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论文范文

2022-05-09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逻辑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逻辑学和哲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学科,但两者之间紧密相关。逻辑是在哲学产生之后才产生的,是应哲学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逻辑最初是和哲学融合在一起的,之后从哲学分离出去,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与此同时,逻辑学和哲学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研究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逻辑始终是哲学最重要也是最强有力的工具。

第一篇:逻辑学论文范文

黑格尔论逻辑学、普通逻辑与辩证逻辑

摘要:黑格尔认为逻辑学的对象是思维形式及其规律,逻辑学是关于认识真理的科学。黑格尔认为知性思维、理性思维是思维发展的两个阶段,前者是第一阶段,其本质在于认识事物的规定性和差别性,其基本规律是同一律,后者是思维发展的第二阶段,其本质在于认识事物的矛盾。黑格尔把他所谓的知性逻辑也叫普通逻辑,也就是人们所谓的传统逻辑。他为了说明普通逻辑的局限性不惜歪曲它的基本规律同一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黑格尔把所谓的理性逻辑又叫思辨逻辑,亦即辩证逻辑。黑格尔并未提供辩证逻辑相对完整的系统,他把辩证逻辑和辩证法混为一谈。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是唯心主义的,非科学的,他不应作为辩证逻辑的创始人。

关键词:逻辑学;知性思维;理性思维;普通逻辑;辨证逻辑

收稿日期:2013-04-06

作者简介:马佩(1929—),男,河南巩义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一、黑格尔论逻辑学

(一)黑格尔关于逻辑学对象的论述

什么是逻辑学的对象?黑格尔说:“我们可以说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逻辑学是以纯粹思想或纯粹思维形式为研究对象。”“关于思想的某些形式如概念、判断和推论与其他的形式如因果律等等的关系,只是在逻辑学本身内才能加以研究”。黑格尔又说:“对思维的细密研究,将会揭示其规律与规则……从这种观点来研究思维的规律,曾构成往常所谓逻辑的内容。亚里士多德就是这门科学的创始人。”由上可知,黑格尔认为,逻辑学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我国逻辑学界关于逻辑学的对象的观点有两大派。一派人称大逻辑观派,认为逻辑学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本文作者属于此派);另一派人称小逻辑观派,认为逻辑学是关于必然推出亦即研究演绎推理的科学。是否可以请持小逻辑观的同志们看一看黑格尔的《小逻辑》呢?

什么是思维形式的本质?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的关系如何?试看以下黑格尔关于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的论述:“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绝对关系的本来面目,亦即形式与内容的相互转化。所以,内容非他,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根据这段话我们可以推知:逻辑学所研究的思维形式实乃思维内容的转化。思维形式是什么思维内容的转化?黑格尔没有进一步加以说明,在拙作《逻辑哲学》中倒是有这种解释:“在客观事物的一般性质和关系中,有某些最一般的性质和关系,像事物之间类的包含关系,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选择关系、同时关系……正确地反映这些性质和关系,能够正确地运用各种命题、推理形式,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其他一些一般的性质和关系,这样的事物的一般性质和关系我们称之为事物的逻辑性质和关系。逻辑科学的范畴(思维形式)、规律所反映的乃是事物的逻辑性质和关系。”“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反映在思维中的客观存在(事物的性质和关系)就是思维内容。……思维内容又可以分为思维的非逻辑内容和思维的逻辑内容两类。思维的非逻辑内容是客观事物的个别性质和关系以及非逻辑的一般性质、关系的反映……思维的逻辑内容则是各个具体思维中的某种一般内容,它是客观事物的逻辑性质、关系的反映”。这也就是说,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其实也是一种思维内容。它是思维的逻辑内容,是客观事物某些最一般的性质和关系的反映。

(二)黑格尔关于逻辑学作用的论述

黑格尔对于逻辑学的作用是加以肯定的。他说:“从事这种形式逻辑的研究,无疑有其用处,可以借此使人头脑清楚,有如一般人所常说,也可以教人练习集中思想,练习作抽象的思考……人们可以利用关于有限思维的形式的知识,把它作为研究经验科学的工具,由于经验科学是依照这些形式进行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下,也有人称形式逻辑为工具逻辑。”黑格尔又说:“概念的逻辑通常被认作仅是形式的科学,并被理解为研究概念、判断、推论的形式本身的科学,而完全不涉及内容方面是否有某种真的东西;殊不知关于某物是否真的问题完全取决于内容。如果概念的逻辑形式实际上是死的、无作用的和无差别的表象和思想的容器的话,那么关于这些形式的知识就会是与真理无涉的、无聊的骨董。但是事实上,与此相反,它们(逻辑形式)作为概念的形式乃是现实事物的活生生的精神。现实的事物之所以真,只是凭借这些形式,通过这些形式,而且在这些形式之内才是真的。但这些形式本身的真理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直至现在还没有受到考察和研究。”黑格尔的这段话讲的是多么精彩啊!这一段话可以给我们如下三点启示:(1)逻辑学所提供的各种逻辑形式绝非是和真(理)无关的所谓思维纯形式的东西;(2)逻辑形式乃是事物的某种(些)本质(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可解释为,逻辑形式乃是客观事物某些最一般的性质、关系的反映);(3)现实事物只有凭借这些本质才是真的(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可解释为,任何思想只有符合这些逻辑形式时才可能是真的)。

由上可知,黑格尔认为逻辑学虽然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科学,但绝非是与真理无关,而是获得真理的科学。列宁在《哲学笔记·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曾对黑格尔的这段话作了如下批注:“逻辑学是和具体科学(关于自然和精神的科学)相反的‘形式科学’,可是它的对象是‘纯粹真理’。”“黑格尔反对纯粹形式的逻辑观……他说:逻辑中形式的东西是‘纯粹真理’。”列宁还进一步批注道:“逻辑学是和认识论一致的。”“逻辑学一关于真理的问题。”遗憾的是,我国逻辑学界至今仍有人宣扬逻辑学只研究思维形式,不研究思维具体内容,因此,是不管真假的。我们奉劝这些同志,还是读读黑格尔和列宁的这些话吧!

二、黑格尔论普通逻辑、辩证逻辑

(一)、黑格尔关于知性思维(普通思维)和理性思维(辩证思维)的论述

黑格尔并没有构建任何相对完整的普通逻辑、辩证逻辑系统。他是在论述有关知性思维、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对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进行了相应的论述,从而形成了他关于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思想。

黑格尔关于知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思想来源于康德。黑格尔说:“康德是最早明确地提出知性与理性的区别的人。他明确地指出:知性以有限的和有条件的事物为对象,而理性则以无限的和无条件的事物为对象。’然而,黑格尔对于康德关于知性与理性的观点并不满意,他认为康德关于知性的观点具有片面性,因为康德“认为知性范畴之所以有限,乃因为它们仅属于我们的主观思维,而物自体永远停留在彼岸世界里。事实上,知性范畴的有限性却并不由于其主观性,而是由于其本身性质,即可从其本身指出其有限性。然而依康德看来,我们思想的内容之所以有错误,是因为我们自己在思维”。他认为康德关于理性思维的观点“仅停滞在物自体不可知性的消极结果里,而没有更进一步达到对于理性矛盾有真正积极的意义的知识。理性矛盾的真正积极的意义,在于认识一切现实之物都包含有相反的规定于自身。因此认识甚或把握一个对象,正在于意识到这个对象作为相反的规定之具体的统一”。

黑格尔认为知性思维(黑格尔也称之为理智思维)和理性思维(黑格尔也称之为辩证法的思维亦即辩证思维)乃是思维的两个阶段。他说:“思维无疑地首先是知性的思维。但思想并不仅是老停滞在知性的阶段。”什么是知性思维?他说:“就思维作为知性(理智)来说,它坚持着固定的规定性和各规定性之间彼此的差别。以与对方相对立。”黑格尔充分肯定知性思维对于认识的必要性。他说:“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承认理智思维的权利和优点,大概讲来,无论在理论的或实践的范围内,没有理智,便不会有坚定性和规定性。先就认识方面来说,认识起始于理解当前的对象而得到其特定的区别。例如在自然的研究里,我们必须区别质料、力量、类别等等,将每一类孤立起来,而固定其特性……知性的定律是同一律……也就是通过这种同一律,认识的过程首先才能够由一个范畴推进到别一个范畴。”接着黑格尔又从数学、法学,理论方面、实践方面,人的品格方面、人的教养方面等,说明知性思维的必要性,这里就不赘述了。

显然,黑格尔所谓的知性思维也就是由亚里士多德创始的传统逻辑所研究的思维(本文作者称之为普通思维)。但是,黑格尔又认为知性思维有其局限性,它必然要进一步上升为理性思维(辩证思维)。他说:“理智并非究竟至极之物,而毋宁是有限之物,而且理智的发挥,如果到了顶点,必定转化到它的反面。青年人总喜欢驰骛于抽象概念之中,反之,有生活阅历的人决不容许陷于抽象的非此即彼,而保持其自身于具体事物之中。”什么是理性思维(辩证思维)?黑格尔说:“在辩证的阶段,这些有限的规定扬弃它们自身,并且过渡到它们的反面。”“思辨的阶段或肯定理性的阶段在对立的规定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或在对立双方的分解和过渡中,认识到它们所包含的肯定。”黑格尔又说:“理性矛盾的真正积极的意义,在于认识一切现实之物都包含有相反的规定于自身。因此认识甚或把握一个对象,正在于意识到这个对象作为相反的规定之具体的统一。”由上可知,黑格尔所说的理性思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辩证思维,就是按照辩证法进行思考的思维。

黑格尔给予辩证思维以最高的评价。他说:“辩证法构成科学进展的推动的灵魂。只有通过辩证法原则,科学内容才达到内在联系和必然性。”“正确地认识并掌握辩证法是极关重要的。辩证法是现实世界中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则。同样,辩证法又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认识的灵魂。”显然,这些看是对辩证法进行肯定的话,同时也就是对辩证思维的肯定。

(二)黑格尔关于普通逻辑的论述

1.黑格尔对同一律的批判

由上可知,黑格尔说同一律是知性思维的规律(也就是普通逻辑的规律),并且对同一律的作用加以肯定;但是,当他谈到知性思维局限性,当然也就是普通逻辑的局限性时,又对同一律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于是同一律便被表述为‘一切东西和它自身同一”;或‘甲是甲’。否定的说法:‘甲不能同时为甲与非甲’。……这个命题的形式自身就陷于矛盾,因为一个命题总须得说出主词与谓词间的区别,然而这个命题就没有作到它的形式所要求于它的。……有人说,同一律虽说不能加以证明,但每一意识皆依照此律而进行……但这种逻辑教本上的所谓经验,却与普遍的经验是相反的。照普遍经验看来,没有意识按照同一律思维或想象,没有人按照同一律说话,没有任何种存在按照同一律存在。如果人们说话都遵照这种自命为真理的规律(星球是星球,磁力是磁力,精神是精神),简直应说是笨拙可笑。”这里对于普通逻辑同一律的批判可谓十分严厉了。如果按照同一律讲起话来就只能是“星球是星球”、“磁力是磁力”,那么,同一律乃至整个普通逻辑不仅不是什么科学,而且成了人们思维的桎梏了。问题在于真正了解同一律的人都知道,同一律并不要求人们说话只能说“星球是星球”,同一律的“甲是甲”只是要求人们思维要保持概念的确定性,不要混淆、偷换概念。黑格尔为了强调知性思维以及普通逻辑的局限性,不惜片面曲解同一律的内容,确实是不应该的!

2.黑格尔对排中律的批判

黑格尔说:“排中律是进行规定的知性所提出的原则,意在排除矛盾,殊不知这种办法反使其陷于矛盾。说甲不是正甲必是负甲;但这话事实上已经说出了一个第三者即甲,它既非正的,亦非负的,它既可设定为正的,亦可设定为负的……即就数的单纯的加减或抽象的方向而言,我们也可以说以零为它们的第三者……”可以看出,黑格尔对排中律的批判同样是在歪曲排中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众所周知,排中律的公式“甲或非甲”,是说任一事物都有它之所以为它,以及它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不同之处。因此,任一事物,要么是甲,要么不是甲,绝不可能既是甲,又不是甲,亦即任一事物,如果是甲,就不是非甲,如果是非甲,就不是甲。如果对任一事物,既称之为“甲”,又称之为“非甲”,这就是“自相矛盾”。黑格尔说排中律“意在排除矛盾”,这倒是正确的。但说排中律又使自己陷于矛盾,却是不正确的。黑格尔把排中律的“甲或非甲”歪曲为“正甲或负甲”与“正数或负数”,说什么“正甲”与“负甲”之间有“甲”这一中间物,“正数”与“负数”之间亦有“零”为中间物。但是,试问黑格尔,难道排中律的“甲或非甲”与“正甲或负甲”、“正数或负数”是一样的吗?难道“甲”能成为“甲”与“非甲”的中间物吗?

黑格尔又说:“代替抽象理智所建立的排中律,我们毋宁可以说,一切都是相反的。事实上无论在天上或地上,无论在精神界或自然界,绝没有像知性所坚持的那种‘非此即彼’的抽象东西。无论什么可以说得上存在的东西,必定是具体的东西,因而包含有差别和对立于自己本身内的东西。”这里,黑格尔用辩证思维来否定普通思维的排中律,又犯了片面性的错误。不错,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内部包含有差别和对立的统一体。辩证思维能看到这一点正是它比普通思维高明(看得更深刻)之处;但是,决不能把辩证思维和普通思维对立起来,用事物都具有具体性来否定排中律。从一方面看,事物内部都包含有差别和对立的统一;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任何事物也都有它之所以为它以及它与其他事物所以根本不同之处的规定性。并且就认识的秩序来说,人们总是首先要认识事物之间的这种差别,然后才能进一步认识事物内部的那种差别和对立的矛盾。当然,我们可以肯定普通思维有局限性,肯定普通思维与辩证思维之间初等思维与高等思维的关系,但决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以辩证思维来否定普通思维。黑格尔要求人们必须首先承认普通思维的权利和优点,并且从多个方面证明认识事物的规定性和确定性的重要性。这里却又要用辩证思维来否定普通思维的正确性,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3.黑格尔对充足理由律的批判

什么是充足理由律?黑格尔说充足理由律是“某物的存在,必有其充分的根据”。首先,黑格尔对充足理由律的解释是不准确的。充足理由律是有关思维的规律,而黑格尔却把它说成有关事物的规律了。

黑格尔又说:“形式逻辑在阐明这条思维规律(指充足理由律)时,却对于别的科学提出一个坏的榜样。因为形式逻辑要求别的科学(须说出根据),不要直接以自己的内容为可靠,但它自己却提出一个未经推演、未经说明其中介过程或根据的思维规律。”我们认为,说形式逻辑未给充足理由律提供充足的根据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形式逻辑充足理由律最早是由莱布尼兹提出的,他说:“充足的理由或最后的理由应当存在于这个偶然事物的系列之外……所以事物的最后理由应当在一个必然的实体里面……而这个实体就是我们所谓上帝。”这种“上帝”是事物的充足理由或最后的理由的唯心主义说法,当然不能算是为充足理由律本身提供了充足的根据。但是,决不能说形式逻辑绝不可能为充足理由律提供充足的理由(根据)。当代具有一定形式逻辑知识的人都知道,充足理由律的客观根据(客观基础)乃是客观事物必然联系特别是事物因果联系的反映。“既然一个事物存在必然有它所以存在的条件和原因,那么,一个判断被确立为真,也必然要有足以确立该判断为真的理由;既然没有一定条件和原因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那么,没有充足理由,一个判断也就不能被确立为真。”因此,说充足理由律是没有客观根据的,是不正确的。

4.黑格尔对普通逻辑“概念”理论的批判

黑格尔说:“在‘知性逻辑’里,概念常被认作思维的一个单纯的形式。”但是,黑格尔却又说:“我们常说,从概念去推演出内容,例如,从财产的概念去推演出有关财产法的条文,或者相反,从这些内容去追溯到概念。由此就可看出,概念并不仅是本身没有内容的形式。因为假如概念是一空无内容的形式的话,则一方面从这种空形式里是推不出任何内容来的,另一方面,如果把某种内容归结为概念的空形式,则这内容的规定性将会被剥夺掉,而无法理解了。”很显然,黑格尔这里犯了“偷换概念”的毛病:把普通逻辑中所研究的仅仅是“概念”这种思维形式的概念,偷换成某个具体科学中的具体的概念(如“财产”)了。以这种办法来批判普通逻辑,又怎么能服人呢?

黑格尔又说:“关于知性逻辑所常讨论的概念的来源和形成问题,尚须略说几句,就是我们并不形成概念,并且一般来说,概念决不可认作有什么来源的东西。……我们以为构成我们表象内容的那些对象首先存在,然后我们主观的活动方随之而起,通过前面所提及的抽象手续,并概括各种对象的共同之点而形成概念,——这种想法是颠倒了的。反之,宁可说概念才是真正的在先的。事物之所以是事物,全凭内在于事物并显示它自身于事物内的概念活动。……换句话说,世界和有限的事物是从神圣思想和神圣命令的圆满性里产生出来的。由此必须承认,思想,准确点说,概念,乃是无限的形式,或者说,自由的、创造的活动,它无需通过外在的现存的质料来实现其自身。”先有客观事物,后有概念——概念是人们思维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这是关于概念的唯物主义观点,也是正确的观点。黑格尔却说什么“这种想法是颠倒了的”。黑格尔认为,概念具有神圣性、无限性,是先有概念,整个世界都是由概念创造出来的。这里,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倒真是把事情弄颠倒了。

由上可知,黑格尔在对普通逻辑进行论述时,为了说明普通逻辑的局限性,往往不惜对普通逻辑加以歪曲,以致造成普通逻辑与辩证逻辑的根本对立。这一情况所造成的恶果之一就是后人往往把普通逻辑与形而上学混为一谈。我国在上世纪30年代,曾经因此对普通逻辑开展了大规模的批判。苏联建国后则长期把普通逻辑排斥在大、中学校的教学范围之外。直到1940年,斯大林为普通逻辑恢复了名誉,苏联在全国范围内又进行了逻辑问题大讨论,人们才把普通逻辑与形而上学严格区分开来。

(三)黑格尔关于辩证逻辑的论述

在黑格尔的《小逻辑》中,并未把“哲学”和“逻辑学”、“辩证法”和“辩证逻辑”严格加以区分,书中有关辩证法的论述,也就是他有关辩证逻辑的论述。

1.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律的论述

“一切有限之物并不是坚定不移,究竟至极的,而毋宁是变化、消逝的……有限事物,本来以他物为其自身,由于内在的矛盾而被迫超出当下的存在,因而转化到它的反面”。“同一矛盾原则是构成其他一切自然现象的基本原则,由于有了内在矛盾,同时自然被迫超出其自身”。“近代哲学常被人戏称为同一哲学,殊不知,揭穿了脱离差别的单纯知性的同一是虚枉不实的,恰好就是这种同一哲学,特别是思辨逻辑学,而这种新哲学也曾确实竭力教人不要自安于单纯的差异,而要认识一切特定存在着的事物之问的内在统一性”。“在对立中,有差别之物并不是一般的他物,而是与它正相反对的他物;这就是说,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它自己的(本质)规定,此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才能反映自己。另一方也是如此;所以,每一方都是它自己的对方的对方”。“无论什么可以说得上存在的东西,必定是具体的东西,因而包含有差别和对立于自己本身内的东西”。由这些话可知,黑格尔认为对立统一规律(他称之为“同一矛盾原则”)乃是事物、思维和辩证逻辑(他称之为思辨逻辑学)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和思维内部都包含有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推动事物由此物必然转化为他物。

2.黑格尔关于质量互变规律的论述

“如果某一质量统一体或尺度中的量超出了某种界限,则和它相应的质也就随之被扬弃了。但这里所否定的并不是一般的质,而只是这种特定的质,这一特定的质立刻就被另一特定的质所代替。质量统一体……的这种变化的过程,即不断地交替着先由单纯的量变,然后由量变转化为质变的过程”。“尺度中出现的质与量的同一,最初只是潜在的,尚未显明地实现出来。这就是说,这两个在尺度中统一起来的范畴,每一个都各要求其独立的效用。因此一方面定在的量的规定可以改变,而不致影响它的质,但同时另一方面这种不影响质的量之增减也有其限度,一超出其限度,就会引起质的改变”。黑格尔在对立统一规律中告诉我们,事物中所包含的矛盾必然促使此一事物转化为彼一事物。在质量互变规律中黑格尔又告诉我们,事物由此一事物转化为彼一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一开始仅仅是数量的变化,即该事物仍然是该事物;但这种量变的逐渐积累,一旦超出一定限度,就必然引起质变,亦即该物也就变成他物了。

3。黑格尔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论述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对否定之否定规律论述得比较简单,只是说,“某物成为别物,而别物一般地又成为别物。某物既与别物有相对关系,则某物本身也是一与别物对立之别物”。“如果我们另外说,无限是‘非有限’,那末就可算得真正道出真理了,因为有限本身既是第一个否定,则‘非有限’便是否定之否定,亦即自己与自己同一的否定,因而同时即是真正的肯定”。在这里黑格尔又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必然转化为他物,此他物对该事物来说是第一个否定,而此他物进一步发展,又必然转化为他物的他物,此他物之他物则是否定之否定,而这种否定之否定乃是真正的肯定——事物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以上是黑格尔关于辩证法(也是辩证逻辑)基本规律的论述。在《小逻辑》中,黑格尔也谈到了辩证逻辑与普通逻辑的关系问题以及辩证逻辑有关概念、命题和推理的一些问题,这里限于篇幅就不予涉及了。

黑格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自觉地比较系统地对辩证法、辩证逻辑有所论述的人。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说过:“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他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也就是说,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及相应的辩证逻辑从根本上讲是非科学的。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认为,虽然黑格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对辩证逻辑有较系统的论述的人,但黑格尔并不能成为辩证逻辑真正的创始人。在黑格尔时代,辩证逻辑尚处于孕育时期—-辩证逻辑的胎儿尚在母腹中,并未呱呱落地。辩证逻辑的真正创始人应该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需要提及,由于黑格尔始终没有把辩证法和辩证逻辑区别开来,流毒所及,后来苏联以及新中国的辩证逻辑学者,也往往把辩证逻辑和辩证法加以混淆,以致严重影响了我国辩证逻辑的创新和发展,这也是使我们十分痛心的事。

(责任编辑韩顺友)

作者:马佩

第二篇:从逻辑学的工具性看逻辑学与哲学

【摘要】逻辑学和哲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学科,但两者之间紧密相关。逻辑是在哲学产生之后才产生的,是应哲学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逻辑最初是和哲学融合在一起的,之后从哲学分离出去,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与此同时,逻辑学和哲学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研究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逻辑始终是哲学最重要也是最强有力的工具。

【关键词】逻辑学;哲学;关系;工具性

逻辑与哲学的关系始终是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毋庸置疑,从学科意义看,逻辑学和哲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这并不能说明它们两者之间可以完全独立。与之相反的是,逻辑是与哲学结合最紧密、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从逻辑和哲学的发展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经历了融合与分离两个阶段。但无论是在逻辑和哲学融合的阶段,还是在逻辑和哲学分离的阶段,逻辑始终是哲学的重要方法,对哲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逻辑学应哲学的需要而产生

任何一门比较成熟的科学都有自己的历史。逻辑作为一门具有独特的内在机制的科学,有着鲜明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逻辑将推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回溯逻辑学的发展史,逻辑自产生之日起,就与哲学紧密相关,逻辑是为了满足哲学的需要而产生的。

逻辑产生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基础之上。在古希腊时期,在哲学问题上,人们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和论证,其中不乏有些是存在争议,甚至是错误的。正是为了解决哲学中推理的必然性的问题,逻辑这一科学才应运而生。亚里士多德在著作《论辩篇》的开始就明确地指出:其目的是为了“发现一系列探究方法,依据这些方法,我们将能够就人们向我们提出的每个问题从一般所接受的意见出发进行推理,而且我们在提出一个论证的时候,也将避免说出自相矛盾的东西”。正是围绕这一目的,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这门科学。由此可知,逻辑最初是作为一种应用于哲学研究的工具而产生。因此,逻辑根植于哲学的沃土中,与哲学紧密相连。回顾逻辑与哲学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随着逻辑的产生与发展,哲学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逻辑学在哲学界备受关注,它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思维得到规律为内涵。古希腊时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传统逻辑的创始人,他的词项逻辑为中世纪命题逻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逻辑学这门学科的创建是为了哲学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逻辑与哲学在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逻辑学以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的逻辑规律、思维的逻辑方法为研究对象,哲学则研究整个世界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逻辑与哲学研究在这些方面的差异致使逻辑脱离哲学,发展成为一门服务于人类思维能力、研究推理和演算的具体科学。当前,随着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不断的探究和发展,逻辑学已形成体系完整、理论充实、流派众多的规模和局面。

二、逻辑学与哲学共有的问题

逻辑在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重要性表现在许多方面。一方面,许多逻辑学家本身都是哲学家。比如,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奎因、斯特劳森、达米特、戴维森、克里普克等是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但是不难发现的是,其中的弗雷格、罗素等大多数人都是著名的逻辑学家。他们的哲学研究成果都是基于其逻辑研究的产物,而不是任意构思的结果。他们从逻辑的角度对其理论进行了准确的、严格的逻辑分析和逻辑论证,因此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创新性。

另一方面,逻辑研究的一些问题本身就是哲学研究的问题。如果没有逻辑,哲学中的存在、必然、可能、真、对象和概念、涵义和指称、类、关系等问题是人们无法解决或者予以说明的。从这些问题在哲学中,特别是从形而上学的重要性来看,逻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逻辑丰富了哲学研究的内容,深化了哲学研究的问题,推动了哲学研究的发展。

以“上帝存在”的本體论证明为例。存在始终是哲学中探讨的非常重要的基本问题之一。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非常出名。现代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许多讨论。弗雷格基于他的一阶逻辑理论,论证了“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不成立的。在现代哲学中,弗雷格首次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提出批评,他从语言和哲学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在语言上,德文“Es gibt”(存在)这个词之后只能跟一个概念词,因而当人们说“上帝存在”时,“上帝”这个词是一个概念词,它表达的是一个概念,而不是一个个体。在逻辑上,“存在”是一个以一阶概念为自变元的二阶概念,因而当人们说“上帝存在”时,“上帝”是一个概念,而概念只是一个不满足的、需要补充的函数,它并不表示一个个体。因此,“上帝”不可能是一个个体。由此可知,“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不成立的。

三、逻辑的工具性

逻辑能够广泛运用于其他学科,是由于其显著的工具性。逻辑的工具性具体体现在许多相关领域,逻辑普遍应用于语言学、数学、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以及心理学等领域。例如,逻辑应用于语言学领域,形成了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和蒙古塔语法,是语言学家自信地宣称语言学是一门科学,而更为重要的是逻辑在哲学中的应用。

毫无疑问,运用逻辑最多、与逻辑结合最紧密的学科是哲学。尤为重要的是,现代逻辑的产生为哲学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视野和范式,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哲学的发展。逻辑分为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两大阶段,传统逻辑开始于亚里士多德,而现代逻辑开始于弗雷格。从传统逻辑到现代逻辑的转变是巨大的,它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现代逻辑时期,逻辑仍然是哲学的重要和必要的方法,它在哲学中的能量和所起的作用更大。在20世纪,逻辑应用于哲学领域最显著的成就是促进了“语言转向”这一革命的产生,由此形成了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这两门主流哲学的产生是逻辑在哲学中工具性的最好体现。

现代逻辑在哲学中的普遍应用和重要作用,如今已经是哲学家们的共识。现代逻辑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法。例如,逻辑提供了一种探寻真的普遍性的方法,从而为哲学乃至其他的科学探索真语句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基础。与此同时,为了追求真的普遍性即真的规律,逻辑对语言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特别是,在语言分析过程中,人们运用逻辑手段使得语言分析更具有科学性,从而使得到的结果更令人信服。因为有了现代逻辑,人们才有了一种在哲学研究中对语言进行分析的科学的系统的方法。

随着现代逻辑的产生和发展,分析哲学应运而生,而且成为哲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作为分析哲学中最重要的方法,逻辑分析方法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运用逻辑方法对语言进行分析贯穿于西方哲学中。在自然语言中,专名、概念词、谓词、关系表达式和量词等是句子的构成部分,由它们可以形成具有各种形式的句子。现代逻辑的逻辑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专名是一個完整的整体,它表示一个对象;概念词、谓词和关系表达式不是完整的整体,它们是不满足的,需要补充的,分别表示概念和关系。量词是一个二阶概念词,表示二阶概念。因此,如果人们通过运用自变元符号和函数表达式对自然语言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就可以厘清自然语言中句子的逻辑结构。如果人们用函数与自变元来分析对象、概念和关系,那么人们就能揭示各种形式句子所暗含的逻辑形式与逻辑关系。弗雷格的逻辑分析方法能对自然语言中所有形式的句子进行分析,对哲学抑或是其他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

综上所述,逻辑和哲学之间的关系始终是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备受关注的问题。逻辑学无论是在与哲学融合之时,还是在与哲学分离之后,一直是哲学家手中的工具,为哲学家所用,可以说是哲学家手中最重要的工具。逻辑自产生到今日,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亚里士多德是逻辑的创始人,弗雷格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在他们二人身上,逻辑与哲学得到完美的统一,也是对逻辑和哲学之间关系的最好的引证。时至今日,逻辑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逻辑的重要性也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路.论逻辑和哲学的融合和分离[J].哲学研究,1995,(10).

[2]Aristotle.The Works of Aristotle,vol.1,ed[M].by W.D.Ross,100a18-22.

[3]王路.逻辑的观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王路.寂寞求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威廉·涅尔,玛莎·涅尔.逻辑学的发展[M].张家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朱建平.逻辑是如何应用于哲学的?[J].兰州学刊,2013,(5).

作者简介:

王丽珍,女,甘肃酒泉人,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逻辑哲学、分析哲学。

作者:王丽珍

第三篇:我与逻辑学

80年代高中语文教材中有逻辑知识短文,有些语文老师不懂逻辑学,根本无法实施教学,我也不例外。直到我被录取为扬州师院中文系(函授)盐城班学员之后,我才开始知道“逻辑学”,每当大学老师讲到逻辑学这门学科,我就会格外认真地聆听。

教我逻辑学的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王中和,他是当时盐城教育学院中文系的名牌教授。和名字一样,他为人和蔼可亲,办事公正公平,特别关心每一位热心求学的学员,总能用知识与智慧的琼浆来满足嗷嗷待哺的学生。

据说,这位王老师当年参加高考时,曾是全省最高分,也就是“状元”。别看王老师人很清瘦,但永远精神矍铄。王老师在我们学员的心目中,无论是汉语、修辞、逻辑、文选、文论、写作,还是古代、现代、当代,抑或是外国文学,似乎没有什么能难倒他的,十八般武艺样样很棒。他的课永远充满智慧,永远充满笑声,当然也永远让你感到惋惜——怎么又下课了?每月一次的函授面试,几乎没有同学在王老师的课上请假,更不用说逃学。王老师,在我们心中,就像龙在中国人的心中一样,早成了崇拜的图腾。

我是在王老师的引领下,走进了“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喜欢上“假言”、“选言”和“三段论”。当然,更是因为王老师,我的书橱里有整整一框是专门关于逻辑学的书:《科学逻辑》、《大众逻辑》、《数理逻辑》、《中国古代逻辑》、《中国逻辑思想史》、《逻辑学辞典》,还有各种逻辑学刊物。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年坚持订阅逻辑方面的报刊复印资料。

我运用王老师教授的逻辑学去应付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逻辑知识短文教学,不能说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至少可以说轻松自如。我被逻辑学迷住了,竟然萌生出考研的念头,并且很快付诸实施。1985年,我走进了设在当年盐城师专的研究生考场。我的总分已经达到了当年省控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17分。最终没能被录取到南开大学的逻辑学专业研究生班。

事后不久,王老师让我到他办公室。他拿出了一张逻辑学会会员登记表给我,并且对我说,他要推荐我参加逻辑学会。记得当时,我简直有点晕头转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怎么可能呢?在我的记忆深处,没有相当的学术成就,不在某一领域有相当的建树,那是不可能成为学会会员的。从来不敢奢望的事情,怎么会轮到我呢?王老师看出了我的疑惑,也看透了我的心思,便缓缓地对我说:“填表不等于批准。真正被批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热爱学会;二是遵守学会章程,履行义务;三最重要,必须有两篇以上与学会专业相关的论文公开发表。”

“这一、二两条都能做到,这第三条,我能行吗?”我疑惑地询问老师。

“我看你行。不是要你写逻辑学专门学问方面的论文,那是比较难的。但你能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开展逻辑学运用的研究,写出相关的成果来。”

王老师的话如醍醐灌顶,让我眼前“仿佛若有光”。我对老师点点头:“好吧,我试试看。”

一次偶然的缘故,初中一位语文老师,向我请教《叔向贺贫》和《乐羊子妻》的写作艺术如何概括最好。我的灵感一闪,为什么不能从逻辑的角度来审读这两篇名篇呢?

于是,我写下了《(叔向贺贫)逻辑质疑》和《(乐羊子妻)逻辑欣赏》两文,并迅速查找相关刊物,投递出去。

对于投稿从来都不敢抱有多大希望,虽然那是自己心血的结晶,如同对待儿子一般,但不等于编辑先生也喜欢。更何况,新手写文章,多半收获的都是一张刊印的退稿通知单。

大概是1988年的年底,突然接到学校转来的电话,要我明天去盐城教院,找中文系主任王中和先生。当我匆匆赶到时,王老师把江苏省逻辑学会会员证给了我,并祝贺我同时成为盐城市逻辑学会会员。我不敢接受这个事实。“我也是逻辑学会会员啦!”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这一句掩抑不住兴奋的话。

“王老师,我写了两篇论文还没有发表呢,怎么就把我批下来了呢?”此时,王老师不慌不忙地从他的中间抽屉里拿出两本刊物,一本是《逻辑与语言学习》,一本是《语文》,推到我的面前,“这两篇论文不是你写的吗?”我说:“是的,但我还没有收到样刊,我也不知道最后到底能不能发表。”现在的我当然知道,有的报刊的用稿是不通知作者的,且有的报刊的样刊与稿酬会推迟好几个月后才寄发的,何况这两种刊物我当时根本没有订阅。

“看到了你发表的文章之后,我正好去省里参加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会议,就把你的申请与登记表一并上交,会上做了研究,同意你入会,并办理了相关证件。这张照片还是函授时放在我这里的,我给用上了。”

王老师还在我发表的论文上作了好多批注,有充分肯定的“OK”,也有“此处尚不透辟”的说明。我捧着王老师批阅过的论文,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的感谢,真的,突然口拙无比。

与王老师告别时,我记得说了这样一句话:“学生回去后一定好好教语文,做个合格的语文老师,报答老师的厚爱,这份特别的爱。”

写到这里,我特别要说三件事:一是恩师去世时,我因出差没能前往,回来后,登门向师母田老师表达了哀思,我想老师闭眼前肯定特别希望看一眼他一直喜欢的学生;二是我曾被聘为盐城教育学院的特聘教授,成了恩师生前工作的学院的一位教师:三是因为事业规划的需要,盐城教育学院与原盐城师专两所学校合并,成立了盐城师范学院,原盐城教育学院成为新学院的南校区。写下此文,一来纪念我的恩师,二来纪念曾经的盐城教育学院,三来是想告诉同行、朋友我的成长体会:逻辑学注定要影响我的一生,逻辑学也永远是语文老师必修的一门学科。

教语文的人很容易感性,因为每天接触着我们心爱的文学。但从事教育工作,我们就不能只是感性而不理性。只有两只翅膀同时展开,才能既激情飞扬又睿智深刻:文学共逻辑一色,情韵与严谨齐飞。

作者:蔡 明

上一篇:耻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散文写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