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理念论文范文

2022-05-09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抗震理念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众所周知,地震灾害的出现会对社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冲击影响,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和生命损失。对此,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方案,最大程度地提高建筑結构抗震性能十分重要,同时也成为了当前建筑行业重点发展目标。而建筑结构设计必须要确保设计效果能够满足建筑结构安全性标准要求,以抗震设计理念为基础来提高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

第一篇:抗震理念论文范文

刍议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理念设计

【摘 要】 近年来,地震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地震发生时引起的建筑物坍塌是造成重大伤亡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建筑物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发展并不理想。工程技术人员在建筑的结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抗震概念设计,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使抗震能力最优。

【关键词】抗震设计;建筑结构;抗震理念

1引言

由于地震得不可预知性,使得地震对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威胁更高,我们不仅要有预防地震危害的危机意识,更重要的是真真实实的增强我们所建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抗震概念设计是建筑提升其抗震能力的基础,因此,是当前建筑设计的一大趋势就是将抗震概念设计融入到建筑结构设计之中去。要求设计师在结构分析方面,从全面考虑地震的破坏力,整体做出发散地震能力的设计,避免出现环节短板,使整体的稳定性不够。在建筑物的设计、建设过程中,通常需要全方位考虑影响建筑安全性的因素。

2抗震设计简介

由于地震有难于把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工程结构中的抗震问题不能完全依赖“计算设计”解决,必须充分重视概念设计。概念设计的理念一般是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的设计问题的,它是一种对设计思维方式的改进,主要用来解决一些在设计中很难给出确定答案的问题,尤其是在抗震设计中,需要按照分体结构和整体结构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对地震对建筑物所造成的损害进行解释,实际上,这种损害很难用精确的数据来描述,因为本身就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值来衡量地震会产生的破坏力,因此从抗震的宏观角度进行抗震设计理念,思维更加符合建筑物结构抗震能力提高的需求。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目标是使整体结构能发挥分散并减降低震能量的作用,避免结构出现薄弱部位。别致的立面设计和错层设计虽然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但是在地震时产生的复杂的地震效应很难衡量,不容易实现抗震的最佳效果。

3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中的实际应用

3.1 选择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

一方面,所有的建筑都是由竖向构件和水平构件构成的,水平构件承担竖向载荷并再次传递给竖向构件,最后由基础水平荷载接受;抗侧力体系由水平构件和竖向构件共同组成,共同承担并传递给基础,不同的抗侧力体系由不同的竖向构件组成,抗侧力体系决定着结构的安全、合理、经济等问题。地震中对结构的危害特别大的就是扭转力,抗侧力构件刚度大、沿结构外围分布有利于结构抵抗扭转。另一方面,选择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不仅要求所选择的建筑结构体系具有合理的传递地震作用的途径,要求能够被精确地用数据表达出来,而且还要求建筑结构体系有明确的传力路线,能够合理的传力,另外还要能够受力明确,这些都离不开详细的抗震分析。选择建筑结构体系的合理性还应该解决地震对由于建筑物部分构件或者部分结构的破坏而造成的整个建筑结构体系的破坏,建筑结构失去对重力的承担能力或者抗震能力降低。

3.1.1建筑设计应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结构的设计不能忽视其规则性。综合目前地震中各建筑物的抗震表现来看,建筑结构规则性一直是影响抗震能力的机器重要的因素。例如:地震发生时,马那瓜的中央银行大厦与美洲银行大厦间隔不远,两栋大厦中间正好是当时强度被评估为八度的马那瓜地震。地震发生之后,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观:一幢在地震过程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于是在地震后被拆除。而另一幢只有轻微的损坏,在地震过去以后,进行过稍微修理之后便继续使用。经过专家仔细研究发现,在地震中破壞较轻的建筑的结构是比较对称和规则的,无论平面、立面还是剖面,其材料强度和质量分布以及结构侧向刚度都是连续并且均匀的;而另一幢高层建筑恰好相。因此,建筑设计应该而且必须要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3.1.2优化建筑的平立面结构

在建筑的平面、立面结构优化的时候,必须要遵循建筑结构设计保证规则对称的原则:结构简单的建筑物在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冲击建筑物的时候,建筑物内部的结构体系受力状况明确,保证建筑刚度均匀变化,避免错综复杂的设计使楼层出现错层现象。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有时候可能会因某种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必须将建筑物设计成不规则形状,在这种状态下,设计者必须事先对特定地区的地震作用情况了解清楚,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计算,估算出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力情况及反应等,以便做好防震、减震工作。

3.2 重视地基的基础设计

地基对建筑物稳定性起着一定的保障作用,是建筑物的基础结构。建筑物地基基础的设计应该综合实际情况,根据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比如:施工现场的水文环境、地质条件,再加上建筑工程的地基实际荷载力与结构类型等,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使建筑物的抗震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

3.3 加强对构件的要求

3.3.1加强构件的可靠性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需要有建筑各个结构构件之间连接的牢固和稳定性作保障。因此,在抗震结构中各种构件都应当具备合理的强度和刚度,而且具有可靠性连接,建筑结构是一个多次超静定结构,建筑物的抗震结构应该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在地震作用下,在部分构件不可避免的被破坏的情况下,剩余的结构依旧能够独立支撑建筑物,承受一定程度的地震力和竖向荷载。建筑物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合理预见结构将会被损坏的部位并能够加以控制,在此基础上适当的处理结构构件的强弱关系,从而使建筑结构具有多种抗震能力。通常情况下,建筑结构构件在安装使用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保证结构与构件自身的承载力等于二者进行连接时的构件的承载力;其次,保证预埋件的锚固承载力与跟它相互连接的构件的承载力相等。保证牢固且可靠地连接各个构件,并使结构具有一定的刚度和变形能力。

3.3.2加强构件的延性

抗震概念设计中,应避免因非结构构件设置的不合理而对整个结构的受力情况产生不良的影响,最终导致抗震效果的下降。在设计中有很多可以采用的方法,比如:做好细部构造的设计,禁止非结构构件直接进入到抗震体系,以防止在地震的作用下,非结构构件出现平面性的损毁、避免非结构性构件的连续损毁。组成结构的构件及其连接的延性水平决定了结构的变形能力。归根结底,还是要对各种建筑结构采取的抗震措施进行规范,从根本上提高各类建筑结构的构件延性水平,这是抗震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应用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加强构件延性的抗震措施上,主要指采用竖向和水平向的混凝土构件,提高对砌体结构的约束性,从而保证配筋砌体在地震中即使建筑物产生裂缝也不会散落和倒塌。

4 抗震设计未来发展

在目前的抗震设计中,有很多创新的措施,比如:隔振和消能的设计,主要是利用一些科学的结构或者方法,起到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的作用。利用一些柔性结构消除地震对建筑地震力就是隔振的基本法,比如采取一定措施有效地增加附加阻尼作用:增加钢板橡胶隔振垫,以增加消能支撑、阻尼器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将地震的一部分能量消耗,并且降低了其加速度,以此减少建筑的摆动,最终起到减少地震波破坏力度的作用。

5 结束语

概念设计中最重要,能够通过对结构的耗能和薄弱部位的的是分析、预见与控制,找到能支持结构不倒塌的核心部分。总而言之,一幢建筑的抗震性能如何,主要依赖于抗震概念设计对结构整体的宏观把握,只要对结构的概念设计合理准确,并且使建筑结构符合一定的原则、要求,便能够实现抗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戴国莹.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的若干问题[J].建筑结构,1999(4)

[2]游晋华,高层结构抗震中的概念设计[J],山西建筑,2004,30(19)

[3]杨洪胜.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0)

作者:周誉 张冬梅

第二篇:基于抗震结构设计理念的建筑结构设计

摘要:众所周知,地震灾害的出现会对社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冲击影响,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和生命损失。对此,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方案,最大程度地提高建筑結构抗震性能十分重要,同时也成为了当前建筑行业重点发展目标。而建筑结构设计必须要确保设计效果能够满足建筑结构安全性标准要求,以抗震设计理念为基础来提高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对此,本文针对实施抗震结构设计的主要目的进行分析,结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优化设计策略。

关键词:抗震结构设计;损伤性能参数;抗震防线;地震灾害等级

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加强结构抗震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内容,在新时代建筑设计领域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但是,在抗震结构设计过程中,依然很多问题影响着最终的设计质量,需要相关设计人员掌握先进的设计理念,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成功案例,以此来采用更加先进的抗震结构技术来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整体质量。

1.实施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目的

从严格角度来看,在建筑工程抗震结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在确保建筑工程投入使用之后,即使发生不同等级的地震,也能够保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从具体角度分析就是,建筑结构在抗震设计期间需要完成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小强度地震发生时,能够确保建筑物不受破坏,不影响其正常使用。在中等强度地震发生时,能够保证建筑物在经过不同程度摧毁之后,能够通过修复正常使用[1]。另外,在强度等级较大的地震发生时,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建筑结构屹立不倒。所以,设计人员通过分析不同灾害等级下的建筑结构稳定程度,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案,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安全性。

2.抗震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设计人员抗震设计概念不明确

实施抗震结构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地震所带来的破坏,提高建筑结构整体的抗震减灾能力,避免出现生命财产损失。然而,当前很多建筑结构设计人员都会通过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来应对地震。实践证明,建筑材料中的主要钢筋固定情况并不理想,并且钢筋数量的不断增加也会降低建筑材料的延性,从而减小建筑结构整体的抗震适应性。所以,通过大量研究可以发现,仅凭计算钢筋或混凝土数量来设计与分析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并不全面。在建筑结构具体设计过程中,不仅要重点突出加强之后的薄弱部位,还要突出无法被地震破坏的薄弱部位,确保整个建筑整体的安全性。也就是说,合理布置结构水平及竖向构件布置作为设计指导理念,才是我国实施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2]。

2.2没有重视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价值

现如今,一部分建筑工程的主体结构遭到地震灾害的严重破坏,这也是抗震结构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无法发挥出重要作用的主要原因。这些安全隐患问题通常都会在遇到等级较大的地震灾害时被放大,成为了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公共财产的重要社会问题。所以,在全面了解抗震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环境基础上,还要作出科学合理的设计选择,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3.基于抗震结构设计理念的有效设计措施

3.1合理挑选建筑结构体系

在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开展建筑设计工作时,首先是要选择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将其作为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必须要给予正确评价,从建筑角度去分析问题,确保建筑结构布置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能够紧密联系在一起,保持不可分割的状态。通常情况下,钢筋混凝土是最为常见的建筑结构类型,在发生强烈地震时,钢筋混凝土会发生开裂,进而导致结构构件强度的明显下降,抗震性能大打折扣[3]。与此同时,虽然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十分优良,但是成本投入较大。因此设计人员必须要从功能性和安全性角度出发,挑选正确的结构类型,在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同时来提高工程整体经济效益。除此之外,相关设计人员还要对区域范围内的地震强度有所了解,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建筑结构在正式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结构刚度、强度和延展性等方面效果不会明显降低,在面对地震灾害时能够发挥出足够的抗灾能力。为了有效规避问题,就必须要对建筑结构进行细节化调整,使建筑结构可以在设计使用年限的时间内保持优良的性能。

3.2通过损伤性能参数来落实抗震结构设计

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所造成得到大量能量,从而引发的地面振动问题。经过多年研究能够发现,地震运动是一个时间较短的不规则循环运动过程。而建筑结构在面临地震灾害而发生大面积损坏的主要原因就是建筑结构受形变和低循环疲劳效应的影响[4]。为了确保建筑结构能够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可以针对以往积累的损伤问题来明确损伤性能参数,通过此参数来计算出建筑结构的受力弹性范围。在相关数据得到计算和获取之后,就可以建立起更加科学有效的模型,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建筑结构在面对地震灾害时可能面临的最大损伤值,随后再利用这些掌握的信息来合理设计抗震结构,最终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3.3挑选高质量的建筑结构材料

通过实践调查表明,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除了受建筑结构体系、施工方案等因素的影响,多数情况下还会受建筑材料的影响。建筑材料的强度和延展性都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分析因素,并且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还会受材料连续性和均衡性的影响。因此,在建筑结构材料具体挑选过程中,一定要对其延伸性和强度进行严格检验与考查,尽可能地选择能够与建筑结构体系相符合的建筑材料[5]。除此之外,对于建筑施工材料的经济性也要给予高度重视,以此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建筑材料的经济性能,使建筑结构整体性能能够与单个构件性能良好配合在一起。

3.4科学设置抗震防线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设计抗震防护线,能够有效确保建筑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提高抗震性能。在没有大等级地震灾害时,抗震结构设计要保证侧向延伸性能优良,充分发挥出建筑结构的抗震保护功能。在地震灾害发生过程中,只有在首道抗震防线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第二道抗震防线才会受到破坏。所以,在以抗震设计为基础的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多道抗震防线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5抗震性能等级设计

在针对建筑结构开展抗震设计时,必须要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等级至少满足当地地震烈度及抗震设防目标对应性能化设计标准,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发生常规规模的地震灾害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延长建筑损毁时间,为居民提供足够的逃生时间。对此,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也要与当地地震局等部门展开交流配合,根据抗震设计的规范要求来确定抗震性能等级,在调查以往地震灾害预防资料和历史资料之后,来精准确定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等级。另外,设计人员还要全面了解地震周期规律,能够在分析之后严格遵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来优化抗震设计,从而提高建筑物整体的稳定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抗震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建筑结构具体设计过程中,必须要综合分析区域内的施工环境和施工技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采集抗震数据,挑选出延展性好且强度较高的建筑材料,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能够符合实际抗震需求。

参考文献

[1] 贾赵申. 探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J]. 数码设计(下),2021,10(4):168.

[2] 张伟园.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J]. 科技视界,2021(23):130-131.

[3] 姜帅云. 基于抗震理念的民用建筑结构设计[J]. 建材与装饰,2021,17(8):90-91.

[4] 袁硕.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J]. 低碳世界,2021,11(5):178-179.

[5] 姚伟伟.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抗震结构抗震设计理念[J]. 建材发展导向(下),2021,19(1):72-73.

作者:杨文凯

第三篇: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

摘要:当前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业有了蓬勃的发展趋势,其建设的规模以及高度也在持续性扩大。在生活中建筑的种类相当丰富,但是其内存的结构性问题也逐渐突出,因而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做好结构的分析,这样在地震到来之时,才能避免发生严重的损失,防止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因而相关设计人员应该在落实各项方案规划的基础上,深入认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确保抗震结构设计达成最终的目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结构设计理念;控制要点

1导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物的质量和抗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建筑设计单位开始更加重视抗震效果和抗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效果能够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基于整体建筑水平的稳步提升,在建筑结构设计时需要思考通过哪些方式提升抗震设计的科学性,当发生地震灾害时能给居民提供较为安全的建筑防护。所以应该分析通过哪些方式来提升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水平,利于在强化抗震设计效果的基础上推动建筑行业的创新发展。

2建筑结构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之间的关系

建筑结构设计处于基础准备阶段,设计时,在确保施工方案科学性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地质状况以及环境状况等深入分析,能够给工程正式施工提供良好的参考,确保工程项目能够有效实施。当前很多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均考虑到了实际的抗震效果,同时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进行预防,其实际的效果较好,使得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大幅度提升。建筑结构设计是开展施工的重要组成环节,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可以确保项目顺利完成,使其能够有效抵御地震力的破坏。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抗震理念的融入,能够确保实际抗震效果的改善,建筑结构设计同时能够作为抗震设计的基础参考,通过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设计的有效结合,可以提升建筑整体的抗震层次。如果已经确定了建筑的设计施工方案,后期的改动则会相对较难,因而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深入分析系统的结构布局,明确抗震性能的各项参数要求,随后再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从而能够使其在长期的使用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抗震效果。

3抗震结构设计理念的原则及作用

3.1基本原则

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整体性原则,设计人员需要从建筑整体出发进行抗震设计,让建筑结构可以满足人们提出的安全居住需求。只有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才能保障建筑结构整体性能满足人们提出的居住和使用需求,只有在先进理念支持下进行多样化的抗震设计,才能在满足人们对建筑设计需求的基础上推动建筑行业的优化发展。同时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关注结构刚度原则,立足双向传导提升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应该思考结构刚度,重视通过多种技术与建筑材料的合理运用针对性地控制结构变形,通过保障结构刚度提升建筑抗震设计的实际水平。这样才能在各项因素分析与资源运用的基础上推动抗震设计的有序落实,保障结构刚度能与建筑抗震能力相匹配,在科学控制结构抗震压力基础上提升結构抗震设计的有效性。

3.2重要作用

3.2.1强化建筑的内部性能

抗震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渗入,能够提供建筑布局以及结构质量的理论指导,确保内部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建筑抗震设计时预留的空间使得内部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在进行抗震设计方案的优化时,应该严格参照标准的建筑设计参数规范,调整结构中的竖向结构构件的布置,使其分布能够更加均匀合理,即使发生建筑结构中心位置的断裂,也能维持良好的抗震效果。

3.2.2提升建筑抗震应用效果

长期的发展积累,使得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持续完善,积累了较多的实践经验,通过先进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强化抗震的效果。部分建筑物存在严重的凹凸不规则以及超出屋顶高塔的情况,在建筑的抗震设计中,加入建筑设计的相关理论,能够很好地改善此类问题,提升其实际刚度。建筑设计时将电梯放置在中心位置,就是一种强化抗震设计效果的重要手段。

4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控制要点分析

4.1设计过程中明确设计原则和方案

建筑单位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明确具体原则并对相应建筑物的规划进行有效布置,通过对我国一些地区抗震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结合当地发生地震的频率,对建筑物的抗震效果做好相应的规划和设计。通过平立面的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所以建设单位要明确建筑结构的抗震原则,多从建筑物平立面的外形、侧力承受力等角度进行充分考虑。对于建筑物外部,要保证其对称性和均匀性,减少不必要的复杂结构,增强建筑物的抗扭能力。

4.2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布局

在对建筑工程抗震能力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多种因素的影响,设计人员应该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升建筑工程抗震能力的策略。如果抗震设计达不到预计的技术标准则会影响整体结构的安全,更加会对后续居住安全造成直接影响,因此需要在不同因素整合基础上制订科学的抗震设计方案,而建筑布局是影响最终抗震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设计人员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布局,重点是对布局平面、刚度需求和竖直面等因素进行分析,要想达到预期的抗震设计效果则应该做好多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应该关注各项构件的规则程度,在保持对称排列方式的基础上保证刚度中心能和建筑中心重合。这样能尽量避免在抗震设计中出现结构不规则的问题,也能避免排列方式不对称导致的抗震效果削弱现象的发生,以此提升抗震设计的科学性。二是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布局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思考通过哪些方式降低重心,尤其是思考竖直方向重心的合理降低,不能在抗震设计中出现错落问题。三是在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关注墙体或者是结构层面的刚度,应该在保障结构强度基础上达到预计的技术标准与安全生产要求。这样能在细节把握基础上推动抗震设计的优化发展,在提升抗震能力的同时推动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4.3完善隔震策略

在建筑物的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完善隔震策略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也十分有效。第一,特殊材料的合理使用。对于地基来说,是建筑物中地震波直接的受力区,所以说,做好隔震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其抗震效果。经过有效处理,同时铺设垫层,能够有效降低地震波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在对垫层进行制作的过程中,以往大都使用黏土与砂子,而现阶段人们往往使用沥青作为重要隔震材料,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今后隔震中也会广泛使用。第二,基础隔震。此种方式是将隔震装置在基础及其上部建筑间合理进行设置,基础隔震方法能够降低地震波的传递,这是较为传统且广泛应用的方式之一。但受到隔震层位置的不同,在具体进行施工时,也会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方式是摩擦滑移隔震以及滚轴滑移隔震。在对隔震方式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要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隔震方式,提升整体隔震效果。基础隔震适合多层或低层的建筑,但在高层建筑工程中进行使用的话,往往无法取得很好的隔震效果,且还会延长建筑物的自震周期,增加建筑物的自身重量,对隔震效果造成不利影响。第三,构造策略与维护。建筑结构隔震策略中,包含支座的设置、防炎策略、隔震结构连接等因素。目前,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高层建筑工程不断涌现,在设计过程中,要重视防震缝以及水平隔离缝的设置,以及电梯与楼梯等的设置,其隔震设计是非常关键的。除此以外,对于结构的影响因素还包含配线以及配管等设置,在工程中使用时,还要强化防震设计的维护与管理工作,在有效保障防震层与防震结构的基础上,顺利开展工作,发挥出其防震作用。对于使用隔震技术的高层建筑工程来说,需要对设计者与建设者做好必要说明,同时对管理进行明确规定,完善维护与管理责任,并给予相应的建议与意见。第四,完善维护与保养方法。为了确保抗震支座对抗震性能提供重要支持,并在使用过程中或者震后外观不产生损坏等,就要对隔震做好完善的检查与维护策略,对其定期进行检查与维护。在隔震楼梯间、建筑物出入口处,設置警示标志,提醒相关人员对其做好维护,同时对于使用时堆放杂物以及妨碍其移动的行为进行明确。

4.4关注建筑力学模式的运用

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关注抗震设计的价值,在先进技术运用基础上开展高质量的抗震设计,在发挥技术优势基础上推动抗震设计的优化发展。在对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建筑力学模式的运用,通过建筑力学知识的科学运用可以对建筑结构中各项数据进行准确计算,在建模分析基础上提高建筑结构整体的抗震能力。技术人员可以模拟建筑结构在地震环境中可能遭受的地震力,立足技术模拟分析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与需要技术整改的地方,提升抗震设计的整体水平。同时也能通过建筑力学知识的合理运用,分析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体水平,在模拟分析基础上思考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在抗震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技术人员能在模型分析基础上对原本的抗震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设计,避免在后续施工中进行结构整改所消耗的各项资源,在科学控制成本消耗的基础上提升抗震设计质量。这样能通过建筑力学模型的合理运用提升抗震设计的实际效果和科学程度,在先进技术运用基础上提升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质量,给居住者提供更高水准的抗震安全保障。

4.5强化试验研究力度,完善检测

目前,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式仍处于发展阶段,对其实际应用较少,所采取的隔震技术在实际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资料进行参考,且隔震性能没有得到过验证,难以对抗震性能进行有效把控。对隔震结构进行设计时,模型计算仅是其中一方面,在计算时,采取模拟设定,但在应用过程中,往往采取的是分极法,只有水平地震影响进行了考虑。而在实际遇到地震灾害的时候,抗震结构不仅只对水平地震的影响进行承受,还存在着竖向地震以及复杂地形造成的地震作用。因此,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受力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计算与模式能否在地震中发挥出真正的效果仍是个未知数。导致地震灾害的因素较多,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各区域不同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所以,目前隔震装置的应用仍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相关人员在应用此技术的时候,要不断进行完善与监测,为设计提供科学的参照依据。

4.6强化抗震性能设计方法

提升抗震性能的设计方法主要有位移影响系数法、直接位移设计法等。位移影响系数法主要是通过对结构性能的设计,做出最大预计位移值的判断和设计,通过模拟地震作用力,整体判断建筑物的抗震效果。直接位移设计法,通过对建筑材料的极限数据进行预计的位移判断,来得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实验数据。位移影响系数法无法具体展现建筑物某一楼层的损坏情况,是属于整体性的大体评估。而直接位移设计法的局限性是无法预计建筑材料极限数据之外的抗震效果。

结束语

总之,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做好建筑结构延性设计,将其作为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可以显著提高建筑抗震性能。因此,为保证建筑抗震性能,降低财产损失,应重视建筑结构的延性设计,实现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庆敏.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23):17-18.

[2]朱勤.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J].建材与装饰,2019(28):101-102.

[3]吴伟.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19):25-26+29.

[4]谷京都.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问题及策略研究[J].四川水泥,2019(09):76.

[5]李伟.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J].居业,2018(06):50+52.

作者:刘甲雷

上一篇:专题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装备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