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与人民心心相印的美术作品

2022-09-11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主要基于三点原因。第一, 人民与文艺之间有着不可分隔的感情。在过去,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 强调的是人民离不开粮食。而在今天飞速发展的时代下, “食”不单单是粮食, 其代表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含义。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样是人民必不可少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的内容、形式、质量和品味上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1]。

第二是文艺需要人民。美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而生活的美好又是靠人民的勤劳善良, 智慧勇敢所创造出来的。因此人民群众犹如美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丰富而充满生命力。同时艺术属于人民, 美术作品不能只是艺术家能欣赏的创作, 更应该是被最广大人民群众能看懂、能接受、能喜爱的创作, 尤其是能与最基层的劳动人民产生情感共鸣的作品。真正被历史铭记, 受人民喜爱的作品恰恰是反映了一个时代, 一代人的酸甜苦辣。这就要求美术工作者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去感受民情, 用画笔记录人民的真实生活, 为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因此美术工作者只有将自己融入人民当中, 在实践中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经验, 才能感同身受, 创作出打动人心的美术作品。

第三是文艺要热爱人民。美术创作可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但不能脱离土壤的滋养, 而向中华文化学知识, 向实践学经验, 向人民学本领就是最有营养的创作土壤。热爱人民, 不仅要关心人民的现状, 更要着眼于人民的未来。美术工作者要沉下心来搞创作, 把最优质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 用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美术作品弘扬社会的正能量, 正确引导人民的价值取向。让人民对未来充满希望, 充满力量, 充满温情。

二、中国美术如何代表时代风貌

中国美术如何代表时代风貌, 笔者以画家黄胄的人生经历和美术作品为例分析, 黄胄1946年在黄泛区写生时创作了《煤渣养活的人群》, 在黄泛区黄胄描绘的是灾民悲惨的生活状况, 这些无家可归的灾民们食不果腹, 衣不蔽体, 在绝望和死亡的边缘徘徊[3]。黄胄的创作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 而是用速写的手法真实再现了灾民的形象。用生动的艺术语言控诉着对国民政府的不满, 通过对灾民悲惨生活的刻画, 表达了黄胄对人民的同情, 以及对那些剥削人们的贪官污吏的憎恶, 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在黄泛区的写生中, 黄胄看到的是人民的疾苦和贪官污吏丑恶的嘴脸, 激发了他爱国爱民的情怀。如果说1946年在黄泛区让黄胄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 让他的内心无法平静, 那么七下新疆的美术创作就是对社会更深层次的描摹。人民解放了, 生活幸福了, 黄胄对新疆美好人物风景的生动描绘承载了他美好的愿望, 让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看到了美好的瞬间。由于长期与边疆各族人民朝夕相处, 使得他的绘画情感细腻、风格鲜明。

除了黄胄的作品外, 有一个中国人民都熟知并且喜爱的美术作品, 是罗中立创作的《父亲》。《父亲》之所以能打动中国人民, 不仅在于超写实的刻画, 更在于真实曲折的创作过程。在今天看到的《父亲》之前, 其实有三稿作品。经历了一次次创作、一次次推翻、一次次再创作, 才有今天感人至深的《父亲》。罗中立创作的第一稿作品叫《守粪的农民》, 创作的蓝本就来源于生活, 那是在热闹的除夕之夜, 罗中立偶然发现一个中年农民目光呆滞的蹲在粪前, 即便是在万家团员的除夕之夜, 农民依然守在粪前。热闹与冷清, 团聚与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 罗中立的心被这样的场景狠狠地揪了一下。所以他说《守粪的农民》感动的是自己。第二稿叫《粒粒皆辛苦》画的是一个收获的农民, 描绘的是在丰收的季节, 一个脸上挂满汗珠的农民俯身扫地上的粮食, 想要表达的是珍惜粮食。第三稿作品叫《生产队长》, 一个头戴洗旧军帽, 手拿沧桑的军用水壶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直到第四稿作品, 也就是今天看到的完成的作品, 摘掉了军帽, 去掉了身份, 还原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形象, 罗中立在一次次的创作、观察和思考中领会到, 无论是守粪的农民, 收获的农民, 还是生产队长, 无论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变化, 他们都是恪守做人本分的老百姓, 他们是值得被我们尊敬和赞扬的。

三、把人民作为美术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没有边疆就没有不一样的黄胄, 没有农村生活就没有不一样的罗中立。边疆和农村的生活经历打开了他们的视野, 更丰盈了内心世界。神奇的地理风貌, 淳朴的人民群众, 让他们着迷, 也让他们汲取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他们深入百姓的生活, 与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把自己已然当成了人民中的一份子, 真正了解他们的民俗文化, 尊重他们的信仰, 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因此老百姓才能在黄胄和罗中立的画中看到自己熟悉的模样, 让人民爱上艺术, 而这些美术工作者也成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代言人。

任何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 都必然要经过艺术家的细致观察, 深思熟虑, 同时还要经过时间的沉淀, 人民的评价, 时代的浪潮。以此来检验作品所蕴含的深厚积淀和所带来的社会效益。鼓励涌现出更多有筋骨、有情感、有温度的能为人民说话的优秀作品。营造良好的文艺氛围, 创作出与人民心心相印的美术作品。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人民抒写, 为人民抒情, 这形成了“创作为了人民”的鲜明导向。通过学习讲话内容, 笔者认为美术工作者应担负起历史责任,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自身修养, 创作出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通过分析画家黄胄和罗中立的优秀作品, 探讨了中国美术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才能代表时代风貌。

关键词:文艺工作座谈会,美术作品,以人民为中心

参考文献

[1] 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5.

[2] 张江.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J].求是, 2015.

[3] 黄胄.黄泛区写生集[M].河北美术出版社, 1998.

上一篇:石室圣心大教堂建筑钢笔画写生下一篇:仿真模拟技术在油田安全技术培训中的探索与应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