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管理论文

2022-05-1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思政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分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因理念落后、师资薄弱、方法滞后等而面临隔绝化、碎片化、模糊化等问题,提出树立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的理念、完善技能考核和育人考评相统一的制度、形成普适原则和精准施策相统一的方法等路径,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发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彰显课程思政的功能。

第一篇:思政教学管理论文

浅析“大思政”教育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

【摘要】现阶段的高职思政教学正处于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基于大思政教育的背景下,高职思政教育应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从而为促进高职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针对大思政教育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分析了大思政教育的内涵,提出了几点改革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大思政教育 高职思政教学 内涵 策略

一、大思政教育的涵义

大思政教育是党中央十六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的高校思政教育的具体思路,高校应以培养学生优秀思想品德、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此来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人才强国的战略得以充分的实施,从而促进我国民族复兴的发展目标。政策的提出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进而转化为大思政教育理论。大思政教育理论为高校思政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教学方向,注重以实践教学为主,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

二、简述“大思政”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思政教师应从教师型向导师型转变

对高职学生自身来讲,其自身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形式是一个阶段与连续性统一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直接决定大学思政课程教育目标。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要求思政教师应与时俱进的转变教学理念,以及自身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身份定位。在以往的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仅担任着思政课程的教学任务。而在“大思政”视阈下的大学思政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在思政课程中的身份,应在课程实践教学中真正做到从教师型到导师型身份转变,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教书育人。在思政课程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能够扎实的掌握和理解思政课程理论知识,同时思政教师也应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给予及时的引导,成为学生在生活、学习以及思想成长上的导师。从而切实转变以往思政课程在大学课程中被边缘化的窘境,真正发挥思政课程在大学课程中的作用。

(二)突破课堂限制,打造多维度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模式

“大思政”背景下的思政課程教学,应不断更新教学教学及教学模式。在思政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应从以往的教师单向教学向交互式教学转变,单一的书本口头教学向案例教学转变,打造良好的思政教学情境,由静态向动态教学而转变。然而在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活跃程度不断提升的情况下,要求高校思政课程也应走出课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公益活动以及校企合作学习等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有效拓展高校思政教育途径。并且,也可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活动,作为思政教育和教学的载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思政理论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体会和理解,从而转化成学生自身思想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养成和发展。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思政学习对其自身思想心智成长的重要意义。高职教育教学中社会实践、生产实训以及勤工俭学等已成为常态,思政教育也应随之跟进,对学生社会实践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支持。比如,在学生实训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进行对比,同时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方法,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本质,从而更好地开展实践工作,切实提升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并体会到爱岗敬业、爱国精神、文明和谐以及自由平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所在,促进当代大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养成和发展。

(三)创新思政教育途径,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作用

在突破传统思政教学模式的前提下,要求思政教学应进一步向更深层次的展开,从而切实推动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全方位开展和渗透。例如,可充分利用校内网,指派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针对大学生当前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主流思想以及大学生思想兴奋点展开针对性的研究,从而切实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并制定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和引导策略,让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又比如,可设置心理咨询相关的思政问题探讨信箱,或者通过在线问答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互动,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动态进行实时掌控。上述种种策略能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途径和手段,让思政教育教学更具创新型和有效性,与此同时也对思政教师自身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要求教师应对马列主义有着坚定信念以及扎实的思政专业理论知识;并具有对社会热点事件和新闻敏锐的捕捉、分析和理解能力;与学生良好沟通能力从而实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真正的将思政课程融入到大学生生活、学习以及思想成长过程当中去,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推动大学生身心多方面积极健康发展的作用。

三、结束语

在大思政教育理论的指引下,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应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以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将大思政教育理论灌输为思政课教学的依据,切实的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于兴艳.体验式教育视域下高职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 2017(9):43-45.

[2]陈金平.“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职教通讯, 2017(20):71-73.

作者简介:

钟敏华(1972.10-),女,汉族,江西省兴国县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心理学。

作者:钟敏华

第二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化”探讨

【摘 要】本文分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因理念落后、师资薄弱、方法滞后等而面临隔绝化、碎片化、模糊化等问题,提出树立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的理念、完善技能考核和育人考评相统一的制度、形成普适原则和精准施策相统一的方法等路径,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发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彰显课程思政的功能。

【关键词】高校 课程思政 思政课 实践教学

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教学是所有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虽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评判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性,但是两者都具有以知化人、“立德树人”的功效。因此,应该利用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契合点,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凸显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思政价值和功能,推进高校各类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就是将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渗入和融入其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形成高等教育课程立德育人功能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的思政格局,凸显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价值。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既能解决思政课程课时少、内容多、实践教学组织难度大等问题,又能提高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度,优化教学资源、节省教学时间、节约办学经费。本文探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以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增强两者实践教学的黏合度和效果,形成全方位“立德树人”的格局。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隔绝化问题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在实践中体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价值和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求知欲并且在实践中形成相应的岗位认知和要求,奠定职业道德的基础。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课程实践教学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课程实践教学却相互隔绝,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有效挖掘和利用学生的专业知识作为教学素材,思政课实践教学没能触及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陷入“自弹自唱”的窘境。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则局限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化,缺乏引导学生理解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力量以及人们在追求知识历程中的人文精神,缺乏引导学生理解在知识技能化中应具备的约束意识和伦理意识,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思政价值和功能受到遮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隔绝化,致使思政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无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地发挥“立德树人”的功效。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碎片化问题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成长,需要一个连贯性的培养机制作保障。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和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规律,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专业知识基础,设置渐次性、递进性、连续性的模式推进实践教学,从而确保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顺利进行和课程思政功能的彰显,贯通思政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的壁垒,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多局限于思政课程的知识,引导学生将各类专业课程知识运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力度不足,致使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单薄、形式单一、效果不好,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守好责任田异化为只守责任田、管好一段渠异化为只管一段渠;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也仅停留在专业知识应用层面,忽视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道德成长规律,因此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仅仅提高了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操作水平,各类专业课程知识的发展以及在实践教學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哲理未能得到重视和彰显,即各类专业课程知识的立德塑魂功效受遮蔽或者消解,整个大学阶段的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思政功能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致使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呈现碎片性和个体性状态,拧不成强劲的育人合力。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模糊化问题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以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促使大学生深化对思政课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让他们从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里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和价值潜力,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但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未必有如此清晰的认知,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强化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成果,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而各类专业课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技能化,对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思政内涵和价值模糊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学工部门之事,认识不到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立德树人”旨趣和功能。因此,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工作中,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多采用“纯思政”方式,如阅读和观看红色经典、参观革命遗址、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此类“纯思政”的单一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不仅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兴趣,而且还会阻碍大学生接受和应用思政课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内容极为单一,实践教学成为课堂理论教学的翻版,其他专业课程知识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没有一席之地,比如在各类专业课程的工训课、实训课、见习课、实习课等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价值论等无法彰显,各类专业课程被排斥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之外,课程思政被消解或者遮蔽。

二、成因分析

(一)理念落后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教师必须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才能真正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进行深入和系统的思考,做到既能授予学生知识,又能教学生如何做人。因此,不管是高校思政课程任课教师或是各类专业课程任课教师,都必须力求贯通思政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做到既履行了“经师”之职,又履行了“人师”之责。实践教学是贯通思政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的最佳契合点,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就能将各类专业课程知识迁移和运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促进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协同发展。例如,在建筑类课程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人的能动性、质量互变规律的科学性;在新生军训中引导大学生理解军人保家卫国的艰辛和崇高,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专业见习和实习中引导学生形成职业道德意识,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部分高校教师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已有专门的教师、专门的部门、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专业课程教师只需完成知识的灌输即可。思政课教师则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掺杂非思政课程元素,否则思政课实践教学就会异化为大杂烩而不伦不类,削弱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和育人功效。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选择实践教学素材时,潜意识地聚焦于“红色资料”,致使思政课实践教学素材缺乏丰富性和厚重感。

(二)师资薄弱

教师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主体,教师的学历、教学技能、知识结构、学术水平等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具有决定性影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从整体上就是要求所有实践教学活动都挖掘和彰显思政功能,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各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但是,从总体情况看,高校思政课教师师资力量难以满足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专职思政课教师的师生比与达标要求还存在差距、专职思政课教师中高学历高职称者甚少、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混杂,因此难以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高校各类专业课程教师因其专业背景所限,缺乏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因此,他们在进行专业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教学进程中,多数仅局限于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缺乏将专业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置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进行思考,缺乏以各類专业课程知识作为引导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知识基础的能力,大学生在专业见习和实习等实践中的思政教育难以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因而遭到阻抗,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难以同向同行、协同发展。

(三)方法滞后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需要思政课教师将实践教学向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迁移,从而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延伸至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凸显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和导航功能。在高校,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都会涉及真理的认知、知识的运用、主体的立场、效果的评判等方面,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如何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则需要恰当的方法,否则就会南辕北辙或适得其反。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教学方法,才能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课程思政化”。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多数采用社会调查、观看红色经典资料、社团活动等方法,不可否认,这些方法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但是,从它们与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关系看,这些方法与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等难成一致;这些方法难以引领各类专业课程教师挖掘实践教学的思政价值和功能,难以让大学生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体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因方法的缺乏而没能融入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课程思政的功效就无法彰显。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路径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实践教学会因课程研究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要求等因素的差异而存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和体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内涵和意义,由此形成马克思主义立场。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作为引导大学生熟知和运用专业知识的教学环节,亦可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感悟到知识就是力量的真理,并在各类专业课程实践中了解该专业的杰出人物及其事迹,从而在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坚定追求知识和利用专业知识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的高尚情怀,从而实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目标。因此,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绝非单个教师的一人之力所能,而是应该由理念、制度、方法等路径相互融合促进。

(一)树立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的理念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并非将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工作负担和工作内容转嫁给各类专业课程教师,而是要丰富和升华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高校教师必须树立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的理念,切实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延伸化和拓展化,丰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绝不能关起门来搞思政、自弹自唱和自娱自乐,而是要积极采用各类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应用于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让大学生感知课程思政的魅力。各类专业课程教师务必摈弃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专门职责,如果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那必将是“耕了思政课的地而荒了自己的专业田”等错误理念,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丰富内涵,自觉将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统一在实践教学中,尽力在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阐述学科知识的发展脉络,引导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尽力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引导大学生形成不畏艰险、锐意进取、脚踏实地、奉献社会的高尚人格。因此,各类专业课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地阐述与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相关的英雄人物,如建筑类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讲述詹天佑、茅以升、梁思成等事迹,既拓展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范畴、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自信,又能催发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完善技能考核和育人考评相统一的制度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理解和运用政治理论的重要教学方式,是知行互化的关键环节,其最终旨趣就是促使大学生形成所预设的思想道德。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是专业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操作,旨在促使学生将知识技能化。由此就会形成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迥异的考核和考评制度。因此,要破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困境,就要建立健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技能化考核制度,驱使高校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各类专业课程的知识嵌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因此就要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系统性备课、教案、教学、效果等考评和考核相统一的制度,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相关制度,驱使各类专业课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和知识伦理,增强大学生的人文意识和夯实他们的人文情怀基础,避免他们异化为知识的工具和技能的机器,引导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思政化,搭建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之思政化,彰显课程思政的功能。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完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技能考核、育人考评相结合的制度,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之各类专业课程化和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之思政化,从而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和专业课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

(三)形成普适原则和精准施策相统一的方法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从教学方法论层面,都必须遵循实践教学的普适性原则,将课堂教学的教学成果延伸至社会生活领域进行验证和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运用课堂习得知识分析和破解实践难题的能力。但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教学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阶级性较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更明显和更突出,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更多地侧重于本专业知识的检验和技能的操练。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绝不能以普适性原则取代具体的方法要求,必须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研究对象、教学内容、学科方法等精准施策,才能增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效果。如在医学类课程实践教学中,可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和形成白求恩般的国际共产主義情怀;在涉海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可引导大学生认识“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和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化学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可引导大学生认知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认识到化学知识的正向使用和负向使用对人类的影响,树立科学的伦理意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必须立足大学生的专业背景,结合他们所学过的专业课程,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各类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则要将实践教学内容置于育人层面谋划,才能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大学生辨别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由此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发展。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化”涉及全校学生和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属性、内容及研究规律,形成整体性、联动性和协调性的教学理念,以大思政理念统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成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整体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方法体系,并且了解和把握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实施步骤、考核方式等与实践教学紧密相关的要素,摈弃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就是单纯的专业知识应用和技能操作的错误理念,牢记和践行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专业课程教学置于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新人的层面进行谋划,彰显课程思政的魅力和真理光芒,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大学生辨别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道德理念,以此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共融互通,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注: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化研究与实践”(2020JGB272)

【作者简介】蒙云龙(1974— ),男,壮族,广西崇左人,法学博士,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作者:蒙云龙

第三篇:“大思政”视角下新疆思政课教学改革及具体措施

摘 要:“大思政”视角下,思政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新疆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状况,分析作为思政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具体措施进行探究。以期能对新疆高校思政课增强教学魅力和时效性提供有益参考,最终达到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大思政”;新疆高校;思政课;改革

從“大思政”的视角看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不仅与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教育质量有关,而且与新疆人民的幸福感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息息相关[1]。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新疆高校思政课是新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要提高思想政治课在高校中的地位,不断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能让广大新疆青年学生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下健康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培养更多人才。

一、“大思政”视角下思政教育改革的意义

(一)新疆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是保障经济社会长期

稳定发展的需要

新疆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交往对象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大思政”教育是将大学教育课程整合到教学的日常管理中,并建立一种新的思政教育体系。该教育理念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三级,即校内、校外和课堂,通过三个方面的有机配合,更加高效的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这种教育引入了时代主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注重学生的理解和自我教育,培养了心理承受能力,打破了思政教育的传统形象,更加注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2]。

在通过信息门户网站,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科技产品来打造新型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大思政”教育理念也更加注重正能量教育的传递和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深远意义。由于新疆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对我国维护国家稳定和边疆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新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新疆地区大学生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中坚力量,我们更应该加强对这个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能够在校期间就树立正确的思想,为新疆未来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3]。

一个国家的希望在青年身上,一个民族的未来也在青年身上。广大青年学生是整个社会当中最有活力和希望的群体,也是国家的栋梁。由于新疆地区地处偏远,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由于思想的保守或其他原因往往会选择留在当地就业,成为新疆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中坚力量。因此,促进对该地区大学生的优质培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二)新疆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的有效性是大学运行的唯一考核标准[4]。新疆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首先应当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思政教育改革中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又要继续培养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正确引导他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从而使大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自觉做到与历史保持一致、与祖国共同进步、与人民站在一起,真正把他们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新疆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是培养高素质时代新人的需要

为了与内地大学生同步实现全面发展,新疆高校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素质,在自觉与社会相融、自愿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新疆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的基本方向,大力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五观”,尤其还要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适应问题,也要针对大学生们易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等进行教学改革,引导他们爱国爱疆,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海绵效应”,使他们成为符合这个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新人。

二、新疆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我们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了“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阶段。无论是在构建“一带一路”中还是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大背景下,新疆地区的区位优势也正在逐步得到突显,作为连接亚欧大陆的桥梁和纽带,新疆地区已经成了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空间。近些年新疆地区在各方面都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新疆高校也在积极追赶,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自治区党委和国家的重视下也不断得到完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新疆地区高校大学生和其他地区大学生一样,都处于“三观”形成并逐渐稳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比较容易受到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而走向歧途。一个时期以来,受境内外“三股势力”的影响,新疆地区青年学生的思想认知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因此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他们的政治敏锐度和鉴别力,让他们分清是非对错、站稳政治立场,进而增强“四个意识”和“五个认同”。

三、新疆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由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需求,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使得新疆各类高校中的思政课不断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模式有了很大改变,教学效果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疆高校思想政治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就学生层面而言,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较低

1. 对开设思政课的目的不明确

从目前的角度来看,新疆许多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首先,一些大学生对开设思政课的意义模糊不清。当前,经济全球化正在大力推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许多学生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致使大学生们往往功利性的认为只有掌握各种实践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就业并走向社会。有些学生认为不参加该课程不会影响未来的工作,甚至认为政治理论的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没有直接意义。正是由于种种这样的误解降低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热情,出现被动听课或敷衍对待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政课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其次,在进入大学阶段之前,学生已经参加了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政治课程,甚至在进入小学时就接受了一定的思想素质教育[5]。使得大学生相对具有一定政治素养和认知能力,但尽管如此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仍然会受到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不足的影响而产生偏差。有时候即使对思政课的内容已经得到认可和理解,但不一定会被学生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实践。可以看出,多數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仍然还比较浅。也有一些大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思政课内容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理念和实践经验有时会一致,因此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被动反应甚至抵触的心理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教育的有效性很难发挥作用。

2. 大学生上思政课的积极性不高

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授课对象,显然对思政课教育内容和方式是否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另一方面,有时学生带着功利性的思想认为政治理论课对提升自身竞争力没有实际用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上思政课的积极性。分析具体原因如下:

一是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例如,在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思政课的任务也随之更加艰巨。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它为大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增进彼此交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但诸如网络庸俗文化、低级乐趣、淫秽暴力之类的不健康因素也在不断蔓延。个别大学生容易因此受到消极影响,对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意义产生困惑和怀疑。

二是容易受到固有思想认识的制约。由于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参加过中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因此他们在思想上对一些思政课内容已基本有了一定的主观定位,但这种定位是在他们心智还不够成熟的状态下形成的,仍处于较浅的认知中。因此,一旦高校更为深层的思政课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实践经验不符,就会表现出被动反应甚至抵触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较大程度的限制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使得思政课的教育引导功能难以发挥。

三是容易受到不端学习态度的感染。从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和学习的动机来看,主要是为了完成上课任务并应付考试。因此,一些学生在上课时玩着手机听课,或者写着其他课程作业听课,有的甚至根本不听课,这样的学习氛围难免也会感染身边的其他同学。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这样的闪电备考方式当然是为了应付考试并获得学分。他们往往认为参加政治学习至少不会对他们的未来就业和经济收入有所帮助,因此也会缺乏上思政课的主动性。

(二)就课程层面而言,思政课改革创新程度还不够深入

1. 受传统教育方式影响

教育制度决定了教育的先进性。从长远来看,新疆地区和内地的高等院校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虽然新疆高校已经为新疆地区政治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有用人才,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其教育体制改革还不是很完善,需要进一步向内地高校学习。近年来,内地高校率先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改革,建立了新的教育体系和模式,并且很多内地高校通过对口支援的方式对新疆一些高校的体制改革和教学创新进行了指导和引领,但新疆高校“大思政”的教育体系和联动机制仍然不够健全。传统教育制度和方式不容易改变,尤其对老教师而言,他们接受新的教育手段和方式的能力比较弱、速度也比较慢,有的教师甚至还带有略微的抵触心理,这从不同程度上阻碍了新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步伐。

2.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配合不紧密

从“大思政”的角度来看,高校中各别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专业课知识和思政教育相脱节的现象,即使有的专业课中融入了思政教育的因素,但与同一时段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配合不密切,不易在学生思想中形成共识、产生共鸣,导致事倍功半。鉴于此,除了广泛吸收内地高校的相关教学模式外,还应当创新发展具有新疆特色的、专门针对新疆大学生学情的思政教学方法,对新疆高校的“大思政”教育方式进行统一规划,从而达到多元化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思政课的关注程度

明确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教育教学任务,组建由高校党团干部组成的思政教师领导团队的师资队伍,对高校思政课建设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讨论[5]。适当将课堂上的理论与课外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将社区活动和校园文化纳入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大思政”教育的新模式,从而提升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对思政教育的有效关注。

(二)加强思政课的实践环节

“大思政”教育重视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大思政”教育理念要求从实践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后能够密切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侧重引导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最终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从这些素质较好的学生中选拔典型模范,推荐他们优先入党入团,这样既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学生思想之间的脱节,又解决了学生党团队伍发展的问题,为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主观教育观念是传统教育观念改革的催化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要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被动接受状况。它主张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强调师生互动,改变教师满堂灌输。积极引导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进行相关思考并做出独立判断,然后养成逻辑推理和探究学习的习惯。这种习惯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要让他们明白不仅应该努力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还应该关注时事和国家发展,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四)创建思想政治教育自媒体体制

媒体是互联网时代的宠儿,高校可以通过创建自媒体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教学。好的自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流量和注意力。基于其这一特征,高校创建的自媒体渠道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的学生流量和注意力。通过便捷的自媒体方式发布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和案例,可以作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补充,使得学生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获得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知识。对某些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并做出客观评论,使思政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贯穿于学生的知与行。学校自媒体受到一定关注后,可以偶尔以文章和理论知识为主,以影音视频或其他形式为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创新。通过这种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可以独立并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这些内容自媒体的评论平台是学生之间交流学习成果的重要媒介。新疆高校的自媒体形式不仅可以促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的文化交流,还可以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们的交流与评论对其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和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并有效地检测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运用能力。自媒体的主体可以不仅仅限于学校,高校还应积极鼓励和倡导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公众形象。生活中有很多热点事件。具有自媒体账号的学生可以为热门事件拍照并发布,其他同学也可以对其进行关注并评论。在对事件进行分析和评论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分析和认知能力,最终达到提高他们政治素养的目的。

(五)落细落小落实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建立课程思政体系是新时代各高校办学的客观要求,是一种新的教学体系和方法。首先,新疆高校开设的各类课程都应保留一部分通道,树立良好的责任感。各课程的教师都应当深入学习所教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教学,使各种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向同一方向,形成了“三全”教育的协调联动模式,成为一种“润物无声”的教学活动。其次,要在新疆高校中建立课程思政体系,必须着眼于引导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提升爱国爱疆的热情,坚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树立“生活就是运动”的体育观念,坚持以美育人,挖掘新疆各族人民优秀传统文化宝藏,提高各族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此外,还要在学生中树立劳动模范精神,鼓励学生参加支教和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提高学习技能和职业技能,并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去祖国需要的地方,脚踏实地,甘于贡献家乡、服务人民。

通过对思政课教学的精心设计,我们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相结合。首先,我们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还要联系新疆大学生的实际,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新疆的历史和现实,了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正确认识新疆大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引导他们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真正做到爱国爱疆。其次,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加强集体备课认真分析学情,不断提高了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并努力实现对思政课的科学评估,建立公平有效的评价机制。再次,运用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实践拓展和实践教育的作用,积极开展课堂实践教学和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

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寻求真理的师者,还应是教书育人、塑造灵魂的使者。首先,应该对教育者进行教育,只有促使思政课教师“学习马”“理解马”“相信马”“热爱马”,做到“在马言马”,才能用他们身上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感染和带动学生。其次,思政课教师应当坚持知行合一、以身作则。师者首先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教书育人中真诚对待学生、用心爱护学生,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成为能够关注新闻热点、社会舆论和学生现实的教育工作者,还要成为能够坐得住冷板凳的科研工作者,要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的统一,学术工作也必须有防线、有底线。通过教师的不断自我完善和提升,最终能够充分运用自身的思想魅力、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来激发和感染学生。

五、结束语

在“大思政”理念下,包括思政课在内的新疆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是一個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高校中多个相关部门的有机协调与配合。这也是中国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有力保障。在整个改革中,我们必须明确学生是思政课的主体。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自觉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积极参与课外实践和交流讨论活动,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思政课的重要性、看到思政课的实用性。新疆高校思政课的改革需要从国情和区情的发展入手,改革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这不仅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杜彬,裴红娟.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7):124-125.

[2]王桂芝.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路径[J].改革与开放,2019(16):109-111.

[3]张全梅.“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及具体路径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3):180-181.

[4]任永辉.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法及路径[J].知识经济,2018(09):138-139.

[5]魏芳.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法及路径[J].现代交际,2016(21):209.

基金项目: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新疆高校思政课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契合性研究”(编号:19BKS022)

作者简介:杨文娟(1986-),女,汉族,陕西安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杨文娟

上一篇:汽车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贸易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