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力资本论文

2022-04-18

马克思人力资本论文 篇1:

马克思人力资本理论刍议

一、引 言

关于马克思是否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过研究的问题,理论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但是人力资本的思想却充分体现在他的劳动价值理论之中,并且认为马克思的“劳动力”和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他们对马克思人力资本的概念、形成途径、定价等问题做了充分的研究。另一种观点则持相反意见,认为马克思并没有研究人力资本问题,不存在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劳动力”也不能等同于“人力资本”,它们属于不同的范畴。

作者:顾婷婷 杨德才

马克思人力资本论文 篇2:

从资本的性质看马克思对人力资本学说的肯定

摘 要:人力资本学说是当前我国经济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对西方有关理论的介绍和引进,学术界主要从教育投资、经济增长因素、所有权结构等角度对人力资本的概念、产权特征等方面进行探讨,深化了对人的行为的经济分析和人的因素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但少数的经济学者对人力资本学说持怀疑态度,认为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是对传统资本概念的挑战,并认为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倡和研究不过是为了解决企业经营者参与利润分配的问题,人力资本学说的提倡者没有考虑到这一概念与传统资本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经济学者试图通过对资本论中有关资本范畴的片面理解,来否定人力资本学说。应通过对资本论中有关人力资本思想的分析来说明马克思对人力资本学说的肯定。

关键词:价值性;增殖性;差异性;独占性;可转让性;马克思;人力资本学说

资本是指可以带来剩余价值,即可以获得超过其价值的价值。少数的经济学者认为,人力资本这个概念是不科学的,要使用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它就必须具有资本概念的一般特性与实质内涵,即价值性、增殖性、差异性、独占性和可转让性。这些经济学者认为,人力资本是与物化资本相对的形式,不具备以上四种特征。对于人力资本的研究最早始于亚当·斯密,后来李斯特提出了精神资本的概念,他主张把教师列入生产者之列,因为教师能使下一代成为生产者;人力资本学说的赞同者还有西尼尔,他提出了智力资本的概念;使人力资本学说得到发展的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他们重新提出人力资本概念,并且将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挣得收入量化来深化对人力资本的理解。当然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并非西方经济学家的专利,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多处闪烁着人力资本思想的光辉。虽然在马克思经济学中,没有明确地使用过人力资本概念,但却有劳动力商品、可变资本的概念,这些概念和相关理论与当代人力资本理论存在相通之处,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关于人力资本的思想:

一、人力资本的价值性

1.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指出了人力资本的价值构成: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这种使用价值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表现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个部分: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养活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2.阐述了教育和训练是增加人力资本的途径,并认为教育费用应该包含在劳动力价值之中,由资本家来支付。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在马克思看来是从属于资本家的,是被动的,这个过程的发起是为适应剩余价值的生产,由资本家组织完成的。

3.马克思还认为,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着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在范围、数量和质量上都不相同。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劳动者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日益提高,因而劳动力价值有上升的趋势。这里他揭示了人力资本的国别(地区)差异、价值增值的因素,也表露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与人力资本理论相通的。

二、人力资本的增值性

马克思认为,所谓资本,其实质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马克思同时区分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这一区分使我们能够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不变资本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关键,可变资本才能带来剩余价值,只有工人的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这里所讲的“可变资本”,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本。

马克思指出:“我们叙述了劳动过程的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事实上也就说明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资本本身的价值增值过程中所执行的不同职能。产品的总价值超过产品的形成要素的价值总额而形成的余额,就是价值已经增值的资本超过原预付资本价值而形成的余额。一方面是生产资料,另一方面是劳动力,它们不过是原有资本价值在抛弃货币形式而转化为劳动过程的因素时所采取的不同的存在形式。”“转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相反,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本身是可以变化的,是可大可小的。这部分资本从不变量不断变为可变量。”

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关系上没有一个人能比马克思认识得更深刻,论述得更清楚。马克思关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不仅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而且也为正确认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揭示了在生产和价值增值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创造作用。这个思想和结论实际上被后来有关人力资本的各种经验和理论研究印证,直到今日仍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三、人力资本的差异性

在当代的人力资本理论中,人力资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差异性。单个的人对于人力资本的投入的不同会导致其所获得的技能不同,也就是人力资本的积累不同。即人力资本具有完全的差异性。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纺纱与织布的劳动是不同的,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是不同的。马克思就是通过将劳动区别为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来区分人力资本的差异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马克思将劳动分为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强调了当社会财富的创造越来越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脑力劳动为主的时候科学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作用。他指出:“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了微不足道的比例,……同一般科学劳动相比,同一自然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相比……却变成了另一种从属的要素。”他还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的却取决于一般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这种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以及和它有关的其他一切科学的发展,又和物质生产的发展相适应)。”马克思认为,由于人力资本的差别,不同的人力资本在使用中形成的价值量也就不同。质量较高的人力资本在使用中不仅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同时,马克思认为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价值的创造越来越依赖于高水平的人力资本,这也印证了一些国家经济所取得的大幅度的进步。

四、人力资本的独占性和可转让性

所谓人力资本的独占性就是指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能通过同人力资本之间的所有权或产权关系实现对增值部分的索取。人力资本的可转让性就是指人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人力资本兑现,来获得报酬。将两者综合起来就是人力资本的产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力所有者要把劳动力当做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的劳动者。”“他必须始终让买者只是在一定期限内暂时支配他的劳动力,使用他的劳动力,就是说:他在让渡自己的劳动力时不放弃自己对它的所有权。”马克思还认为:“劳动力所有者和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相遇,彼此作为身份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所不同的只是一个是买者,一个是卖者,因此双方是法律上平等的人。”

在《资本论》第2卷中,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买和卖,这种行为本身又是建立在先于社会产品的分配并作为其前提的生产要素的分配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建立在作为工人的商品的劳动力和作为非工人的财产的生产资料互相分离的基础上的。”

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写道:“他所以是一个资本家,能完成对劳动的剥削过程,也只是因为他作为劳动条件的所有者同只是作为劳动力的占有者的工人相对立。”

五、马克思关于人力资本思想的总结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本思想,其思想主要分布在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中,在当今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定义、价值构成、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创造作用、差异性和产权特征等,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角度为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研究拓展了理论视野。马克思还强调了资本的生产关系属性和经济剩余的归属性,虽然没有进一步针对具有资本一般共有的增值性的人力资本的效率作更多的深入研究,但为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为当前我国正确认识人力资本的投资特性,更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和正确认识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建立更好的人力资本报酬机制以及正确认识人力资本的依附性,避免人力资本的浪费提供了巨大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对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其对劳动力商品的研究中,马克思关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和交换,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确定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通过分析得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这些都充分表明了他的理论与当代的人力资本理论是相通的,说明了马克思对人力资本学说的肯定。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王建民.劳动力商品与人力资本[J].北京大学学报,2001.

[3] 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 周其仁.真实世界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Jacob Mincer.人力资本研究[M].张凤林,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冯胜利]

作者:陈 丽

马克思人力资本论文 篇3:

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人力资本视角

摘 要:运用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分析并评价了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中的人力资本思想,探讨了人力资本开发与资本有机构成变化趋势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反映着对人力资本开发的日益重视,人力资本开发是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双赢过程。

关键词:资本有机构成;劳动力;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开发

一、对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中包含的人力资本思想的分析与评价

(一)分析

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指出人力资本对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并指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通过参加培训、学习、教育、保健等投资形式,也包括人们牺牲当前利益从事教育、培训而进行的投资行为,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所构成的资本,它是财富的主要缔造者。

马克思虽然并未在《资本论》中直接运用人力资本这一词,但他在分析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时,依据资本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职能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C)与可变资本(V)两大类。他认为,可变资本,也就是劳动力资本便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同时,马克思眼中的劳动力概念—“……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190。与舒尔茨眼中的人力资本内涵极为相似。因此,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中关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理论进一步证实了人力资本(劳动力)在创造财富中的特殊作用。此外,马克思在分析劳动力价值时,认为“劳动力价值包括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繁殖下代所需的生活资料……还包括为培养发达和专门的劳动力所进行的教育和培训方面投入”[1]194-195。因此,马克思对劳动力价值的划分隐含着人力资本投资包含着补偿性人力资本投资和发展性人力资本投资两部分内容,前者是维持人力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而后者是创造更多财富(剩余价值)的关键,为此,他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劳动力的教育费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3]195很显然,马克思指出了从事复杂劳动的人必须具有足够的才能,即具有中等层次或高层次的人力资本,这对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加强智力投资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二)评价

由于马克思时代的“人力资本”就是资本家眼中的“可变资本”—劳动力。这个劳动力,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一种商品,是劳动力所有者向资本家出售的劳动力使用权,而不是劳动力所有权。这一方面也揭示了人力资本所有权与劳动者的不可分割性;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劳动者除了拥有人力资本所有权外,只拥有人力资本的支配权(即有权决定将自己的人力资本投向哪里),而不拥有人力资本的其他产权(如对经济剩余产品的分配权),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既然劳动力成为资本,就应当拥有对劳动剩余产品的追索权。事实上,人力资本所有者(劳动者)能否取得经济剩余产品的分配权,取决于他们在企业中的“谈判力”大小,而“谈判力”大小又取决于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增殖的贡献与稀缺程度。由于《资本论》产生于物质经济短缺时代,故当时的劳动者在企业的谈判力远远不如资本的谈判力,资本家拥有了人力资本产权,因而也理所当然地占有了一切的经济剩余(剩余价值),因此,哪怕资本家提高了人力资本投资,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的不公平,他们剥削劳动者的面目还是没有改变。至于后来资本家随企业规模扩大针对其雇佣的高层管理人员支付的高报酬也只能是一种物质奖励,不能称为人力资本产权收益。因为那时的高层管理者还不能完全拥有自己的人力资本产权,资本家对他们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剥削。只有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要素,人力资本中具有特殊技术与特殊管理才能的高层人力资本及部分稀缺的中层人力资本,由于他们在创造财富中的特殊意义,已成为决定货币资本所有者盈利与否的特殊资本,人力资本在企业的谈判力上升,从而使众多的劳动者及企业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人力资本产权,正如舒尔茨所指出的,“劳动者变成资本家关非传说中的因为公司股份所有权瓜熟蒂落所致,而是由于他们获得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的结果”。

因此,我国学者冯子标认为,劳动力真正转化为人力资本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知识、技术和信息成为商品;第二,人们承认“人力”是和“资本”相抗衡的生产要素,是一种能产生乘数效应的资本;第三,资本的产权制度的演变使人力资本可以分享经济剩余[2]。因此,人力资本更适用于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越发达,社会的信息化、知识化水平越高,人力资本所有者可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本产权,这是人力资本在物质经济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差别。

二、由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变化趋势引发的思考:人力资本开发

资本有机构成这一范畴涉及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和资本的有机构成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的并反映其变化趋势的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它通常可以用C/V来表示。马克思在分析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时,他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和资本积累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论证他的观点的,认为资本主义生产会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从而使可变资本部分同不变资本部分相比趋于减少。他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从而同被推动的总资本相比,会相对减少,这种相对减少同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同一的。”[3]

由此可见,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趋势是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表现形式,而在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诸多因素中,由人力资本所决定的劳动者素质是关键性因素,人力资本开发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的有效途径。因此,结合上面针对人力资本的特征分析,我们可从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变化趋势得出资本有机构成变化与人力资本开发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要求社会不断加强人力资本开发

由于资本家关心的是利润总额,故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从而社会一般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下,单个资本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会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引进特殊的管理人才进行管理创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二是提高技术水平,如引进具有特殊才能的技术人才开发新产品,获得垄断利润;三是通过规模经济,如采取跨国并购方式,将研发中心设在本国或科研人员相对丰富的国家,而将生产车间设在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以利用对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或自然资源,从而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在市场上获取更多的超额利润。以上三种措施都对劳动生产率提出更高的要求。然后,通过竞争,大家都提高了技术,社会的生产率就得到普遍提高。因此,资本有机构成变化反映了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这也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另一表现。”[1]236与此同时,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要求使资本家对人力资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物质存量一定的条件下,人力资本存量与劳动生产率是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劳动者素质就越高,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同时,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力,因为技术进步包括技术创造、技术扩散和技术应用三个阶段,而人力资本是技术创造的源泉、是技术扩散的条件、是技术应用的基础[4]。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家提高本企业的技术水平是人力资本积累的结果,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人力资本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劳动复杂程度要求更高,人力资本在一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大,加大人力资本开发是世界各国必然的选择,特别是那些通过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优秀群体,是人力资本中的核心部分,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因素。

(二)人力资本开发会在一定的资本技术构成条件下影响资本有机构成,并使社会财富的分配更为合理

由上述分析可知,人力资本投资是价值增殖的唯一源泉,因此,资本家为获得超额利润而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自发性的投资。作为拥有人力资本(劳动力)的资本家,如果追加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发展性人力资本投资部分,则不但可以提高劳动力价值(V),在一定技术水平上降低资本价值构成,增进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而且可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进行人力资本开发是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双赢过程。同时,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劳动者在企业的谈判力日益提升,人力资本产权与非人力资本产权出现了分离,劳动者得到了应有的人力资本产权收益,因此,人力资本中的技术、知识、管理才能等要素自然应按其贡献大小参与收益的分配,即按贡献各得其所。这种分配机制可以在一定的资本技术构成条件下影响资本价值构成—“C/V”,使社会财富的分配更为合理——使社会的财富不会集中于少数资本所有者身上,广大的科研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特殊岗位的中等技术人才都能得到应有的份额,社会财富得以合理地分配。

事实上,也只有在知识、技术、企业家才能等要素成为独立的劳动力商品参与收益分配时,人力资本投资才会成为社会或个人的一种自觉投资,高层次人力资本的“乘数效应”才会完全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1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190.

[2]冯子标.人力资本运营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5.

[3]资本论:第3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236.

[4]陆根尧.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本效应[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92.

收稿日期:2014-10-22

作者简介:陈燕清(1974-),女,福建连江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服务贸易、外贸跟单研究。

(责任编辑:石 银)

作者:陈燕清

上一篇:人民币汇率思考论文下一篇:柏拉图政治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