928年1月1日,奉系军阀建立沈阳广播电台。攻占华北后,在天津、北京分别建立广播电台。•

• 1、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根据地建立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

2、三年内战中,延安新华广播台曾数次转移,并更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进北平。

3、建立了“人民广播电台”。

• 4、1949年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后改名广播事业局(简称“广播局”)。•

5、北平新华广播台改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称“中央台”)。

4、中国商营广播电台:

•(1)中国私营商业广播事业的开始 :1927年3月18日,上海的新新公司设立商营广播台正式播出。

•(2)同年,北京出现一座商营的燕声广播台。

第三节 国民党政府广播事业的建立和发展

• 1、1928年8月1日,中央广播电台(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在南京诞生。

• 2、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建立一系列的地方广播电台。

• 3、1932年建立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后改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规范各地方广播电台,领导全国广播事业。

• 4、1939年,国民政府在重庆建立短波广播电台。1940年1月正式定名为国际广播电台。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的广播业

• 背景:

• 1931年11月7日,红色中华新闻社(红中社)诞生,后改名为新华社。

• 中国共产党的广播台就是从新华社的无线电通信报务活动中派生出来的,在很长时期内,广播电台从属于新华社,称新华广播电台。

• 1、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根据地建立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

2、三年内战中,延安新华广播台曾数次转移,并更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进北平。

3、建立了“人民广播电台”。

• 4、1949年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后改名广播事业局(简称“广播局”)。•

5、北平新华广播台改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称“中央台”)。

“十七年”间的广播电视

三、广播电视大跃进的挫折 表现: 1、1960年广播系统开始精简 2、1960年开始大力发展电视(没有条件也要上),1962年电视台发展到50个。

1963年,电视台调整压缩。

四、立足国内,面向世界

• 表现:

• 1、1963年,北京电视台“立足北京,面对世界”的宣传方针。• 2、1963年首次全国电视台对外宣传会议在广州召开。

• 3、1963年,北京电视台与英联邦国际新闻影片社建立协议交流关系。• 4、1964年,第八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号召。• 5、1965年,北京电台派出第一位驻外记者采访报道。(越南北方)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与广播电视

1、“文革”造反与广播宣传 •(1)造反浪潮 • • • • “夺权声明”、“接管声明”(2)广播电视节目

政治内容增加,知识性内容减少,文艺节目几近消失。中央台停播外国音乐

• 广播节目录播制度

• 广播新闻节目几乎照搬“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红旗》杂志)

2、文化大革命时期电视的挫折

•(1)背景:

• 联网播出电视节目的微波传送试验成功; • 北京电视台开始使用电视录像设备。

•(2)表现:

• 1967年1月年北京电视台停播,全国各大电视台陆续停播;同年12月收回广播电视大权。•

3、广播电视建设的发展 •(1)广播

• 1968年陆续恢复;

• 1971年微波干线传送节目; • 1974年中央台调频广播正式播音。•(2)电视

• 1970年全国多数省份开始建设黑白电视台

• 1971年,北京电视台和维新新闻社重新签订协议,开始定期播出《国际新闻》; • 1972年,中国选择德国制式

• 1973年,北京电视台的彩色电视正式开播; • 80年代,中国彩色电视化进程加快。

4、广播电视的转折与发展 •

1、冲突加剧 •

2、拨乱反正 • 表现:

• 1976年,参与“真理标准”讨论和平反报道; • 1978年元旦,《新闻联播》设立;

• 1978年,北京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 1978年底,各类节目陆续恢复;

• 1979年,北京市开办电视台,随后省级电视台纷纷“正名”改换各省电视台的名称; • 总之,确立中央电视台为国家电视中心,建立全国性的电视广播网,开始走上正规发展道路。•

• 广播电视的改革年代(1979——1992)•

一、立志改革,全面崛起

• 背景:

• 1980年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确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宣传中心;“加速发展电视放在优先地位”;发展“卫星传播”。• 1982年广播电视部成立,电视地位提高。

1、学会“走自己路”

• “走自己的路”指以电视为中心改革 •(1)影视分歧

• 背景:“缩型电影院”;

• 1978年在中央电视台拍摄8部电视剧; • 停止向电视台提供新闻故事片;

• 表现:

• 1979年,首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召开,标志中国电视独立自办节目的开端。• 1979年《关于供应电视台播放影片的规定》 • 1981年“发动群众来搞电视”;

• 1982年,电视剧艺术委员会成立;

• 1986年,广播电视部扩大为广播电影电视部 •(2)广告介入

• 背景:当时广告的播出属于重大政治问题。

商业广告推动电视的繁荣,表现:

1979年1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电视历史上第一条商业广告;

广州电视台随后播出正式广告节目;

1979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新闻单位承办广告;

1980年,央视开始开办广告。

1987年,《公益广告》出现在央视。

•(3)服务于大众生活

• 1979年,《为您服务》开办; •

2、回应外来影响

•(1)电视剧从译制到自制 • 表现:引进电视剧

• 电视剧的译制;娱乐节目。•

国产电视剧

• 1978年,中国自制电视剧

• 1983年,中国电视剧权威奖“飞天奖”确定

• 1986年,中国电视剧生产实行“制作许可证”制度 • 80年代下半叶,中国电视局开始商业输入

•(2)国际新闻的冲击

• 1980年,国际新闻从伦敦和纽约通过卫星传送新闻图像到中央电视台 • 《国际新闻》并入《新闻联播》 • 国内新闻的改革

•(3)万紫千红南风窗

• 香港电视影响

• 1981年,广东电视台全面“改版”:杂志型文艺栏目《万紫千红》,生活栏目《家庭百事通》,优秀节目编辑的《百花园》栏目。• 广东电视台新闻改革举措 • • • • •

3、凝聚民族精神(1)体育之窗

1981年开始,央视开始通过国际通讯卫星转播国际体育赛事 中国选手的赛况及时通过电视展播

•(2)春节联欢晚会的起伏

• 1978年央视恢复每年一次的春晚 • 1983年黄一鹤导演春晚的举措 •

二、改革深入,矛盾突出

1、体制改革

•(1)“四级办电视”

• 1983年“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政策 • 不符合条件的市、县级电视台节目播放混乱 • 评价:本质上进步,缺乏有效监督,混乱局面出现 •(2)城市台兴起 • 横向联合

• 1985年,城市台节目交流中心诞生 • 独树一帜

• 上海电视台:“第二次电视新闻”、“新闻中心”、“上海国际电视节”、2、新闻改革

•(1)针砭时弊 • 经济报道 • 报告文学 • 批评性报道 • • • • 1980年央视第一个新闻评论的专栏节目《观察与思考》(2)突破规范

1986年,央视对“企业破产”的一次立法报道

1987年,央视对六届五次全国两会中的记者会、领导与各界代表会面录像转播

• 1987年,央视对中共第十三次大会的新闻公开 • 1988年,央视的现场直播

•(3)公众论坛

• 198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 • 《电视论坛》

• “辩论热”、“对抗热”的交流形式进入电视领域

3、管理改革

• 1979年,央视的差额预算,播放广告,接受赞助

• 1984年,央视的差额补助改为预算大包干

• 1988年,央视现代化的彩色电视中心正式启用 • 电视由事业管理向企业化经营转化 • 表现:

• 1987年,央视二套节目向“经济频道”转换;

• 1990年,《关于加强廉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若干规定》

4、文化精神转向大众

• • • •(1)纪录片热 1978年,《祖国各地》

1979年,央视与日本广播协会合拍《中国丝绸之路》 1983年,央视25集《话说长江》(固定节目主持人、章回小说体结构、固定栏目、连续波出)• 1988年,《河殇》

• 1991年,央视与日本合拍《望长城》(大量长镜头、同期声、朴素不雕琢的纪录风格)

•(2)通俗片热 • 1990年50集《渴望》

广播电视的转型期

(1993年—2004年)

一、大步奔向市场经济

1、改变经济体制

•(1)、多种经营

• 1992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成立;

• 1993年,东方电视台成立;

• 1994年,广东有线电视台成立,同年,广东经济台开播;

•(2)、广告收入

• 1991年,电视广告居于中国国四大广告媒体之首; • 1994年,央视广告开始招标;

• 1995年,央视黄金时间段招标,“标王”出现,1998年取消,1999年开始跑广告

2、新闻节目转型

• 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栏目 •(1)“新的太阳”升起

• 1993年5月《东方时空》开播,从此开始,央视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第二用工制度; • 1993年的《东方时空》包括:《东方之子》、《东方时空金曲榜》、《生活空间》、《焦点时刻》;

• 《东方时空》改版

•(2)、群众喉舌、政府明镜 • 1994年4月《焦点访谈》开播 • A《焦点访谈》的地位

• 1998年,朱镕基总理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 特点:正反两面说理分析;报道形式:调查分析、跟踪采访、快速反应、反谈评述等。

• B调查性报道的发展

• 1996年《新闻调查》开播; • 2003年《每周质量报告》开播 • C谈话交流热烈

• 脱口秀

• 1996年《实话实说》以一个小版块节目在《东方时空》中出现

3、卫星传播竞争

•(1)、卫星事业发展

• 表现:1979年,中美科技文化协定 • 1983年,“广播卫星全国覆盖”

• 1984年,中国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发射 • 1985年,租用国际通信卫星转发器

• 1986年,发射实用通信广播卫星电视卫星传播表现: • 1990年,央视一、二、三套节目全部由国内卫星传送 • 1990年,中国发射“亚洲一号”卫星

• 影响:

•(1)可以接受海外节目,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政府对对境外信息是“堵”; 1988年,第三颗通信卫星发射

•(2)中国广播电视借助卫星积极向海外扩张。

• 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视广播的主要途径是卫星+线缆,卫星传播的教育思路让位于产业思路。电视节目多样化、专门化。•

•(2)、有线电视发展

• 背景:有线电视是连接卫星节目与家庭收视的重要媒介; • 20世纪60年代初期

• 1964年,第一个共用天线应用系统 • 1989年,“有线电视台”500多个

• 1992年,北京有线电视台率先建成试播,全国各大城市开始。•(3)、卫星直播节目 • • • •

4、广播电视节目市场

• 背景:1997年后,省级电视台陆续上星,到1999年,30家省级电视台全部上星。•(1)全国电视节目市场的形成 • 1996年,香港凤凰卫视开播

• 1998年,华娱卫视在广东落地

• 1996年,湖南卫视推出《快乐大本营》

• 1999年,“自愿平等、互惠互利”原则,全国地方性电视台开始合作 • 2002年,专业化的旅游卫视开播

•(2)中国电视节目市场大发展

• 背景:中国以买主身份走入世界电视市场

• 表现:电视剧最先市场化(电视剧成功与否的直接指标是电视收视率); • 1993年,广播电视部提出“优质优价优播”; • 借鉴国外娱乐纪实性栏目的全国发行制作; • 1999年,提出“制播分离” • 亚洲最大的节目市场

•(3)广播电视节目市场的管理

• 1986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实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制度 • 对外交流加强,管理逐步放宽

• 1996年开始审批境外卫星电视频道落地申请,限于星级宾馆、涉外单位等

• 2003年,原则上不批准新闻类节目落地,但是鼓励“走出去”,使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在国(境)外落地。

第二节产业转型和媒介集中

一、广播电视的治理和整合

• 背景:中国广播电视法制建设开始20世纪80年代中期,管理既是出发点有时过程。•

1、中国广播电视法制的发展

• 1949—1986年,行政法规很少;之后,先制定具体的行政法规,再定综合性的广播电视法。

• 1997年《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 2001年新的《著作权法》 •

2、“治散治滥”的整顿治理

• 背景:自广播电视部1983年规定“四级办电视”、“四级办广播”的政策后,随着电视的繁荣,同时电视机构“散”、电视节目“滥”现象出现。• 主要通过机构治理手段解决 现场直播的优势:同步传播的时效性、纪实性、现场感、真实感、悬念性等 体育比赛,中国最初采用的卫星转播。1984年,央视现场直播国庆35周年。1990年,直播“亚洲一号”卫星发射实况。

• 1997年,中国直播年,“香港回归”直播报道 • 广播电影电视部1997年开始治理

3、广电机构整合与集团化

• 背景:基本上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实现

• 2000年年底,有线电视并入无线电视台,2001年,有线电视台机构呼号消失。• 2000年年底,全国第一家广播影视集团—湖南电广传媒集团诞生。• 2001年年底,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诞生。

二、广播电视的商业繁荣

1、电视的变与不变

• 1992年,央视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台” • 2003年,央视一套每周七天联播电视剧两级

• 2004年,国际频道“西法频道”(法语、西班牙语)开播;12频道改为“社会与法”频道 •

2、节目市场的繁荣 • 《三国演义》、《激情燃烧的岁月》 《同一首歌》、《幸运52》 •

3、经济频道走红

• 1991年开始,央视“3.15晚会” • 2002年,“三贴近”民生新闻出现 •

4、广播产业的复兴

• 1979年以前,央视台5套节目 • • • • 2000年,央视台8套节目

2003年,“广播发展年”“网络发展年”

1996年,珠江经济广播台开通网上实时广播; 1998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通网站;

• 2002年,中央台试行广告公司承包经营新方式,随后推出“音乐之声”“都市之声”“华夏之声”“经济之声”等等,节目实现专业化、对象化 • 北京广播电台交通台成为全国最成功的电台

三、产业化、数字化

1、广告收入增加 • 产业化

• 广告资金向中心城市倾斜

2、商业经营探索

• 两种经营模式:自主经营与广告公司代理结合、广告总代理 • 央视开始“制播分离”探索,实行“末位淘汰制” •

3、数字化发展

• 2004年确定为数字发展年和产业发展年

香港、澳门、台湾广播电视史略

一、香港的广播电视事业

1、广播事业 • 1923年,广播试验活的。

• 1928年,香港电台。• 1948年,香港广播台。

• 1949年,“丽的呼声”有线广播电台。

• 1957年,丽的有线电视广播。• 1959年,商业广播电台。

• 1987年,香港广播事务管理局成立。• 1990年,第二家商营广播电台。• 1991年,新城广播电台。•

2、电视事业

• 香港电视台都是私营的 •(1)商营电视台 • 1957年,丽的电视台

• 1982年,亚视(ATV)

• 1967年,无线电视台(即BTV)• 1983年,港视

•(2)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及其他 • 1970年,香港电台电视部 • 1989年,《电视广告修订条例》 •

3、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 • 1989年,有线电视

1993年,“有线台” • 1991年,星空卫视 • 1996年,凤凰卫视

• 2000年,新的《广播条例》 •

二、澳门的广播电视事业

1、广播电台

• 1933年,无线电台。

• 1980年,澳门广播电台。

• 1982年,澳门广播电视公司。•

2、电视事业

• 1984年,澳门电视台开播。• 1999年,澳门卫星电视旅游台。• 2000年,澳门有线电视公司。

三、台湾省广播电视事业

1、广播事业基础

• 1949年,中国广播公司。• 官、商并行的双重体制

• 50年代中期电台开始专业化广播

• 电视事业采用民营企业制度即美国式的上映制度 • 台湾采用么美国N制式

2、主要商营电视网台的发展 • 1962年,台湾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即台视(TTV)成立,第一家商业电视台。• 1968年,中国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即中视(CTV)成立。• 1971年,中户电视台即华视成立。

3、公共电视的出现及概况

• 1983年,公共电视节目制作小组简称公视小组成立。• 1997年,《公共电视法》法案通过。• 1998年,台湾公共电视台即公视成立。•

4、有线电视、节目制作及其他 • 台湾的有线电视系统被称为“第四频道” •

广播电视的节目演变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

政治舆论武器

• 新闻是广播的核心内容

• 中国电视新闻20年=“新闻纪录片” •

一、广播新闻的传统

• 1950年《首都报纸摘要》

• 1951年《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 • 广播新闻评论

二、电视的“新闻纪录片时代”

1、初期的电视新闻 • 纪录影片

• 《新闻简报》

2、早期的国际交往

• 1958年,北京电视台播出民主德国庆祝“五一”节及为北京电视台试播发来的贺词

三、发展与改革

1、恢复传统,发扬新风

• 电视新闻“快” • 电子技巧

2、新观念、新方法 •(1)批评报道

• 1994年,新闻述评《新闻纵横》栏目 •(2)国际新闻 •

3、新尝试,新现象

•(1)地方台的变化

•(2)中央广播电视的新闻改进 • 1983年,央视设立《午间新闻》 • 1985年,《晚间新闻》诞生 •

4、新阶段、新探索 • 1992年,《经济信息联播》开播 •(1)新闻与经济繁荣 • 1994年,央视新闻评论部成立 • 1995年,央视《新闻30’》开播

•(2)评述和言论节目 • 1999年,《今日说法》开播

•(3)面对新闻事件

• 2003年,央视对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直播

•(4)民生新闻

• 2002年,江苏城市频道开播新闻杂志节目《南京零距离》和卫视的《1860新闻眼》 第二节 电视剧

一、漫长的童年时期 •

1、演中心、唱中心 •

2、直播电视剧

• 表演、播出和观赏同步 •

3、开始录像

二、发展与繁荣

1、走上发展道路

• 1981年,央视播出“中国第一部国产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 • 1982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中国第一家电视制片厂成立 •

2、电视进入繁荣期

三、走向市场

1、大众化年代通俗剧兴起 •

2、走向电视节目市场 • 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播出,这是最早走市场化道路拍摄的。

四、类型化趋势

1、“反腐”剧 • 《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 •

2、历史剧 • 1999年,《雍正王朝》、《还珠格格》 • 2002年,《天下粮仓》 • 2003年,《走向共和》 第三节

纪实类节目

一、社会教育的传统 •

1、早期的演播室节目

• 儿童节目

• 电视科普就诶目中最早将知识性与服务性结合 •

2、对外宣传的纪录片 • 1960年 • 1963年

3、对内宣传教育片 • 1963年,《珠江三角洲》、《长江行》 • 《大庆铁人》、《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

4、“文革”中的纪录片《中国》** • “电影大师”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

二、专题节目的发展

• • • •

1、专栏恢复和发展 体育节目 文艺专栏

2、杂志化的探索

• 1983年,央视《九州方圆》 •

3、纪录片观念变化

三、纪录片走向成熟

1、专栏化纪录片

• 1981年,《动物世界》 • 1984年,《地方台50分钟》 • 1994年,《人与自然》 •

2、用国际语言讲中国故事 • 1991年,《望长城》 第四节 电视综艺

一、电视文艺传统

1、文艺演出和戏剧转播 •

2、“笑的晚会”

3、“文化大革命”中的电视文艺 • 样板戏

二、电视文艺创新 • • • •

1、节庆晚会

2、电视文艺栏目

(1)《综艺大观》

1990年开播,2004年停播

•(2)《艺术人生》

• 2000年年底开播,人物访谈节目

3、竞赛和游戏 •(1)《正大综艺》

• 1988年,国内4家电视台联合引进泰国正大集团出资、香港制作。1990年,央视接手。

•(2)游戏和娱乐

篇6:读《中国电视史》有感

学号:14150804190

读《中国电视史》有感

1958年5月1日,随着北京电视台的试验播出,我国的电视事业开始从荒芜中艰辛曲折地发展起来。郭镇之所著的《中国电视史》记录了中国电视诞生后三十年的历史,书中结构完整清晰,文笔优美流畅。常言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书中我看到了中国电视事业近40年一路走来的痕迹,并且从它的跌宕起伏里得到一些关于电视发展的思考。

首先,我有个强烈的阅读体会就是经济与政治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电视事业也是如此,它从产生到发展无时不刻受经济、政治的约束和支配,所以要想发展好电视事业离不开经济的支持,政治的合理引导。从政治方面来说,建立电视台在1955年初被列入文教五年计划中,这个决策的提出就受到了50年代世界局势的影响,其政治背景包括两大阵营激烈的竞争角逐、与台湾的敌对斗争等。对此,增强电视领域的竞争力的方案也得到了诸多支持,如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援,国家领导人周恩来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等。正因如此,电视台自诞生起发展得很是迅速。同样,政治运动的**也曾使电视发展受挫,如1958的“大跃进运动”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些与当时中国领导人认识不清,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缺乏有关。直到今天,人们对那段历史的反思、追问和讨论还在继续,由此也牵扯到了经济上的问题,电视在大跃进时期同样受到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那是个不计经济效益的年代,人们有的是热情,但缺乏头脑、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行不通的。所以,在改革开放后电视才迎来了阔步发展的时期。另外,电视事业的发展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包括更新设备、引进海外影视片等。现在市场经济下,电视商品经济的特征更加明显,从上海电视台改革开放后播出第一条广告开始,广告成为电视收入主要来源,市场的优胜劣汰也可以促使电视制作与管理的改进。因此,遵循规经济规律是很重要的,但是电视也不能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毕竟社会效益才是第一位的。

再者,电视节目的发展演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们反映出我国特殊的国情,也反映出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新闻节目上来看,最初的是简单的政治节目,那时北京电视台就是“党和国家的政治喉舌和宣传工具”,电视台自办节目的能力也低,播放了许多缺乏时效性的新闻影片,**时期还被反动派操纵,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后,新闻的改革是可喜的,媒体工作者的新闻认识也有所提高。终于出现了“王府井百货大楼前的小轿车”这种明显的批判性新闻,新闻更加亲民、透明化。我想,现在的新闻正应该向这个方向发展。电视台作为一种文化事业肯定是离不开政府正确领导的,同时媒体也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在我国,电视新闻既要服从党的领导方针,又要敢于为人民发声,揭露社会中的阴暗面,起到监督政府,服务人民的作用,这正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所在。此外,我国电视节目有一中特殊的现象,即教育类节目的创办与发展,中国电视从一开始就注重教育性,这与当时对知识的极度渴望以及落后的条件有关。电视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具有积极意义。我认为现在学校的专业化教育是人们获取教育的主要途径,电视则应作为业余的一个有益补充,并且努力创新节目样式,如《百家讲坛》就比较雅俗共赏。

文化娱乐节目也是电视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最初的依靠电影支持到后来的电视剧制作与繁荣。开始这类节目可能不受重视,但是不得不说,人们看电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娱乐休闲,所以要做的是提高此类节目质量。拿电视剧来说,“样板戏”统治荧屏的年代造成了精神上的荒芜,后来播出的如《新星》则获得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做节目一定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同时要倡导正确的的价值观。娱乐节目最好同时也给人以教益,避免低俗和过度娱乐。像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经常用各种形式来传播中国礼仪文化,氛围轻松幽默,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不过我过得我国娱乐节目发展一直也不够成熟,多是改版自外国节目形态,缺乏原创,这是等待解决的。

最后,电视台自身的发展历史里,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经验教训,并借此展望电视事业的未来。首先是技术层面上,我国电视台一创建起就面临着许多问题,设备条件很是匮乏,要发展没有设备是不行的,先进的设备是发展的物质基础,这就需要合理投资下资金的支持。从电视史中我们可以也看到向国外学习、与国外交流切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掌控国际发展的先进趋势,同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也能使我国电视事业更上一层楼。当然要提高的不仅是设备方面,还有拍摄技术、制作理念和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视管理体制也渗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电视开始播放广告,制片人制度开始实行,这就比之前迈出了一大步。但是未来电视事业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对于高素质电视事业人才的培养,电视节目制作方面增强原创能力、创新节目形态等,不过我认为这些挑战也是电视发展的动力。

上一篇:多角度作文素材下一篇:魏书生管理班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