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学术论文

2022-05-11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护理专业学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文章针对期刊编审工作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参照国内科研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规范,编制相关问卷对医学护理类期刊潜在作者进行调查,以探究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现状,以期为有效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第一篇:护理专业学术论文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学术评价研究

摘 要: 音乐类艺术院校在考试遴选等环节中关于音乐表演和创作水准的评价存在随机性、主观性与不稳定性的情况,探讨如何建立音乐专业院校的学术评价体系,将音乐艺术表演和创作专业的艺术学术评价标准系统化、科学化,将更多的操作细节提升到学术的高度,细化到各个学科及其分支,针对各类学生考试制定具体评价办法。在教师业务水平评价环节,科学评价任课教师“舞台造诣(创作成就)”与“教学能力”的考评方式。

关键词:艺术院校;音乐学术评价;舞台造诣;教学能力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0.03.007

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内多位专家都在讨论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化的音乐艺术类学术与学科评价标准。2016年至2017年,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分别举行了关于艺术学科评价的学术研讨会议,讨论如何将音乐艺术学科评价推向国际化、标准化。会议谈到了学科建设的机制、艺术表演与艺术教学之间的联系以及艺术表演的评价方式等。但总体来讲,国内针对音乐院校艺术学术评价体系的研究在理論框架上还不够完整,进行实际评价操作时缺乏可广泛参考的具体细则。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的设置大致可以分为音乐理论、音乐表演与音乐创作三个类别,音乐表演与创作二者均属于实践类的学科,对于艺术实践本身的好坏没有办法直接通过论文、专著等人文学科的形式进行评定。因此,音乐表演和创作的重要奖项成为较为普遍认可的评价参考,被权威部门列入了教师和学生评比遴选的参考指标。不可否认,在国内举办的高规格比赛中,中国文联和中国音协共同主办的“中国音乐金钟奖”等比赛确实为音乐专业学科的教学起到了标杆性的引领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音乐类比赛都存在一定的随机性。评委的不同审美偏好则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评选结果。作为比赛本身来说这是常见的现象,但作为专业艺术院校,则有必要建立自己的音乐艺术领域学术评价标准。尤其是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专业的艺术评价存在更多的主观判断,因此更加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价方式来支撑,建立一系列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机制。一套有实用价值的音乐艺术学术评价标准体系的形成,将对专业音乐院校的科研、创作、表演、教学、招生工作的笔试面试,学习阶段性考试、评优评先,社会普及性的音乐教学、表演实践及各类音乐比赛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研究出一套科学的、具有实操性的音乐艺术评价标准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学科与专业的交互:“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学术评价体系” 的制定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学术评价体系”是指针对专业艺术院校所开设的音乐类专业,对任课教师的专业艺术水平、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业务水平进行科学化的衡量,以音乐艺术本身的标准为终极参考点而做出学术性的客观评价的一整套方法,以此推动音乐艺术院校表演、创作、科研水平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具体制定办法的时候应考虑以下内容作为出发点。

(一)重视教育单位的属性

根据专业音乐艺术院校作为教育事业单位的属性,在校内进行教师学术评价的时候应与文艺团体单位有所区别,因此要将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与教学能力相结合,作为评价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在音乐专业院校中,专业共同课和个别课连接了艺术教育者本身的素质、艺术规格、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学生的成果等多个方面。因此也应当将专业课程的评价作为重点之一。无论是专业主科还是音乐类共同课,它的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及潜能所在,帮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和发挥自己的专业优点,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

(二)把握严格的学术标准

除了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对教师或学生的艺术水准进行评价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缺乏系统化的音乐学术文字记录及分析作为学术支撑是极为明显的现象。教育单位经常依赖于校外的比赛结果作为评判标准,缺乏对于艺术水准学术标准的主观思考。一个要培养出一流艺术人才的学校,必须有极高的、稳定的艺术规格的标准,同时在技术上一定要能够量化。关于校外的比赛规格,教学单位从学术上应当有一个艺术标准的判断,并且切实筛选出哪些比赛、哪些平台的排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价值,而不应该只注重举办规模,举办地点等表面形式。

(三)侧重音乐表演与音乐创作专业的学术评价准则的设置

国内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类学科大致可以分为音乐理论方向、音乐表演方向、音乐创作方向、音乐教育方向四大类。音乐理论方向的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因此相对容易找到公认统一的评价方式。具体来说,由于有论文著作等成果参考,可以运用“显性要素”作为评价标准,如发表刊物级别、引用量以及学术专家们的认同度等来作为评价参考的依据。而表演方向、创作方向的学科,在学生的入学考试、阶段性成绩评定、教师与学生成果评定等方面通常存在差异较大的评价。比如在比赛或考试中同一个版本的演奏,可能出现一部分评委打分很高,而另一部分评委打分很低的情况。在创作类评分过程中主观评价因素占主导的情况更多,因为评委完全可以从个人喜好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在音乐专业院校中明确音乐表演方向、创作方向的学术评价标准则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

(四)把握不同学科的特点

针对音乐理论方向、音乐表演方向、音乐创作方向、音乐教育方向进行具体评价时,应当在这四大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专业、细分科目、细分种类来设置。音乐表演专业的艺术表现形式基本是通过现场表演,以音乐会、录音录像等方式来呈现,所以演唱、演奏的最终效果,所演音乐作品的“分量”、技术规格标准、演出平台的规格、同行业认可度等都应当作为评价的具体要素。音乐表演专业所涉及的门类众多,拿声乐演唱专业来讲,按演唱的风格可以分为“美声”“民族”“流行”三种唱法,其中美声唱法在国际上有比较公认的审美标准,也有公认的比赛,公认的演出平台。然而用国外的演出平台或比赛来评判民族唱法演唱者的艺术水准显然是不合适的。另外,民族声乐本身就是一个正在高速发展的专业,它本身包含了很多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因此在制定具体标准时需要 “多人共建”并以多样化、前瞻性的方式来评定,不要单一、片面地只局限于各类比赛的成绩。

二、艺术规格科学分类的结合:对于考生的评价办法

(一)“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兼顾

研究如何将演奏、创作等艺术的具体呈现环节予以量化,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该评价标准力求以学术分析作為出发点,其结果应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

1. 音乐中寻求科学理性的客观表达

白小墨在《人工智能音乐评价体系》研究报告中谈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当代新兴信息科技正在深刻影响当代音乐的生态,基于当前国内外所开拓的探索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可以预见,音乐人工智能将达到音乐专家顾问级别,辅助音乐学习、创作、表演和评价的趋势。

根据现有手段,人工智能在音乐评价中可以如下方式应用,详见表1。

由表1可以见,可以尝试运用大数据的方法,将成功的演奏演唱音频预先存入作为模板进行现场对比。该客观评价的标准可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但不能直接作为艺术学术评价的最终标尺,还必须结合主观评价来完成。

该标准创制的目标是可以相对具体客观地显示出演奏者对音乐要素的完成质量。该客观评价的标准目前主要作为学生考试的重要参考标准。

2. 寻找个性(主观)评价中正视共性感触

说到主观评价就离不开评审的个人,而个人的审美趋向往往存在差异,有时候这种差异还很明显,这时就需要通过寻找主观评价中的共性来达到一个更加稳定的结果。所以评审专家组的设置方法就很重要,专家组的来源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国内外结合、多家单位专家结合的方式,匿名打分。甚至在重要的艺术评价环节中还可以采取网络远程连线的方式进行评价。

3. 细化音乐学科中技能水平分类准则

音乐表演和创作的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量化为各种技术细节,因此音乐表演类专业的考试内容应该落实到各种技术环节具体的评价标准当中,细化为各种不同的表演(创作)类型、风格、技巧规格等等。

黄阿罗在《专业音乐院校声乐表演专业的演唱评价方式构想》研究报告中以声乐专业为例论述了不同风格声乐演唱标准。比如,在表达巴洛克、古典时期作品时,节奏都是规整的,句子之间不会用情感来拉开或收拢,而演唱浪漫主义时期或现代派声乐作品时,句子中间有很多撑开的地方,而每次的演唱都会因为情绪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些具体的标准,应该落实到评价的核心内容当中。

西方器乐演奏专业包括的内容较多,评分标准也应有所区别。表2中列出了钢琴系、管弦系主要乐器类别的评价要素与计分方法,即多方面的评价要素按比例计算。具体原则在于细化评价环节,增加评价参考因素,最终以计分的方式来得到最终结果。比如,在演唱、演奏专业的考试中,将具体技术标准、艺术表现力、观众直观感受这三方面按一定比例综合评判。具体技术标准涵盖了音高音准精确度、节奏特征把握等细节;艺术表现力按类比的方式分不同音乐流派、风格、艺术质量客观评价,最后结合观众的直观感受来综合评判。

下面再来谈音乐创作相关专业的作品评价问题,即如何对原创作品进行评价打分。音乐创作方向的成果应当为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的乐谱或“工程文件”,二是现场的演出或录音,然而这二者经常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在进行艺术评价的时候应该同时照顾到这两个方面。在创作类比赛的作品中,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有一些比赛的获奖作品在后来基本不被演奏家认可,演一次就放弃了。同时,也有一些不被比赛认可的作品,却在演奏家手上一直持续演出。对一部作品的价值判断,除了技术上的好与坏,艺术上的评价通常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让时间来检验。因此对作曲家艺术水准的评价,应该更多的考虑到作品演出效果、流传情况。

对作品进行判断,必须大量依靠主观的评价。除了例行考试以外,基本上,目前最有说服力和最便捷的办法就是将学生作品的评价交给各类比赛,但从各方面经验看来,比赛本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因评委本身不同的艺术偏好经常会使得对同样的作品产生意见分歧。以先锋派音乐风格为例,自20世纪以来,先锋派音乐创作的风潮席卷整个欧洲,因此当时西方世界中所有的创作比赛几乎以先锋派音乐创作为主导,从收到的作品谱面来看,如果没有什么“现代音乐”的特征(比如特殊的记谱,各种不规则的和弦等等)就无法取得名次。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反思,很多作曲家也意识到一味追求“先锋风格”的局限性。在当代,不少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音乐节都推出了各种创作手法或风格的音乐会作品。可见,风格偏好是一个“变量” {1},而对于审美的极致追求是不变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当前的创作环境,制定好校内考试或比赛的风格偏好。风格偏好与创作手法的技术环节息息相关,因此应该在比赛章程里面明确不同风格作品的评分原则。如本次比赛(考试)要求技术方面创新,体现对当代音乐语言的把握能力;或本次比赛(考试)要求作品在具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情况下保证其可听性,保证演奏家演奏技术顺利发挥。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量化,至少也是可以被讨论的细节。

(二)根据评价目的或阶段的不同设置评价比重

作为专业音乐院校,在学生考评方面有许多环节需要用到本专业的学术评价,根据需求不同,根据评价目的或者阶段的不同来设置评价的侧重点,考评的分值比例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音乐专业的学术评价体系能够更加的完整、科学。

比如本科入学考试的标准,应侧重于对音乐基本素养的考核,充分评估考生的“隐性能力”,以检验考生是否具备将来能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可能性。对于演奏专业,则应该侧重在考生的演奏基本功上面,如基本的触键、运弓等基本动作有无明显的问题,反之即便完成了音乐作品也不能给予高分。因为对于音乐方面的细节处理可以在进入本科阶段之后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而“基本功”如果是错误的,从头开始纠正则相对困难得多。

在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文件中提出了“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的要求,并明确了“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的具体内容。据此,在最终的毕业考试环节中,应该从严要求,对学生实际的业务能力进行科学、严格的判断,对演奏严重失误、曲目难度完不成、不能背谱演奏等现象予以坚决扣分。演奏专业的学生应注重大型作品的完成能力。另外,应建议增设考试环节,如“艺术实践”内容(音乐会、录音等)。建立健全音视频资料存档机制,分阶段给分,增强学生在学习阶段各环节中的积极性。

三、舞台与讲台的平衡:音乐表演与创作类任课教师的考评方式

根据教育部的考核标准,专业音乐院校在教学成果界定方面有明确的形式,如各类获奖、有影响力的音乐活动、论文等。这些成果是艺术院校教学能力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本节所讨论的是教学能力本身,即专业主课艺术教学能力的核心内容,也就是教师自身的艺术水准与教学能力。

对此进行直接的评价虽较难,但这恰恰是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学术评价应该关注的重点。

以专业音乐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为例,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师的舞台艺术造诣之间有直接联系。可以说,实践本专业艺术活动所取得的成就是其进行教学工作的“资本”。

有两种优秀的教师,第一种是教师自身演奏水准高,自己可以给学生示范细节并讲解,培养出人才。第二种是一部分音乐学院的优秀教师,他们教学成果丰硕,培养出一大批卓越演奏家。由于年龄等因素,他们自己基本上不在舞台上出现,本专业的实际演奏(演唱)能力一般,甚至对一些难度较大的片段也很难做到顺利完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他自己没有能力示范得那么精彩,但是他们知道真正的艺术标准,并能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达到这个标准。

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舞台艺术成就,另一方面,教师“教得好”比“演得好”更加重要。所以无论是第三方的评价机构还是专业音乐院校本身,都需要制定一种科学评价任课教师专业艺术与教学的考评方式,避免“一刀切”。

根据当前国内专业音乐院校的实际情况,不在舞台上展示自己专业能力的公认的器乐演奏教育家,年龄基本都在50岁以上。而年轻一代音乐表演专业教师当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既保证了教学,也有相当高的演奏(演唱)水准,经常在舞台上演出,和专业院团的演员一样,在业内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对于青年教师来讲,进入教师岗位之后就将自己的专业演奏能力搁置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一些专业音乐院校对年轻教师每年进行专业考核,此举与专业院团的业务考核形式基本一致。作為音乐院校,建议对音乐表演专业青年教师每年的业务考核不应分量过重,为考而考,而应该将考核的重点放在督促教师在各自专业方面不断求索的实际态度上。考核形式也应该多样化,比如提供本年度在各类音乐会中足够说明情况的演出记录。随着教学任务的增长和教师年龄的增长,专业音乐院校对音乐表演方向教师的专业业务考核应当逐渐适当放宽。

评价音乐创作专业方向的教师,对其艺术水准的评价原则上应更注重于“后期评价”——作品的影响力。一方面是看作品在演奏家手里被演绎的情况与观众的接受度,另一方面,是否被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也是关键要素,如果一部作品有学者作为研究对象,无论是研究这部作品的结构、创作手法、音乐美学等内容都是一种积极的现象,在作品后期评判中应加以重视。

以上针对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学术评价的制定原则进行了讨论,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探索,但由于国内专业音乐院校之间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培养目标各有不同,本文无法逐一涉及。在具体执行当中,本文所列举的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艺术院校音乐专业的相关负责人在保证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本篇责任编辑 何莲子

参考文献:

[1] 倪润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建立的困境与出路——当前研究状况的总结与思考[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4(2).

[2]谢飞.关于高等院校的影视教育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1).

[3]侯克明.中外高等教育比较研究:电影学院的发展目标与方向[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1).

[4]潘若简.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 关于电影教育的思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1).

[5]陈晓云.大学电影教育:在数字化繁荣的背后[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1).

[6]王珣.再论艺术学科的建设——从山西省艺术学科发展谈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2).

[7]陆天怡.艺术学科研究生“技”与“理”的自研究[J].戏剧之家,2019(20).

[8]周星.艺术与艺术学科建设——艺术学科双一流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三个因素影响[J].艺术评论,2017(10).

收稿日期:2020-03-21

基金项目:2018年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西南音乐研究中心度重点项目“专业音乐院校音乐艺术学术评价体系探究”(xnyy2018006)。

作者简介:雍敦全(1964— ),男,硕士生导师,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四川成都 610021);

刘力(1986— ),男,博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音乐研究中心专职科研员(四川成都 610021)。

作者:雍敦全 刘力

第二篇:医学护理类期刊潜在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认知的调研结果分析

[摘要]文章针对期刊编审工作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参照国内科研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规范,编制相关问卷对医学护理类期刊潜在作者进行调查,以探究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现状,以期为有效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学术不端行为;医学护理类期刊;科研诚信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道德惯例的行为[1],是学术界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表现[2]。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是科技期刊面临的严峻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扰乱学术期刊的正常出版活动[3],而且破坏了我国正常的学术秩序,阻碍了学术创新的步伐[3],严重损害了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形象[4]。目前,国内对学术不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期刊撤稿事件的原因分析[5]和对个别学术不端行为的探讨[6],提出管理建议,或者针对研究生、本科生获取学术诚信的信息渠道及学术诚信行为的选择[7,8]。较多文献论述了科技期刊编辑利用工作中的经验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来鉴定学术不端行为[9-14],但关于科技期刊作者及其潜在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研究较少。为了深入了解医学护理类期刊潜在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情况,本研究针对期刊编审工作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参照国内科研学术不端行为界定规范[15],编制问卷对医学护理类期刊潜在作者进行调查,以探究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现状,以期为有效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滚雪球法,首先在問卷星平台编制电子问卷,2018年2月—4月通过微信、邮箱或短信向医学护理类期刊潜在作者发放问卷链接或二维码,由其自愿填写。调查人群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年龄≥18岁;二是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专职教学、科研人员,医学高等院校附属医院的护理人员;三是医学高等院校护理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四是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研究的人员。本研究调查人群排除医学高等院校护理专业留学生,从护理转为其他岗位的人员。为保证问卷填写的完整性,避免答题时出现漏填现象,本研究将问卷中的所有条目设置为必填,且每个ID限填写一次。本研究共回收问卷516份,其中有效问卷500份,有效回收率为96.9%。

(二)调查工具

1.一般资料调查表

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受教育程度、目前身份、职称、是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2.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信息

研究者自行设计了以下问题:学术不端行为了解途径(多选),所在高校或附属医院有无组织学术不端行为相关培训,所在的高校或附属医院是否要求保留科研论文原始数据和资料,所在的高校或附属医院有无学术诚信记录。

3.学术不端行为认知问卷

问卷由研究者在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6,11,15]的基础上自行编制而成,并请3名专家(1名医学伦理专家、1名科研管理专家、1名问卷编制专家)对问卷进行评价。问卷的内容效度为0.879。根据专家意见修订完善个别条目后,研究者便选取三种类型的57名研究对象进行预调查,确认无歧义及填写问题后形成正式问卷。该问卷调查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涉及剽窃、篡改、伪造、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描述共25个条目,均有“赞同”“不赞同”及“不确定”3个选项。

二、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500名调查对象,420名(84.0%)为女性;308名(61.6%)目前身份为学生;受教育程度以本科和硕士居多,分别为246名(49.2%)及207名(41.4%);在职称方面以初级和中级职称为主,其中初级职称141名(28.2%),中级职称141名(28.2%)为研究生导师。

(二)学术不端行为相关信息情况

本组调查对象多通过网络和学校、单位会议或讲座了解学术不端行为,分别为402名(80.4%)、363名(72.6%)、174名(34.8%)。调查对象所在的高校、附属医院组织了学术不端行为相关培训;342名(68.4%)调查对象所在的高校、附属医院要求保留科研项目的原始数据和资料;225名(45.0%)调查对象所在的高校、附属医院有学术诚信记录。

(三)学术不端行为认知情况

1.剽窃和篡改

极少数调查对象赞同引用他人成果构成自己成果主要或实质部分[17名(3.4%)],照抄他人的引言、结果和讨论部分[9名(1.8%)]及人为篡改研究数据、结果和事实[16名(3.2%)];但203名(40.6%)调查对象赞同有意修饰实验照片、图表等,38名(7.6%)调查对象不确定是否可以这样做。

2.不当署名

15名(3.0%)调查对象赞同未实际参加研究工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60名(12.0%)调查对象的选择为不确定,见表1。

3.一稿多投及重复发表

对同一篇论文投不同期刊,哪种期刊发表快,就选择在哪种期刊发表,34名(6.8%)调查对象赞同,116名(23.2%)调查对象不确定,350名(70.0%)调查对象不赞同;对在不同期刊重复发表同一篇论文,22名(4.4%)调查对象赞同,52名(10.4%)调查对象不确定,426名(85.2%)调查对象不赞同;对以不同语言发表同一篇论文(经许可的除外),66名(13.2%)调查对象赞同,105名(21.0%)调查对象不确定,329名(65.8%)调查对象不赞同。

三、讨论

(一)部分调查对象怀有侥幸心理,为了顺利发表论文而有意修饰实验照片、图表

本研究中,203名(40.6%)调查对象赞同有意修饰实验照片、图表。尽管调查对象所在的高校、附属医院组织了学术不端行为相关培训,68.4%调查对象所在的高校、附属医院要求保留科研项目的原始数据和资料,45.0%调查对象所在的高校、附属医院有学术诚信记录,但是仍有近一半的调查对象会选择这种做法。究其原因,这可能与目前国内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重点是文字重复率,而没有提供针对论文中图片、表格的检测,故其怀有侥幸心理有关。目前,中国知网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已经开发了表格检测功能,能自动发现所检测文献中重复的表格内容,期待其尽快整合出图片检测、对比功能。同时,笔者建议科技期刊编辑在审理有图片的稿件时,掌握一定的图片检测方法和技巧,例如从图片属性、源码和利用JPEGsnoop软件等鉴别图片是否被篡改[16];使用Photoshop软件对图片进行形态比对、用吸管工具观察RGB值、印刷四色模式和使用Magic EXIF软件查看图片EXIF信息等检测图片的真实性[17];必要时可要求作者提供原始图片。此外,笔者建议各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仍需加强学术规范教育,及时更新科研诚信相关政策和文件,并组织学习等,然后建立个人科研诚信档案。

(二)少数调查对象赞同署名不实

署名不实包括应当署名的未署名、完全没有贡献的署名、有贡献但不足以被署名的署名、署名顺序混乱、署名人信息虚假[18]。本研究中,15名(3.0%)调查对象赞同未实际参加研究工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对完全没有贡献的署名或有贡献但不足以被署名,60名(12.0%)调查对象选择为不确定。究其原因,这可能与部分调查对象对署名规范不了解,署名意识淡薄有关;也有可能与调查对象熟悉署名规范,但迫于人情,在论文或学术成果中将相关领导或同行等进行署名。2021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修订了《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其中明确指出无实质学术贡献者不得“挂名”,并要求医学科研机构加强对科研论文和成果发表的署名管理,依法依规严肃追究无实质性贡献挂名的责任[19]。较多科技期刊在约稿或投稿须知中列出了关于作者资格的明确指南或标准,以助于作者熟悉署名规范;也有较多科技期刊要求作者投稿时提供作者贡献说明,这都对规范署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笔者所在的期刊要求论文发表前全体作者必须签署对论文署名、排序及真实性等无异议的协议书,由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科研主管部门盖章,确认稿件无一稿多投以及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此外,科技期刊编辑在工作中遇到具体署名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时,可查询全球出版伦理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流程图[20]。

(三)仍有少部分调查对象赞同一稿多投,较多调查对象对重复发表概念不清

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发布并实施的《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中对一稿多投的定义是将同一篇论文或只有微小差别的多篇论文投给两个及以上期刊,或者在约定期限内再转投其他期刊的行为;对重复发表的定义是在未说明的情况下重复发表自己(或自己作为作者之一)已经发表文献中内容的行为[21]。本研究中,34名(6.8%)调查对象赞同一篇论文投不同期刊,哪种期刊发表快,就选择在哪种期刊发表;116名(23.2%)调查对象选择不确定。究其原因,部分调查对象可能未对科研学术规范进行系统的学习;也有部分可能是由于毕业、晋升职称、课题结题等时间紧迫,即使对相关规定有所了解,也选择了这种错误做法。一稿多投是期刊编辑人员认为第二高发的学术不端行为[22]。本研究中,22名(4.4%)调查对象赞同在不同期刊重复发表同一篇论文,66名(13.2%)调查对象赞同以不同语言发表同一篇论文(经许可的除外);这与李洁等的研究结果相似[23]。其说明部分科研人员对重复发表论文行为的界定不清楚,也不知道在充分告知期刊和获得版权授予的情况下可以合理进行二次发表。笔者建议各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加大科研学术规范的宣传力度,督促科研人员自觉学习科研学术诚信相关政策、文件及案例,并将学术不端行为记录至个人科研诚信档案,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奖等挂钩。目前较多科技期刊都刊出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处理办法,以提高科研人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水平。

四、结论

综上所述,医学护理类期刊潜在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仍有待加强,尤其是其针对署名不实、一稿多投、重复发表以及有意修饰实验照片或图表等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不够清晰。科技期刊编辑应熟悉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在审理稿件过程中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关键点进行审核并与作者进行沟通,最大限度地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魏学丽,贾泽军,邓晓群.2例学术行为失范的编辑思考[J].编辑学报,2015(02):156-158.

[3]刘彦超.军校学报应对学术不端对策探讨[J].编辑学报,2013(S1):45-47.

[4]石幸利.学术不端及学术腐败行为的防范与治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59-160,202.

[5]付中静. PubMed数据库中我国论文撤销原因及学术影响力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04):293-299.

[6]张维,汪勤俭,邓强庭,等.医学论文作者单位署名不当现象的调查分析及伦理规范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04):306-311.

[7]王霁霞,张颖,王磊.我国研究生学术诚信现状及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06):19-23.

[8]赵果.我国大学生学术诚信认知和态度状况的调查和思考—以上海部分高校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48-53.

[9]肖骏.期刊编辑防范学術不端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策略[J].编辑学报,2018(01):86-88.

[10]徐婷婷,曹雅坤,曾礼娜,等.关于防范科技论文中“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建议[J].编辑学报,2018(01):58-60.

[11]王福军,谭秀荣,冷怀明.科技期刊中常见学术不端现象分析与思考[J].编辑学报,2014(05):452-455.

[12]姜亦炜. 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1):77-81.

[13]朱银周.稿件中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结果的动态变化与成因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02):130-136.

[14]荣曼,董海原.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医学论文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03):215-219.

[15]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EB/OL].(2016-06-16)[2021-04-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607/t20160718_272156.html.

[16]潘华.科技期刊论文图片的鉴定[J].编辑学报,2016(04):338-340.

[17]余菁,邬加佳,刘清海,等.医学论文图片篡改实例分析及对策[J].传播与版权,2019(05):51-53.

[18]艾勇琦,严金海.医学论文署名不实现象的伦理审思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2020(20):36-40.

[19]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的通知[EB/OL].(2021-01-27)[2021-04-02]. http://www.nhc.gov.cn/qjjys/s7945/202102/498254ddd0e94840a6a91e1a0db3164e.shtml.

[20]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Flowcharts[EB/OL].(2012-02-18)[2021-04-02]. http://publicationethics.org /files/u2 /All_flowcharts.pdf.

[21]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 174—2019[EB/OL].(2019-07-01)[2021-04-02]. http://hbba.sacinfo.org.cn/stdDetail/106d3905ac9d1ea10368f707ccdc33a02680eb41d12c919462e74f79e0d288a1.

[22]郑晓梅,张利田,王育花,等.期刊编辑和科研人员对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的界定、防范和处理认知的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04):401-412.

[23]李洁,李娜,栾嘉,等.我国医学科研人员出版伦理认知情况调研及对医学期刊工作的启示[J].编辑学报,2020(03):350-354.

作者:王影 高钰琳

第三篇:临床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启示

摘 要 在当前英语教学面临改革的背景下,结合教学经验和本校学生能力,介绍临床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的几点启示。英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的方法,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互补成长,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 临床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合作教学

1 前言

随着国际医学交流的不断加强,医学院校对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和交流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现在大学阶段已经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与专业相关的英语教学,即ESP教学。ESP分为职业用途英语(EOP)和学生用途英语(EAP)。Jordan将EAP进一步分类为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一般学术英语)和ESAP(Eng-

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一般学术英语(EGAP)属于特殊用途英语,主要用于传播学术知识,表现形式包括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发布学术报告、进行学术讨论、阅读专业文章和书籍等。

本研究中的研究生临床专业医学英语应归为EGAP,研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因此,对于此方面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学术英语写作现状

学术英语写作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于中国医学研究生而言,医学论文的研究和教学,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地展开,学术英语写作仍然困难重重,很多学校都在探索阶段,在研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希望通过发表英语学术论文来提高他们的学术能力,但是他们在写作和发表英语论文的过程中又面临很多困难。因为提及较抽象的学术话题时,在交流过程中不仅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能力,而且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判断的能力。当学习者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但是如果语言技能低于专业知识,即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专业知识时,其英语综合语言能力就亟待提高。

3 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笔者所在的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研究生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的水平。调查于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起初开始到课程结束为止,共16学时。研究方式:设置试验班和对照班两个班,对比教学前后的变化。研究对象为一年级研究生,已经完成大学英语教学,大部分已经通过国家六级英语考试;都是自然班,均为30人。本研究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术科研论文是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而摘要作为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论文能否被录用。因此,本研究主要讲解的内容是摘要。研究生英语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性环节,从而体现出实用性和专业性特点。

因此,試验班采用英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临床专业教师相比,英语教师的发音准确,语言基础扎实,但缺乏临床专业知识经验,讲授学术英语专业课,隔行如隔山,上课时十分尴尬。借助专业课教师的合作教学,互帮互助,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由一名有着十多年外语教学经验的教师和一名临床专业课教师(博士生)分别授课(该教师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共八次课,其中英语教师六次课,临床专业课教师两次课。

而对照班的教学任务由英语教师单独完成,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解式教学为主要形式,辅以学生分组讨论、反馈;讲解语言特征、写作思路、方法、语篇结构等,由进行试验班教学的英语教师授课。

4 结果讨论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1993)明确指出:“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与专业相关的书刊的能力”“教学重点必须强调应用,结合专业英语的特点,突出读、写、译的训练”。大纲强调专业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能提供用英语从事自己专业的能力(如用英语阅读和写作专业文献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师师资队伍培养,掌握学术英语写作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针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共16学时,八次课,上交的两次作业是小组合作分析两篇论文摘要(临床专业课教师的论文),内容为根据论文内容撰写摘要。这样的设计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发挥的余地和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试验班30人,60份摘要;对照班30人,60份摘要,共120份。该课程安排如下,每周两学时。

第一、二周,以指定阅读论文摘要为例,英语教师帮助学生了解学术英语论文摘要的整体框架,并分析其写作特点,加强范文阅读能力,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分析医学英语的词汇、句型特点、语法特点和语言结构,并深入分析摘要,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应问题。

第三、四周,继续使用前两周的论文,临床专业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论文的内容,以及如何结合内容提炼出优质的汉语摘要。专业课教师对本专业发展方向比英语教师更了解,使学生经受学术化的逻辑思维训练,对该领域的相关背景进行了解,因此,这一个环节是非常必要的。英语教师通过网络布置第一次作业,以小组的形式,学习讨论各自的想法,更有效地完成写作任务,扩充写作思想。

第五周上课提交作业,作业内容是分析专业课教师发表过的一篇论文,并写出不少于200字的英文摘要。这样的设计做到了课上和课下的结合,给学生创造了互相学习的机会,按照课堂上英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所讲授的方法来分析文章。

第五至八周,这一阶段,英语教师指导学生完善第一次作文,进行有效修改,对词汇、句式、语篇等进行改进,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用教学互动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节,学生动手写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问题,教师加以指导。通过学生互评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英语教师布置第二次作业。

1)阅读带动写作。与写作应从阅读开始一样,学术英语写作也应从学术英语阅读开始。学术英语写作的内容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因此,写作之前的大量阅读是非常必要的前提。笔者在课程安排里体现得很清楚:共16学时,阅读占四学时,选取指定阅读论文摘要,将语言学习与医学教学相结合,为医学专业的学生提供适当的语境,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2)小组讨论,互帮互助。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在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拓宽思路,还有助于团体合作,因此,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程中是很重要的合作形式。合作形式多样(自愿组织,一旦形成合作小组,就一直持续到课程结束),可以同寝室、好朋友、同学等。讨论阅读问题、专业知识、网络作业,互评写作,讨论笔记,课上与教师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答疑解惑。

英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合作也是互赢的。英语教师在讲解学术英语写作过程中,必须学习专业知识,向专业课教师请教,对所教授的医学知识内容有了更权威的解释。教师与学生讨论,使得学生的课上、课下参与性、互动性得以提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真正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3)写作过程的反馈提高写作质量。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小组讨论记录笔记和学生的自我课程反馈是非常必要的环节。以评促改,学会思考,学会与人合作。英语教师在一定时间内评议学生的写作课程反馈,增加了学生的信心,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课程反馈,目的是改进今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由于学术英语写作在国内仍处于探索阶段,课程评估还没确立,笔者通过分析学生的两次作业和学生的课上形成性评价以及自我评价得出:有60%左右的研究生表示,对于他们来说,通过学习和实践该课程,可以进行学术论文英文写作,但受到课时数的限制,练习的时间不够,仓促地完成任务;另30%左右的研究生表示,懂得怎样从结构上分析英文摘要了,但对如何撰写摘要、句型运用方面还是不太准确,词汇运用重复率高。

试验班学生与对照班学生相比较,试验班学生收获更大,进步更明显。英语教师与临床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的模式,让学生直接参与讨论授课过程,主动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培养了英语应用能力。通过学习本专业相关的论文, 获得比较领先的学术知识。英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实现了提高利用英语语言拓展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及撰写英文摘要的能力,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英语教师通过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以及在课堂上和学生学习、讨论,获得临床方面专业的知识,如果加以系统化培训,就会从一窍不通的外行成为指导医学专业研究生论文的辅导教师。对学生而言,越早开设学术英语越好,从而避免目前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的重复,将会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5 结语

构建临床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课堂,应结合本学校教师的师资特色和研究生自身特点的实际进行。英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的方法,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互补成长,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作为以英语为本专业,长期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面临当前外语教学改革的形势,付出艰苦的努力。但只有融合医学专业,内化专业知识,以后上课时才不会遇到尴尬的局面,把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写作能力放在首位。

如果所获得的信息与学生个人学习目的和受教育目的密切相关,这种教学便进一步促进了语言习得,增强了语言学习动机(Snow,Met&Genesee,1989)。试验班考查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采用与学术语篇相关的真实语篇与真实任务来实施教学,主要表现为内容和形式、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结合,以阅读摘要带动摘要写作、以小组活动开拓写作思路、注重以写作的过程评价促进写作结果的优化,通过自己的参与来习得语言。在今后的师资培养过程中,英语教师应加强对医学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以满足大学英语向学术英语转型的必要条件。

參考文献

[1]王守仁,姚成贺.关于学术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外语,2013(5):4-10.

[2]易兰.“通用英语”转向“学术英语”: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2015(6):74-81.

[3]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30-35,96.

[4]贺新全,常桐善.影响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因素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2012(3):68-71,95.

作者:李娟

上一篇:交通安全工程论文下一篇:教师示范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