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专业毕业论文

2022-05-1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近年来,各大高校普遍开设国际贸易专业,导致毕业生人数供给过多,学生就业形势堪忧。近两年,信阳师范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就业率低、专业不对口现象凸显,除了受到国内就业形势的影响外,也与学院的专业培养模式相关。研究发现,信阳师范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面临多方面人才竞争,以及专业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等现实问题。

第一篇:贸易专业毕业论文

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综合实践环节,是大学生顺利毕业并获得相应学位的重要条件。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有逐渐下滑的趋势。以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分析了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写作

作者简介:胡伟辉(1977-),女,湖南桃江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67)

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大学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反映了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于2004年发出《关于要求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向实际运用转换的重要阶段,[1]是学生进行知识创新、思维创新的重要途径。笔者指导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多年,明显感觉近年来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有下滑趋势。本文仅以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分析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相关措施。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下降

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实际上是从第六学期开始的,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要求学生在该学期完成学年论文,并写成文献综述的形式,选题就是下学期准备撰写的毕业论文的选题。学年论文实际上就是为毕业论文做准备。学生正式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是第七学期,而这期间也正是学生忙于找工作、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各类考试的关键时期。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以及准备各种考试上,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往往是应付交差。虽然学院有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文件,反复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还要求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签署承诺书,承诺文章的原创性,但每年由于毕业论文的原因无法顺利毕业的学生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的质量也不会对学生的前途产生太大影响,学生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有的学生在网上收集了一些与论文题目相关的文章,东拼西凑、复制粘贴,几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论文初稿;有的学生把学年论文简单修改就作为毕业论文提交;极个别学生根本不按教师的指导意见修改,每次都提交同样的论文。

2.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较少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丰富的专业实习经验或科研实践经历会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积累题材,有利于学生创作出高质量的论文。大多数学生在写毕业论文之前,没参与过课题研究,没得到过系统的科研训练,没有撰写学术论文的经验。由于校外专业实习基地有限,大学四年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进入相关的专业领域实习或实践。一个专业的选题,如果缺乏对相关领域的调研或实践,仅凭期刊杂志或是网络资源等二手资料,往往是人云亦云,很难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也很难有所创新。

3.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

导师的细心指导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专职教师有10人,而近年来随着专业扩招,每届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人数超过160人。学校规定一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最多可指导10名学生,国际贸易专业的专职教师基本上都是按上限指导10名学生。按规定,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教师指导学生的次数不少于6次,有的学生论文改了7~8稿还是达不到要求,最后勉强糊弄通过。由于指导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较重,加之有的学生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对教师的评阅修改意见没有认真采纳,致使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情绪有所松懈。有的教师只把握论文大的框架结构,对于论文的具体内容在审阅时大致浏览,没有仔细推敲。教师对论文的指导大多是通过电子邮件,面对面或小组讨论的机会很少,缺乏有力的交流与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4.多数选题缺乏新意

好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运用综合知识的才能,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2]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导师提供的选题通常是自己熟知的研究领域,学生如果认为完成困难或是不感兴趣,会自己寻找相关选题。学生自选的题目通常是已经被广泛研究的,如关于绿色壁垒、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外贸影响等方面的选题每年都有很多学生选择。这类选题资料查找非常容易,完成难度较低,研究成果往往很难有突破与创新。在指导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同一个专业的学生选题非常类似,且很多选题与往届毕业论文的选题重复。

5.对毕业论文的管理监控力度不够

为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学校和学院都出台了不少文件与具体措施。学校和学院的相关文件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学院制定的毕业论文指导方案对论文完成的每个环节包括选题、开题、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及最后的定稿、排版打印都规定了具体时间。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做到层层把关,对毕业论文完成的各个阶段还缺乏有效的考核监控机制,有的环节流于形式。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

1.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论文是全面检阅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整体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状况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大学教育将学生分散的理论学习凝练成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的最后一站。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是对学生文献检索、独立工作、科研创新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考查。经过毕业论文的历练,促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能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国际经贸的相关理论和政策,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或从事专业领域的具体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应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让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

2.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

学校及学院应积极鼓励本科学生进行科研活动,通过设立本科生专项科研项目基金、组织国际贸易专业学术论文比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每个班都有一名专业教师充当班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班导师在指导学生时,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方向、科研课题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课题,尽早接受科研训练。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强,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可以获得更多的科研实践的机会;通过进行实地调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循序渐进的科研锻炼,提升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3.加强教师指导论文的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政策可以用来鼓励、调动、激发人们参与各项活动的热情、积极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可以充分调动教师指导论文的积极性。对于指导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与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挂钩。对于指导论文不合格的教师,应对其论文指导工作量进行一定的减扣,并适当减少下一年度的论文指导数量。让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把学生的选题与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避免出现教师对学生论文选题不熟悉,只能从论文结构等形式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无法很好地把握论文实质内容的情况。加强师生互动,保证指导教师与每个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次数不少于3次。

4.严把选题质量关

确定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题好一半文”,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关键。学院在征集毕业论文选题时,要求每位具有毕业论文指导资格的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拟定毕业论文题目,并注意不与以往年度重复。国际贸易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指导教师在确定选题时应着眼于现实问题,确保选题的理论与实际价值。导师确定了选题后下发给学生,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以及能力,在与指导教师充分沟通交流后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对于学生自选的题目,指导教师要严格把关,防止出现大而空的选题。学院在汇总学生选题后,可以成立论文指导小组,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审查,对有争议的选题或重复的选题,与论文指导教师沟通后再重新确定。

5.加强对论文写作环节层层监管的力度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环节。只有层层监督,有效落实每个具体环节,有效控制可能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各种因素,才能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学校及学院可成立论文督导小组,对毕业论文的全过程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对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提出指导性的建议;指导教师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应严格按毕业论文指导书的要求,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对于敷衍了事、态度不认真的学生要特别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1]邵维加,黄建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运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7):54-60.

[2]刘正远,段玉玺,等.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32(3):301-307.

[3]于华,张雅芳,等.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152-155.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胡伟辉

第二篇: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近年来,各大高校普遍开设国际贸易专业,导致毕业生人数供给过多,学生就业形势堪忧。近两年,信阳师范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就业率低、专业不对口现象凸显,除了受到国内就业形势的影响外,也与学院的专业培养模式相关。研究发现,信阳师范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面临多方面人才竞争,以及专业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等现实问题。鉴于此,提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新举措:在学生素质方面,注重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能力、执业应用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基于系统分析,提出分级教学培养模式,以达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国际贸易;就业现状;人才培养;分级教学

一、引言

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新兴的重要专业,目的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专门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国际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生产的出现,我国迫切需要大量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和国际贸易实务的专业应用人才。为培养与国际经济接轨的专业毕业生,各大学校近几年纷纷设置国际贸易专业[1]。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公布,全国本科院校中已有384所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导致该专业求职市场人满为患,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我国出口产业严重受创。随着许多贸易公司的倒闭,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很不乐观。据《中国就业报》关于国际贸易毕业生流向调研报道: 国际贸易毕业生真正从事贸易工作的只有20%,约有50%从事与专业毫不相关的行业。由此推断国际贸易专业就业率不高,只有70%左右,且在就业群体中,从事非专业相关工作的占70%。所以,在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供求不匹配,国际贸易专业由“热”变“冷”的情况下,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已迫在眉睫。

国内学者就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霍建英(2006)、孟亮(2008)、钟祥荣(2012)从国贸专业的定位和培养模式出发,对学校教学改革、教学监督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提出要求,认为国贸专业要依托行业背景,按照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进行培养。杨文兰(2011)、张卉(2012)则就如何改进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提出建议,认为一方面应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同时高校在培养课程体系上应予以科学调整。综合来看,第一,现有研究文献多是以高校本科毕业生为研究群体,或是针对高校某一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考察、研究,经文献查新发现,目前关于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与趋势的相关研究文献不多见。第二,对本科生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时,多为理论研究,少见实证研究。

本文通过对2009级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料和2010级在校学生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旨在明晰国际贸易专业就业水平和去向。进而,面对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为使就业水平稳中有进,须及早解决专业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的偏差等现实问题,提高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稳定率和综合满意率。

二、国际贸易专业就业现状及折射出的问题

信阳师范学院地处豫南,是河南省两所重点本科师范类院校之一,开设国际贸易专业较早,经济学实力在省内排名靠前。为充分准确了解信阳师范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现状,笔者于2013年4月份面向信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2010级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取当场填写并回收的形式,独立填写,不要求署名,发放45份,回收45份,有效率100%。依据问卷信息,对各项内容进行归纳、统计,分析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的现状及折射出的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

2009级经济学院共有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62人,共有53人签订了就业协议,其中,从事外贸工作的仅有8人,考取研究生7人,银行1人,教师9人,9人处于待分配状态,就业率85.7% 。2010级有毕业生50人,在回收的45份有效问卷中,已有14人签订了毕业协议,其中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仅有5人,正在备考研究生共有19人,备考公务员的5人,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5人,银行2人。具体就业方向如下表所示。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就业去向1所占比例(%)2009级12010级公司或者企业158.1131.11考取研究生111.3142.22银行11.614.44教师114.5111.11公务员10111.11资料来源:经济学院团总支办公室、招生就业办公室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9级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就业率不高,低于2008级国际贸易专业89.68%的就业水平和学校平均93.02%的就业标准(数据来自信阳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从就业去向上来看,进入与专业相关企业的人数是8人,考上教师的有9人,即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的人员比例很低。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较多,这可能受传统师范类院校的影响很大或者与教师职业的稳定性有关。

2010级毕业生迫于就业的压力,接近一半的学生通过考研避开就业高峰或者为将来就业增加筹码。而直接就业中从事有关国际贸易工作的比例仍然不高,只占11.11%。究其原因:第一,与学校传统浓烈的考研氛围相关。信阳师范学院是河南省老牌师范类院校,生源一直稳定,录取分数线高,学生学习能力很强,在当前师范类院校就业不太乐观的情况下,考研成为首选,通过考入名校再学习,实现更好的就业。第二,信阳地处中部,属于三线城市,经济相对落后,对外贸易更是不发达。国际贸易毕业生想就近(市内)择业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如果有,也只是从事销售等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造成的后果是,出现了互转专业的现象。因为考虑与其上完大学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还不如开始就选择就业形势好的专业。以前,国贸专业学生转向其他专业的情况不曾发生过,但近两年来陆续出现了转向会计等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的现象。

综上,近年来,信阳师范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就业现状堪忧,其主要表现在就业率较低、专业不对口,长此以往,对专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国际贸易曾是令人羡慕的热门专业,录取的学生外语基础相对较好,且都是怀着希望走进大学的,但四年后却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业形势诚然与国际形势有关,但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反思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就业现状折射出的问题

1国际贸易就业形势堪忧

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受到了内伤,给就业问题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一方面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是不断增加的大学毕业生。据中国教育网统计,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631万,2011应届毕业生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达到699万,再创历史新高。再加上以往累积下来的往届毕业生,就业人数突破750万,就业压力巨大。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有上万家企业都被撤资,造成许多企业亏本经营,外贸订单大量减少,最后破产倒闭。2009年我国进出口速度呈现两位数的负增长,使持续七年的外贸高增长状况出现巨大转折。从2010年外贸发展情况来看,总体上有所好转,但也可看出,由于欧洲、美国等重要贸易伙伴并没有完全地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解脱出来,这也会增加我国未来外贸发展的不稳定性。

2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面临多方面的人才竞争

(1)与英语类专业学生的竞争。国际贸易专业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国际贸易作为经济类专业,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涉及经济类课程,以构建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这不可避免地分散了时间及精力。而英语专业的学生专注于英语的学习,听、说、读、写能力远远超过了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业务可以慢慢积累经验,而熟练地掌握英语,绝非几日之功。因此,在同样的就业机会面前,英语类毕业生凭着驾驭英语的能力往往比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更有优势。

(2)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竞争。从事国际贸易业务要求学生具有熟练地实践操作能力,在此方面又面临职业技术学院的竞争。二本院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种整体素质的教育。而技术学院特别注重对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训练,特别是许多南部沿海的省份与企业联合办学,形成定点式培养。信阳师范学院处于外贸不太发达的中部地区,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动手能力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有时甚至制作不出一张完善的单据。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企业招聘时更偏好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学生。

(3)与重点大学人才的竞争。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学生选择考研,既可避开危机,又为以后就业创造优越条件。但考研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和重点大学的竞争。进入面试环节时,招生院校特别看重毕业院校是否是名校、有没有国家重点学科,学生科研水平如何、有没有发表过论文等。在这些方面,对于二本师范院校而言,不能增加学生的录取优势,所以,每年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考研比例也是比较低的,也就无法通过考研解决更多学生的就业困难。

3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错位

(1)课程设置方面:局限于纯经济类,偏重理论课程的传授。以信阳师范学院的课程设置为例。除了基础课程外,在专业课程方面有: 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商务英语、国际结算。同时,为了拓宽知识面,深化专业知识,还开设了证券投资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税收、国际经济合作等专业选修课程。

在课程安排上,必修的多,选修的少;考察的多,考试的少。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负担重,课余学习时间不足,另外,考察课程理论性强,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这样既占据了大量课外时间,学生课堂的效率也不高,收获较低[2]。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进行对外贸易的实践模拟的机会少,即便是一些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大都是课堂上来完成,是一种从课堂到课堂的教学。再者,教学缺乏案例课程。在日常教学中虽然会穿插一些相应的案例,但数量远远不够,因为迫于课时的要求,案例也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点缀,并不构成教学的主要内容,理论与现实严重脱节。

(2)学生素质方面:应试能力强,英语口语、实践操作较差。国际贸易需要的是通晓外语及业务熟练的人才,这对目前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还很欠缺。虽然不少学生已过六级,但英语口语水平显著偏低,能真正运用英语交流、对话的少之又少[3]。在实践操作方面,因缺少实习基地,学生很少能真正地进行业务操作。虽然学校也安排实习,但近年来实习越来越成为一种形式。且在实习中也很少让实习生接手业务,因此学生实习与否意义不大,没有实质的区别。

三、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新举措

(一)通过双语教学、英语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主要为社会输送外向型的人才,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是进入国际贸易行业最基本的前提,也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之一,因此强化学生在校期间的外语能力训练非常必要。为此,应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增加双语授课的课时,比如,国际贸易专业英语和商务英语,并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考察。教师定期组织英语学习交流会,让学生在沟通中的提高英语运用,特别是口语运用能力[4]。此外,教师可以担当学习者、研究者、指导者、解惑者等多重角色,让学生明白大学英语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学院也应精心设计、拓展自主学习的实践空间。

(二)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双管齐下

实践教学以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开发创造精神为目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统一的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实践教学环节设置采用社会调查、认识实习、经贸口语实习、经贸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五个环节为主线,分别侧重培养学生不同难度和层次的实践能力。国际贸易专业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要使学生在毕业后迅速熟悉业务,必须要加强在校期间的实践。与其他很多高校一样,信阳师范学院目前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实习主要以校内为主,实验室现已建立了simtrade外贸业务流程,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并以此作为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标准。除此之外,学院打算在沿海地区建立两到三处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实践机会,便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与社会、企业顺利接轨。

(三)“分级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分级教学即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把原有的自然班分成不同的层次,以国家教学大纲为基本目标,再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层次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逐步提高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分级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深入分析本科生毕业后的出路,无非有两种情况: 一是就业;二是考研[5]。国际贸易专业也不例外。这实际上可以把学生的培养分为两种类型: 应用型和研究型。

1应用型人才培养走“学校+公司”模式

一方面,由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带队,把学生分配到外贸公司实习,熟悉外贸实务流程、掌握细节及容易出错的地方,提高理解、自学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聘请贸易公司中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外聘老教师走进课堂,训练学生的业务能力,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目前,许多学校没有一个系统的实践培养方案,而仅仅把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学计划中的一个环节,学生也就象征性地交一份实践报告草草了事,这样,实践活动如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研究型人才培养走“学生+导师”模式

此模式主要由理论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在大二阶段选拔具有考研意向的同学,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学术交流,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鼓励本科生搞科研、做学问,由易到难,由浅及深,培养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样,不仅在考研面试过程中增加胜出机率,也为未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学院也可以由此形成学术特色,营造一种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霍建英,党英武,张鸿.刍议国际贸易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特色[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4):125-127.

[2]孟亮.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培养的定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38-140.

[3]张卉.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J].科技世界,2012,(19):142-144.

[4]杨志霞.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浅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1):268-269.

[5]杨文兰.国际贸易专业就业现状及培养模式的探析——以内蒙古财经学院为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1):51-56.2014年9月1第33卷第9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Journal of

作者:吴章勋

第三篇:论加工贸易的“产业毕业制度”

自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这些由发改委、商务部、海关等相关主管部门制定实施的措施是我国加工贸易今后发展的主流方案(以下简称为“转型升级方案”)。而加工贸易“产业毕业制度”的构想很早就有,笔者曾在2005年《试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空间》一文中有所提及。近年来随着思考的深入,愈发感觉“产业毕业制度”有其合理性,故加以完善后重新提出。

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案”分析

加工贸易的历史功绩无可匹敌。自从珠海香洲毛纺厂1978年8月签订第一份毛纺织品“来料加工”协议以来,我国加工贸易迅猛发展。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6.7亿美元提升到2008年的10535.9亿美元,增长了630倍。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始终维持在“半壁江山”,其对我国出口的贡献率达到了60%以上。加工贸易多年来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还带来了大量新产品、新技术,促进了我国IT等新兴制造业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长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基本为贴牌生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外资企业占比高,内资企业参与机会少;土地、能源、资源占用和消耗大;环境污染较重;最关键的是,加工贸易的某些发展趋势似乎要将中国固定在国际分工产业链低端而无法自拔。

在既要保持加工贸易发展又要逐步解决深层次问题的价值取向中,“转型升级方案”酝酿而生,这一方案明确了今后加工贸易发展的三大目标。

第一,加工贸易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要实现升级。要实现这个目标有两个途径,一是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双高”方向发展,比如定期调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辅之以进口设备减免税等优惠措施,引导外资投向高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环节,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制造层次。二是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两高一资)产业的发展,2004年至今,国家多次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共计1140个“两高一资”商品税号列入禁止类目录,小得参与加工贸易,共计2247个“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商品税号列入限制类目录,这些商品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

第二,加工贸易的区域布局要实现优化。我国加工贸易在空间布局上一直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大多数加贸企业都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放养”,监管风险较大;二是布局极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为了推动加工贸易向这一目标前进,2004年海关总署出台了《加工贸易和保税监管改革指导方案》,明确表示要引导加工贸易增量向“区域化集中管理”发展。2007年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制定了《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的意见》,商务部还分别于2007年11月和2008年4月确认南昌、成都等31个市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第三。要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研究表明,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u”字形,即所谓的微笑曲线。一般情况下,处在曲线两端的研发、销售环节利润较高,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环节利润最低,而我国90%以上的加工贸易企业就处在“u”字曲线的最底部。属于投入劳动力、能源还有资源型原材料过多,得到的价值同报却很低的状态,还要赔上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要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就要解决非加工环节难以纳入保税监管的难题,目前海关总署已经在出口加工区开展研发、检测、维修业务试点,商务部也出台政策鼓励加工贸易企业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环节延伸。

二、加工贸易“产业毕业制度”的提出

如果说“转型升级方案”是为了解决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深层次问题,那“产业毕业制度”则是基于加工贸易的两个重要特征而提出的。

第一个特征是税收减免。加工贸易又称“保税加工”,企业进口原材料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这其实是一种国家“让利”行为,目的是吸引国际投资,扶持产业发展,推动出口增长。这种“让利”幅度是惊人的,以2008年加工贸易进口总额3784亿美元,以及9.7%的平均关税税率、17%的进口环节增值税率来计算,国家共“让利”1073亿美元(不考虑退税、内销等其它因素)。实践证明,正是这种“让利”行为引发了加工贸易的迅猛增长。

第二个特征是监管严密。如果说贸易自由化是一种发展趋势,那加工贸易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为防止加工贸易成为“走私渠道”,确保国家税收安全,商务部(原外经委)、海关、国税、外管局等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推出了许多监管措施,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头分管”的格局。加工贸易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不仅要面对繁多的申报审批手续,而且稍不注意就会因违反规定而遭到处罚。

这两个特征表明,加工贸易是一种“非正常”的贸易行为,既享受国家“让利”又接受严密监管,这种“先天不足”决定了加工贸易可以作为我国拓展国际市场的利器,但它不能取代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流。加工贸易应该是一种阶段性的贸易形态,因为国家的“让利”行为不会是“无限期”的,当我国真正跃身成为世界制造强国时,加工贸易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各类产业借助加工贸易政策进行发展也应该是阶段性的,当它具备了足够的国际竞争力时,就应该摆脱对加工贸易的依赖,转为一般贸易。

然而我国现有的加工贸易政策却没有体现出这一点,各类产业不管层次高低、规模大小、实力强弱都可以托庇于加工贸易之下,这种“有进无出”的做法造成加工贸易日益膨胀,引发了外贸结构失衡、监管风险增长等一系列问题。“转型升级方案”提出要调整加工贸易禁止和限制类目录,通过提高“门槛”迫使一些“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和“两高一资”产业退出加工贸易。这种做法,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小加工贸易的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但是并没有为这些产业今后的命运作更多的考虑。

笔者认为,加工贸易就像是一所“学校”,各类产业是其中的“学生”,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科技产业,在加工贸易政策的扶持下不断发展,然后它们会到达一个“临界点”。对大多数产业而言,“临界点”代表它已经具备了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就应该从这所“学校”毕业,由加工贸易转为一般贸易。这样,加工贸易就可以形成一个“吐故纳新”的良性循环,“吐故”就是打破“可进不可出”的限制,推动有足够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毕业”;“纳新”就是继续保留加工贸易的传统产业或“两商一资”产业,必须吸

纳新技术,加快产业技术改造与创新加快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基于这个构想,笔者提出要建立“产业毕业制度”:在对加工贸易产业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各类产业的发展情况,为其设置“临界点”,预留“过渡期”,在确认某类产业突破“临界点”后,就推动其从加工贸易领域“毕业”。

三、“产业毕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产业毕业制度”的目标就是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逐步向一般贸易转移。在这项工作中有几个关键问题,如何评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计算产业所需要的“过渡期”,如何避免过早的将不成熟的产业推向一般贸易。为了积极平稳的推进这项工作,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产业类别。我国加工贸易规模庞大,产业类别非常丰富,根据产品细分的话不下万种。如果产业类别分得太粗,涵盖了从低端到高端的全部产品,就难以判断这类产业的发展情况和对加工贸易的依存度。比如“电子产业”,既有电阻、电容等电子元器件产业,又有彩电、冰箱等消费电子产业,还有集成电路、移动通讯等较为高端的产业,为这么大的一个产业设定“过渡期”难免顾此失彼。如果产业类别分得太细,就会导致这项工作过繁过细,制定和执行起来难度太大。笔者建议是以商品编码(前4位)为基准进行分类,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继续细分或进行合并。这样处理有三点理由,首先是因为商品编码(前4位)依据的就是国际通行的商品归类总规则,易为中外企业接受:第二是因为商品编码(前4位)既对产业大类进行合理细分,又对同类商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合并,幅度层次比较恰当;第三是因为对产业实力的评估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海关统计的进出口数据,它本身就是按照商品编码分类统计的。

2 指标评分体系。产业“毕业”的前提是有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要建立一套能够反映加工贸易各类产业实力的指标评分体系。这是“产业毕业制度”中最核心也是最难的一项工作,笔者建议不仅要纳入那些反映“硬实力”的指标,如厂商数量、出口金额、国际市场份额、平均利润率等,还要考虑产业“软实力”等其它因素,如品牌数量和知名度、研发和销售能力等。最终评分则反映出该类产业的实力,及其与国外同类产业相比所处的地位,比如满分100分的话,就意味着该产业实力很强,在全球已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临界点”的设定也是基于这个体系,比如将60分作为“临界点”,代表该产业已经具备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转为一般贸易。当然“两高一资”产业会采用另外一套指标来进行评分,重点放在它对我国环境、能源、资源性材料所造成的影响。

3 “过渡期”。“过渡期”是指为某类加工贸易产业发展到“临界点”所预留的时间,即该类产业还能享受加工贸易优惠政策的期限。这种做法遵循的是国际惯例,例如WTO在考察和接纳新成员时基于对新成员经济实力及国内市场对外开放承受能力的特别考虑也会给予“过渡期”。借助指标评分体系,我们可以对加工贸易各类产业的实力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评估,预测其到达“临界点”的时间,这样可以避免人为主观臆断,更加科学准确。产业类别以及为其设立的“过渡期”就构成了一张“毕业时间表”,为我们把握加工贸易今后的发展变化提供了一份“中长期规划”。

4 政府与企业的博弈。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 Thery ),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产业毕业制度”将政府与企业视作两个最基本的利益主体,两者有共同点,都希望产业能够迅速发展,但在一定条件下会有冲突,政府希望企业能够早日“毕业”以减少税收损失,而企业希望能够延长“过渡期”确保安全。因此,在执行“产业毕业制度”的过程中,引入政府与企业的博弈机制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企业可以在制定和修改“毕业时间表”的时候跟政府进行博弈,还可以在某类产业即将“毕业”时跟政府进行博弈,争取税收优惠延期,以确保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四、“产业毕业制度”的作用

与“转型升级方案”相比,“产业毕业制度”比较简单,主要内容就是建立“毕业时间表”,推动各类产业“毕业”,但它可以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第一,同样能推动各类产业的转型升级。“过渡期”意味着各类产业能享受加工贸易优惠政策的时间是有限的,不管三年还是五载,它们最终会转为一般贸易。面对未来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加工贸易企业要未雨绸缪,早作准备,主动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增强研发销售实力。所以“转型升级方案”与“产业毕业制度”并不对立,反而是互补的,各类产业先要通过“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然后才能考虑“毕业”的问题。

第二,促使“两高一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产业毕业制度”将“两高一资”产业的负面影响作为指标纳入评估,为避免触发“临界点”,“两高一资”产业必须降低污染、能耗和对资源性材料的消耗,这就督促它们通过引入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采用绿色能源和“再生”材料等方法完成自身的“转型升级”。

第三,化解贸易摩擦和增加国家税收。当前不少中国制造的商品占据了很高的国际市场份额,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有所抬头,不断提起反倾销调查、技术使用权调查和产品安全投诉等。如果将这部分已经具备了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加工贸易产业逐步转为一般贸易,相当于取消国家“让利”,不仅能表现出我国主动化解贸易摩擦的诚意,还能增加进口税收。

当前,我们既要努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也要考虑如何积极稳妥的推动其向一般贸易转移。“产业毕业制度”只是一家之言,想法比较粗浅,希望能引起有关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为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进言献策。

作者:金志刚

上一篇:思政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中学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