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逻辑学概述论文

2022-04-17

摘要:通识教育又称通才教育,起源于美国。以《幸福课》为例,引发对通识教育中心理学教育教学的思考。《幸福课》是积极心理学的分支,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课程,更偏重实践性质的课程类型。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法律逻辑学概述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法律逻辑学概述论文 篇1:

高校一年级法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合理定位课堂、根据课堂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运用,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途径。作为高校一年级学科与专业基础课的法学概论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包括: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规划课程教案;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教案、落实教学环节,强调对学生相关课程知识基础的问卷调查、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准确结合案例授课。

[关键词]教学模式法学概论课堂教学

一、教学模式理论概述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在现代教育学理论中,教学模式的分类逐渐趋于严密与细致,如根据教学主体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可以把教学模式分为学生主动型、教师主动型、师生互动型等;根据教学媒体的运用程度可分为单一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也可以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型,因材施教的个别教学和统一集中的集体教学就是一种以组织教学方式为标准的分类方法,也可以以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法分为教师讲授型、学生讨论型、问答解疑型、实践型等多种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关键在于合理定位课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已经是教育界的共识,也是现代教育制度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合理定位课堂,至少取决于三个因素:首先要结合学校的定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目前国内高校有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之分,不同定位的大学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生源也就有别,这都影响到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落实。例如我们潍坊学院贯彻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立足潍坊,服务山东,面向全国。那么,我们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应用就要结合我们学校的这个定位。

第二是要结合课程的特点。课程有其目标和专业背景,就有其自身特点,不同课程也就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本人从山东大学法学院毕业就在本高校教学,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讲授过多门法学课程,切身体会到不同课程必须使用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例如现在给我校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大一学生所授法学概论课程,就要运用以讲授为主,学生问答解疑、对学生问卷调查、与学生座谈相辅助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教学模式,积极进行师生互动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与给大二、大三学生所授的法律逻辑学等课程采用的强调师生互动为基础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不同,这不仅因为大二大三学生已经有法学专业学习的基础等因素,而且还因为法律逻辑学课程本身特点的要求。

第三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掌握了学生情况,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管运用哪种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贯彻的一个总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具体学习目的、要求以及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展开课堂教学。教师讲授也是围绕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讲授,例如法学概论课程,作为学科与专业基础课在大一开设,就要在本课程的授课初始,结合本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给学生出调查问卷题目,来了解学生本身已具有的相关课程知识基础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确定讲授本课程的内容及深度。

二、教学模式具体实践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规划课程教案

法学概论作为在我校行政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学科与专业基础课,是一门概要论述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法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给学生普及法学知识,教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并为学习本专业的有关课程或其他法律课程奠定必要的法学知识基础。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概要地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了解我国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主要规定,并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般法律问题。对法学概论课程,在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有别于其他法学专业课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的法律规定等法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这就要求在教学计划范围内合理规划课程教案。

法学概论课程主要包括法理学的知识即法的一般理论和依法治国理论、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学、诉讼法学和国际法学等内容。我们规划的教案是:按总学时60学时计算,民事法学包括民诉占1/3,学时最多;法理学1/5;宪法学和行政法学总共1/6;刑事法学包括刑诉1/6;这几部分内容学习完成,也就基本完成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剩余其他学时给课程剩余内容,主要是给学生介绍我国法律体系中这些法律部门的大体情况,例如主要是调整哪部分社会关系的等,告诉学生感兴趣的话可以以后选修。

(二)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教案、落实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反应如何,这是授课教师能亲身感知到的。不管多理想的教学模式理论,只有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才会体现出其价值来。具体到法学概论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将整个授课过程分三个环节完成。

首先,在本课程的授课初始,结合本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给学生出调查问卷题目,来了解学生现有的相关课程知识基础情况。教师根据大学教学要求,认真点评学生作答的内容和格式、找出学生现有知识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存在的差距以及作业格式方面的问题,并将此作为第一阶段对学生授课深度的一个起点依据。了解教育对象、选择合理的教育角度、实现教育的针对性,这应是我们大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例如我们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生源文科理科都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了解到学生人文知识基础相差很大,有些理科生对一些普通的语言文字理解都有偏差,更不用讲法学专业语言了,其中有的学生还因此想改专业。另外,据调查了解,在高校一年级学生中,有的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历练煎熬后,有进入高校可以放松随意散漫的心态。因为心理的放松,容易受高校内考试“及格就ok”思潮的影响,倾向于重视不同课程如何通过及格的技巧,而忽视了课程本身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学习要求,忽视了学习的真正目的和意义。面对这些情况,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自顾自讲授课程知识,无论如何行不通。所以,在最初授课的一两周,作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情况法学概论课程的通识教育课,从他们入学后的军训谈到他们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各方面准备,从湖南卫视成人礼的意义谈到学生自己的人生规划,自然也就讲到我们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以及为此设置的课程体系,自然也就提到法学概论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学习意义。对人文知识基础差的理科生源学生,要耐心告诉他们文理贯通的朴素常识、让他们明白自己更应该学好本课程,但不要急于求成,要根据自己情况学习,循序渐进;这样半学期下来,曾经有改专业倾向的学生讲自己已经很喜欢法学课程。对在学习上有错误认识的学生,也要做正确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到后来那些学生不但学习上进,还主动帮助维持日常教学秩序。我们法学概论课程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好,自然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学多年的经验,得出的总结是:教学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学生是可教的、只要我们教师用心一点;我们教书育人,应该记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人更胜一代人的规律,相信后生可畏,相信自己的学生会一届比一届更好;更多想想是不是我们这些作为前辈的教师落后于时代要求了,应相应提高自身素质而不是责怪现代的学生另类。

然后,到学期期中的时候,对前期学生学习情况作一个过程考核。高校一年级学生随意散漫心态的另一种反应就是在学习上的懒惰和茫然,不思如何转变改进学习方法以适应大学学习的特点,而依然延续先前的学习意识,固执于中学的学习方式结果导致学习落后。虽然这是少数学生的情况,但是严重影响了大学良好学风的形成,必须予以纠正。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考核内容是前段时间课程学习的基础知识,采用开卷;要让学生明确大学考试作答要求和评分标准,特别规定按照大学考试的要求作答,拒绝中学作业的形式。考核成绩按照合理的比例计入期末总评成绩,所以要力求做到客观公正。教师给出每个学生的成绩,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点评。本法学概论过程考核是对学生逐个点评的,就是针对学生在考核中从内容到形式出现的问题,走下讲台对每个学生对照其考核试卷面对面讲解讲评。其中也允许学生咨询考核试卷外的学习问题,并允许学生对前段时间的教师授课等情况评价,师生互相交流讨论,教师既要掌握和尊重授课对象的积极特点、也要做好正确学习理念的教育引导。过程考核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以提高教学质量,如发现有雷同试卷即刻责令学生重做,直到符合要求,但考核成绩会受影响。这也是一种授课方式,实践证明效果不错,学生也比较欢迎,教师也能比较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过程考核的另一个环节,是要求学生对比初入学时的情况自我评价,以便更自信乐观地学习,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根据过程考核的这些情况,教师进一步调整之后的授课方案。

最后环节就是期末的考试环节。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对整个课堂教学是非常有用的。通过过程考核,教师既掌握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情况,也发现了在本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改进,这些对之后的课堂教学很有意义。到期末的复习考试环节,教师课堂教学也就比较有效率,本课程整个课堂教学根据教学计划和教案,重点突出,期末基本不用重新给学生指划考试范围,这也是预防学生考试作弊的一个方法。但是要利用期末复习的时间,进一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方式,如前所述,这对高校一年级学生比较有必要。例如,首先要教育学生象端正学习态度一样端正考试态度,从自己的情况出发准备考试,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就要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先掌握本课程最基本的概要知识,至少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是哪个法律部门的问题,然后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掌握更多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记忆众多的法学概念定义、如何掌握写作论述题目、如何准确分析案例。这样学生就有学习的乐趣也享受学习过程,也就自然想利用期末考试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作弊现象。

(三)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准确结合案例授课

我们法学概论课程这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环节,是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才能顺利完成的。因为授课对象是高校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还不是很适应,所以每次课都给学生作多媒体视频,让学生有更直观的印象。同时,利用工作专用邮箱,将每次的课件都发到邮箱里备学生进一步查阅。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平时学生有问题既可以利用课堂合适的时间当堂提问,也可以通过这个邮箱请教老师。这样有助于实现本课程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象本课程法学概论,一定要用能紧贴现实生活的简洁的案例讲课,而不能过于深奥复杂,要让学生从中学的学习思维逐步过渡到大学的学习思维。例如,在本课程法理学部分的学习中,要结合我们日常生活中都遇到的交通法规、商店购物等衣食住行的日常事情讲解法的作用、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等内容。民法中的民事主体、各种财产关系人身关系与人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也容易联系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民法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总是重点讲述、案例也多。刑法也是重要的基本法,但是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反映的是社会极端矛盾,毕竟是社会中非正常现象,所以一般重点学习刑法总论以掌握刑法基本理论为本课程学习目的,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大一学生,不会讲很多案例。案例课鼓励学生和老师讨论、同学之间讨论,畅所欲言,在争论中掌握正确的知识,引导学生真正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如果把大学四年的学习比喻成建筑一座知识的大厦,那么在大学一年级的学习就是打地基奠定基础的时候。大学毕业的时候,人们看到的也许是地基上面华丽的大厦,但是地基的作用是客观地存在的。所以,大学生在一年级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方式方法的培养很重要,或许直接影响到大学几年的学习基调。要教育学生从一年级打好基础,把握好大学的学习机会。作为我们高校一年级的课堂授课教师,应结合所讲授课程情况,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高校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研究运用适合高校一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教师教活、学生学活。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教学实践不断改进和发展的。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教学模式[Z].百度:http://baike.baidu.com/view/290597.htm,2013-07-21.

[2]马育红. 多媒体技术与高校法学课堂教学改革[Z].法律教育网: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0/2005/10/wa386128204413101500290048_175666.htm,2012-10

-13.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3-07-20.

[4] 胡莉芳.以课程建设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新生研讨课的角度[J].复旦教育论坛,2012,(5).

[5]朱泓.高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

[责任编辑:雷艳]

作者:王秀霞

法律逻辑学概述论文 篇2:

通识教育中心理学教育的思考

摘要:通识教育又称通才教育,起源于美国。以《幸福课》为例,引发对通识教育中心理学教育教学的思考。《幸福课》是积极心理学的分支,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课程,更偏重实践性质的课程类型。

关键词:幸福课;心理健康教育;通识教育

《幸福课》是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提高学生人文科学素养、心理健康的心理类课程。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该课程从大学生所需具备的各种幸福、积极情绪、积极人际关系、积极组织等训练大学生具有更乐观的性格和策略,用积极的方式构建生活情境,对自己的能力拥有自信,从而拥有幸福人生。

作为通识课来讲,我们的学生是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也未必要全面系统学习心理学的本科生们。如何有效利用 32 学时的教学时间,实现通识教育教学目标,成为最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之一。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述我的 想法。

一、课程定位问题

(一)课程设计定位

新时代的大学教育不仅仅要教授知识,还要承担起道德培育的重任。对于一个 大学生来讲,能够在本科阶段学习积极心理学,并对此怀有积极的信念,这是 非常有益的收获。对于大学教育来讲,这是其最终育人目的。那么就通识课程设计而言,其所确立的基本前提应该是培养自由的、具有创造性的完整的“人”。《幸福课》这门课在通识教育中寻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完成科学有效的课程设计,幸福课本身属于心理学,从心理学的不同角度出发,不再讨论消极心理的问题,更偏重于积极心理的培养。

(二)课程关系定位

我校的通识课程体系里有许多跟心理学相关联的学科,本门课与许多课程有内容上有着交叉和联系,比如与《心理健康课》中的人际关系和情绪、《正义 论》中的正义起源、《苏格拉底、孔子及其门徒所建立的世界》中的儒家思想、《经典电影赏析》中的不同人物的心理分析,《弗洛伊德、荣格与阿德勒》中的心理学思想等等。

1、作为基础的定位

我们会用大概 4个课时的时间带领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消极心理、积极心理、幸福等问题深入思考讨论,这也就成为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正义论》和《弗洛伊德、荣格与阿德勒》中相关话题的基础。学生可以从中建立自己的学科关联意识,以体会积极心理学与哲学、心理健康课之间 的关系。

2、作为辅助的定位

《弗洛伊德、荣格与阿德勒》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概述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之间的学术关系,那么本门课就以具体理论讲解、讨论的形式,使学生通过理论的学习,对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启发学生对弗洛伊德、荣格与阿德勒理论的思考,以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3、作为对比的定位

当我们充分讲清楚积极心理学的主旨,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才能跟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消极心理进行对比,体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各自研究的偏重及其应用。如此,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培养他们在未来生活中坚强、清醒的自我意识。

二、教学方式问题

为探索出一条更为合适的心理学通识课的教学方式,我们多方学习国内外一流大学的通识课模式,受到很多启发。教学方式与课程定位是同等重要的,也是相 互匹配的。有了明晰的课程定位之后,我对教学方式问题有了如下思路。

(一)积极心理学话题交流讲解

发展已经有非常久的历史,最早开始发展的是消极心理学,怎样解决心理问题是过去心理学的問题,现在我们更加偏重如何发展人们的积极心理,主要讲解幸福和与幸福有关的话题,学生的互动来促进大家对积极心理学的学习。在课堂中交流,聆听他们的心声。最后,要留有余地给学生思考,满堂灌的方式对现在的课堂效率较低,学生是在课堂学习后需要给他们去思考的时间——留白。

(二)小组讨论分享式

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育,早就因其不符合教与学的互生 关系,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反思批评,尤其是通识课程,更需要博采众长,倾听不 同的声音。教师倾 32 课时之力,只是亲自对话一 一告诉学生“你要承认自己的无知”,这又很难形成正面导向。我们的课堂实际是由 120 人左右组成的大班教学,完全的一一对话和完全的不对话,都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由学生各自组成兴趣小组,每个小组领一个课堂话题,该组成员寻找资料、讨论分析、总结成果,最后在课堂上分享出来。教师需要承担的是组 织者和点评者的角色,将讲授的权力大大地让渡给小组同学。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往往依赖网络上的现成结论,而怯于用 自己话语来表述问题,这是我在教学中尤其关注的问题。(三)课后交流反思式

教育的内容和影响都不局限于课堂,心理学尤其需要课后的反思和交 流。当位同学就着 个哲学问题深入思考下去了,他会非常愿意找到对话者,来阐明和讨论自己的观点,这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深切体会。当老师走下讲台,成为在线互动的角色的时候,既能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课堂延伸的活动,又能反思 到自己课上的缺憾。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就是在这样不断的反思交流中体现出来的。课下学生与我主动交流,我都更多的去启发他们的思想。

三、教学效果问题

从几年来的教学情况来看,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有 所改观的。这变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总结。

首先,教学经验的累积,让我能够把握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求知心理。不断寻找对重点难点内容的解决办法,以身边事和学生都关心的话题为例,在适合学生 思考的语境中,有针对性地化解学生的疑问,从而促成各个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次,课堂交流的改善。幸福课是一门心灵交流的课程,从一开始我们就希望学生能在课堂上多交流,发生心灵之间的碰撞。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不同班级的情况来安排学生之间的交流。每个话题留有余地的让学生去交流,但是又不喧宾夺主,即达到师生之间的交流,又使学生之间心灵发生碰撞。比如:每个话题让一组学生(尽可能合适的人数)尽可能多的方式(演讲、辩论、讲解等)去交流这个话题,这种方式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效果。

第三,课下的交流,让师生情谊更深厚。从学生在 QQ 上与我交流的情况来看,我校每个学期都有非常喜欢心理学的学生,他们在一学期的课程结束之后仍会与我保持联系,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意识,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有独特的见解,尤为关键的是,他们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这是我最为欣喜的收获。

通识教育的历史并不短暂,但对当今的教育来说,却是个新征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不断实践于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杨晓玲.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幸福课》教学方法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6。

[2]魏博.面向高校研究生的幸福课构建研究[J].文教资料,2016.

作者简介:

王妍(1987-),女,硕士,汉族,四川阆中人,讲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李天余(1986—),女,硕士,汉族,重庆潼南人,讲师,研究方向:法律逻辑学。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作者:王妍 李天余

法律逻辑学概述论文 篇3:

“三能一美”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摘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伴随着许多高校教学体制的不断变革,众多法学院的社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对法律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21世纪法学教育不光在行政系统、司法系统、法律监督系统等法律职能部门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法律工作者,还要将培养出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等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如何培养“三能一美”法学创新型人才,本文以第二课堂的视角来剖析,利用法律诊所、辩论活动、法律义务咨询、相关实习、等平台,让法律学子拥有更多法律实践机会,从而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适应社会竞争力的要求。

关键词:法学专业;第二课堂;三能一美;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朱静(1993-),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尹倩(1992-)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徐虹(1992-),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文静(1992-),女,汉族,湖南郴州人,重庆工商大学;林宇翔(1993-),男,汉族,福建人,重庆工商大学;袁栋(1993-),男,汉族,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

一、法学人才培养的概述

(一)“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人才培养模式”一词最开始于人大四次会议中出现,其主要指出,要把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由教师主导的讲授式教育向综合全面素质拓展实践教学转变”之后,“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又反复出现在教育模式中①。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模式”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是是理论上的表述,实际上更偏向于实践活动的创新。它是一种能被反复适用的框架,是连接教学和实践的纽带。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

1.目标要素

教育目标是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教学活动中设置的对学生培养的期望所能达到的水平,当然这也关系到培养人才价值方面的问题。当然这也是所有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他所有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它有“应然”和“实然”两种状态。前者是最理想的状态,而后者是结合教育状况、科技水平等而得出的实际状况。同样对于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的目标,也关涉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和人才培养的价值层面的问题。应把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成法律的执行者和守护者,具有全面的专业的法律知识和辨别是非、独立判断能力的人。

2.内容要素

法学专业人才的教育内容也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须课比如宪法、民法、刑法、商法、法理学、法律逻辑学、法制史、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一些实体法和程序法;选修课比如婚姻法、劳动法、律师法、房地产法、银行法等一些小法。

3.方法要素

对于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书本上的理论基础,更注重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对具体案列的应用。因此,教学方法除了常规的课堂教育授予理论知识外,更多的应该注重学生法律思维、法律逻辑和辩论能力。比如说通过听与法律相关的讲座、参与一些辩论会、参加法律义务咨询和去法院或检察院体验书记员的工作,让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法律有更大深度的了解和应用。

二、我国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法学人才模式选择的不足

“学术定向型模式”“职业定向型模式”“两者兼顾模式”是培养法学学子从某种程度上的划分模式。然而,两者并重才是最科学最完美的模式。但是对于我国现状而言,通常学校培养学生,都是照着教科书照搬模式,注重书本知识,而使得学生极具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水平,从而造成法学学习与社会的严重脱节。

(二)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法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社会在飞速发展,其变化的速度可谓瞬息万变,而法学理论却仍然止步不前。法学教材由于更新周期较慢而滞后。其次就是教育的实践轻与理论,然而实践才是根本的落脚点儿,理论服务于实践,所以更应该赋予法学学子更多的实践。当今社会,法律已经关系到方方面面吗,许多的法律问题并不是说仅仅用法律知识就能完美结合,常常和其他技能比如经济学的知识能更好融合。

(三)课程的编排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纵观我国的法律体系,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既具有复杂性但是融合的比较缜密,共同构成一个体系。连续今年以来,国内许许多多的学校以增加就业率为目的而增开了一些课程的开设比如民商法等,而忽视了基础理论学科的关注。高校普遍流行学分制教育,同学们往往会选择容易通过或则感兴趣的学科,而忽视了其之间的联系。

三、三能一美的具体含义

国家对于法律人才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也对创新法律人才新模式给予了新的关注,同时各大高校也响应号召。国家政策对法学专业人才的政策照顾是的法学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强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法学专业人才自身素质的提高。“三能一美”法学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触即发的。“三能一美”对法学人才的定义做出了新的诠释。即应当具备“能说、能写、能干”的能力和心灵美的职业道德要求。

(一)能说集中体现在与人的沟通协调能力,多种语言的掌握能力等,对于法学学子而言,法律服务是属于服务行业,在日常法律工作中,要求法学人才具有较好的交流表达能力。与客户要进行高效率的工作沟通必然需要这方面的能力才能顺利对工作上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在法学队伍以及法律业务发展壮大的背景下,我国的法律服务也渐渐地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学习好不同国家的语言对于一个法律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能写法律人不仅仅要熟识法律条文,更加需要加强对各种不同文书的书写。提升自己的文书写作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往往一个法律问题会牵扯到很多的法律主体,各个法律主体之间又免不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法律学子较高的要求,写作能力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做到专业就必须加强文书写作方面的训练。当面对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时,需要对这些法律问题进行一定的整合并以文书的形式呈现出来,熟练掌握行业规则,这些都构成了能写的必然要求。

(三)能干能干的体现是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后培养出来的一种做事能力,它是在社会中其他人对一个法律人是否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的评价。也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做到遇事不惊、处事干练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怀着崇高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拥有法律人的正义感,面对社会不公时,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以及其他人的生命财产②。一个法律人是否能干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比如:在与人交往时的言语表达能力、在独自处理法律问题中的对法律知识运用的能力以及法律专业上的思维能力。在法律实践工作中的独立思考也是能干的集中体现。

(四)心灵美不光是在社会中,作为一个法律人所必须用有的品质,社会人也应该具有。然而心灵美对于法律学子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在从事法律业务时,法律专业更多的会看清社会许多阴暗面,为了避免误入歧途,所以心灵美则是衡量法律学子品质的一大标杆。

四、第二课堂视角的探寻与创新

校内和校外两个平台结合是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最佳途径,校内实践教学大部分通教学、模拟庭审等方式实现;在校外通过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社区法律咨询服务等。第二课堂平台主要是指教学以外的方式活动比如法律知识竞赛和社会实践等,它更具有竞争性、创新性、趣味性的特征,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老师的教学获得知识,在第二课堂上,我们可以把老师所教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在解决问题时,提高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在校内、校外的实践活动想结合起来,能够培养学生更多的能力。构建与第一课堂为基础、第二课堂为补充的模式刻不容缓。力争对法学第二课堂的进行科学全面的构建,构建成一个全新的法学第二课堂教学模式。

(一)法律诊所平台

法律诊所平台,主要是学生通过加入法律诊所这个组织,在老师的指导下,去真正的接触案件并处理案件,在有法律实务经验的教师的带领下,发挥律师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案件,了解诉讼程序。法律诊所这个平台对于学生而言,很有意义。法律学子通过加入法律诊所,可以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法律技能。这主要也是让学生学会将现实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运用。通过法律诊所,让同学真正的接触案件,而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多的像律师一样去处理案件解决法律问题,达到提高自身的法律技能的目的。通过法律诊所这一平台,学生们要进行合作共同处理案件,这也让法律学子感受到团队的合作能力。在用法律服务时,团队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模式,它也常常被很多律师用来团队作战从而保证胜诉的可能性。通过法律诊所这个组织,脚踏实地的优良品质,使得学生通过这个组织更具有实践能力,并使得诉讼技能能够被熟练掌控,达到最终提高我国法学教育对于创新法学人才的培养教育质量。

(二)社区法律服务

在校外司法认知中,走进社区普法活动也是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社会实践当中,普遍开展社会认知调查,对社区的居民进行法律咨询服务。从而达到培养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优秀毕业生和充满正义感的社会人才。

(三)专业见习

在学校的人才具体培养方案中,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中专业见习是校内实践不可缺少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与案件进行真实的接触了解案件的运作,着重对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进行实质培养培养,提高他们对法律案件的分析能力和学习法律分析技巧。学校的教学活动应该强调注重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作用,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量的在基础理论方面扎实,实践能力方面足够全面,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复合型人才。对实践性教学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深化改革,注重在践性教学课时安排上的合理性,保证设置实践性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全面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努力提高。实践性教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做到尽量科学性,教学方式要创新,不一味的以讲授为主,强调学生的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案例教学进行大力引进和推广,专业见习是对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前的一次专业演练。基础理论要求高的诊所教育和模拟法庭观赏,其实教学实践性也较强。深化改革实践性教学,教学是基础,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当实施者的角色。所以应该着重提高老师对实践性教学的理解和认识,积极的支持老师广泛的展开实践性教学模式,不断变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辩论活动

法学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实践性以及应用性特别强。定期进行法律知识辩论赛,首先,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通过对辩题的一次又一次剖析后,思想层次也在不断的上升。其次,语言表达能力也在进步,通过辩论赛,同学们在一次一次的发言中,也将形成自己的发言风格。第三,知识结构更完备。俗语说“台下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台上精彩的几分钟,他们在私底下也用足了功夫:认真搜集资料,参阅同学提供的资料,根据辩题整理和组织材料,撰写辩词等。第四,应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对于一个法律人而言,是非常极富有挑战性的“游戏”。

五、结语

法学是约束人行为规范的理论,其性质决定必然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所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创新模式的创建势不可挡。

[注 释]

①胡辉.法学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广西师范大学法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系列论文[J].高教论坛,2011(05).

②陈丹妮.“3+1”法学创新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以法律诊所为平台[J].法制博览,2015.

作者:朱静 尹倩 徐虹 文静 林宇翔 袁栋

上一篇:宽带智能网研究论文下一篇:西方经济学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