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师教学方式转变之我见

2023-01-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新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的、结构、内容、评价和实施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要切实落实新课标的这些要求, 最根本的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使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新课程指导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发现者。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来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文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 它使人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 并带有积极的色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的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在这种动力驱使下。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学习与实践的热情才会被充分地激发。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探究性、趣味性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我在初中化学的第一堂课上就设计了下面这样一个实验:向一个已经用白纸折叠好的干燥的小花朵 (上面已用酚酞试液处理过) 上喷上一种无色液体 (NaOH溶液) 之后, 小花朵会由无色变为红色;然后再向变红的花朵上喷上一定量的另一种无色液体 (稀盐酸) 后。小花朵又由红色变为无色。学生对这一实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产生兴趣之余, 学生不免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小花朵为什么会由无色变为红色?又由红色变为无色?两次实验过程中喷到小花朵上的液体有什么不同?它们具有怎样的性质”等等。我适时地对此作引导、解释, 让学生体会到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化学奥秘, 就必须努力学好化学。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我还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化学史和前沿科学知识, 并从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结合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知识, 让学生对化学始终充满着一种神秘感, 以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2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从已知事实中推导出未知事实来形成概念, 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使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给学生提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要抓住这种契机, 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 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 只提供大试管、长劲漏斗等仪器, 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装置能象启普发生器那样, 随时可使反应进行, 随时可使反应停止。在设计中有的学生使用打孔后的硬纸板;有的学生使用铜丝网;有的学生使用塑料线缠在长颈漏斗上;有的学生用塑料雪碧瓶裁剪成圆形, 打孔后作为酸液与锌粒的隔板。通过学生具体实验后.学生弄清楚了隔板起到的作用, 发现用塑料打孔隔板效果最好。

3 课堂教学中要转变教学方式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首先要打破教师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统治课堂的局面。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空白时间”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在课堂上留有时间给学生交流撞击、争论探求, 留有空间给学生操作实践、提炼升华。要相信学生, 大胆放手, 因为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动脑等活动与实践过程, 才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 学会学习。例如, 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 我要求学生按组 (两人一组) 用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除了教材上提供的两种方法外。还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由我给他们提供所需药品和仪器。在学生的安全有保证的前提下, 我不干涉、不提醒他们做实验。有的学生在用镁做实验时, 发现最后得到的氧化镁的质量比原镁条的质量轻, 结合实验现象讨论后可得出:镁在燃烧时有一股白烟产生, 即有一部分生成物“跑了”, 所以剩余物的质量比原镁条的质量轻。有的学生用蜡烛点燃来证明, 发现燃烧后剩余蜡烛比燃烧前轻, 经过讨论后得出:蜡烛燃烧生成物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逸散到空气中去了, 所以剩余蜡烛比点燃前蜡烛轻。有的学生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发现反应容器不塞塞子, 剩余物的质量比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轻;而将大理石与稀盐酸在密闭容器中反应, 则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通过让学生自主实验、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讨论、自主解决问题, 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化学反应的实质, 更让学生体会到对待实验要科学、严谨、勇于探索, 得出结论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科学的推理。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新课程倡导的是参与、合作、自主、探究。作为一名教师, 应当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问和空间,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在强烈的求知欲下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做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者

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 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众多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 又有不同的遗传索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 而且身心发展又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中的学生。中学化学教学中应该既面向全体学生, 向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 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 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支持和鼓励学生个性的张扬, 不能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评价学生, 要全面看待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现状, 作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 引导学生向“知识丰、能力强、品质优”的方向发展。“教育必须要触及人的灵魂, 而不仅仅只是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教师应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的道德偶像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 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品德的催化剂、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选择。中学化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优良的人格魅力、努力成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确立以情感沟通为核心的教学交往, 形成师生双方的心智交流、情感交流, 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交往的“心理场”。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同时, 教师也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我认为借助新课程、新课标试行推广之契机, 教师应正确透视、把握新课程标准, 在化学教学中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为他们的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

关键词:中学教学,化学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蒲蕊.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J].教育研究, 2002 (2) .

[2] 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2000:35.

[3] 叶澜.让课堂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 1997 (9) .

[4]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 .

上一篇: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下一篇:浅谈如何发挥会计信息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