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编制工作调查研究

2022-12-22

第一篇:机构编制工作调查研究

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具体实践。丽水是欠发达地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起步晚,基础相对薄弱,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显得更为迫切。近年来,我们以贯彻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为重点,立足实际、克服困难,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挥行政中心在节约型机关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大力推动市直机关大院节能降耗措施的落实,扎实推进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一、市直公共机构用能现状及分析

为进一步掌握市级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状况,市机关事务局牵头对市级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调查内容主要为2008年1月至12月各单位的能源管理、主要用能设备配备、办公建筑和能耗状况。从调查情况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能源消耗指标较高

调查的市级公共机构中,2008年人均用电为2689.8千瓦时,人均用水143.9吨,单位建筑面积耗电量为54.06千瓦时/平方米,公务用车平均百公里油耗为13.1升。其中机关和事业系统人均用电为2649.5千瓦时,人均用水量89.8吨。

(二)能源消耗部门较为集中

调查统计显示,市级公共机构的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医院、学校和大型办公建筑(2万平方米以上)三类单位,由于工作人员多、用能设备多、建筑面积大,在市级公共机构当中上述三类单位的用电量占72%、用水量占85.9%。

(三)能源管理基础薄弱

调查的市级公共机构中,有42%的单位未实行车辆油耗定额控制,47%的单位未确定专人负责能耗管理,有45%的单位办公照明未全部使用节能灯具。市级公共机构点多面广,各单位的建筑类型和工作特点各有不同,用能设备种类繁多,能源消耗的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节能监督管理的难度也较大。

二、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

通过扎实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市级公共机构的节能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节能意识有了明显增强。据初步统计,2008年市级公共机构人均用水降低7.8%,单位面积电耗从67.3千瓦时/平方米降至54.06千瓦时/平方米。

(一)健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建立工作组织。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机关事务局局长为副组长,发改、建设、经贸等八个部门分管领导任成员的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机关事务局,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市级各机关单位也分别建立了节能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分管领导,为开展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明确工作职责。按照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管理职能,以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为解决由于行业特点带来的工作差异问题,卫生、教育等系统的公共机构节能分别归口其主管部门管理,便于工作开展。三是加强工作协调。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做到工作谋划共同研究、工作落实各负其责,形成了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具体的工作当中,积极加强与经贸、建设等部门的沟通联系。

(二)立足实际,制定长远规划。一是明确了工作目标。在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论证,制定了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5年规划,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二是明确了工作原则。强调节约高效和点面结合的原则,根据目前丽水市公共机构财力紧张的现状,大力倡导低成本、无成本节能,特别是避免高费用低效率的节能投入,在工作推进中做到面上统筹兼顾、点上示范带动。三是明确了工作措施。抓住意识节能、管理节能、技术节能三条主线,实行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的工作举措,充分挖掘节能降耗的潜力,提高工作成效。四是明确了监督管理重点。把办公建筑面积大、能耗水平高、用能设备多、节能管理基础差四类公共机构作为重点来抓,围绕水、电、燃油三项能耗重点和用能关键环节,强化源头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完善制度,规范节能管理。一是规范用能行为。先后制定了《市行政中心节能降耗管理规定》、《市级公共机构用能规范》等一系列规范性的制度,对用能设备的管理、办公设备的使用、节能产品的采购、公务用车管理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各公共机构也建立了相应的节能管理制度。二是落实节能管理制度。各市级公共机构落实了单位节能管理员,专门负责能源消耗状况的统计。实行了能源管理岗位责任制,各单位针对用能设备情况,设置了相应的能源管理岗位,为单位开展节能工作提供了人员保障。严格按照《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规定,实行能源消费状况报告制,于每年3月31日前报送上一年度的单位能源消费情况。实行日常监督检查制度,不定期对公共机构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节能要求的用能行为和用能设备要求及时整改,促进各项节能措施的落实。三是实行工作考评。制订了《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实行节能工作年度考核,避免节约和浪费一个样、重视和轻视一个样的情况,有效加强了日常用能管理。同时将节能工作列入行政中心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定期召开的行政中心各单位办公室主任会议上,对节能工作进行专门布置,进一步提高各单位对节能工作的认识。

(四)注重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宣传引导注重实效。以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为契机,通过各种形式向机关干部宣传节能法律法规和节能知识。在宣传活动中向市级机关干部职工发放了节能倡议书1000余份,印发《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宣传册1000余册,引导机关干部从细微入手、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节能习惯;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开展了《机关节能手册》电子书学习活动;以党员服务一条街活动为载体,通过发放节能手册、开展节能咨询,广泛进行节能宣传。今年四月市电视台还就我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进行了专门报道。二是示范引导点面结合。由于市级公共机构数量众多,且工作基础参差不齐,为确保工作的协调推进,在工作指导上坚持以点带面,注重示范引导,着力抓好市行政中心等较大规模办公建筑的节能工作,积极总结和推广有效的节能经验,同时加强对公共机构的具体工作指导,提高节能工作水平。通过加强管理和节能改造,2008年市行政中心用电剔除设备增容因素后,比2007年节省33.2万元,起到了较好的节能示范作用。

(五)突出重点,落实节能措施。一是加快节能产品推广应用。按照市政府制定的《丽水市节能降耗推进计划》要求,深入实施“绿色照明”工程,要求各公共机构优先采购中标企业提供的高效照明节能灯具,2008年市级公共机构共采购高效节能照明灯具近5000只,年可节约照明用电26万千瓦时。市行政中心根据物资采购需求,投入资金8万元,采购节能灯具、水具、继电器等节能功效产品1600件。二是开展用能设备的管理和改造。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空调室内温度控制的规定。通过日常督查等形式,督促公共机构加强照明系统、电热水器、电梯等设备的科学管理,既兼顾机关干部的工作需求,又实现节电节水。积极加强水电设备及管网的维护,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用能效率。2008年市级公共机构共开展照明线路、空调系统等改造20项。市行政中心通过照明线路改造、减少公共区域照明和加强路灯控制,实现月节电7500kwh。三是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加强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的节能设计和项目审查,2008新建公共建筑全面达到了节能50%的设计标准。积极推广建筑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在行政大楼实施了玻璃幕墙贴膜项目,增强办公建筑的隔热效果。积极争取建设部门的支持,申报审批了建筑能耗动态监测系统安装项目1个,争取项目资金15万元。四是加强公务车辆管理。以市级机关车队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公务车辆管理制度,推广单车油耗控制和核算制度,根据车辆型号和排量确定汽车百公里油耗定额,超出定额的油耗费用由驾驶员自行承担,低于定额的给予驾驶员一定比例的奖励,并列入驾驶员年度考核的内容,有效提高了驾驶员的节油积极性。通过该制度的施行,2008年市级机关车队节油7500升,在市级公共机构中实行油耗定额控制的单位达到78%,公务车辆的使用进一步得到规范。

三、实现公共机构节能突破的几点启示

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涉及单位多、覆盖面广,要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能耗指标,即到2012年,市级公共机构能耗降低20%。2009年,市级公共机构水、电消耗比2008年下降4%以上;公务用车百公里油耗比2008年下降1.5%以上,时间紧、任务重。市直机关的节能工作必须遵循长远规划、逐步推进,多管齐下、加强协调,点面结合、示范带动的原则,在具体工作中做到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全面部署与重点指导相结合,着力抓好能耗水平高、办公建筑面积大、用能设备多、节能管理基础差四类公共机构的节能管理监督,总结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推动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推广节能技术应用

推进“绿色照明工程”。市级公共机构办公区域照明逐步更换使用节能灯具,同时不断优化照明系统设计,改进电路控制方式。楼梯、卫生间等公共场所的照明,应安装节能技术较为成熟的延时开关或感应开关等装置,减少照明电耗。到2010年,市级公共机构办公照明节能灯具使用率力争达到100%。 推广节能水具应用。逐步更换公共机构办公区内的水龙头为节水水龙头,逐步淘汰不符合节能要求的水具,提高节能水具利用率。同时加强用水管道的日常维护,减少水源滴漏和长流水现象。

加快用能设备节能改造。逐步淘汰高能耗的空调、计算机、打印机等用电设备;对耗能量大的中央空调、电梯、锅炉、水泵等用能设备,在综合考虑费效比的基础上,进行变频、调速、无功补偿等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设备能效水平;尝试和推行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委托节能服务机构进行节能设计、融资、改造和管理,解决公共机构节能资金不足的问题。

加大新能源利用力度。鼓励具备条件的市级公共机构建立雨废水回收利用系统,减少城市自来水的用量。鼓励市级公共机构安装和建立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减少电力、燃油等二次能源消耗。

(二)抓好公共机构建筑节能

加强对市级公共机构办公建筑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节能设计,积极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在公共机构办公建筑中的应用。通过建筑项目的节能评估和审查,强化公共机构新建办公建筑的全过程监督。通过试点和示范推广,抓好既有办公建筑的节能改造,增强建筑墙体隔热效果,优化制冷供热系统。

(三)加强公务用车管理

严格公务用车配备,控制公务车辆编制和规模,优先选购节能环保型车辆。规范用车制度,加强出车管理。建立公务用车动态管理制度,对车辆采购、检测维修、报废更新、能耗状况进行动态管理。加强车辆用油的管理,推行单车百公里油耗统计和单车费用核算制度,掌握和控制车辆的费用支出。

(四)加强公共机构节能采购管理

发挥政府采购制度政策导向作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强制采购或者优先采购的规定,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促进节能产品的应用推广。对空调、计算机、打印机、显示器、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和照明产品、用水器具,由同等优先采购改为强制采购高效节能节水环保产品。

(五)抓好日常节能措施的落实

市级公共机构要落实好《公共机构节能条例》规定的各项节能措施,尽量减少打印机、计算机等办公用电设备的待机能耗,及时关闭设备和切断电源。根据作息时间和工作需要,合理设置空调、电梯、热水器等水电设备的运行数量和时间。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空调室内温度控制的规定,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改进空调运行管理。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使用高效节能照明灯具,严格控制建筑物外部泛光照明以及外部装饰用照明。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机关事务局局长 郑栋

第二篇: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安排会议纪要

根据集团生产处申请,张小国副书记批示,2015年12月4日下午,由公司总经理助理孔祥征主持在集团206会议室召开了“冶炼废气重金属污染深度治理项目”、“含锌铜渣料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两个项目可研编制协调会。设计院院长李卫锋及集团公司生产处、科技处、设计院、股份公司财务部、项目部等单位人员参加了会议。现将会议纪要如下:

一、“冶炼废气重金属污染深度治理项目”、“含锌铜渣料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两个项目因申报2015年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需要做可行性研究报告递交市环保局,12月25日前完成。

二、由科技处组织,成立可研编制小组,设计院负责具体牵头编制,科技处组织协调。

三、设计院负责2天内收集编制基础资料,制定出初步编写时间节点计划。科技处根据需要再组织协调会讨论,讨论后设计院编制出具体时间节点计划,小组成员严格按计划实施。

四、各小组成员职责分工:

1)设计院成员负责主笔进行可研编写,要求项目部及各相关单位提供各类资料,制定时间节点计划,并按节点实施,按规定时间拿出可研终稿交生产处。

2)科技处成员负责提供两个项目的原项目建议书、可研编制模板等,协调编写有关事宜,组织编写协调会及阶段内容评审会等。

3)生产处成员负责提出资金申请相关的具体编制要求、两个项目环评报告书等内容,并对编写内容进行审核把关。

4)股份项目部成员密切配合编制,并根据设计院要求编制、提供所需的详细项目资料。 5)股份财务部成员负责可研财务经济篇章的编制。

五、各小组成员务必密切配合设计院,随叫随到,集中精力保质保量,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编制工作。

六、设计院因可研编制发生的差旅费、资料印刷装订费等费用,可单独申请,专项预算列支。

七、编制小组人员名单:

1)冶炼废气重金属污染深度治理项目:

设计院牵头人:徐诗艳,组员:王海波、尹冬琳、张红艳、李 勇、冯斐斐

2)含锌铜渣料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设计院牵头人:赵朝军,组员:王海波、尹冬琳、张红艳、王立运、冯斐斐

八、编制成员所在单位负责人要保证各成员专职从事编写工作,为各成员提一定的便利条件。

九、项目部、生产处的成员,要放下手头其它工作,抽出来专职配合编写,并务必服从设计院的集中办公等安排。

集团项管办 2015.12.05 与会人员:

孔祥征 李卫锋 冯斐斐

赵朝军

徐诗艳

尹冬琳

郑为群

王文胜

本纪要发到:

张小国、赵乐中、李卫锋、王拥军、孔祥征、翟居付、卢

笛、李向前、张帅宇、夏胜文,以及集团公司生产处、科技处、设计院、股份公司财务部、项目部相关人员

第三篇:黄海水产研究所2009年公开招聘编制外工作人员公告

为满足我所科研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编制外用工管理规定(试行)》有关要求,我所决定公开招聘编制外工作人员,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招聘条件

1、符合国家和山东省、青岛市政府规定的从业条件

2、品德端正、作风正派,无违法犯罪或其他不良记录

3、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具备履行岗位职责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4、具备招聘岗位要求的相关条件

二、招聘岗位

详见《黄海水产研究所2009年公开招聘编制外工作人员岗位信息》

三、招聘程序

应聘者与各招聘部门联系,提交个人简历、学历学位证书、身份证、工人技术等级证书及其他证明材料;由各用工部门组织成立招聘小组,通过考试或考核等形式择优确定人选。

四、有关说明

1、经审批同意聘用的人员,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2、报名截止时间2009年8月31日。

二OO九年八月十三日

黄海水产研究所2009年公开招聘编制外工作人员岗位信息

第四篇: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调查与思考

为切实掌握全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基本情况,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工作,从下半年起,该市编办会同市人事局、法制局、财政局、劳动局等部门一起,通过重点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及填报统计表等形式,对全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主要情况如下。

一、全市事业单位运行发展总体呈现良性态势

(一)事业单位

机构编制人员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近年来,该市坚持从严从紧控制事业单位机构编制,通过健全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政策、规范管理程序、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等一系列措施,基本建立起了科学的机构编制管理秩序,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是事业单位机构总量得到较好控制。严格执行省、市编办提出的“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的要求,控制事业单位的机构和编制。近年来,该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通过对49家经营性服务类事业单位实行改制转企、22个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以及对教育、农业、国土系统中职能相近、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进行资源整合等措施,使得事业单位的机构数已连续多年出现负增长,从的673个减少到目前的548个。

二是事业单位编制数量得到较好利用。坚持严控总量。始终执行“统一承办,一支笔审批,一个文件下达”的“三个一”规定。凡涉及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等机构编制事宜,严格按审批权限执行,各部门先报请机构编制部门,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提请市编委会集体审定或经过编委会提请市委、市政府审批,严格控制事业单位的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坚持收回精减。在至的全市经营性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收回事业编制2247名;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过程中,以核定的总编制为基数,乡镇事业编制总数由原来的1724名减至1342名,减少382名,精简22.1%;乡镇畜牧兽医改革中,乡镇畜牧兽医站编制由359名减少到194名,精减事业编制165名。坚持调整存量。在严格控制事业单位的编制总额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事业单位职能职责调整情况,及时合理地调整事业单位的编制,优化资源配置,做到“编尽其用”。

三是事业单位实有人员数量逐年递减。通过事业单位改制和改革,近几年来事业单位人员得到较大幅度的精减:至的经营性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精减1716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事业单位分流210人。坚持从严从紧控制事业单位进人,从起该市事业单位实行“凡进必考”的进人政策,严把人员的“入口关”;特别是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按照上级要求乡镇事业单位人员都已精简到位,人员基本上实行只出不进的政策,确因工作需要人员可在各乡镇事业单位之间实行调剂;市属事业单位除接收安置军转干部等政策性增人以及引进必要专业性人才,对人员的绝对增加也实行了严格的控制,至今,该市事业单位人员已连续六年保持了负增长。

(二)事业单位人员待遇稳步提高

近几年,该市通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了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关系,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水平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一是从人员经费上对全市事业单位的发展给予了保障。目前该市事业单位财政全额预算人员占67%,财政差额补贴人员27%,自收自支人员占6%。全额人员的工资是由市财政全额保障的,差额人员的工资该市一般是按每人1元/年的标准发放的(卫生系统除外),市财政负担的比例达到94%。特别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乡镇事业站所人员都按规定缴纳了养老、医疗保险,补助标准由原来的每人4000元/年提高到每人1元/年。

二是改革了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结构。,根据上级要求,对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进行了改革,提高了标准;,对事业单位每人每月增加了300元的绩效工资总额,由单位考核发放,进一步调动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是实施了学校教师的绩效工资。在省政府出台《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意见》后,该市有关部门积极研究,拟定方案,想方设法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筹集资金,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老师的工资待遇,目前这项工作已实施到位。

(三)事业单位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

经过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乡镇事业单位直接服务“三农”作用明显加强。乡镇管理的事业单位由原来9个减少为6个,为了加强国土、水利、畜牧兽医、广电等事业单位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根据上级要求,将乡镇国土资源所、水利站、兽医站、广电站全部上划到市主管部门垂直管理;既加强了事业站所综合执法力度,也改变了长期以来事业站所多、线长、人员散的被动局面。

(四)事业单位自我发展意识不断强化

通过尝试转变经费管理形式,转换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促进了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前几年的对乡镇卫生院实施改革,推行“两权分离”,即经营权和所有权分

离;对有线电视台、乡镇广电站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经营性服务类事业单位实行了改制转企,推向市场,增强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了自身发展意识。

二、存在问题

(一)部分事业单位主体地位不能完全独立。主要存在:少数主管部门将事业单位等同机关内设股室对待,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各股室工作人员一起办公,与机

关股室工作人员享受着同等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相当于机关的股(室)长,其它单位将事业单位视同机关的办事机构。有的事业单位有独立帐户,但是财务上没有什么财务自主权,少数主管部门以财务统一管理和“一支笔”审批为要求,实行财权的绝对控制。

(二)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存在被借和借人现象。部分事业单位人员长期被主管部门借用。为解决人手不足问题,少数主管部门长期借用所属事业单位人员到机关帮助工作。事业单位为维持本单位工作正常运转,只好雇佣部分临时人员来完成工作。

(三)部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缺少收费运转困难。8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取消和停止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的通知》(苏政发78号),决定取消和停止5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2项政府性基金项目、规范调整62项行政事业性收项项目,自9月1日起执行。这对该市部分依靠政策性收费生存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影响很大,不少事业单位举步维艰。

三、对策及建议

(一)改革管理模式,进一步巩固加强事业单位法人主体地位

一是要政事分开。要真正将事业单位从行政主管部门剥离出来,科学界定各自职能,应该由行政机关履行的职责,不能擅自委托事业单位承担;应该由事业单位承担的工作职责,不能变相行政化,做到还事于事,实现事业单位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

二是要简政放权。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不再大包大揽,由微观具体事务管理逐步转向宏观综合管理,从过去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转移到运用法律、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上来;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责主要是政策引导,管好领导班子(或只管法定代表人),监管国有资产,并切实采取措施,保障事业单位的独立运作权,使其能够自主决定本单位的发展规划,独立开展活动,并承担民事权利义务,让事业单位离开主管部门的襁褓,进入社会,走向市场,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使其从党政机关的附属物转变为社会发展主体。

三是要严格《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制度。事业单位走向社会,进入市场,只要持有法人证书这一通行证,就可以以法人的名义开展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任何单位或部门不得以任何籍口刁难事业单位开展工作,充分保证事业单位法人在社会经济大潮中的地位。

四是要规范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赋予事业单位法人经济自主权。按照统一性、完整性、效率性、公开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综合管理体制和严格的财经审批制度,实行专户管理。由财政、审计监督、主管部门定期对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防止以任何名义乱收费或超标准收费;同时,加大对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真正做到专款专用。

(二)实行定岗定员,下大力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一是建立人员定编定岗信息库,并随时对其进行更新。各事业单位应按规定及时、如实申报本单位机构、编制、职数、实有人员信息,正确使用《机构编制管理证》,认真落实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各项规定和措施,各单位信息库中人员的岗位要与实际工作岗位一致,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抽调、借用或混用。

二是从严控制事业单位借用工作人员。对确因工作需要借用人员的,必须要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加强管理,从严控制。要严格借用条件。只有符合因承担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因开展短期性、突击性工作,单位在编在岗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等原因外出三个月以上,或者是空编较多等三种情况之一的,事业单位才可以临时借用人员帮助工作。但借用人员必须为事业单位正式在编人员,且政治可靠,诚实可信,能够胜任借用期间承担的具体工作。不得借用试用期未满的人员及非事业性质编制人员。要严格借用手续。必须要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对因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需要借用的人员,要经主管部门和市分管负责人同意,由市组织人事部门发借调通知;其余情况须由借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说明理由和借用时间,经市组织人事部门研究同意后,办理借用手续并备案。要严格借用管理。在借用期限上,除按照完成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的整体工作进度外,其余一般不得超过3个月。如要延长借用时间,必须要办理借用延期审批手续,但最长不得超过1年。在人员管理上,借用人员的日常管理、考核,由借用单位负责,其人事、工资关系仍保留在原单位。借用期满后,借用人员应及时返回原单位,借用单位也应及时向借用人员原单位书面反馈其工作表现的评价意见。各单位若出现擅自借用人员的情形将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被借用人员在年度考核时,不得确定考核等次。

三是建立混岗滥借人员约束机制,定期对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编制、组织、人事、财政、劳动“五位一体”的综合约束机制,以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发的《机构编制管理证》为依据,对长期被抽借到其它部门帮忙的人员,可采取核减其原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财政经费的制约手段,确保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数和领导职数、财政供养数相对应,对私自借用临时人员不申报的,市编办将冻结其单位的机构编制、不再办理该单位人员入编手续,组织人事部门不予录用、聘用、调配人员、审批人员工资,财政局不予核拨经费,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不予办理社会保险手续,银行不得开设账户,直到纠正为止。

(三)实行动态管理,规范事业编制配备。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事业单位的职责、工作量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部分单位原定的人员编制、经费形式等已不适应当前的工作需要。因此,作为机构编制部门,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职能的调整情况,对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适时地进行调整和优化,对职能增强的单位或新增设的单位要相应地增加编制,对职能弱化的单位要相应地减少编制。通过编制的封存和再调整,以达到合理设置机构,科学调配职能,完善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的目的。要尽快出台事业单位编制配备具体规定,合理界定各类事业单位编制配备的具体标准,做到科学核定事业单位编制,充分发挥事业编制的使用效率。进一步理顺编制配备上存在的同一事业单位使用不同性质编制的问题,编制性质必须和机构性质相对应。即:全额、差额、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分别只允许使用全额、差额、自收自支事业编制和人员,保持同一性质的事业单位编制人员配备的单一性和统一性,便于机构、编制和人员的规范管理。

(四)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要求,在对全市现有事业单位职能和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将事业单位分为管理类、执法类、公益类、服务类四大类型,分别实施改革。

一是对管理类和执法类事业单位,按照“清理、归并、精简、规范”的要求进行改革。坚持政事分开,对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能够收归相关政府部门的要予以收回;实施依法行政,凡明确继续承担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都要依法取得行政许可,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履行执法职能;同时从公正执法的角度考虑,这部分单位的经费应逐步过渡成财政全额拨款,使它们能够正确履行职能,公正执法,并取得合法合理的罚没收入;在财务管理上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

二是对公益类事业单位,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改革思路,重新优化调整布局。对部分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有一定创收能力的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适当给予财政补助,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经费自理过渡;对创收能力弱,经济不能自力承担的纯公益性服务的事业单位,要强化政府投入,严格按核定人员编制安排“人头”经费,并根据专项任务和建设项目需要安排专项资金,以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在部分行业和领域,引进民间资本举办社会事业,实现事业单位投资多元化:按照“提高中间,放开两头”的原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稳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广泛吸纳民资外资兴办各类学校。

三是对服务类事业单位,继续加大转企改制的推进力度,财政不再支持或补贴,要积极引导其向企业或中介组织过渡,待条件成熟后,将其退出事业单位序列,转为企业或中介组织。对职能弱化的事业单位,可分别采取清退、清算、整合等不同途径予以处理。

四是对一些规模小而且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可实行资源整合,这样不仅将有限的人财物集中起来,提高办事效率,而且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发挥整体效益的工作格局。

(五)改革财政补助体制和分配方式,确立“花钱办事”体制。对部分事业单位采取“花钱买服务”等创新型工作机制,通过合同管理、以量定事等方式,建立“以钱养事”的新型公益事业服务体系,从体制上实现由“花钱养人”向“拿钱办事”的转变。可初步确定对部分事业单位先采取“花钱办事”管理体制试点,以后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实施范围,逐步推开。

第五篇:生产计划编制研究

摘要:主生产计划核心是保证生产计划与规定的需求和所使用的资源取得一致,在计划管理中起着龙头作用。编制主生产计划时,须遵循最少项目、适当稳定和以需定产等原则,在程序上强调严格性,在方法上注意科学性。编制完成后,还要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以提高计划的效益。总之,编制主生产计划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过程的平衡性很重要,结果的效益性也不容忽视。 关键词:主生产计划;编制;执行;控制

一份好的主生产计划是企业顺利完成生产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作业有序实施的决定因素。编制主生产计划,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综合反映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但在实践中,企业管理者们对主生产计划的概念、编制的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存在许多不足。对企业主生产计划编制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概念、作用和编制原则

(一)概念

主生产计划是确定每一具体的最终产品在每一具体时间段内生产数量的计划,其本质是保证生产计划与规定的需求和所使用的资源取得一致。主生产计划是企业生产管理的起点,是将企业战略转化为生产作业和采购作业等微观计划的工具,是将订单转换为生产制造部门任务的来源。

(二)作用

主生产计划在计划管理中起“龙头”模块作用,决定了后续所有计划的目标,是企业建立正常生产和管理秩序的重要手段。

1.物料需求计划和采购的依据。主生产计划将企业管理层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与日程计划连在一起,通过订货、采购、委托加工、协作等形式保证生产物料供应,并且始终贯彻财务成本控制的观念。

2.日常生产活动的依据。主生产计划是联系产、供、销、储、运与人、财、物等日常生产工作的纽带,可以使各环节有组织地、有系统地运行。

(三)主生产计划编制的原则

企业要使主生产计划能够指导和协调生产活动,在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就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具体如下:

1.最少项目原则。即用最少的项目安排主生产计划。项目过多,会使预测和管理变得困难,分散企业的生产能力,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2.轻重缓急原则。

(1)先重要合同,后一般合同。客户个性化方面的要求,是具有特殊性的合同,要放到最后生产,避免为其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其它产品无法正常完成。 (2)按交货期先后编制,得出合同排序表。

(3)优先保证已有的订货合同的要求。

(4)优先安排延期罚款多的订单。

(5)优先安排生产周期长、工序多、工艺复杂的订货。

(6)优先安排原材料价值和产值高的订货。

3.以需定产、以产促销原则。企业既要以销定产,又要以产促销。也就是说,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特长,充分发挥企业人才、技术和管理资源的优势,开发和生产具有一定特色的优质产品,指导顾客的需求方向。

4.合理利用生产能力原则。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一定的资源投入所能获得的最大产出量,代表着企业内部的生产能力。生产能力是编制主生产计划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5.经验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目前企业编制主生产计划多采用经验方法,简单易行,修改方便,适合小企业,但难以满足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科学性要求企业在编制主生产计划时,必须从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调查研究,资料和数据准确,需求量和需求时间详实,规定指标可行并能落实到位。

6.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定性分析主要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市场情况、资源供应情况,以及税收、价格和信贷等方面的政策;定量分析则通过量本利分析、线性规划等方法,优化生产指标。

7.应变原则。任何计划都只是预测性的。主生产计划必须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生产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和顾客要求。

二、编制依据和程序

(一)编制依据

主生产计划的目的是通过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对生产的需求,编制时必须多方面加以考量。具体包括企业长远发展规划、长期经济协议、上期计划执行总结、计划生产能力、当前生产规格、部门因素和时 间因素等。

(二)编制程序

主生产计划是实现生产作业连续性、协调性、均衡性和经济性的重要保证。编制主生产计划程序如下:

1.计算需求量。将竞争者行为、销售预测、客户订单、当前生产能力、品种定额资料、成本与售价以及运作策略和目标等因素综合加以考虑,考虑到不同型号、规格的适当组合,计算需求量。

2.准备产品资料。这些资料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反映企业外部环境和需求一类反映企业内部条件和生产运营条件。同时,产品需求亦是生产进度安排的主要依据。

3.制定主生产计划。对生产进度进行详细的安排,明确各生产批次及各工程的投产日、每日产量及完工日。通过月份生产计划来进行调整,月份计划就是从长期到短期,从概括到具体,实现组织供需平衡。

4.协调和统筹安排,初步提出主生产计划指标。包括产量指标的优选和确定质量指标的确定、生产进度的合理安排。

5.通过综合平衡确定主生产计划指标。平衡要以全面性、连续性和科学性为基础。主生产计划的核心是确保生产系统的各阶段、各环节、各工序之间紧密衔接,保证作业平衡,确保生产组织合理而高效。计划指标的确定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变动因素较多,必须从人财物、产供销各方面进行平衡。综合平衡是制定生产计划的重要工作环节,具体要求包括以下方面: (1)计划产品的工艺过程与企业设备的性能相一致。

(2)计划产品的质量与企业设备的能力相一致,生产进度安排均匀,设备负荷均衡。

(3)生产指标与生产能力之间平衡,测算企业设备、生产面积对生产任务的保证程度。

(4)生产任务与劳动力之间平衡,测算劳动力的工种、数量以检查劳动生产率水平与生产任务是否适应。

(5)生产任务与物资供应之间平衡,测算主要原材料、动力、工具、外协件对生产任务的保证程度及生产任务同材料消耗水平的适应程度。

(6)生产任务与生产技术准备平衡,测算产品试制、工艺准备、设备维修、技术措施等生产任务适应和衔接程度。

(7)对产品品种、产量、质量、成本、消耗、利润、资金占用和流动资金等各项经济指标进行综合比较,发现生产指标存在的不足和困难,从而及时提出措施加以解决,保证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8)以生产指标为中心,保证生产计划与生产能力及其它投入资源平衡,确定企业内部生产的可能性和潜在能力。

(9)通过综合平衡,对计划做适当调整,最终确定各项生产指标,将需要同可能结合起来,将初步提出的生产计划指标同各方面的条件进行平衡,使生产任务得到落实。

6.下达主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的编制是一个多次计算、反复协商的过程。通过主生产计划运算以及细能力平衡评估后,批准和下达主生产计划。

三、编制方法

主生产计划的编制是一个反复试算的过程,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标准计划法

主要适用于大量流水生产和稳定成批生产类型的班组。在大量流水生产中,流水线上每天的生产任务,车间下达的月、旬(周)生产作业计划已有明确规定,并编制成标准计划,可重复使用,不需要编制班组的工作计划。

(二)定期计划法

主要适用于生产任务不稳定的大量生产和成批生产的班组。这种类型的班组,由于生产任务经常变动,不能使用标准计划法,而应采用定期计划法,每隔一定时间(月、旬或周)规定一次工程内容的工序作业进度或零件的工序加工进度和设备的负荷进度。所隔时间长短,取决于生产稳定程度、复杂程度和施工内容各个环节的衔接配合程度。品种多、施工内容复杂、影响生产因素多,间隔时间宜短些,可每旬分配一次任务;反之,则间隔时间宜稍长一些,可每月分配一次任务。

(三)临时派工法

根据生产任务、生产准备情况及各环节的负荷情况,随时把生产任务下达给各个工作地。适用于生产施工或服务工作任务杂而乱,而且极不稳定的单件零星生产类型的班组。因为这种类型的班组,工作地负担的作业种类很多,其工作对象、内容不易固定,编制较长时间(月、旬)的计划进度,很难符合实际,工作量也很大,故以根据实际情况临时派工为宜。

(四)看板生产法

这是一种传达生产指令、反馈执行情况、合理组织生产的科学方法。“板”是一种传达信息的媒介物,有卡片、图表等多种形式,在颜色、悬挂和张贴方法、更换方法上灵活多样。其目的是通过看板,使生产者对自己所接受的任务和完成情况一目了然。“板”中内容可以根据班组需要决定,一般包括品种、产量、工艺内容、生产时间、生产作业方法、运送量、运送时间、运送方式、存放地点等。看板管理的作用,一是使任务执行人得到明确的指令,保证各现场作业岗位互相牵制、同步运行,使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实现准时领料、准时生产、准时送出;二是便于管理者及时从看板上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管理上应当注意的薄弱环节,及时分析研究并妥善处理。因此,看板上面的数据是动态的,有活力的。

(五)滚动计划法

近年来,滚动式计划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在每次制定计划时,根据计划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将原计划期循序向前期推进一段时间的灵活而有弹性的计划编制方法。滚动法既满足了确保交货期与生产量,又能根据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地调整计划,可以对订单的追加和变更做出快速的反应。虽然可以实行近细远粗的原则,但预测计划的指标和措施都应该比较具体,修订计划时调整的幅度一般情况下也不宜过大,确定执行计划和预测计划的数据都应该比较充分,各个计划期之间更应该注意衔接和平衡。

(六)网络分析法

网络计划技术是一种科学的计划管理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以网络图的形式,反映组成工程项目的各项活动(工序)的先后顺序及相互关系,并通过相应计算,找出影响全局的关键活动和关键线路,以便对工程项目进行统筹安排,使其在工期、成本、资源利用等方面达到预期目标。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要,采用网络分析法对关键环节进行系统分析,并严格控制,是组织生产的最佳方法和有效途径。

(七)“冻结”法

主生产计划是所有部件、零件等物料需求计划的基础。改变主生产计划,尤其是对已开始执行、但尚未完成的主生产计划进行修改时,将会引起一系列计划的改变以及成本的增加。为此,许多企业采取的做法是,设定一个时间段,使主生产计划在该期间内不变或轻易不得变动。也就是说,使主生产计划相对稳定化,有一个“冻结”期。“冻结”的方法可有多种,它们代表不同的“冻结”程度。一种方法是规定“需求冻结期”,可以包括从本周开始的若干个单位计划期,在该期间内,没有管理决策层的特殊授权,不得随意修改主生产计划。例如,将主生产计划设定为两周。在该期间内,没有特殊授权,计划人员和电脑(预先装好的程序)均不能随意改变主生产计划。另一种方法是规定“计划冻结期”。计划冻结期通常比需求冻结期要长,在该期间内,电脑没有自主改变主生产计划的程序和授权,但计划人员可以在两个冻结期的差额时间段内根据情况对主生产计划作必要的修改。在这两个期间之外,可以进行更自由的修改。例如,让电脑根据预先制定好的原则自行调整主生产计划。两种方法的差别实质是对主生产计划的修改程度不同。以上几种方法,不一定要单纯采用哪一种方法,应用时可以综合考虑。企业动态发展过程可以为线性、离散、跳跃、非线性、非平衡涨落等情势,环境场中的转变要素具有熵变、渐变、突变、随机、模糊、动态、复杂性等特征。应用的理论诸如运筹学、统计学、相似性理论、模拟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成就,日益成为先进实用的计划方法。事实上,目前的动态方法多用于处理外部的不确定性,而静态方法多用于解决企业体系内部的不确定性。企业要想谋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做法。

四、执行与控制

在现代生产企业中,各项生产活动分工很细,没有科学、规范的生产计划,整个生产活动很难协调进行。为了确保各环节能够正常运作,确保数据准确性、及时性、一致性、有效性,必须建立严格的管控制度,并加强项目组织的执行力度。主生产计划的有效控制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均衡、连续、稳定运行的关键是企业生产活动平滑进行的重要条件。主生产计划的统计与分析,属于生产的事后总结提高阶段,要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及失败的原因,为下一步的计划拟定提供改进的依据。企业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各部门、各生产环节之间会经常出现新的情况、新的矛盾,即经常会打破原来建立起来的相对平衡。如果生产中出现了问题,如设备故障、人员操作、产品设计或工艺设计和产品质量等问题,会造成生产过程的停顿、生产进度的延迟等后果,这些问题必须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生产管理和调度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权威性依据就是主生产计划,应该在依据、完成主生产计划的条件下,对生产作业进行调整。主生产计划把企业规划同日常的生产作业计划关联起来,为日常作业的管理提供一个“控制把手”,驱动了一体化的生产计划与库存控制系统的运作。主生产计划是企业管理者控制之下最重要的一组计划数据,基于此,企业管理者对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就有了控制、评价的依据。

五、结束语

主生产计划是生产体系中的主控计划,上下贯通、左右协调、集中统一的生产计划。纵向,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它将企业的主需求计划分解为具体的执行计划;启下,它是物料需求计划的驱动器。横向,它起着沟通产销的作用:它在产供销之间,把销售订单与预测转换为生产任务,同时又把生产计划与库存转换为可签订单,使生产计划和资源需求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同步,达到供需平衡。

参考文献:

[1]徐盛华,陈子慧.现代企业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陈志祥,陈荣秋,马士华.面向SCM 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总体模型[J].高技术通讯,2000,(10)

上一篇:经典英文电影片段对白下一篇: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