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技术观论文

2022-04-16

摘要:为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现代竞技体育羽毛球项目中的实践应用作进一步全面理解,对提升现代竞技体育的运动成绩,促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个别访谈法等对羽毛球运动员选材、羽毛球运动员心理辅导、羽毛球运动员训练机体监测、羽毛球比赛中所应用到的具体科学技术进行大量文献查阅并进行分析研究。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马克思技术观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克思技术观论文 篇1:

马克思技术观的环境伦理尺度

〔摘要〕 马克思技术观中蕴含着当今环境伦理应当确立的技术尺度。一是超越异化思维,塑造技术的自在尺度:异化思维的标签使技术异化,展现技术的自在性才能克服技术异化;二是超越经济人思维,塑造技术的人本尺度:技术是为人的,应当从生态关系而不是经济关系来推动技术发展;三是超越抽象化思维,塑造技术的时空尺度:技术是一定社会中的历史性存在,技术运用要顺应时空演进规律。

〔关键词〕 马克思技术观,环境伦理,技术,自在尺度,人本尺度,时空尺度

技术首先是人们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生发于头脑中的科学方法与技艺理念,当把这些观念中的技术与人的自然力和为人所用的自然力结合时,就产生了作为生产力要素的技术,技术的发展构成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实体可见的作为生产力的技术与政治制度、行政体制、法律体系、社会意识等结合时又产生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技术。这就是马克思技术观念的三个层次。可以看出,技术的形态以及技术形成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技术的资本主义化逾越了技术的本性,给技术打上政治的烙印,这就是失度;技术与市场效益间缺失了人文关怀,给技术打上了纯粹经济的烙印,这就是失度;技术丧失了存在的时空,被剥夺了历史性的存在,这就是失度。马克思从自在尺度、人本尺度、时空尺度三个方面解决技术的失度问题。

一、超越异化思维:塑造技术的自在尺度

马克思对于技术的理解告诉我们,技术是在实践中自在的存在,而不是政治的或者意识形态的东西。如果给技术打上意识形态的标签,就会出现技术异化。同样,解决技术异化问题也不能依赖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生成。当技术“控制自然”的力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由自在意识上升为意识形态时,马克思展开了对“技术理性”的批判。首先,马克思敏锐地看到当时社会状况下,蕴含在每一种事物中的自己的相反力量。几乎同时期的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给予了文学的描述,“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可见,当时社会的矛盾与冲突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心理感受与社会认知。技术异化以及异化引起的对人与自然的禁锢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来。机器被大规模运用于农业和工业,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但是劳动者的饥饿和劳累却并未减少。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似乎同技术的不断进步成反比例地减退。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增强了,每个人作为人的方面却削弱了,自然的人化水平提高了,人的动物性却发展起来。人们的生活世界成为技术殖民的世界,以机器的应用为前提的工厂生产“把一切水都变成臭气冲天的污水”(马克思语)。本来应该为人所掌控的技术反过来控制了人,降低了人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也贬抑了自然的存在价值,将自然纳入其殖民范围。资本的本性同时葬送着资本本身,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并形成了自己效率第一、经济增长和物质主义的社会价值观,意识形态化的技术服务于业已成形的价值体系,生态环境损毁的成本并不在资本的考量范围。但是正如资本家与穷人都成为技术的奴隶一样,被技术殖民的环境同样既是穷人的自然也是资本家的自然。

技术进步本身是人类运用自然力的胜利,并且从总量上增加了人类的财富,但是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却让人受制于自然力,让劳动者变得贫穷,让资本持有者变得只有金钱。技术成为人类的禁锢力量。马克思技术观揭示出了环境伦理的自在尺度。技术作为人们头脑中的东西决定物质生产力的形态,它是自由存在于人们智力发展中的。技术的固化形式承载着一般社会知识,不断改良的机器表明人类的智力在不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表明人们的社会生活过程不断地受到人们头脑和意识控制并发生改变。反过来,自然的和社会的生产力也不断地转化为知识的形式,成为人从事实践活动的直接手段;技术的自在尺度还因为它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正如马克思对“工艺学”(这是马克思描绘技术的另一词汇)的评价,他认为工艺学通过人对自然的行为方式,直接表现为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并进而成为人们社会关系和思想意识的产生根源。

资本主义的技术观正是忽视了技术的自在尺度,使技术具有异化的功能,从而发生人被技术统治的颠倒局面。后来哈贝马斯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现代社会,“技术统治”作为一种新的异化思维,割裂了社会生活中自我理解与交往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以技术的模式来取代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科技理性成为理解一切问题的关键,科学技术的异化功能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直接侵袭了人类要求解放的欲望本身。但是,他把消除技术统治寄希望于去掉技术的异化,同样是忽略了技术的自在尺度,不能反映出马克思技术观的环境伦理尺度。在这一点上,卢卡奇犯了同样的错误,他把物化和技术异化的克服完全取决于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成熟。把自我意识当作“革命过程本身”,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等同于革命的实践。然而,脱离实践纯粹在头脑的框架之中显然是无法解决技术异化这个物质世界中发生的重大课题。只有把握好技术的自在尺度,超越异化思维局限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当今社会既不是马克思时代阶级对立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达到“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而是阶层分化、利益分野的社会。技术进步不再是简单的增长人的自然力,而是通过人们的感觉和认知,再加以分析判断与反思,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条件融合起来,新的更先进的文明形态的建立需要先进的政治意识引导下的技术条件。马克思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意识统治下的技术条件,认为当时的任何技术进步都是人类发展的标尺和福音,但是对于资本主义异化思维控制下的技术运用又不能过分乐观,因为最终将结出既不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又不利于自然持续运行的恶果。技术与能力的提高与人的生产力的提高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人的生产力的提高会促使物质生产日益变为对自然力的科学合理的支配。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技术可以让人的实践活动“科学”地对待自然;同时,技术又只是经济基础层面的东西,技术的滥用或误用又必须避免。尽管在马克思时代,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先进的,技术的运用担负着创造丰富物质基础的使命,但是,人类历史的发展必定会将资本主义制度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会有更先进的制度和更革命的力量继承以前积累的一切社会财富,包括科技进步的成果。也就是说,要使技术发展的目的性服从于先进的上层建筑。因此,处于进步的上层建筑管理之下的先进的技术运用是环境伦理的一个重要尺度。

二、超越经济人思维:塑造技术的人本尺度

马克思看到了科学技术通过创造经济效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特别是那些可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技术发明。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家,当时每一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的每一次进步,即使还没有被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过程,马克思都会感到“衷心喜悦”(恩格斯语),那些改变人类发展进程和显著提升工业化水平的发现或发明就更为他所重视。因为人们首先要有相当充分生存下去的物质保障,才能谈论思想的解放和人性的自由。马克思的高明之处更在于他发现了这样一个真理,即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全过程都是围绕人,通过技术手段创造经济效益只是人与技术关系中一个并非最本质的体现。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就是人本学的自然,它既通过工业生产与工业产品从实践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又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力量推动人的解放。人们并没有从人本学的角度理解技术,作为工业发展生成的人的对象性存在,技术表征着人的本质力量,它内在于人的心灵和头脑。但是,人们往往只是从技术外在的与人的功用关系来理解它使用它,忽略了它对于人的本质的表征。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技术的人本尺度,一是科学技术或者说技术通过人类全方位的实践进入人类全面世界中;二是技术中介了的自然界才是属人的自然界。技术是为人的,技术之为人是全面的。

资本主义的技术观正是忽略了技术的人文方面,而单纯地从外在有用性方面来理解技术,从经济人的视角来观照技术。一方面,只是把技术作为效益最大化的工具,忽视人的实际物质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寄希望于技术的自我完善来解决技术异化甚至人的异化问题,从而不加限制地放大了市场的贪欲,使经济与人的疏离感同向增长,并且技术的完善与人的解放也无法同步。物质变换断裂的问题集中表现了这一点。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利本性和垄断特质,社会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违背了自然循环的本质和规律,产生了无法弥合的裂缝,不仅造成当地自然物和自然产品的过度使用,而且由于商业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展开影响到更远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此处的“裂缝”就是指资本主义工农业生产中物质变换的一种“断裂”现象。正是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按工业方式经营的资本主义大农业都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才带来了如此严重的物质变换“断裂”,农业对土地自然力的破坏表现更直接,工业则更大面积地滥用和破坏劳动力,蹂躏着人类的自然力。资本主义生产中技术的发展过程,就是土地和工人被破坏的过程,而此二者是创造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这种破坏还相互促进,工业化的农业产业制度让劳力和地力双重衰竭,后者让工业发展缺乏动力。技术臣服于资本直接表现为生产对价格的无上依赖,而与人和环境的真实需求的不断疏离。马克思举例加以说明:在资本主义前提下,农业被市场规律所控制,人们不是按照土地休养生息的规律来安排农业生产计划,而是根据市场农产品价格的高低来决定生产计划。这显然有悖于农业永续供应人类生存发展的本质需要。正是在资本“经济人”思维方式的支配下,技术不是服务于人的真正的、普遍的、自然的需要,而是一味地去追求交换价值,即利润,这必然导致人的异化,自然的异化,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断裂”。首先,大工业的发展,产业工人的大量需求形成了设施相对完善的大城市,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土地荒芜,肥力丧失;其次,农业也促成着同样的“断裂”,工业化的农业生产在实现短期高效农业同时,也破坏着农业持续发展的地力根基。城乡对立加剧,永恒的自然条件被破坏。在工业化以后,“土地分配不再基于家庭的需求量,而是基于机器作用于土地的能力。人与土地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如今他成为自然的剥夺者”。〔1 〕 (P33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不断扩张和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必然割断了社会与自然之间自然的新陈代谢,从而阻滞了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人和自然之间无法进行持续的物质变换,人的存在与发展就失去了基本条件,技术也失去了可以依托的平台,人-技术-自然的整体性被解构。

马克思的技术观揭示出由于技术发展通过劳动而不断深化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其本质上应当是生态关系,而不是经济关系。只有把握技术的人本尺度,超越经济人思维,才能弥合“断裂”,将人—技术—自然置于一个整体主义构架中,实现自然的人性化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超越抽象化思维:塑造技术的时空尺度

技术不是凭空存在的,它必然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之中,并且与人和自然的存在具有时空同构性。技术是一定社会中的历史性存在,这就是技术的时空尺度。首先,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也只有在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产品日益丰富的过程中,人和自然才能得到日渐深入的救赎,因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2 〕 (P367 )正是从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马克思肯定了技术的解放力量;其次,技术是变革社会关系的重要动因,并且这种变革要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实践的革命手段才能实现。确实,技术的关键性发展能够催生新的社会关系,人类运用工具的分类甚至可以划分人类历史的进程。而每一次根本的社会变革过程,都是一次人与自然的解放。从这个意义出发,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力量。因为正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自然科学被直接用来服务于各种生产过程,具体地表现为风、水、蒸汽、电等自然力广泛地运用于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中,自然力表现为劳动的社会因素。相比较以前落后的人类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社会更大程度上挖掘出技术的解放力量,为人与自然获得全面自由积蓄力量;另外,技术的时空尺度还体现在更加具体的方面。在马克思看来,新陈代谢发生的前提是集约化的大规模生产与劳动,因为可以产生大量的生产和生活废弃物,这是循环利用的前提条件。不仅集约化的基础是技术进步,而且要想变废为宝,将废物再利用更要依赖先进的技术发明,技术进步通过机械方式和化学过程促成了新陈代谢。确实,生产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而只有同步推进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才使得大规模集约化的生产成为可能,这不仅为提高效率,节约自然投入成本提供了前提,而且为废物的回收利用,从而形成生产流程反馈环做了准备。

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体上存在着将技术抽象理解,忽略技术时空尺度的问题,这也就是它注定要被超越的原因之一。资本为国家意识所控制以及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本性,使得过多利用人力来加速环境元素的产生、发展到成熟,不论这个过程中人类运用了多么高明的科技与智慧(事实上确实有很多科技发明得到运用),都因为违反了环境的自然运行规律而给自然生产力的持久发展带来负担,甚至是永久的损坏。过度种植与养殖、人为改变生物物种的种群数量和生存领域,过量开采和使用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都与自然发展的时间节奏不一致。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初期,由于违背了技术的时间尺度伴随着生态恶化、资源能源浪费与人们生存环境恶劣等一系列自然的惩罚性表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技术空间尺度的悖离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让人与自然生态不断疏离,人与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分离,与天然洁净的空气、水的分离,与可以用来休闲审美的自然环境的分离等。二是让人们的居住空间日益丧失人的本质,随着资本对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垄断与掌控,一无所有的工人和丧失土地的农民对生存空间的需求中,人的方面不断降低,阴暗狭窄潮湿和没有卫生保障成为他们的居住状态。三是让未来空间与当下生存出现断裂。资本主义生产对可持续关注的完全丧失是不可容忍的,因为这将最终使人类的生存失去动力。显然,如果对待自然采取急功近利的伦理态度,不只是对土地、水等生态资源,就是在使用矿产等自然产品时,过分夸大技术的空间运用,其后果都是自然与人的整体不可持续。

马克思技术观揭示出技术使用的伦理标准,即时空尺度。首先,技术运用要体现并符合时间运行规律。“时间因素在人与共同世界的交往中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生物过程有另外一个、通常是缓慢得多的、作为技术过程的时间尺度。” 〔4 〕 (P118 )其次,技术运用还要体现空间尺度。主要表现为与自然整体价值相协调。要认识到自然的整体价值,并以此为标准来规范技术的空间运用,即人类应在多大范围内向自然索取,以及在怎样的一些有差别的伦理层面上体现人对自然的伦理关照等。必须认识到,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技术,其实质并不是否定技术本身,而是在批判脱离时空存在的技术以及技术运用,环境伦理必须有技术时空尺度的考量。

四、结束语

“环境伦理学的任务是为人类干预自然制定出一些可欲的和可负责的尺度标准”, 〔3 〕 (P4 )分析马克思的技术观可以提炼出这样的技术尺度。马克思认为技术发展水平可以用来表征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事实上他也从这个角度进行了人类社会的阶段性划分,但是他绝对不是把技术发展看作是推动社会变革的独立或决定因素。但是,当马克思把技术作为社会发展指标之一时,就将它纳入了他的全部理论包括伦理思想的视野之中,并且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直观本性的解析,将技术要求与环境要求的伦理矛盾呈现出来:攫取与自在,分解与完整,牺牲与保全。马克思技术观展现出的自在尺度,人本尺度和时空尺度为解决技术与环境的矛盾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方案。

参考文献:

〔1〕Robin Attfield.Social history,religion,and technology〔J〕.Enviromental Ethics,Vol,3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瑞士〕司徒博.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苏玉娟

作者:杨珺

马克思技术观论文 篇2: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羽毛球项目中的实践应用

摘要:为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现代竞技体育羽毛球项目中的实践应用作进一步全面理解,对提升现代竞技体育的运动成绩,促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个别访谈法等对羽毛球运动员选材、羽毛球运动员心理辅导、羽毛球运动员训练机体监测、羽毛球比赛中所应用到的具体科学技术进行大量文献查阅并进行分析研究。科学技术对现代竞技体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生物科学提高了运动员选材的科学性,提升了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的能力和竞技能力。心理科学调节了运动员训练状态、比赛状态及赛后恢复的各种心理状况。信息科学的新成果提高了训练和比赛的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能力。科学技术成了现代竞技体育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成了决定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现代竞技体育;羽毛球

1 前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科学技术的崇高意识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科技革命真正实现了现代体育运动质的飞跃,体现了竞技体育运动“更高、更快、更强”的奋斗目标。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渗透到羽毛球项目在内现代竞技体育的方方面面,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成绩,已不仅仅是其自我能力的展现,更加充分显示了其所在国家的综合国力,激烈的赛事竞争增强了现代竞技体育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

2 文献综述

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及其社会功能的系统认识,包涵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有关科学技术的观点。

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探索性地对科学技术观进行了第一次论述,认为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人类运用技术通过工业生产创造和改变着自然界。“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的历史关系,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同时,马克思也提出了技术具有二重性的观点,马克思指出:“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业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一部分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随着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实践认知,马克思逐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历史的有力杠杆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技术观。

恩格斯对科学的分类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按照各门科学的运动形成以及内部结构的不同对科学进行分类,一种是按照我们现在惯用的以学科研究领域为依据将各种知识进行分类。对科学技术本质的规定。恩格斯指出要想对科学技术进行正确的归类,就必须首先认清楚科学技术的本质。1884年,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写到:“科学又日益使自然力服从于人类”,这说明恩格斯将科学技术划归到了生产力的范畴中。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和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并且认为科学技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进步都起着一定的影响。

2.2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竞技体育的应用科学技术对现代竞技体育的积极推动作用。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智能化功能,提高了训练和比赛的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能力。我国优秀的游泳运动员乐靖宜、刘黎敏、晁娜的信息资料与国外同专项的运动员比较,发现前10m的技术滞后,游泳教练组改进了运动员的出发技术,使三人的出发成绩分别提高0.15s、0.132s和0.175s,为运动员在奥运会取得好成绩做出了应有的决策。

1991年,日本美津浓公司以航空材料为主要原料为卡尔·刘易斯制作的重量为115克的专用跑鞋,使刘易斯成功的以9秒86的成绩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塑胶跑道、人工草皮,都是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运动装备、器材的改进,材料科学的新产品促进了运动成绩的提高。

生物学界研究出许多著名的运动营养补充品,肌酸、HMβ、果糖等,这些营养补充品提高了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的能力和竞技能力。

2.3羽毛球项目特征应用科学技术的必要性

羽毛球是一项要求运动员技术扎实稳定全面、不断创新,具有良好的协调性、灵敏性、快速反应能力、爆发力和耐力集一身的运动项目。

由于运动员技战术不断提高,球速快、战术刁专等,在比赛时多需要借助信息科技进行录像回放减少误判 。

羽毛球素质训练的强度较大,技术要求精湛,赛况紧张,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状况调节也需受到必要的重视,运动心理科学来对运动员进行辅导和监测。

张洪宝在《能量代谢分析在羽毛球训练中的运用》[1]中从羽毛球运动员能量代谢过程组成、各能力代谢过程方式所占的时间比与供能特点这些方面谈到:羽毛球运动特点是属于混合型代谢过程。其中有30%- 40%属于无氧代谢;而60%- 70%属于有氧代谢。并提出了根据各种代谢的特点进行各项针对性的训练,以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更好的发挥自身特长。现代羽毛球项目要求运动员具备较强的无氧代谢能力和有氧代谢能力,而最 大摄氧量(VO_2max)、无氧阈摄氧量(VT)等都能很好的反映有氧能力;无氧能力的指标则取最大功率(PP)、平均功率(MP)等生理指标来表现。

综上所述,羽毛球运动是集速度、耐力、快速爆发力、灵敏等于一身,混合型供能的运动,强调技术的全面和战术良好的运用,而科学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的存在。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现在竞技体育羽毛球项目中的实践应用,体现在是在羽毛球运动员選材、羽毛球运动员心理辅导、羽毛球运动员训练机体监测、羽毛球比赛中所应用到的具体科学技术。

3.2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有关羽毛球项目中应用科学技术的书籍和科研论文,并从中国知网上查阅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在现代竞技体育中的应用相关文章,进行了阅读、整理、归纳和分析,为本文提供了大量理论依据。

3.22观察法。在近三年中重要的羽毛球比赛视频,在运动员训练、选拔过程中,在运动员心理方面辅导与治疗中观察并记录所应用到科学技术。

3.23个别访谈法。对教练员、心理辅导员、体育科研人员等进行咨询现代竞技体育羽毛球项目中所应用到的科学技术。4 结果与分析

4.1 羽毛球项目中的科学技术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等均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干预了运动员心理健康发展,提高了运动成绩。在21分制的新赛制下,竞赛变得尤为激烈,球速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快,从而也加大了裁判判罚的难度。无论从运动员自身出发还是赛场的公平裁判出发,加入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一种必需的措施,可全方面的涉及到一项竞技运动项目。

4.1.1 运动员选材。在遗传与选材中,随着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遗传学的研究表明,构成人体竞技能力的许多性状都具有很高的遗传性,奠定了遗传与科学选材的理论基础。人体是由无数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在细胞核中存在着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储存着大量遗传信息。DNA(脱氧核糖核酸)是其重要的组成成分。例如ACE(血管紧张素转移酶)、CKMM(肌肉组织特异性磷酸肌酸激酶)mt DNA(线粒体基因)等指标。

在生长发育与选材中,认识和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不同发育阶段中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以及代谢、心理等因素的变化特征,是科学选材中重要因依据。

在专项特征和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中,采用量化指标来为运动员选材提出科学理论依据。

4.1.2 运动训练监控。 运动训练主要采用的是生理生化监控常用指标及方法。其主要包括对训练负荷的监控和对训练方法的临控,而对训练负荷的监控又分为对负荷 强度的监控和对负荷强度的监控。训练负荷强度和训练负荷量对有机体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是不同的。

常用的训练监控生理生化指标有:心率、血乳酸、血清ck、血乳蛋白、无氧功率、最大摄氧量等。会采用到听诊器、生物传感分析仪、功率车等先进的科学仪器来对运动员的训练工作提供科学的帮助。

4.1.3 运动员心理测试与治疗。运动员在长期的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由于竞技体育的激烈竞争和对运动成绩的过分执着等原因,会引起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为了干预缓解和治疗这些问题,通常会使用到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与心理仪器的辅助。

在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测验中通常会用到人格测试量表(EPQ、16PF等),智力测试量表(韦氏智力测试等),心理状态测量量表(成人心理压力量表、成人人际关系量表、LES等),来进行科学的评定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工作。

4.1.4 竞技比赛。一直以来,羽毛球比赛中球是否出界的争议判罚经常出现,羽毛球的出球瞬间时速常常可高达 300 km,几乎是速度最快的球类项目。这样的高速度,导致裁判的判罚常常出现争议。当今“鹰眼”技术的引入,对羽毛球运动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鹰眼”的正式名称是“即时回放系统”,由 8 个或者10 个高速摄像头、四台电脑和大屏幕组成。使用了慢速回放技术,能够还原运动员击球的线路,同时生成画面呈现在现场大屏幕上。羽毛球赛场采用的是每秒高达上千帧的高清回放画面技术,即由高速摄像机对准底线或边线,由裁判员附近的一个工作人员负责录制画面,当比赛需要时,将画面传送给当值主裁,主裁根据画面进行判断。鹰眼系统和现行电视转播技术有共通和可借鉴之处。

鹰眼操作方便,耗时短、成功率高、故障率低。维护了比赛公正、公平、公开、准确的基本原则,又可对对裁判的施压作用更加认真负责。当对裁判判罚出现异议时,能很好地解决矛盾的方法。对录像的回放观看低有利于球员的培训和管理。

4.1.5 运动装备、器材和场地。高科技专业化的羽毛球鞋已成为提高运动成绩和保护运动员的关键。Yonex的鞋子宣传采用了ERGOSHAPE,即鞋面形状采用人体工程设计。Asics的鞋身结构系统应用了骨骼学原理技术,是在透气的尼龙面料外面缝上一种比较硬的塑料条结构,既有透气性和柔软性又维持了鞋身的形状。而羽毛球拍Top Cap的握把顶部表面为平的,发球时提供绝佳的控球力,快速反击提供最理想的操控。titaium科技采用超高强度的钛金材料,给球拍提供了最佳的硬度和威力,使球拍格外轻巧和灵活操控性。PowerHelix 独特的螺旋型结构与中管融为一体,提升弹性使得在击球时可以更快速释放出更大的威力。在场地的铺设中采用PVC运动地板,由PVC耐磨层、玻璃纤维加强层和PVC发泡缓冲层组成。可防老化、增大摩擦系数、稳定场地尺寸,达到30%- 50%吸震率。结论: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已不容小觑。而科学技术的应用已涉及到各个方面之中。由最初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到现在不断地被应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经过了历史与实践的考验,证明其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在竞技体育中人类超越自我,挑战自我的过程中蕴含并体现着科技的进步。 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而科学技术的应用无疑促使竞技体育更好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深入人心并为科学实践进行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

[2]李大玉.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问题的方法论探索[ 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1).

[3]程勇民.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3).

[4]张瑞林.羽毛球运动[M].2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51-110.

[5]张洪宝.能量代谢分析在羽毛球训练中的运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56-57.

[6]罗纳德.心理测验与评估[M].人民邮电出版,2005.

[7]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50-319.

[8]百度百科.羽毛球場地[EB/ON].http://baike.baidu.com/ view/405359.htm.

作者:吴佩瑶

马克思技术观论文 篇3: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技术观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论述生态技术的著作,但在他们的文本中蕴涵着深刻的生态技术观。马克思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技术和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被误用,资本主义生产下的技术应用具有二重性。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利用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可以提高生产资料的使用率,促进工业废物资源化。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技术观为我国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指明了道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危机;技术;生态技术

文献标志码:A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论述生态技术的著作,但在他们的理论文本中蕴涵着深刻的生态技术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技术思想极为丰富,尽管这些思想散见于他们的各个时期各类著作中,但是他们所提出的一系列的科学的理论观点,尤其是对工业废物资源化的分析与思考,充满着生态技术的光辉思想。在全球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技术思想,对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环境危机

及其技术根源的分析

今天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对环境危机的批判之声不绝于耳,实际上早在150多年前,在环境问题尚未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就以革命导师的前瞻性眼光关注了人类发展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最早对工业文明时代的环境危机从生态视角进行了批评。

对于工业文明时代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恩格斯在他那个时代就曾经警告过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认为人类在盲目对自然进行掠夺的过程中,不顾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利己意识的支配下。对自然进行掠夺式开发,当自然以它特有的方式对人类进行“惩罚”之后,人类才突然发现自身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严重危机。恩格斯从生态视角对环境危机的批评,敲响了人类环境危机的警钟。导师们的先知先觉对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

恩格斯还通过具体的事例描绘了一幅幅清晰的由于不尊重自然规律,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而导致自然界对人类报复的图画。“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的松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牧畜业的基础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由这一幅幅恩格斯笔下鲜明的图画可以看出,环境危机和生态破坏表面看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残破和恶化,其蕴涵的深层意义则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关于环境危机的根源,马克思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技术和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被误用,资本主义生产下的技术应用具有二重性。马克思曾尖锐地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马克思深刻指出了正是由于人们对技术的应用带有盲目性和短视性,不考虑技术应用对自然界长久的影响和社会后果,只考虑技术带来的现实收益,造成资源和环境的不可持续。

马克思恩格斯在看待环境危机问题上,认为人类要正确认识自然界自身发展的规律并且利用这种规律,合理使用技术开发自然界,不破坏自然界的平衡系统,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

技术观解析

生态技术观是关于生态技术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20世纪后期,随着生态危机程度日益严重,传统技术的弊端日益显现,出现了技术的生态化转向,产生了能维护生态平衡,节约能源、资源,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技术,这就是生态技术。生态技术的基本特征就是能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生态技术具有支撑循环经济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关于生态技术的内涵、特征与功能等就是生态技术观的基本内容。事实上,在生态技术出现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就从他们所处的时代出发,对资本主义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了研究,他们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生态技术”这个词语,但是他们关于利用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一些论述中体现了生态技术观。

现在人们常说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其实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说过:“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句话深刻体现了马克思的废物资源化思想。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多处论述了工业废物资源化思想。马克思认为依靠科学技术对工业废物的再加工和再利用是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资源的有效手段,在这里马克思所指的科学技术与生态技术的内涵与特征非常相似,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技术。生态技术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工业废物资源化既能保护环境又可以节约资源。

马克思认为,利用“生态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生产排泄物,即所谓的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这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在马克思看来,应用“生态技术”是减少工业和生活废物的有效手段。废物——包括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或污染源之一;依靠科学技术对废物进行“再加工”和“再利用”,则是减少环境污染的可能途径之一。排泄物的存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排泄物减少了也就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对生产和生活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实行循环再利用,达到废弃物的减量化,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这种思路与当今人们利用生态技术减少废弃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思路是一致的。减少废料的产生,降低资源浪费,深刻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技术观。

马克思指出:“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发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工业的各种各样的废料,例

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变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茜素),近来甚至把它变成药品。”马克思在这里提到的依靠科学技术对废物进行“再加工”和“再利用”蕴涵着深刻的生态技术思想,通过对产品和废弃物的“再加7-"和“再利用”延长了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使用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马克思在此提到的对废物进行再加工、再利用,本质上是通过“生态技术”减少废弃物产生的污染。

马克思用实例说明了“生态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当时由于生产工艺水平的低下,在英格兰和爱尔兰许多地方的农场主不愿种植和很少种植亚麻,一个主要理由是:在靠水力推动的小型梳麻工厂里,粗糙落后的生产工艺导致了在加工亚麻时产生了很多废料,损失高达28%到30%。工人们经常把这些废麻拿回家当柴烧,可是这些废麻是很有价值的。后来,人们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用水渍法和机械梳理法对亚麻进行精细处理,使亚麻的损耗大大减少。”马克思在这里指出通过生产工艺的进步,可以将原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废麻变为有用的资源或产品,在小型梳麻工厂里亚麻存在的这种损失,用较好的机器和生产工艺是可以避免的,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技术”的功能。

马克思指出:“废料的减少,部分地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的质量。机器零件加工得越精确,抛光越好,机油、肥皂等物就越节省。这是就辅助材料而言的。但是部分地说,——而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在生产过程中究竟有多大一部分原料变为废料,这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和工具的质量。最后,还要取决于原料本身的质量。而原料的质量又部分地取决于生产原料的采掘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即本来意义上的文明的进步),部分地取决于原料在进入制造厂以前所经历的过程的发达程度。”机器是技术的物化,也就是说通过技术的进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使原本不可作为原料的废物变为资源。

马克思还举例说明:“现在,人们用拉费尔特的优质磨石来制磨,把谷物磨两次,使粉筛成环状运动,于是同量谷物的面粉产量便增加了机器和工具的质量只能通过技术的进步才能提高。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技术的进步,即技术的生态化,可以使原料得到最大的利用率,降低废料的产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关于改进技术减少废料的“生态技术观”思想。

总之,马克思的利用科学技术使废物资源化的问题,实质是要发展和推广生态技术。产生现代环境问题的深刻物质根源,就在于生产和消费生成的大量废弃物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如何实现废弃物重复再利用是现代生态运动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废物的资源化,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保护环境。对于这个主题,马克思早在19世纪就已经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个可能的重要解决途径,即通过发展“生态技术”,实现废物资源化来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技术观

的当代价值

我国发展工业起步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在粗放的轨道上运行,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资源浪费严重,并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技术观为我国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指明了道路,对于我国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1.为我国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如果不改变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就很难保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循环经济是一种能够使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少产生废弃物或不产生废弃物的一种发展模式。循环经济需要生态技术的支撑。虽说“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理念,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曾经明确提出过与“循环经济”类似的思想、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列举了大量的生产实例说明,利用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可以提高生产资料的使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依靠科学技术对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进行“再加工”和“再利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马克思的这些见解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可以说是开创了依靠生态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河。

胡锦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态技术观。面对我国出现高能耗、高物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胡锦涛所说的“先进适用技术”,指的即是生态技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生态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和能源消耗。

所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技术观,为我国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大力发展生态技术,进行生态技术创新,大力开发一些关键的替代技术、资源化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等,并应用于生产中,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2.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指明了道路

随着环境污染与资源耗竭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工业化发展不可能再重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了,如何解决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问题?此时,技术成为解决问题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技术观为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应该利用生态技术的手段,有效地减少生产中的废物的产生,从而降低或减少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马克思常说废料的减少,部分地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的质量。废物的减少,这主要取决于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机器和工艺的质量,机器实际上就是技术的物化,只有符合生态技术的机器才能减少废料,同时降低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现在人们常说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其实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说过:“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这句话深刻体现了马克思的废物资源化思想,在一个产业中的废物通过生态技术的手段可以成为另一个产业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当时生态技术的水平。废物变资源了,同时就减少了废物也就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总之,实现废弃物质的再资源化和再利用,是人类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表现。马克思的工业废物资源化的思想在我们今天来说,就是要发展生态工业。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回到马克思思想体系中,重温经典作家关于工业废物资源化的观点,就会发现,马克思在100多年前的分析和论述,对我国发展生态工业具有重要的价值。

目前,我国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仍处于主导地位,主要是依靠资源、资金和劳动力的大量投入与消耗实现的。我们必须改变这种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中国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离不开生态工业发展。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态技术,推动生态工业发展,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消耗、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作者:黄威威 秦书生

上一篇:油田企业建设论文下一篇:俄语语音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