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化建设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英语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以西方文化为主要背景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重西方文化、轻中国文化的中西文化输入失衡,导致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低下。

第一篇:英语文化建设论文

浅析高校校园英语文化建设

摘 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展现了学生的精神面貌,而且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内涵。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校园英语文化是课堂显性英语教学之外的一种隐性教学方式,是对课堂教学有益且必要的补充。本文论述了高校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探讨了校园英语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提出了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途径,以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校园文化;英语学习;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课内学习的延伸、补充和完善,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校园英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构成部分,由全校师生在进行教学生活时共同创造,以物质为基础,以精神表现为核心,以正能量为主流的亚文化形态。校园英语文化是课堂显性英语教学之外的一种隐性教学方式,是对课堂教学有益且必要的补充。

一、高校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校园英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英语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高校英语课程开设的课时有限,学生主要在课堂内进行语言实践,课外语言应用环境缺失,学生无法体验语言表达的成就感,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佳。为改变大学生外语学习环境,高校应积极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潜能,从而掀起一股“说英语、用英语、爱英语”的学习热潮,让语言学习在高校能迅速“升温”。

二、校园英语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校园英语文化是学校为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英语能力、激发和诱导学生自觉学习并运用英语所创设的一个整体的自然校园英语环境。校园英语文化以多种形式存在,主要表现形式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是规范行为的标尺,反映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由学院领导进行统筹安排,精神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体现在校风、教风建设、学风建设和人际关系建设等方面。群体英语文化素养、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师生价值观等都是校园英语文化的存在形式。物質文化是校园英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校园建筑、教学设施、设备等校园外部环境,物质文化是校园英语文化的载体,能促进校园英语文化的构建。

校园英语文化的表现形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物质文化建设有赖于精神文化的指引,制度文化建设有助于推动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物质文化建设为支撑、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三、高校校园英语文化建设途径

(一)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硬件环境

1.在校园公共区域设置英文标识语

校园内的教学、科研设施、实训基地的设备以及公共空间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在这些载体上突出英语文化的外在标识,营造良好的英语环境。例如校园公共设施标志牌、宣传栏、教学走廊两侧墙面上可以用中英文标识语,让学生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充分接触英语。

2.打造数字化语言实训室

创建数字化语言实训室,配置先进的语音设备、能升级更新的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语言实训室可以打破传统教室空间布局,可采用小组围合式分布:6~8台学生机围在一起如圆桌一般,便于各组学生开展口语实践活动。实训室软件上能满足授课、口语测评、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需求。语言实训室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时间进行语言训练。在语言实训室特定区域可以设置英语阅读区,提供杂志、书籍、影视资源供学生们使用,让学生在课内外都能在英语世界畅游,享受轻松愉快的阅读时光,感知语言的魅力。

3.英语橱窗建设

各大高校都有文化橱窗建设,英语文化可以充分利用橱窗来展示,如校园英语文化活动专栏、英语流行语、西方文化节日习俗、英文电影推荐等,通过英语橱窗建设,学生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英文知识,受到英美文化知识的熏陶,对学生英文应用能力的提升十分有益。

4.增加图书馆英文书籍和英文报纸期刊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校师生实际需求,征订各类英文书籍和期刊杂志,例如英文原著简易读本、双语读物、英语学习期刊、英文过级类书籍等,学校可根据师生借阅情况,丰富图书馆英文书籍的品种和数量,为学习者提供优质读物。

(二)创建英语俱乐部

英语俱乐部对高校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英语俱乐部在教师的指导下可筹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英语诵读大赛、英语歌曲大赛、英语词汇比拼、英文知识竞赛等,在举办活动中,教师提供条件搭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号召、组织、协调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他们的交际、组织策划、团队协作等能力。

(三)利用新媒体资源

新媒体资源已深入到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各类新媒体微信、微博等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微信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新的学习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进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日趋流行,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认可。高校可以创建英语微信公众号,推送学习资源,发布资讯、定期更新,微信可整合优质网络资源,加工处理,为本校学生量身定制,如学习技巧、英语美文、热门咨询、趣闻轶事等,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及时了解当前外语学习的热点、文化动态,扩大视野,促进交流。

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生态环境,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更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人才。校园英语文化的合理建设,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可获得广泛的实践场所和机会。因此,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英语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高校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参考文献

[1]唐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英语文化氛围的营造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7(1).

[2]古铁霞.高校校园英语文化的构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06).

[3]郑红红.浅谈教师微信公众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上):193-194.

作者:蒋瑜

第二篇: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国文化英语桥”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在以西方文化为主要背景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重西方文化、轻中国文化的中西文化输入失衡,导致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低下。本研究旨在通过建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国文化英语桥”,探索解决此问题的途径,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双向交流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中国文化英语桥

1 引言

2007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其中,第三层次,即更高层次,要求大学生“能够翻译反映中国国情和文化介绍性的文章”。

束定芳等(2006)也指出,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特殊关系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对外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的认识已成为一个不容争议的论题。因此,争议的焦点并不是外语教学中要不要教文化,而是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了。

目前,在以西方文化为主要背景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

2 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现状

在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英语学习中,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够全面,另一方面,即使有所了解也难以用英语加以表达,也就是从丛(2000)提出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构成了一大障碍。

2.1 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现状

宋伊雯等(2010)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学生及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以及他们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态度和对改进这一状况的期望等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现阶段本科院校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较好,但欠缺用英语表达的能力,而大学英语教师在一部分中国文化知识的翻译上也略显不足”。肖龙福等(2009)采用测试卷、访谈及问卷等研究工具, 对山东省两所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171名四年级本科生、26名英语教师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受试师生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及其英语表达情况,研究结果发现“高校英语教师和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文表达都存在程度不一的‘失语现象’, 尤其是中国文化英文表达还不具备向外输出、宣传、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良好能力”。

其他研究者(刘世文, 2003;邓文英、敖凡,2005) 或采用测试, 或使用访谈、问卷等工具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被试难以用英语恰当地表达测试中涉及到的中国文化,认为中国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十分欠缺。

笔者也于2012年采用测试和问卷的研究工具,对地处祖国边疆的云南大学2010级英语快班的237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综合性大学学生确实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2.2 学者们对我國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教学的建议

许多研究者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估、教学管理、师资力量等方面探析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忽视了教授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从而导致当今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研究者们(刘世文,2003;戴琳等,2007;肖龙福等,2010)提出,可以以课内兼容的形式或者开设出用英语给大学生讲授中国文化的选修课,把传授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建议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在全国高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最大限度地明确、细化中国文化教学的相关细则等。在教材编写方面,改变现有英语教材过多关注目的语文化(主要是英美文化)而很少涉及中国文化的现状。提议实施教学、评估一体化, 以防中国文化教学“走过场”。同时,加大对外语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

3 “中国文化英语桥”课程设计

3.1 课程开设背景

全国各地的研究者们,包括笔者,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研究工具对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内容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得出了相同的研究结果:由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忽视了教授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英语学习者的确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他们母语文化知识欠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低下。因此,我们有必要开设选修课或以讲座的形式用英语给大学生讲授中国文化,把传授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3.2 课程开设的理论基础

3.2.1 翻译理论

一般说来,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口语或笔头形式)转换或创造为另一种语言。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也是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文化间交流”。通常这一术语又改称为“文化间合作”或“跨文化交际”等。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包含着其文化中的相关元素,任何文本都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Nida(1969)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翻译工作者而言,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语言中的词汇只有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才能具有正确的、合乎文化背景的义项。

王佐良先生指出(1989),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将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都是相当的。

3.2.2 认知教学法

认知教学法重视语言教学中母语与外语的交叉对比作用,着眼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外语的语言综合能力,因而,学习者可以利用母语来促进外语学习, 学习者可以利用他们早已习得的母语知识来发现外语的语言规则。桂诗春(1985)指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的。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具有有利因素,正因为有它做基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能力才会迅速发展。同时,这一方法的倡导者也意识到母语和外语结构的不同, 过多地使用母语当然会干扰外语的学习,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使用母语时要掌握一个度。

3.2.3 语言迁移理论

语言迁移是指在二语学习中,学习者在使用二语时,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一种现象。Kramsch(1993)曾经指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必须把该文化放在与本族文化的对比中进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切入包含着对目标语以及母语的再认识。”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只有在深刻理解并掌握母语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比较出英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异同,从而形成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学习中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高一虹(1997)指出:“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关注母语文化教育,使其在英语学习中发挥更大的正迁移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4 课程设计

4.1 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开拓其东西方文化视野,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激发其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提高他们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培养其跨文化交际意识,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灵活处理中英文化差异,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4.2 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基于计算机网络和课堂的教学模式,除了课堂面授外,学生们直接在校园网上进行教学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听说训练,注重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比较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做到图文并茂。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并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展示个人学习成果。此外,本课题组借助于云南大学大学英语教学平台,建设本课程的网络课程,丰富本课程的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资料下载、交流讨论的平台。

4.3 教学内容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要将这么悠久而繁复的文化内容,在30个课时里提纲挈领地做一个简明的介绍,不要说用英语介绍了,就是用中文也是极具挑战性的。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没有做到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中国文化中一些最有特色的内容和亮点,尽量采用典型的事例和材料,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文化的内在意味,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中英文化对比教学法,因此,在教学内容里,我们适度地添加了英美文化内容。此外,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本门课程中导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内容能帮助我校学生在更加深入地了解我省少数民族风情的同时,提升他们用英语介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能力。总而言之,本课程教学内容建立了中国主流文化、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和英美文化相互融合的内容体系。

4.4 教学评估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本门课程采用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模式,强调过程性评估,不搞“一锤定音”。形成性评估占总成绩的60%,包括出勤、平时练习、小组学习成果展示、面授辅导和在各项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情况。终结性评估占总成绩的40%,采用的评估手段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围绕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撰写一篇3-5页的报告;让他们围绕某些章节内容自编简易教材,以达到创新的目的;或者让学生们以小组集体完成某个专题的研究,向老师和同学们进行展示。以上这些评估手段不仅帮助学生获得了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团结精神和个人的创新精神。

5 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不重视中国文化内容的导入,大学生们在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就犹如失去了底座,没有了依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本课程的建设能保证最大程度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人中国文化内容,正如从丛(2000)所说的那样,“使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与基础英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呈同步增长之势”,从而真正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Kramsch, 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Z]. OUP, 1993.

[2]Nida. Eugene 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E. J. Brill, 1969.

[3]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4]戴琳,许箐.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问题的探讨[J].中州大学学报,2007,(2).

[5]邓文英,敖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4).

[6]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7]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8]教育部.大學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l).

[10]束定芳,庄志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1]宋伊雯,肖龙福.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J].中国外语,2009,(6).

[12]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段竹英(1973-),女,汉族,云南临沧人,硕士,云南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云南昆明 650091

作者:段竹英

第三篇:浅析跨文化交际中茶文化的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

【摘要】茶文化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种传统文化,茶产业也是我国众多产业链中不可忽视的一条产业链。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在进行茶叶出口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跨文化交际的方式完成对于我国茶文化的传播。由于当前国际通用语言是英语,因此,在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我国也必须要针对英语教学模式的策略进行相应的研究。本文主要针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茶文化的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茶文化;通用英语

【作者简介】崔雨欣(2000.01-),女,汉族,北京林业大学,学生,本科,研究方向:商务英语。

引言

茶文化是我国众多文化中的一种,至今我国的茶文化已经传承了整整几千年,茶文化不仅为我国带来了经济发展,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目前,我国是国际上一个茶叶出口的大国。欧盟的许多国家,都会对中国的茶叶进行进口,即便是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或是亚洲国家也经常从我国进行茶叶进口。我国在进行茶叶出口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计划性、科学性的方式来完成对于我国茶文化的有效传播,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中的茶文化传播。

一、跨文化交际与茶文化的意义

1.跨文化交际。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身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与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的交际活动。近年来,随着“地球村”的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也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跨文化交际融入了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中,并针对于此提出更多的研究角度与思考方向。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保证两个或多个交际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进行交際的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顺利程度也各不相同。

例如,中国本土文化与欧美文化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甚至在双方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表达失误的情况,这是因为中国本土文化与欧美文化之间就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中国人与亚洲的周边地区国家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是因为中国与亚洲的周边地区之间存在着更多的文化共享与价值取向。

2.茶文化。目前东方茶文化与欧美国家的茶文化存在着较大的不同。首先,就茶文化的历史来说,我国的茶文化起源于汉朝甚至更早,是世界上最早出现茶文化的国家。明清时期,我国的茶文化已经从王公贵族推广到了平民百姓。而英国的茶文化,是在16世纪中期,茶叶传进英国后才产生。最初,茶叶在欧美国家被当作非常珍贵的奢侈品,只在贵族圈子中小范围地流行。后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英国国土内茶叶逐渐增多,才使更多的英国人能够饮用茶。在最开始,欧美国家进行放松、娱乐时,会选择饮茶,随着茶叶的增多,欧美国家自上而下地刮起了饮茶之风,饮茶不仅受到了王公贵族的喜爱,也受到了平民百姓的青睐。

其次,就茶文化的习俗而言,我国的茶文化习俗有着许多类型,例如敬茶、茶道等,而欧美国家的传文化习俗主要包括茶话会、下午茶等。第三,在中国人饮茶时,更倾向于采用开水进行泡茶,直接进行饮用,而欧美国家在饮茶时并不会选择清饮,而是会选择在已经冲泡好的清茶中加入牛奶、蜂蜜等佐料后再进行饮用。中国人在进行饮茶活动的过程中,所追求的是修身养性、天人合一,而欧美国家在进行饮茶时,更注重的是对于惬意生活的享受,这些都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不关注的问题。

二、跨文化交际中茶文化国际传播的语言学背景分析

1.全球化进程破坏的是原生态环境。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以西方强权为代表的“英语”,已经逐渐成了世界上最通用、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语言的消亡与消失原因与环境》中指出,许多使用人数较少的语言必须要通过政府或机构的有效管理与规划才能够进行流传。目前我国的汉语以及茶文化语言体系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属于一种较为弱势的语言。在针对茶文化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只有通过精准传播的传播方式,针对“专用英语”与“通用英语”进行有效区分,精准针对茶文化传播的受众进行有效链接,才能够真正实现国际化。

2.一带一路战略向谈文化,国际化的传播提出了语言反思要求。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台意味着我国茶文化传播逐渐趋向专业化、国际化、规范化。我国的茶文化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并且一直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因此,在进行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从生活方式意义上进行国外受众生活的嵌入,才能够真正体现我国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我国高校进行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一直都存在着ELE与ESP两种教学思路。ELE是指通过进行英语语言学习的方式来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素质,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博雅教育是ELE教育方式的代表;ESP则是通过专业的英语教育,针对学生从事英语专业学习与研究的学术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教学模式。在进行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这两种教育模式由于教育指向性的不同,分别代表不同的立场。但是针对跨文化交际中茶文化的传播有对应的英语教学而言,有必要针对这两种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均衡。

三、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茶文化传播对待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的主要立场

1.以茶文化传播的具体功能灵活选择英语教学模式的策略。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逐步形成,世界上也出现了新的市场秩序格局。这是我国茶文化传播的一个非常良好的平台。我国茶文化在进行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具有商务功能,还具有一定的大众传播功能。另外,我国通过对于茶文化的传播,还能够针对国际秩序进行有效地塑造。因此,我国针对茶文化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具有多种功能的文化传播活动。那么在进行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英语教学应当采用通用英语模式,还是应当采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呢?针对英语教学模式进行选择时,必须要对于茶文化的传播与实践、茶文化传播的语境进行思考。

例如,在针对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注意到,这部分院校在设立之初就偏向于实际应用的教学,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也需要针对专门用途英语这一模式进行有效的侧重,例如,在进行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茶文化为基础,针对茶文化中某个具体的、带有较强商务性的功能进行有效地教学布局,即在教学过程中应用“ESP专用英语”。而如果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所面向的是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或是针对英语语言进行研究的学生,就需要针对“ELE通用英语”的教学思路进行有效的研究,并使其的英语得到有效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茶文化的哲学属性与文化属性得到有效的突出,而对于茶文化的商务属性则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略讲或者不讲。

2.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进行有效的组合与搭配。我国的茶文化并不是单一的线性文化体系结构,在茶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其具有宏观的、哲学层次上的价值观,中国茶文化可以针对儒、道、佛三家思想进行具体的体现,并完成三家思想的伦理架构;另一方面,茶文化也是一个学科非常复杂,未进行高度分化,精细化存在专门的学科。茶文化中不仅涵盖了茶的人文知识,还涵盖了茶的艺术、茶的科学,从经济层次上来说,茶文化还包括了茶的产业与茶的管理,这些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专业知识,共同组成了茶文化。从整体来讲,茶文化其实是一个双线交叉行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结构。

因此,从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其对外传播角度而言,不能够仅仅应用某一种教育模式进行教学,而应当将“ELE通用英语”与“ESP专用英语”进行有效结合。这点不仅体现在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在进行茶文化语言教学过程中的选择方面,还体现在茶文化知识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化教学、文化传播、茶文化人才培育等多个方面。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将茶文化的两种教学模式相对立,而应当将这两种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科学合理的混合搭配,使英语教学模式能够传承对于茶文化传播的任务。

3.基于茶文化受众需求的专用英语教学模式策略。当前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完成对于自身素质教育的提升。教师所进行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进行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完成自身素质的培育,成为一名全面型人才。因此在教师进行茶文化的国际传播领域,外语人才培养和塑造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教学手法的唯一选择渠道,还需要针对学生的知识需求进行有效倾听。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通过对高校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等方式,对于学生的知识需求进行了有效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目前的高校学生相对于通用英语,更倾向于学习专用英语。也就是说,目前的高校学生更加侧重于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特定方向的英语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学习,就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而言,也具有相同的特点。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能够针对英语教学模式进行盲目的选择。在进行英语教学模式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机等因素进行研究,并加以充分的考虑。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专门英语教学模式存在,并确保高等教育序列中的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到有关于茶文化传播方面的知识,保证这些知识的专业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具体性。例如可以从“中英茶文化风俗的差异”“中英茶具区别”展开英语教学,使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完成口语练习,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专用性。

结语

在我国,针对跨文化交际中茶文化的传播方面,尚且没有研究出具有一定对应性的主导型英语教学模式。从目前的英语教学情况上来看,英语教学实际上就是围绕着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细化而展开的、具有一定对应性的分化与细化。在我国茶文化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关于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究竟是采用通用英语教学模式进行英语教学,还是采用专用英语教学模式进行英语教学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因为受众不同,学习者的不同,教学队伍组成的不同,这一话题必然会充满不同的看法。但是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意识到,教育工作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事实上都是来自生活,取之于生活,那么在进行支持的社会化传承的过程中,也必须使所传授的知识能够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走实践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高晓静.浅析跨文化交际中茶文化的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J].福建茶叶,2019(1):235-236.

[2]李东君.浅析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以茶文化對外传播为例[J].福建茶叶,2018(3):195.

[3]殷娟.中西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英语表达能力研究[J].福建茶叶,2018(4):237.

[4]刘婧.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融入[J].福建茶叶,2019(6):189.

[5]胡公博.在大学英语中寻求专用英语与通用英语的平衡[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12):150-152.

[6]张斐瑞.从通用走向专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之路——王立非教授访谈录[J].山东外语教学,2015(2):3-8+2.

[7]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1-8.

作者:崔雨欣

上一篇:心理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语言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