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方式

2024-05-10

英语教学方式(通用6篇)

篇1:英语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要整合

--对新理念《新课标》学与教的反思与感悟

《新课标》改变了原《大纲》“把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首位,提出“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目标Go For It》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教材使用了可理解的图文并茂和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试图把课内的语言习得与社会的语言活动结合起来,在课外延伸和发展,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练习机会,体现了面向全体,在用中学和学以至用的新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实质上讲的就是教师新型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这次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整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师角色要转变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转变。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2、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公开。

二、树立现代教育观

1、科学的学习观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趣向。新的学习方式有三个基本维变;即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如我用调色的方法激发学生谈论颜色的兴趣。在几杯清水里加不同色素,然后逐一问答:What colour is it?问答完了后,将一杯黄色水倒入另一杯蓝色水中(注意比例),溶液变为绿色,再问What colour is it?用类似的方法调配:

Yellow + red =orange,

White + red =pink,

white+ black =grey,

red + blue =purple,

black + blue=dark blue,

red + yellow + blue=black

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验中学会调色,加深印象,还得出了红、黄、蓝三种颜色不能由其它颜色调配出来。我趁此解释,在美术中红、黄、蓝叫基本色,由这三种色,按不同的比例调配出想要的色彩。

2、科学的教学观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过程中师和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我教What colour is it?一课时,特意准备了不同颜色的文具用品/鲜花/气球/生活用品,来触动学生的视觉,学生们见到这些美丽的东西,就迫切希望掌握这些表颜色的词。我趁热打铁,用英语一一问答每件实物,很自然地说出表颜色的英语单词,为了帮助学生记住这些词,我编成一首熟悉的儿歌:

What colour is it?

Red, red, a flower is red.

Yellow, yellow, a banana is yellow.

Blue, blue, the sky is blue.

Black, black, a blackboard is black.

Green, green, grass is green.

White, white, the wall is white.

Orange, orange, Why! An orange is orange.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包括方法、思维、价值和做人。

3、科学的学生观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即真正把学生当成人,承认学生有作为人的权利与做人的尊严。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和谐互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所获,学得高效,努力把本来艰苦的学习活动变得充满乐趣。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有九种类型: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种智力因人而异,各有长短。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学生差异为切入点,充分考虑学生智力类型,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发挥潜能,张扬个性,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多向交流与合作学习,从而促使个体素质的提升和群体互相取长补短而共同进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辩一辩、唱一唱、演一演、写一写,目的就是激励学生强项智力凸显,实现充分、最优和差异发展。

如教What colour is it?一课时,我把真实的活动与语言学习和言语的获得结合起来,使对话训练显得更生动、更直接、更自然、更合理。首先,我设计了一个寻人启示:介绍一个丢失的孩子的衣着颜色,根据衣着颜色识别人物。依照此例,分组练习,描述班上某些同学的衣着。然后,我让学生们设计一辆自己最喜欢的小轿车。形状不同、颜色各异有二十多种新作品参展。最后,我让学生观察生活,留意美好的生活环境,享受美。我问了生活中典型物体的颜色,启发学生计论,培养其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如交通标志灯(红、黄、绿),邮筒(绿),环保(绿),可回收的垃圾箱(绿),不可回收的垃圾箱(黄),香蕉(黄、绿),云彩(白、黑、褐),鲜花(白、红、黄、绿、紫、橙、蓝等)。

4、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应着力于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终生发展、可持续发展、最优发展和差异发展。

综上所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整合点在于: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目标的引导,教学过程的充分发展,互动的网状交流。

参考文献:

1、《在整合中实现学习方式转变》 万州区教研室 傅开国《重庆教育》第3期

2、《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上海市教育督导师室副主任 严后庆

3、《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周旭、朱福、荣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篇2:英语教学方式

1、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学论教”使得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新、备课方式和课前准备、自我教学能力的重新认识及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设等几方面进行深入持久的努力。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但目前,许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依旧把知识传授作为第一要素,把教师的主要引导放在核心位置,把过多的练习当成学生提高的主要手段,对学生的接受状况缺乏更多的深入了解,手里拿的是新教材,上的却是传统课。

2、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传统的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能力的倾向;改革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英语课程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新《课程标准》还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改变原大纲中以教为主的原则,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提倡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把英语课程定位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让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建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

3、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输入式”教学,代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输出式”教学。因为输入式方式的过多使用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失去学习兴趣。要建立起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要善于处理教材,选择进行对话的“话题”,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真正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其次就是要改变我们过去直接呈现或讲授结论、结果、定理、公式、法则、定律等,然后要求学生再进行理解、记忆、练习、运用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再次就是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要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甚至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

4、学习方式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由于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甚至忽视发现和探索,因此,现在所要转变的也不是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而是变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时,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

二、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1、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先进的教育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转变的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的转变中进行,前者是方向和基础,后者是落角点和归宿,二者相辅相成。我们是应该请教育专家来学校撒播先进观念的种子,应该进行数天甚至数月的集中培训,但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改革教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而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否,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落实到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转变上。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有的教师还能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出发,而有些教师则只是凭借经验和头脑中的设想),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为了完成教案中事先设计的某个环节,或是达到教师的某一项本已脱离实际的目的,甚至冒着拖堂的危险,在那里说个没完,完全忽视了教育的主体。即便有一些学生的自主活动,也是要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的。而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学习方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也就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因而,我们首先要强化教研组在新课程指导下的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在吃透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精讲精练,充实课堂教学容量,从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点出发,讲究课堂教学的层进性[实行分层目标教学。对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进行多层面动态分解,变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体系,由浅入深地对目标予以网络构建。

创立“纵向连环递进,横向螺旋推进”的课堂教学流程。纵向以分层教学目标为链条,其环节的顺序为“基础——迁移——延伸”;每一环节又以学生学习活动为横断面,回环逐层深入,其层面的程序为:“提出问题——讲解点拨——合作、讨论——小结规律”。这样,教学就形成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链条式螺旋式交织集成线路]、探究性,注重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提高练习的有机结合,从而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积极贯彻新课程的精神。作业和练习很有讲究: 针对性:

(a)要针对教材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确保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b)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作业内容,做到难易适度、多少适中。层次性:

a,作业要有弹性,可分为基本、选择和超定额作业。

b,作业的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拾级而上;要把教材的知识结构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把分散的“知识点”连贯成“知识网”,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灵活性。

c,在同一题目上“设台阶”,让优生“吃得饱”,差生“受得了”。要在“寓做于兴趣之中”上下工夫,使学生喜做乐做。创造性:

a,没有现成的、可以照搬的解题方法,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解题所需的不是机械的记忆和刻板的运用,而是敏捷的思考、严谨的推理、灵活巧妙的方法。

b,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时间性:

a,科学地掌握学生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不应把作业的数量作为衡量学生作业量是否适度的尺度

b,作业布置、批改、反馈要及时。超前性:

现在的课外作业,大多是对学生课内所学内容的延续,这对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很有必要,但学生仅仅做这样的练习是不够的。还应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设计一些超前性的习题。培养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着力改变自己的备课方式,加强科学性和针对性。

在传统观念中,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知识就是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客观存在物,在知识面前,人们只有去“发现”,去掌握。因而,在学校教学中,“以书本为中心”就进一步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俨然成为“知识”的天使而存在着。新课程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知识应当属于人的认识范畴,知识的获得和掌握,都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因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造精神乃至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的备课就意味着他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把社会实践的真实内容作为附着物,进行重组教材、有自我个性地把握教材、面向学生工作。这样,教师备课的教学教案就需要随着新的教学精神而有所改进,以增强其适应性,如教师设计“课后小结”、“课堂学生问题随记”、“单元教学追记与反思”等内容,采取课前认真分析、思考,课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案的编写,已经不能再是传统的重点分析和简单的设问对答了。由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也已经从“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桎枯下摆脱出来。基于这种观念,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准备当中就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备课。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相应对策。教师要注重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学生、琢磨活的课堂,不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的通透和对教材地重视。而更多地需要走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知识储备状况和他们特别关注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并把大纲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这些学生的真正需要中。教学思路的转变——备课工作重心的转变 传统备课工作范围

1.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2.吃透教材,理清课中逻辑关系,任务分析; 3.确定学生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 4.设计呈现信息的方法和推演知识的进程; 5.选择课堂练习题以及记忆方法。

建构新备课工作范围

1.分析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

2.深刻思考所教知识的新发展、应用及联系; 3.分析学生先前经验和认知过程,定最近发展区; 4.设计问题情境、支持、交流方式及学习流程等; 5.选择迁移问题,整合方法以及学习评价方法。

3、对课堂教学能力要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逐步由“教”转向“学”,教师就应当认真思考自己在这种课堂上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我们现在对课堂的关注,集中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领悟了什么等等方面。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其标准可界定为: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主体性的最佳组合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科学运用;它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承,不可以照搬,更不能克隆,应该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底蕴和思维、创造与实践操作能力不断积蓄和升华的过程。也许在这种课上,教师的口头表达并非完美,板书并不漂亮,而是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那么这依然是好课;当然,这不是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够重要了,相反,我们更应当严格要求我们自己,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因为这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教师并用我们的德、能去感染和赢得学生的必备条件,是作为教师的根基之所在。那么,在这种课上,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究竟与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了呢?首先,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依然重要,但仅局限于把握教材是绝对不够的。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探究将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深刻挖掘学科教材,追求知识深度;另一方面要尽量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的外联度,努力做好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整合的工作。其次,对课堂教学的管理问题应当辨证地看待,以往的课堂是要求学生安静地听、默默地思考,而如今的课堂中安静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但“热闹”又是课堂教学的大忌,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能保持“热闹”,又能和谐、有序,“闹而不乱”,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是教师们进行课堂管理的新课题。还有,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讲究策略性、灵活性,因为这种课堂很有可能不会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学生的独立或合作学习很可能打乱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思路。所以,教师应当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充分施展自己的随堂机智。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建立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目前,一些教师仍然存在不太务实、不愿挑重担、只能教好学生而不能学困生和个别生的问题。这些教师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不透或者说缺乏为师的必要责任和敬业精神,在学生观方面相对滞后,这就严重影响甚至制约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对有智力问题、有严重缺点、有过错失误、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更要关注;特别注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随意批评、羞辱、体罚学生等都是有悖于新课程精神和违反教育法规的不当行为。

尊重学生还体现为激励、赞赏学生。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能使他们得到自尊的首肯和努力奋发学习的动力。赞赏不仅仅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积极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立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积极成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的效果。

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之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5、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做平等的合作者

重建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身体要走下来,走近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合作意味着参与,师生有一种共同的体验。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说你去干什么,而是应该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去干什么。我们要把学生的真心放在自己的心里。

做谦虚的倾听者

以前,教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是被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教师往里灌东西。新课程则要求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能够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听到“花开的声音”。一次在幼儿园听课,当老师拿出某老字号食品要儿童品尝它的美好时,一个孩子嘀咕道:“一点都不好吃”,老师却跟没有听到一样。要是老师注意倾听,并且及时让孩子说出怎样做就会更好吃,既尊重了儿童,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这是多么好的契机!

做真诚的赏识者

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学生一丁点儿的优点,我们都要加以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表扬的尺度我们要把握好。赏识孩子不能只凭自己的预先设计进行,赏识时要关注一些小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做得体的协调者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打破区域界限,努力造就“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需要教师能适应多种环境,协调各种关系,具有“外交家”的能力。协调者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热情服务的意识,要有交往的技巧,要善于挖掘家长资源,要有双赢的策略。

做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不仅是教科书,还包括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已经不只是“文本课程”(大纲、计划、课本),而更是“体验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以前“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我们要努力营造“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我们的课程建设要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

“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做得法的组织者

教师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一个管理者,制订了许多条例,不准学生做这个,不让学生搞那个,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扮演着“教育警察”的角色。新课程,就要求教师淡化权威,建议学生应该做什么,参与学生的一些活动,有效地组织教学,做“平等中的首席”。

做有效的促进者

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做勤奋的学习者

我们要向名师学,向社会学,向网络学,向学生学,更要向书本学。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教师要用读书来提升人生品位。要读文学名著,要读理论经典,要读科普文章,要读哲思美文„„要把读书作为人生的精神之旅!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是一种观念,更需要行动。

做扎实的研究者

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要尽快使自己从“教书匠”迈入“研究者”的行列。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投入研究,行动起来,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研究更明确、更扎实、更持久。

6、建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尽可能充分地发展。实践证明,在以下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当学生有兴趣时

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 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 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时

当学生被鼓舞被信任,相信他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 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

为了使学生能达到这个理想的状态,促进他们最大程度的发展,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采用如下的教学策略:

帮助学生建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 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经常提示本课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和错误 教学思路的转变——课堂活动结构的转变 传统课堂活动结构

1教师复习课内相关知识; 2.教师引出问题、任务和主题; 3.学生参与教师所预期的推导过程; 4.全班归纳学习结果,统一理解和表示方法; 5.课堂练习,巩固新知识。建构主义课堂活动结构 1.呈现问题情境;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引发相关经验和认知冲突; 3.在教师支持下,学生合作探究并解决问题;

4.在教师的监控下,全班交流问题解决的结果和过程,达成深层理解;

5.呈现新问题,促进知识的应用和整合。

7、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特点: 多元性。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整体性。评价要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弱势品质,教学就要长其长、短其短。

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和学生要形成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开展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

篇3:英语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中英语,任务,探究

英语课程强调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活化教学过程, 为学生提供富有情境式认知体验和情趣式学习氛围, 以促进学生语言感知和学习思维的形成。结合课程任务学习要求和学生语言学习认知特点, 优化教学方式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感知思维为主线, 着重抓好如下几方面: (1) 深化文本资源的导学作用, 要求学生能学活文本, 形成自悟感知思维。 (2) 突出任务探究的交流运用, 培养学生正确语言表达思维。 (3) 注重实践活动的模拟运用, 提高学生语言运用创新能力。

一、运用自主研读文本方法, 激活质疑思考思维

文本是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重要资源, 将学习思维融入文本, 更能够挖掘英语语言表达信息内涵。英语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就是要求学生在深入感知文本素材表达内容基础上, 多思考和质疑以形成丰富的认知感悟, 加深学习运用。

发挥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建议学生能够通过自我阅读思考来灵活运用文本资源, 能够更好拓宽他们的语言学习认知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以多元化方式的运用, 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主动研读, 一方面, 要能够从相关的阅读学习提示中探寻有效的信息载体,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运用能力;另一方面, 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质疑思考过程, 建议学生能从发现自身的阅读学习疑难中自我理解感知, 培养独立学习和坚强学习质疑。鼓励学生对文本研读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能灵活运用。

学生在自主研读过程中, 更能够丰富认知思维。像在《牛津高中英语》 (Advance with English) 模块七Unit 1Living with technology的“Reading B TV and audio devices:a review”教学中, 可建议学生结合“Reading A”中布置一些的要求, 自主研读, 并能够运用笔记形式划出自己的疑难之处, 建议学生能够在晨读课上能够大声朗读, 并思考表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疑难问题布置一些具有疑难共性的思考题目, 让学生能够结合文本表达内涵积极思考探究, 以提高认知感悟能力。

二、运用任务探究交流模式, 深化语言运用感知

英语课程倡导运用任务探究模式来增强学习认知感悟。该种模式运用方式进行教学, 更利于深化学生运用过程, 增强理解感悟。运用任务探究形式进行教学, 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载体, 让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作用, 积极主动深入探究。

在任务探究教学中, 应该根据课程学习内容要求和目标来确定相应的学习任务, 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运用同桌讨论、小组交流、师生对话等方式来深入探究学习任务, 形成畅所欲言的良好学习环境氛围。教师可要求学生围绕学习任务来确定适当的学习交流方式, 尤其要注意布置富有差异性的学习思考任务, 让学生都能够在具体学习任务引导下主动参与交流。这些方法的运用, 更能够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提供锻炼的平台。

任务探究交流模式运用, 更是学生丰富语言认知思维的有效方法。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Reading Fog”教学中, 可建议学生在整体阅读感知文章表达主题大意基础上, 结合“Reading A”的思考引导题目, 运用同桌讨论形式来相互解决疑难问题, 布置一些学习任务, 像What did Polly think at last?等, 建议学生能够发挥小组力量深入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与学生就文章的表达情节、语言技巧等方面深入对话,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认知体验。

三、运用实践活动模拟表达, 拓宽认知感悟思维

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情景学习运用过程中全面运用课程知识, 不仅能够使得学生有的放矢学习运用, 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运用过程中拓宽认知思维, 提高语言感知的综合性和敏锐性。实践活动运用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展示语言表达本领的平台。

实践活动模式运用能够学习过程变得更具有情境性, 能够调动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 能够让学生语言表达过程得到进一步丰富, 能够真正形成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秩序, 活跃学习气氛。教师一方面, 要紧扣课程学习内容创设与文本相似的学习环境, 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另一方面, 多参与学生的表达运用过程中, 注重学习策略的指导和点拨, 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语言感知, 形成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情境, 以满足他们的认知发展需要。

总而言之, 英语多元化教学方式是基于优化课程教学过程与方法基础上的教学思维策略的综合幸运用。教学方式运用围绕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能力培养, 注重学生认知体验、语言表达以及实践运用技能培养, 以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艳玲.依托课外教学资源活化英语教学[J].校园英语, 2012年11期

[2]林光彩.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09年18期

[3]罗凌.浅谈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 (教育) , 2011年05期

篇4:英语教学方式

一、教学方式

我们的教学现状是:教材内容多、信息量大、课时紧张,高考方案出台后,许多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上采取“求稳“的对策,对知识进行扩充加深,导致教学内容与课时的矛盾进一步突出。缓解这一矛盾的方法有:(1)教材已删除的内容不要补充。(2)我们要反思,我们的教法是否过于陈旧,我们的课堂是不是“高耗低效”。为此,我想主要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上找出路。

1.重组、整合,对教材再创造

既要“吃透”教材,又要“补充”“更新”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依据新课标和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要求,确定教材的重点和主干知识,以大单元为单位,对教材进行删减、补充、延伸,合理地重组,同时要把握好书与书之间、单元与单元、课与课、框与框之间的横、纵联系,给学生一个大视角。

2.研究学生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处理教材。研究学生已有经验如何,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哪些是学生自己就能学懂学会的,所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学到什么程度,哪个问题该由哪个层次学生来回答等,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吃透了教材,了解了学生,就要调整教法。我们的原则是:凡是学生能自己说出的,教师不引;凡是学生能自己做出的,教师不启;凡是学生能够自己探究的,教师不导;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该放弃的就放弃,把课堂时间节省下来,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可以优化选择多种教学方式,如,讲授、合作、探究、操作、演示等。

3.创设情境

从社会生活及学生周围实际出发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有多种,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灵活运用,但不管采取何种方

法,都要以适应学生心理状态、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激发学生认知的火花、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和刨根问底儿的求知欲为准。让学生感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是累的,而是快乐的,这时的教与学效率才会高。

二、学习方式

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整会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过去,教师“灌”,学生被动“听”“记”,窒息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摧残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把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创设学习的空间,发挥“最近发展区”的作用,主动探究,大胆质疑。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要不断研究、探索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以课堂为阵地,努力践行新课改理念,做到“低耗高效”,为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作者单位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

篇5:教学反思:教学方式

任何工作都需要不断反思,老师更是这样。请看本文!

在《摸一摸画一画》的教学中,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表现身体的触觉;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引导学生运用造型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触觉的独特感受,发展视觉表达能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知觉,运用主观能动性,表现感知觉。这样深层次的理解,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十分艰难,所以我毅然决定使用游戏作为开课统领。我用两个黑色严实的袋子装着两种感觉的物品,并用十分神秘的话语吸引孩子迫切的希望能亲自体验这样的触觉。我提出参与的条件,用点、线、面在黑板上画出自己手中的触觉。孩子将小手伸进袋子那瞬间的表情,有恐惧、有好奇、有微笑、有疑问……这一系列的表现,使未参与的学生激情高涨,使课堂一次次推向高潮。通过手中的触觉,课堂的氛围,孩子创造了许多表现感知觉的绘画表现形式和成果,同时很好的发展自己的视觉表达能力。

只有巧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学习的兴趣是美术教学的生命。同时巧用游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想象力,从而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游戏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兴趣,能给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而创设良好活跃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表达欲增强,积极的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同时模仿能力强,好动,好玩,不怕羞,爱表现也是小学生的天性。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多组织一些游戏活动,无疑对学生有极大的益处。以及巧用游戏,引入竞争机制,从而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合作精神。在游戏中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树立不甘落后的学习劲头。

我觉得运用游戏性美术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地方是:(教学反思 )教师设计的游戏内容和形式要紧密配合,课堂上组织好游戏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强抓课堂常规,不能让混乱的课堂纪律,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游戏中所用的教具和实物;教师在游戏中语言要突出重点;运用儿童语言把讲、听、看、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玩中获得知识和美感。

篇6:英语教学方式

课程资源开发及校本课程建设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美术学科课程实验实施及我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题的研究中,天津市美术学科在全市范围展开了“开发课程资源,创新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研究活动。其目的是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各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充分依托和发挥区县的优势和积极性,大力鼓励和指导区县自主开发、创新学科教学内容,以期达到推进课程实验,深化课程研究,落实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内容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促进了美术学科改革和发展。

一、美术学科开发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和基本做法

长期以来由于美术学科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实际,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方式单调、呆板,造成了美术教学效率不高,因而,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发重构已是必然。而这次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很显然,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环境。

基于以上认识,天津市美术学科多年来一直将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列为学科教研的主要工作之一。自开始,在全市开展了具有本市特色的美术教学内容设计与开发活动。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起全市广大美术教师研究、探讨的热情,并开发设计出一批具有我市美术教学特色的课程内容。新课程实验工作启动后,我们在原课程开发研究的基础上,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按照新课程理念持续不断深化,并在进一步研究中,注重把握课程资源开发的自主性、创造性的特征,将学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之相结合,使创新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和评价表征。在课程实施中,着力研究课程资源开发带来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引导教师们通过课程资源开发触及到课程改革的真谛,进而促使了广大教师在不断探究中保持持续的热情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几年来,美术学科有目的的发现并指导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指导完善开发的课程内容结构。多次组织区县进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开发研讨活动,促进了这项工作在全市的推进。全市广大教研员和美术教师从有利于学生发展出发,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发利用美术教学资源。仅近三年中推出的相关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课活动、展示活动、交流会等就有十五六次,研究成果获市级奖励的有十几项。研究成果《玉米根造型》在国家级刊物《中国美术教育》刊登发表。《杨柳青年画》《芦苇工艺》《玉米根造型》等研究成果先后被选编为地方美术教学内容或校本教学内容。值得提出的是,通过组织课程开发研究及成果推广、交流活动等,给全市美术学科教学带来的影响是潜在的、巨大的,体现已发生在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美术课堂教学的面貌变化、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以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悄然的、深刻的转化。

二、美术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途径

美术学科课程资源开发是本着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原则进行规划的`。特别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原则。几年来,通过不断的探索,美术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形成了以下方面的系列内容:

1.对当地传统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天津的民间美术种类多,影响大,如年画、风筝、泥人、砖刻、剪纸等,有着极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开发具有优秀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内容是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的。围绕对当地传统造型艺术所包蕴的文化内涵及其制作实践的学习活动,有益于引导学生了解社区文化,提高文化素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天津市西青区美术教师在对民间艺人、社区及学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发掘地方教育资源,贴近学生实际,为社区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基点出发,开发利用杨柳青年画为课程资源。教学中,在学习传统年画的技巧及文化内涵的同时,吸收杨柳青年画艺术特征,运用多种表现方法进行创新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贴近社会生活实际,为社区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此外,开发传统民间剪纸工艺、“风筝魏”等民间工艺为课程资源,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2.发掘地方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

天津市自然环境优越,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美术学科开发与利用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具体条件,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美术教学资源,是我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向。

这其中,农村地区的教师利用当地易得的农作物材料,诸如俯首即得的秸秆、植物叶子及作物的根茎、果壳等,通过巧妙地构思,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造型艺术作品。如牛家牌中小学开发的棉壳、秸秆、苇叶等粘贴画。静海二中等开发的玉米根造型、玉米苞造型等。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丰富、创新了美术教学内容,特别是对广大农村地区开齐、上好美术课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曹子里乡是天津市知名的“绢花”产地,孩子们都熟悉绢花,有的孩子还在业余时间帮家长制作绢花产品。曹子里乡中心小学的教师本着“尽可能地运用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教学”的要求,开发出“染革插花”。他们利用校园周边常见的植物,制成干花材料,开发出“染草工艺插花”。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起到了为家乡传统产业发展服务的作用。

王家场小学地处农村,当地野生芦苇丛生。该校美术教师李中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贴近农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家长共同参与,开发了芦苇工艺系列──苇船、苇弹簧、苇风车、苇枪、苇制蝈蛔笼、小苇帘儿、小苇席等等。在课堂上,学生在玩中学,又在学中乐,一批批有装饰和实用价值的作品在学生手中诞生。学生们在制作中感受到了美,感受到了最为平凡的美。启迪了学生们的想像和创造,促进了孩子们才智的发展。

3.从实际出发,利用废弃物品、材料进行再开发创造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透过现代生活中大量的废弃物品,以艺术的眼光,化腐朽为神奇,给其以艺术的再生,是美术学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天津市许多区县学校都有开发利用废弃的包装材料、工厂的下脚料、枯草干花、泥土卵石等等为教学内容的研究成果。这其中有利用废弃的瓶罐进行装饰的工艺饰品,有利用干草花叶进行造型的装饰画,有利用地毯厂的下脚料开发的地毯线头粘贴,有利用河卵石进行构思的卵石画,有利用蔬果进行拼摆的蔬菜造型,有利用泥土塑型的陶泥工艺……这一系列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从学科角度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树立“美在于发现”的意识,学会美化生活,陶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废弃物品进行艺术再创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再生资源”的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同时增强了环境保护和环境美化意识。

4.开发利用社会人文资源,促使教学和学习方式多样化

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天津市解放北路矗立着的多种风格的西方建筑,其建筑样式、装饰的柱头等,成为天津师大附中学生学习欣赏、实地考察的资源;和平路上的雕塑,被54中教师们利用为研究型学习的课程资源;而坐落在子牙河畔的平津纪念馆则被红桥教师们开发利用为雕塑欣赏合作学习的资源。社会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自身学习、实践、探究服务。

5.利用校园环境资源,提升美术学习效果

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方面。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美术教学中的透视、写生教学,表现内容中的室外景色、花草树木等等,都需要利用校园中的现成资源,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校园特有的文化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潜在资源。我们围绕校园中的运动会、美术展览、联谊会等,开发了多个单元的综合探索课被人教版初中美术教科书所采用,并得到国内学科专家的好评。

三、美术学科开发课程资源的意义和基本体会

课程资源开发及校本课程建设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当看到,课程资源开发不是孤立的一项内容,它的实施必将给整个课程改革带来全面的影响。几年来,我们通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和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以下几点:

1.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能使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丰富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创新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共同参与开发,师生之间的互动、相长,使传统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转化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也必然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实现转变。这时的教学过程也成为了师生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的课程建设过程。

2.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课程资源开发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开拓性的性质看, 其对教师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造具有特殊的作用。课程资源开发是遵循新课程理念,以重新发现的眼光,在广泛而丰富的自然、社会中发现、创造出新的课程内容,这一过程即是创造性的实践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实际作用。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学生学会综合学习,内化知识结构

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对选择的资源从其教育价值、学科知识内容、技能、文化内涵等,显然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分析、选取过程,学生的认知、思维、实践等也无疑是综合性的学习过程。特别是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决定了它不仅是技能掌握的问题,还要突出课程的人文色彩,突出历史和文化相关的背景资料的学习,更加重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朝着综合性学习的方向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讲,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资源开发要注意帮助学生学会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去主动探求认知对象。学生通过对资源的提炼、概括形成了学习中的问题,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丰富体验,发展自己。

5.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促进当地资源开发,为社区发展服务

上一篇:福师《中国文学史专题(一)》在线作业下一篇:会计电算化实验答案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