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构概况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在跨县(区)灌区的工程项目中,如果同时包含有灌区专管机构直接管理的工程和每个县区的工程时,怎样组建项目法人才能明晰真正责任主体,理顺地方配套资金的筹集关系,充分调动县区建设的积极性,又符合项目法人组建的法律法规。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应该组建二级项目法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机构概况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业机构概况研究管理论文 篇1:

辽宁智慧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在分析国内外智慧农业发展应用概况的基础上,根据辽宁省智慧农业的构建和推广应用情况,探索提升智慧农业发展速度和服务质量的路径,为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监管和服务领域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字:智慧农业;辽宁;对策;信息化;互联网

当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智慧农业成为农业领域的发展模式和必然趋势,在推动农业进步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国内外智慧农业发展应用概况的基础上,根据辽宁省智慧农业的构建和推广应用情况,探索提升智慧农业发展速度和服务质量的路径,为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监管和服务领域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提供参考和建议。

1 智慧农业概述

智慧农业的概念基于现代农业,是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后所形成的、由信息流驱动的感知、加工、应用和控制的闭环系统。它是辅助管理决策和经营模式的智慧化应用,体现了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当前,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区块链、AI、VR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内涵不断发展。随着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智慧农业正逐渐辐射生产、流通、管理、消费等全过程。

2 国内外智慧农业发展概况

2.1 国外

20世纪8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精确农业”的概念,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成为“精确农业”发展最好的国家,为“智慧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随后,物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美国中西部的玉米、大豆、甜菜等农作物种植,起到了增加产量、降低成本、节约人力等作用。以色列通过创新智慧农业使沙漠变成农业传奇,设施农业尤其是节水农业居世界第一位。同时依靠全自动化的农业管理模式,改变了粮食、蔬菜、水果长期依靠进口的困境。日本通过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应用大数据优化农业生产管理,利用机器人结合AI应对老龄化和劳动短缺的问题。荷兰以发达的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为基础,集约化生产高附加值的温室作物和园艺作物,并拥有完整的智慧农业生产体系,其智慧农业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2 国内

福建省的“智慧农业云131”项目以“农业大数据资源中心”为数据集聚地,实现各系统的互联互通与开放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经营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三大应用和“农业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促使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

浙江省实施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时,重点打造一个数据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搭建智慧农业云平台,然后以云平台为基础开发应用N多个子系统。在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方面,建立以农业产业统计、农村经营管理等数据为主的数据资源目录,按区域、时间、指标等进行多维度查询、统计、分析和图形化展示,以食用菌等单品大数据分析为试点,全面掌控浙江省农业行业的发展趋势。

北京市积极落实国家《“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方案》等文件,依托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选择10家综合条件较好的示范农场重点开展“互联网+农场”智能技术的应用,同时实施生猪全产业链大数据试点。依托“百分点大数据公司”搭建北京市生猪大数据平台,制定生猪养殖、市场流通、消费方面的数据采集技术规范,保障数据采集准确、及时、规范。开发百蔬园虚拟现实体验系统,完成科技、历史、文化、养生4大类15个体验单元的体验开发。

3 辽宁省智慧农业的构建和发展概况

多年来,辽宁省十分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但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理念已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智慧农业是对农业信息化的升级、补充和完善,是农业生产、经营、监管和服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

3.1 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

自2016年以来,辽宁省先后向国家申请电信业务试点光纤改造项目,完成全省11个城市3775个行政村的光纤升级改造工作,其中包括501个贫困村。在2019年底,全省所有11 520个行政村实现光纤接入,并具有1200万以上的宽带接入服务能力。光纤改造为农民提供了信息和通讯便利,也为智慧农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网络基础设施支持。

3.2 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自2014年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启动以来,辽宁省在市县农业部门和网络运营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于2018年底依靠农村超市建设9 800个益农信息服务社,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86%以上。对农村商超加挂益农信息服务社的牌匾,安装50英寸触摸屏计算机、ABC POS机(或壁挂式转账机)和其他服务设施,并植入移动电话、电信、保险和其他代理服务,使广大农民真正体验“互联网+农村”带來的便利和快捷。益农信息社已逐渐成为农村信息流通中心、便捷服务点和电子商务集聚地,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3.3 升级12316金农热线服务平台

随着网络、通信、视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可视化服务化项目的立项与实施,不断完善12316省级平台功能体系,打造融语音、视频、短信等功能为一体的云平台。依托全省农业信息体系队伍,12316向市、县、乡、村四级延伸,使全省各级话务坐席达到183个,农业专家达到325人,年均话务总量达到60万人次。当前,全省已建立一支服务规范、专业和高效的热线队伍,为农业农村提供综合性的信息服务。

3.4 强化“互联网+生产技术”

按照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省农业农村厅制定《辽宁省设施农业发展规划(2018—2022)》,积极引导和扶持社会工商资本参与高标准设施农业开发。鼓励规模小区棚室配套自动卷帘机、微(滴、喷)灌设施和机械放风设备等,并利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实现温室环境和水肥一体化等自动控制,推动设施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另外,在畜牧业生产中,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展实时监测、自动饲喂和废弃物自动回收等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与畜牧业结合,通过配备电子识别、精准上料和自动饮水设备,建设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和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3.5 开展“互联网+新农民培训”

发展“互联网+农业”需要懂网络、用网络的新农民积极参与。为此,结合农业农村部的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启动农民手机应用的“星火燎原”计划,以农民生产生活信息需求为导向,依托互联网和智能手机,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帮助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智能手机,让手机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和创业创新的好帮手。2017—2019年,在全省14个市开展18场农民手机技能应用培训,累计培训星火种子超过2 000人,培养出1 400多位手机达人。

3.6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农业品牌建设是全省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农业品牌覆盖率和品牌价值持续增加。目前,辽宁省有名牌农产品218种,特产镇10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90个,绿色食品企业491家,绿色食品标签产品1 066个,有机农产品企业28家、产品88个。

近2 a来,以打造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为重点,围绕北镇葡萄、大连大樱桃、鞍山南果梨等特色农产品,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传播活动。其中,北镇葡萄全年共搭建6条品牌传播途径,开展5次大型品牌传播活动,众多媒体特别是网络新媒体增加宣传力度,使葡萄在京东、淘宝、天猫等平台热销。

3.7 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

辽宁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辽宁省“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开展深化农商协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工作的通知》,为全省的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政策和组织保障。辽宁省农业电商起步较晚,但与当地农业品牌优势结合后发展迅速,商家数量和销售量大幅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省农村网络销售额超过390亿元。农产品电子商务以阿里巴巴的农村淘宝、京东、苏宁的农产品网上销售为代表,盘锦河蟹、大米,大连海参、樱桃,鞍山的南果梨,东港草莓,北镇葡萄是网络销售的知名品牌。

4 辽宁省智慧农业提升路径

4.1 夯实乡村数字化基础

建设覆盖全省农村速度快、服务便捷的基础通信网络,增强农村光宽带网接入能力。持续实施移动网络普遍服务补偿试点工作,逐步完成移动网络在全省乡村的升级改造,实现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升级。做好网络安全工作,推进智慧气象为农业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的工程进程,增强农业生产精准监测预警能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打造生产、运输、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农村流通服务体系。

4.2 提高农业数字化水平

开发适应农业、农村和农民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和APP,增强信息终端的供应能力。积极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使农村充分应用智能传感器、卫星导航、遥感、空间地理信息等系统中的基础信息数据,促进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

建设省智慧农业中心,加强全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建设,布署和建立农产品溯源机制,发展智能设施农业;组织实施“互联网+高质量农产品行动”,开发和推广农业智能设备,寻求智能农业突破性发展。依托区域资源优势,规范有序地发展乡村共享经济,促进休闲娱乐、保健养生、创意民宿、特色城镇等新兴产业发展。

4.3 推进智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新农民和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促进产学研合作,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农技公司和农村新型生产经营实体加强数字化合作,建立面向农民的网络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开展互联网创业培训,加快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在农业领域创业。推进实施智慧农业发展的五大中心建设:一是新技术合作研究开放中心,主要吸引各方面专家和创业者驻场研究,与多家高科技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二是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注重挖掘各类农业数据资源,整合改革后分散的農业数据资源。三是名优农产品电商平台(O2O)展销中心,作为全省名优特新品牌农产品集中线上线下展示展销基地,打造品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四是12316与“农+”两大体系服务中心,一端建立基于互联网12316服务总部,构建省市县乡四级平台体系;另一端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农+”服务总部,打造下一代可视化的人工智能服务系统。五是双新双创基地(创客空间)服务中心,组织“双新双创”联合会,开发新农民、新品牌动态互动数据库,组织全省在乡、返乡农民和大学毕业生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活动,构建省级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 汪浩,朱长宁,谢加封,等.智慧农业实现途径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7,34(3):92-94.

[2] 王海宏,周卫红,李建龙,等.我国智慧农业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7):279-282.

[3] 周斌.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战略对策[J].农业经济,2018(1):6-8.

作者:李滨

农业机构概况研究管理论文 篇2:

灌区建设中多级项目法人组建方案浅析

摘 要: 在跨县(区)灌区的工程项目中,如果同时包含有灌区专管机构直接管理的工程和每个县区的工程时,怎样组建项目法人才能明晰真正责任主体,理顺地方配套资金的筹集关系,充分调动县区建设的积极性,又符合项目法人组建的法律法规。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应该组建二级项目法人。

关键词: 灌区建设 项目法人 组建方案

1.水利行业推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基本情况

1.1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的概念

1.2基本情况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经历了一个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改变投资效益无人负责的局面,从1982年云南鲁布革水电站引水系统工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始,我国引进了招标承包和以项目业主责任制为中心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1992年国家计委提出了实行项目业主责任制的改革方案,并颁布了《关于建设项目实行业主责任制的暂行规定》,这是我国最早见诸文件的明确项目建设主体即业主的规定。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颁布实施后,国家计委、水利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规定,用“项目责任制”代替了“业主责任制”的称谓。1995年4月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试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规定:“今后新开工的生产经营性项目原则上都要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其他类型项目应积极创造条件,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1996年4月国家计委《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规定:“国有单位经营性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在建设阶段必须组建项目法人。项目法人可按《公司法》的规定设立有限公司。”按此规定,根据1997年10月国家计委《水利产业政策》确定的乙类水利建设项目(以经济效益为主)均组建项目公司(企业法人),如三峡工程建设总公司等。对于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的甲类水利建设项目(防洪除涝、农田灌排、水土保持等)均未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而是实行领导小组、工程指挥部等管理体制。[1]

1999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1999年2月13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国办发[1999]16号)规定:“基础设施项目,除军事工程等特殊情况外,都要按政企分开的原则组建项目法人,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由项目法定代表人对工程质量负总责。凡没有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的在建项目,要限期进行整改。”这一通知扩大了项目法人责任制实行范围,除军事工程外,包括提防工程在内的防洪工程等水利工程项目建设都要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

2000年7月1日,国务院以国发[2000]20号批转了国家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和建设部《关于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若干意见》,要求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并对中央和地方水利建设项目的项目法人组建及主要职责做出了规定。2001年3月9日水利部以水建管[2001]74号文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对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进一步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至此,项目法人责任制得到基本落实。[1]

1.3项目法人组成

在项目法人及组成上,要求投资各方在酝酿建设项目的同时,即可组建并确立项目法人,做到先有法人,后有项目。国有单一投资主体投资建设的项目,应设立国有独资公司;两个及两个以上投资主体合资建设的项目,要组建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其他项目建设组织即为项目法人,对项目的立项、筹资、建设和生产经营、还本付息,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的全过程负责,并承担投资风险。

在项目法人与各方的关系上,强调项目法人与各方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关系。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后,在项目管理上要形成以项目法人为主体,项目法人向国家和各投资方负责,咨询、设计、监理、施工、物资供应等单位通过招标投标和履行经济合同为项目法人提供建设服务的建设管理新模式。政府部门要依法对项目进行监督、协调和管理,并为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项目法人协调解决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和社会治安等问题。

2001年水利部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若干意见》(水建管[2001]74号)对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作出规定:“新建项目一般应按监管一体的原则组建项目法人。除险加固、续建配套、改扩建等建设项目,原管理单位基本具备项目法人条件的,原则上由原管理单位作为项目法人或以其为基础组建项目法人。……”[1]

2.我国灌区基本现状

2.1基本情况

2.1.1大型灌区概况

全国2万hm2以上的大型灌区有402处,设计灌溉面积1900万hm2,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35%,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现状灌溉面积1580万hm2,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29%,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1%。灌溉用水量1520亿m3,占农业灌溉用水总量的42%,占农业用水的39%。[2]

2.1.2大型灌区的地位和作用

大型灌区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的重要基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依托。

2.2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2.2.1管理体制

大型灌区一般实行以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为主、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指导为辅的“条块结合、分级管理”的双重领导体制。占总数85%以上的大型灌区是完全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地方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明确批复),主要是用经营收入(基本上以农业水费为主,个别灌区有少量的发电、多种经营收入)作为运营及少量的养护费用;只有不到15%的大型灌区享有地方财政行政事业性补助,且补助额仅占这些灌区经费来源的极少部分。[2]

2.2.2管理方式

大型灌区的管理方式主要有专管式(灌区管理机构直接管理)和专群(县区水务局、乡镇水管站——业务机构,他们组织指导群众进行管理)结合式两种。绝大多数灌区采用不同程度的专管与专群结合方式并存,一般以支级以下渠道为专管与专群结合界限,支渠以上工程为专管部分,跨县区的支渠(含)以下工程由县区水务局乡镇水管站组织群众进行管理。[2]

3.项目法人组建方案分析

3.1项目法人组建方案

根据我国灌区现状及有关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法律法规,对于跨县区灌区的改扩建工程的项目法人组建方式,一个项目中同时包含灌区专管机构直接管理的工程又有一个或多个县区管理的工程的跨行政区域的项目,宜采用二级项目法人责任制。这符合《关于贯彻落实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若干意见》(水建管[2001]74号)关于“除险加固、续建配套、改扩建等建设项目,原管理单位基本具备项目法人条件的,原则上由原管理单位作为项目法人或以其为基础组建项目法人。”的规定。

具体组建:灌区专管机构组建一级项目法人,负责整个项目前期工作的组织协调,可研及设施方案的编制上报,实施直接管理工程的改扩建,监督、指导二级项目法人的实施情况;县区负责各自行政区域内管理工程的改扩建的实施,在前期工作中,对拟改扩建工程的内容上报至灌区专管机构(一级项目法人),负责筹集应承担的地方配套资金,接受一级项目法人的监督指导。

3.2具体职责

根据国发[2000]20号《关于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若干意见》和水利部的《关于贯彻落实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若干意见》(水建管[2001]74号)之规定履行具体职责:(1)负责组建项目法人在现场的建设管理机构;(2)按照批准的建设规模、标准、内容组织工程建设,负责对工程质量、进度、资金等进行管理、检查和监督;(3)负责协调解决好工程建设的外部条件;(4)按照《招标投标法》、《合同法》和《建设工程管理条例》等的有关规定,负责组织施工、监理、设备采购的招标工作,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并明确各参建单位质量终身责任人及其应负的责任;(5)接受政府或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及一级项目法人的检查监督和稽查,定期向其报告建设情况;(6)负责按照有关验收规程组织或参与验收工作;(7)负责编制竣工决算等。

这样就明确了县区法人(二级项目法人)的职责:负责协调解决好工程建设的外部条件,负责组织施工、监理、设备采购的招标工作,负责编制竣工决算,等等。如果灌区仅组建一级项目法人的话,技术力量、地方配套资金筹措、材料设备采购、施工外部环境、决算编制等都存在很大困难,县区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可以说,这样理顺了各方关系,更明确了各自的义务和责任。

4.案例分析

4.1某灌区概况

某灌区范围包括两县一区,灌区总面积1500km2,设计灌溉面积90万亩。属于跨县行政区划的大型灌区,是地市级灌区运营机构,副县级事业单位,隶属于市水利局。过去在建设项目工程内容基本是灌区管理机构直接管理的工程,所以在建设项目上一直实行的是一级项目法人责任制。随着续建配套等改扩建工程逐步向支级及以下渠道工程的延伸,出现了新的问题。因为支级及以下工程的管理是由所在县水务局管理,灌区管理机构管理的范围是跨县区的总干渠及其分水闸。一个项目中既有灌区专管机构直接管理的工程,又有非灌区专管机构直接管理的不同县区的工程,这种改扩建项目在实施中的项目法人怎样组建?地方配套资金的筹集怎样理顺?怎样既符合项目法人组建的法律法规,又符合实际情况,准确明晰责任主体,充分调动县区建设及配套资金筹集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

4.2近几年某灌区实施的改扩建工程的项目法人组建情况

2008年的该灌区续建配套项目的工程内容完整地处在甲县的行政区域范围内,2008年新增投资项目完整地处在乙县行政区域范围内,这些工程一直以来分别属于甲县水务局和乙县水务局管理,配套资金当然全部有甲县和乙县分别承担。对项目的实施管理,实行的是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指挥部委托甲县、乙县分别成立现场工程指挥部,没有明确组建二级项目法人,在称谓上还是沿用指挥部的老的称谓,所以各自职责并不是很明晰。实际上这两个项目的立项、可研的编制、实施方案的编报、招标等前期工作都是由灌区专管结构组织协调完成的,项目的资金筹资、建设(材料、设备的采购及工程质量等)管理和生产运行管理、还本付息,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等是由县区负责的。项目的实施工程中灌区专管机构参与,但起不到真正的指导监督的作用,且责任主体不清。

该灌区2011年度的续建配套项目中同时包含了灌区专管机构直接管理的工程,也有甲县和乙县管理的工程,所以必须做到配套资金的筹集理清,项目的责任主体明晰,这样项目实施才能顺利,同时也要符合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要求。实际上灌区专管机构从技术力量、精力也不具备全部承揽的能力,这些工程搅在一起对调动各县区筹集地方配套资金的积极性也是不利的。所以采用了灌区组建一级(市级)项目法人,主要承担直接管理的工程的建设任务,组织协调了整个灌区的项目的申报立项、可研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及上报,在项目的实施上监督指导二级项目法人的工作。县区组建了二级项目法人,在前期工作中负责该项目中各自辖区的工程内容的确定并上报该灌区,在项目的实施上负责应承担的地方配套资金的筹集,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工程建设管理任务,按照项目法人的要求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接受一级目法人监督和指导。

这样就明确了各县区在自己辖区内工程的法人地位,他们具有所负责工程在资金筹集、管理、使用方面的权力,也明确了对工程质量管理、施工的外部条件等方面的所承担的义务,同时理顺了工程决算方面的范围,县区应完成自己承担工程部分的决算任务,一级项目负责所承担工程部分的决算,并负责汇总整个项目的决算。

5.结语

对跨县区的市级灌区的工程建设项目——如果既有市级灌区直接管理的工程(主要是跨县区的工程),又有县区各自管理的工程,应该组建二级项目法人,灌区组建一级(市级)项目法人,主要承担直接管理的工程的建设任务,组织协调整个灌区的项目的申报立项、可研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及上报,监督指导二级项目法人的工作。县区组建二级项目法人,负责该项目中各自辖区的工程内容的选定并上报灌区专管结构,负责应承担的地方配套资金的筹集,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工程建设管理任务,按照项目法人的要求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接受一级目法人监督和指导。这样体现谁受益、谁管理、谁投资、谁建设实施、谁负责的原则,同时对资金的使用筹集更加明晰,更便于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也更以利于调动县区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这种组建方式,更加明晰理顺了灌区专管机构和各县区在项目中的关系、权力及义务,更符合实际情况,有利于调动县区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也体现了建管一体组建项目法人的原则,各县区水务局完全具备组建项目法人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水利建设与管理总站编.水利部工程建设管理法规(ISBN7-80177-392-6).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385-89,(第一版).

[2]“大型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研究”课题组.大型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研究简介.中国水利,2003,(16):16-20.

作者:赵文胜 张淑霞 刘龙

农业机构概况研究管理论文 篇3:

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从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机构概况、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数量、农业科技项目与经费投入以及农业科技成果产出情况等方面对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当前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福建省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与成果产出现状

(一)农业科技项目与经费投入情况

2008年,福建省农业科学学科共开展课题研究2417项,项目(课题)实际经费支出2.96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9%和33%,比2005年增长24%和61%。省科技厅在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中,高度重视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2008年农业科技和星火计划两类专门支持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项目达到210项,经费7600多万元,占当年科技经费拨款总数的35%。2001-2008年,农业科技和星火计划累计投入经费32984.5万元(见表1、图1)。

(二)农业科技成果产出情况

2001-2008年,全省经省、市两级登记的农业科技成果接近5000项,其中95%为应用技术成果。“天敌捕食螨产品及农林害螨生物防治配套技术应用”、“松材线虫分子检测鉴定及媒介昆虫防治关键技术”等1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有404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平均占同期省科学技术奖颁奖成果总数的26.1%。

仅2006-2008年,全省新育成78个粮食和经济作物新品种通过审(认)定,共有62个农作物品种获得国家新品种权证。2008年,全省农村新申请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20件,获核准注册10件(总数达44件、居全国第2位),其中“古田银耳”、“漳州水仙花”被新认定为驰名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的地理标志商标达5件、居全国第1位);新认定48件涉农商标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二、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偏低

当前福建省农业科技综合实力与先进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不足,具有重大突破和能够形成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较少。福建省农业科研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也偏少,2008年福建省科技活动机构中农业科学学科的科技活动人员仅占5.32%,全省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农、林、牧、渔业专业技术人员仅占3.85%,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复合型领军人才短缺;农业科研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全省100人以上的研究机构仅有8家,占地市以上农业科研机构总数的1/6。再者,机构设置及专业结构不科学、不合理,多集中于种植业、养殖业等传统专业和技术领域,如厦、漳、泉地区生态环境基本相同,耕地面积不到全省30%,却集中了3家地市级农科所和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省亚热带园艺植物研究中心、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省农业科学院闽南分院(甘蔗研究所)及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等8家种植业类研究机构;而全省山地丘陵占土地面积85%以上,却仅有省林科院、省武夷山生物所、龙岩林科所等3家林业科研机构。

(二)农业科技成果缺乏针对性、成熟度差

长期以来,由于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发生扭曲,科研工作以技术为导向,科技成果的“价值”往往是以技术新颖性、先进性水平高低和创新点多少来确定,单纯追求学术价值,而忽略了市场价值和转化价值,研究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导致科研成果往往与实际脱节。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并未较好地成为农村和企业技术、知识的重要外溢来源和科技创新始发性的供应源,无法给农业生产提供充足数量和较高质量的生产技术,这是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障碍之一。

(三)成果扩散的投资与利益分配不合理

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虽有一些尝试性的探索,但尚未从根本上建立有效的利益机制。缺少利益补偿成为影响公益型性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利益分配不当则是当前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各方矛盾与摩擦的主要原因,这在其他行业也是如此。福建省科技厅“福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效应”课题组将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因素归纳为“利益因素、技术因素、组织管理因素、人际因素和其他因素”,他们经问卷调查,企业认为前三位的障碍因素是:“利益分配不当”、“成果不具备规模化生产可行性”、“决策管理协调不够”,其中“利益分配不当”是最主要的,比重达52.09%,远高于其他因素。

(四)农业推广机构存在较多困难

根据省科协2007年对9个设区市国有企事业单位科技工作者状况的抽样入户和问卷调查,农业技术人员中月工资收入在1001元-2000元的占66.18%,1000元及以下的占20.59%,这两个比例数在同期调查的工程、卫生、科研、教学人员中均为最高;而对个人最重要的事物的看法,面对收入、家庭、工作成就、个人健康、信仰、友谊、自由等多个选项,农业技术人员中认为“工作成就”最重要的比例数高达68.66%,居各类调查对象之首,比总平均数高出15.67个百分点。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条件艰苦和工资收入相对微薄的情况下,他们却特别期盼工作更有成就、事业更加成功。

三、加快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一)结合农业地域分布特点,调整农业科研推广机构设置

根据全省农业地理生态特点和产业分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将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及其专业重点改为按自然经济区域设置。对地域相同、专业相近、研究方向趋同的省属农业类研究所进行优化整合,组建具有浓厚的地域和产业特点的省属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院,壮大省级农业科研机构规模。整合吸收设区市级农业科研机构资源,将其改制为省级综合性机构所属的区域性研究或实验中心;将县级农科所原则上划归农业推广系列,充实加强县级农业推广机构力量;改革乡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打破农林水部门“一镇一站”的行政推广格局,整合成立区域型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或指导站,以区域活动为单元开展产业化服务和农科推广工作。

(二)加大对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扶持力度

首先要逐步提高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比重,切实改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投入不足的局面,改善投资结构,使农业科技推广与农业生产需要相衔接,明确财政投入用途,确定人员经费、培训费、试验示范等业务经费的比例,避免经费问题干扰转化推广项目实施。其次要拓宽经费投资渠道,在物化程度高、市场潜力大、竞争性强的项目上,政府部门要多鼓励企业、集体、民间主体投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缓解财政压力,将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重点投放在基础性和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再次要改进农业资金直补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科学生产和科研推广机构服务农民科学生产的积极性。

(三)推行公益性、基础性成果的政府采购策略

政府部门和财政资金对农业科技项目的支持,应当而且能够放开一些在市场上可以得到技术成果收益回报的盈利性、竞争性转化项目,通过项目支持和资金投放方式的结构性调整和增量资金安排,下大力气推行公益性、基础性农业科技成果的政府采购制度。借鉴台湾农业成果由政府机构买单、农试场培育、公司应用的经验,由政府采购农业科技成果产权,组织安排生产性试验,推广到千家万户农民。这样,一方面降低农民从市场上购买新种苗、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等物化产品的附加成本,有效减轻农民负担;另一方面让创造成果的农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成本付出和知识劳动集中得到补偿,进一步调动其研究开发和转化公益性技术成果的积极性,焕发科研活力。与其花费大量资金用“良种直补”、“母猪繁育”等方式直接补助农民,不如由政府买单采购的新品种、新技术成果之后输送给农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既让农民因开辟产生门路提高生产技能而长期受益,又使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因成果转化而得实惠。

(四)加强对商业性、盈利性技术推广的引导

商业性盈利性技术虽有明显的预期市场效益,但存在极大的探索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其研究开发阶段离不开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和推动,否则研究主体难有作为。然而,商业性、盈利性技术成果的转化,应主要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在适当放开的同时,政府部门要将支持重点转向战略性研究领域,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还要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组织引导,强化创新和应用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推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加大打假力度,惩治侵权行为,为加快农业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环境。

(五)实行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向转化推广倾斜的政策

大力倡导“论文写在田野上,成果送进千万家”的理念,注重以科技成果转化实绩评价农业科技人才,推动更多科研人员深入一线转化成果。推进农业推广教授形式的科技服务制度,对于具有担当“农业推广教授”经历和作为,扎根农村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农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优先晋升职务,优先享受福利待遇,优先评先评优,优先推荐评选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奖励。实行以创新团队为主体的利益分配制度,完善课题负责制,成果转化中获得的单位利益主要用于奖励创新团队和有功科技人员。重视推广浙江经验,设立专门奖项,重奖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做出贡献的农业科研推广人员。

参考文献:

1、林万金.再创“星火”佳绩推进农村二次创业[M].鹭江出版社,2002.

2、林继扬,王明唐.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A].全国推进产学研合作研讨班论文集[C].2009.

3、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2007年福建省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福建科技计划报告[M].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9.

5、丛林.加强科技投入大力推进福建农业科技创新[J].福建农业科技,2006(5).

6、贺红.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初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

(作者单位:福建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作者:王明唐

上一篇:农村学生数学家庭作业论文下一篇:设施农业管理方针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