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毕业论文

2022-05-11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护理专业毕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临近毕业的护理本科专业学生,从学校过渡到社会阶段,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分析护理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前压力源及其产生原因,正确处理和面对这些压力,是护理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前的重要课题,也是毕业生成功适应社会的前提条件。

第一篇:护理专业毕业论文

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质量调查分析

如何巩固和发挥学校优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激发其创新和发展潜能,是学校在转型发展阶段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掌握毕业生上岗后工作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护生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查找我校在课程设置、素质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可以有针对性地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我校于2003年首次招收了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高职生,为了解培养的护理高职毕业生是否符合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适应社会对高级护理人才的需求,我们于2011年6月对本校前三届高职毕业生的质量进行了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选取省内近年来录用我校高职护理毕业生 5 人以上的医院12 所,其中三甲医院 8 所,三乙医院 3 所,二甲医院1所。调查护理部主任 12 名,科护士长 23 名,护士长 85 名,共 12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者 8名,副高级职称者29名,中级职称者83名。

(2)方法。根据我校高职护生的培养目标,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征求多名护理教育专家和临床护理专家的意见后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就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专业实践技能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发展潜力等14项能力进行全方位调查,有5个答案等级,即很强、较强、一般、较低、很低。

以随机发放调查表和邮寄信件的形式,向上述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 116份,回收率为 96.67%。问卷结果数据用Excel 2003进行分类统计。

二、结果

(1)对我校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基本素质的总体评价情况。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较高,对我校护生综合素质评价非常满意的占62.2%,比较满意的占30.6%,不满意的占6.2%;总体满意度为92.8%。

(2)对我校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基本素质的总体评价情况。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护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环境适应、敬业爱岗、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5项评价“很强”“较强”之和都高于90%,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等2项评价“很强”“较强”之和都高于80%,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4项评价“很强”“较强”之和均高于70%,用人单位对我校高职毕业生能力总体是肯定,这也是对我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肯定。但从调查结果也可看出,毕业生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发展潜力还比较弱,用人单位对此3项评价结果“很强”“较强”之和均低于70%,尤其是创新能力最薄弱,评价“很强”“较强”之和仅为48%。这提示我校在这方面的培养上尚有待重视和加强。

三、思考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作为国家紧缺型护理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多年探索,已确立了一定的专业特色鲜明的办学优势,毕业生走上护理岗位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较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转变医疗卫生服务理念的新形势下,如何巩固和发挥学校优势、跟上新时期护理工作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激发其创新和发展潜能,是学校在转型发展阶段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新时期护理工作性质、内容和要求,较之以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仅要求护理人员较好地掌握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和培养思路作相应的调整,比以往更加注重对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要求构建合理、科学、综合的人文教育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相应增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课程学时,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适合复合型护理人才培养的人文课程,并有机融合到护理专业课程教学。

(2)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是有效的突破口之一。一是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保护和调动护生的创新潜能,充分利用启发、引导、激励等方法,鼓励护生大胆设问,自主求解,并适时针对性开展临床实践、社会实践和开放性学习等,让护生积累和沉淀创造性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和教训,锤炼他们的创新人格和意志。二是转变传统评价体系。建立目标多元、标准多元、方式多元的评价方式,除关注护理专业课程知识及相应的操作技能外,要综合考量护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等各方面因素,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作为有效的指挥棒,引导护生强化创新意识,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邵阿末 张英

第二篇:护理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前压力分析

摘要:临近毕业的护理本科专业学生,从学校过渡到社会阶段,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分析护理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前压力源及其产生原因,正确处理和面对这些压力,是护理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前的重要课题,也是毕业生成功适应社会的前提条件。本文拟通过护理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前压力源及相关因素分析,帮助护理本科专业毕业生更好的排解毕业前压力,尽快地适应社会和新的工作岗位。

关键词:护理本科;毕业生;压力分析

前言

压力是人们对周围事物刺激所产生的生理应激反应,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但是过度的压力则会使人身心疲惫,丧失工作及生活热情,甚至出现心理疾病[1]。毕业生处于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处于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2]时期,其焦虑、抑郁水平明显上升。护理专业以女生为主,是频繁出现心理压力状况的特殊群体。本文拟通过对护理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的分析,开展大学生心理干预,帮助护理专业毕业生更好的完成学业,尽快适应社会。

1毕业考试及毕业论文压力

在毕业阶段,护理本科专业毕业生面临最终考核及评价,包括通过学校组织的毕业考试、完成毕业论文等重要环节。对正在医院实习的护理毕业生而言,准备和复习时间相对较少。相比于平时的阶段考试,毕业前考试难度更大,对毕业生的专业及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在对护理本科毕业生毕业前产生的压力源研究中,首位压力源为“准备及参加考试”,说明考试对毕业生压力的产生影响重大,是护理本科毕业生毕业前压力的重要压力源之一。

撰写论文并完成答辩是毕业生毕业前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撰写论文方面,由于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临床实习任务较重,工作环境限制,缺少乏科研实践条件,缺乏论文写作经验,撰写毕业论文难度相应增加,论文答辩能力相对欠缺。虽然有的院校实施了导师制,但护生大部分时间在医院实习,和学校指导教师交流相对较少。因此,对于护理本科毕业生而言,撰写论文并完成答辩存在一定困难。

2执考与应聘考试压力

护理毕业生只有通过护士资格证考试,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护士,获取护士资格证对于就业而言意义重大。有研究表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综合、规范、统一、严格的大型考试,对参加考试的护理毕业生造成了一定心理负担。其主要原因包括:考试范围较广、难度较大,复习时间相对较少。

护理本科毕业生了解招聘信息的重要途经为学校每年组织的双选会,通过招聘单位和应聘者的双向选择解决就业问题。招聘单位普遍重视毕业生的身高、容貌、年龄,对于外表形象较好者优先录用倾向性一致。民营性质的医院,由于自身发展的瓶颈和不稳定性,受到护理本科毕业生的排斥。导致了医院招聘和护理本科毕业生求职双方选择范围相对减小,就业协议签订成功率相对降低。调查发现护理本科毕业生毕业前压力影响最严重的压力源即“就业情况”。

3择业心理壓力与毕业前焦虑

通过临床实习,护理本科毕业生从学习护理理论知识过渡到护理操作实践,逐

作者:汤林

第三篇: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1.四川成都医学院护理学院,四川 成都;2.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四川 成都)

摘 要:为了解护理专业毕业生的择业心态,以引导其成功就业,本文通过对我院2008届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毕业生求职意向,找出毕业生求职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就业 求职 毕业生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总量和增幅达到了历史新高。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去年增长20.71%,2007年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长22.19%,2008年毕业生达到559万。据劳动部门的数据统计,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其中适合大学生的岗位远远不足毕业生的数量,社会整体就业压力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解护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护理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我们于2008年6月,对我院护理专业255名学生进行了求职意向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针对2008届护理专业毕业生,采取问卷调查方式。问卷设计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关于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及其意向的调查”为基础,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特点,进行增加、删减,共发出问卷255份,回收有效问卷255份,回收率100%.

二、结果与分析

1.毕业前的计划

调查显示,我院2008届毕业生在毕业去向的计划上主要集中在“直接就业”,占84.7%,少数人选择自己创业和考研。这说明,多数毕业生较为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求职择业的严峻形势,因此,希望较早地抓住机会实现就业,“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成为毕业生首选指导思想。

2.择业的考虑因素

从毕业生“择业首要考虑的因素”这一问题的回答来看,选择“收入与福利”的占38.4%,“社会需求与自我发展”的占18.31%,“就业城市与工作环境”的占17.7%,“个人兴趣爱好”的占10.7%,“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占8.1%,“职业优越与晋升机会”的占5%。由此可见,收入与福利是我院毕业生在寻找工作中最先考虑的,反映出毕业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生存压力较大,内心有所惧怵,急切希望拥有一份稳定其收入较高的工作。而毕业生选择社会需求与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有潜在的就业激情和实现自我发展的意愿,希望将自身的发展与眼前的待遇有所兼顾,在二者的平衡中缺乏理性认识。

3.就业地区选择

毕业生在就业地域选择时,首选成都市的占63.7%,外省11.2%,西部及边远地区10.1%,上海、深圳等国际化城市的占7.9%,沿海的占6.8%。说明我院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单一,主动到外省及边远地区的人数偏少,原因是我院学生大部分来自四川及云南、贵州、西藏,成都是四川的省会城市,近几年发展迅猛,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适合于工作和居住,因此,选择留在成都工作的毕业生占绝大多数。但毕业生却忽略了机会越多竞争越激烈,缺少对自我的认真评估,会失去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4.到西部、基层就业的态度

就毕业生在选择到西部、基层工作的态度时,有32.5%的毕业生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愿意到西部去,这说明大学生开始认识到西部和基层将是实现自我发展和奉献社会的广阔舞台,有更多的就业岗位。有56.6%的毕业生认为到西部和基层去很有意义,有很大的挑战性,在没有其他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说明仍有绝大多数毕业生将西部和基层作为无可奈何的选择。有6.5%和4.2%的毕业生认为不想考虑和不愿意去,原因是条件太艰苦,工作环境太差,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仍然很高,以追求大城市、高收入、名企业为目标,而对国家到西部、基层工作的就业政策了解不够,因此,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应加大西部、基层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锻炼自己、服务社会,实现自我发展。

5.求职途径选择

在调查中显示,有83.4%的毕业生认为应该积极主动寻求机会求职择业,大部分毕业生认识到求职是属于自己的事情,依靠自己,不放过一切求职机会。认为应该由学校推荐帮助的占6.3%.认为应该依靠家人、亲朋介绍的占7.1%。选择其它途径的占8%,由此可见,虽然大部分毕业生认识到求职是属于自己的事情,但真正依靠自己积极主动求职的毕业生较少,表现出依赖心理,“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说明毕业生对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社会需求的认识不到位。

6.就业单位选择

调查显示,选择国家党政机关占8.5%,选择卫生事业单位的占63%,国有企业的占10.8%,部队占4%,外资企业占5.7%,高新技术企业占2.7%,私营卫生单位占2.3%,自由职业占2.7%。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大部分毕业生把专业对口看作很重要的参考值,对三级甲等医院的就业期望值较高,他们向往的单位人满为患,而有需求的单位他们不愿去。在1993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明确了护士考试、注册、执业等方面规定,《护士管理条例》正在酝酿之中,对促进护理毕业生积极就业起到极大的作用。大部分毕业生树立了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使需求旺盛的护理专业就业率接近100%.

7.求职困境与求助对象选择

在求职困难中,有28.4%的毕业生认为得不到有效的需求信息;其次是社会关系不足,占23.3%;缺乏求职技巧锻炼的占19.7%;认为社会不公平的占13.7%;感觉自身能力不足的占7.3%;还有4.3%的认为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这说明,提供有效的需求信息和加强就业能力训练对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这提示我们在就业指导方面应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加强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教育及就业技巧的指导。

8.就业指导与服务

据调查,每天都浏览就业网站的占6.1%,每周浏览两三次的占18.7%,经常参加学校的就业指导活动的占13%,偶尔参加的占41.3%,从不参加的占20.6%。这说明,毕业生一方面,知道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不愿意主动去学习和参加,毕业生不经常关注和不参加就业指导活动势必影响信息传达,使毕业生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这提示我们应该进一步引导毕业生参与就业指导活动,通过就业咨询、就业讲座、求职技巧和岗前培训等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宣教和个别指导。

我们认为:护理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应该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不能单靠学校的引导和毕业生思想的转变。首先,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基础的服务体系、竞争机制、调控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健全的就业市场;其次,用人单位应树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观念,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人才;第三,在就业竞争中,提倡“人才竞争”,反对“关系竞争”,毕业生自己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为择业竞争创造条件。这样,才能保证护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备。护理专业毕业生,只要打开眼界,就会有更广阔的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

[1]蒋毅芳.浅谈学分制下新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6(53).

[2]贾长宽,黄晓燕.238名护理毕业生择业心态[J].护理研究,2002,16(10):574-576.

作者:赵小玉 易 涛 沈 博

上一篇:制造业自动化论文下一篇:教育技术装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