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逻辑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编精心整理了《法律逻辑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法律概念具有明确性和规定性,用逻辑刻画法律定义,能够使法律工作者在处理实际的案件工作中准确把握法律概念,这也是准确定罪,恰当量刑的基础。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法律定义进行逻辑刻画,彰显法律定义的这种逻辑特征,从而对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法律实践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第一篇:法律逻辑论文范文

法律逻辑课程案例教学探析

摘 要:案例教学法在近几年教学中凸显价值,被各级高校认可。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法律逻辑学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案例教学法中案例选择为重点,要求案例真实、具有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行之有效。本文着重探讨法律逻辑课程案例选择、案例教学价值及方法。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律逻辑课程;教学质量

法学教学趋于大众化,法律逻辑是法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目标为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效运用法律理论解决问题。我国法律逻辑属于年轻化课程,引入时间较短,在教学质量方面无法快速有效提高,教学目标实现不理想。现阶段需强化对法律逻辑教学关注度,对有效案例进行筛选,完善课堂教学体系,改善教学质量。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使学生掌握逻辑推理规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保障教学效果,对法律逻辑课程来讲属于创新思路。

一、法律逻辑学的发展

法律逻辑学的研究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引入国内后,在我国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首先为传统逻辑研究阶段,此阶段为初级发展阶段,研究人员对逻辑学意义及其与法律之间的联系进行讨论。其次为现代逻辑研究阶段,此阶段逻辑学发展呈蓬勃之势,人们进行深入研究,使逻辑学为法律提供更加丰富的依据。第三阶段为法理学探讨阶段,此阶段研究人员将实质推理理念引入其中,与法律推理结合,与形式推理对应。最后阶段为非形式逻辑研究阶段,此阶段为二十一世纪后,法律逻辑研究进入白热化,理论研究较为丰富。研究过程中,法律推理与法律论证成为人们主要讨论的课题。

二、案例教学法在法律逻辑学教学中的价值

(一)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法律逻辑学为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涉及到逻辑知识及逻辑知识在法学中的应用两个方面。法律逻辑学教学中涉及逻辑知识和法律知识,教学内容丰富,所蕴含的逻辑内容较多,比如公式或者符号,此课程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学习难度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引入现实发生的法律事件,通过实例分析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其联系,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论证,使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及学习热情提升。案例教学法使抽象教学课堂变得生动,将枯燥的逻辑内容变得具有活力,在实际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可发表自身看法,结合课堂知识,增强记忆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改善课堂教学实效

法律逻辑学为法学与逻辑学结合的学科,此学科将理论与实践同时作为重点,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长时间教学中,教师单纯讲述理论知识,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汲取,不善于采取辩证理念分析、思考问题,在课程中无法有效表达自身见解,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吸收所学内容,思维能力欠缺,课堂氛围较为沉闷,从而使得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够理想。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将学科理论及实践、辩证、讨论结合,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从而热爱课堂讨论与分析,也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提高法律逻辑学教学实效。

(三)改善学生逻辑分析能力

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人才选择倾向于实践性较强的人才,用人单位在面试过程中会考察学生实践能力,注重学生道德修养及逻辑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发达国家逻辑教学中认可程度较高,但我国高校课堂大部分依旧以传统知识传授为主,重视理论知识,轻视实践能力。随着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发展,案例教学已经悄然兴起,但在实际教学中仍被不同程度忽视,为改善此类问题,法律逻辑学应当重视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生理论功底及实务处理能力。案例教学法可有效将两者结合,强化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此在学科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堂教学案例选择

案例教学中重点为案例选择,适当的案例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分析、总结、论证等方面全面发展。相比其他法学课堂,法律逻辑学是发展时间相对短的学科,案例不足,部分案例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案例选择重要性凸显。

(一)案例真实性

案例真实性对教学较为重要,学生对真实案例与虚假案例感受不同。真实案例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会使学生仿若身临其境,对案例更加关注,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与分析中。在分析案例过程中,首先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后结合知识解决问题。发达国家案例教学以批判方式为主,通过批判强化学生记忆及理解能力,强调法文地位,部分地区认为,批判案例可作为法院裁决凭证。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法律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对案例选择不可一概而论。法律逻辑学案例中,应选择典型案例,即包括典型法律问题的案例,这种案例具备严密的逻辑性,同时能够保持真实性,具备普遍的法律意义和实用意义。

(二)案例与法律相关

法学专业培养学生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具有实务处理能力。法律逻辑学为法学基础学科,任务为锻炼学生理论知识在司法中的应用。为保障目标有效实现,法律逻辑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需要与法律保持密切关联,如此才能使学生找到案例分析思路,进而提出自身看法,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法律意识。单纯选择普通案例应用于教学中,可能与法律知识背离,不利于学生养成逻辑思维。

(三)案例具备逻辑分析性

法律逻辑学案例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重点,案例教学法可应用于法律逻辑学任何章节中。教学过程中,法律实例选择应当具备逻辑分析性。比如在讲授相关概念时,选择的案例应当同概念相关,能够使学生对案例进行逻辑分析。比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学时,可引入一个案例。“被告人在十八岁生日时,与他人发生争吵,并利用身上一把水果刀杀死1人,据我国《刑法》四十九条中规定,犯罪人不满十八周岁或者为孕期妇女,不可判处死刑。”案例讲述完毕,向学生提问,被告人是否可被判处死刑。学生對此可进行讨论,讨论焦点为学生是否年满十八,其中涉及到法律问题及概念知识。因此案例选择应当重视案例讨论分析过程,并不是最终结果,除了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外,还能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

四、案例教学法在法律逻辑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描绘

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篇幅不宜过大,采取常规案例清晰描绘给学生,使学生掌握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结果等相关因素,为分析问题及讨论做出铺垫。比如在讲解“假言推理”知识点过程中,对以下案例进行分析。

2006年11月20日,南京市徐姓老妇人于公交站跌倒,被告人彭某称发现老人倒地后前去扶持,并与家人取得联系,将老妇送至医院救治。徐性老妇则说自身被彭某撞倒,要求被告索赔。彭某则是说并未与老妇碰撞,而是见义勇为。双方在法庭产生争执。法官听取双方证词后,进行分析,若被告为见义勇为,在原告家人到达后,便应当告知事情经过,并自行离去,但被告并未离去。

教师可提出问题,首先,法官此分析可得出什么结论。其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此结论依据是什么。再次,法官对两者的言论关系的判断是否成立。最后,法官结论中说原告被撞伤,且是被被告撞到后而受伤此观点是否成立。

(二)学生展开讨论

案例教学法受到学生的认可及欢迎,主要是由于此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主动性,使学生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但采取哪种方式对学生组织,是案例教学法能够达到理想效果的关键。对此,教师应当保障教学知识与案例相符合,案例分析过程中,使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上述案例阐述后,据法官的结论,利用假言推理知识进行探讨,可以分析出被告并未与做好事相符,此结论需紧扣知识点。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客体,但也要发挥作用,根据学生思路,适当启发学生及引导学生。比如针对问题“结论是否成立”,教师可适当启发学生,利用假言推理否定此推理并不是有效的,并且对另外三个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对结论进行判断。

(三)教师总结

法律逻辑学案例教学对过程较为重视,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当对案例所涉及的逻辑知识及分析方法等进行探讨,对学生思路问题予以引导,纠正思路上的一些偏差,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述案例中,对此结论是否成立等问题,学生回答较为多样,也存在错误观点,教师应当以评析的方式为学生讲解,指出有效推理方式。本次案例中,老妇与彭某都可作为假言看待,在分析中探讨两者做法是否符合实际,比如是否符合情理,若原告在被被告送至医院后,通知家属便离开,被告便符合情理,但被告若自行离开,原告也无法抓着被告不放,对此两个假言判断都不具合理条件,对此不可直接判定,因此结论不具必然性。

五、结束语

法律逻辑课堂教学中,教师具备知识传授及逻辑思维培养两方面的责任。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策略,将法律案例与司法知识相結合,可以推广使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做好案例选择,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司丹.论案例教学法在法学专业硕士教育中的适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0):173-174.

[2]张帅梁.教义与技能之间——“例理问辅”教学法对法学教学的再平衡[J].大学教育,2018(10):20-23.

[3]文颖丰.高校法律逻辑学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8):140-141.

[4]武庆荣.案例教学法在法律逻辑学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7,35(05):54-57.

作者:郭云飞

第二篇:法律定义及其逻辑特征

摘要:法律概念具有明确性和规定性,用逻辑刻画法律定义,能够使法律工作者在处理实际的案件工作中准确把握法律概念,这也是准确定罪,恰当量刑的基础。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法律定义进行逻辑刻画,彰显法律定义的这种逻辑特征,从而对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法律实践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法律定义;种差;逻辑特征

一、什么是定义

我们知道,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精练的语句将这个概念的内涵揭示出来,概念的内涵就是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按照这一模式,法律定义就是揭示法律概念的内涵的一种逻辑方法,也就是要揭示法律概念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这在司法审判,尤其是在司法归类中,显得极为重要。

二、概念间的属种关系

概念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就是属种关系,属种关系是逻辑学上的一个专用术语。所谓的属概念指的是一个上位概念,即内涵较大的概念,种概念是一个下位概念,即内涵较小的概念。属种概念都是相对而言的。比如,A概念的内涵大于B概念,而B概念的内涵又大于C概念,那么,B概念相对于A概念而言,它就是一个种概念,A概念就是一个属概念。而对于C概念而言,B概念又是一个属概念,C概念才是种概念。对于法律概念而言,同样具有这种属种关系,例如,在刑法中,犯罪概念按照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不同又划分成各类罪名概念,然后又将各类罪名概念划分成各具体罪名概念,在这里,如果我们说犯罪概念是一个属概念,那么类罪名概念就是种概念,而如果说各具体罪名概念是种概念,则类罪名概念就是属概念。

三、法律定义的逻辑结构

给概念下定义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属加种差的方法,对于法律定义来说,这也是最能体现其逻辑特征的方面,我们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所谓种差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这一对象与其它种对象之间的差别,如果我们把被定义概念用L来表示,种差用t来表示,邻近的属概念用B来表示,这一公式又可表示为L=t+B,但是法律概念的种差往往不是一个,而是两个或多个,并且这些种差之间的关系对于罪名概念的成立与否又有不同的情况,有些种差是通过“并且”“和”等这样的词语连接的,有些种差是通过“或者”这样的词语连接的,在逻辑学中,“并且”“和”这样的连接词用合取符号“∧”来表示,“或者”这样的连接词用析取符号“∨”来表示。这样,上面的定义公式又可以分解为这样的两个公式:L=(t1∧t2∧t3∧……)+B;L=(t1∨t2∨t3∨……)+B,在这两个公式中,我们称种差t1、t2、t3等为合取肢或析取肢。对于合取公式L=(t1∧t2∧t3∧……)+B而言,当所有合取肢t1、t2、t3都真时,被定义概念才是真的,即是正确的,罪名概念才能成立,反之,如果有一个合取肢是假的,则被定义概念就是假的,罪名概念就不能成立;而对于析取公式L=(t1∨t2∨t3∨……)+B而言,只要有一个析取肢是真的,被定义概念就是真的,反之,只有当所有析取肢都假时,被定义概念才是假的,即罪名不成立。举个例子可以非常清楚的说明这个问题,例如,对于“贪污罪”这一概念,它的定义为: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在此例中,“贪污罪”这一概念是被定义概念,它的种差有以下三个:“国家工作人员”、“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和“公共财物”,其实这里省略了贪污罪这一概念邻近的属概念:贪污贿赂罪。如果贪污罪这一概念用L来表示,那么,这一概念的定义用符号来表示就是:L=(t1∧t2∧t3∧)+B。在此,如果我们为某甲做无罪辩护,那么我们只要找出证据证明三个种差中有一个是假的就行了。反之,如果我们作为起诉某甲的一方,则必须找到证据证明这三个种差都是真的,才能判定某甲犯有贪污罪。

四、定义的规则

给一个概念下一个正确的定义,除了要掌握下定义的方法以外,还必须遵守下定义的规则,逻辑学中,下定义的规则主要有以下几条,第一,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具有全同关系。第二,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第三,定义一般必须用肯定的语句形式和正概念。第四,定义必须清楚确切。我认为,在这几条之中第一条是最重要的,因此这里我也主要是分析这条规则。被定义项即是被定义概念,定义项就是用来定义被定义概念的概念,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这一条规则实际上是要求定义项和被定义项所涵盖的对象范围必须相同。违背此规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错误。联系我们上述的公式,遵守此规则就是要求我们准确的判断定义的种差,从而才能正确的给法律概念下定义。在司法归类的过程当中,尤其要遵守这一规则,因为司法归类的过程其实就是缩小概念的内涵的过程,缩小概念内涵就要准确判定种差的数量。具体说,对于合取公式L=(t1∧t2∧t3∧……)+B而言,如果这个定义的种差是3个,即应是L=(t1∧t2∧t3)+B,而我们在司法归类时判定的种差却是2个,这就是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因为种差是概念内涵的重要标志,种差的数量与概念的内涵是成正比的,少判定种差就是缩小了概念的内涵,所以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反过来,如果多判定了种差,无疑就是扩大了概念的内涵,就会犯“定义过宽”的错误;对于析取公式L=(t1∨t2∨t3∨……)+B而言,情况正好相反,如果我们判定的种差数量多余概念本身具有的种差数量,就是扩大了概念的内涵,就是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如果判定的种差数量少了,就是缩小了概念的内涵,就会犯“定义过窄”的错误。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例如对“抢劫罪”这一概念的定义就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致使被害人不能反抗的方法,当场攫取他人财物的行为。这一定义的种差就是三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致使被害人不能反抗的方法”和“当场攫取他人财物”,如果某人不是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尽管客观上使用了暴力手段,并且当场夺取了他人财物,這时也不能把某人的行为定为抢劫罪,因为某人的行为只符合“抢劫罪”这一定义的两个种差,而不是正确定义的三个种差,这时如果把某人的行为定为抢劫罪,就是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这样造成的结果就会是定罪不准确,从而量刑就不会恰当了。

结语:法律定义的逻辑结构虽然简单,但我只是想强调这种逻辑思维在法律中的重要性。懂得法律法规和了解法律程序只是基础的方面,而运用法律处理实际案件才是法律工作者的主要任务。而逻辑的解释,逻辑思维的运用能够使法律工作者准确的把握法律概念,正确的作出判断,在这方面说,逻辑对于法律也许是必须的。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作者:马保恩

第三篇:论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 要:本文首先介紹了法律逻辑学在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基础作用,然后重点分析了法律逻辑教学的开展策略,希望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法律逻辑学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关键词:法律逻辑学;法律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法律逻辑学是一门与推理和论证相关的法律类工具学科,其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能够厘清各种逻辑理论的具体内涵,以及灵活地运用各种逻辑方法于司法实践当中。而法律思维是指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认真地观察和分析各种法律案件的思维方式,其与法律逻辑学的主要任务具有相关性,所以法律逻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法律逻辑学可以培养法律思维能力

法律是社会公众的行为规范准则,其承担保障社会正常运作的职能,同时人们还要依靠法律来保证自身的权益不受侵犯,同时惩治社会犯罪行为。所以法律的严谨性和准确性非常重要,否则法律的权威性就会受到质疑,这也就要求法律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完全依据传统的逻辑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法律逻辑学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状况而产生的,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分别是法律逻辑的基本规律、基本概念、逻辑推理、逻辑论证、案例论证和反驳等知识,学生通过学习法律逻辑学能够掌握普通的逻辑分析方法,同时形成较强的法律思维能力。

法律思维能力是指以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职业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观察、分析法律事实的能力,搜集和判断法律证据的能力,归纳、概括案件争执焦点的能力,判定案件性质和认定案件事实的能力,正确阐释法理和适用法条的能力,严谨进行法律推理和论证的能力。一般来说,法律思维能力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司法实践才能形成,但是学生通过学习法律逻辑学,可以初步形成法律思维能力。

二、法律逻辑教学的开展策略

法律逻辑学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将法律逻辑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法律思维能力,所以学生必须要掌握将逻辑理论知识转化为法律思维的技能和方法。但是从当前的法律逻辑学来看,其教学内容普遍以“形式逻辑原理”+“法律实例”的形式展开,但是从实质上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脱离形式逻辑的范畴,并没有有效地将法律逻辑理论与司法实践结合在一起。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现重点探究法律逻辑教学的具体开展策略,希望能够切实达到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目的。

1.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方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法律逻辑学包含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比如法律推理的标准,法律推理的技术准则,演绎、归纳、类比推理的形式推理方法等。其中形式逻辑推理是法律中最基本的、普适性最高的推理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案件当中,单纯运用法律形式推理的案件几乎不存在。辩证逻辑推理是对法律形式推理的必要补充,学生通过学习辩证逻辑推理,能够有效地拓展法律职业思维的广度和加深法律职业思维的深度,进而保证法律思维的逻辑严密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也应当将形式逻辑方法与辩证逻辑方法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两类方法开展法律推理。

2.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

批判性思维是指在理性思维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带有怀疑性质的、创新的思维,其存在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和推理已有的认知和事实,而形成一种与别与常理的见解,从而达到探求真理的目的。批判性思维属于创新性思维的核心内容,其既具备强的逻辑分析性,又具有高度的辩证性,所以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就是强化学生对于多种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综合运用的熟练程度。

在法律逻辑学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渗透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能够养成自由思考的习惯,通过长期自觉理性的判断,使得学生不会盲目迷信“标准答案”,走出传统的思维定势的局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出一些存在错误的案例,让学生主动地纠正其中存在的法律逻辑错误,从而让学生形成辩证的法律逻辑思维形式,增强学生法律逻辑思维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提出恰当的问题,学会对所列示的证据材料提出合理的质疑,能够及时地识别其中存在的错误,并且用可靠的证据进行论证,最终得出合理的、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3.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法律逻辑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形式逻辑训练和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重视这两方面内容的讲解。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方面,教师首先要开展生活化教学,选择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真实案例与教材的文字知识结合起来,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详细地分析一些现实中发生的事情、社会热点问题及有趣的逻辑典故。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书面知识直观化,使得法律逻辑学教学更加灵活、更加具有实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实践运用能力。其次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要选择一些案例来开展法律逻辑教学,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法律专业性、真实性以及可讨论性,能够引发学生产生不同的观点。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引用具有可讨论性的案例,才能使得学生之间产生不同的思维碰撞,以此来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法律实践能力。最后是运用论辩教学法,即引导学生针对某个具体的理论、实际的事例进行辩驳与争论,以此充分锻炼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教师在采用论辩教学法的过程中,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地思考问题,并且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地表达个人的思考和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和分析,通过课堂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方法,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这样的论辩过程,可以很好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逻辑分析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思维的敏锐程度,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论证个人论点或反驳他人观点的能力,同时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静焕.法律思维、法学教育与法律逻辑学教学[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12).

[2]宋玉红.法律逻辑教学的三个注重[J].法律与社会,2011(10):236-237.

[3]缪四平.批判性思维与法律人才培养[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4):146-147.

[4]成静.论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J].安康学院学报,2013(4):109-112.

作者:王敬凤

上一篇:企业法律论文范文下一篇:海洋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