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管理论文

2022-05-13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中学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学科,要加强对中学生学法指导的探索,主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探索、利用“任务式”教学、改变作业方式、通过多种手段等方式,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

第一篇:中学教学管理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法指导的探索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作为一名最基层的语文教师,我认为在精心备教案的时候,头脑中不能只有一个“教”字,而要正确地指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如何指导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很深很广的问题,以下是我所谈的一点粗浅认识和看法。

一、指导学生通常性学法,養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打基础。

语文教师要想提高效率,着眼点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是牢固的基础。好的习惯养成了,学生学习语文便如鱼得水,教师的教学也如顺水行舟,自然会提高学习效率。

我给本届高一学生上了第一节语文课,便发现学生对语文学习主要局限于抄生字词,读课文,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上。由此,这更使我认识到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课前做好预习准备。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求知,自己主动探索的重要步骤。在预习中,学生通过查工具书,通过阅读、思考、研讨、作笔记等活动,做到既动手,又动脑,有利于养成主动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

预习在课前进行,也可在课内进行,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教学内容而定,在每节课前都要让学生进行预习,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并能质疑,以便教学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课堂学习。课上听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要求学生主动思维,大胆提出问题,做好笔记。笔记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板书,还包括课文圈点批注的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坚持养成学生课堂读书的良好习惯,努力在阅读过程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三者结合,相互促进,努力培养其全方位发展。

(三)复习的习惯。复习必须及时,因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如果隔了较长时间,知识大部分遗忘了,就会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特别是刚学过的新知识要及时复习巩固。

上述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学生由无习惯到养成习惯,其中必有一个过程,还有部分学生要剔除坏习惯,这就更困难了,但只要教师重视指导,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慢慢习惯就成自然了。除了上述三个基本的学习习惯之外,我还注意让学生养成如下一些好习惯,让学生在高中三年所写的三百篇左右的语文读书笔记中形成自己语言的习惯,让其在三年所学的一百篇左右快速作文的过程中形成快速作文的好习惯,在三年所上的七十节左右综合实践课中形成听说的好习惯,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每日写日记的习惯,及时订正作业错误的习惯等。

二、交代目的性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语文中规律性的东西,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从文体角度来看,高一年级的记叙文应重点抓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章记叙顺序、中心、详略关系、表达方式等来阅读。例如:学生在学过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一文后,就会自觉地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了。

人物形象分析上可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身份。从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分析,像学习《范进中举》《孔乙己》《最后一课》等课文时都会联系时代背景,从书本上找依据来分析人物形象。

还有一些揣摩运用语言的途径,记叙文、散文、小说、戏剧主要从语言的生动、艺术性等角度去入手;说明文、议论文主要从准确性、严密性等方面考虑;诗歌语言从凝练入手,应用文语言从简洁、准确入手。上述这些阅读的好方法,犹如一把把开启语文殿堂的钥匙,学生掌握了将会受益无穷。

三、指导学生课外延伸性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高中语文教材有六册,对于如饥似渴学习的学生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以课本为出发点加以延伸、扩展,使学生自觉深入到阅读写作的广阔天地中,领悟语文所特有的情韵,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更深入地领悟,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其一,要求学生拓宽阅读面,课内课外阅读相联系。如读同一题材的文章,在读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指导读朱德的《我的母亲》、孟郊的《游子吟》,深入体会母爱的无私、伟大;读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让学生看看汪曾祺的散文《桃花源记》,对学习课文一定会很有帮助。读同体裁同写作方法的课文,如在学习散文《济南的冬天》时可再读读老舍的另一篇散文《济南的秋天》,由此更好地理解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其二,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力求对所读文章有所感悟,品味出一些新的东西来。

1.比较阅读法。找出可比之处,鉴赏文章,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如同是咏雪,因作者心情不同,处境有异,产生了两篇意境迥异的佳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沁园春·雪》。同是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性格就明显不同,各人诗作独具特色,可以把《石壕吏》与《秋浦歌》作一番比较。同是送别诗,不同时间、地点、人物,也会有不同作品,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一作比较就会有所发现。

2.引申阅读法。可由正在阅读的文章引申开去,或深入体会,感悟内涵,或了解作者及其思想历程,以便今后更好地投入学习。如学完第一册第一单元五篇有关生活的文章后,学生都能认识到家庭成员间的关怀、照顾和理解的重要性,但在讨论《羚羊木雕》一文时,很少有同学理解“我”的父母,由此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是双向的,“你与父母之间有隔阂吗?想想是谁不够理解谁呢?”请把你的思考写出来。学生文章写出之后,我阅读了一下,发现学生在文中较多地注意了与父母的相互理解。讲评时,我肯定了这一点,并作引导:“做任何事,都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处理问题。”让学生学完课文后真正有所感悟,我想学生对语文的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因为它不仅给我们知识,也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收效甚好。

通过这三方面的指导,语文在师生的心目中已不再是一个个点,也不仅仅是一个个平面,而是由点、面走向了立体化,构成一个个缤纷多彩的立体图画,吸引学生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谁能说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益呢?

总之,根据高中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及高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深入研究学法,应该成为今后语文备课和教研工作的重点。目前我校这方面的研究还仅仅是初步的。以上所谈,无非是想作为引玉之砖,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一课题的重视。

(贵州省威宁县第九中学)

作者:陈鑫

第二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法指导的探讨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学科,要加强对中学生学法指导的探索,主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探索、利用“任务式”教学、改变作业方式、通过多种手段等方式,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学法指导

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已渗透到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工作、教育、军事和文化等。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打好基础,是值得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及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基础

很多人认为,学生对学习电脑肯定有兴趣,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特点,如果从一开始没有正确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就会被电脑里边的游戏所吸引,甚至会沉迷于游戏。而对电脑的理论知识,却觉得抽象、难学,存在畏难心理,结果就会出现学生对理论知识淡漠而对游戏狂热的现象,从而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但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就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编程类科目时,我会故意在电脑里装一些有趣的游戏,课前让学生玩一会,一般他们会玩得比较热烈,接着我就把这些游戏的程序找出来,揭开它们看似神秘的面纱。用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形成一种进攻型的学习态度,从而会想尽办法学知识,学方法。学生在巨大求知欲的支配下,会非常积极地进入理论知识的学习。另外,在平时讲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电脑在未来社会的重要性,补充讲一些有趣的电脑知识,使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而不断提高。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觉得这些做法是比较成功的,在课堂上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气氛,并且上机练习时几乎没有发现学生偷玩游戏的现象。

二、激励探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探索激励法”,主张在生动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习者自己去探索发现,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激励学生建造新的能力。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助、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首先,教师要创设情景,并提出适当任务或问题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个“探索点” 既不能让学生对于其结果一目了然,又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而是提出以后,让学生觉得有思考的余地并围绕“探索点” 展开讨论,提出多种设想在围绕“探索点’ 组织讨论过程,教师要抛砖引玉,启发学生从以往的知识、类似的软件使用经验等角度展开思维,防止出现离题千里,不着边际的局面。 对于学生形成的每一种假设进行分析,去掉一些与本课程无关或难度较大的设想,留下一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让他们去“探索” 。通过讨论,学生得到一些他们“探索” 出的知识,然后相互补充、综合。其次,由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结论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从而完成一次“探索” 。

三、利用“任务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可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任务式”教学。所谓 “任务驱动” 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 ”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 。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既学习了电脑有关的知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采用“任务式”教学时,我鼓励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完成,从不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定标准答案。碰到有比较科学、思维比较新颖的方法,我就介绍给同学们参考。例如:在编程练习时,我先把要编的程序的功能和要求列出来,让同学们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来编,只要符合要求就可以,结果发现约80%的同学用刚学过的语言编,而约20%的同学用其他语言来编,在用同一语言里面,编法也各异。这样,既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他们的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通过改变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的引导、点拨,也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改变学生的作业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践掌握学习方法,加深体会,提高学习能力。比如:在学《Excel》中“单元格的格式设置”一节时,我事先没有给同学们讲授,而是让学生应用这一节的知识制作一张课程表,学生们边自学,边操作,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完成任务,有的学生还自由发挥,不仅完成了基本的要求,还在美观上下了一番工夫。对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效果自然好。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演示,学生模拟操作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是有效的。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时,把它与工厂生产进行类比,调度室相当于控制器,生产车间相当于运算器,仓库相当于存储器,原材料购进相当于输入设备,成品运出相当于输出设备,调度室对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进行规划,安排生产,储存,运输;相当于控制器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控制,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和数据到运算器中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存回存储器,需要时从存储器中取出运算结果送往输出设备。又如讲到文件对象的选择时,可用Shift和Ctrl键结合鼠标选取连续和不连续文件,也可用鼠标拖动法画出一虚框将所选文件围住进行选取,在讲到Word时,我要求学生选择文字块时,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试,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在对Word图形进行选取时,也发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

五、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由此可见,教师不要只教给学生一切现成的知识,而要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性地去获取新知识,产生新事物。比如:在学习《网页制作》这门课时,当学生学完基本的操作后,可让学生充分应用所学知识制作自己的个人网页,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会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进行资料搜集,同学之间会进行合作或讨论,所学的知识会得到进一步地巩固和提高。学习编程类科目时,可让学生进行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小型系统的开发;学习办公软件时,举行科技小报比赛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们不仅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奇迹”,找回自信,更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老师要组织学生定期总结交流,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教学回收站的内容时,放了一段录像,录像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车准备处理,丈夫扫视一眼斗车里的废品,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随手从斗车里捡了回来,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做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不已。这段录像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却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2)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3)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4)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5)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作者:郑海燕

第三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法指导

摘 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并且具有检测性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运用圈点批注等方法做好课前预习,为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打好基础。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听课习惯和涉猎课外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日复一日,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潜滋暗长,不断提高。

关键词:制定学习计划 培养良好习惯 拓展学习空间

古人语:“授之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可解决一生之求”。学习也是如此,学习不仅要掌握一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如果掌握了学习方法,便会受用终生。因此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教会他们课前怎样预习,上课怎样听讲,怎样拓展学习空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指导学生制定好学习计划

要学好语文,首先要制定好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有了学习计划,方能合理安排时间,适当分配精力,努力达到学习目标。其基本要求有如下几点:

(一) 正确的学习目的

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都是为了实现实习目的服务的。正确的学习目的,是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反映,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内在动力。

(二) 具体的学习安排

具体的学习安排是学习计划的主体部分,它包括:自学缺漏知识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配合新教材的学习,系统自学有关读物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不受教师教学进度的限制,课前自学新教材的时间安排,参加语文课外活动及阅读课外书籍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学习安排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三) 求真的态度

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在制定计划时,每个人的计划重点和要求是不同的,不能千篇一律。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就不必急于去自学课外读物,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弄懂内容上。基础好的学生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一) 抓住预习重点

语文教材的每篇讲读课文前面,均有“学习重点”和“预习提要”两项内容,自读课文前有“自读提示”,它们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关键,是学生预习课文的“指路明灯”。其次课后练习的“理解”和“分析”部分,往往指出了课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也可做为预习的纲要。抓住重点预习,就可以使预习、听课、练习前后一致,构成整体,提高预习效果。

(二)反复阅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脉络。

(三) 运用圈点批注

教师应指导学生圈点的范围和统一圈点的符号,一般说来,所圈点的内容是生字词(待查字典),与学习要求有关的重点词句(待分析),疑难问题(待质疑)等,为了查找方便,教师可在班上讲解圈点符号的用法,使其圈点规范化。

(四)查阅工具书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是学生必备的语文工具书。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圈点后利用工具书,解释圈点的字词(包括注音、释义、辨析等),这样做便于在阅读中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加深印象,为讲读课文扫除障碍。

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法,坚持抛弃以“教”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设计以“导学”为核心的课堂结构,使学法指导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一)激活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激励求异思维。要精心设计具有思辨意义,能引导学生深层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活动。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第二段就可设计这样的问题:①作者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时按照什么季节的顺序写的?②写夏天的百草园选择了哪几种动物,通过哪几个动词描写动物逼真的形态?③我“拔何首乌藤”和在本段的前后都写到桑椹,表现了儿童的什么性格特点?④本段春夏秋都写到了为什么没有写冬季呢?⑤本段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是同儿童的感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你能结合课文说明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

(二)传承习惯

教师要把学习和使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传给学生,使他们终生受益。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应从接受新生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系统传授,比如:书写工整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诵读记忆的习惯,笔记摘抄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质疑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等。教师还可言传身教,向学生介绍自己坚持良好学习习惯取得成功的经历和体会,使其受到鼓舞或效仿。同时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习惯给予指点和矫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 指导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课外学习活动是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教师要有计划的给他们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并指导他们把阅读中产生的体会、感想、收获写成读书笔记,逐步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现代语文教学严格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揭示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表明了现代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学法的指导实践,还是对教法的选择运用,都应该做到寓学法于教学之中。

作者:邢维潇

上一篇:贸易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教育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