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输液器头皮针放置位置的探讨

2023-02-17

浅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也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该院有时会遇到静脉输液各环节实际操作与教科书不一致的现象。《基础护理学》中关于密闭式静脉输液的标准操作是:排气后将输液管末端放入输液器包装袋内, 置于治疗盘中的方法[1], 而临床操作中, 大部分护士通常将输液器的头皮针置于无名指与小指之间或将输液器的头皮针针头朝下置于输液器的调节开关处。为考察两种操作方法是否符合无菌技术操作要求及其污染情况, 该研究选择2010年6月—7月收治90例患者进行了实验观察,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内科病房住院输液患者90例, 男55例、女35例。均采用一次性使用输液器, 针头为6.5号。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 每组30例。

1.2 方法

1.2.1 静脉排气方法

由同一名护士进行操作, 避免因手法不一致造成的误差。对照组按照《基础护理学》中密闭式输液法操作步骤进行排气, 即将输液管和通气管针头同时插入瓶塞直至针头根部, 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 将穿刺针的针柄夹于两手指之间, 倒置茂菲滴管, 并挤压滴管使输液瓶内的液体流出。当茂菲滴管内的液面达到滴管的1/2~2/3满时, 迅速转正滴管, 打开调节开关, 使液d体缓慢下降, 直至排尽导管和针头内的空气, 将输液管末端放入输液器包装袋内, 置于治疗盘中。试验1组排气后将输液器的头皮针置于无名指与小指之间, 试验2组排气后将输液器的头皮针针头朝下置于输液器的调节开关处。

1.2.2 采样方法

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灭菌棉棒均匀涂擦头皮针2次, 无菌操作后去掉手接触部位后, 将棉棒投入含5 m L无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 投入前后试管口用酒精灯烘烤后立即送检。将采样管充分振荡均匀后, 吸取1.0 m L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平皿内, 置于37℃温箱培养24 h, 计菌落数。小型物体表面的结果计算, 用cfu/件表示。灭菌后的头皮针表面, 该文参考卫法监发[2002]282号《消毒技术规范》中输液器材属于高度危险性物品, 必须达到的灭菌要求。因此, 头皮针表面不应培养出任何微生物。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实验1组头皮针被污染情况对比结果

实验1组与对照组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27, P<0.05) , 见表1。

2.2 对照组与实验2组头皮针被污染情况对比结果

实验2组与对照组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6,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三种头皮针不同放置经过培养后都有细菌生长。针对结果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细菌污染的原因可能有:

3.1.1空气污染空气是重要的微生物传播媒介。空气中的微生物、微粒形成的气溶胶, 以及咳嗽、打喷嚏、说话等产生的气沫, 极易附着在人体皮肤、物体等表面[2]。在地面清扫、更换被单及人员流动时, 病室内空气中的细菌数会一过性升高[3], 可沉降在输液管及头皮针部分, 直接造成污染。在进行输液处置时, 治疗室及病室环境的清洁状态和空气的洁净程度对输液质量有直接影响。大量资料表明, 输液过程的污染以空气污染较为突出。栾湘宁等[4]对10起输液发热反应的环境进行了空气细菌监测, 治疗室消毒后菌落平均为500.00 cfu/m3, 工作状态下平均为1227.89 cfu/m3, 病房平均为3036.43 cfu/m3, 治疗台面细菌数平均为14.50 cfu/cm2。由以上数据不难看出, 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

3.1.2手接触污染医护人员手上携带的细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源, 护理人员在繁忙的情况下, 常常忽略及时洗手及洗手的正确方法。王珍等[5]对医护人员在未洗手即上岗之前采用现场涂抹采样方法和活菌数检验方法进行了检测, 结果该医院医护人员手上平均带菌数为51 cfu/cm2, 在诊疗过程中手上带菌数平均为32 cfu/cm2。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要求Ⅲ类区域 (如急诊室、化验室及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等) 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要求应≤10 cfu/cm2。

3.2 对策

3.2.1 维持良好的输液环境

输液过程中避免清扫病室或扫床, 安排扫床和输液时间尽量错开。同时, 应加强对病房的通风消毒, 叶晓燕等[6]对病房每天上、下午均用含氯消毒剂500 mg/L清洁地面1次, 病房通风最少2次/d, 即上、下午各开病房门窗通风1次, 时间为1 h以上的方法进行处理, 处理后病房空气培养的细菌菌落总数均<500 cfu/m3。说明采用通风方法清洁空气, 可以达到提高病房空气质量的目的。柴雪艳等[7]通过自然通风改善冬季北方地区医院病房空气质量的方法, 也取得了同样的效果。

3.2.2 加强对护理人员手卫生的培训,

提高自觉洗手的意识, 养成自觉按照规范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医院必须重视医护人员的手卫生, 并尽可能提供便利的设施和条件。如进行全院的手卫生知识培训、张贴宣传资料、安装足够的洗手池、提供可随身携带的快速手消毒剂等措施, 能大大提升手卫生的依从性, 从而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3.2.3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该实验表明3种放置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就提示临床护理人员, 在进行静脉输液时, 要严格按操作规范执行。虽然在静脉输液时, 排气后将输液管末端放入输液器包装袋内, 置于治疗盘中的方法比较繁琐, 没有其他两种方法简便、易行, 但通过本实验已经证实:头皮针污染严重, 而这些菌体可能导致院内交叉感染或输液反应, 或其他更严重的反应, 加重患者的痛苦, 使患者住院日延长, 经济负担增加, 严重者影响生命安全。乐丹[8]对一次性用品不合格致30例输液反应进行送检做鲎试验检测, 结果表明有38%的一次性用品 (输液器、注射器) 检测出内毒素。这表明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提高护理人员执行正规操作规范的依从性, 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避免不必要的输液反应的发生,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使各项护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

该观察仅限于排尽输液器和针头内的空气且排除几滴液体再关闭调节夹的方法, 而《临床护理指南》中关于静脉输液排气的标准操作是倒置茂菲滴管, 使药液平面达茂菲滴管1/2~2/3时, 迅速倒转滴管, 使液平面缓缓下降, 直至排尽导管内空气[9]。本次实验中均有细菌生长是否与排除液体后, 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有关。在今后的工作中, 将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一次性输液器头皮针3种放置位置对头皮针造成污染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输液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每组各30例。排气后, 对照组采用将输液管末端放入输液器包装袋内, 置于治疗盘中的方法, 试验1组采用将输液器的头皮针置于无名指与小指之间, 试验2组采用将输液器的头皮针针头朝下置于输液器的调节开关处, 观察头皮针被污染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试验1组头皮针细菌污染率为46.6%, 与对照组 (6.6%)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2组头皮针细菌污染33.3%, 与对照组 (6.6%)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静脉输液穿刺时, 输液管末端放入输液器包装袋内, 置于治疗盘中的方法, 最符合无菌技术操作的要求。

关键词:输液器,头皮针位置,静脉输液,污染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87-288.

[2] 周永霞, 冷琼芳, 石敏, 等.输液过程中液体细菌污染的监测及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7) :13-14.

[3] 耿莉华, 王静, 乔燕芹.医院被服清洗前后微生物检测[J].南方护理学报, 1999, 6 (2) :29-30.

[4] 栾湘宁, 陈琦, 王洪波, 等.连续发生输液发热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1996, 31 (11) :680-681.

[5] 王珍, 马青, 李郑英.医疗操作中手污染程度及洗手方法的调查[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23 (3) :202-203.

[6] 叶晓燕, 于翠香, 涂蕾.应用通风法改善病房空气质量的意义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3 (3) :172-173.

[7] 柴雪燕, 范丹.自然通风改善冬季北方地区医院病房空气质量[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9 (12) :96.

[8] 乐丹.一次性用品不合格致30例输液反应的教训分析[J].中华医护杂志, 2005, 2 (2) :185.

[9] 李秀艳, 杨瑞贞, 张玉芳, 等.临床护理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129.

上一篇:基层医院对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诊疗体会下一篇:外军参与国际救援行动的实证分析及启示——以法律保障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