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裁决论文范文

2022-05-1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行政裁决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行政裁决的产生是现代行政权扩张的结果,作为多元化解决社会纠纷的方式,它实质上也是诉讼解决纠纷局限性的外化,这一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重大。但是,我国现有的行政裁决还存在种种问题,应当通过制定《行政程序法》等措施完善我国的行政裁决制度。

第一篇:行政裁决论文范文

略论我国行政裁决

【摘要】 行政裁决是法律赋予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行政裁决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所以完善行政裁决制度,改进和完善当下我国行政裁决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势在必行。本文集中阐述了我国行政裁决的基本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行政裁决制度的诸多具体对策,以期对改进和完善我国行政裁决有所启迪。

【关键词】 行政裁决;现状;对策

一、我国行政裁决的现状

(一)相关行政裁决的法律、法规不统一、不完善

1.关于行政裁决从概念到法律救济的诸多问题,目前法律均缺乏统一、具体、明确之规定,仅有的一些规定也因相互间不一致甚至矛盾而给行政、司法实践带来很大的混乱,这是导致行政裁决不能有效地在行政法治建设中发挥作用的直接因素。[1]在我国现阶段的行政裁决实践中,许多行政机关通过制定部门规章,甚至是地方行政规章为自己设定行政裁决权。

2.就目前规定行政裁决的实际情况看,有的规定“由有关人民政府处理”,有的规定“责令停止侵权行为,赔偿损失”,有的直接规定“裁决”。这种规定的不统一、不清楚,导致的是裁决主体不明确,行政机关、相对人对法律的不同理解以及因不同的裁决方式、裁决结果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比如对于“调解处理”,是指只调解不裁决,还是调解不成再裁决,不同的机关对此可能做出不同的理解,最终就造成有关行政机关行使裁决权时犹豫不决,甚至对属于自己裁决范围的纠纷也置之不理,拖延了纠纷的处理,激化了矛盾,透支了政府公信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增加了后续处理的难度和成本。

(二)裁决主体不明确,缺少裁决的专门机关,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行政裁决机关是居中对特定的民事纠纷作出处理的机关,因此,必须保障其行使职权的独立性和中立性。从我国目前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我国并没有像英国那样独立的行政裁判所,而是在政府部门的内设机构处理行政裁决,这就不免对其作出的裁决结果是否公平公正产生怀疑,[2]由此也带来了如下所述的诸多弊端。

1.由于裁决机关不是专门的,裁决人员也都是由一般行政执法人员临时充当,这样就造成了裁决人员把行政裁决当做一项“额外工作”,不予重视,不把工作的主要精力集中到裁决中来。同时也不利于裁决工作的连续性,从而缺乏经验的积累,直接影响了裁决水平,影响了行政裁决的质量。

2.由行政机关的一般执法机构对案件进行裁决,缺乏应有的独立性,难免内部工作人员对行政裁决活动施加影响,以致影响裁决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3.这种由非专门的行政裁决机关来裁决纠纷,就导致了裁决机关既积极追究相对人的违法行为,又居中对相对人之间的纠纷作出裁决,这样裁决人员在裁决工作开始之前就已经对案件有了一定的主观评判,已经先入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就难以保证裁决人员的一种超然、中立的心态,难以保证裁决结果的客观、公正。

(三)行政裁决的管辖不明确,程序不规范

当下,大多数相关行政裁决的法律、法规一般都只规定了有关机关可以裁决或者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有关机关裁决。这种不清楚、不具体、模糊的规定,导致当事人不知如何寻求救济,不知向哪个机关提出申请;同时也造成了应当承担裁决职责的机构的“不管不放”的心态,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对于行政裁决的程序,有法谚云:“程序的公正是看得见的公正,程序公正是实体结果公正的基础”,然而行政裁决机关在制定行政裁决程序时,往往受到部门利益的驱动,只考虑如何方便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而无视相对人利益的维护。导致这种程序缺乏最基本的公正要素,无法起到实现公平、正义的宗旨追求。大量的行政裁决行为没有程序规则可供遵循,处于失范的状态,裁决随意性很大。或依据其他行政处理程序、或自创程序,造成杂乱无章、各自为政的形势,严重影响了裁决程序的规范、统一。

(四)行政裁决的救济渠道不清晰,司法救济制度混乱

正所谓:“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权利”,根据现代法治原理,行政权的扩张势必要加以控制,并确立“司法最终原则”以保障私权利获得应有的救济。行政相对人之间关涉行政管理秩序的纠纷产生以后,一般是选择申请行政机关裁决或是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2款规定:“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根据这条规定可得知:如果当事人不服行政处理结果要寻求救济,法律规定“可以向法院起诉”。这种笼统的规定:“可以向法院起诉”,就使得如后问题变得模糊、不清晰:不服处理决定,向人们法院提起诉讼是何种性质的诉讼?是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由法院的什么庭受理,民庭还是行政庭等?这些疑问,从根本上讲,就是行政裁决的救济制度不清晰,司法救济制度混乱。这样就势必拖延解决纠纷的时间,影响行政效率,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完善我国行政裁决的对策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矛盾、问题不断涌现,争议频发。行政裁决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机制,有其自身的简便快捷、成本低廉等功能优势。我国应高度重视行政裁决制度,深刻认识行政裁决的重要作用。同时应对行政裁决制度进行合理的构建,促进其进一步的改革、完善。以充分发挥其在解决特定民事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作用。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多措并举,完善行政裁决这一重要的纠纷解决机制。

(一)完善相关行政裁决的立法,实现裁决有据

我国没有完整的行政裁决程序,行政裁决程序散见于各种单行的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具体条文中,在实践中给行政工作者带来诸多不便。完善我国行政裁决法律制度最重要的举措就是通过立法规范行政裁决程序。[3]虽然,我国目前相关行政裁决的法律、法规不少,但都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规范。基本都是附属在行政法规、规章等文件中,比较零散,使用起来也不方便。因此,从立法上对现行的行政裁决制度加以规范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势在必行。

“程序”与“实体”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任何立法都应兼顾到的。完善行政裁决的立法也不例外。那么如何在程序上和实体上规定行政裁决呢?作者认为,可以这样考虑。

1.程序上

法谚云:“程序的公正是看得见的公正,只有通过公正的程序才可能得出公正的实体结果。”从这句话便可知程序的规范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具体到行政裁决,则可以参照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尤其是民事诉讼的简易程序。将简便、高效、灵活、公正贯彻始终。

(1)坚持行政裁决的分类化。“不告不理”与“不告也理”的原则相结合。具体的说,对于那些事关重大、关乎行政管理的进行、关乎社会的稳定,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坚持“不告也理”;而那些相对轻微的、双方当事人能够自行协商解决的则可以实行“不告不理”。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类似这样如果双方能够通过协商从而妥善处理争议的,则可以“不告不理”。这样坚持行政裁决的分类化可以大大节约行政裁决的成本,同时也大大提高行政裁决的效率。

(2)强调听取当事人意见,本着便民的思想,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允许当事人口头陈述。赋予当事人行政裁决公开与否、听证与否的选择权。总之,要充分发挥行政裁决制度的作用,方便快捷的处理民事纠纷就必须在立法层面上对行政裁决制度加以完善。

2.实体上

在实体上,首先应全面梳理现有法律、法规,对有关行政裁决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系统清理,从立法上对相关行政裁决的一些术语进行规范,逐步建立起行政裁决制度体系。其次,明确相关行政裁决的规定只能由法律、法规来规定,而不能由行政规章及一般性法规文件来规定,这样便可提高行政裁决的效力、权威性。

最后,正所谓理论指导实践,法学理论界要加强、加深对行政裁决制度的研究,为立法提供理论导向和依据,以期在将来时机成熟的时候,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裁决法》

(二)建立专门的行政裁决机构,保证裁决独立

“独立是公正的基础”,而目前在我国是没有独立的行政裁决机构的,行政裁决权由行政执法机构行使是普遍现象,行政执法机构与行政裁决机构呈重叠现象。这不利于行政裁决结果的公正,也不利于我国行政裁决制度的长远发展。所以,建立专门的行政裁决机构,确保行政裁决机关的独立是完善行政裁决的重要内容之一。

保证行政裁决主体独立是世界各国行政裁决主体的发展趋势。如美国的独立管理机构,英国的行政裁判所等,这种具有独立性的裁决主体就不受行政机关的限制。所以,建立独立的专门裁决机构、保障裁决机关和裁决人员的专业化、独立性是完善我国行政裁决制度的基础。但是一味的参考外国的做法,彻底打破原有模式、机构而重新设立大量的独立机构来承担裁决任务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考虑将多为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的行政裁决机构在制度上独立出来,实现行政裁决机构的人员、职权和办公经费等的相对独立,裁决机构和裁决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裁决权,不受所在行政机关的干涉。

(三)遵循司法终局的原则,保障权利救济

司法终局裁决是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要求,除了具备正当性理由之外,任何争议的裁判和行为合法性的判断法院都有最终的决定权。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行政裁决行为应当经受法院的审查是不存在任何异议的,[4]因此应当规定如果对裁决结果不服,当事人可在一定期限内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作出终局裁判。

可以说民事纠纷是在各种纠纷中最多的一种,尤其在权属纠纷,商标、专利,医疗卫生,环境资源等领域。在这些领域普遍存在着行政裁决权与司法权的重合甚至抵触现象,在这些方面应采用行政裁决先行、司法审查保障的做法。即由行政裁决机关对民事纠纷先做出裁决,再由法院对行政裁决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这样,一方面保障了行政机关可充分运用其专业知识对纠纷做出快速处理;另一方面又实现了司法终局的原则,保障权利的救济,结果的公正。

(四)提高裁决人员的文化素质、裁决水平,并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

如果裁决人员缺失应有的裁决水平、裁决技巧、人品素质,那么再完善、再完美的制度也不会起很大的积极作用,所以这个重要环节也不容忽视。

首先,裁决人员要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的胜任这一业务,比如,可以由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且有相关工作经历的人来担任裁决者。

再者,要完善相关的问责机制,从制度上约束其“乱为”的思想动机。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解决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形成多元的纠纷解决体系。在当下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建立并完善行政裁决制度不仅有必要,而且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当然,要让行政裁决制度得到最大发挥还有赖于我们对一些基础性问题的正确认识并予以制度规范。可以说:“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尤春媛.论行政裁决之法律救济[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27(5):77.

[2]徐冉.对完善我国行政裁决制度的一些思考[J].商品与质量,2010,1,15(1):25.

[3]陈恩.浅议我国行政裁决制度的完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0,5(10):41-42.

[4]卢护锋.我国行政裁决制度陷入困境的成因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总第252期):248.

作者:卜小清

第二篇:行政裁决问题研究

[摘要]行政裁决的产生是现代行政权扩张的结果,作为多元化解决社会纠纷的方式,它实质上也是诉讼解决纠纷局限性的外化,这一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重大。但是,我国现有的行政裁决还存在种种问题,应当通过制定《行政程序法》等措施完善我国的行政裁决制度。

[关键词]行政裁决;民事纠纷;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党的十六大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有效的社会纠纷解决机制,行政裁决作为一种重要的解决纠纷机制,愈来愈受到理论界与实务部门的重视,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行政裁决的兴起与功能

行政裁决的产生是现代行政权力扩张的结果。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国家受洛克、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三权分立、权力制约思想的影响,在国家机构的运行、权力的运作中,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分属于司法、行政、立法三类国家机关,泾渭分明。那时候,政府充当“守夜人”的角色,“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好政府”成为人们尊崇的信条,因此,政府基本上不干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自19世纪下半叶以后,为适应日趋垄断的经济形势,国家权力的运作出现了新的态势,即表现为行政权急剧扩张。行政权逐步向社会生活和经济领域推进,行政活动领域的急剧扩张,引发了人们对传统分权制衡思想的反思,不同权力实行一定程度的相互交融与合作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人们普遍接受这样的观念: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不仅要分立,还要适度交叉,相互渗透和融合,同时在分立中也注意彼此配合、合作。“由于当代复杂社会的需要,行政法需要拥有立法职能和司法职能的行政机关,为了有效地管理经济,三权分立的传统必须抛弃”。基于现代行政活动的特征和对传统分权理论的反思,分享部分裁判功能的行政司法权应运而生。正如王名扬教授在《美国行政法》中所讲的那样:“为了有效地执行国会的政策,国会不仅需要授予行政机关立法权力,也必须授予行政机关司法权力,其中如果会认为某些民事争端由于法官的观念、知识和时间的限制,不宜由法院审理时,国会可以授权行政机关受理。”在美国,第一个具有司法权的大型行政机关是根据1886年的授权法而设立的联邦贸易委员会,它被授予裁决商业中不公平竞争案件的权力。此后,类似的独立管制机构大量涌现,行政机关行使司法权顺理成章。在英国,行政司法制度表现为大量行政裁判所的设立。人们通常把1846年的铁路委员会和1873年的铁路与运河委员会作为早期裁判所的例子,然而,根据1908年《老年退休基金法》和1911年《国民保险法》所设立的裁判所才是真正的现代意义的行政裁判所。日本自20世纪中期以后,在特定领域,出现了非诉讼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如建立了公海调整委员会、建筑工程纠纷审查委员会、交通事故裁定中心等机构。尽管各国构建的行政司法制度在名称、程序、强制性效力及与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方面体现国情差异,但都表明了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行政机关可以而且应该以中立第三人的身份裁决特定领域的争议和纠纷,分享部分司法功能。

行政裁决制度是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ADR)的要求,作为多元化解决社会纠纷的方式,它也是诉讼解决纠纷局限性的外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泛指一切替代性纠纷解决方法,是不经过审判程序而解决纠纷的方法总称”。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主要有:调解、仲裁、协商、信访、行政裁决等。现代社会是一个主体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导致社会纠纷繁杂多样,数量巨大。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社会冲突具有促进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功能。而从法学的观点看来,大量的社会纠纷是对现存制度的一种破坏,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体制功能的健全和发挥。而法就是社会利益和纠纷的调节器,具有解决纠纷、钝化社会矛盾的作用和价值。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效力最高的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诉讼解决纠纷不是最佳的选择,无论从历史角度和现代角度看,也不是唯一的选择。由于诉讼解决机制的局限性,如程序繁杂、诉讼成本高、易伤感情等因素,大部分的社会纠纷还是依靠非诉讼解决机制来解决的。“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代替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就是通过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解决纠纷方面对诉讼审判制度补偏救弊,分担压力和补充代替,从而减少社会在解决纠纷方面的成本和代价,及时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并有效地节约司法资源”。行政裁决作为替代性解决纠纷的机制之一,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在现代社会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行政裁决作为一种解决民事争议的制度安排,较好地弥补了诉讼制度先天缺陷,业已构成世界大多数国家民事纠纷多层次解决机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行政裁决的现状与问题

尽管行政裁决在解决社会纠纷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而且我国的许多法律也设定了行政裁决制度,但是,其中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影响着行政裁决的开展。

1 行政裁决权与民事审判权之间的混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3条原则规定了人民法院对民事诉讼的主管权:“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第11条又规定,对“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告知原告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一般认为,该条规定是我国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进行行政裁决的法律依据之一,此外还有大量的法律授权行政机关裁决民事纠纷,分散的立法致使众多的行政裁决权力之间缺少内在的统一性,呈现出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主要表现在:对行政管理产生的民事纠纷,法律往往也规定了行政裁决的解决途径,但是,有的法律规定的是强制性的行政裁决,当事人必须通过行政裁决来解决纠纷,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16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这种规定是强制性的行政裁决,而有的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选择行政裁决,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导致行政裁决权和民事审判权的交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一规定即是选择性行政裁决。选择性行政裁决,对于同一的纠纷,既赋予了法院对该民

事纠纷的主管权,同时又赋予了行政机关的主管权,导致在实践中,不少行政机关为避免当被告,对这些纠纷在调解不成的情况下怠于处理,而将纠纷推给法院解决。“有些行政机关对行政审判仍存在偏见和抵触,怕当被告、怕丢面子、怕影响政绩、怕失去威信,从而消极对待”。从我国目前行政机关实际裁决民事纠纷的数量、范围来分析,远不能达到行政裁决制度设置的目的。

2 立法用语不规范。对于行政机关解决与行政管理有密切联系的民事纠纷,有的法律、法规规定为行政裁决;有的规定为处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17条规定:“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地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当事人对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向人民院起诉”。有的规定为仲裁,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1条规定:“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第52条规定“当事人对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有的学者认为,根据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劳动法》的规定,行政仲裁应是独立的一种行政机关解决民事纠纷方式。“行政仲裁是指国家机关的特定机构,依法以第三者身份对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按照仲裁程序作出公断的制度”。其实从《仲裁法》颁行以后,仲裁已经被赋予单独的含义,如仲裁机构非行政化,协议管辖,允许当事人选择仲裁员,法院对仲裁结果一般进行程序审查等。把土地承包、劳动争议仲裁理解成为行政仲裁,其实是一种误解,这两种仲裁只是一种特殊的行政裁决形式。从仲裁主体是行政机关、仲裁对象是民事纠纷、仲裁管辖是法定管辖、仲裁员不能由当事人挑选等特点可以看出,这两类仲裁应该涵盖在行政裁决范围之内。

3 无统一的行政裁决程序。目前,我国对行政裁决程序没有统一的规定,散见于单行的法规、文件之中,往往是具有行政裁决职能的各个机关自行制定。比较规范的有这样几个部门规定:①土地权属争议处理程序,见《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②商标争议裁决程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③专利争议的裁决程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条例》。④城市房屋拆迁裁决程序,见《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作规程》。在这些比较规范的部门规定中,对于行政裁决的原则、程序内容相差很大,其余的行政裁决混乱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容易导致行政部门存在利己现象,而不能充分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4 行政裁决范围过窄。如前所述,我国行政裁决的范围仅限于几种范围民事纠纷,而对于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其他民事纠纷,如消费者权益纠纷的解决则排除在行政裁决之外,不能充分适用行政机关运用行政管理权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的职能,也不利于尽快解决民事纠纷。

5 设有行政终局裁决制度。行政裁决终局是指对于某些民事纠纷由行政机关裁决,且该行政裁决作为救济途径和纠纷解决结果是具有最终法律效力的,当事人不得再向法院去起诉。有关行政终局裁决制度的法律规定,较为典型的应当是《行政复议法》。第30条第2款规定:“根据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行政区划的勘定、调整或者征用土地的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行政终局裁决制度将一部分行政行为排除在司法审查之外,违背了纠纷的司法最终解决原则。

6 行政裁决的效力不明,裁决和诉讼的衔接不清。具体表现在: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具有裁决权,但同时行政裁决又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允许当事人复议和诉讼,这样,行政裁决就有可能陷入裁决-复议-一审诉讼-二审诉讼,裁决被法院撤销后,再次裁决-复议-一审诉讼-二审诉讼的怪圈,行政裁决就失去了便捷性和经济性的价值。

三、我国行政裁决制度的完善

1 科学确定行政裁决的原则。行政裁决行为与其他行政行为具有截然不同的行为特征,因此,行政裁决在遵循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也称第一性原则),还要确立其特有的的原则(也称第二性原则),这些原则有:①中立原则。因为行政裁决具有准司法性特征,行政机关是居中裁决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的,所以要求行政主体在裁决具体纠纷中,不得偏向任何一方。②不告不理原则。行政裁决是因相对人的申请而为之,其行为方式是消极被动的。没有相对人的“告”,便无行政主体的“理”。③听取双方意见原则。指行政机关在解决纠纷之前,要允许双方当事人陈述自己意见,提出各自的要求和理由,并在听取意见和采纳证据的基础上,作出裁决,必要时采取听证的方式。④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行政机关解决民事纠纷与法院的民事诉讼在证据规则上应当是相同的,由提出主张的当事人负责举证,裁决机关的证据职能是审查认定证据。⑤调解原则。行政主体应当争取促成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调解解决纠纷,简单的裁决往往导致管了民不了的后果。⑥司法终局原则。应该坚持“有权力就要有监督,有权利就要有救济”的法治精神,坚持“司法最终裁决”原则,取消行政机关终局裁决的权力,以有效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推进行政法治。

2 将行政裁决程序纳入《行政程序法》调整范围。首先,我国的《行政程序法》这在紧锣密鼓的制定之中,应当在《行政程序法》将行政裁决作为专门的一节规定其范围、原则、程序等,整合现在行政裁决的混乱情况。有的人提出针对行政裁决制定一部《行政裁决法》,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行政裁决包括实体与程序两个方面,鉴于行政活动的特殊性,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出台一部完整的行政实体法,行政裁决的实体内容均是单行的法律、法规规定的,不可能用一部《行政裁决法》涵盖。二是如果行政裁决法仅仅包含程序规定,则一部《行政程序法》完全能包括,其内单设一章或一节即可:

3 将现有的处理、仲裁等不规范用语统一为行政裁决。

4 扩大行政裁决的范围。目前我国立法中赋予行政机关以裁决的方式解决纠纷的范围相比西方国家显得太窄,不能充分发挥行政裁决在解决纠纷方面的优势和功能,亦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拓展行政裁决的范围和种类,诸如供电、邮电、保险、网络方面的裁决等,这样,有利于这些民事纠纷的及时解决。

5 合理设定行政裁决程序。行政裁决行为具有司法裁判的性质,行政裁决行为应当准司法化,这就要求行政裁决按司法程序的一些特征进行运作,以保障行政裁决行为的公正性。程序因为能提供“看得见的正义”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程序不是次要的事情。随着政府权力持续不断地急剧增长,只有依靠程序公正,权力才可能变得让人容忍”。

6 规范行政裁决的救济途径及行政裁决与行政诉讼之间的衔接。有权力就应当有救济,行政诉讼是对行政裁决的救济手段,是对行政裁决的司法审查,必须废止行政终局裁决的制度。同时还要重构行政裁决与行政诉讼之间的关系,避免陷当事人于行政裁决与行政诉讼的怪圈之中,其主要办法就是以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一并解决行政裁决的合法性和民事争议,即法院在确认裁决违法时,直接撤销行政裁决,然后由法院直接审理民事纠纷。同时,还应赋予司法机关对行政裁决的司法变更权,如果行政裁决部分合法,部分违法,不能再发回行政机关重新裁决,而应直接改变裁决的内容。法院对行政裁决的变更权既符合司法最终解决的原则,也符合司法救济的效益原则。

责任编辑 黎峰

作者:姬亚平

第三篇:行政裁决的实践与完善建议

摘 要:我国行政裁决制度虽有较大发展,但在程序、救济途径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予以完善。

关键词:行政裁決;实践;完善;建议

作者简介:田冰(1982-),女,土家族,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社科部,讲师。

行政裁决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法规的授权,以居间裁决者的身份,对特定范围内与裁决机关行政管理职权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依法作出处理的具体行政行为。①本文重点从行政裁决的制度建设、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入手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行政裁决制度建设的相关思路。

一、我国行政裁决制度建设和实施情况

在国家层面,目前还没有发布类似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这样统一的行政裁决制度规范,只是在部分法律法规规章中先行先试,对行政裁决的方式范围等作出了规定。例如《专利法》54条规定:“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付给专利权人合理的使用费,其数额由双方协商;双方不能达成协议的,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裁决。”《行政复议法》30条第2款规定:“根据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行政区划的勘定、调整或者征用土地的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这类法律的最大特点就是直截了当用“裁决”表明行政裁决法律制度。与之对应的另一种形式,虽然没有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使用“裁决”一词,而用“处理”等词语,实际上指的就是行政裁决。例如,《土地管理法》16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环境保护法》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除了法律之外,我国部分行政法规对行政裁决也进行了明确,如《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15条规定:“因对行政区域界线实地位置认定不一致引发的争议,由该行政区域界线的批准机关依照该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的有关规定处理”。《城市房屋拆迁条例》第16条规定:“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或者拆迁人、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达不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经当事人申请,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裁决。”

在地方立法或者省本级制度建设层面,只有湖南、江苏、吉林等省出台相关行政裁决制度。湖南省在《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第109条对行政裁决的概念、程序等进行界定,但未就行政裁决进行专项立法。江苏省于2017年1月出台了《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行政裁决工作的意见》(苏政办发〔2017〕8号),从行政裁决的适用范围和原则,程序和期限,工作机制,提高行政裁决工作的组织程度等方面对行政裁决制度进行了明确和规范。吉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于2016年出台了《关于加强行政裁决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行政裁决的范围、程序、工作机制等内容。

二、我国行政裁决制度建设和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法律制度和顶层设计

由于国家缺少对行政裁决的总体理论铺垫和宏观立法设想,学术界普遍缺乏对行政裁决的理论研究,以至于对行政裁决的性质、功能、范围等基本理论问题仍未形成共识,对其标准、程序、救济等都缺乏明确界定,造成实践中行政裁决的规定比较凌乱,逻辑性严密性不强,行政裁决所能发挥的作用和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

(二)没有明确行政裁决的种类

法律法规未具体规定行政裁决的种类和范围,普通社会公众往往分不清行政裁决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不知道在什么情形下应当适用、如何适用行政裁决。结果,既不能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的特长,利用专业知识和资源优势对社会进行有效治理,也不利于全面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行政裁决的方式和手段高效便捷地解决民事纠纷的要求。

(三)实践中缺乏统一的操作程序

因为没有统一的行政裁决法律制度可以遵循,没有全国适用的行政程序法统一规定行政裁决的程序,许多行政机关没有实际实施行政裁决,不知道如何实施行政裁决,所依据具体行政管理工作的不同特点实施行政裁决的步骤和方式五花八门,或依据目前其他行政行为的法定程序来从事行政裁决活动,或借鉴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的程序结合本部门特点制定行政裁决程序,各自为政,造成行政机关工作非常被动,从而影响到行政裁决的实际操作和行政裁决作用的最大发挥。

(四)行政裁决的主体不能做到相对独立性

我国行政裁决的主体比较分散,基本没有形成统一体系,多数行政裁决机关尚未设置有专门的裁决机构,行政执法权和行政裁决权由同一主体行使,不符合自然公正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另外,针对行政裁决主体的相关管理制度有待建立健全,具体从事行政裁决工作的人员资格及职业保障制度也未相应配套,导致行政裁决主体的专业性、职业性、独立性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行政裁决权威。

(五)对行政裁决的法律救济途径不明确

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裁决时,往往不履行行政裁决救济途径的告知义务,老百姓也不懂得通过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完善行政裁决制度的路径

(一)准确把握行政裁决的内涵

要对一个概念进行制度规范,必须首先对其内涵和特征进行厘清,行政裁决的内涵把握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行政裁决的主体是经过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行使裁决权的前提是经过法律法规明确授权。二是行政裁决的标的是与行政管理职权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行政机关只能对与行政管理职权紧密相关的民事纠纷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进行裁决。三是行政裁决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当事人不向特定行政机关提出行政裁决的申请,行政机关不能依职权主动将民事争议纳入裁决程序。四是行政裁决是行政行为。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裁决的行为,和其他行政行为一样具有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符合行政行为的全部特征。行政相对人不服行政裁决而引起的纠纷属于行政纠纷。

(二)客观厘清行政裁决的范围

行政裁决的范围应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纠纷:一是民事权属纠纷的行政裁决。包括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在内的权属纠纷都可纳入裁决范围。如《森林法》第十七条规定:“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争议,由当地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二是民事侵权赔偿纠纷的行政裁决。即民事纠纷一方当事人主张自身合法权益受到另一方当事人的侵害,要求对方赔偿其因对方侵权所受损失的纠纷。如《社会治安处罚法》第九条规定:“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三是民事补偿纠纷的行政裁决。指的是当事人针对安置补偿方面的民事争议申请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裁决。如《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争议裁决。四是其他与行政管理职权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本身无关的特定民事纠纷。除了前述的主要三类纠纷外,鉴于行政裁决事项的分散性和复杂性,设此项兜底条款,将诸如医疗机构名称争议、政府采购答复异议等纠纷纳入此类。

(三)合理划分行政裁决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行政机关不仅要依据行政法律、法规,还要适用与行政法律、法规不相冲突的民事法律、法规对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争议作出行政裁决。行政裁决要符合行政实体法的规定,也要符合行政程序法的规定。

2.公平原则。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裁决权,必须做到不偏不倚。行政机关必须将自己摆在独立的第三人位置,以无利害关系的处断人的身份进行行政裁决,必须客观公正地认定事实,全面正确地适用法律。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裁决权,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规定,为各方当事人提供正当的程序保障,确保充分听取各方当事人的诉辩意见,最大程度上实现行政裁决的程序公平实体公正。

3.回避原则。行政机关执行行政裁决权的工作人员,如果自己和被裁决的民事争议或民事争议的当事人有利害关系,存在可能影响行政裁决公正处理的情形,应当依当事人的申请或主动回避,以消除当事人的疑虑,保證行政裁决的公正性。

4.调解原则。行政裁决的首要功能和作用就是解决纠纷,而调解作为解决纠纷的独特手段,可以节约解决争议的成本,更有利于当事人安定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如果当事人自愿要求调解,行政机关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让当事人弄清楚是非曲直,促使当事人相互谅解,最终达成解决争议的和解协议,实现案结事了。

5.职能分离原则。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裁决权,必须做到职能分离。也就是说负责调查民事纠纷事实的工作人员只负责调查事实,应该由没有参与纠纷事实调查的其他工作人员负责作出行政裁决决定工作。

6.高效便民原则。行政机关应当在法定时限内及时履行法定职责,高效率、最便捷、高效益地行使行政裁决职能,最大程度地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四)拓宽行政裁决的建设主体

在行政裁决申请受理量较大的领域探索设立相对独立的裁决机构,改变目前单纯由机关内部法律部门兼顾裁决处理的旧模式。行政裁决人员做到依法独立行使裁决权,非经任职机关依照相关程序处理不得调离、停职、降职和免职。而在行政裁决案件受理量较小的领域,行政裁决机构也应当与执法机构分离开,确保裁决机构的独立性。

(五)规范行政裁决程序

程序正当是公正裁决的有力保障。为充分发挥行政裁决制度的优势,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行政裁决程序。

1.申请。民事纠纷的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可以自行或者委托代理人,以书面的方式或者口头向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行政裁决。

2.受理。行政机关收到当事人提出的行政裁决申请后应及时受理,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向当事人说明不予受理的理由。如果当事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行政机关应当给予释明,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材料。

3.答辩。行政机关受理申请后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当事人,将申请书副本、证据等材料送交对方当事人并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对方当事人没有在规定期限内提交答复意见及证据材料,不影响行政机关行政裁决的处理。

4.审理。行政机关要综合分析研究各方当事人争议的事实和证据材料。必要时可行政机关可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组织质证、公开听证,确保各方当事人平等地陈述意见、表明立场,并对对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和理由进行质证和申辩,证明自身利益诉求的正当性,以全面客观地查明案情。

5.裁决。行政机关根据审查认定的案件事实,结合自身专业优势,适用相关法律法规作出裁决决定。行政机关的裁决决定书应载明当事人的姓名、争议内容、裁决依据等,并向各方当事人送达。

6.救济。行政裁决并非终局裁决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期限和受理机关。如果确认行政裁决是错误的,只能先将其撤销,为裁决所确认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才能依法定程序和方式予以改变。②

7.执行。行政裁决发生效力后,如果义务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行政裁决决定,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行政裁决机关或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如果当事人不服行政裁决决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判决生效后,当事人也相应享有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权。

[ 注 释 ]

①应松年.当代中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1105.

②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试论不服行政裁决的诉讼性质[J].人民司法,1996(3):29.

作者:田冰

上一篇:汽车质量论文范文下一篇:民营企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