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2022-05-1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追求科技发展是最重要的公共需求之一,努力满足这一需求是政府的一个主要职能。从对世界各国(地区)科技政策分析,发现:1、政府在科技发展中起关键作用。2、政府对能源、信息、生物、纳米技术等领域重点支持;3、政府通过建设创新体系、重视人才、税收信贷优惠等方式推进科技发展。

第一篇: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分析

摘 要:金融科技是一种创新的技术与模式,可以给金融服务业带来改变,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云技术、移动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等,这些前沿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效率以及抵抗风险的能力。鉴于此,本文对金融科技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科技;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金融科技这一概念由美国率先提出,我国目前还处于追赶阶段。金融科技无论怎样创新,其宗旨都是要为实体经济做好服务。如何利用金融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是每一个金融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

1金融科技的概念与意义

1.1金融科技的概念

金融科技属于产业金融的范畴,主要是指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通俗地讲,金融科技就是推动科技创新与科技型企业的金融资源配置。这里的金融资源包括货币资金、金融组织和金融工具组成的金融体系,以及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推动,而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强力助推。由于高科技企业通常是高风险的产业,同时融资需求比较大,因此,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更多的是科技企业寻求融资的过程。根据金融科技的逻辑,金融科技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金融三种类型。商业性金融是指完全由市场决定的金融资源配置。其特点是投资收益与风险相匹配,即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如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这些投资偏好于风险、收益比较匹配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而不是风险大却不一定有收益的微型企业或初创企业,更不是不可能有收益或收益遥遥无期的基础或前沿研究项目。政策性金融主要解决“市场失灵”的两大类金融科技资源配置问题:第一类主要是针对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共性技术等科技公共产品的研究提供无偿的财政资助。这一类是纯政策性金融。第二类主要包括用公共财政资金“孵化”那些还没有商业性金融愿意进入的种子项目;或用创投引导基金“引导”商业性金融投资于科技型初创企业,或通过风险分担、政策性担保、财政贴息等方式促成商业性金融投资于科技型初创企业。第二类其实是政策性与商业性结合的金融科技资源配置问题。

1.2实施金融科技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当前,处于中美贸易战纵深发展的特殊时期,在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大多数地市县区的科技型企业深陷互保圈、互保链,企业融资环境恶劣的经济大环境下,摸清金融科技實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及痛点问题,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金融科技主要问题和短板

2.1底层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

当前金融科技领域的关键技术主要是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目前,广东省在这些相关技术领域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是面向金融科技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仍有待进一步加强。拿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来说,两者的有机结合在将传统银行业务向“认知型”的智能投顾、智能投研、智能营销等业务场景演进,人工智能技术让决策更客观、高效,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很多平台在运营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留住客户难度较大,用户就算在平台开始注册并使用了,只要智能投顾有不稳定的表现,就会出现用户流失的情况,而且一般都是永久性的流失。

2.2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金融科技领域企业的人才需求大于供给,既懂金融,又了解技术,更能熟悉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特别是可以提供良好解决方案的研发团队更是少之又少,这对于金融科技产业的下一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金融壹账通是平安集团旗下四大独角兽企业之一,它为国内三千多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同时还在新加坡、香港等地成立了子公司,服务当地金融机构。2018年金融壹账通进行相关招聘时发现,与金融科技相关领域的毕业生基本手中都拿着多个录取通知(offer),而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及互联网巨头则一起排队抢人才。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人才的流失率也极高。5年前平安集团在海外校招科技人才时,发了20多个offer,回国了十几位,但现在“幸存者”仅有1~2个。

2.3缺乏足够数据支撑的风险

金融科技的发展需要海量的数据支撑,中小银行由于客户较少,业务体系单薄,数据沉淀和收集能力相对欠缺。2018年工商银行个人客户和手机银行客户分别为6.07亿人次和3.13亿户,而中小银行零售业务佼佼者的招商银行2018年个人客户和手机银行客户仅为1.25亿人次和6754万户。因此,中小银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挖掘能力普遍落后于大型银行.

3金融科技发展对策

3.1构建金融科技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适应金融科技风险复杂性、内生性、独特性、不平衡性、难控性等特征,升级风险管理理念,将融合、开放、共享的创新思维全面贯彻到金融科技风险管理中,构建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环境,逐步建立有针对性的动态风险管理体系、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专业化复合型的风险管理队伍、安全稳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金融科技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从聚焦传统风险向多市场、多维度的网络化方向转变,适应未来宏观审慎监管、混业经营、金融市场深化改革以及普惠金融发展等的趋势和要求,全面提高金融科技风险管理能力。

3.2加强监管科技统筹规划

当前,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宏观规划,应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技术应用提高合规风控管理水平。一是鼓励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共建监管科技联盟,将金融机构的内部合规框架嵌入到监管机构系统中,使用“一对一”或“不可逆转”的形式进行监管数据传输,避免信息泄露,实现金融机构内部合规体系与监管机构检查体系互联互通。二是支持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参考“网联模式”探索共建监管科技公司以外部化技术投入成本,优化金融机构的监管生态。三是坚持清晰透明、公平公正,保护消费者利益和提高市场效率的底层原则,对创新形势保持一致性态度,增加适应性和弹性空间,及时进行信息披露,提高金融科技风险化解能力。

3.3企业评估手段和动态数据库建设

我们现在的企业评估方案并没有帮助企业认知到自身资本能力的不足。比如企业去银行贷款,银行不会确切告诉企业影响贷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而企业也不会去反省自己到底哪里不行。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设定一个模型——资本力提升方案,来帮助企业发现自己的短板,这是金融科技服务非常有必要去做的。

全国金融科技平台都有数据库,但是相对来说都是静态的,一年可能更新一次。这对于地区的投融资效果、资本服务的跟踪评价,以及当地金融科技的持续优化来说是不够的。如何推动企业对数据更新的常态化,建立企业动态数据库是值得思考的。

3.4建立金融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引进人才

建立金融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整合金融资源。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科技企业,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融资服务功能;对接省级引导性投融资平台,与省级平台合作,探索保险在金融科技建设与产业基金上的合作;完善金融科技服务体系。加大对金融产业的政策支持,引进股权投资、商业保理、等金融科技服务组织,丰富金融科技组织服务体系;健全金融科技投融资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扩大科技信贷规模,鼓励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合作互补,开发金融科技产品。完善金融科技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组织商业论坛、商学院等形式,加强与人才部门的合作,培养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队伍。

4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

4.1金融科技场景化

将金融科技融入到场景中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它将进一步提高客户的金融服务体验。使金融变的更多元、更生动、更触手可及,实现信息流和现金流的全程可视和可控。消费金融、社交金融、智能理财已渗透进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场景和环节,因此想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场景的构建至关重要。而將生活场景数字化,并且细划、分类、定频,便需要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未来,利用金融科技构建一站式金融服务生态系统,为年轻人提供陪伴式消费金融服务将成趋势。在保险领域,场景化也是一个需求巨大且未被满足的市场。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在场景中与客户互动,参与到客户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为客户提供无微不至的人身和财产风险管理。目前,淘宝上的运费险,确认收货前退货可理赔,便是科技加保险加场景的产物。此外,线上经济场景将越来越多的被挖掘出来,线下金融服务场景也不会消失,利用金融科技将两种场景融合即是趋势也是挑战。

4.2金融科技精准化

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精准度不够,存在粗放化发展的问题。融资难仍是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各大金融机构因对企业信息掌握不够精准,而不敢放贷的问题仍然存在。未来通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科技手段,深度挖掘银行累积的金融数据和外部平台资源如:税收、工商、电力等,创新信用评价方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利用数据精确的定位客户的信用,利用智能反欺诈手段准确识别高风险业务,是金融科技的魅力之一。研发自动识别风险、准确评级评分功能,做到精准的审核还款来源可以有力拓宽金融服务覆盖面。帮助真正需要融资的实体经济来提升贷款可得性。因此在未来几年里,金融科技促进金融服务精准化,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问题是亟待攻关的难点。

5结束语

研究金融科技及其发展趋势,探索借助金融科技力量化解金融风险的路径,对于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优势、实现信息技术和金融的深层次融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维护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强.金融科技发展、影响与监管研究[J].金融经济,2018(24):50-51.

[2]孟嘉诺.中美金融科技的发展与思考[J].河南农业,2018(36):63-64.

[3]廖婧.浅谈金融科技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8(24):296.

[4]牟乃密,王晓永,周书恒.顺应金融科技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2018(24):67-68.

[5]孙韵汶.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风险、机遇及应对[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23):36-37.

[6].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迅猛[J].时代金融,2018(31):58.

作者简介:

杨旸,男,汉族,就读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作者:杨旸

第二篇:政府促进科技发展

摘 要: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追求科技发展是最重要的公共需求之一,努力满足这一需求是政府的一个主要职能。从对世界各国(地区)科技政策分析,发现:1、政府在科技发展中起关键作用。2、政府对能源、信息、生物、纳米技术等领域重点支持;3、政府通过建设创新体系、重视人才、税收信贷优惠等方式推进科技发展。

关键词:政府 科技 政策

一、问题提出

财政集中的资源如何在各政府部门、公共服务部门及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部门之间配置,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即把有限的资源配置给最需要并能最有效满足需要的部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是全能政府,它不仅要履行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利益的职能,而且要发挥分配资源、安排生产等作用,其结果大大降低了政府的行政能力。在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行为空间和活动范围则各自有严格的二元界分,政府不再是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全能政府”,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政府。

当经济发展进入发达阶段后,物质财富增长的主要动力则来自科学技术,人们对生活福利的评价,亦不能只注意物质财富的数量增长,日渐重视质量的提高,于是发展科学教育,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福利条件,保护生态环境,越来越构成社会公共需求的主要内容。政府要根据公共需求的变化,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满足社会公共需求。

以信息科技与生命科技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需求已经成为公共最主要的需求之一,促进科技进步成为政府一个主要职能。各国(地区)政府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科技政策和发展战略,增加科技经费的投入,促进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

二、政府在促进科技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一般人们会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有着自身内部的驱动和外部社会的需求,但是对于国家和政府起什么作用显得认识不足。白春礼认为,当代科技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即科技发展的动力机制更趋于市场化、国际化。随着经济和市场力量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不断上升,世界范围内很多先进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竞争更多地会在私营企业和跨国公司之间展开。一些跨国公司普遍以销售额10%以上的资金投入科研。另外,为了分摊资金、共担风险、节约成本,国际间科技合作的趋势蔚然成风,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典型的代表。陈宜瑜指出,基础研究的科学问题有“两个来源”,既有源于科学自身发展的问题,也有源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基础研究发展既受科学自身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内部需求动力的驱动,同时还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需求动力的驱动。

然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推进科技进步,仅靠科学自身的不断拓展、科技市场的激发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在推进科技加速发展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许多国家(地区)政府在制定科技政策中对政府起的作用做出明确阐述。如英国科技政策白皮书《卓越与机遇:21世纪的科学和创新政策》中,强调中央政府在保持国家的科学领先地位,抓住创新机遇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该白皮书认为,政府需要充当有效的投资者、促进者和管理者,发挥关键性作用:1、中央政府在提升英国的科学能力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科学卓越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基础科学和基础技术卓越,要对将在21世纪改变人类生活的基因组学、科学及纳米技术、量子计算和生物工程等基础技术方面进行重点投资并取得领先地位,二是科学基础设施卓越,能为前沿领域的研究提供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设施和条件;三是人才卓越,要能吸引世界各地最优秀的学术人才,同时要着眼长远,对青少年进行高水平的科技教育。政府在这三个方面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首先,政府理应是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投资者;其次,政府要致力于建立世界级的基础设施;再次,政府在培养和吸引基础科学人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2、促进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研究人员与产业界之间的联系和合作。白皮书认为,尽管上述各方都将从彼此更紧密的联系中受益,但是没有一方愿意为促成这种联系而花费成本和承担责任,因此在这方面市场经常是失效的,应由政府承担责任。政府不能也不应该力图管理这些联系,但可以在促进这些联系中发挥关键性作用。3、为科学家和企业界建立国际联系提供最好的框架。白皮书认为,科学家和企业界要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使英国从中受益,就必须开展国际合作,英国政府必须为英国科学家和企业界参与欧洲乃至全球的科技合作提供框架条件和服务。4、政府发挥着作为管理者的重要作用。

三、政府有针对性地对重点科技研究领域进行支持

科技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在一定的时期,政府总是根据科技发展的趋势、市场的需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一些领域进行重点支持。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困难,用于科技研究方面的经费有限,如何让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是发展国家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对我国重点研究领域进行了部署。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把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启动一批重大专项,力争取得重要突破。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领域超前部署,集中优势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增强科技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 美国政府主要支持以下方面:1、近期应用前景不明的基础研究占去政府投入的大部分;2、需要长期维持投入力度的研究;3、超出产业部门建造或维护能力的基本研究设施;4、度量和标准方面的基础设施(系指那些在科技领域普遍应用并对科学进步和创新至关重要的度量和标准);5、服务于国家重点的应用性研发以及有助于促进联邦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的伙伴关系建设;6、有助于保持一流的国家科技教育水平和劳动力开发的项目。2004年11月17日,英国贸工部发布了关于《从知识中创造价值》的五年计划,该计划进一步确定了将纳米技术、先进复合材料、图像技术、生物材料技术和可再生能源作为英国新的优先发展的技术领域。 2 l世纪的帷幕刚刚揭开,日本就确定了《关于科学技术的综合战略》,并开始实施据此制定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该计划确定了四大重点和四小重点:四大重点为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环保技术及以纳米为主的新材料技术,四小重点是能源、制造技

术、社会基础(防灾技术)和前沿领域(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等)。 法国确定了9个优先发展的重大学科与领域,包括:生命科学与基因组激励行动、用于生命科学的生物工程、信息与通信科学技术、数理化与工程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材料科学与技术、交通、空间技术以及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6个最优先发展的方面:能源、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发展、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生命科学、空间技术发展、以及促进企业研发的创新。

从上述各国政府重点支持的领域来看,一方面,各国政府都会根据各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重点支持领域,另一个方面,在一些前沿科技方面各国政府都进行重点支持,以提高本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如能源、信息、生命科学、纳米技术等。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NSTC)于2004年7月印发(《为了21世纪的科学》明确提出,“保持美国在基础研究上的领先地位是联邦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

四、强调科学创新是政府推进科技发展途径之一

世界各国政府(地区)在科技政策中不仅明确政府的职责,确定政府资助的重点领域,而且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不遗余力地加快本国(地区)的科技发展,其中之一的一个途径就是强调科学创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如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指出,“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2003年9月公布的《俄联邦2003至2005年社会经济发展前景中期纲要》,特别强调科技创新政策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利用科技潜力发展国家的创新经济。提出一系列措施旨在推动创新领域的发展,如:重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基础研究,关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推动高校和科技一体化,建立各种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确保国家科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独立自主的研发工作和合作中的有效互动,优化国有科研单位结构,支持前沿科学学派,培养创新人才,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吸引国外投资参与国家创新计划的实施等。2001年11月,台湾多个部门共同提出“鼓励产业创新研发”政策建议,鼓励岛内企业、跨国公司与大学在台设立研发中心,计划在5年内发展台湾成为亚太地区的产业创新研发中心,推动台湾成为本地企业的创新研发总部,以及跨国企业的区域研发中心。台湾还将建立创新研发基地纳入2002年5月通过的《六年发展重点计划 (2002~2007)》。其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政府补助20亿元,吸引跨国企业来台设置区域研发中心,预计到2008年至少鼓励30个跨国企业在台设立区域研发中心;二是奖励岛内民间企业设置创新研发中心,使台湾成为本地企业创新研发总部,预计在6年内促成40个以上的企业成立研发中心。英国政府不仅强调科技创新,还对公众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做了阐述。认为公众的支持对创新至关重要。要使英国的科技发展取得成功,广泛的公众理解和支持是坚实的保证,公众对科学的支持能够促使政府对科学基础进行投资,使研究走上新的方向,从而为创新周期增加动力。认为积极的有知识的甚至是创造性的消费者是创新周期的关键组成部分。消费者并不处于科学供应线的末端消极地等待消费新产品,而是创新过程中的参与者,消费者在使用新产品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甚至创造出原始发明人想象不到的应用。

五、重视和引进人才是政府推进科技发展途径之二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科技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发展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我国《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继续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极倡导留学人员长期或短期回国工作,鼓励他们通过项目合作、兼职、考察讲学、学术休假、担任业务顾问等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制定和实施国家紧缺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方面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专家,以及金融、法律、国际贸易和科技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给予优厚的薪酬、提供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等措施,吸引海外高级人才。美国政府将培养优秀人才,促进人才流动,广泛吸纳国外智力作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美国为了吸纳国外优秀科技人才,多次修改移民的政策或法规,为技术移民大开方便之门。如美国目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中约有1/3左右来自国外;1994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中有32%是非美国公民。日本文部科学省推出鼓励年轻学者研发活动的人才政策,准备从2004年起在大学新设“任期制助教授”(副教授)职位,从而保证这些年轻学者能够摆脱教授的束缚,自由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以取得博士学位但还没有固定工作的30岁以下学者为支持对象,以培养将来获得诺贝尔奖的世界顶级人才为目标,任期3-5年,期间由国家拨付工资和研究费,并对其所在大学或研究机构给予支助。英国提出了很多措施来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如:改进科学课程,鼓励青少年创造性地思考科学问题;鼓励学校通过青年前瞻计划建立科学技术和设计之间的联系;为包括科学和技术在内的短缺学科提供教师培训和招聘资金;增加对研究生的资助,尤其是要将博士生的津贴从每年6300英镑增加到9000英镑,为他们完成学业提供良好的基础;与沃尔夫森基金会和英国皇家学会合作,共同启动一项基金,开始时一年为400万英镑,用于聘请高达5 0位的主要研究人员到关键科学领域工作等。2002年,“俄联邦2010年前和未来国家科技发展基本政策”(简称“基本政策”),普京总统在谈到“基本政策”时指出:“国家科技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人才”。留住人才和发展科学潜力是“基本政策”七个最重要方向之一。目前,人才外流仍是困扰俄科技界的难题。俄工业科技部在回顾执行“基本政策”情况时,把解决人才外流、稳定科研队伍作为首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并认为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由于采取了强化科技人员的社会保障、更新科研手段、大幅度增加工资、改善居住条件,激励青年投身科学事业

作者:陈 贇

第三篇:国际科技发展报告(上)

2000年伊始,欧盟决心将一个乐观而自信的欧洲带入21世纪。2月9日欧盟公布了一份题为《造就一个新欧洲》的文件,阐述了欧盟2000-2005年的战略目标:

彻底改造欧洲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加速向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转变,在欧洲建成"世界上最有竞争力、最有活力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赶上甚至超过美国,实现欧洲模式的现代化。

第一章 前 言

人类在前进中迎来了21世纪,世界科技发展走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新浪潮正蓄势待发,主导这场科技革命大潮的将是信息、基因和纳米这三大技术。

一、科技发展进一步推进经济全球化、服务化和网络化的趋势近几十年来,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了,新经济理论研究的热潮正是这一趋势的反映。无论各种理论观点及分析视角如何,当代经济技术活动中的某些特点却是不容忽视的,具体表现在经济的全球化、服务化和网络化上。

1.全球化

全球化现象自80年代由拉特维尔提出以来迅速发展,到90年代,其影响越来越广泛深入。全球化已经从商品贸易、生产、投资拓展到研究开发这一经济技术链的上游,其特征是:

国际贸易大幅增加 50年代以来,国际间的贸易和经济往来大幅增加。国际贸易占世界总产值的百分比已经从1950年的7%增加到1997年的22%。2000年增幅继续上扬。

投资和生产的国际化加速 从80年代起,国际投资的增长快于国际贸易的增长。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生产过程的世界性分布也扩展开来。据估计,世界生产的一半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而且跨国公司之间及其与相关伙伴间的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2/3。

研究开发活动国际化 合作研究已成为提高欧洲科技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000年3月召开的欧盟科技部长会议发布的文件《21世纪的欧洲科学》中详细阐述了建立欧洲研究区的重要性,在6月提出了筹建的日程表,10月即公布了2002-2006年科学研究活动指南。日本则历来有与欧美国家合作的传统。俄罗斯积极推行并参与各种国际合作研究,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研究开发投资日益增加,目的是为获取先进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国际空间站都是国家科技合作的典范。

2.服务化

在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中,服务业的规模和地位正在迅速上升。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说:服务经济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界限已经模糊。在OECD的大部分成员国中,服务业的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左右,在一些先进的发展中国家,也已达50%。美国是服务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其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新经济发展与之有重要关联。在服务经济的发展中,与创新有关的服务、服务与制造的融合和无形资产投资引人瞩目。服务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使多种服务可以通过光盘、芯片、光缆、网络实现,从而大大推进了服务业和服务国际贸易的发展。而这些服务多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服务,如咨询、教育、卫生保健等。正在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是全新的服务业,它将使商业发生重大变化,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3.网络化

因特网的发展促成了经济的网络化。2000年,全球上网人数接近4亿,美国上网家庭比率达41.5%,人数1.37亿,占全国人口的一半。2000年,日本上网人数超过2000万,占总人口的15%。欧洲1999年上网人数有7200万,比美国低很多。而在2000年,他们已经看到网络的巨大经济影响,正在大力实施以电子欧洲、电子政府为口号的网络化计划,预计到2004年,欧洲上网人数将达到2.02亿以上。据调查:全球每天在网络上传输的电子邮件已达到14亿封。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在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和发展本国的网络基础结构。7月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认为信息技术是推动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强大动力,通过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旨在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缩小国家间的数字鸿沟。

二、科技发展的特点及政策变化

1.科技政策在国家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科技政策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2000年,美国即将卸任的总统克林顿仍然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科技政策的重点,以保持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好势头。其2001财年的联邦研究开发总预算增加21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增长2.5%;经费投入继续向民用倾斜,已占总预算的50.9%;基础研究经费增幅达6.8 %,占总预算的24%;同时加大对跨部门、跨学科的关键项目的支持。

欧洲国家的高层领导强调加速向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转变。2000年3 月的欧盟特别首脑会议通过了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计划,提出要把欧洲建成"世界上最具竞争力、最有活力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各成员国都认识到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研究开发的国际合作是关键。

日本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不景气后,2000年出现了转机。日本政府准备从2001年起,将目前的科技最高决策机构--"科学技术会议"改组为"综合科学技术会议",设立了专职大臣,以统管科学技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还将"科学技术厅"和"文部省"合并成"文部科学省",以便于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2.促成技术创新的政策与环境建设

技术创新在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扩大就业中的作用已经受到普遍重视。各国政府主要通过科技政策和环境建设来促进技术创新。美国、欧洲、日本和其他国家,继续采取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实施重点产业技术计划,加强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联系,促进产学研合作以及政府提供资金促进技术的开发、流动和转化等政策。各种税收、贷款、利率的优惠政策、政府采购等成为激励企业创新的主要措施。美国从中获益菲浅,1980年以来,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就高于政府;1985年后,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就已经超过全国总经费的一半,到2000年则已占总经费的75.2%。

3.重要技术领域继续取得进展

(1)信息技术

2000年,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热点仍然是:网络基础设施、移动通信、多媒体及由此派生出的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旨在解决日益严重的网络化瓶颈,并已成为保持大国地位的关键。其重点是发展高性能计算和高速宽带通信网。美国政府2001年对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增加4%,企业界的信息技术经费则将增长8%以上。2000年6月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通过的"电子欧洲"行动计划旨在加快高速网络建设,降低上网费用,普及网络知识,加快欧盟进入信息社会的步伐。欧洲的第二代因特网Grid可使网络传输速度达10G比特/秒,拥有100万亿比特的虚拟内存;继续投入8000万欧元升级欧洲科学网,为建设下一代因特网作好准备。2000年11月,日本制定了"日本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战略",其中强调信息技术、改革和竞争的重要性,宗旨是富国强兵。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时,还要建立电子政府,推行行政业务电子化和信息公开化。

(2)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

2000年6月,人类基因组草图宣告基本绘就,预计2001年可完成全部测序工作,这将成为21世纪生物技术革命的良好开端。随后,将进行人类基因功能的解释,并据此开创人类医学革命。它包括基因治疗、基因药物学,还涉及生物信息学、蛋白组学、基因变异的机理研究等。2000年,各国纷纷为基因组等项目追加拨款,或专门设立基因研究开发新机构。与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类似,基因技术对经济发展具有一种全面的整合效应。基因革命在21世纪有望通过改变物质生产方式而重新塑造全球经济,进而成为可以左右世界格局的新力量。

在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发展中,克隆技术、动植物的转基因技术、人类大脑研究等在2000年都有重大进展。这些研究直接与人类的食物、药物和生命健康休戚相关。因此,伦理和安全问题是与研究发展同步产生的。在食品和药物方面,对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的关心,对动物饲料引起的疾病的恐惧,对克隆可能带来的危害已经受到普遍重视。在人类基因研究中,基因歧视和患者心理灾难是重要问题。因此,在生物技术发展中,新技术开始推广应用的时候,就需要科学与公众之间广泛的沟通,需要进行综合社会影响评估。

(3)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是21世纪初具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它的发展将对信息技术、医学、能源、环境带来革命性的变化。2000年初,美国提出了"国家纳米技术促进计划",这是继信息高速公路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后,美国政府再一次倡导的全国性科技促进计划,它标志着美国已准备对纳米技术发动强攻。美国这一举措对日本是个不小的震动,日本不愿重蹈因政府不重视而在信息、生物和航天技术领域落后美国多年的覆辙,因而在"2000年度发展科学技术重点指针"中,将纳米融合物质、纳米材料和纳米制造技术作为重点研究项目。欧、韩、新加坡、澳大利亚和中国也都在纳米技术领域加大投资和研究力度。纳米技术研究在2000年取得长足进步。美国研究界几乎每周都会报告有商业前景和医学价值的纳米技术发明。

(4)资源、环境与生态

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到90年代末期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已经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资源枯竭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心的问题,而水资源的匮乏在21世纪初更加严重,主要威胁到贫穷国家人民的生活、生产和经济发展。有关专家预言:"21世纪,水将成为引发战争的根源"。12月24日,印度外长说,水资源已成为印度外交政策的关键问题。日本也在积极寻求"水外交"政策。当前,环境技术成为新的关键技术领域,环境产业也成为高成长的产业。

(5)空间技术

2000年太空旅行取得了很大进展,11月国际空间站迎来了首批居民。2000年10月美国航天局制定了火星探测计划,宣布在火星、木卫三和木卫二上发现了水的迹象,2月航天飞机奋进号绘制出高清晰度的地球三维地形图。12月11日英国天文学家宣布发现3颗新行星,其质量分别是木星的84%、1.26倍和1.86倍。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的航天部门组成了欧洲航天防务集团,成为欧洲第一个全球性大企业,负责直升机、导弹、卫星的研制和生产。欧洲航天局计划在下世纪初发射月球探测器,与美国合作研制第2代空间望远镜,开展水星探测,发射太阳轨道器进行太阳研究。俄罗斯认为只有发展航天事业,才能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带动经济发展。2000年发射47颗军事和民用卫星的计划基本完成。和平号空间站已经在太空飞行了近15年,总共有104位俄和其他国家的宇航员在空间站工作过,共完成了数千项科学实验。俄决定于2001年2月停止飞行,转为深入海底。俄罗斯的航天产品在国际市场有一定优势,2000年销售额约为10~12亿美元。专家预言,未来航天业三大发展方向是研制新式重型运载火箭、修建国际空间站和实施"星际计划"。

三、2000年大国军事不寻常

1.全球军事开支止跌回升。2000年军售金额高达303亿美元,美国仍是世界最大武器供应国,军售金额高达171亿美元,其次的英国,达45亿美元,第三为俄罗斯,达43亿美元。专家预测,机器人技术、先进的动力与推进技术、纳米技术、数字网络和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初五种关键军事技术,军事大国必将竞相开发和应用。

2.5月初,中、美、英、法、俄五国在联合国发表声明,继续履行核不扩散条约的规定,通过谈判销毁战略核武器,核武器不瞄准任何一国。俄国防部人士12月25日透露,仅2000年就有18艘俄罗斯核潜艇退役,近几年总共销毁了24艘核潜艇。俄罗斯自1992年起至今已销毁42架战略轰炸机。

3.2000年,美国NMD三试两败,克林顿总统于9月宣布,暂时不授权发展NMD,由下任总统决定是否部署NMD。美国NMD发展计划激起了大国之间反导弹系统的竞赛。5月24日,以色列宣布"箭-Ⅱ"反导弹系统正式部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国家。

4.8月12日,俄罗斯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在巴伦支海演习,神秘爆炸沉没,118名官兵丧生。10月12日,美导弹驱逐舰"科尔"号在也门亚了港遭恐怖分子以"橡皮艇炸弹"袭击,美舰损失惨重。

5.11月,美、日在日本海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期间,美航母"小鹰"号多次被俄军突防。俄军探得美军虚实。12月,俄军恢复在西伯利亚基地部署"熊"式战略轰炸机,随时试探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部的空防实力。

6.12月15日,日本内阁会议制定了下一个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该计划的方针是:"推进合理化、效率化、小型化,谋求从质量上提高防卫力量"。加强打击核生化(CBC)武器能力,大力开展"网络武器"的研发工作。12月18日,印度国防委员会提出:今后10年,印度将淘汰空军和海军的大部分硬件装备,要求政府尽快出台实现军事装备现代化的计划,2000~2001财年的国防开支将增加28%,创历史新高。

另外,台湾在守势战略指导下,先后建立起"天网防空系统"、"强网防空系统"、"导弹防御网"等空中防御体系工程,目前又在构建台湾自己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妄图阻碍祖国统一大业,值得我们注意。

四、技术经济发展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过程,在这一进程中,技术实现为有价值的商品需要资本、人才、信息的大量流动、交换和相互作用。当前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重视对这些资源的获取、利用和管理。

1.资本健全的资本市场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回顾20世纪后期的许多重大创新,多半是在美国实现的,并在美国获得了巨大经济利益。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因特网、软件,各种新型药物、医疗器械和设备。众所周知,美国的创新有良好的风险资本的支持和创业环境,因而尽管有些技术是在欧洲(如网络浏览的WWW技术)或日本率先发明和使用的,却在美国获得重大商业进展。

但是资本市场的投资行为有时脱离实物经济的发展,往往造成动荡甚至危机,即所谓"泡沫"。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高技术股一度狂升,随后暴跌,许多风险资本退出市场的情况反映了这种无序现象。美国的资本市场比较成熟,还有美联储的监督和制约,因此,其涨落还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对于许多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或在发育之中的地区,这类问题需要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并建立较好的风险管理机制。

2.人才

知识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传统产业的劳动力过剩,另一方面又使高新技术人才严重短缺。2000年美国IT人才短缺84.3万人,硅谷一带人才短缺比例高达10%,估计有34.6万个职位空缺;日本今后10年科技人才将短缺160万到445万,其中最为短缺的是信息技术人才;在欧洲,到2002年仅网络人才就将短缺60万人。由此引发的全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大力加强教育、培养人才、实施终身学习等是通常的做法。而发达国家更重视以"短平快"的方式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抢人才、挖人才。美国国会10月通过了将H-1B签证名额增加到19.5万的议案。德国政府按照美国绿卡的模式,发放限期的劳工许可从印度和东欧国家引进3万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以帮助德国克服缺乏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困难。总统施罗德认为,此举可以创造30万个就业岗位。日本也开始推行新的移民政策。

在世纪之交的全球人才争夺战中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利用其资金和科研环境的优势占据了主动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雪上加霜。1999年美国发放的11.5万H-1B签证中,印度科技人员占46%,其次是中国人。本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就亟需各类专业人才,可是却往往面临人才流失的尴尬局面。发展中国家如不迅速采取培养、吸引和招揽人才的有利措施,就会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

3.信息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同时,因收入、受教育水平、地域乃至种族的差异而产生对信息技术掌握和运用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机遇不等(如就业、能力、收入),称为"数字鸿沟"现象。

数字鸿沟是1999年6月美国首先提出的。事实上,这种信息和知识的国际"鸿沟"也存在,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更大。这种差距是由于不同国家信息化程度的不同而造成的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如果不加努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将越来越大。就信息化程度而言,据调查,2000年20个国家的上网人数接近4亿,北美有1.5亿,欧洲是0.82亿。其中美国最多-1.37亿,日本其次-0.26亿,英国、德国、加拿大分列其后。

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源于网络速度慢、网络费用高,限制了上网人数,也妨碍了电子商务和其他网络服务的发展。因此,建设高速宽带网络,降低上网及通信收费是落后国家的努力目标。另外,加强社区教育,普及计算机及网络知识也是消除数字鸿沟的举措。为了缩小差距,许多国家正在加紧信息化建设。韩国制定的"网络韩国21世纪"旨在使韩国在2002年成为世界十大信息国家之一。新加坡正在加紧实施"信息科技2000年计划"(智慧岛计划),力求使新加坡在2010年成为亚洲最大的信息与通信中心。

技术发展引起的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除了生物技术发展中的安全、伦理问题外,信息安全问题更加广泛多样和复杂。网络犯罪随网络普及而同步增加。前几年,美国、日本和欧洲都出台了保障信息安全的国家计划。2000年,美国投入20亿美元用于加强政府网络设施安全。

4.十大技术发展趋势

科学家预测今后10年里将有十大技术取得飞跃性发展。这些技术是:便携式信息机器、燃料电池汽车、使用电脑的高技术农业、网上购物、虚拟生活、虚拟助手、飞跃发展的动植物改良品种、电脑化医疗服务的普及、替代能源消费增长、"聪明"机器人。它们将使人们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第二章 欧 洲

2000年伊始,欧盟决心将一个乐观而自信的欧洲带入21世纪。2月9日欧盟公布了一份题为《造就一个新欧洲》的文件,阐述了欧盟2000-2005年的战略目标。3月举行的欧盟特别首脑会议上,通过了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计划,力争在下世纪初20年内,彻底改造欧洲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加速向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转变,在欧洲建成"世界上最有竞争力、最有活力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赶上甚至超过美国,实现欧洲模式的现代化。

一、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欧洲科技一体化的优势

为了实现欧盟规划的新世纪蓝图,欧盟和成员国都认识到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研究对欧洲一体化至关重要。

(一)制定跨世纪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

法国新任科研部长5月宣布政府将持续增加对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支持。今后四年,法国计算机研究局的经费会加倍。2000年国家科学基金会和技术研究基金会为新技术投资将增加50%,同时设立2亿法郎的种子基金,为生物技术公司创业提供风险资本,建设一个全国孵化器网络。法国政府还将大力扶持和加强国家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围绕国家现阶段的重点研究领域,如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新能源技术、纳米技术等,密切与官产学的合作,最终组成国家技术研究网络,增强全国的整体研究实力。

2001年民用研究和发展预算将比2000年增长2.2%,上年度的增长率为1.3%。支持的重点是生命科学和信息通信技术。基础科学研究经费增加26%,重点是生命科学。应用研究经费增加的重点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和可替代能源研究。国家航空研究计划经费持续增长,达22%,主要用于新的大型民航机空中客车A3xx的研制,但航天项目的经费有所下降。

英国贸工部于2000年8月发表了《科学与创新》的白皮书,提出以保持优秀的科学基础和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英国21世纪科技发展战略,明确了英国今后科技发展的大方向。白皮书具体提出:加大投入改善科研基础设施,政府和威尔考姆基金会联合,于今后3年内投资10亿英镑,推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现代化建设;今后3年英国的科研经费将平均每年增长5.4%,加上新增加的10亿英镑拨款,实际平均增长可达7%;增加2.5亿英镑经费支持重点领域研究,包括人类基因组科学、新一代电子科学、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和生物工程;提高科研人员待遇,解决优秀科研人员外流问题,并吸收优秀青年人投身到科研中来,官企合作,首期一年投入400万英镑,用于招聘50名关键科技领域的世界顶尖人才,同时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资助标准;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将2001年定为"科学年",重点提高中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课程在教师、家长心目中的地位,2001年中小学教育经费将增加5.4亿英镑。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政府决定推进新一轮"前瞻工程",将建立一项新的"前瞻基金",首期投入1500万英镑,以加速一些重要研究成果的应用。投资1.4亿英镑建立新的"高等教育创新基金",推进大学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帮助小公司提高竞争力;投资1500万英镑作为种子基金,启动下一轮"大学挑战竞争基金";政府继续推进各种减免税政策,刺激企业创新。英国认为高技术企业群是促进企业发展与创新的有效方式,正在研究相关的政策,并且已向"地区资本基金"投资5000万英镑,再投资5000万英镑建立新的"地区创新基金",用于发展包括科学园、技术孵化器和有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和管理人员参加的创新俱乐部等在内的高技术企业群。准备在牛津、剑桥等大学周围建立以生物技术为主的"基因组谷"。

德国政府2000年9月公布了《政府科学研究报告2000》,详细介绍了德国的科研现状、科研资源、科研发展重点。报告强调政府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重新确立德国作为科研大国的地位。要加速科研机构改革,增强竞争力。教研部将完成国立大研究中心由院所拨款机制向项目机制转变,并要求其加强经济和社会需要方面的研究。政府将促进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2001年政府预算中,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首次突破150亿马克。特别强调信息技术是经济和就业的最高增长点,政府投入继续向其倾斜,将增加6.2%。提出了"21世纪信息社会创新和就业行动计划"。另一个科研重点是生物技术,将增加14.5%,其中基因研究经费将仅次于美国。生命科学是第三个重点,将增加6%,主要用于癌症研究,推动医学成果的临床医学应用。

(二)继续推进科研一体化

与防务和外交一体化相比,欧洲在科技一体化方面,显得落后了。从欧洲整体来看,它的科技管理是国家一级和由欧盟促进的国家间的合作所构成的一种松散的混合体。欧盟虽然在制定第五个科技发展框架计划(1998-2002年)时一再强调不能搞"15+1",即简单地将各成员国的科研重点叠加在一起,而是要体现"欧洲的附加价值",要超越成员国的眼界,要做成员国单独不能做到的事情。但是,该框架计划的科技投入仅占整个欧盟国家总的科技投入的5%,要依靠该框架计划引导整个欧洲科技发展的进程,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此外,欧洲现有的一些联合科研机构,都是70年代初期建立的,其运转机制已经不适应目前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形势,很难发挥其国际合作研究的优越性。

在这种形势下,加强欧盟国家间的科技合作,提高欧洲整体科技竞争力就显得十分迫切。1月18日负责科学研究的委员布斯坎提出了建立欧洲研究区的建议,得到欧洲各国科技界的积极反应,也受到欧洲委员会的高度重视。3月15日欧盟国家首脑会议正式批准了建立欧洲研究区的计划。会议指出,建立欧洲研究区的战略目标是使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知识经济地区。要在战略和实际操作两个层面上,更好地集成和协调欧盟及其各成员国的科技政策和科技活动,增加欧洲科学研究的效率、创新性和竞争力。6月15日欧盟确定了筹建的日程表:在自愿的基础上,将欧盟各国的优秀研究中心和现有的欧洲联合研究机构组成一个网络,2001年应完成各成员国优秀研究中心图表;依托税收政策、风险资本和欧洲投资银行的支持,改善私人企业研究活动的开展和高技术创业;协调各国的研发评估体系,2001年6月应完成欧洲创新成就表;在欧洲投资银行支持下,发展泛欧高速科学信息网络,2001年年底前,将有关的研究所、大学和科学图书馆联结起来;努力消除限制研究人员流动的官僚体制,2002年年底前,建立起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研究人才的体制;建立统一的欧洲专利体系等。10月4日公布了为研究区制定的2002-2006年欧盟科学研究活动指南。

(三)尤里卡计划有了新的进展

1999年尤里卡计划的成员国大声疾呼要振兴尤里卡计划,2000年有了实际行动。8月在召开的尤里卡计划第18届部长会议决定采取各种措施,振兴尤里卡计划,并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会议提出应更好地吸收私企资金用于新技术的开发,加速计划的决策过程,争取不超过6个月就使项目经费到位,要发挥中欧和东欧的科研潜力。会议强调了尤里卡计划的三个战略重点:1继续加强在信息、通信领域的研发,使欧洲在信息领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同时将战略项目扩展到环境、气候变化、运输等领域;2每个成员国都要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将欧洲研究资源对所有中小企业开放;3支持欧洲研究区的设想,并且与之紧密合作,使之成为欧洲研究与创新区。

二、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紧追美国霸主地位

(一)推动因特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欧洲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将因特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和培训,并提出许多具体措施。英国计划建设以因特网为基础的全球大学,从而投身于预计高达700亿美元的全球网络教育市场。将由一流的大公司利用英国的教育资源,建设这样的"电子大学"。估计需要5.8亿美元的启动资本,首先由高等教育基金会投入1400万英镑,2001年纳入政府开支,其它投资来自大学和私营企业,三年以后会获利。法国于2000年5月创立了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所,专门致力于因特网教育。法国政府宣布,从2001年起在高技术企业区,由官产学联合开办远程教学,专门教授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商务,以解决计算机人才的缺乏。英国剑桥出版社等机构拟联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共同创建网上全球图书馆。他们的口号是"现实世界若是免费的,虚拟世界也是免费的"。欧洲几大科研机构联合倡议建设以欧洲为基础的、全球性的、用于发表科学文献的网站E-Biosci,得到欧盟科技委员会、研究机构和出版商的欢迎。

(二)第二代因特网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欧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提出了开发第二代因特网技术的设想。第二代因特网称为Grid,主要解决目前网络速度太慢的问题,其创新思路是开发相应的软件和因特网协议,从而将由因特网连接的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组织起来进行实时分布式计算,使得因特网就象一架巨大无比的计算机和数据库,从而解决单个超级巨型机所不能研究的问题。CERN的技术开发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它们研制的软件已经可以使四个不同厂家的计算机共同工作,实现网络传输速度为10G比特/秒。他们利用Grid来分析该中心LHC对撞机的数据,建立了一个艾克沙量级( 比特)的虚拟内存装置。欧盟同意用8000万欧元升级TEN-155欧洲科学网,改进基础设施,为新一代因特网作好准备。

(三)大力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所谓第三代(3G)移动通信技术,是指无线通信和因特网结合,利用移动通信系统,为用户提供上网,传输数据、信息、音乐等。2000年初出现的WAP移动电话,使用户尝到移动因特网的优势。但由于连接速度慢,服务迟钝,仅有200万常用用户,而不是期望的1000万。但是为移动电话用户开发的短信息传输很受用户欢迎,显示出移动因特网技术发展势头良好。2001年,称作2.5G的移动电话将上市,能提供快速、优质的服务。欧洲电信公司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投资中作出了该行业历史上最大胆的行动。在今后3-4年内,他们将投资3000亿美元,一部分用来向政府购买使用频率的许可证,另一方面用来建设快速传递数据的宽带网络。英国政府对5个3G移动通信许可证进行拍卖招标,要在英国建立全球移动通信系统。英国电信公司以224.7亿英镑购得许可证。英国的另一家电信公司2000年5月宣布其全球IP网络第一期工程完成,投资为35亿美元,在全球建立84个节点,传输速率可达96亿兆比特/秒,2001年全部完成。德国曼内斯曼电信公司投资100亿马克,使现有网络升级,为3G服务作好准备。欧洲拍卖电信频率,使政府得到大批资金,可以用于改善通信基础设施。而电信公司为了尽快收回为购买频率许可证而支付的大笔资金,会加快3G的建设,从而走在日本和美国的前面。

三、生物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和食品安全引发新的论争

2000年6月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完成,标志着生命科学中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在这个重大的科研成就中,英国的桑格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完成了大约1/3的工作。欧洲各国瞄准了后基因组时代,纷纷加大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投入,出现了生命科学研发的新浪潮。该领域内的研发投资1999年增长了36%,德国生物高技术公司的数目已经超过了英国,但欧洲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仍在英国。法国认为研究生命基因序列的生理学应该成为优先研究领域,提出建立"生理学研究园区",即建立一个适用于研究动物及人体机能和相互作用的生理学实验平台。法国还由公共研究机构和私营企业共同出资建立生物技术企业启动国家基金,以鼓励兴建生物技术企业,促进法国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该项基金为2亿法郎。

(一)要否开展人类胚胎克隆技术研究各抒己见。随着一些新的技术如克隆技术的出现,引发一系列涉及伦理学和法律的问题。由于历史和文化的背景,这种争论在欧洲显得尤为突出。2000年争论最为激烈的是关于人类胚胎的研究。利用克隆技术培育人类胚胎,并生产用于医疗的干细胞,是所谓人体治疗性克隆技术的研究重点。科学家们认为利用胚胎干细胞可为治疗某些疾病,如糖尿病、帕金森氏症、多发性硬化病等,提供新的医疗方法,是一件大好事,应该给予支持。反对方如宗教团体、反堕胎组织等,认为胚胎是潜在的生命,开展这种研究是不人道的。政府经调查论证后认为,这项研究利大于弊,应予支持,但必须严加控制。8月份,英国政府批准以治疗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克隆实验。11月20日英国众议院以超过2/3的压倒多数通过一项法案,允许科学家克隆人类早期胚胎,并从中提取干细胞进行研究。但德国严格禁止人类胚胎克隆技术的研究。法国于11月4日宣布,将修改1994年的生物伦理法,允许有条件地开展人类胚胎学研究,但绝对禁止用于克隆人类。欧洲议会则在9月份投票反对用克隆技术进行医学研究,其中包括人类胚胎的医用克隆技术,并呼吁英国政府重新考虑其对克隆技术的立场。

为了减少不利于生物科学发展的争论,促进生物科学的顺利发展,加强科学家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向公众传达真实的科学信息是十分必要的。英国上议院科技委员会发表报告,讨论科学和社会的关系,号召科学家更公开、更直接、及时地和公众对话。英国首相布莱尔指出,生物技术的发展有可能为治愈癌症、糖尿病和心脏病等疾病带来希望,但这都需要以科学研究为前提,反科学的倾向会使这些研究受到阻碍,为此科学界要和公众进一步沟通。

(二)食品安全性引发的争论。欧洲关于转基因食物安全性的争论仍在继续进行。由于1999年比利时鸡的污染、德国受到二恶英污染的动物饲料以及荷兰等国可口可乐饮料污染事件,再加上2000年蔓延起来的疯牛病,都严重损害了欧洲食物在国际上的声誉,同时也使欧洲的消费者更加关注食物特别是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欧洲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机构来确定和执行食物安全标准,各国依靠自己的科学实验,因此常常引起争论。2000年1月,欧盟建议成立一个新的欧洲食物和公共健康局,负责食物的安全危机预警系统。同时发表了《食物安全白皮书》,要求在欧盟境内销售的转基因食物必须贴上专门的标志。3月1日,经合组织召开关于转基因食物科学和健康会议,并发表《转基因食物安全性-事实、不确定性和评估》,建议成立一个国际咨询专家委员会,继续进行关于转基因食物安全性的研究。6月份,克林顿总统和欧盟主席同意建立一个由美国和欧洲的科学家组成专家小组评估转基因食物对环境、健康的可能的风险,建立风险评估方法,对各种风险提供科学依据。7月24日在G8首脑会议上一致同意建立一个国际机构监管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随着科学研究和人们认识的深入,现在关于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的认识已经变得较为客观和全面。转基因技术,正如其它生物技术一样,也是存在着缺点的。但是与传统农作物相比,转基因作物的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危害要轻一些,同时通过技术方法和不断改进可以将转基因作物的缺点削弱到最低程度。

2000年困扰欧盟和西欧各国政府的难题是疯牛病的蔓延。西班牙农业部在11月22日证实,在西班牙北部首次发现疯牛病,使得该病已蔓延到欧洲11个国家,给各国农牧业带来巨大损失。疯牛病仅在英国已经夺去了77条生命,屠宰病牛近18万头,损资75亿美元。最新的研究表明,病牛焚烧后仍不能杀死全部病菌,用病牛的肉骨制成动物饲料,通过食物链导致疯牛病的蔓延。欧盟正在研究扩大疯牛病检测范围,以防止其进一步蔓延。11月份欧盟农业部长同意对出生30个月以上、即将屠宰上市的牛全部进行检查,并停止使用动物性饲料。

四、科 研 进 展

<一>在基础研究方面。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用实验证明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存在。这项最新的研究成果使物理学的研究前沿接近于宇宙诞生初始阶段,对考察宇宙的起源、物质的本性、以及验证现有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等都有重要意义。英国政府2000年宣布投资8.8亿美元,建造"钻石"加速器,用于产生X射线,研究材料的结构和性质。法国则经过了近10年长期的争论和犹豫不决之后,终于于9月作出决定,在巴黎附近建设自己的名为"太阳"的第三代加速器,造价约为2.18亿美元,2001年开工,预计2005年完成。德国的粒子物理研究中心DESY利用自由电子激光,获得紫外辐射,发出X射线激光。法国的原子能委员会向美国Compaq公司购买五台内存为8万亿比特、运算速度达5万亿/秒的超级计算机,用于对核反应进行数值模拟,2001年开始运行。这是法国政府核模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在应用研究方面。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塑料芯片。他们使用简易的喷墨印刷工艺,因此价格极为便宜,每只成本仅为几美分。和工艺复杂、价格昂贵的硅芯片相比,虽然性能不如它们好,但因为价格低廉,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日常家用电器,如超市商品标签、行李标签、玩具、智能卡、电子图书等,使之智能化。科学家称,塑料芯片的诞生将导致半导体工业的一场革命。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将纳米级的金粒子通过有机分子形成的细微导线与金电极相连,组装成能承载电流的纳米电路。这种电路可用于制造纳米计算机中的超大容量存储元件。德国墨尼黑技术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合作,研制出五量子位的核磁共振量子计算机,并成功地通过了试验计算。德国科学家还研制出了临界电流强度高的钇钡铜氧化物超导体,可望大大降低用超导线路传输电力的成本。德国的科学家还研制出一种新型有机发光二极管,它的应用前景很广,可用于制造新一代薄壁平面显示器,以及塑料激光器。德国将这项技术用作单色显示器,应用在移动电话、掌上电脑等。

曾经培育出克隆羊多莉的英国科学家正在进行一项克隆新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该项技术是用胚胎干细胞取代卵细胞或胚胎来培育人体组织。使用这种方法,植入的细胞核不再发育成胚胎,而是直接发育成所需的细胞和组织,因此大大减少了胚胎的使用数量,从而减轻了"克隆疗法"所面临的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压力。

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的航天工业部门实现了合并,组成了欧洲航天防务集团,成为欧洲第一个全球性巨大企业,负责直升机、导弹、卫星的生产、研制,并且控制了空中客车工业集团。现在正在研制空中客车A3xx,这是600-800个座位的世界上最大的商用客机。欧洲航天工业集团将投资120-200亿欧元用于研制,预计2005年上天。此举将打破美国波音公司对民用飞机的垄断。欧洲航天局计划在下世纪初开始一系列航天活动:2002年底发射月球探测器SMART-1,耗资8700万美元;和美国NASA合作,投资1.5亿欧元开展第2代空间望远镜研究,于2009年发射升空;投资6亿欧元,进行水星探测;以及发射太阳轨器,对太阳进行研究等。

第三章 俄罗斯

2000年,俄罗斯科技方面的情况好于1999年。普京接任俄罗斯总统之后,国内政治局势日趋稳定。普京对以发展科技来振兴俄罗斯寄予厚望。年初他在首次庆祝俄罗斯"科学日"大会上强调指出:"科技和教育是俄罗斯发展的一股强大推动力。俄罗斯应在科技领域进行全面改革,以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普京表示,政府将全面支持俄罗斯科学院的工作及国家的科技发展。国家将关注科学发展并为此采取必要的措施。2000年国内经济形势逐步好转,预计国民生产总值增长6.5%至6.7%,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10国之一。

一、《1998-2000年俄罗斯科技改革构想》基本完成。

<一>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科技发展的政策法规"构想"对于俄罗斯科技界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法令已保证其落实,。如"俄联邦政府关于国家科技政策的方向"、"关于科技成果的利用"、"关于成立联邦科学与高技术中心"、"关于创新活动和国家创新政策"、"科技领域风险投资机制的主要发展方向"、"民用科技优先发展领域的研究开发"、"关于俄罗斯科学城的地位"、"关于国家支持科学潜力的问题"等。这些都对处于特殊时期的俄罗斯科技的发展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对科技体制进行重大调整

首先是精简科研机构,根据国家近几年的经济情况,政府在批准57个国家科学中心之后,对近4000个科研单位进行了资格认证,从中确认了2280个单位为国家级科研机构。其次压缩科研项目,将70项关键技术压缩为52项,重点保住俄罗斯在地球科学、航天、生物技术、核物理、军事技术等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

<三>建立科技创新管理新体制

为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高利用科技成果的效益,支持科技型小企业积极开发创新活动,广开科研资金来源渠道,俄罗斯以66座科学城为主体陆续建立了30余个技术创新中心。在此基础上又建成了一些创新工业综合体,实际上这是一些"联邦科学和高技术中心"。为此国家成立了"政府科学创新政策委员会",技术创新已成为科技部的工作重点。莫斯科大学科技园是俄罗斯最大的技术创新中心,拥有近50个科技企业,2500余名工作人员,在俄其它城市约有50个科技子公司,其业务范围涉及激光技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位于莫斯科市郊的绿城工业创新综合体闻名全国,由莫斯科电子技术学院、绿城国家科学中心、绿城新技术创新中心、"质子"实验工厂、科技型中小企业、绿城科技园等组成,其业务范围是微电子、通信系统、卫星通讯、计算机软件等。这些"中心"和"综合体"已成为俄罗斯科技部门的骨干单位,在科技领域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采取了一些旨在使科学摆脱困境的具体措施

在财政上,增加联邦预算对科技的投入;保持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资金的投入比例;充分保证科研设备和专项设备更新计划的拨款;积极开辟多渠道多来源的科研经费。减免科研单位的财产和利润税,降低土地使用费,减免科学实验仪器设备的进口税,免征科研人员个人获得资助的所得税。在稳定科技队伍上,提高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俄科院院士一级的月工资增加1倍,达到137美元;解决科学家和学术团体的有关社会问题;解决青年科技人员的住房问题,免除他们服兵役的义务等。

二、科技领域的进展情况

<一>发现166号新元素。杜布纳核联合研究所的科学家继1999年元月发现第114号元素之后,于2000年7月19日在核反应实验室的加速器上又发现了第166号新元素。它仅存在了0.05秒。国外有专家评论说,这一发现具有世界意义。

<二>展示航天大国地位。普京总统认为,俄发展宇航业,不仅能保持自己的大国地位,而且它的发展将带动俄经济的发展,并强调支持航天设备国营生产,是俄国家政策的重点。在"不发展航天业就无法想象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下,政府加大了投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使航天业取得了很大进展。俄罗斯在2000年计划发射47颗军事和民用卫星,现已接近完成。比较重要的有2月3日发射的"进步M1-1"号货运飞船,与无人状态下的"和平号"对接成功;10月31日用"质子-K"运载火箭发射的载有3名俄美宇航员的"联盟TM-31"号飞船,于11月2日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成功。目前,俄罗斯已具备每隔3天就可发射1次卫星的能力,而美国只达到每月发射2次的水平。俄罗斯在研究"空射"技术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空中飞行"计划主要是用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之一的"安-124",把两级运载火箭同重达3.5吨的有效载荷运往约1万米的高空,然后在空中实现运载火箭的发射。目前主要的技术障碍已经解决,可将4吨载荷送入低地球轨道。"空射"的优点是比传统的陆基发射节省30%的费用,且使用的燃料为碳氢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较小。不久这项技术将用于实际发射。俄已建成地区气象卫星系统,由9颗价格低廉的小型卫星组成星座,其中7颗用于观测天气,另外2颗用于监测环境。俄罗斯力图利用美国对国内军用航天技术出口的限制,发挥自己在这方面优势,积极抢占国际市场。俄罗斯拟将部分战略导弹改为商用火箭,2007年之前拿出360枚洲际导弹改作运载火箭。俄罗斯的航天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前景看好,2000年的出售量约为10-12亿美元。

<三>军事科学研究和试验工作得到加强。通过近几年国际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如科索沃战争、车臣战争、"库尔斯克号"沉没等,俄罗斯的领导人深感加强军事科学研究和试验工作的重要。为此政府优先保证了军事科学研究和试验工作的拨款,积极支持军工产品的出口。军事科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如研制出第5代C-37战斗机,被誉为"空中霸王";研制出"A-50"型带有雷达探测和制导装置的预警飞机,可远距离对战略航天目标实施侦察;俄研制出超高速"暴风"鱼雷,可由潜艇携带发射,是目前鱼雷库中最重要的武器。另上马了一些停止多年的科研项目,如海军最近试验的新型气垫船,引人瞩目。武器出口是俄罗斯军工企业的生命线,2000年预计达到50亿美元。

<四>计算机技术有所进展。继1999年研制并装备2300亿次超级计算机之后,俄罗斯2000年研制出世界上最小、最快和最强的微处理器E2K。这种新一代的超级微处理器,技术原理上具有独创性,能与现有的微处理器兼容,其性能超过了所有国外同类产品,市场前景看好,预计年销售量将超过40亿美元。 因特网发展较快,1997年拥有用户45万,1998年为90万,1999年达到110万,2000年增至200万。大的因特网供应商有300余家。网上开展的远程教学较为活跃。电视医疗中心也通过网络开展遥诊治病、外科手术等业务,收费低廉,使用率较高。

三、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俄政府认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是俄罗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科技改革的重要措施,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途径。为此政府制定了"2000-2005年国际科技合作国家政策构想",确定了俄罗斯在国际科技合作领域联邦国家政策的长期战略目标、主要方向及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有效措施。俄罗斯在应用研究方面的对外科技合作目标是同西欧、美国、日本、中国、东南亚国家(尤其是韩国)的国家科学中心开展合作。

2000年俄罗斯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方面显得十分活跃。如与法国合作,共同研制能延长卫星寿命、增强其性能的等离子体发动机;与日本合作研制一种用做航天飞机发射平台的巨型海上飞机;与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DASA)共同实验可回收式火箭助推器;与美国合作研制新一代智能假肢;与哈萨克斯 坦、乌克兰合作拟研制环保型火箭等。

为了开展军事方面的国际科技合作,俄罗斯对西方国家及国内举办武器展览异常重视,力图扩大俄军火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如2000年6月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5届国际航空航天武器展览中,俄罗斯不仅组织了多家国内企业参展,而且还派出了庞大的代表团出席。这是近10年少见的新鲜事。又如2000年7月在下塔吉尔举办了第2届乌拉尔武器展览,政府非常重视,派副总理卡列巴洛夫出席开幕式。展览期间普京总统亲临现场参观,制造声势,扩大影响,以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

四、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严重不足。虽然近3年俄罗斯联邦预算支出中对基础科学和促进科技进步的拨款额逐年增加(1998年为62亿卢布、1999年为116.3亿卢布、2000年为167亿卢布),但是科技投入占联邦预算支出的比重却逐年下降(1998年占2.3%、1999年占2.02%、2000年仅占1.95%)。这与《关于科学与国家科技政策法》规定的4%,差距越来越大。科研经费问题严重制约着俄罗斯科技的发展,使得许多科研部门犹如嗷嗷待哺的婴儿。如被誉为"人造天宫"的"和平号"空间站,曾创下航天史上多个世界第一,但因经费问题1999年8月准备放弃,后来多方筹集资金,才得以维持。2000年6月派2名宇航员进驻,10月17日发射进步-43飞船,为宇航员运去了必需的材料、食品、氧气和水等。并利用货运飞船节省下的燃料成功地把"和平"号的轨道高度提升了15公里。但是终因经费不支于11月16日政府作出了坠毁"和平"号的决定。

<二>人才流失花样翻新。象前几年一样,俄罗斯"智力流失"仍很严重,目前"流失"的动向是趋于年轻化,人才的质量提高。西方为吸引俄罗斯的人才,利用其智力,不断变换手法。现在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驻俄机构发布招聘人才的广告,让俄罗斯专家使用国内的技术设备和自己的智慧,研究西方的课题。对于西方来说,使用俄罗斯这些廉价劳动力是十分合算的,既省心又省事。而对俄罗斯来说,这却带来了苦不堪言的后果,既搞乱了科技队伍,扰乱了人心,又殃及自身的科研工作。目前普京政府看到了"智力流失"的危害性,但受国力所限,所采取的措施不足以抑制"智力流失"的势头。

<三>体制变化令人不解。2000年5月"技术型"总理卡西亚诺夫任职后,即对俄政府进行改组,撤销了原科学和技术部,新成立了工业、科学和技术部,任命亚历山大·东杜科夫为部长。该部长对如何管理交给他的这个部心中无数。8月2日在该部组建后发表的第一次讲话中,仅谈到要把俄的军火市场推向西欧、美国、南非和澳大利亚,而对科技面临的问题则束手无策。这种体制的变化,能否起到加强科学技术的作用,广大科技人员表现出很大的疑惑与不解。一些学者担心俄罗斯会回到第一任科技部部长萨尔特科夫"科学多余论"的老路上去。据有关消息,工业、科学和技术部还有可能与经济和贸易部进行合并。

作者: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上一篇:信息科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音乐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