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院校创作作品的保存及管理

2022-12-17

戴米恩.赫斯特 (Damien Hirst) 是英国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大玻璃牛羊标本》曾在2 0 0 4年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了1700万美元的高价。赫斯特于1991年用鲨鱼、玻璃、钢和甲醛溶液创作了惊人的《人脑中“肉体不死”的想法》, 后来该作品由收藏家史蒂夫.科恩 (SteveCohen) 收藏, 其中用甲醛溶液保存的鲨鱼标本已明显的腐坏。

不少当代艺术家正面临着和赫斯特一样的困扰——当代艺术作品究竟该如何保存?倘若修复作品时更换了材质, 是否也意味着该作品的创作理念被颠覆?艺术家和艺术史学家目前对这些问题尚未有清晰的答案。

1 赫斯特的鲨鱼将被更换

《人脑中“肉体不死”的想法》这件作品可以说是上世纪90年代英国观念艺术的象征。一条令人胆战心惊的鲨鱼被立体地悬挂在一只长213厘米、宽518厘米、高213厘米的玻璃箱里, 箱子里装满甲醛防腐剂溶液。箱子完全开放着面对观众, 鲨鱼的牙齿、颌并没有被包含在玻璃墙里, 似乎仍然释放着极大的威力。艺术家的本意是让观众可以感受到与死亡面对面的感觉。

1991年这件作品完成时就被收藏家查尔斯.萨契 (CharlesSaatchi) 以5万英镑的高价买下, 2004年由纽约加各希安 (Gagosian) 画廊经手转卖给美国著名的当代艺术收藏家史蒂夫.科恩。

其实早在1992年, 该作品在萨契 (Saatchi) 画廊展出时, 鲨鱼已经从眼睛处开始腐坏, 一些博物馆的技术人员便对赫斯特提出警告, 由于赫斯特制作过程中的一些疏忽, 以及处理甲醛溶液的不专业, 导致作品的腐坏。但赫斯特在接受访问时表明, 他也很清楚用甲醛溶液做保存剂并不是最妥当的选择, “但我的目的并不在于将鲨鱼留给后代子孙, 我所要传递的只是一种观念。”尽管如此, 现在鲨鱼腐坏的程度已经超乎赫斯特的想象。鲨鱼不但皮肤明显剥落, 形状也已经开始变形。赫斯特表示, 他将愿意更换鲨鱼, 甚至考虑更换为其他动物。赫斯特一直使用动物的尸体作为艺术创作的媒材, 他曾用劈成两半的牛、羊、鱼、蝴蝶和昆虫的尸体, 来雕塑象征生命循环的作品, 表达他对生、死、爱等基本问题的关注。动物尸体容易腐坏, 赫斯特不得不正视自己作品的保存问题, 他将考虑为他超过10年的作品都进行修复或者更换。

2 当代艺术的保存争议不断

赫斯特不是第一个受当代艺术保存问题困扰的艺术家。德国艺术家伊娃.海塞 (EvaHesse) 于1966至1970年间制作了一些大型雕塑, 原料是胶漆、化纤玻璃以及用乳汁浸泡过的纱布等。海塞去世于1970年, 但是在2000年之前, 她的那些雕塑作品已经严重受损。尤其是那些用乳汁浸泡过的纱布做原料的作品, 从外观看来, 纱布都已经剥落或者严重褪色。2002年, 在海塞的纪念巡回展上, 人们并没有看到那件著名的雕塑作品“膨胀的扩张”, 就是因为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决定从此不将她的作品外借, 以尽量减少作品的损毁。

由于艺术家自由使用材质来制造当代艺术, 如何保存已经成为众多艺术家颇为头痛的话题。自2001年开始,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便与丹尼尔?兰格洛斯 (Daniel Langlois) 基金会合作, 举办有关使用变异性材质的当代艺术作品该如何保存的研讨会。这样的研讨会在近年召开了数次, 针对数码艺术、装置艺术、跨界艺术 (比如表演) 等作品的收藏和保存进行个案研究。研讨会提出三种保存当代艺术的方法, 有专家认为可以将作品的材质拆卸后分别用最适合的方法储藏, 待日后作品展示时再拼装起来使用;有的专家则认为每隔一段时间便将作品的材质相应升级, 这样的替换将利于作品的保存, 但是会以牺牲作品的原始外观为代价;更有专家提出可以考虑仿真的办法, 使用同样的材质将作品克隆。

艺术家本人原始的创作概念, 以及对作品的未来该如何保存或修复所持的态度, 是决定作品命运的关键。由于伊娃.海塞在世时从未发表过关于作品未来该如何保存的意见, 因此当古根海姆美术馆考虑要修复她的作品时, 必须召集艺术史学家、海塞曾经的策展人、海塞的同事和朋友等, 一起讨论海塞的艺术理念, 推断出她对于作品修复可能会持什么样的见解。有鉴于此, 纽约惠特尼美术馆的艺术品保存研究专家卡罗尔.曼酷斯.安加若 (Carol Mancusi-Ungaro) 已经开始执行一个计划, 专门记录艺术家对于自己作品未来保存修复方式的意见。以往等艺术家逝世才开始研究其作品保存修复的被动局面有望得到改变。

3 浅析艺术院校创作作品的保存及管理

上述的文字中可以发现美术界现在面临着艺术作品如何保存的问题, 在艺术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综观当今艺术类院校的教学模式, 已经从早期的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学生创作的作品数量和创作灵感令我们惊讶, 学校的仓库已经放不下如此多的艺术创作了, 随着数码产品及互联网的流行使我们迅速进入了“读图”时代, 社会对“图像”、“影像”的认知和需求大大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艺术作品数量不断增加和艺术创作手法产生了的丰富变化, 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对高等艺术院校学生创作作品的保存及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也带来了新的教学管理研究方向。

现今当代艺术的盛行和各艺术门类之间的交叉性以及数码图象数码产品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创作的艺术作品在数量、形式、空间上的表现与传统造型形式有很大的不同, 传统的艺术形式“国画”、“油画”、“板画”、“雕塑”等, 用作品完成后的拍摄图片进行保存的方法, 已无法适应当今艺术形式的要求, 当代艺术的盛行使得“装置”、“影像”、“行为”等艺术形式丰富并盛行起来, 另外设计类学科的兴起带来了大量的虚拟的、数字的图像或图形, 面对这些新颖的艺术形式应该如何的把他们真实的记录和保存下来, 成为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这几年, 由教育部所组织的高等院校评估工作在各个高校中逐一进行, 高校评估对院校留存学生的作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要求必须详实、生动的保存学生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或毕业展览作品资料, 这对艺术类院校的作品收集和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 经过在这方面工作中的实际经验, 我认为学生艺术作品的保存和管理应从“人物”、“时间”、“事件”、“过程”、“形态”几个方面入手, 采取的形式是多样性的, 随着数码产品的使用普及和成本优势, 建议一切记录的最终媒介尽可能的以数字形态为准, 这样更方便检索、使用、共享。如传统的造型艺术应将过去拍反转照片留存的方式改变为现在拍摄数码照片的方式, 在成本降低的同时更方便了后期的使用, 由于后期的出版和印刷需要, 建议所使用的数码相机最好在千万像素以上, 图像质量尽量高, 像素宜大不宜小, 在10MB以上比较合适, 图象属性最好是JPEG, 其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是要有创作者本人的照片, 要有创作时间、材料、作品尺寸的详细说明, 打包在一起进行统一的分类, 这样便于进行检索和管理, 对于新兴的艺术形式应该采用灵活的方法去进行保存和管理, 如“装置”、“行为”等, 应注重艺术上作品的“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 “过程”就是学生在创作作品时包括前期手稿的拍摄, 进行中期作品的搭建拍摄, 都应详实的记录, 可采用数码照片和数码录像的方式, 不一定要很全面但在关键的几个点都应尽量的涵盖, “结果”就是指这些艺术作品的最终呈现, 应将作品的最终形态“动”、“静”态拍摄记录, 将作品的展示场景“动”、“静”态拍摄记录, 这样一个艺术作品的资料才完整, 虽然其过程是烦琐的, 但一但形成统一的方法和制度后由创作人自己去完成就变的可行。

另外需要关注的是设计类学科, 如视觉传达、动画等专业, 这些专业的特点是大都采用虚拟的、数字的图像或影像, 怎样最终保存一直有争议, 实践证明设计类学科的作品应该在保存最终电子图像 (位图) 的同时也应保存设计软件原文件和简单的文字说明, 统一整理在一起。这样才全面的留住了设计的全部信息和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为日后重新制作和查询带来了方便。

在全部资料收集完成后, 需要做的就是统一整理、制作目录、刻盘留存, 最好的方法就是按照学生的年级、校区、班级、个人进行分类、录入简单的文字说明后按班级刻盘留存, 如果采用D V D刻录盘其储存空间大约有4.5GB, 已经基本可以满足以班级为单位的资料储存要求, 这种方法可以把艺术院校创作作品的资料完整保存, 把作品仓库尽可能的缩小。等到资料累积起来建立资料库后可以方便的进行检索和使用, 真正做到变“无形”为“有形”。

总之, 近年来艺术院校的快速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要提高就要转变思路, 对于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而言墨守成规只能原地踏步, 在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摘要:文章通过对当代艺术作品保存问题的分析, 针对当代艺术作品和现阶段艺术院校创作作品的保存及管理现状, 提出科学、系统的保存方法。为在日后查询和观赏艺术作品时提供了高效的途径。

关键词:当代艺术,艺术作品,保存与管理

参考文献

[1] 吴湄文.第一财经日报, 2006, 8.

[2] 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5.

上一篇:浅述脑梗死的康复护理下一篇:加强新闻媒体创作助力农业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