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教学方式

2022-07-04

第一篇:化学实验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药学实验教学方式的探讨

药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训练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结果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也是老师开展科研项目,发表高质量论文的有效途径。但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药学实验教学一直被放在从属地位,虽然近年来加大了改进力度,但还不够完善,造成学生感性认识贫乏,动手能力欠佳,学生进入社会后,其实践能力不足以满足工作的需求。因此,探讨高职院校药学实验教学方式是药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1

当前药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大多数药学实验课的教学都附属于理论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注重实验内容与结论,综合训练实验较少,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训练力度不够,学生到医院、医药企业实习机会不多。教师对实验教学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深入,重理论轻实验。实验教学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有的相对陈旧,师资力量配置相对较弱,教学手段相对落后。上述问题如果长期存在,将使实验教师这支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充满困惑,最终导致队伍的不稳定性。

2

重视药学实验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

药学实验教师要承担起实验教学、科研及实验室的日常管理等,他们不仅是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重要角色,而且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学校科研水平不可或缺的中间纽带。教师不仅要具备广泛的理论知识、娴熟的实验技能,更要具备创新研究的精神和扎实的辅导能力。因此,在选拔实验教师时要转变观念,确立实验教师队伍在教学队伍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引进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师资队伍的深造培训体系。

3

创新培养方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1)结合现有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实验前期的准备到实验结束后报告的书写,实验的全过程都和学生一起讨论,要求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关注实验设计方法,讨论实验设计的目的、原理及实验步骤等;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启发类似的实验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范围,实验考核,除了考核基本操作外,还要考核学生自己准备、自主设计和实验运行过程,考核撰写药学实验报告的能力。学生在试验中得到科研思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1]。

(2)建立多元化实践环节,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一,建立稳定的、合乎要求的标准药学实习基地。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医院的基地建立比较稳定,但药企或采药基地稳定性欠佳,有的担心行业信息的泄密而不愿意接受实习生,还有的由于机构改革或人事变动频繁中途退出基地,而新建基地有的老师缺乏带教经验,影响实习质量。因此,建立稳定的、合乎标准的实习基地至关重要。优质的实习基地应具有丰富的临床药学教学资源,先进的药物分析仪器设备,品种多样的药用植物样本和一批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指导老师。

第二,将视频教学引入实验教学中。以往药学实验教学大多是采取老师先讲实验内容及具体操作步骤,然后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由老师进行评价,但是实验内容讲授一般比较枯燥,部分学生在听完讲课之后仍然不知该如何进行实验,而视频教学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视频是一个重要的媒体元素,具有丰富的信息内涵和动态演示效果,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法,因此,合理运用视频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视频制作素材的来源可以有多个途径,一方面可以在进行药学预实验时拍摄,拍摄学生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后期制作,修正错误的步骤,并整理成完整的视频资料,这样的素材拍摄的是学生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片段,最贴近学生实验并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购买大学或公司制作的教学光盘,从中获得视频资料。视频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有充分的了解,也能够让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进行纠正、补充和完善。

药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变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教师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和求知的勇气。但更多的是学生受益,可以让学生受到多层次、全方位的锻炼,优质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出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毕业后以最快速度适应自己的本职工作,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夏金鑫,丁启龙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与解决思路当代医学,2012,18(10) :29―30.

张纪兴科学计算可视化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广东药学院学报,2012,28(02):227―230.

第二篇:实验中学“学习实践活动”创新方式追求实效

实验中学采取“谈、听、访、研、查、行”的方式

追求学习实践活动实效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二阶段,远安县实验中学坚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的过程,作为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过程。以“谈、听、访、研、查、行”的方式,坚持开门搞活动,带着问题走向社会,以扎实的学风,务实的态度,在全体党员、教师中掀起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高潮,取得了学习的实效。

一、把“谈”字做细,增强了党员、教师 “三个服务”的意识。组织讨论,解放思想。围绕学习实践活动主题,开展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思想大解放,学校教育科学发展”和“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充分发挥有效课堂”2次大讨论。帮助广大党员、教师在质量为本、人才兴校、特色教育等方面进一步理顺了思路,拓宽了视野,明确了方向,自觉树立“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家长的希望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

二、把“听”字做广,增强了党员、教师大参与的意识。坚持创新机构设置,疏通民意渠道。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设立民意收集组,安排民意调研员,建立了收集、梳理、调研意见建议的工作制度。共发放问卷636份,收集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意建68条。坚持开门纳谏,不拘形式问计。学校支部组织召开各界人士、群众代表座谈会。邀请家长、社会知名人士,帮助学校找准影响科学发展的症结,共谋破解难题的良策。坚持搭建平台,方便党员实践和群众参与。发放“党群互动服务卡”15份,明确告知服务内容、服务承诺及联系电话等内容,使老师、学生、家长切身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风貌。

三、把“访”字做活,增强了党员、教师 “三进”、“三访”、“三联”的意识。“三进”,就是走进社会、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实行开门办学,把学校教育与社会,与时代紧密联系起来;“三访”就是走访学生、走访家庭、走访社区,了解家庭教育需求,征询对学校教育意见,为不断改进

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精神掌握第一手材料;“三联”就是联系走访一批特殊学生,联系一批困难家庭,联系一个重点帮扶对象,开展经常性的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互动活动,形成长期机制,为学生的发展办实事。

四、把“研”字做透,构建了学校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学校班子领导围绕事关实验中学科学发展的4个调研课题,广泛开展大调研活动。

1、调研课题:理清学校发展思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现学校科学发展。调研内容及成果:通过对我校工作和教师队伍的全面调研,分析研究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清学校发展思路,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和特点,制定教师发展规划,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调研课题: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调研内容及成果:通过调研,对学校教学管理的现状进行认真的分析,针对如何优化分层教学、如何强化薄弱学科建设、如何强化队伍建设几个重点查不足、找原因、定措施,树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创一流的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中学生。

3、调研课题: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学校德育水准。调研内容及成果:通过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调研,认真全面总结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科学客观地分析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德育骨干队伍建设、德育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学生普遍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高的问题。理清思路,创新管理,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学校德育水准。

4、调研课题:强化后勤保育工作,切实为师生服好务。调研内容及成果:通过对后勤保障工作的调研,查找当前学校保障服务、公物管理、安全管理、学生爱校爱护公物教育存在的问题,实行科学规范管理,为师生排忧解难,提供优质服务。

五、把“查”字做深,构建了反思进取的新格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全体党员及教师均结合自身工作,准备了书面剖析材料,查摆分析班子和个人在遵纪守法、教书育人方面存在的差距,分析检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做到自己查差距,他人查不足,查出了存在

的四个方面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解放不够,观念滞后。二是教学创新意识不够,课堂效率不是很高。三是“以人为本”的科学育人理念扎根不够深。四是队伍建设力度不够,人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把“行”字做实,构建了领导带头转变作风的新格局。党支部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谈心、校园网讨论、电子信箱沟通等方式,广泛而虚心地征求校内党员、群众和校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党员教师进百家活动”,通过深化征求意见、深化分析检查、深化实践宗旨的“三深化”和强化班子队伍建设、强化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党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带头学习、带头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双带”作用,带动全体教师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刘天录)

第三篇: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 实验目标

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实验教案

实验目标:

1、 通过对“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的观察活动,领悟“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2、 酵母菌的培养。

实验用品:

酵母菌培养液

龙胆紫染色液

显微镜

镊子

载玻片

盖玻片

滴管

洁净的纱布

实验过程:

1、指导学生做实验,指导要点如下。 (1) 明确实验目的:酵母菌的出芽生 殖过程。

(2) 要求学生4人一组,讨论和制定观察计划。

(3) 按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要求,用酵母菌培养液制作酵母菌临时玻片标本。建议采用龙胆紫染色液对酵母菌染色。

(4) 使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玻 片标本。先用低倍显微镜观察酵母菌。

2、提问:请同学们给大家讲一下,你看到了什么?有无酵母菌?它的形态是怎样的?

3、布置讨论:为什么说酵母菌的“出芽”是一种生殖方式?

一、 认真听老师指导,列出实验步骤。(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

(2)、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 水。

A、在载玻片上滴上酵母菌培养液。

B、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然后缓缓放下。 C、把一滴稀龙胆紫染色液滴在载玻片 上。

D、用显微镜观察。

二、 仔细观察在显微镜下看到地情景,描述酵母菌的形态特点:酵母菌细胞上长出的突起,比母细胞小得多,是母体上长出的一个芽,当它脱离母体后,就会长出一个磨擦的酵母菌来。

三、 阅读教科书,找出无性生殖的概 ,对照观察结果,判断出看到的酵母菌的“出芽”,就是一种无性生殖的生殖方式。

四、过渡: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酵母菌的“出芽”就是一种生殖方式,是无性生殖。

五、追问点拨:你们听到或见到过的,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有哪些?它有什么优势?

4、理解营养生殖、出芽生殖、组织培养的概念:植物的根、茎、叶是营养器官,一些植物的营养器官在脱离母体后,能够成为新个体,植物依靠营养器官进行的无性生殖以叫营养生殖,营养生殖保持植物亲本的优良性状,加快植物生殖的速度。

5、认真思考后,回答老师的提问。

实验及交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同学们做好实验以后,整理实验仪器,然后写出实验报告,可参考以下格式撰写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1)、实验目的 (2)、实验器材 (3)、实验方法、步骤 (4)、实验结果和分析

(5)、讨论:为什么说酵母菌的“出芽”是一种生殖方式?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的生殖方式也是出芽生殖的? (6)、总结。

2、请学生作自我总结,找出自己在操作和实验中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1)、参考老师提供的实验报告格式,开始写实验报告。

(2)、把自己在实验操作中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都找出来,充分展开合作,交流经验和问题。

第四篇: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

实验三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

一.实验目的

(1)深入了解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的实现。

二.实验内容

编写程序完成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要求有内存空间分配表,并采用最优适应算法完成内存的分配与回收。

三.实验原理

在可变分区模式下,在系统初启且用户作业尚未装入主存储器之前,整个用户区是一个大空闲分区,随着作业的装入和撤离,主存空间被分成许多分区,有的分区被占用,而有的分区时空闲的。为了方便主存空间的分配和去配,用于管理的数据结构可由两张表组成:“已分配区表”和“未分配区表”。在“未分配表中”将空闲区按长度递增顺序排列,当装入新作业时,从未分配区表中挑选一个能满足用户进程要求的最小分区进行分配。这时从已分配表中找出一个空栏目登记新作业的起始地址和占用长度,同时修改未分配区表中空闲区的长度和起始地址。当作业撤离时已分配区表中的相应状态变为“空”,而将收回的分区登记到未分配区表中,若有相邻空闲区再将其连接后登记。可变分区的回收算法较为复杂,当一个作业撤离时,可分为4种情况:其临近都有作业(A和B),其一边有作业(A或B),其两边均为空闲区。尤其重要的是,在程序中利用“new类型T(初值列表)”申请分配用于存放T类型数据的内存空间,利用“delete指针名”释放指针所指向的内存空间。

四.实验部分源程序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typedef struct SNode { // Space Node

int start,end; // 起始,结束

int length; // 长度大小

struct SNode *next; // 指向下一结点的指针 }* SP; SP Head=(SP)malloc(sizeof(SNode)); // 全局变量,内存空间头结 void DispSpace() { // 显示内存空间分配情况

SP p=Head->next;

cout<<" 空闲区说明表 "

<<"---地址--长度--- ";

while (p)

{

cout<<"

"

<<"

"

p=p->next;

}

cout<<"---------------- "; }

void Initial() { // 初始化说明表

SP p,q;

p=(SP)malloc(sizeof(SNode));

q=(SP)malloc(sizeof(SNode));

p->start=14; p->length=12; p->end=26;

q->start=32; q->length=96; q->end=128; // 指导书上的作业分配

Head->next=p; // 与头结点连接

p->next=q;

q->next=NULL;

DispSpace(); }

void Allocation(int len) { // 分配内存给新作业

SP p=Head->next,q;

while (p) {

if (p->length < len)

p=p->next;

else if (p->length > len)

{

p->start=p->start+len;

p->length=p->length-len;

cout<<"分配成功! ";

DispSpace(); return;

}

else

{//当两者长度相等

q=p->next;

p->next=q->next;

cout<<"分配成功! ";

DispSpace(); return;

}

}

cout<<"分配失败! ";

DispSpace(); return; }

void CallBack(int sta,int len) { // 回收内存

SP p=Head,q=p->next,r; // 开始地址和长度

p->end=0;

int en=sta+len;

while (q) {

if (sta == 0) { // 初始地址为0

if (en == q->start) { // 正好回收

q->start=0;

q->length=q->end;

return;

}

else {

r=(SP)malloc(sizeof(SNode));

r->start=sta; r->length=len; r->end=en;

p->next=r;

r->next=q;

return;

}

}

else if ((p->end < sta) && (q->start > en)) { // 上邻区

r=(SP)malloc(sizeof(SNode));

r->start=sta; r->length=len; r->end=en;

p->next=r;

r->next=q;

return;

}

else if ((p->end < sta) && (q->start == en)) { // 邻区相接

q->start=sta;

q->length=q->end-sta;

return;

}

else if ((p->end == sta) && (q->start < en)) { // 下邻区

p->end=en;

p->length=en-p->start;

return;

}

else if (p->end==sta && q->start==en) { // 邻区相接

p->end=q->end;

p->length=p->end-p->start;

p->next=q->next;

return;

}

else {

p=p->next;

q=q->next;

}

} } void main() {

Initial();

cout<<"现在分配大小为 6K 的作业 4 申请装入主存: ";

Allocation(6); // 分配时参数只有长度

//--------指导书测试数据演示----------

cout<<"现回收作业 3 (起址10,长度4) ";

CallBack(10,4);

DispSpace();

cout<<"现回收作业 2 (起址26,长度6) ";

CallBack(26,6);

DispSpace();

//---------------演示结束-------------

system("pause"); }

五.实验结果与体会

我的体会:

第五篇:教学方式变革

第八章 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研究 主要内容:

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研究(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合理运用

重点:

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

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践应用

知识点一: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研究(自主、合作、探究)

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已进入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和终身教育的时代。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增强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定位。终身学习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专业界限面向真实复杂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赖信息技术将真实情境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这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教学方式,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合作新的教育观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类似于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是学习方法的上位概念,它包括相对学习方法及其关系,并涉及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转变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学习方式变革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责任感,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导致学生认知过程仅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学习成为被动的接受、记忆、再现、简单应用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突显出来,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怀疑意识,鼓励对书本质疑,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立性、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并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与习惯。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主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的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在本质上它是有复杂结构的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是系统的主要线索。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的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其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其独特性表现为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其体验性表现为重视身体参与性的直接经验,其问题性表现为突出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因此,现代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现代学习方式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知识点二: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缘起

自主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中国古代学者很早就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贵在自求自得。比如,孟子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在他看来,人们要获得高深的造诣,就要积极主动学习,经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所学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就能积累起丰富的知识,在应用知识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学习思想论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主学习思想,这些学习思想对于今天的自主学习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国外自主学习思想的首先提出者是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在知识的获得途径上,苏格拉底指出,不能认为知识通过移植或者经由教学过程就能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观念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作用并不是创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名“知识的助产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引导出来。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他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学习的首要地位,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协助学生学习,而不应该占据支配学生学习的地位。苏格拉底的自主学习思想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继承。

2、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他动学习而提出的。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对自主学习的含义由于不同的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往往只关注学习的一个方面,所以就对自主学习有不同的界定。

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齐莫曼(Zimmerman,1994)通过分析、综合、吸收已有的自主学习定义中的合理成分,对自主学习的有关定义作了系统的总结。他认为学生学习是否自主,应从学生在以下6个方面是否由自己作出选择或控制来衡量。即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有计划的或已经训练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自主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过程作出自我监控,还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宾特里奇(Pintrich,2000)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起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

我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庞维国认为,自主性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他主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定义自主学习。

——横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他认为如果学生自己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作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具体来说,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能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性环境,并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相反,如果学生在学习的上述方面完全依赖于他人指导或控制,则其学习就无所谓自主。

——纵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他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其学习就是自主的。相反,如果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全依赖与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调控,则其学习就不是自主的。

3、自主学习的特征

由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理论立场和所下的定义不同,所以对于自主学习的特征也存在一些差异。但是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以认识到自主学习有如下的共性特征:

(1)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自主学习的过程是由学习者本人完成,不需要他人直接干预,学习的计划和方案是自己制定,学习的时空由自己选择,学习的手段是自己创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始至终参与有关教学的决策,自觉地对学习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并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学习策略。教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

(2)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在一般情况下,每个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相当多的时候是潜在的),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学习的要求。在自主学习中,教师不再扮演现成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问题的引导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靠自己主动去探索知识,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3)有效性

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所述,每一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各种智能,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有效学习方法。由于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尽量协调好自己学习系统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使他们发挥最佳效果,因此自主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采取各种调控措施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优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4)体验性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点,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量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或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自主获得的,有效的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是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出来的。所以,自主学习过程就是学生身心体验的过程。

(5)层次性

从纵向上看,自主学习在客观上都要通过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而实现,从较低层次逐步达到较高层次;从横向上看,不同学生达到的目标在层次上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适应这种多层次的要求。所以“层次化”不只是指整个学生培养目标系统的层次化,而且也意味着这个目标本身要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学生因人而异,无论是内在的潜能、先天的素质,还是外在的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其个体的发展程度不同是制定学生培养目标应考虑的因素。自主学习要正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定位上各有侧重,所设计的问题和练习要体现必要的层次感,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从而使学生能够具有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学习实践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施展个性的空间。

4、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

(1)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包括外部动机和内在动机。自主学习的动机一般是内在的、自我激发的。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掌握知识技能、求知的兴趣与愿望、对学习任务价值的关注等内在动机。所以,要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可采用图8-1所示的途径:

图8-1 激发和维持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示意图

(2)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身行为某些方面有意识的关注。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监控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观察,判断自己的学习心理和行为是否偏离自己所设定的学习计划,及时调整以使自己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得以尽早实现。自我监控是一种执行过程,可激活或抑制其它过程,能对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实时评价。自我监控是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个体只有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时,自主学习才能成为可能。研究表明,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具有更好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思维和学习的特征。 如何使学生形成自我监控能力,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组织实施。其一是建立以学生自我管理为特征的课堂准则,给予学生更多地参与制订课堂规则的机会,引导学生明确设立规则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一种责任感,促进学生持续地关注自己的学习成效,不断地改进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其二是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时间自我监控表,要求学生记录一周内在指定的家庭作业中的时间使用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

表8-1 学生学习时间自我监控参考格式

(3)组建自主学习小组

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形成自主学习与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和相互激励两种学习方式共存的新型学习方式。通过互学互助的学习交流,既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克服部分学生学习的惰性,又可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学习他人在学习态度、价值观、技能等方面的优点,取得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

(4)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要实施自主学习,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层次的课程资源,努力创造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开拓视野,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培养学生获取、利用地理资源信息的能力。丰富的课程资源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5)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自主学习的评价要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重视自主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积极探求知识,成为知识的自我建构者。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确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对优秀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激起他们更大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对差生应给予鼓励,激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有自卑情绪的学生,要亮化其闪光点;对在学习中受到暂时挫折的学生,要给予理解和积极帮助,使他们重振学习的信心。总之,课堂的激励要真诚、热情,恰到好处,使每一个人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学业自尊,增强个体对学习的自我控制,克服消极的自我概念,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知识点三: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对探究学习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证。1961年,在哈佛大学举行的纪念演讲会上,他做了题为《作为科学的探究教学》(Teachingof Science as Enquiry)的报告,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就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当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

1、探究式学习含义

广义的探究式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涉及所有学科的学习理念、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狭义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研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体验知识的增长过程。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就教师本身来讲,乃是鼓励因材施教而变化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表现,以增进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就探究式教学内涵来看,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激发和助长学生创造行为的教学方法。即运用认识论、心理学和创造学原理,从教学过程自身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为主要目标,是具有灵活性、敏捷性、独特性和开放性的发展性教学过程。其本质是探究式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地位获得提升,学生主体创造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素质,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原理或技术,体现出超前认识和创新的特点。探究式学习的历史演变如表8-2所示。

表8-2 探究式学习的历史演变

2、探究式学习活动特征

(1)主动性

学生学习主动、能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感的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地理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探究的过程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控制、力求充分体现对学生思想观点的尊重和鼓励。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学生自然就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探究过程之中,积极的关心周围的问题,主动地参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优化社会活动的实践活动、亲身体会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

(2)问题性

探究活动是围绕科学性地理问题而展开的。科学性问题是针对客观世界提出的、与学生所学内容相关、并且能引发学生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求知欲望。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问题,除了能使学生获得“活”的知识外,探究式学习也是一个使学生运用、发展多种地理技能的有效途径。探究式学习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知识基础,所涉及的问题不能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是也不能过于简单。

(3)过程性

探究学习重视过程,重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道路上的经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要获得可以解释地理问题的证据,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并且通过交流比较选择出可以解释问题的科学答案。通过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感,澄清价值观,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

(4)实践性

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高。探究式学习把学生看作小科学家,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来发现科学结论,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由教师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必须积极的搜集资料,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体验各种问题的情境,因此通过探究过程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5)教学的开放性

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课内外和校内外的联合。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他不局限于课堂、教材或者某一学校,学生要融入自然和社会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并把自己所得出的结论运用于实践进行检验。除此之外,探究式学习还有生成性等其他特点,只有掌握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教师加以灵活运用,才能发挥其最佳的教学效果。

3、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

探究式地理学习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展开的。这些活动从纵向看,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活动,即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及计划、搜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以及根据现实条件灵活运用科学结论等。在参与这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探究活动所指向的知识,而且能学习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具体方法,并养成热爱科学、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从横向看,探究式学习的每一个步骤都包含许多具体的活动形式。在这些生动、多样、有趣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学习有乐趣,主动而轻松,并富有创新精神。

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的重点寻求从强调知识内容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知识积累向探求知识转变,强调学习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和思维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类比、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性直觉思维。这既有利于学生学会独立的学习方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尊重学生的意愿,最大限度地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又有利于学生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素质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探究式学习过程的基本步骤和具体内容如图8-2和表8-3所示:

图8-2 探究式地理学习方式实施示意图

表8-3 探究式地理学习方式具体内容

4、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交往性的实践,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把综合学习、实践学习、参与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学习做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目的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探究式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探究式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写好探究学习的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估提供依据。

知识点四: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它基于“人多智广”这一哲学思想。由于它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故而很快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成为目前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

1、合作性学习起缘与发展

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儒家大师在教育实践中就已重视合作并将之运用于教学情境中。从文字记载看,教育中合作的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在西方,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可以在互教中受益。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则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取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的教学来获取知识。18世纪以来,英国牧师安德鲁·贝尔和约瑟夫·兰喀斯特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并于1806年兰喀斯特学校在纽约成立时,将这一观念传到美国。之后,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的推崇并广为应用。在19世纪的后30年,帕克带来了他倡导合作性学习的热情﹑理想和对公立学校自由﹑民主和个性化追求的强烈的执着精神。他给课堂注入了生动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创造了一个真正合作与民主的课堂气氛。帕克让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世纪之交时期一直主导着美国的教育。之后,杜威把合作性学习小组推崇为他著名的教学方法的一部分。当然,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包括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32年提出并付诸实施的“小先生制”的构想,这些观念和实践都带有合作学习的色彩,但只可视为合作学习的雏形。 合作学习从发展阶段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合作学习初始阶段――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在该阶段,合作学习的研究者注意到着手研究合作学习的理论问题;

(2)合作学习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阶段――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该阶段,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们从各种实验研究中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臻成熟,合作学习的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

(3)合作学习与其他相关理论的融合发展阶段――大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在该阶段,一方面合作学习继续向成熟发展,另一方面合作学习与其他相关的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于90年代中期取得了长足进展,在21世纪初进入了相对成熟的时期。现在已有山东等数个省份开始借鉴和实验这种新的教学策略。20多年来,我国学者和专家对合作学习或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验,走过了从移植到改良,从改良到创新的探索过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新课程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很多地理教师也尝试把这种教学方式引入地理课堂的教学,地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也随之深入。

2、合作学习含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合作学习可使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相互促进;明确个人的责任,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各人完成任务后小组共同加工;对成果进行共同评价。这有利于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培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3、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

开展合作学习条件――有吸引力的主题;可分解的任务;有凝聚力稳定的团队;有激励性发展的评价;合作学习经常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需要课与课之间的连续性。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其组织工作。

(1)营造和谐平等的合作氛围

教师是合作学习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只有创设了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在开展合作学习前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主题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再合作学习中共同交流探讨,确保人人参与合作,互启互助,只有在这种和谐平等的合作气氛下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2)分配合作任务、明确合作目标

教师确定合作学习内容后应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其分配合作任务。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要负责各自的任务,向着同一个目标迈进。

(3)合作活动的开展

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学生被激励和信任的时候,他们会做得最好。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扑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影响甚大。在学生对合作主题有独到的见解或者使学生的头脑冒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将极大的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对学生不完整的,甚至不够精确的意见表达给予重视和肯定,对他们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表示赞扬,这样学生才会没有顾虑而畅所欲言,使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掀起你追我赶的高潮。

其次指导和帮助学生参与合作。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是设计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以合作主题为方向进行交流探讨,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引导,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结果的总结和评价。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配合共同发展,教师也是学习过程的合作者,教师也要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参与其中为学生合作学习树立榜样。

第三合作过程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教师对合作活动时间和内容上的安排。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调控。微观调控是指在活动中教师深入学生,控制课堂纪律秩序,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否偏离主题、观察学生的表现、解答学生的问题、检查合作学习的完成情况和及时的点评等。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合作学习进行的有力保证

(4)合作成果交流形式

成果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成果交流了解更多的观点、获得丰富的信息,交流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书面报告形式或者成果展示等形式。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要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引导,使得交流的结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合作学习的反馈和评价

在合作学习结束以后,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果应该及时地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应该做好教学评价工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和时间,并给予及时地反馈和公平合理的总结评价,以欣赏、激励、导向作为评价的基石,并且教师的评价内容要具体实在,使学生得到感触,使他们认识到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做得更好。

2、合作学习含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合作学习可使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相互促进;明确个人的责任,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各人完成任务后小组共同加工;对成果进行共同评价。这有利于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培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3、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

开展合作学习条件――有吸引力的主题;可分解的任务;有凝聚力稳定的团队;有激励性发展的评价;合作学习经常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需要课与课之间的连续性。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其组织工作。

(1)营造和谐平等的合作氛围

教师是合作学习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只有创设了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在开展合作学习前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主题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再合作学习中共同交流探讨,确保人人参与合作,互启互助,只有在这种和谐平等的合作气氛下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2)分配合作任务、明确合作目标

教师确定合作学习内容后应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其分配合作任务。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要负责各自的任务,向着同一个目标迈进。

(3)合作活动的开展

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学生被激励和信任的时候,他们会做得最好。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扑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影响甚大。在学生对合作主题有独到的见解或者使学生的头脑冒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将极大的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对学生不完整的,甚至不够精确的意见表达给予重视和肯定,对他们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表示赞扬,这样学生才会没有顾虑而畅所欲言,使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掀起你追我赶的高潮。

其次指导和帮助学生参与合作。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是设计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以合作主题为方向进行交流探讨,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引导,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合作学习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结果的总结和评价。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配合共同发展,教师也是学习过程的合作者,教师也要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参与其中为学生合作学习树立榜样。

第三合作过程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教师对合作活动时间和内容上的安排。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调控。微观调控是指在活动中教师深入学生,控制课堂纪律秩序,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否偏离主题、观察学生的表现、解答学生的问题、检查合作学习的完成情况和及时的点评等。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合作学习进行的有力保证

(4)合作成果交流形式

成果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成果交流了解更多的观点、获得丰富的信息,交流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书面报告形式或者成果展示等形式。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要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引导,使得交流的结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合作学习的反馈和评价

在合作学习结束以后,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果应该及时地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应该做好教学评价工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和时间,并给予及时地反馈和公平合理的总结评价,以欣赏、激励、导向作为评价的基石,并且教师的评价内容要具体实在,使学生得到感触,使他们认识到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做得更好。

4、合作学习的主题特点

(1)地理合作学习主体应该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教学内容的组织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立足于教材主要是让教师能够把握好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学习到什么样的知识,这是教学活动的基础。高于教材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过程,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的情况,以及自己对地理学科教学研究的经验,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使得教材生活化、现实化。因此在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对合作主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得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积极交流,产生思想的共鸣。

(2)地理合作学习主题应该是教学的重点或者难点

一般情况下,简单的学习内容不需要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复杂的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还要关注教学的重难点。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教学目标才可能完全实现。在地理教学中,许多重点和难点知识多是比较抽象或者综合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仅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理解,但是通过合作学习可使抽象的地理问题生活化、现实化,使综合的问题分散化、简单化。在合作中学生主动的探究,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且密切配合,优势互补,更为轻松的完成重难点的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和准确。 (3)地理合作学习的主题应该贴近学生生活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技能”。“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它表明我国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把学生从科学世界带到生活世界。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学习无时无刻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之中,因此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是地理教育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使命和任务。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这不仅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基于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又非常适合开展合作学习,这样的课题也很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4)地理合作学习的主题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理论之一,在选择合作学习主题时应遵守这一原则,也就是说要接近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通过合作互助可以完成学习任务。

5、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学生小组成绩分解法

先由教师按常规讲授方法对全班同学授课,然后学生在他们各自的小组中共同学习、讨论、掌握,最后在互不帮助的情况下就所学内容参加个人测验。学生小组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进行划分,每五至六周可改变一次编组,这样可以保证不同学习程度的同学互助合作,共同进步。

图8-3 学生小组成绩分解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2)切块拼接法实施程序

学生小组由四至六名成员组成,各小组成员在信息、资源及任务上互相依赖,学习任务事先进行了划分,每位小组成员承担全部学习任务中的一部分。各小组中学习同一部分内容的学生组成“专家组”共同学习,讨论,直至掌握,然后“专家”们返回各自的小组教会本组其他同学,最后测试各小组每位同学对全部内容掌握的程度。

图8-4 切块拼接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3)小组游戏竞赛法实施程序

在这一模式中教学分四个环节进行,即教师全班授课,小组学习,教学竞赛,成绩评定。合作学习小组的主要作用在于同学之间互教互学,保证所有成员都学会教师讲授的内容,为每周举行的教学竞赛做准备。

图8-5 小组游戏竞赛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4)小组调查法

学生按二至六人组成小组,从全班总的学习任务中选出一个课题进行学习,在小组内子课题又被分割成不同部分由小组成员各自承担,各小组学生制订计划并展开调查研究和讨论,通过分析综合,得出问题结论并将此研究报告呈现给全班同学,以使全体学生形成对此子课题的深入认识,最后由师生共同对探究的结果作出评价。

图8-6 小组调查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5)共同学习法 由

四、五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一起共同学习、完成某一任务,每一小组共同交一份作业,依小组成绩进行奖励。这一方法强调小组进行共同活动,讨论,以促进小组得高分。

图8-7 共同学习法实施程序示意图

上一篇:和谐社区建设规划下一篇:环卫人员管理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