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代数论文课程论文

2022-05-1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高等代数论文课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质子、中子、电子数目计算注意氕氘氚的中子数目;原子的电子数等于其质子数,阳离子的电子数等于原子质子数减去电荷数,阴离子的电子数等于原子质子数加上电荷数。

第一篇:高等代数论文课程论文

统计学类专业高等代数课程改革的研究

(桂林理工大学 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应用性强的学生,我们对统计学类专业的高等代数课程进行了改革,从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知识的渗透、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方面,结合诸多实例,具体阐述了高等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高等代数;统计学;教学改革

一、统计学类专业高等代数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1]。1998年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将统计学专业分为理科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分别授予理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前者属于数理统计方法与应用范畴。2012 年9 月,统计学类成为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在其下增加了应用统计专业[2]。

为了适应统计学类专业“宽口径、厚基础”的需要,统计学类专业要求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其课程体系中数学基础必修课包含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几何学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学类专业在应用方面的作用日渐突出,统计软件、实习、实践课程等培养统计应用能力的课程得到了强化,理论课程的课时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高等代数课程也受到课时减少的影响。然而,高等代数课程是统计学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也包含理工类大部分专业的考研数学知识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影响着统计学类专业其它核心课程的教学,也影响着该专业学生的自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高等代数的教学进行改革,在有限的课时下保证高等代数课程的系统性,又能够突出重点,保证它们的高等代数知识能够满足后续课程的教学需要,使其更适合统计学类专业的需求,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二、统计类专业高等代数改革内容

(一)根据专业需求调整高等代数课程的教学内容

统计学类专业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应用性强的学生为目标。在高等代数的教学中,对重要知识点深入讲解,使学生理解其思想,并通过例题与应用加深体会;而对过于繁杂的证明可适当降低要求[3]。目前,国内专门针对统计学类专业的高等代数教材非常少,大多数院校采用数学专业相同的教材。然而,统计学类专业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比数学类的学生薄弱,对高等代数这样高度抽象的课程学习起来倍感吃力。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一些高等院校中,统计学类专业开设线性代数课程替代高等代数课程,这样会使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时候感到相对轻松,但统计学类专业的后续主干课程的教学,如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建模等,会由于没有充分具备相关数学基础而受到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统计学类专业需求与学生情况,对高等代数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具体来说,高等代数中的行列式、矩阵、向量空间、线性方程组、二次型、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这些知识相互联系紧密,是高等代数的基础部分,是统计学类专业后继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家研究生招生考试知识点,必须包含在教学内容中。

线性变换、欧式空间等内容不属于通常意义下线性代数知识点,不在研究生招生考试统考数学的范围内,但其思想与统计学的主要方法联系紧密,略去将对后继主干课程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这两部分内容也需要重点讲解。

而高等代数课程中的多项式理论、λ-矩阵、双线性函数等内容,不属于通常意义下线性代数的知识点,与统计学类专业的主要方法也没有直接联系,不讲或者略讲这几部分内容不会对本专业的后继课程的学习造成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与课程总课时情况灵活选择。例如,大多数高等代数第一章是多项式理论,该章定义、定理多,逻辑推理强,大一新生普遍感觉抽象难懂,而这一章的内容、方法与接下来的几章几乎没有联系,只是在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这一章才会用到几个因式分解定理。我们可以在即将讲授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这一章时,简单介绍因式分解定理以及其应用方法。这样安排一方面是由于统计学类专业的学生对数学理论证明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另一方也可以避免学生在前期因繁杂的证明而失去信心和兴趣,而且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讲解更多的例题,以及高等代数知识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二)渗透高等代数知识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作为统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高等代数的方法在统计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尽量结合其实际背景,特别是统计学方面的背景,渗透高等代数知识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例如,我们可以在欧式空间后,讲解投影法在最小二乘法中的应用。最小二乘法是一种重要的求极值的方法,在统计学中求解线性模型参数估计问题的基本方法,具有鲜明的统计学背景。我们提出有实际应用背景方面的问题,如以脚长与身高的关系为背景,利用投影定理求出一元线性回归问题的最小二乘解,并结合学生的脚长与身高数据,求出身高与脚长的经验公式,并介绍该经验公式在刑事侦查等领域的应用。这一问题与统计学联系紧密,与学生紧密相关,且容易理解,可以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虽然统计学类专业的其他课程如数学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会再次讲授最小二乘法,但这些课程中一般是采用偏导数的工具求极值,在教学内容上没有重复。此外,我们在高等代数中講解最小二乘法,会使学生在其他课程再次学习该方法时更容易接受,达到以旧促新的效果。

在讲授“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这一部分内容后,可以通过例子讲解其在求解数列通项公式、微分方程、马尔科夫链中的应用。特别的,数列通项公式求解问题看起来是一个初等数学问题,与学生的高中知识联系紧密,容易被学生理解,而该问题的解决却需要借助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抽象的矩阵相似对角化在分离变量中的作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高等代数的学习热情。这一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差分方程求解,是统计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时间序列分析研究的内容之一。我们此时讲解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将这一问题做简单变换,就可以变成一个微分方程问题,采用的分离变量的方法与差分方程完全一样。而马尔科夫链中的讲解,可以以人口流動模型为背景,利用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求出人口模型的稳定状态。这三类例子背景不同,但其处理方法却是极为相似的,可以让学生体会抽象思想的魅力。

在讲授对称矩阵正交相似对角化与二次型之后,我们可开设“对称矩阵正交相似对角化在主成分分析中的应用”这一个专题,通过几个具有实际背景的若干个例题,如身多个学生的身高体重问题分布散点图[4]、体会线性变换在处理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启发学生理解主成分分析的思想。

通过这些渗透,既锻炼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又使学生加深了对代数方法的掌握,同时为后续相关统计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等代数教学方式以板书为主,原因之一是高等代数的教学内容含有大量的计算和证明,板书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和证明过程的理解。然而,板书的书写速度较慢、信息容量小、表现等缺点,使其在高等代数教学中的局限性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技术的进步,各种教育工具不断涌现,多媒体、翻转课堂、等精彩纷呈。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需要积极学习如何运用这些新的教学工具,改革教学模式。但任何教学工具都不是万能的,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扬长避短,形成优势互补。

多媒体可以极大地节约板书时间,提高授课效率,在一些板书量特别大的章节,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但正是由于多媒体授课效率高的特点,容易造成学生思维跟不上课堂进度,学生的思路也容易随着多媒体翻页的变化而断掉,不能对课堂有一个整体把握。这时候我们必须采取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将教学框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一些重要的定义、定理、公式等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时间,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教师采用各种途径满足于促成学生的学习,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这一模式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习变得更加灵活。但现阶段地方院校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普遍较弱,翻转课堂不适合作为高等代数这类趣味性弱且高度抽象的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我们注意到一部分学生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课堂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可利用翻转课堂来实现分层教学,将一些扩展内容,以微课、电子书、论坛等形式提供给学生,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拓宽和加深知识体系。

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沟通及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作为一名统计学类专业基础数学课的教师,要着力思考如何使基础课的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本专业后继课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要着力思考如何讲基础课的教学与本专业的背景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定义、定理方法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着力思考如何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将重要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系统化的呈现出来。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学是教师的立足之本,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统计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教育部统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我国统计学类专业本科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统计研究,2015,32(2):104-108.

[3]张美娟.统计学专业数学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0:99-101.

[4]David C. Lay.线性代数及其应用[M].刘深泉,洪毅,马东魁,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应用统计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桂教科研〔2014〕6号;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统计学专业建设点,桂教高教(2014)52号;统计学广西重点学科,桂教科研[2013]16号;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项目,桂学位〔2014〕3号;桂林理工大学科研启动基金。

作者简介:戢伟(1981-),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序代数及其应用。

作者:戢伟

第二篇:将数模思想溶于《高等代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质子、中子、电子数目计算注意氕氘氚的中子数目;原子的电子数等于其质子数,阳离子的电子数等于原子质子数减去电荷数,阴离子的电子数等于原子质子数加上电荷数。①1mol重水与1mol水中,中子数比为2∶1②24g镁与27g铝中,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利用pH值,求H+或OH-的数目根据pH值与H+的浓度关系,和c(H+)·c(OH-)=10-14,进行相关计算。与分子中的H+和OH-数目无关。常温下,1LpH=1的H2SO4溶液中的H+为0.2NA

胶体胶体微粒数一般“小于”计算结果才正确。将10mL1mol/L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所得氢氧化铁胶粒的数目为0.01NA

将数模思想溶于《高等代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协同合作育人项目(201701017058)、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SJYB17-05)、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JG17013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JGJX2017B28),长春大学数学建模重点建设课程项目。

祝英杰 张岚

摘 要:《高等代数》是各大高校数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内容与高中数学跨度较大,因此对刚步入高校的大一新生难度较大。根据我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方针,高等代数课程组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将数学建模思想溶于该课程的教学中,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进而促进信息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进程。

关键词:数学建模思想;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一、 引言

《高等代数》是各大高校数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内容包含多项式理论、线性代数和代数系统三部分。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该课程,能培养抽象的思维方式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由于代数理论抽象、理论性强、逻辑严密等特点,该课程侧重理论知识,强调证明及推导过程,因此目前传统的高等代数教材仍然是以理论为主导,使得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程难学难理解。高等代数课程组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发现向量空间、特征值、线性变换等知识点学习吃力、理解困难,对于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就更知之甚少。因此激励学生学习代数理论的兴趣并能应用解决现实问题始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数学建模教学开始进入我国大学课堂,经过20多年的实践,本科院校都开设了各种形式的《数学建模》课程和数学建模竞赛的培训讲座。数学建模的过程,第一步:简化实际问题,提取重要因素进行合理假设;第二步:通过引入变量,建立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用数学方式表达;第三步:运用数学理论及计算机技术求解;第四步:将结果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于《高等代数》课程教学不但可以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且也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应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要素。培养应用型人才,即培养学生掌握核心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它属于知识的应用层面,受到数学教育工作者们的广泛重视。同时,数学建模竞赛为学生们探索和实践理论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 高等代数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高等代数》课程抽象的特点,在课程导入环节,尝试引入与高等代数知识点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观察问题、讨论分析;在授课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运用代数理论和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高等代数的兴趣。这是一个正的反馈。

特别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教材基本体系入手,让学生了解各个章节内容的时代背景及其相关的代数知识;对于基本概念和定理,教师应从“原型”或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如:原料运输问题、循环比赛排名等。

三、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于高等代数课程改革的案例分析

《高等代数》课程中的一些概念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实际案例尽可能简洁、直观,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高等代数的信心。下面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说明如何将数学建模思想融于高等代数课程教学中。例如将高等代数课程中矩阵的概念、矩阵的转置和乘法運算知识点整合,引入循环比赛名次问题,通过2学时的课程,学生不但整体掌握这几个部分知识,而且学会如何应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循环比赛名次问题:六支球队进行循环比赛,每场比赛只计胜负没有平局。六支球队比赛结果如图1所示,箭头指向比赛胜利的球队。试根据比赛结果给出六支球队的名次排列。

作者:祝英杰 张岚

第三篇:微课在师专高等代数课程中的教学模式实践探究

[摘 要] 介绍微课相关概念及特点,研究师专学生学习高等代数的现状,提出了基于微课在师专高等代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并给出提高微课教学模式时效性的建议。

[关 键 词] 微课;师专;高等代数

所谓微课,即强调“微”,利用当代高效率的信息技术把课程重难点视觉化、视频化、压缩化,以便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要点,微课的载体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MOOC,中文译为慕课,也是翻转课堂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师生高效互动的教学模式。

微课以其短小、视频化、结构完整、目标明确、内容精练等特点广受师生欢迎,目前微课在我国广泛应用于中小学和高职院校的工科技术类课程中,在理科基礎数学领域微课应用范围还是比较狭窄的,特别是数学专业中一些基础课程,比如高等代数、数学分析、解析几何还遵循着传统的教师在黑板上边写边解释的教学模式。2015年中国数学会首次举办了全国高校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竞赛,微课开始进入数学领域并慢慢推广开来,但目前由于信息技术技能的缺乏,微课在数学领域还停留在简单的录视频状态,微课在数学教育专业中的应用亟须推广。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最基本的教学理论和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特别是微课制作能力,师专的数学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主要阵地,如何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也是师专院校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微课相关理论

所谓微课,即强调“微”,在5~8分钟之内,利用丰富的声音、图片、色彩把课本知识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具有主题突出、内容精悍、资源多样、结构独立等特点。微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好的主动性,比起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课外选择自己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学习,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由于微课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常规的课堂学习,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进行学习,获取知识的方式多样且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掌握知识点,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高等代数作为师专院校数学教育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基本还遵循着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科技的发展以及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让这种模式明显不适应现代学生学习的需求,导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形成“课上茫然、课下忘记”的普遍现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目前师专生源主要有5种,包括五年一贯制、普通高考、学业考试、3+证书、公费定向,生源素质与本科相比较低,对理论性学习不感兴趣,特别能够体现在高等代数等专业基础课上,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是每一个师专院校应该关注的课题。

多数师专的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走向中小学数学教师岗位,电子产品的普及让中小学的教学手段不断信息化,时代与岗位的发展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化教学基本功。同时,师专的数学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本科理论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师专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教学手段的掌握。所以,把微课引入数学教育专业的高等代数课堂,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还能培养现任教师与未来教师的教学信息化能力,实现教师的发展。

二、高等代数课堂微课教学实践模式

在高等代数课堂中,微课教学的实践模式可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与课中主要以微课为主导,以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教师答疑为辅助手段。课中以教师讲解、学生接受为主导,微课作为辅助手段穿插于课堂中,用于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以及加深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

首先,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调查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按此标准,钻研教材,找准关键知识点,也就是重、难点。把重、难点通过动画、图片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并根据学生未来的职业背景,寻找相应的资料设计实践任务提出问题,然后将课件PPT、微视频通过微信群、腾讯会议、钉钉群等网络平台推送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师推送的课件PPT、微视频掌握即将学习的知识点,并利用该知识点解决教师设计的实践任务,遇到困难或者不懂之处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平台提出来,群里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以为其解答。这样既方便学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课前时间来自主探究学习,又能在学生之间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观看教师精心制作的一系列微视频、教案、课件后,每学好一个视频就相当于完成一个小的学习目标,这样可以让学生确认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加学习信心,使学生对自主学习具有很大的成就感,进而引导学生完成整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视频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知识进行思考,又可以在群中提问与教师或同学之间的交流,这样的交流让学生更加自信大胆,避免师生面对面的胆怯和紧张,还有利于同学之间团队的合作。同时,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微练习并上传至钉钉群,通过钉钉群平台教师可以查看学生学习视频的情况,并可以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目的质量,这样既可以督查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又能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并将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答疑。比如“矩阵的逆”是高等代数中的一个重、难点,学好它可加深学生对线性方程组、线性变换、二次型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可逆矩阵定义”“可逆矩阵的性质”“伴随矩阵”等小的学习目标,制作成微视频供学生课前学习。由于每个微视频知识比较单一,学生不会感觉到太多的压力,学好一个微视频,学生就会有一些成就感,学好全部微视频,学生就能完全掌握矩阵的相关理论。学生利用这些相关理论解决了教师提出的实践任务,也就完成了课前预习并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在课中,教师把学生课前在微信群、钉钉群、腾讯会议等网络平台上不懂的知识和问题再次呈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这时候以讲授法为主讲授新课,学生认真听课,并提出问题,积极参加小组内的讨论。教师再将课前布置的实践任务进行选择性重点讲解,让学生学习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著重要作用。由于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差异性,可能会存在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全部学习知识,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课前准备的微视频,并及时复习相关知识,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完成课堂任务。

再次,在课后,教师可以将总结类似题型的解题技巧做成微视频,学生在复习以及做课后作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不懂的知识点,可以观看教师提前做好的微视频,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视频进一步拓展课程内容,比如介绍一些数学家的生平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或对一些数学问题深入探究,挖掘有用价值。比如“矩阵的逆”一节的课后习题:

设A,B是数域F上n阶方阵,若AB=I,则A,B互为可逆矩阵。

这个题目不仅得到A,B互为可逆矩阵,而且可以进一步得到BA=I,利用这一结果,可以简化矩阵可逆的证明,即对两个n阶方阵A,B,要证明A-1=B,只需验证AB=I或BA=I。

最后,尝试建立微课的评价机制。微课既涉及专业知识,也涉及信息化技术,还涉及创新思维。我国除了微课设计大赛中有相关的评价标准,院校自身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微课学习效果评价机制,这也是微课难以应用在师专数学课堂的原因之一。在微课课堂教学模式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以高等代数的专业老师个人评价为单一标准,可以引进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结果激励化三位一体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三位一体的具体评价模式如下表。

通过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高等代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比如,通过张瑞禾主编的高等代数第七章第三节的知识点“线性变换和矩阵”,要求学生转换角色,让学生进行分组,站在教师的角度,根据这一节课的知识重、难点制作两个微课视频,并在班级上互相进行展示,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评价,还可以请来计算机老师进行评价,评出最佳视频制作奖、最佳创意奖、最佳重难点知识掌握奖、最佳展示奖等奖项,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从而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多媒体制作能力、教师口语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等进行了有效的锻炼。

三、提高微课教学模式实效性的建议

首先,要有专业知识丰富的信息化师资力量。高等代数专业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对教材有深度了解,还要精通计算机应用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是制作微课内容的前提,专业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还应该了解教材以外的学科前沿知识,完整的知识结构链是制作微课的先决条件,也是决定微课能否应用在教学课堂的关键条件。教师除了学识渊博之外,还要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技术能力,比如录视频,剪辑视频、字幕制作、声音美化等,具有完整的多媒体技术能力,才能制作出完整的微课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能力,需要定期对数学教师进行教学信息化能力培训,让数学教师掌握最基本的微课制作方法与技术;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对视频色彩进行恰当搭配,形成一种视觉上美的享受,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其次,要认真撰写课堂教案与教学设计。教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所制作出来的教案要适合学生的学情,恰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探究学习;教案撰写不仅要贴近教材,同时也要适当拓展,链接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达到知识、能力最大化的效果。微课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是促使知识点、重点、难点直观化和简单化,从而有效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设置微课的时候,一定要符合师专数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水平,师专数学专业生源素质比本科类要低,且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使进入师专学习的学生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呈多元化现状,以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为例,数学教育专业中的学生既有中职升高职的,也有经历高考进入师专学习的,更有初中毕业通过五年一贯制进入师专学习的。但无论哪一类的学生,他们普遍的特点就是数学分数低,基础差,对数学中蕴含的逻辑思维毫无头绪,给后续的数学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这些因素导致对数学感觉厌烦与恐惧,课上昏昏欲睡,课下茫然不知所云,学生没有信心学好,教师没有信心教好,给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符合学情的微课显然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最后,教师要管理好课堂教学秩序,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微课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但使用不当会扰乱课堂教学秩序,本末倒置,学生离开微课就会昏昏欲睡,不知所言,从而脱离学习状态。特别在课中,微课利用得当,能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有效的辅助;利用不当,会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得不偿失。在信息时代,教学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戒掉手机和电脑,把心思放到学习中。而微课会让学生把更多精力放在手机和电脑上,一些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很容易就把注意力从微课转移到微信聊天或者游戏上,不利于教师授课、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

总之,微课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实践模式,特别是对于师专院校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把深奥的数学理论简单化、视觉化、直觉化,不仅能够提高师专数学专业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但微课的教学模式有利也有弊,使用适当能成为数学教学的有效辅助模式,控制不得当则让学生沉迷手机、电脑,效果适得其反,作为教师应该掌握其中的平衡点,让微课成为我们教学的有效助手。

参考文献:

[1]李本星,王中华,王利广.基于微课的《高等代数》教学模式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4(1):122-128.

[2]刘熠,钟纯真,许雷.基于“微课”的“导讲评研”教学模式及在《高等代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9(19):97-99.

[3]杨善学.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高等代数的教学改革[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31):133-135.

[4]陈阳,宋玉坤.基于微信平台的高等代数辅助教学模式设计[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8):111-112.

[5]高煜.基于信息技术的高等代数教学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20,21(7):89-90.

[6]汪定国,杨新强,蒋鹤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高等代数”课程教学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329-330.

[7]彭自嘉,黄敬频.结合专业定位探讨《高等代数》课程教学改革[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5(2):89-91,95.

[8]张金战.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师专《高等代数》的教学改革[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3):202-203.

[9]苗宝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等代数课程中的设计及实效性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9):61-64.

[10]邬小青.基于微课构建初中数学生本课堂的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0(12):17-18.

[11]刘永贵,刘奇岳.学习者对微课视频文本设计的视觉注意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18):264-272.

编辑 鲁翠红

作者:杜玉坤

上一篇:功夫不负有心人议论文下一篇:工程废旧物资处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