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造型艺术作品论文

2022-05-14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浅析造型艺术作品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作为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莫扎特,他的钢琴音乐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吸收音乐艺术的精华,综合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于一身,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气质与成就。文章通过对莫扎特音乐风格的探析以及对作品《A大调奏鸣曲(k331)》曲式、节奏节拍、旋律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从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莫扎特钢琴音乐的本质,为演奏者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第一篇:浅析造型艺术作品论文

浅析钢琴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魅力展现

摘要 音乐是电影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剧情以及人物进行烘托和渲染作用,从而达到表现主题和加强戏剧性的作用。钢琴其本身具有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表现力多元化等特点。因此,将钢琴音乐的艺术元素融入到影视作品中去,为电影的思想表达以及电影的风格添加了多元化魅力,并且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从影视作品中钢琴艺术的发展过程出发,分析钢琴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以及魅力,为中国以后影视作品创作中对钢琴艺术的运用,提出一些意见和思考。

关键词:钢琴艺术 影视作品 魅力 展现

从本质上来说,电影实际上就是一种艺术形式,较之于其它的艺术形式,它表现出独有的特殊性。电影的内涵非常的丰富,既可以寄托人们的某种情感与生活夙愿,又可以制造基于现实的某种情感。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言,电影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例如,对日常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电影而言,其音乐部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促使电影声音和画面之间的相互结合,而且还可以营造各种氛围,使人物内心的情感充分的展现出来。电影作品中的音乐,对于推进电影情节的发展和深化电影主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钢琴而言,它是乐器之王,可以将艺术感觉展现得淋漓尽致,乐中有景、有情是其艺术效果的最佳表现。基于此,很多影视作品,导演都将钢琴音乐有效的融入到了他们的电影之中,通过画面与内容的有效整合,充分展现出了钢琴音乐自身独特魅力。世界上最早的电影是无声电影,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默片。后来因为在电影观看中,没有音乐进行配合,使观看电影的趣味枯燥与单一,因此后来人们逐渐把音乐尝试加入到电影中去,那时候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音乐也只能在电影播放现场播放。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当前很多世界顶级影片中,均有不同音乐的加入,从而为影片的画面展现,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音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独特作用,是不能够被我们小觑的。

一 电影音乐的作用

1 电影中音乐和画面相互配合

电影界中很多人认为,影片音乐与电影画面之间只有配合的好,才能征服观众,才能吸引眼球,让观众感觉到一种美感,即视觉与听觉在获得电影之美的领域,实现共鸣。如果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配合相对较好,不仅能够使观众接受良好的视觉形象,而且能对电影产生一种独特的体验情感。对于音乐而言,其本质就是感性的,若某部电影缺少配音,只看画面,则对观众的理性思维形成强烈的冲击,最终将因缺乏感性思维而难以实现对电影的真实体验,更难以把握电影的实质。

2 电影音乐对主题的深化

实践中,不同题材电影,其内容创作人员会根据主题需要,赋予合适的电影背景,即在电影中加入适量的音乐,又可让观众有效的融入其中,让观众感受电影的主题与内涵。对于多数电影而言,其创作过程中融入了非常强烈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时代气息,若此时可以有效融入适当的音乐,则更容易让广大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可以对电影的主题进行强化。

3 电影音乐可带给观众强烈的刺激效果

如果电影音乐配合的恰当,则可以触动广大观众的心灵,对电影的观赏效果达到一种升华。据调查显示,凡是电影音乐配合比较好的作品,通常在电影结束时观众会感觉回味无穷。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部成功的音乐作品,与电影画面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在观众的内心深处烙上了一个深深的印记,让他们毕生难忘,保留着那份感动与留恋。

4 电影音乐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作用

对于音乐而言,它是一种非常细腻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大多数的电影作品中,为充分表现主人公丰富的感情,均会以音乐来渲染。例如,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在将要沉船的时候,那三位小提琴师的演奏,就为电影带来一种让人哀伤的气氛,能够更好的让观众去感受他们内心深处的感情。再如,女主角最后在水中的哼唱,为这部电影平添了一份忧伤。音乐除了可创造气氛外,还可以为广大观众更好的感受主人公人物的情感,使之与人物同哀伤、同喜悦、同激愤、同惆怅。电影音乐,其实是一种语言,它可以让观众更好的透过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去体验电影的精髓所在。

二 电影中钢琴音乐的应用

提起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总是让人首先想到《海上钢琴师》,除了《海上钢琴师》,以“钢琴”为题材拍摄的电影也有很多,例如,《钢琴师》、《不能说的秘密》等,不仅是那个时期的经典,也是现在也无法超越的巨作。在这三部作品中,导演把钢琴音乐的魅力和作用,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回味无穷。

1 钢琴音乐可以使画面更加完整和连贯

《海上钢琴师》中,埃尼奥·莫里康内利用其优美的钢琴声来渲染电影的温婉,在该故事中钢琴音乐非常重要。其中斗琴的片段,使看过这部作品的观众,无不感触至深。通过三回合钢琴音乐的演奏,表达了该电影主人公的三种内心情感。首先,《平安颂》将剧情推进,把主角内心不屑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推动了该电影的戏剧化程度;其次,用钢琴音乐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表达出内心深处心理活动,促使整部影片向白热化阶段发展;在斗琴的最后一个回合中,主角运用了极为快速的乐曲,最后曲终,使观众的内心难以平静。由此可见,钢琴音乐将每个情节有效的贯穿在一起、回味无穷。以音乐抒情的方式,远比要在电影中直接去运用内容表达更加的深入人心。

2 钢琴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背景气氛

如果电影失去电影音乐,会是什么样的情境。可以想象得到,如果电影失去了电影音乐,那么电影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内涵,就像人失去了灵魂。钢琴音乐,是电影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表现出自身独特的特点。在《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采用了时而高亢、时而浑厚的表演技巧,表达内心对钢琴音乐的领悟与认知;而观众则通过钢琴音乐欣赏,感悟到主人公以音乐捍卫尊严的坚强精神品质,利用音乐诠释主人公内心的思想。在另一部著名作品《钢琴师》之中,也体现出了音乐对背景的烘托。在该电影中,波兰钢琴家曾经被纳粹党所迫,一度四处逃离,最后被一名德国军官发现,却没有杀掉他。在电影的前半段,用了哀伤型的钢琴乐曲,展现军官的内心世界,当贝多芬的名作《月光奏鸣曲》清冷曲调响起时,观众好像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该军官的与众不同,为后面放生钢琴家和以后剧情的发展做出了铺垫。

3 钢琴音乐具有抒情以及直接参与叙事的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会根据电影中内容的不同发展,而应用不同的音乐。在哀伤场景中,我们会放哀伤的音乐。在欢快的场景中,我们会放快乐的音乐。然而,实践中无论哪种内容、何种主题电影,钢琴音乐的功能均不能够小觑。钢琴音乐既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钢琴音乐不论是在何时出现总会融入电影自身。在现有的多部影片作品之中,钢琴音乐表现出非常显著的表达功能。在电影中,钢琴音乐往往主要只作为背景音乐,避免在电影中过于突出。钢琴音乐可通过节奏的调整,与电影画面感之间相互配合,以此来推动电影的发展,使钢琴音乐与现代声画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之中,在面对非常残暴、杀戮等画面时,钢琴音乐却映衬出一种安详的画面,通过巨大的反差,可以使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对心灵产生的巨大震撼,这表示钢琴音乐抒情、叙事的作用体现。

4 钢琴音乐对电影艺术品位具有提升作用

钢琴是乐器之王,它以天籁般的声音,向人们诠释了钢琴自身的高贵,同时钢琴音乐也可以展现一位演奏者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基于此,在现代电影作品中,建议适当的加入一些钢琴音乐,来提升影片的艺术品位。例如,《海上钢琴师》、《想飞的钢琴少年》等著名电影作品,均以加入了钢琴音乐,使得整部作品的艺术品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让观众不仅感受到了影片,所带来的主体以外,也让他们享受到了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在诸多电影作品中,钢琴音乐的演绎仍以肖邦、贝多芬等巨匠的名曲为主。例如,在《钢琴师》这部电影中,借助波兰犹太后裔演奏的钢琴曲,让人们深切的感受到德国纳粹党的凶狠、卑劣,主人公对于生活的种种美好渴望,都透过了钢琴音乐表达了出来。钢琴音乐扩大了主题所带来的表现力,这样就大大提升了《钢琴师》这部电影艺术的品味。又如,在另外一部《天使爱美丽》中,钢琴的主旋律一次次的不断变化,让钢琴那天籁般的声音,带给观众良好的视听享受,让整部作品的艺术品位得到了提升。

5 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通过钢琴艺术,能够让受众感受到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意思,这种诉求、意向,都是作曲家追求的气韵。气韵属于美学领域范畴,它可以借助于电影中的钢琴音乐,酣畅淋漓、震撼人心、荡气回肠的展现出来。借助于琴盖的拍击、琴弦的拨动,表现出电影跳跃又密集的节奏。钢琴音乐作为个人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工具,能够展现出个人的性格,在影视作品里,不需要格外的修饰,让人们就能感悟、能理解、能听懂。

三 电影中融入钢琴音乐的有益探索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钢琴音乐在现代电影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以下笔者将对如何实现电影中的钢琴曲有效融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第一,利用钢琴音乐来体现人物情感。在电影音乐中,应当让音乐与人物的情感表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二者能够完美的契合。同时,在合适的地方有效的展现主人公的情感,这样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由心的美。实践中可以看到,电影作品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钢琴音乐的独特感染力是否得以发挥,因此在创作电影音乐时,应当与电影的情节、主题以及内涵等相结合。

第二,将音乐作为电影的载体。实践中可以看到,很多情况下钢琴乐曲会不断的重复出现,这主要是为了加深观众对电影的印象,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非常的大,是其它部分难以替代的,对于影片创作者而言,应当最大限度的去挖掘和优化整合,找到电影情节与钢琴音乐的完美契合点,这样才能促使观众更好的用心体会电影,使电影充分的体现钢琴音乐的魅力。

第三,钢琴音乐在电影中,可以引导观众的内心。在很多电影作品中,钢琴音乐作为电影背景音乐,起到一定的渲染和烘托气氛作用,这样就能有效的让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与音乐融为一体。不论是哀伤或者是欢快的主题,都可以看到钢琴音乐在其中的融入,可以更好的让观众去理解电影的内涵。

总而言之,电影中的音乐部分,已经成为了电影中重要的展现手段,这种展现的手段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在现代电影作品中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其作用更不可小觑。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钢琴音乐在现代电影音乐中,有着巨大的作用,然而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改变钢琴音乐在影片中的运用方式,让音乐与画面更好的结合,才能被观众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钢琴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晓宏:《论钢琴演奏触键在不同音乐时期的特征》,《艺术百家》,2004年第6期。

[2] 潘屹:《电影〈钢琴家〉中钢琴音乐的美学意义》,《电影文学》,2010年第5期。

[3] 魏南江:《影视声音造型艺术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4] 刘元举:《半个世纪影视作品里的钢琴情怀 刘诗昆与齐格然·阿利哈诺夫重逢上海》,《音乐爱好者》,2010年第1期。

[5] 王君:《谈本土文化元素作品对钢琴教学的作用》,《北方音乐》,2009年第10期。

[6] 赵方:《谈音乐美学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电影评介》,2007年第17期。

[7] 朱雯:《钢琴踏板与作曲家的作品情结》,《枣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8] 秦川:《论中国钢琴作品中的宫调游移和五度关系功能逻辑》,《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3期。

[9] 沈滨凯:《窥一斑以见全豹——以“音腔”观点参比〈二泉映月〉于二胡及钢琴中的演绎》,《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张怡,女,1978—,山东济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教学理论,工作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作者:张怡

第二篇:浅析莫扎特钢琴作品的艺术风格

【摘要】作为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莫扎特,他的钢琴音乐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吸收音乐艺术的精华,综合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于一身,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气质与成就。文章通过对莫扎特音乐风格的探析以及对作品《A大调奏鸣曲(k331)》曲式、节奏节拍、旋律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从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莫扎特钢琴音乐的本质,为演奏者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莫扎特;艺术风格;奏鸣曲

沃尔冈夫·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8世纪欧洲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钢琴音乐在他一生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他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他在歌剧中所显示出的非凡天才,也充分表现在了钢琴音乐中,主题旋律宽广、悠扬、婉转,与歌剧中的咏叹调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莫扎特在古典时期的发展

“古典”是指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在维也纳所形成的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这一时期的音乐崇尚理性和强调道德观念,作品结构严谨、艺术手法简洁。

莫扎特一生创作了20首钢琴奏鸣曲,他的创作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不仅沿袭了巴赫和海顿的模式,而且在经过反复的实践后,大大地扩充了奏鸣曲式的表现力。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将节奏的严谨性与旋律间起伏变化的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节奏富于音乐的动力与自由旋律的结合得到了高度的平衡,对后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使钢琴奏鸣曲的艺术性得到了新的发展。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为钢琴音乐增添了灿烂的篇章。

二、莫扎特艺术风格形成的必然条件

(1)童年莫扎特巡回演出开始于1762年,正是欧洲战争频发的时期。此时欧洲钢琴音乐正在进行巴洛克时期向古典时期的过渡,新的音乐风格迫切要求冲破封建、宗教、宫廷的束缚,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直率、洒脱,其音乐恬静、高雅、自然的风格正符合当时欧洲的政治文化背景。

(2)莫扎特自六岁起就是一个疾病缠身的人,也许没有疾病的痛苦就不会有他深沉的音乐。疾病所造成的痛苦并没有把他推向颓废的泥潭,反而促使他用旋律、节奏以及和声的语言诉说他的生存状态,从而得到心灵的解脱。莫扎特的音乐越到他的晚期,他反抗世界、自我挣扎的成分就越多,乐曲境界就越高,震撼人心灵的力量也越大。

(3)18世纪的欧洲,同时也是启蒙运动兴起的时期,莫扎特音乐风格的发展,与启蒙运动的思想也密切联系。莫扎特生于从神秘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过渡时代,欧洲正从虔信远离世俗的宗教世界转为相信个人可以靠自己生活。他开始让音乐表达内心情感,直指人心,因此在莫扎特钢琴音乐中,你不仅能感觉到它的典雅高贵,而且它还深刻地展示出了丰富的感情。

三、莫扎特音乐风格特点

莫扎特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与海顿同时期的他,一生创作了20首钢琴奏鸣曲,虽然数量不及海顿,但在质量上却是毫不逊色,而且对奏鸣曲式的形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莫扎特是惟一一个将歌唱性的主题运用于奏鸣曲式当中的作曲家,并且在再现部当中导入副部主题使调性关系取得完美的平衡,他将严谨的节奏与感情色彩丰富多彩的旋律相结合,对今后的奏鸣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特点具体表现为:

(1)旋律色彩极为丰富,具有柔美、纯朴、高贵、典雅的气质,有一种自然的流畅感,最能表达人的真情实感,有些旋律就像湖面的波纹一样平静,有些则是像暴风雨一样粗狂。

(2)在主调音乐里呈现出一种新的主调与复调的融合,两种类型既相互交织又各自保持着独立性,莫扎特创作出了他所独有的崭新语言,对后来的肖邦和其他作曲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在钢琴奏鸣曲中,经常可以见到以歌剧似的写作手法,音乐形象对比鲜明,形成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整体。

四、莫扎特《A大调奏鸣曲(k,331)》的创作特点

《A大调奏鸣曲》是莫扎特很具典型性的一首钢琴奏鸣曲作品。它是莫扎特1778年在巴黎完成的,所表现的是他在曼海姆和巴黎旅行时的音乐印象,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莫扎特的创作进入旺盛期,很多优秀的钢琴作品也是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并且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也逐渐在这些作品中得以显露。

(一)大胆新颖的曲式结构

这首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之所以大胆新颖,就是因为它打破了常规的奏鸣曲式,三个乐章不仅在内容上没有任何联系,并且没有一个乐章采用奏鸣曲式。第一乐章将传统的快板乐章变为变奏曲形式,将原来的两个旋律变为了一个旋律;乐曲的发展脱离了旋律之间反衬和对比的模式,而是用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变奏与变奏描述取而代之;采用优美的行板,旋律以温柔和极其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由主题和六个变奏组成。

主题采用四部和声的织体,A大调。乐句中的附点音符和平稳的四分音符相结合,使旋律平稳中带着活泼;主题旋律的乐句虽然不长但是却兼具歌唱性、旋律性。

变奏一,旋律以问答的形式出现,并且进行了“加花”式变奏,以节奏变奏为主,织体变奏为辅,强调旋律的舞蹈性,器乐化的特点更为突出。

变奏二,倚音和颤音的运用使旋律较主题更为细腻,伴奏采用三连音的节奏型,节奏变得密集,使这个变奏更加精致。

变奏三,此变奏转调到a小调,十六分音符和八度重叠使此变奏隋绪转为激动,主题旋律的轮廓的清晰度降低。

变奏四,调性回归到A大调,主题旋律的进行较为明确,采用纯音型化的模式,是变奏三的升华和展开,变奏的跑动性降低,使节奏显得比较稳定。

变奏五,此变奏是最具歌唱性和抒情性的一个变奏,装饰音和伴奏音型的模式都是取材于变奏二,因此它也有再现的味道。

变奏六,是全曲的终曲,改用快板,节奏变为强弱对比鲜明的四拍子,使音乐具有轻松,热情的特质。

第二乐章是一首规模相当大的小步舞曲,其风格悠扬而高贵,节奏稳定委婉,线条层次清楚,内容也是相当的饱满丰富,主部四十八小节,中间转调到D大调,左右手相互交替,把音乐形象生动地展示在我们面前。第三乐章是我们熟悉的《土耳其进行曲》,a小调回旋曲式,主部第一次陈述后,副部的调性到了主部的关系大调,带给人们明快的情绪,第二次副部的调性则回归到主部的同名大调上,乐句不缓不急地进行着,我们依稀还能听到阵阵的军鼓声从远处传来,从三十二小节开始,调性变为升f小调,流畅的旋律给我们小河淌水般的舒畅感觉。

(二)歌唱性与舞蹈性相互渗透的主题旋律

主题的体裁是带再现的二部曲式,优美的行板,6/8节拍,A大调,附点节奏。在主题的4个乐句中,前半段为8小节,后半为10小节:每句前半旋律流畅抒情,每句后半是音响加厚的和弦式陈述,旋律有意简化,同音反复地使用也为后面变奏留有充足的余地。主题的呈示部分与再现部分体现了旋律的歌唱性,中间部分则主要展示了旋律的舞蹈性,每句开始都以西西里舞曲的特性节奏开始,在性格上更为内敛而婉约,音乐的安详平和情绪接近了莫扎特的音乐精神,而表现出的纯朴温暖情感的深度则是空前的。

(三)变化丰富的节拍与节奏

这首奏鸣曲不同于其他奏鸣曲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第一乐章有六个变奏,并且三个乐章风格迥异,因此在此首奏鸣曲中包含有丰富的节拍与节奏的变化。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以轻快的舞曲般的乐句开始,6/8节奏型即奠定了变奏乐章的稳定性又使音乐具有流动性;变奏五以慢板形式出现,比较慢的节奏和较快的节拍变化丰富并且具有特色;变奏六作为第一乐章的结尾,用变奏的快板写成,运用4/4拍的节奏充分地体现了此变奏的舞蹈性;第三乐章用2/4节拍写成,独特的土耳其风格使这个乐章被称为“土耳其进行曲”,享誉世界。

(四)对比鲜明的力度与速度

由于时代的背景的关系,他的作品几乎没有很大的变化和起伏,几乎所有作品的力度都在一个f(强)到一个p(弱)之间,但这首作品却是少有的一部力度与速度变化丰富的作品。

速度方面:如第六变奏,是速度介于120~126之间的快板;而第五变奏,则是速度在48~50之间的慢板。虽然两个变奏速度有鲜明的对比,但是在演奏时快板不宜太快,慢板也不宜太慢,莫扎特不仅为这首作品赋予了特殊性,还将古典主义所提倡的严谨的音乐风格贯穿于作品当中。

力度方面:在这首作品中可以发现很多力度对比鲜明的部分,如变奏一的10、11小节,突强和弱形成鲜明对比,使乐曲充满生命力,见谱例1:

再如第三乐章,前8小节的旋律采用环绕式的回音音型,其力度分寸基本都控制在p,见谱例2:

而27~35小节右手则是八度强奏,音乐气势宏大,犹如嘹亮的小号吹奏,左手是带琶音装饰音的同音反复,好似铜管乐和打击乐的混合声,见谱例3:

五、结束语

莫扎特,这位18世纪欧洲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在这一时期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推动和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下,音乐在作品的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品中世俗性的因素增强,与民间音乐的联系更加紧密;内容上强调哲理性,并结合了当时的社会斗争和资产阶级革命;音乐语言精炼、朴实;曲式结构追求对称、均衡;作品富有戏剧性,强调音乐中的矛盾冲突。更为重要的是,他使这一时期主调音乐较复调音乐更为流行。

莫扎特的音乐风格既不像巴赫那样充满了自我牺牲的精神、伟大的信念以及浓厚的宗教气息,也不像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那样气势磅礴,充满着光明与黑暗的较量,而是以欢乐、幻想与美妙的童真来填充他的音乐。就如他的钢琴奏鸣曲一样,好似一条流淌在山谷中的小溪,欢快跳跃地勇往直前,焕发着最自然朴素的光彩,给人以清新脱俗的美妙听觉享受。莫扎特通过音乐作品表达出来的感情思想以及人生态度,不仅具有很特别的现代感,能够带给我们启示,而且还超越历史直至永恒。

作者:王琼

第三篇:浅析影视作品中快节奏剪辑的艺术表现力

摘要:剪辑师既可以制作一部影片,又可以毁掉一部影片。对于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而言,后期剪辑节奏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如何用快节奏剪辑制造矛盾冲突,从而增强艺术表现力,已经成为许多影视后期制作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美国电影《珍珠港》和中国电视剧《借枪》为例,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快节奏;剪辑;矛盾冲突;艺术表现

镜头的剪辑和组合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一般来讲,一系列较短的镜头连在一起就可以创造较快的节奏。在影视作品中,节奏是从情绪上感染观众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节奏,就没有影视艺术。一部影视片的节奏,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指的是戏剧动作,而外部节奏就是通常所说的镜头组接的节奏,它虽然受内部节奏的制约,但是却非常富有表现力。因此,如何掌握和处理镜头组接的节奏,就是剪辑的工作。前几年上映的美国大片《珍珠港》和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借枪》在利用快节奏剪辑制造矛盾冲突处理上,以准确流畅、富有创造性和艺术表现力而赢得观众的喜爱,这里择其一二略作分析。

《珍珠港》是好莱坞对战争题材的又一次刷新,同时也是严肃影片的又一范例。战争影片在思想内涵上的一大特征莫过于在表现“毁灭”的极致中能挖掘出一种深层矛盾冲突的意蕴,从而触动观众内心的生命之弦,引起强烈的共鸣。在影片《珍珠港》中,有这样的画面:伴随着定音鼓敲打出的一连串节奏鲜明的背景音乐,日本战机从甲板上隆隆起飞。随后,低沉的弦乐配以战斗机的引擎声,通过蒙太奇的方式,将日军战机飞过的地方一一作了展示。从棒球场内无拘无束玩耍的孩子、美国战舰上休闲的士兵、架好摄影机准备照相的摄影师、还有正在休息的海军护士等等,描述了轰炸前宁静美好的星期天的早晨。然而,吵闹的飞机引擎声与周围和谐的环境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日本轰炸珍珠港了,战争爆发了。火光在一艘一艘军舰上冒起,珍珠港的人们被唤醒了,被战争唤醒了。哀婉的音乐声中,死亡笼罩在珍珠港的上空,笼罩在每个人心中。人们感到恐惧和无措,但仍得拿起武器来战斗,在这一刻,雷夫和丹尼不再是情敌,他们只是珍珠港海军基地上的两名空军飞行员,是必须信任对方的战友,这一刻,没有什么比保卫祖国更重要了。通过快节奏的剪辑,使影片的内涵在此也由单纯的爱情故事得到了升华。

影视作品需要矛盾冲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要营造紧张激烈的气氛和让观众为之窒息的氛围,这需要编剧、导演、演员精心配合,更需要后期剪辑人员恰到好处地运用快节奏剪辑,融合于影视作品当中。《借枪》就是一成功的范例,该影片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共天津特科行动组奉命除掉日本宪兵司令加藤敬二,代号“砍头行动”。以地下情报员熊阔海为代表的中共地下党员,在艰难困境中出色地完成了刺杀顽敌的任务。剧中有这样的镜头:季德平来到武器交接地点,却发现自己正处在太田等特务的严密监控之中,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暴露了身份。为了保护熊阔海,季德平当机立断终止了行动,并故意将太田等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他在被捕前致电裴艳玲给熊阔海留下了暗语——“德平的母亲病了,想吃李子,不想吃桃子”;接着他又将电话转到久太精盐公司,告诉中村“敌在本能寺”。季德平此举究竟是何用意,熊阔海百思不得其解,观众也是如坠雾中,乃至季德平要求中村亲自审讯自己,并在一番周旋之后撞墙自杀。电视剧在这一系列事件的铺排上紧凑而又悬疑丛生,直到中村被认为是中共安插在日军内部的间谍、跳楼自杀时,观众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季德平的“李代桃僵”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呈现了多场精彩的狙击场面,巷战、枪战、轰炸等场面配以声效,鲜血飞溅、子弹迸发的镜头充满质感,极具冲击力。快节奏剪辑、激烈的枪战和震撼的爆破场面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刺激。不仅其中透露出的紧迫相扣的剧情也让人非常期待;更有悬疑紧张的狙击对决与甜蜜火热的爱情戏份穿插剪辑,节奏错落有致、画面应接不暇,整体风格紧张到令人“窒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该剧还非常注重快节奏的声音剪辑配合凸显悲喜交融的特点。如杨小菊坐在银行里听着意大利歌剧作为背景音乐,与他的言谈举止形成了一种有趣的映照;而裴艳玲拉着杨小菊来到熊阔海家门口的一段又让不少观众感动落泪:熊家大门口一朵又一朵的白花,无声地表达着民众对熊阔海逝去的崇敬与哀思。此时的音乐恰到好处地渲染了这种宁静肃穆、如泣如诉的情感和气氛。第25集熊阔海向杨小菊坚定地诉说自己的最终计划时,音乐节奏紧张、扣人心弦,将一个英雄决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敢与激情渲染得震撼人心。此外,该剧还运用了画外音来补充叙事,沉稳有力的男声或是对后续情节予以预示,或是有力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思想,或是强化悬念,尤其是在对信仰的解说上铿锵有力,很好地凸显了全剧的悲壮色彩。

当然,节奏要为主题思想和情绪情感的表达服务,打造快节奏应以此为前提,不应盲目使用,更不应为了制造快节奏而省略关键情节和场景,结果使得剧情含糊不清,甚至让观众产生误解。如在《珍珠港》影片中有这样的画面:大西洋彼岸,失控翻滚的飞机,快速转动的时速表,把雷夫带进了大西洋、生死未卜。不久,噩耗传来了,当伊芙琳看到丹尼向她走来时,心中涌起了深深的不安。记得雷夫走前的那一晚曾对她说过,如果他牺牲了,会让丹尼来通知她。现在丹尼来了,透过他哀伤的眼神,沉默的表情,伊芙琳知道不幸发生了。此刻,两人紧紧相拥,互相勉励,一起怀念他们深爱着的雷夫。这一段仅使用了失控翻滚的飞机、快速转动的时速表等部分快节奏的剪辑。如果把后面哀伤的眼神、沉默的表情等剪辑省掉,那么动作的真实感、连贯性和表现力就相对不足了。

参考文献:

[1] 乔会杰,王健.蒙太奇对现代电影剪辑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6).

[2] 林洪桐.银幕剪辑与节奏的艺术力量[J].电影艺术,1993(02).

[3] 周萍.影视剪辑的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4] 陈庆.电影节奏构成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7.

[5] 李婧.浅谈对纪实摄影的认识[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2).

[6] 王洋.论蒙太奇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J].现代商贸工业,2009(04).

作者简介:毕建炜(1979—),男,辽宁丹东人,本科,三级剪辑师,主要研究方向:剪辑。

作者:毕建炜

上一篇:论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下一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