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1课程论文

2022-05-12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高等数学1课程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发与实施拓展性微课程,有利于学生把握理解数学知识的重难点,拓宽数学知识范围和培养数学思维。文章从课程目标确定、内容选择、活动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了“1+X”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策略。

第一篇:高等数学1课程论文

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探讨

摘 要:高职院校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上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适合不同专业的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

关键词:高职;高等数学;学生;教师

一、背景情况

高职教育的出现是为了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未来竞争中将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高职院校开设高等数学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有助于人才的培养,有助于科学思维能力的锻炼。笔者是一位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师,参加工作八年多来,一直教授高等数学这门课程,刚开始很不适应,学生学习这门课之困难大大出乎笔者的想象。高职高专类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差,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对来说也比较差。所以如何应对由于生源质量下降和生源差异带来的提高教学质量难的问题,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有所为,有所不为

1.针对高职高专类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差的问题,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高等数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要降低教学的理论难度,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变终结式考试为过程评价,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通过“多层次、多模式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情况选择层次”。总体分为高等数学和应用经济数学两门课,第一学期为高数Ⅰ(56学时),面向机电系、信息系的全体学生开设,仅讲授一元微积分;应用经济数学(45学时),面向管理系、商务系的某些专业,仅讲授一元微积分。这样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构建了必备的理论框架结构。第二学期为高数Ⅱ(56学时),设为选修课,仅面向计划专转本或对高等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包括机电系、信息系、管理系及商务系),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比较牢固的基础。第三学期,针对各专业开设偏向专业实际应用的高数应用选修课,同时对第一学年高数内容进行必要的深化。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能辅助学生深入学好专业课,还将起到专转本考前强化的作用。

2.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要透彻,这是应用高等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近期,笔者通过网络课堂听了乐教授的课堂实例,有很多感想,也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例如语言刻画极限,第一轮教时笔者讲给学生听,但学生根本不能理解。有的也能用这个定义来证明简单函数的极限,但显然是在生搬硬套,事实上并没有体会到这个定义的实质。所以在第二轮的教学中,笔者不再给学生讲语言,而把重点放在极限的应用意义上,告诉学生极限主要用来考查函数的趋势,在生产实践中,如果我们能用某个函数来拟合某种现象,那么通过研究函数的极限,我们可以反过来预测现象将来的发展。在让学生知道极限的含义和用处后,其后的数次课训练学生熟练求解极限,以期最终达到应用极限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微元法的教学也是如此。当然,正如乐教授所说,不能只是让学生记公式。笔者讲课时,每次都是带着学生一起,用微元法来推导相应的公式,让他们对微元法有一定的体会。高职高专院校一直倡导“强化技能,理论必须够用”的理念,在乐教授“有所为,有所不为”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有信心让学生学到必须、够用的数学理论,活跃学生思维,不至于把高数搞得太过枯燥,让学生认为高数只需要记公式。

3.关于现在教材的一点看法。现在的情况是,高职高专近十年才兴起,市面上确实也出现了不少高职高专类的教材,但总体质量不高。我校现在采用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吴赣昌教授主编的面向高职高专类的《高等数学》立体化教材,设计的flash课件很不错,形象生动,树形结构编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讲解,并可自己添加相关内容。该书的教学内容跟我们的要求大体一致,但是有些内容过于简化。笔者认为,有必要集合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力量,甚至是更大范围内教师的力量,编写一本更适合高职高专类学生的高数教材,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拓展高职高专生就业范围。高职高专教育主要培养面向实际应用的操作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鼓励“订单培养”,走“产学结合”的路子。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也应让学生认识到一定会学有所用,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徐丽萍

第二篇:“1+X”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开发与实施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发与实施拓展性微课程,有利于学生把握理解数学知识的重难点,拓宽数学知识范围和培养数学思维。文章从课程目标确定、内容选择、活动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了“1+X”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开发实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基础性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能目标、数学思考目标、问题解决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等四项内容。基础性课程面向的是全体小学生,在内容和培养目标方面偏向于基础性,对于部分学习尚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推理能力等拓展性思维与能力培养方面有些不足。因此,需要在小学数学国家课程以及其要达到的基础性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开发出一些要达到某些拓展性目标的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在本文中,“1”代表的是小学数学国家课程以及其要达到的基础性课程目标;“X”代表的是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以及其要达到的拓展性课程目标。

微课程是相对于传统课程的一个概念,微课程追求在短课程时间里聚焦于解决某一个特定的问题或者知识点。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程需要做到精心规划和精深挖掘,以求在较短的课程时间内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1+X”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指在对小学数学国家课程基础性课程目标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和小学生认知发展情况,合理设置若干项拓展性总目标,依据所设置的拓展性总目标筛选课程内容,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开发的微课程。“1+X”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利于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拓展性课程需求,有利于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平台和资源库的建设。

一、“1+X”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目标的确定

目标是微课程开发的课程目标,同时也是微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1+X”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以小学数学国家课程为基础,所以“1+X”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的课程目标既基于小学数学基础性课程目标,又高于基础性课程目标,还要在服务学生本体的情况下服务于基础性课程目标。也就是说,“1+X”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的课程目标既要在基础性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又要与基础性课程目标进行有机整合。

笔者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基础性课程目标,确定了知识技能目标、数学思考目标、问题解决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等四项拓展性微课程的总目标。其中,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国内外数学文化和学习相关的数学史;对图形形状大小、运动状态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接触部分拓扑学的基础知识;对数学问题进行观察、探究、总结、分类,积累解决同一类别数学问题的经验。数学思考目标:在接触分类、几何等知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集合思想和分类思想,并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一定的数学活动,形成基本的归纳、类别、推理演绎等数学能力;通过一定的数学活动,初步形成数学结合、转化等数学思维。问题解决目标:通过一些具体的操作活动提升动手实践能力;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提升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经验迁移;能够初步利用数学思维、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力;培养学生不畏艰难、持久坚持的意志品质;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1+X”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内容的选择

“1+X”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目标是“1+X”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課程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1+X”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内容则是“1+X”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目标实现的主要依托。“1+X”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内容要与小学数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内容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要结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排序,以方便教材内容和拓展性微课程内容的合理对接和整合,促进拓展性微课程目标的实现。除此之外,拓展性微课程内容的选择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拓展性微课程内容要具有数学性。数学性是小学数学学科拓展性微课程的基本特征,拓展性微课程内容的选择一定要与数学知识、数学文化和数学历史相关,所选取的故事、案例等内容要蕴含数学原理和数学方法。同时还要注意的是,数学思维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所选取的课程内容要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二是拓展性微课程内容要具有趣味性。教育学中经常提到一句话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尤其适合于正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短小、精致是微课程的重要特点,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有效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和观点。因此,需要选择一些能够有效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沉浸其中。

三是拓展性微课程内容要适合教学。拓展性微课程的“课程”二字,就说明了拓展性微课程的本质还是一项教学活动,同样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参与。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过程中,从内涵方面来说,要与教材内容同步,或者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与教材学习同步,以达到两种课程的相得益彰;从形式方面来说,要选择一些能够适宜在课堂上展示或者方便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加工、处理、展示的形式。

三、“1+X”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的实施方法

“1+X”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的实施是实现“1+X”小学数学拓展性总目标的必要阶段。笔者主要从实施条件、实施载体和激励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拓展性微课程教学实施设计。

(一)拓展性微课程的实施条件

首先要灵活应用活动时间。拓展性微课程是对基础性课程的有益补充,是在基础性学习目标达成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性教学活动,因此拓展性微课程的实施应该在不占用基础性课程教学时间的前提下进行。一方面,拓展性微课程实施时间要短,尽量将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之间;另一方面,要灵活掌握开展时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或者对教材内容补充的拓展性微课程要在基础性课程结束之后及时实施,以保证教学效果。

其次,要体现出课程的聚焦性和系统性。拓展性微课程主要是围绕某一个知识点展开的,要聚焦于某一个知识点,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理解知识。除此之外,拓展性微课程的聚焦性也决定了其必然存在着诸如知识点零碎、孤立、不成系统的弱点,因此还要体现出微课程的系统性,以解决此问题。

再次,要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和营造互动的活动环境。拓展性微课程活动材料的准备可以是一段吸引人的相关视频,也可以是一个相关的数学游戏用具,最好是通过丰富的活动材料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环境也是拓展性微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并以此获得智慧,是拓展性微课程的实施宗旨。

(二)拓展性微课程的实施载体

拓展性微课程是基础课程的拓展和补充,按照课时安排要求不得占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从目前小学数学基础课程教学课时来看,1~6年级数学基础课程所占用的总学时约为840个,占小学规定总课时量的15%左右。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拓展性微课程的教学。

一方面,要利用好学校所安排的拓展性微课程课时。在我校,低学段的拓展性微课程所安排的周课时大概为3节或者4节,中高学段拓展性微课程所安排的周课时大概为4节或者5节。数学教师需要在与其他学科教师协商的基础上利用好拓展性微课程课时。另一方面,可以将相关活动作为拓展性微课程的实施载体。除正常教学活动之外,学校还经常举办诸如数学竞赛、数学节、社团活动、特长选修等活动,数学教师可以将拓展性微课程内容与这些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而且,依托数学拓展性微课程举办教学活动,还有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三)拓展性微课程的激励措施

与数学基础性课程相比,拓展性微课程虽然在形式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但是在内容方面是基础性课程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学习难度相对较高。因此,教师需要采取诸如游戏卡、等级卡等一定的激励机制,让学生在拓展性微课程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激发学生对拓展性微课程的学习兴趣。

四、“1+X”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的评价方法

“1+X”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评价是检验微课程是否实现拓展性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评价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拓展性微课程评价和学生发展评价两个板块。

课程评价可分为设计评价和活动评价两个子项目。拓展性微课程设计评价主要围绕课程的实施目标、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所获得的认知经验三个方面开展;拓展性微课程活动评价主要是对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条件(时间、环境、材料是否得当)、实施过程(互动情况、学习情况)等进行评价。

学生发展评价可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两个子项目。教师评价主要是围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础性课程知识技能目标、数学思考目标、问题解决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等四项总目标为基础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学生自我评价则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现拓展性微课程学习的感受和体验,并以此进行自我评价。

五、结语

“1+X”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是对基础性课程的有效补充和拓展,能够进一步深化小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王建礼.小学数学课堂开发拓展性课程的策略探讨[J].新课程导学,2020(03):40,45.

郭惠瓊.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甘肃教育,2019(16):114.

张珍晨.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研究[J].中外交流,2019,26(14):322.

作者:刘娜

第三篇:《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

摘 要:高等数学课程是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高数的成绩直接决定了学生们学习专业课的好坏,所以高数教学一直是理工类高校教学管理、教学探索的核心。文章结合作者的教学经历,总结了作者对《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从大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衔接、分层次教学、教学案一体化等几个方面给出了对《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等数学 教学思考 分层次教学

高等数学是所有理、工科,甚至是文科低年级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和公共基础课。在大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涯中所占课时和学分是最多的,以作者所在的学校为类,高等数学课程分为两学期共192课时,计12个学分。由于数学在学生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几乎每一所大学对高等数学的教学都极其重视。正是由于高等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对高等数学的教学探讨一直是大学教学研究的核心,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也是大学教学改革的急先锋。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讲授好此课程,为学生该专业的学习打好数学基础,这是值得每一位高等数学老师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作者多年的高等数学教学经历,浅显地提出笔者对高等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1 大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衔接

由于高考试卷的命题权下放至省级教育部门,为适应各省的高考模式,现在中学教材的编写也由各省教育部门组织编写。这使得各省的中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深度都有所不同。再加上文理分科,在教学内容上也有所差异。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的中学数学教学分为文、理两种层次,理科有选修内容,文科没有选修,整个教学内容和深度和10多年前相比也有所不同。但是现在用的高等数学教材几乎都是基于10多年前全国统一的高等数学的内容基础上编写的,这造成了现在的大学数学和中学数学在教学内容上既有欠缺的部分,又有所重合。这就需要每位高等数学老师处理好大学教学和高中教学的衔接。笔者认为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是对于大块的欠缺知识点在讲授高等数学课程前系统给学生补上,主要包括下面几个主题:常用(三角)公式和不等式;极坐标;复数的三角表示和指数表示。对于小块的数学知识点,在需要用到时简要介绍给学生。对于重复的部分,主要是导数,着重于导数的本质含义和应用。

2 分层次教学

因为各专业对于高等数学的要求不同,所以分层次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作者的学校分成了理工文三个层次的教学,在每个层次中根据学生的入学摸底考试成绩又分为A、B两类班。不同层次专业的教学内容有所不同,主要由学生所在专业的要求和特点决定。统一层次的A、B类别的班级的教学内容基本是一样的,主要的不同在于同一个知识点的讲授的方式和深度有所不同。这样的好处是既照顾到不同专业的特点、又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度。当然分层次也有弊端,一方面一个合班由好几个专业组成,有些专业就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这些人往往在班上处于相对孤立的位置,在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热情方面都不够积极;另一方面将本来一个自然班按照入学摸底成绩(本身这个成绩就值得商榷,因为很多学生都是玩了整整3个月以后,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形下考出的成绩)分为A、B两个层次,使得B班的学生一进校就觉得比A班的学生在数学上更差,从而埋没了很多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两方面的弊端是以后分层次教学改革不可避免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教学案一体化

近10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融合是以后教学手段发展的潮流。在江苏南京的许多中学里,因为很多课程的构建都是电子化的,而不是传统的板书,这使得学生有时对记录的重点比较茫然。所以现在很多老师已经采用了教学案一体化的做法,将该课的内容框架和例题课前打印好发给学生,在非常重要的地方,比如:总结的结论、例题的解法等地方留白,由学生上课的时候填写进去。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准确无误地指点给学生,而且又照顾到重要的内容学生需要摘抄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正在尝试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融入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节约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增加教学的容量和深度;另一方面还可以给学生复习带来方便,避免学生复习考试时抱着教材死啃,不知道什么是课程的重点,什么是代表性的例题。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课堂是大势所趋,如何把握传统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是老师在准备课程时必须考虑的。笔者觉得教学案一体化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手段,这样老师既可以将上课的重心放在讲上,又可以简要地将知识要点板书在黑板上。

4 注重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等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学生该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就是用数学的能力。现在很多大学高等数学的教学又沿用了高中的方式,重在解题,不重应用。再加上数学课程枯燥而难懂,很多刚进校的大学生总是提不上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如果将高等数学的教学和学生该专业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在注重高等数学各知识点讲解的同时,结合知识点解决各专业学科的具体问题,将高等数学的知识点和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注重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讲授那些晦涩难懂的例题,笔者觉得这对学生更为有益。除了数学、物理等对数学要求极高的专业以外,现在应用学科领域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数学作为工具的,学生能在高等数学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不代表能顺利地用数学知识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建立数学建模。在高等数学的授课中,穿插一些数学知识的应用,对他们以后学习专业课益处多多。

恩格斯说过:“辩证而唯物地探究自然需要以数学为基础”。大学课堂教学内容多、速度快、时间长,学好高数课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讲解微积分的各知识点,让学生打好基础,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作好准备。另一个高等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恐怕比教授数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霍本瑶.浅析多媒体技术辅助高等数学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4-6.

[2] 孙健.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3):2.

[3] 彭庆军,张志红.高等数学教学的新问题及对策[J].数学理论与应用,2005,25(4):123-124.

作者:吴斌

上一篇:学生近视调查论文下一篇:档案助理馆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