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自考毕业的论文

2022-07-03

摘要: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专业性机构,要取得良好的发展,人才的建设至关重要。如何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并使他们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医院和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护理专业自考毕业的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护理专业自考毕业的论文 篇1:

某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自考全日制本科班运行2学年教学情况

[摘 要] 目的:探讨在高职专科院校开展护理专业全日制自考本科教学辅导的教学模式,探索衔接融通,搭建高职人才培养“立交桥”。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计数资料的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结果:某高职高专院校针对设立的全日制护理自考本科班经过2年的辅导、学习和考试,护理专业课程通过率较高,41人参加学习,9门护理专业课程自学考试,有4人次没有通过。关于公共课程学习,英语二和公共关系自考课程通过率为100%;采用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替代自考计算机相应学分,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为46.3%。全日制班与业余比较自考课程通过率(及格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是英语二,全日制班的及格率高于业余班,而其他课程通过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职高专院校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护理专业自考独立本科段教学辅导学习,以满足社会需求。

[关 键 词] 护理专业;自考;专本衔接;教学模式

护理专业自考专本衔接指高职高专院校在校普通护理专业大专班的教学中,实施专科教学结合本科自学辅导相结合,专门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全日制教学,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获得护理专科毕业证和自考本科毕业证书及护士资格证书三证一体。

作为系列教学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该课题根据淮联校〔2016〕128号文件,“护理专业专本衔接(自考)教学模式研究”作为校级重大项目得以立项。

作为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护理特色专业》和教育部《高等职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护理骨干专业》教学改革项目的一部分内容,医学院进行了专本衔接(自考)教学模式研究。首先在该校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根据项目建设的要求制定了护理自考专本衔接培养方案。

该班级建立经过:2016级自考本科班的筹建是在2016年护理专业新生报到入学后,全部学生都经过报到分班后,项目负责人专门召集2016级护理新生1班至12班的辅导员,让辅导员在各班级中宣传,后根据学生意愿,填写承诺书和报名表,最后录取42人,中途有1人要求退学,最后实际由41人组成。该班辅导员是医学院的资深护理专业教师万娜萨老师。

该班的成立:学生的选拔与当初设想有出入,当初设想根据学生的志愿和英语高考成绩等遴选学生。由于报到时未能纳入教学班级建制,组班时学生已经完成分班,是从2016级护理1~12个班级中根据学生志愿而组成的。学生入学时成绩尤其英语成绩基础相对薄弱,英语高考在80分以上有8人。

英语高考成绩80分以上8人;70-79分之间5人;60-69分之间4人,其余24人(有9人是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录入,没有参加高考,所以没有英语成绩)。

一、教学运行情况

2016年全日制自考本科班正式成立时间是2016年10月8日(国庆节之后)。至今考试经过了2个学年,一轮完整的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周期,根据安徽省自考办自考独立本科段的开考计划,护理专业共有14门课程,其中我校开考的护理专业课程9门,公共课课程5门(不含学位英语考试课程),如果包含学位英语考试课程公共课为6门,总考试课程为15门。

考试课程通过情况如下。

(一)护理专业课程通过情况

注:根据蚌埠医学院公布的自考本科(独立本科段)的授课计划,专业课开考9门课程,分别是护理学导论、护理学研究、护理教育导论、内科护理学、预防医学、护理管理学、精神障碍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及社区护理学。有6门课程通过率是100%(分别为精神障碍护理学、护理学导论、儿科护理学、护理管理学、预防医学和内科学),护理教育导论和社区护理学通过率均为97.6%,均是1人未通过;护理学研究通过率是95.1%,有2人未通过。

(二)公共课程通过情况

公共课程考试通过情况:公共课程共开设6门,其中自考英语二课程通过率为100%,这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校首届自考本科班是按照随机的原则录取的,高考英语成绩在80分以上仅7人,而且自考英语二所占学分为14分,是最高的,按照专业课的学分,相当于3門专业课程的学分,说明担任英语二的教师教学水平很高,而且很负责,也说明学生很努力。另外,学位英语通过为8人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公共关系通过率最高为100%;计算机理论和技术采用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替代;国考计算机一级考试(含理论和操作)通过率较低,为46.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中国近代史该两门课程省自考办同意可以以我校校内考试成绩替代,遗憾的是这两门课总体通过率较低,中国近代史通过率为58.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率为78.0%。影响了学生的总体通过率。

(三)全部课程考试通过情况

总体课程通过情况:14门自考课程通过为3人,通过率7.32%,其中2人学位英语通过。13门课程(有1门课程考试不及格,需补考)通过16人,通过率39.0%。12门课程(有2门课程考试不及格,需补考)10人,通过率24.4%。11门课程(有3门课程考试不及格,需补考)4人,通过率9.8%。

2016级全日制自考本科班41人中最多的有3门课需要补考,3门以上课程需补考的情况无。

二、全日制自考班级与非全日制(业余自考本科班)的考试通过率比较

第1次考试(2017年4月)的考试科目:英语二、公共关系学、护理教育导论、精神障碍护理学。

第1次考试(2017年4月)考试结果比较如下:

第一次自学考试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16全日制自考本科班没有开设儿科护理学、预防医学、内科学,这三门课程,因此没有学生参加考试。

全日制班与业余比较,自考课程通过率(及格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是英语二,全日制班的及格率高于业余班,而其他课程如护理教育导论、精神障碍护理学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及格率差别不明显)。

第2次自学考试(2017年10月考试)结果比较如下:

计算机一级考试业余班与全日制自考本科班由于没有现成的数据,暂无法进行比较。

*是fish精确概率法统计学检验方法。

三、讨论

该班运行近两周年,经过六次社会自学考试考试,16级全日制自考本科班的41名学生经过一个完整考试周期,现存在的问题如下。

1.我校校内普通大专班开设的计算机课程是省计算机一级考试,根据省自考办的规定,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可以替代自学考试计算机理论和操作课程4个学分的课程,但是省计算机一级考试不能替代。

考虑到学生参加社会自学考试计算机考试课程,需要参加理论和操作部分的考试,且操作部分的考试需要去主考院校蚌埠医学院考,考虑到我校参加自学考试的学生较多,这么多学生去蚌医参加计算机考试,一方面花销大,另一方面安全问题需要考虑,所以综合以上原因,我校成教院建议采用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来代替社会自考的计算机理论和操作部分的考试,一方面学分可以替代,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拿到一张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有利于学生毕业找工作。

2.目前41名学生中,通过15门课程考试(含学位英语考试)为2人;通过14门课程考试(不含学位英语)1人,其他38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课程考试没有通过问题。具体表现在专业课程仅4人课程考试不通过,即社区护理学1人、护理教育导论1人,护理学研究2人没有通过。公共课程中如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46.3%(41人考试通过19人);中国近代史纲要通过率58.5%(41人考试通过24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率78%(41人考试通过32人)。根据自学考试的性质,自学考试宽进严出,所有课程考试只有通过才能,有1门课程考试没有通过都不能正常畢业。由于以上三门课程的通过率低,影响了自考本科班的整体通过率。

相比较参加自学考试的其他课程,需要参加社会自考,教学与考试分离,这些课程通过率都很高,如英语二和公共关系等通过率均是100%,如护理专业的课程通过率个别是95%以上,多数都是100%。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中国近代史可以采用校内考试与自考学分相互替代,即校内教学和组织考试,反而通过率不高,一个是78%,一个是58.5%。经过沟通答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中国近代史成绩是卷面成绩,没有算平时分,因此报告的是卷面成绩,因为通知学生的是卷面成绩,这两门课程考试通过率不高,作为校考课程通过率不高,各方面意见很大,需要引起任课教师的高度重视,也需要班主任加强管理督促学生学习。

至于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不高,只有46.3%,由于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与省计算机一级考试两者体系不同,要求不同,现有的计算机教学理论和操作课时数不能满足需要,建议增加至72学时,理论36学时,操作36学时。增加理论和操作课时数以保证教学计算机理论和操作的通过率。建议自学考试授课教师的课酬与通过率挂钩,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赵雁,白继荣.组织护理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临床实习与考核的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3(7):572-573.

[2]杨力,刘来申.护理自考社会助学模式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01(3):29-30.

[3]黄蔷.护理专业开展“专本衔接”教育的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5(26).

[4]马占山.社会助学下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13(2):155-157.

作者:杨金辉 万娜萨 刘景 尹建设

护理专业自考毕业的论文 篇2:

医院人才引进与利用

摘 要: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专业性机构,要取得良好的发展,人才的建设至关重要。如何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并使他们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医院和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人才引进;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

引言

纵观我国整个医疗服务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其理念和模式经历了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医疗模式的转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医疗服务质量与医疗服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9年3月,我国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全面推动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工作。医院作为整个医疗卫生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其发展改革必将对整个新医改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医院人才缺口是十分明显,这种人才的缺失,不仅仅是指专业的医护人员的缺失,还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和其他后台支持技术人员、专业工种的缺失。对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是医院的核心业务,高精尖的医护专业人才对于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专业领域的带头人可以推进医院的医学研究工作甚至可能对整个医学领域的新突破做出重大的贡献。同时,医院作为一个有组织的单位,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以协调各个岗位的工作,提高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撑,所以负责后台的技术人员也必不可缺。医院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单位,需要有自己的财务核算部门,这需要专业的财务人员。此外,医院的整个运营体系比较复杂,所以还需要很多其他的专业工种。此外,当前,医疗资源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不足,也是引起医患矛盾的影响因素之一。

一、现阶段医院在人才引进与利用方面的不足

(一)人员编制不足是当前医院人才引进的主要限制条件

当前,我国公立医院承担了绝大部分人民的医疗需求,客观上讲,普遍存在着医疗资源不足与人民医疗需求的客观矛盾。并且这种矛盾越是较大医院越突出。而医院人力资源又是最主要的医疗资源。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其人员编制是受上级主管部门及人事部门统一管理的,医院本身并无人事权。以泰州某医院为例,1982年建院设定床位20张、定编54人。经过了32年的发展目前编制床位300张但人员还是定编54人,根据1994年卫生部《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及1978年《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的文件精神,结合该院实际开放床位200张,按床位与人员1:1.3测算,医院员工编制应是260人左右。虽然近几年来在卫生局的帮助下已从医学院及各乡镇卫生院调剂到9名医务人员,但目前的106名编制人员数与实际床位比人数相比还远远不够。人员严重不足,医疗安全就得不到保障。该医院现急需增加人员编制数。只有解决了长期困扰各大医院的“编制”问题,医院的人才引进与利用才有其现实意义。

(二)人才总量不足,学历层次偏低,高、中级人才短缺

医疗工作属于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医院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它的人力管理具有综合性强、专业性强的特点,同时又具有高层次人才聚焦的特点。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往往向更高层级医院及核心城市流动,中小城市及基层医院要引进、留住高层次专业人才困难重重。以笔者所在医院为例,本科及大专以上全日制临床及护理学历人员较少,没有研究生以上人才,相当一部分本科及大专毕业生属成人、自考等毕业生,没有全日制精神卫生专业学校本科毕业生;都是从内科、外科等培训进修后注册的精神卫生执业医师,缺乏一支高素质稳定、专业的精神卫生人才队伍。目前从事临床一线心理治疗师只有1人(兼职),从事心理咨询师也只有1人,如果他们因公外出或因私休假,则该科室面临无人上班的境地。全院112名专业技术人员中护士严重不足,且护理人员年龄集中在37—40岁内,年龄结构严重不合理。

(三)人才引进存在实际困难

对于中小型医院或者基层医院来说,主要是没有吸引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以该院为例,每年都需要招录3名本科以上专业人员,但现实是一名都很难招到。具体引进人才的困境之一是工资待遇低,而医疗环境恶劣等,如精神病医院每天面对的都是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随时都有可能受到伤害,另一方面上级人事部门的定岗定编又制约了单位自身自有的人才发展瓶颈,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过程中,很多医院无法提供编制,导致吸引力不足。截至去年12月底,该院临床一线有4名人员是高级资历人员,由于评聘分开,只能竞聘一人到高级岗位上,今年又有3名医疗一线人员考上高级职称,目前有6名高级人才急需聘用到高级岗位,但高级岗位上又没有职数,无法给予聘任。由于人才事实上具备了高级人才的资质,但在医院又无法给予聘任,使得在从业、薪酬、晋升等方面都受到影响,打消了高级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四)人才流失严重

中小医院或基层医院中,与人才引进困难并存的是,人才流失还比较严重。尽管有的医院承诺会对在编人员和非编制内人员公平对待,但实际上相差甚远。编制的数量虽然进行了控制,但是人事编制的结构仍然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医院的编制结构并没有完全地体现医院对不同工种需求的不同侧重,分配不够合理。对于中小医院而言,外界的诱惑远大于本单位给予的物质精神条件,存在人才流失或流失的隐患愈发严重。现有人才的流失更使基层医院的人才缺失更为严重。

二、医院人才引进与利用方面的可行办法

(一)人事部门、主管部门及医院共同解决医院编制问题

要解决人才引进的基础性问题,首先要解决医院的编制问题,通过人事部门重视、主管部门支持、医院结合实际拿出方案,共同考虑合理的编制数量与职数,给人才吃下“定心丸”。特别是对于高层人才或者急需人才,应承诺解决其编制、聘任、职务问题,以真正打消其后顾之忧。其次,人才的引进和管理方面应该注意提高灵活性,对于旧的制度勇于改革,富于创新。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和整个行业就业市场的环境变化,对人才的引进计划、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和协调,要在不同的招聘制度和薪酬决定方式之中进行灵活的选择和转换,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引入和利用的效率。对于其他非急需或中级专业人才,可以考虑以编制外人员形式,但是必须在用人薪酬、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相应标准,使人才“想得通、留得住”。

(二)优化人才结构,充实高级与急需人才

各地政府要借鉴先进地区的人才引进经验,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尽可能地制定优惠政策,以政策吸引人。医院应该对现有的岗位和现有的在职员工进行合理的规划,并据此做出引进人才和人才流动的详细计划。结合医院的特色和发展战略,针对每个岗位的特点,在医院的成本预算内,合理地优化工作队伍的结构。力求每一个岗位都有最优数量、最符合要求的员工,每一个员工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医院不仅要重视医护人才的引进,还要注重其他工种的人才引进,如管理、物流、技术、财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引进,也能给医院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做到人才引进与留住人才相结合

医院对于人才,尤其是精英人才,从引进之前就应该考虑有相应的制度引导其工作和成长。对于每个岗位甚至对于有的工作人员个人,不仅要考虑创建适合他们的工作环境,还要考虑提供给他们成长和进步的平台和空间。要综合考虑物质与精神手段,优化软硬环境,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对于新引进的专业人才与急需人才,要给予“看得见、摸得着”的待遇,给予薪酬补贴、职务职称等方面的考虑。要放手让引进的人才干事业。将他们安排到适合他们发挥才能的岗位上,对贡献突出的高层次人才要予以提拔重用,给他们压担子,尽最大可能发挥他们的创业积极性。同时,要考虑原有干部职工的平衡,确保不会发生新的人才流失。

(四)做好在职人员的培养和锻炼

在职人员的不断进步对医院来说是一种成本较低的发展动力,医院应该给他们提供适时的条件和激励,鼓励在职学习和科研创新。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医院对于人才引入之后的合理利用并没有明确的规划,人才引进之后并没有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要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作为人才兴市、兴院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要编制合理的高层次人才发展规划,通过加大培养力度,鼓励本地人才参加学历教育和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或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签订协议回来效力等形式,培养“永久牌”高层次人才。通过以上方式,增加高层次人才总量,建立起一支能够支持本院医疗服务工作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三、结论

医院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兼具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医院根据自身的情况,适时、适度、适量地引入符合需求的人才,完善人员编制,合理构建医院人才结构,注重现有人才的利用,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人力资源的潜力。这对医院自身和整个医学领域的发展以及促进医疗卫生改革与进步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社会效益,使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得到最大满足。

参考文献:

[1] 葛艺东,赵顺.以人为本的医院管理和发展模式浅议[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6).

[2] 林小瑜.关于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探究[J].医院档案,2013,(8).

[3] 陈海燕,吴春凤,张素娟.浅论医院实施人力资源柔性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7).

[责任编辑 王 莉]

作者:娄正华

护理专业自考毕业的论文 篇3: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行业环境

摘 要:现阶段,我国对医疗体制的改革接近完善,根据对专业高等医学院校的观察考查,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问题,为了更好的在医疗改革下培养卫生管理人才,本文针对性的进行了研究预分析,进而为培养人才打下基础,已加快我国的卫生事业的发展,创建完整的卫生事业管理体系。

关键词:探究现状;行业环境;培养专业人才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教育就已经开始实行。2009年初我国也指明目标,要建设一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卫生管理队伍,在工作中遵循职业行为规范,职业素养,和匹配的职业技能。虽然我们在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教育上已经取得成绩,但是在实际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为了等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是重要关键。

一、我国高等院校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卫生体制的改革,我国对专业卫生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中,逐步加入了多元素的教学理念,我们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进,以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现在实行的理论课程体系中,普遍都是学科专业教育这一教学板块不被受重视,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学生只是简单了解,并没有深入的学习,以至于对未来的工作生活造成影响。

现在我们国家各个高校的管理办学体统杂乱无章,专业设置比较随意,在不同的学院都有涉猎,比如:管理学院,护理职业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等,不管是民办的还是师范类的等学校都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开设,而且卫生事业管理的课程不仅在校内可以得到专业系统化的学习,在自考、函授、网络上等各种形式都开设了学习课程。所以卫生事业管理这一课程比较分散,没有共同的认识,到底是着重培养医学专业、提升管理专业能力还是扎实基本理论,得不到明确的定位和统一的教学任务。再加上课程的设置只涉猎了卫生事业,要想真正的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人才,要使其掌握的知识能够融合领会,透彻理解。这就需要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事,还要对卫生学、社会学等等学科进行学习领会。卫生事业管理是研究卫生事业管理活动一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科,是医学科学与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在很多学校课程在讲授时,由于师资和教学没有配备齐全,所以就造成了教学资料老套,教学方向不明确等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性的知识学习不深刻,反应事物时不具有相对稳定的样式、方法、途径,没有广泛的适应性,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

二、分析研究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行业环境

总所周知,行业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行业的生存发展。当今社会,我国的卫生管理专业人才所面临的的行业环境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卫生行政岗位有许多其他专业的人才都想竞争上岗,比如,有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等的高材生,他们在岗位上的突出表现,让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与优势没有更好的施展空间。现在的医疗机构,都是有一些实力强并且已经达到了一定评估标准的专家医师进行做门诊,这些专家很多都没有接受过具体的卫生管理教育,不过迄今为止,大多数人都觉得专家们做的都很好。另外,还有些机构专门是培训管理咨询师的,他们涉及的范围很广。这就体现了当今社会不够重视培养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其次,就现在而言,我们国家没有尽人皆知的卫生管理專业人才,更缺一位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我们的医疗卫生行业缺乏卫生管理这样的专业人才,所以才会有专家型人才归入到管理层,照成专业领域的高素质人才的资源浪费。现在的公立医院院长大多数都是毕业于医学专业,行政管理人员也是医务人员任职,致使我国在卫生管理行业里没有出类拔萃的代表人物,所以我国没有良好的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示范效果。最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受到制约,我国的就业单位有,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医疗企业、妇幼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卫生教育等机构工作。但是想在这些单位工作,就要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公招考试。这些单位受机构编制的影响,所有招聘的人员就有数量的要求,不仅要求应聘者的高学历,还要考核综合能力,那么就导致了激烈的竞争上岗。这就造成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没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制约了卫生管理专业前进的脚步。

所以,新医改就提出了以“建立起一支职业化的卫生管理队伍”为宗旨,全体高校积极配合进行改革,努力探索新模式,让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的需求。改变就业单位传统的用人观念,我们既要做到把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调到管理岗位,还要把卫生管理专业人才选拔这一环节重视起来,再加上相关部门提供的制度保障,使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为我国未来卫生事业的建设添砖加瓦。

三、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实施

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结构,将各个学科紧密融合,在对重要学科进行学习的同时,也要增加类似选修课等这样多元素的课程,充分的将卫生管理专业与经济管理学,社会人文等学科相结合,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知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以多方位思维角度解决问题,把管理工作做到位。当今社会下的教育模式仅仅停留在“念课本”的模式中,时代在飞速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带来优势了。PBL教学模式的开展,有效的引导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够积极讨论和学习,其核心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根据WHO的报告表明,全球目前大约有1700余所医学院采用PBL的教学模式,而且这个数目还在增加。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更加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比传统的教学更有优越性。

其次,高校要多加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课题的探索与研究,以实践检验理论,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教师在上课时要引入真实案例进行分析、调研、讨论,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比如,通过师生严谨的准备,申报了“老年人慢性病相关生活行为方式”等研究课题。此外,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还有社会实践,实习单位可以通过单位需要的人才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安排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到医疗企业进行锻炼学习,熟悉工作流程,这样教师就能更好的运用自己实际管理工作对学生讲授经验,在知识体系更新的同时,我们也更快的跟上时代脚步。科研教学工作的开展,对学术的态度比学术行为本身更重要,通过专业的学术交流,明确科研教学的态度,使我国的医疗企业管理与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稳步向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要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将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以市场为指引,明确方向,改革创新课程体制,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将校内学到的相关知识融入到实践中,逐步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满足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包昕彤, 黄蕾蕾.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规划建议[J]. 中国市场, 2019(075):0005-0017.

[2]钱怡, 苑雪璐, 范恺洋,等. 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J]. 教育现代化, 2018, 080(4):074-086.

[3]周虹, 夏乐.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及人才培养探讨[J].2019,457(000):142-177.

[4]景浩, 马月丹.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8(007):001.

作者简介:

刘洋(1989),女 天津市人,民 族:汉 职称:社科类研究实习员 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研究.

作者: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