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逻辑学论文

2022-04-18

在市教研院推荐下,我们进行了《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一书的师生整本书阅读,结合阅读心得进行议论文写作、小组讨论与升格,提升学生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知如何然”的水平,自觉提升议论能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教学案例逻辑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教学案例逻辑学论文 篇1:

试论逻辑学案例教学

摘要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已在各类课程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逻辑学要提高教学效果,有必要引入案例教学。逻辑学与案例教学有共同的渊源,说明逻辑学引入案例教学具有可行性。但逻辑学具有自身的学科特性,所以,逻辑学案例教学应依据其学科特性进行。逻辑学案例教学要取得实效,需要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课程体系、课堂讲授等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案例教学 逻辑学 方法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已在各类课程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有的学者提出,案例教学也有局限性,并非适合于所有的课程,不可盲目提倡。那么,逻辑学作为基础学科,有没有必要、是不是可以引入案例教学,如果可行的话,又如何开展案例教学呢?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1 逻辑学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逻辑学的传统教学方式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即原理讲解、举例说明和习题练习,教学效果一般落实在学生的解题能力上,考核的标准也以学生是否具有解题能力为依归。这种教学方式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体系之内,据笔者的调查,学生们普遍反映,传统的教学方式使他们了解了一些逻辑学的知识,但很快就忘记了,并没有把知识学习转化为能力提高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为了提高逻辑学教学的实效性,破解传统教学方式造成的困局,近些年来各高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使局面有了很大改观。目前的教学改革对案例教学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绩。

案例教学是一种情景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真实事件,使其在相互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2007年教育部在天津举办了“逻辑学案例教学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说明了教育主管部门对逻辑学案例教学的认可。

2 逻辑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目前,许多课程都在采用案例教学。但有的学者提醒大家,案例教学也有局限性 ,因为它的目标是培养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工程师,而不是培养科学家,所以它最适用的领域是管理学、教育、法律、医学、环境科学等实践性强的学科, 并非适用于所有课程。我们认为,学者的提醒是中肯的、有道理的,我们的确不能不分学科、不看对象,一窝蜂的都搞案例教学。具体到逻辑学是否适用案例教学呢?我们认为,总的来说逻辑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理由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源头上讲,案例教学与逻辑学有共同起源。案例教学法又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西方的孔子”,他开创了一种被后人称为“辩证法”的教学方法,即用讨论、辩驳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不断放弃错误的观点,一步步自己走向正确的结论,所以这种方法又称为精神助产术。

第二,从现实需要来讲,案例教学符合逻辑学的发展趋势。19世纪逻辑学实现了第一次转向,纯形式化的人工语言兴起,推动了逻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的巨大发展。但逻辑学的形式化也使得逻辑学脱离了大众、脱离了实际生活,不能给学习者走向社会以有力的帮助。非形式逻辑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人们的批判性思维。

第三,从课程性质上来讲,案例教学也适合于逻辑学教学。我们这里讲的逻辑学教学,不是专业教育,而是通识教育;它的授课对象不是本专业的学生,而是一般大学生;它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专业研究打基础,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逻辑学案例教学的独特性

通过上述的论证分析,我们说明了在一般逻辑教学过程中开展案例教学的可行性。但是,逻辑学毕竟不同于管理学、法学、医学等等实用性学科,逻辑学是基础性学科,既有知识性,又有很强的规则性。如果对逻辑学的特点没有清楚的认识,不能根据其特点进行案例教学,逻辑学案例教学就有可能流于表面化、形式化,成为打着案例教学名号的例证教学,就会仍然局限于传统教学的模式中,达不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笔者以为,逻辑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极强的规则性,这一点在逻辑学诞生的第一天起就突显其核心地位。当年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他所面对的问题就是智者学派诡辩论的泛滥所造成的古希腊社会思维的混乱,这种混乱的局面严重阻碍了人们思想的交流,阻碍了科学思维的发展。但非形式逻辑并不否认规则的存在。逻辑学对规则的重视决定了它的主导思维是收敛式思维,在研究问题时将目标指向寻找明确的、唯一的答案。这一特点在与其它适用案例教学的学科比较时可以看的非常清楚,比如管理学,它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就提倡发散式思维,追求解决问题答案的多样化。

逻辑学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严密的系统性。逻辑学(不是逻辑思想)从开创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人类科学史上最古老的学科之一。

4 逻辑学案例教学要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

鉴于逻辑学自身的特点,逻辑学案例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案例教学应有所不同,需要根据逻辑学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这就需要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举例说明和案例教学的关系。传统的逻辑学教学需要用大量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实例来说明逻辑学原理,如果不懂得案例教学的真蒂,很容易把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混同起来,以为举例教学就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反叛”,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模拟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进行学习,获取知识。学生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在主动的参与中,在模拟实践中形成对问题的认识。生成、建构是案例教学的核心,也是它与举例教学最大的区别。在逻辑学教学过程中,举例教学不可或缺,但它不是案例教学。

其次要处理好案例教学与课程体系的关系。逻辑学是一门有着严密体系的学科,教材体系非常完善,教学活动一直延续着由入门到深入,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应用的循序渐进的完整过程,按部就班的教学既是课程体系的要求,也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逻辑学引入案例教学,不宜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从课程内容的角度讲,并非每一章节都适合案例教学,如果不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采用案例教学,时间上既不允许(案例教学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内容上也不适合。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案例教学对逻辑学来讲,最适合的章节有三段论、复合命题推理的综合运用(复合命题自然推理系统)、逻辑基本规律、归纳推理、论证等几个部分。

第三,要处理好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讨论、交流为主,教师的职责主要是组织、引导,这既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和相应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认为,案例教学的对象应该是研究生或大学高年级的学生。而一般逻辑学作为知识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授课对象又往往是大学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过多的采用案例教学,教学效果显然不会很好。所以,对于逻辑学教学来讲,一定要处理好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的关系,不能削弱课堂讲授,该讲的一定要讲透,讲明白,使学生掌握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案例教学。一定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分配给课堂讲授,根据经验,教师的授课时间不能低于课时总数的60%。

5 逻辑学案例教学的方法

目前逻辑学案例教学尚在探索阶段,成功的经验还较为缺乏。根据一些高校开展逻辑学案例教学的经验以及笔者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有几种方式可以采用:

(1)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些来自生活的真实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这些案例,运用学过的逻辑知识,寻找破解问题的方案。案例分析的过程是:首先教师把案例在课堂上布置给学生,然后学生分组讨论。

(2)编写案例。让学生分组编写简单的逻辑案例,已被实践证明是很有效的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在讲明某方面的原理后,要求学生以寝室或学习小组为单位,就这方面原理编写简单的案例,学生将自己编写的案例做成课件拿到课堂上展示,教师作点评,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课堂辩论。辩论过程既是逻辑学习的过程,也是逻辑运用的过程,真正体现了案例教学知识生成的初衷。在逻辑学课堂上开展辩论式教学,是对逻辑教学的“原点式”复归。在逻辑学教学内容体系中,最适合进行课堂辩论的是“论证”部分,而这一部分也恰恰是课程的最后内容。

参考文献

[1]刘汉民.论逻辑教学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7(6).

[2]武宏志.论批判性思维.广州大学学报,2004(11).

作者:刘增惠

教学案例逻辑学论文 篇2:

“学好逻辑学,当个好论手”教学设计及案例

在市教研院推荐下,我们进行了《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一书的师生整本书阅读,结合阅读心得进行议论文写作、小组讨论与升格,提升学生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知如何然”的水平,自觉提升议论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阅读心得,回顾整本书纲要,明确何为“符合逻辑学规律的思维”。2.结合“国货兴起”任务驱动作文的写作体验与《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的知识体系,学会用符合逻辑学规律的方法,提高正确审题、立论、论证的能力。3.结合阅读中习得的逻辑学论证指导方法,做好片段升格及互评,提高论证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如何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将从书本上习得的逻辑思维方法、合理的论证方法,整体运用到自己作文写作的各个环节中。2.学会正确、全面地审题后,明确立论,确定合理的分论点(前提),形成提纲,并以片段写作为突破口,学会采用有效合理的论证方法,确保每段都能正确论证。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整本书纲目,总结符合逻辑学规律的思维过程与议论文审题思维过程的相似性

1.明确整本书给我们介绍的逻辑思维的认知过程,应当是由“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从而得到“结论”的发展过程。(请学生回顾整本书阅读提炼出来的整本书纲目,教师板书:概念→判断(陈述)→推理(前提)→结论)

2.结合议论文写作的一般体验,引导学生建构《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中介绍的逻辑思维认知过程与议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完善并小结,同时板书,明确逻辑学与作文审题四个环节的相应关系)

明确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概念(下定义)→判断(明陈述)→推理(列前提)→结论(下结论)

对应作文审题思维过程:抓题目核心话题→明内容、分层次→思考、分析、归因→得出论点

二、结合“国货兴起”任务驱动作文的一稿写作,谈如何正确利用系统的逻辑学知识,提高议论文审题立意水平。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很多70、80后,是由“大白兔”奶糖、“友谊”雪花膏、“回力”球鞋以及“英雄”钢笔等众多国货陪伴长大的。如今国货又在年青一代中引发风潮:前有“李宁”以“中国制造”为主题,联名“红旗”汽车推出设计;今年五月,受年轻人热捧的“讯飞”翻译机、“小米”AI音箱等产品成功入选《2019年中国品牌日国货精品推广目录》;此外,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中国品牌的品牌关注度从38%上升至70%,同时,境外品牌的关注度从62%下降到30%。

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阐发你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结合以上作文题与学生各篇一稿例文,结合逻辑学要求,小组讨论,思考在一稿写作时,同学们的写作,因为在逻辑学思维的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导致作文在审题上也存在问题,探讨如何升格?

学生小组讨论后,争相发言,教师在旁引导并完善、勾画板书。

1.问题一:逻辑思维第一道环节出现错误,“概念”(话题)抓取不正确。结合学生一稿,辨析跑题作文的错因,往往在审题时因未抓住材料核心“概念”(话题),犯了“转移话题”“偷换论题”“内涵外延错误”的逻辑错误,违反了逻辑学要求的“同一律”,即学生的议论与出题老师给定的话题不相同。如学生例文①立论为“国货陪伴我们成长”,明显是并没有完整审题,题目不仅是讲“过去70、80后是由众多国货陪伴长大的”,后半部分的材料更是提到“国货如今又引发风潮及在各方面体现的新发展”,正确的核心论题应当是“国货陪伴我们,今日又再振兴”;而学生例文②立论为“从国货振兴看国家发展”,话题从“国货振兴”扩大到了其上位概念“国家发展”,犯了“概念内涵外延扩大”的錯误。

总结升格办法一:审题精准先靠抓“概念”——审题要全面,提高概括能力,平时注意咬文嚼字。

2.问题二:逻辑思维第二道环节出现错误,“判断”(材料内容、分层)的把握不全面。结合学生一稿,辨析偏题作文的错误是虽然提取到了“国货振兴”的概念,却存在议论范围缩小、偏斜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并没有认识到题目材料中冒号前后的部分,实质上存在总分层级关系,冒号后是对“如今国货在哪些方面引发风潮”进行具体陈述,通过国货振兴的三种表现,三者为并列关系,提炼概括,“‘李宁’……推出设计”为第一种表现,“‘讯飞’……《国货精品推广名录》”为第二种表现,“中国品牌关注度……下降到30%”为第三种表现。有不少同学未能完全发现国货兴起的三种表现进行思考、分析、归因,比如学生例文④,就只结合第一种表现归因,谈“国货振兴是因为科技创新、因为打造品牌的意识提高”,学生例文⑤就只结合了第三种表现归因,谈“国货振兴是因为国货提高了质量品质,因而获得了国民的信任”等。

总结升格办法二:审题全面看“判断”(陈述)——要能正确分析材料内部层次,把握各层全部内容,才能明白出题老师围绕“概念”(核心话题)都给出了哪些陈述,以便我们能够把握与“概念”(话题)相关的所有特性,与出题老师进行“考场上的对话”,保证逻辑学“同一律”的实现。

3.问题三:逻辑思维第三道环节出现错误,推理过程不全面不深刻,全文各个“前提”(分论点)不够准确,或缺乏前提,缺乏说理的丰富性,造成“前提→结论”的论证过程不充分,导致“结论”的表达欠缺说服力。在逻辑学的推论过程中,要想使自己给出的“结论”有效且有充分的说服力,就必须保证每一个“前提”(也即以论文的各个分论点)都要表述合理、有效,要能在论证过程中符合逻辑思维的各种推理要求,使得“前提”与“结论”(也即“分论点”与“中心论点”)搭建起合理有效的因果关系;而且“前提”的列举越丰富、深刻,“结论”的正确性就越高,整个推理过程更能具有说服力。

总结升格办法三:“结论”有效看“前提”(中心论点是否成立,要看分论点的设置是否正确有效、丰富深刻)——强调在写作时应先列提纲,下笔前以逻辑学“有效表达形式”自查“前提→结论”是否全部有效,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三、结合“国货兴起”任务驱动作文的一、二稿写作片段,谈如何正确利用系统的逻辑学知识,利用多种论证方法,有效完成各段论证,提高议论文说理写作能力。

1.复习在《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的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一起归纳出来的“常见逻辑学推理论证方法”。

其他演绎论证法(负命题、联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值命题、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充要条件假言推理等)。

2.结合写作片段,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按照逻辑思维“推理要合理有效”的要求,每一个“前提”在其归属的段落中,就变成了“有待论证的小结论”,需要整个段落充分运用各种论证方法,通过有效合理的论证方可成立为“全文有效的前提之一”。有的同学虽然能提炼出数个正确的“前提”(分论点),但是因为段内语言表述、推理过程不正确,或段内论证与该段“前提”(分论点)不能符合逻辑学“同一律”,造成该段“前提”没有得到很好的论证。结合学生例文④第一段分析问题一:“中国品牌之所以如此迅速发展并占领市场,在于中国人对中国制造的科技自信,这种自信在时代的进步下日益增大,有的企业因此更加重视自主研发,为打响中国品牌”,在这一段中,出现了“因果倒置”的逻辑错误,应当是因为企业更加重视自主研发,打响了中国品牌,才能使中国人对中国制造的科技产生自信。结合学生例文④第三段分析问题二:“中国品牌是时代的标志,树立明确的民族品牌意识才是时代的发展趋势。……麦当劳等深入人心的境外品牌不得不向中国市场倾斜,学习中国品牌,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才得以生存。”在本片段中,作者使用了“简单枚举”的论证方法,但是并没有注意与本段的前提保持“同一律”,前提是想侧重“中国民族品牌意识的崛起能使国货振兴”,但是作者却举了“麦当劳”这个外国品牌,因此推理过程是不合理的。结合学生例文⑤分析,全文各段虽然都有比较明晰的“前提”(分论点),但是在论据使用方面,是有明显的不足的。在各段说理中,要注意议论既不能脱离作文题目的材料,这样违反与材料的“同一律”;也不能只用题目的材料议论,这样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因为这样容易陷入“自说自话”,削弱了论证力度和信度,因此平时要做好论据的整理、积累。

3.小组讨论,结合学生“国货振兴”写作的一二稿,寻找一个升格最好的片段,看看哪位同学在阅读老师下发的各种学生例文后,结合逻辑学整本书阅读的心得,自我反思,重新写作,效果最好,尤其注意哪些同学能有目的地利用了“常见逻辑学论证方法”。

四、布置新作文升格题,现场简论审题立意方法,课后进行片段写作。

材料一: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教育惩戒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规范,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以制止和消除学生的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为目的,以惩罚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其在培养规则意识,锻炼承担责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方法難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材料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写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材料三:“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轻傅;贱师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荀子·大略》

关于“教育惩戒”,作为学生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当今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以学生的身份,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给《学生心声》杂志投稿,谈谈你的认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作者:黄思思

教学案例逻辑学论文 篇3:

以管理学之道促进地理教学

摘  要 在管理学的基础上,结合高中地理教科书部分章节的教学案例,分析管理学原理对地理教学的影响及启示。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借鉴其他领域的管理原理和方法,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提升地理教学水平,构建高效地理课堂,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地理学科的价值与魅力所在。

关键词 高中地理;管理学原理;高效地理课堂;蝴蝶效应;破窗效应;奥卡姆剃刀;鸟笼效应

0 前言

構建高效地理课堂,是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以便提升教学水平。鉴于此,可运用管理学原理来指导地理教学,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1 借鉴“蝴蝶效应”,构建高质量课堂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混沌理论中的一个术语,源于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发现。在一次预报天气过程中,他没有从头开始计算,而是在中途将上次计算的初值直接输入,结果造成巨大误差。洛伦兹形象地将“蝴蝶效应”描述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德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这说明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的微小变化能引起整个系统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造成结果的巨大差异。

教学启示与案例  “蝴蝶效应”给地理教学带来新视角,对地理教学中的初始条件和细节的干预可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初始值”,否则极易产生不良教学效果。教学中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教学效果,如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等,都可能成为诱发“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若处理得当,则会产生良好效应;若处理不当,则会产生不良后果。鉴于此,教师要善于观察教学中产生“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对其进行引导、干预,该种良性初始条件可以通过设置合理情境、问题链、先行组织者等方式产生。

【教学案例1】在教学“热力环流”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演示实验,将一盆热水和一根香分别放置在透明玻璃缸的两侧,将玻璃缸的上部开口用塑料薄膜遮住,让学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流动的。教师还可向学生提出引导性、思考性问题作为导入:为何空调安装在房间上部,而暖气安装在地面上?

【教学案例2】在教学“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时,教师可按照成“串”设问的思路进行教学:

1)黄土从何而来?(黄土从哪里来?受到什么外力搬运而来?)

2)黄土为何能留下?(为何在此处堆积?)

3)黄土为何能离去?(受到什么外力作用而离开?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

4)如何防止黄土的离去?(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此外,教师出示引导性材料,引导性材料是学生解答问题的关键。

上述案例利用了教学情境、问题链的方式创造了良性初始条件的产生。设置真实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问”是地理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其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在“问”中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取得教学活动的“双赢”[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提出高质量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成功的关键。设置的问题和情境要贴合生活实际、富有思考性,否则就会失去原本该有的意义,甚至引发教学的不良效果。问题情境中“问得好”与“教得好”存在实质性的正向关系,问题中的思考与辩解往往会成为地理思维扩展的催化剂,“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活跃程度。

2 借鉴“破窗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提出,核心内容是:如果有人打破了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该扇玻璃未及时修复,则他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碎的窗户给人以无序的感觉。“破窗效应”告诉人们,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若不隔绝,将会导致不良风气迅速蔓延。防微杜渐是预防“破窗效应”最有效的方法,要善于发现影响不良事件发生的苗头,迅速将其处理,遏制其蔓延。

教学启示与案例  教学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教师需要处理好教学的各个环节,若对某一教学环节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地理教学时刻都会产生引起“破窗效应”的初始条件,如何在教学中避免这些初始条件的发生,是值得思考、探讨的问题。要从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最近发展区”出发,深度解读教材,设计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案例3】在学习“农业的区位因素”时,学生需要一定的思维、推理能力才可以学好该部分内容,对他们的能力具有较高要求。在课前可将学生进行能力分组,不同层次能力的小组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向学生展示广西横县茉莉花图片及材料,提出问题:

1)什么是农业区位因素?哪些是自然因素?哪些是社会因素?

2)分析横县茉莉花形成的区位因素。

3)归纳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第一个问题适用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小组,第二个问题适用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习小组,第三个问题适用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习小组。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讨论得很激烈的场面,但这种激烈维持的时间很短,该种情况极易引发“破窗效应”。究其原因,教师提出的问题对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已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导致其无法参与讨论,于是班级讨论问题的热情慢慢冷却。据此,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及教学内容,设置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在教学中注意抓住细节,分析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将教学引向正面效果。

3 借鉴“奥卡姆剃刀”原理,设计简约课堂

“奥卡姆剃刀”原理  “奥卡姆剃刀”原理由14世纪的英格兰逻辑学家、来自奥卡姆的威廉提出: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该原理的核心内容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洁高效原理,只有保持事情的简单性,抓住根本,解决实质,才能更快更有效率地将事情处理好。

教学启示与案例  当下部分课堂出现花样多、意义不大的互动环节,将诸多问题抛给学生,将“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为完成教师的任务,学生失去静心思考的时间,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收获甚微。因此,需要让课堂回归真实、简约,把某些教学过程化繁为简,将知识的传递、学习变得更高效。这就需要教师将课本上冗长、抽象、枯燥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言语表述出来,设置简约的提问、简约的教学环节,更有利于学生沉浸在知识的探讨、学习中。

【教学案例4】以区域地理中“日本”的教学为例,讲解日本的区位特征可采用图1所示思路进行教学。日本最核心的关键词为“岛国”,其他的区域特征都围绕这个核心区域特征展开,气候、河流、农业、工业特征都与“岛国”有关,都从中得到延伸。该种教学思路摒弃了区域地理教学中传统的“地理要素八股文”模式,而是将各个地理要素关联起来,从简单的知识结构图中揭示日本区域特征要素的内在联系,从而认识到日本这一尺度区域的思维框架。教师将分散的知识点联结成知识面,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立体思维,当学生看到某一地理要素时能迅速联想到其他地理要素,做到将课本学薄,将知识的学习变得简约而不简单。

4 借鉴“鸟笼效應”,构建思维发散的课堂

鸟笼效应  “鸟笼效应”由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它揭示了一个规律:如果在房间里挂一个漂亮的鸟笼,过不了几天,一定会有两种结果——要么鸟笼被扔掉,要么鸟笼里装进一只鸟。“鸟笼效应”本质上可以理解为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当事先设定形式之后,在人们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填充相应的内容。它反映的是思维定式,是人们依据以往积累的经验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路线、方式。也就是说,当人们见到某种情景时,自然而然地形成与该情景有关的判断。在人们的意识里,鸟笼有养鸟之用,有鸟笼就必然有鸟;对于“只当鸟笼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这种例外的思维方式,人们不予接受和理解。

教学启示与案例  “鸟笼效应”作为一种逻辑思维,往往会限制人们的想象空间,束缚人的创造力,让人们形成刻板守旧的思维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打破“鸟笼效应”思维,采用逆向思维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的正向思维会禁锢学生思维的发散,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由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运用正向思维讲解地理概念、原理、规律,也可挖掘教科书中知识间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去掌握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实现思维的扩散。

【教学案例5】在教学“地球的运动”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带来的后果,提出问题:地球如果是正着身子绕着太阳转,将会带来什么影响?在课堂上运用地球仪演示,学生就会明白此刻不会产生黄赤交角,不会出现四季,两极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等现象。

【教学案例6】在教学“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教科书中给出地租水平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图,让学生思考、分析图中不同地段所形成的是哪一类型的功能区。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教授该部分内容,直接给出不同功能区的地租水平,让学生绘制出地租水平与不同功能区的关系图,尝试归纳影响地租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

逆向思维是打开地理教学创新之门的钥匙,在学习地理过程中需要运用难度适中的反面假设或逆向思维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2]。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切勿照本宣科、牵强附会,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材施教,精心设计逆向思维的教学环节;同时要夯实“双基”,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5 结语

教学方法是可以相互借鉴和渗透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学习了诸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仍然需要借鉴其他领域的原理和方法来促进地理教学,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提升地理教学水平,构建高效地理课堂,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和理解地理学科的价值与魅力。

参考文献

[1]邵英.“问”之道:对地理教学与测评中“问”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7(5):84-88.

[2]熊星灿.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逆向思维能力培养探究[J].地理教育,2019(6):4-6.

作者:叶秋洁

上一篇:农业持续化分析论文下一篇:半导体产业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