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论文范文

2022-05-08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改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的被使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也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该文就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出高校计算机网络课改方式。

第一篇:课改论文范文

语文课改之魂

一、语文教改必须符合国情

新中国成立后,国人一阵风地学习前苏联的教育体系,大学凯洛夫的《教育学》,语文教学就搞“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小结、布置作业)。接着,学习普希金的“红领巾教学法”,搞“八股教程”(作者介绍、时代背景、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分析课文、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布置作业),一味地满堂灌,至今仍有影响。改革开放后,学习西方的教育理论就更多: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赞可夫以智力为中心的“新教学体系”,美国布鲁纳的“发现法”,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法”,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保加利亚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德国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法”,尤其是罗杰斯的“非指导教学”,美国都不用了,我们还当宝贝。学习的结果,如同邯郸学步,把我们自己的宝贵经验丢了,找不到回家的路,有许多教师至今感觉“语文越教越难教”“越教越不会教”,其所以然者何?不合国情也。从大量课改的源头活水中,经过实践检验,语文课改必须符合国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汉语汉字法定为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即“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中小学法定开设语文课程,学习汉语。在基础教育开设的各门课程中,唯独语文课程不是“舶来品”,土生土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生物等课程,如同外语一样全是从国外进口的,其他课程可以按国外的思想理论来指导,唯独语文课程不行。

汉语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种,使用人口中国有13亿,加上华人华侨,全世界的使用人口有15亿之多。汉语汉字,具有丰富、优美、生动、表现力极强的特点,五千多年来,一直使用、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语素文字,具有非形态语言的特点。汉语没有严格的语法,却有严格的词序、句序,如“红花”与“花红”,“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其意大不相同,所以汉语是“人治的语言”,而不是“法治的语言”。

汉语有悠久的语言文化传统,有人口众多的受众,有丰富的语文教育经验,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语文教育理论,而要进口国外的语文教育理论呢?为什么不继承我国优秀的语文教学传统呢?不学习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比如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等用毕生精力奉献的语文教育理论呢?莫非外国的月亮就真的比中国的圆?不要把麦当劳、肯德基吃得太多了,吃多了肚子要疼的。大米饭、馒头才是我们的主食。

从近现代来看,“三老”(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尤其是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更值得我们认真践行。他一生从教70多年,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多次起草过语文课程标准,编辑过语文教科书数十年,当过作家,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大家,没有谁有他这样丰富的阅历和对语文的切深了解。他把自己对我国语文教育的探索、思考、实践,高度概括为一句话:“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千锤百炼,是一条一字不易的教育规律。既高度浓缩了他的教育思想,又总结了当代语文教改的经验,通过改革开放30年的教改实践检验无比正确,富有中国特色,成为我国教育对世界教育作出贡献的经典。它是我国语文教学理论的科学概括,正确地解决了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讲与练的关系,使语文教学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精讲多练。教师少讲一点,学生就多主动一点。由“教”到“不需要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由“给指点”“给讲说”,到“少指点”“少讲说”,到最后学生独立自学“不指点”“不讲说”。如果这样教语文,教学焉能不活?语文教学效果定会提高。

二、语文课改必须有民族魂

一个国家、民族的母语教育,根据本民族利益有严格的选择性。就拿开放的美国来说,它可不是什么都学,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需要有选择地学。有份《美国中学生必读的文学著作》的书单,经美国四百多名教授、作家、史学家、新闻记者等文化界人士参加审定,教育部门通过,其书目有林肯、莎士比亚、泰戈尔、柏拉图、坦培克、列夫·托尔斯泰等30多人的作品,甚至还有他们视若洪水猛兽的《共产党宣言》,惟独没有中国人的著作。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不值得人家看一眼。这张书单得到美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支持,认为是“衡量学校教育的一个标准”。

可是,我国的语文教科书中,却少不了美国人的东西,如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惠特曼,海伦·凯勒,海明威,等等。学校的环境布置,到处张贴的是外国名人的语录,图书馆里到处堆放的是外国人的著作,虽然我们要“睁开眼睛看世界”,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但文化交流应该是对等的,如果交流总是单向的,总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渗透,久而久之,恐怕连民族的根都要断。联想到近百年来,我国的人文科学一直被西方的人文理论所统治,按照他们的模式来建立学科,却丢掉了我们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语文教改必须有民族魂。这魂就是语文教学中最根本的元素,是历史经验与现实的结合,形成共识的、民族的、科学的语文价值观,语文教育的主流价值观,或者说是核心价值观。我认为,主要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学习语言运用是根本。以学习语言运用为中心,是语文课的命根子,也是语文课程开设的终极意义和最大价值。这是语文教学的生死存亡之道,本乎此就生存,背乎此就死亡。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语文教学有两次低谷,一次是1958年,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语文教学质量极低。一次是“文革”十年,把语文课上成革命大批判课、毛泽东思想课,语文教学质量极低,甚至出现了“白卷英雄”,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的含义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故合言之”,学习语言运用是第一位的。几十年的历史经验证明,语文课必须把住这个关口,就不会左右摇摆。仿郑板桥的诗,“咬住语用不放松,立根原在文本中。千诵万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明确了这一点,就不会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德育课、思品课、环保课、批判课,而是上成名副其实的语文课。

两个基本点:一是打好语文底子,二是打好精神底子。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设语文课,尽管有种种设想,归根结底,还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语文素养,说白了,就是给学生打底子。这底子一分为二:语文底子,精神底子。前者,教学生学文化,继承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读、写、听、说一把抓,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本领,形成过硬的语文能力,具有语文方面的基础学力,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如虎添翼。后者,语文教育是大爱大善大德的教育,高扬生命化教育的旗帜,教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人生在世有三种生命:个体存在的肉体生命,超越物质的精神生命,与世界相关联的社会生命。语文教育本身的文化性、生命性,哺育着学生以学习语言为实体,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力行为社会服务的生命价值,提高生命质量。语文教学是学生人生诗意的栖息地,将语文教育与生命教育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体验生命、激荡生命、提升生命,实现读书做人,读书成人。两者合二而一,中和之道,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三、学好课文例子是不二法门

语文教学有种种设想,但都必须以教材为凭借,为依据,为依托。学好课文例子是关键,否则都是空谈。

世界是一个例子世界。大到宏观宇宙,小至微观粒子,总是具体的,谁也没有看到抽象的人,总是具体的张三、李四。大凡技能的训练与形成都是从学例子开始,这是一条铁的规律。学钢琴的,开始学例子,学车尔尼、李斯特、莫扎特等人的曲子,逐步过关,然后进入自由地弹奏。学二胡的,开始学拉《良宵》《病中吟》《二泉映月》等,然后才能指法熟练地如泣如诉,余音绕梁。学京剧,按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开始拜师学艺,一句一句地唱,一招一式地学,如《霸王别姬》《四郎探母》《武家坡》之类,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例子学到手了,大抵也成了名角了。

语文课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和技能。学语文,就是学例子。课文是编者精选的例子,脍炙人口,是祖国语言宝库里的精品,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其营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前人怎样用语言文字表现生活,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发感情。学习例子,就像他们那样写,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上课就是教学生学习课文例子,学会字词句篇,学会分析归纳,学会写作技法,诸如此类。试想,从小学到高中有近千篇各类课文,掌握了这些“例子”,学生的语文能力还会差吗?

学例子,要学到手,就不能忽悠学生,要加强严格的语文训练。字要规规矩矩地练,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写,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完成。在学例子中,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积累记忆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留心社会观察生活的习惯,勤笔勉思的习惯,修改作文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习惯成自然,就能一辈子受用无穷。否则,就是误人子弟,欠了学生的账。

四、启发式教学是语文教改的出路

数十年教改,我们试验了不计其数的教学方法,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还是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把启发式放在首位。孔子对启发式教学进行了创造性地精辟表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8》)

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最缜密的抽象和概括,最权威的阐释,也是人类教育研究启发式教学最珍贵的文献。历代诸家见仁见智,朱熹解释最为详尽:“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

“愤”,指学生学习的思维活动、心理状态,对某个问题想弄通而没有弄通的为难心态。“悱”,指学生的言语表达,想说出来而又语塞情貌。启发,教师针对学生的“愤”去“启”,点拨一下,打开学生闭塞的思路,引导他们动脑筋找窍门,把问题想清楚,弄明白;针对学生“悱”去“发”,又点拨一下,引导他们动口,语言有序,运用恰当的、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启发,抓住“愤”“悱”两个矛盾,思维矛盾和表达矛盾,非常符合现代心理学理论,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教育理论根基。

据此,启发必须以教材、学生、教师三要素为基本构架。教材是启发的源头,没有教材,启发就没有依据。启发,是以教材为学习目标的教与学的双边关系,离开了教材,启发便是放空炮。离开了学生,启发便没有对象;离开了教师,便没有启发。启发要创设情境,对教材的某个问题,学生想弄通、说不出的为难状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智能情境等,引导学生理解。启发的主要方式,即引导学生提问。孔子说,学习中不能问为什么的人,我对他也不知该怎么办了。(《卫灵公·16》)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启发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抓好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很有讲究,必须要问在点子上,这点子就是重点、难点。提问要有坡度,让学生经过心理努力能够回答出来,就像摘桃子,跳一跳够得着。通过实际例子“举一反三”,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思考、联想、想象,把直观感觉与抽象思维贯通起来,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取得学习的收获。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既有理论基础,又有操作要领,师生互动互惠,教学相长。在运用启发式教学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妙在用法;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无法之法,是为至法。”由必然走向自由,“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在构建生态课堂中,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概而言之,语文课改曾经交了昂贵的学费,付出了几代人的青春,今后无论怎样改革,怎样创新,采用什么教学手段,都必须有民族魂,否则断无成就。

作者:韦志成

第二篇:新课改背景下高校计算机网络课改探究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的被使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也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该文就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出高校计算机网络课改方式。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当代高校生对计算机的掌握成为体现当代高校生素质的主要标志之一。下面分析了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方法与实践教学方式。

1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现状

现在计算机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上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下面根据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计算机水平参次不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存在问题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教学方式单一

就目前计算机网络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主要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重在教授,教师在讲授理论课时一般采用多媒体为教学手段,过度依赖电子教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缺乏师生互动,因此无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相互交流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1]。

2) 学生计算机水平参次不齐

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不尽相同,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跟来自城市的学生的水平相差甚远。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少,有些同学甚至在以前都没见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的构造不了解更别说是计算机基础操作;而来自城市的学生大都在以前的学校中上过计算机课程。将这两个计算机水平完全不在同一层次的学生放在同一课程中,给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带来很大的考验。教师在教学中很难顾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有些同学不想听,有些同学跟不上的情况,这是高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最为突出的现象。

3) 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存在问题

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计算机的操作。但是在以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主要偏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忽略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的现象。这样会使学生在理论知识讲解的课堂上认为自身对知识掌握已经到位了,但是真正到实践的时候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理论知识运用不到实际操作中。高校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中更偏向与实际操作,因为实际操作课程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还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学到专业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存在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严重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

4) 计算机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现在大多数高校在对计算机课程进行考核的时候仍旧采用对理论知识进行单一考核的方式,该考核方式忽略了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主要特征。传统的考试题型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只是一味的对理论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以便应付考试,这明显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求知欲,消弱了学生对应用能力的重视,高校达不到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2]。

2 新课改下计算机教学改革方式

针对上述提出的现阶段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现状,提出了以下四个对应的解决方案。

1) 使用网络教学平台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及普及,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是计算机教学的主要任务,因为这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还是课堂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延伸[3]。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了教学课件、参考资料与在线咨询等服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捷,让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选择学习的内容。根据网络教学平台所提供的网上在线答题、网上测试与网上答题等方面使学生与教师随时随地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以便教师根据学生的程度改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实现高校的教学目标。

2) 分级教学以便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为了解决学生计算机水平参次不齐导致教学出现的状况的问题,高可以在新生入学时就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能力的测试,然后结合计算机测试的结果与学生的意向实行分级教学,根据水平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分级教学可以根据以下两点来进行:①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着重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简单操作,让他们从头开始学习计算机、了解计算机,进而很好的使用计算机;②对于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进行深入的教学,其教学方式可以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进行视频教学,在学生看完视频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了问题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3) 调整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课时

计算机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需要高校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學课时进行合理的改变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调整为1:2,让学生可以及时把握实践的要点。教师在实践教学课程中应当认真观察学生的掌握程度以便对学生的操作加以指导,在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的时候应当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设置多种不同难度的操作内容,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选择合理的操作内容。

4) 改变计算机考核方式

当前单一的计算机考核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一味死记硬背理论知识,没有真正掌握计算机操作,因此,在新课改下,不仅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还需要转变其考核方式。在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的时候应当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根据学生综合实践、平时上机操作完成的任务极其课堂参与讨论的情况进行统计,是对学生这个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期末考核可以采取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无纸化方式,在教学平台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4]。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成绩的比例,通过改变计算机的考核方式可以有效的引导教师将教学重心转到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上,而且还可以改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在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劣习,让学生在平时中养成实践操作的好习惯,从而实现高校的教学目标。

3 小结

计算机网络教学在多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在新课改中找到了合理的解决方法,从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知识与实际操作,大大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实现计算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秦大俊,李丽雪,常丽颖.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天津多媒体计算机学院学报,2013,121(13):1324-1331.

[2] 黄梅英.荔萍萍,宫小宇.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应用[J].河北石家庄计算机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2013,10(16):2446-2447.

[3] 史园媛,李孟化.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体育中的推广策略探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18(125):1304-1310.

[4] 黄玉梅.新课改背景下高校计算机网络课改探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4,121(13):2324-2331.

[5] 林美英.陈小萍,宫小宇.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系统设计与开发应用[J].河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11(26):3446-3447.

作者:莫文水

第三篇:初中数学课改浅谈

摘要:初中数学的改革已经推行了很久,但是初中数学的课改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人物,当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针对存在的那些问题,课程的改革对教师自然而然地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改;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褒贬不一的评价声中,青岛版教材慢慢地得到了大家肯定的评价。使用新课程标准教材以来,通过与旧教材相比较,既有全新的感觉,也有些许的困惑。这版新教材的使用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对于新课程的改革,改革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框架和部分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教师教学的理念、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初中数学课改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于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位置,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能够动起来,而不是像以往一样埋头只是听教师讲课。但是当学生真正能够动起来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积极地参与学习,课堂上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让人匪夷所思的问题,有些教师则就很难控制课堂纪律,更严重的是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教师根本就回答不上来,导致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2.教师采用的教学活动只是流于形式。针对课改,很多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在将新课程引入到课堂上,但是仔细观察后会发现,部分教师只是把这当成一种形式,而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变。在一些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并不是非常的均衡,学生间的合作多半是被动的,而且教师完全忽视了训练以及培养学生的技能。总的来说,在现代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区别学生的参与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实质性的还是形式性的。新课程要追求的是一种安静、有序、愉快的课堂气氛,而不是追求的越热闹越好,笑声越多越好。

3.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转变学习方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自己的作用要不断地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得到监控,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所以说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二、初中数学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身为教师,无论课程是否发生改革,都要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认真地研究数学的教学法、教育法以及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对待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则需要教师有一种进取的思想为指导;对待教学这门艺术,则需要教师要以实际为根本,不断地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对待教学的改革,则需要教师认真地对其进行研究,结合实际,走“用中求实、仿中创新、先死后活再提高”的逐步发展的路径。要争取做到将学习、教学以及科研融合为一体,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克服在教学改革中产生的盲目感。

2.教师必须要潜心钻研教材,更新教学观念,增强教学意识。将青岛版教材与原有教材内容相比较,明显地存在着框架与内容的增删变化,所以作为新课程改革直接的参与者和实施者的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加强对青岛版教材内容的钻研,正确地领会新教材课文内容,正是因为需要认真潜心,才使得教师为了备好一节课将要比以往花出多倍的时间。教师只有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准确把握住教材的教学理念、知识框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摆脱旧教材知识体系的束缚与干扰,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学习指导,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较为完美的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所以教师需要把怎样思考、为什么这样思考以及怎样解决问题的途径等,通过一种特定的形式深刻、鲜明、准确地展示给学生,不能进行没有任何反馈的教学,如果那样做只能算是盲目的教学,不会有任何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增强自己的教学意识。这也就是要求教师要按着大纲对自己的要求进行教学,不能够偏离大纲的核心意思。

3.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做出改变。在青岛版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观察、探究、思考、归纳”等字眼,这就在告诉我们设计者要非常地重视学生对知识产生过程的了解,也非常地重视教师要对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培养,以便使学生能够养成从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做出一定改变和调整,改变原来那种一节课讲到底的习惯,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能够自己动手和动脑去探索知识,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新教材不仅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方式,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上应多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5.教师必须学会合理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新课程提出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着重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习资源。多媒体技术的利用能够将教学内容展现得更加直观和通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动画模拟,还可以通过视频和音频技术将教学内容进行逐层的显示,引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挈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并能够对所展示的内容进行综合的处理,例如当一个题目有多种解法时,利用多媒体可以将这些解法放在一起,然后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加以演示比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数学中会有很多的抽象概念,仅仅靠着口头的描述和学生的自学是不能够引发学生的想象力的,也很难让学生接受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知识,但是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引入,将抽象化为形象,将枯燥化为生动,化苦学为乐学,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爱军.初中数学课改浅析[J].成才之路,2011,(8):I0009-I0009.

[2]宋宗弼.初中数学课改路在何方[J].课程教育研究,2013,(27):54-55.

[3]王贵富.浅谈初中数学课改[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10):7-7.

[4]张玉祥.初中数学课改中存在的问题[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11).

作者:安普其

上一篇:力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汇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