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理念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低碳理念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当今我国各个领域经济快速发展,可利用的能源及资源日益减少,节能低碳的低碳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由于建筑行业是我国能源及资源消耗相当大的一个领域,低碳建筑设计理念就应运而生,低碳建筑设计技术方法也逐渐普遍。

第一篇:低碳理念论文范文

低碳经济理念 传播任重道远

随着气候问题的日益凸显,低碳经济的理念愈发显示出其先进性。与其不相适应的是,低碳经济的理念在我国传播和普及并不普遍,效果也不理想。如何打破这种局面,如何有效地传播低碳经济的理念,是当前低碳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公众认知度方面存在的五大反差

由于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给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减少人类活动碳足迹的“低碳”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热点。但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阶段与其他国家存在差异,低碳经济理念在中国尚不成熟并且缺乏普及,低碳经济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与公众知晓度、公众认知度等方面的状况形成巨大的反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与公众行为滞后性之间的反差

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球已经基本形成共识,正引导世界各国通过能源、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场产业革命,而是一种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是整个世界价值观的改变,是通过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来促进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是,现今的公众生活与此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许多行为与之背道而驰。大量的煤炭资源和汽油的使用和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存在着不胜枚举的反低碳现象。

二、国外低碳经济研究热和国内研究启动慢之间的反差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2004年,日本学者对低碳社会模式与途径开始进行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我国虽然对关于气候变化和林业碳汇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还缺少重大的、突破性的成果。有些研究还停留在原有的、陈旧的结论上。在国际重视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我国开始提出了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社会和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新概念、新理念,对低碳经济的重视越来越强,但缺少强有力的研究成果的支撑。

三、政府决策推进快与公众意识执行慢之间的反差

2006年底,我国有关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7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天时间里先后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国务院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随后在2007年9月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在2009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胡锦涛主席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做出四项节能减排承诺,其中包括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温家宝总理在出席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时,再次承诺在未来十年单位GDP减排40%—45%的目标,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有许多重要讲话,有关部门也作出了相应的决定。但这些重要观点和重要举措,虽然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传播,但远没有入耳、入脑、入心,呈现出政府热、公众冷的反差。

四、专家关注度高和公众认知度低之间的反差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专家学者走在了社会的前列,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但低碳经济说到底还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离不开公众的认知。在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中,除了发展新能源等措施之外,还必须推行可持续的低碳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专家许多观点、意见、建议,公众并不清楚。许多专家的研讨在圈内有很大影响,但在社会上缺少必要的响应,使得低碳经济的发展缺少必要的公众支持和参与。

五、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和相关知识传播单薄之间的反差

近期关于低碳经济的内容,从多种媒体上都可以见到,但无论是报道的总量、报道的质量还是报道的效果,都远不能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公众中对大众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术语知之不多,感到多数概念都十分抽象。学术上的研究成果,往往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而向大众传播则不能用一套学术术语解释另外一个学术名词。如何贴近公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地传播学术研究成果,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

改进低碳经济理念传播的四个关键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依靠公众。而广大公众的参与性、积极性、创造性,都只能建筑在相关理念、知识的有效传播上。如何加大传播力度、增进传播效果、提高传播效率,是当前发展低碳经济中面临的重要任务。我们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应该特别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突破。

一、需要社会媒体的大力支持和参与

很多学术术语需要专业媒体去解读和讲解,学术类期刊、专业性媒体任务繁重。但在面向大众的传播中,社会媒体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在媒体时代,每个媒体都承担着传播的任务,但社会媒体的影响力是专业类媒体很难达到的。社会媒体的受众面广,吸引力大,辐射力强。如果社会媒体能够通过传播把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可以大大提高低碳经济等新兴理念的传播效率。从目前情况看,社会媒体对低碳经济的内容有所报道,但缺少与公众的贴近性,不但数量不够,更重要的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不能引起公众的共鸣。

二、需要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

发展低碳经济,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与每个人都有直接的关系。在有关理念的传播中,需要采取多种传播的形式和渠道。除了大众传播之外,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要重视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也要发挥传统传播方式的作用。既要面向大众进行传播,也要注意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必要分众传播。既要努力形成一定的氛围、造成一定的声势,更要注重效果、讲求实效。

三、需要加大职业传播者的培训力度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整体不高的现状,和新闻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高低有直接的关系。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在进行新闻的传播和报道中,由于缺少必要的常识,极易忽略科学知识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在传播中出现了许多偏差。有的以偏概全,有的缺少依据,有的以讹传讹。增强这些新闻从业人员传播低碳经济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注重吸收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进入传播队伍;另一方面注重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普及和培训,使他们在短期内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理念。与此同时,要注重邀请专家学者为相关传播进行把关,以保证低碳经济理念传播的科学性。

四、需要划分不同传播对象的层次

尽管低碳经济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但在传播中有效地划分层次,可以增强传播的针对性。目前的传播中,除上述的职业传播者是第一层次外,国家政府机关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各种企业的决策人是第二个层次,他们在发展低碳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个层次是低碳经济的直接建设者,比如像大学生、研究生,包括教师,这应该作为传播的重点。第四个层次是分布在各行各业中的“意见领袖”,通过对他们的传播,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关注低碳经济、参与低碳经济。第五个层次是面向广大公众。通过多种形式的传播,力求在公众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增强低碳经济理念传播效果的三个问题

为了进一步增强低碳经济理念的传播效果,需要做许多深入细致、扎实的工作。我们认为,以下几个问题需要特别加以关注和尽快解决。

一、传播概念要清晰准确

在研究过程中,新概念层出不穷,但受众不能明了词汇的具体含义,这极易在传播中形成障碍。传播中,过多的概念使得公众无所适从。单纯地报道专业研究的庞杂状态,却并未进行明晰的归类与划分,难以提炼有用的信息。这种状态不仅影响了学术领域的发展,也对学术成果的推广产生负面影响。希望有关专家学者在研究中,考虑到受众的接受程度,提供便于受众接受的研究成果;同时传播者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消化、理解、提炼,而不能只满足被动的传播。传播者要认真研究低碳经济的理念,努力成为专业上的内行,要研究受众的心理,有针对性的开展传播。

二、传播内容要通俗易懂

在低碳经济理念的传播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通俗易懂。过多的专业术语、枯燥的学术问题,只能使公众离我们越来越远。只有通俗易懂,才便于公众的接受,有效地促进传播。专业问题的通俗化,是低碳经济理念传播的关键。既浅显易懂,又表达准确,是对其最基本的要求。要不断研究和探讨、尝试采用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增强传播的吸引力、影响力,便于广大公众接受,并转化为实际行动。要在专业内容大众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让低碳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传播手段要实用贴近

受众最关注的是那些实用的内容,过于空泛的传播,难以被受众所接受。要注意从贴近性入手,从受众最关心的日常生活入手,找到传播的突破口,力求使传播的内容与公众的生活、与切身的利益相关。要让公众意识到,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个人的眼前和长远利益都是直接相关的。通过大量的、有效的传播,引起公众的关注,吸引公众参与,赢得公众支持。

发展低碳经济方兴未艾。低碳经济理念的传播任重道远。如何增强低碳经济传播的吸引力、影响力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相信,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普及,有关的传播活动会更加有效;而有效的传播,必将会对发展低碳经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铁铮(1957-),男,河北保定人,博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新闻传媒与绿色文化研究和实际工作。

杨品舒(1987-),女,天津人,北京林业大学新闻传播与绿色文化方向硕士研究生。

(责编:耿国彪)

作者:铁 铮 杨品舒

第二篇:低碳建筑设计理念与技术

摘要:

当今我国各个领域经济快速发展,可利用的能源及资源日益减少,节能低碳的低碳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由于建筑行业是我国能源及资源消耗相当大的一个领域,低碳建筑设计理念就应运而生,低碳建筑设计技术方法也逐渐普遍。

关键词:节能;低碳建筑;优势;技术方法

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的探讨。低碳经济,低碳节能,创建生态文明等内容被提上日程。低碳建筑是我国建筑行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建筑的设计理念也逐渐被大家所熟知,随之而来的低碳建筑技术也成为当今人们研究的热题。

一、什么是低碳建筑及低碳建筑设计理念

(一)低碳建筑

建筑人类赖以生存的栖身之地,它在自然界中起到人与自然中间媒介的作用。低碳建筑是指那些以绿色建材,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实现建筑行业耗能低、利用率高、污染少、排放低甚至零排放的建筑体系。低碳建筑从选材、选设备再到实施工程以及建筑物投入使用的整个过程中都采用低碳节能措施,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排放量,真正实现建筑行业的低碳化。

(二)低碳建筑设计理念

对于建筑设计师而言,要将低碳节能的理念应用到设计思想中,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建筑真正的实现低碳节能的意义,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低碳建筑设计理念包括自然采光设计、自然通风设计和太阳能得热空间与温度梯度场房间设计等。

二、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和所占优势的四大方面

(一)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在低碳建筑的应用中大多数建筑的幕墙都是玻璃材质的,然而对于屋顶、地板和外墙的设计由于要考虑到安全耐用等许多因素却不能使用玻璃这种材料。并且大多数对低碳建筑的研究都是集中在夏热冬冷的区域,原因就在于在夏热冬冷的区域,夏天空调及冬天供暖的能源消耗是极大的。现今,据对建筑材质排放的二氧化碳研究表明建筑的日常消耗排放了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因此,要想推行低碳建筑,日常消耗就必须降低,还可以从建材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开始节能减排,最终实现低碳建筑。

(二)低碳建筑所占优势的四大方面

1.低碳建筑减少了建筑行业中能源及资源的消耗

据专业人士统计,建筑物在施工建造及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大约为50%,却同时生成了34%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污染。然而低碳节能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降低了约70%~80%的能源消耗,在西方某些国家如瑞士等,已经提出了零消耗、零污染、零排放的低碳建筑设计理念。

2.低碳建筑与建筑美学相辅相成

传统的建筑采用的是商品化的既定技术,产生了建筑商品的产业化发展态势,其结果是大江南北建筑风格基本相同。然而新兴的低碳节能建筑却不拘泥于已有的建造技术,它突出的是以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为原材料,建造符合当地风土人情及自然地理气候的建筑物,由此产生了新的建筑美学。

3.低碳建筑抵挡四季之变

传统建筑的设计风格总体和自然环境的融合度很低,密闭的居住环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低碳建筑的设计好比一个连通器,使内部与外部有了很好的连通,能够对四季的气候变化自动调节,长此以往,人们居住的生活环境美化了,身体健康程度也提高了。

4.低碳建筑始终坚持环保理念

相较于低碳建筑,传统的建筑技术多是在应用的过程中才使环境问题被提上日程,而低碳建筑始终坚持环保的理念,并贯穿于原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使用,直至建筑物的废弃、拆除的全过程,低碳建筑要为全人类营造一个和谐的低碳社会。

值得庆贺的是如今诸多低碳项目为了在建筑工程进度中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都是依照低碳、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进行建造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低碳建筑必然成为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走之路。

三、主要的低碳节能技术

(一)传统技术

传统的低能耗建造技术主要有苯板、稻草板、稻草砖等节能技术,竹子建造技术,陶土夹心墙建造技术,木框架填充秸秆砖,木结构填充岩棉等。传统的建造技术虽然可以节能,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不抗压,不抗雨,使用寿命周期短等,因此要想使低碳节能技术较好的运用到当今社会就必须寻找新型的节能技术。

(二)新型技术的开发

1.水体变废为宝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面对全球水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将中国的节水策略与低碳建筑中水环境系统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例如:室外的铺装应该注意水体的循环、蒸发、吸收利用,减少热岛效应;充分考虑到水的分类使用、循环使用与节水设计,加强水体处理应用于景观、灌溉用水,降低城市耗水量,从而降低城市污水处理的能耗,减少污水排放对水源的污染,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利用非传统水源,从而将污水“变废为宝”。

2.低碳建筑自然为先

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资源,如光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众多可再生能源。

在机电设备系统方面彻底贯彻节能措施。比如在英国的零碳馆中,暖通需求由太阳能风力驱动的吸收式制冷风帽系统和江水源公共系统供给,电力则通过建筑附加的太阳能发电板和生物能热电联产生并满足建筑全年的能量需求。如此一来,定能实现低碳建筑的完美应用。

3.其他

另外还可以建立低碳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加强节能设计标准执行情况检查,抓好示范项目建设,推进既有建筑改造和供热计量试点等方法完善低碳建筑技术。

四、结语

低碳建筑设计理念意味着充分利用绿色材料,让技术和审美时尚相融合。一切迹象表明,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建筑界的主流趋势,对低碳建筑技术的研究也必将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任乃鑫,蒋文杰,许佳.低碳建筑设计理念与技术[J].华中建筑,2010(09)

[2]吴毅柯.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理念探讨[J].才智,2011(23)

【作者单位:新疆建筑科学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李阳

第三篇:基于低碳理念的茶园景观规划

摘要将低碳理念结合景观设计学相关理论,运用于苍梧县天洪岭六堡茶生态茶园的茶树种植、茶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分析低碳茶园的建设意义。从低碳景观的角度,对茶园景观建设进行分析研究,为茶园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期望能够使茶园景观的建设更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

关键词风景园林;低碳理念;生态茶园;景观规划;六堡茶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20.03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ea Garden Landscape Planning Based on Low Carbon Concept—Taking Ecological Tea Garden of Liubao Tea in Tianhongling , Cangwu County, Guangxi as an Example

YE Jinpei1,2, TANG Shibin1, CAO Piaoyang1 et al

(1.Forestry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2.Cangwu County Stateownd Tianhongling Forest Farm, Wuzhou, Guangxi 543005)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Lowcarbon concept;Ecological tea garden;Landscape planing;Liubao Tea

低碳发展是如今各行各业发展的大趋势,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方式。低碳景观指的是在景观的设计和建造必要材料的生产加工以及运输、施工设备的生产和使用、景观施工建设、后期养护管理和维护等整个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在使用时提高利用率,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最低[1]。低碳景观与低碳城市、低碳社会等低碳理念同属于低碳时代的概念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现已成为景观发展的必要理念和指导理念,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响应十九大“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低碳理念贯彻于各行各业的各项经济、政治活动中,成为生产、生活、发展的主要原则。

茶园景观是以已有茶园为基础,以茶文化为精髓,融入当地民俗文化、地域特色,创造出的独特景观类型,是结合茶叶生产、旅游观光、科技示范、科学教育、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方式。茶园景观不仅仅是植物景观,它还蕴涵丰富的文化底蕴,是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结合。

将茶文化引入茶园景观规划,并将低碳理念融入其中,对提升生态文明具有积极意义。

低碳茶园景观则是在茶树种植、采摘、加工、运输等创造茶叶经济价值的过程和茶园景观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创造观赏价值的过程中,都要减少碳的排放量。同时保护原有地的生态环境,避免茶树种植对原有生态系统产生负担。在景观建设过程中,要对场地内现有的地形地貌、景观形式、植物种类有选择性的保留和利用,创造出和谐、因地制宜的园林景观。通过茶叶生产带动茶园景观发展,以茶园景观推动茶园经济繁荣的以茶兴旅、以旅促茶、茶旅融合发展[2]。生态茶园是从茶叶生产的角度出发,强调根据茶树的生物特性,采用科学的栽培方式,保持茶园生态,利用山泉进行灌溉,禁止使用除草劑,施用有机肥料、火烧土粪、沼液等有机肥料[3]。而低碳茶园不仅从茶叶生产角度出发,还关注茶园建设材料、景观用材、交通工具的使用以及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碳排放。

该研究从分析国内外茶园景观建设动态入手,分析低碳茶园景观规划的意义,对广西苍梧县天洪岭六堡茶生态茶园的景观规划进行了实践性探索,分析了建设的优势和存在问题,并寻找具体的低碳措施,为今后的茶园景观规划建设提供了参考。

1国内外研究动态

1.1国外相关研究

从世界范围来说,亚洲和非洲的茶叶产量最高,据2004年的茶叶产量数据显示,亚洲和非洲的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7%,其中亚洲占比最大,为81%,非洲占15.6%,其余三大洲的茶叶产量较少。欧洲、美洲等国家发展历史较短,茶文化有限,茶园的建设多以生产为主,对于造景方面的观赏性和艺术性的研究较少[4]。

在茶文化方面,除中国的茶文化,日本茶道也世界闻名。早在13世纪,日本茶道就已形成,历经8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茶道文化。在茶园景观方面,日本的发展也较为成熟。冈山后乐园的茶园是日本最富盛名的茶园,它与兼六园和偕乐园并称为日本的三大名园。后乐园以节日为依托的茶园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体验,不仅促进了茶叶的消费,同时还弘扬了日本的茶道文化[5]。

1.2我国相关研究

我国关于茶园景观建设的研究有以下3个方面:

(1)一部分学者将茶园景观建设与传统茶文化结合,将茶文化的元素提炼出来,赋予其景观文化内涵,借此吸引游客观光旅游、感受体会茶文化,同时借此传承茶文化以及推动茶园多元化发展。如贠旭彤等[6]深度挖掘我国茶文化内涵,在茶叶实验基地的规划实践中,探索得出将茶文化结合观光茶园设计的方式和方法。范璐璐[7]从茶文化旅游的角度出发,从4个方面将茶文化运用到茶园旅游的规划设计中,由此探索出茶文化旅游发展之路与方法。盛千凌等[8]实地考察了4个已建成的观光茶园,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设计建设所需遵循的原则。王磊[9]分析了游客在茶园中游览的活动需求,解析茶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探索以茶文化为背景的观光茶园建设原则和方法。

(2)有一些学者从我国的传统艺术、文化或地域文化的角度,将其运用到茶园景观设计中,展现我国文化魅力和乡土文化魅力。我国已建成一些观光茶园,但观光茶园的发展较晚,发展存在局限。肖茜文[10]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典型观光茶园中地域文化在茶园中的运用方式及设计原则,为我国观光茶园的地域性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韦倩[11]巧妙地将中国山水画运用到茶园景观设计中,提出了新的设计方式。黄迎洁等[12]以剪纸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内涵作为茶园景观的设计思路,赋予茶园新的文化内涵,丰富园内活动形式。李连影[13]将中国传统纹样,如原始社会的图腾、民俗图案、少数民族图腾等具有我国文化特征或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图腾不断创新,结合到茶园景观中,以一种新的方式表现图腾的寓意。

(3)还有一部分学者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环保角度提出茶园景观建设的原则和方法。李荣林等[14]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生态观光茶园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分配情况,由此得知在茶园景观的生态建设中的重点。吕莎等[15]认为许多以“生态”为名的观光茶园并不能达到游客们的期许,她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打破传统模式的方法,并指出当年生态观光茶园建设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蒋亚光[16]从水利系统景观的规划设计来探讨生态茶园的建设。

我国低碳理念层面的研究较少,为了响应生态文明理念,在减少碳排放的情况下进行茶园景观建设的研究对于实现茶园景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2景观茶园中主要的碳排放来源

人类活动必然会产生碳排放,虽然难以避免却可以通过提升大众对碳排放的认识,在生产生活中主动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碳排放量。建设景观茶园中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施工、建设材料、后期养护、茶树的种植以及茶园经营中各类交通工具使用。①在施工过程中必然需要使用多种工程机械,在此类机械的使用中所使用过程的燃料以及排放的气体都会造成一定的碳排放量。②景观小品和建筑物的建设材料,如砖石、水泥等建设材料,在生产、加工及运输到施工地的过程都会产生不少碳排放。③后期养护时,每修补一次破损设施、建筑,又会产生一次建设材料的碳排放。茶树种植使用的化肥在生产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碳的排放,同时也会消耗大量的热量,而热量又需要通过煤的燃烧产生,无疑加重了碳的排放量。④游客到达茶园、茶园工作人员日常生活品的运输、生产材料运输等过程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也增加了不少的茶园碳排放量。

要做到真正的低碳茶园,就应该从源头抓起。无论是茶园景观建设或是茶树种植、茶叶采摘生产的一系列建设、生产活动,都要将碳排放降到最低。且在之后的运营中满足游人游玩活动、交通需求,也需按照低碳排放的标准开展,增加茶园景观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管理所造成的额外碳排放,同时还要减少人类活动对茶园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降低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的污染,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3低碳茶园景观规划的意义

与普通低碳公园相比,低碳茶园的低碳理念不仅运用于景观建设中,还要贯彻茶叶生产的始终,从茶树种植、茶叶采摘、生产、加工、运输的一系列过程,都要采用生态、环保的操作,将碳排放降到最低。

与普通茶园相比,低碳茶园的基础设施使用的都是生态、环保的材料,景观要素也更注重与当地文化风俗、地域特色结合,也更贴近周边环境,而不是只考虑景观的丰富度和视觉冲击性。在茶叶生产的各个方面,低碳茶园更注重茶叶的品质而不会为了提高茶叶产量,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低碳茶园的建设体现在茶叶生产、景观建设、经营管理等多方面,不仅仅是以人的角度出发,强调人的感受,更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注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活、生产、娱乐要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

4苍梧县天洪岭六堡茶园的实践性探索

苍梧县天洪岭六堡茶园坐落在广西苍梧县的天洪岭林场。著名文化学者肖健把梧州六堡茶誉为千古名茶,与云南普洱茶并列[17]。六堡茶的颜色为红色,其文化寓意為“中国红”。中国红,是中华民族的代表颜色,是吉祥、喜庆的象征,甚至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和中国精神的体现[18]。六堡茶拥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天洪岭六堡茶园的建设有利于六堡茶的发展和传承,能够扩大六堡茶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

4.1苍梧县天洪岭六堡茶园概况

天洪岭林场距离梧州市约41 km,林场内地势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山林陡峭,高低不平,一般坡度>35°。天洪岭林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分、热量充足、降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且肥力中等以上。林场内的植物种类资源丰富,天然次生乔木树种主要有枫香、鸭脚木、泡桐、盐肤木、山乌桕、虎皮楠、桃金娘、悬钩子等。人工植被以衫木、马尾松、八角、油茶等占优势。在林场的东边是六堡茶文化旅游区,西边则是仙人湖景区。林场内有海拔1 000 m左右的高峰,有丰富的水资源以及独特的森林景观,整个林场犹如一个天然大氧吧。

4.2六堡茶园建设優势

主要有6点优势:①茶园经营发展自由。六堡茶园位于天洪岭林场,地块所有权为林场国有,没有地权纠纷,且投资主体为天洪岭国有林场,六堡茶园掌握发展主动权。②茶林生长初具规模。茶园已有六堡茶茶树种植,且一、二期茶林长势良好,初步具备了观赏性,为茶园景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植物资源基础。③茶园周边环境优美。茶园位于林区,周边为林场其他林木种类林地,植物种类资源丰富,环境自然优美,空气清新,无污染源。④茶园所处位置独特。茶园规模较大且集中连片,茶带整地规范,平行于等高线,两片茶园在园区高处可互揽,形成对景,大尺度的景观空间极具视觉震撼。⑤地域文化传说。茶园周边地域有一些神话传说故事,可以用来作为茶园景观创作的灵感,丰富茶园景观的文化内涵及地域特色。⑥茶园内部交通便利。从天洪岭林场的场部有车道直达一、二期茶园,两片茶园之间相对独立又有林道相连,沿途都设有具有游赏价值的景观,园区内原有的集材道经适当改造后可用作茶园管理及游客观光游览步道。

4.3六堡茶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天洪岭林场距离梧州市区、苍梧新县城较远,进林场的道路等级低,路窄弯多,无城镇公共交通,游客进出不便。②茶园地形差异大,局部地势陡峭,沟谷多,平缓地段少。③林场场部及两个茶园的基础设施等级较低,不能满足游客使用需求,二期茶园道路无硬化处理,不利于交通。④茶园本身景观效果单一,没有亮点,不足以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周边林地林相单一、缺乏季节变化、植物观赏效果不强。

4.4六堡茶园建设的低碳措施

4.4.1园区道路交通与园路。林场所在地没有城镇公共交通,如果发展茶园景观旅游,私家车和旅游大巴的数量必定会增加,大量汽车带来的尾气排放是茶园碳排放难以控制的主要因素之一,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应控制机动车驶入茶园内。六堡茶园规划将林场场部作为游客服务中心,在此处设置大型停车场,将游客带来的机动车停放到场部停车场,茶园安排电动旅游观光车统一将游客带往茶园景区,禁止私家车和旅游大巴进入景区。统一安排旅游观光车配套园区司机,既能保障景区的车行安全,又能减少机动车所带来的碳排放量,还能提供开阔、移动的观景视野。

在低碳理念的带动下,环保材料越来越受人们喜爱。环保材料不论是在原材料的采集、生产加工,还是使用后的回收、重复利用等过程中,对于能源、资源的需求和消耗都极低,而且对生态环境无明显负面影响[19]。园区内的园路采用新型环保材料,如胶彩石、透水混凝土、洗米石等作为主要道的铺装。景区内的小路、游步道等可以充分利用林场自身的林木资源,进行具有林区特色的路面层改造,将木屑、木桩、原木等既生态环保又有林场特色的材质作为路面材料,达到低碳的同时兼具观赏性。

4.4.2

园区景观小品及建筑物。六堡茶园分为十里茶韵景区和象山茶韵景区。十里茶韵景区形状呈长带形,从林场场部(游客接待中心)达到十里茶韵的路程约5 km,故以“十里茶韵”命名。象山茶韵则是因为此区域有山形如象的长鼻升入溪涧饮水。两个景区里的景观节点都从当地的人文传说和传统文化中衍生出来,再通过设计者们的联想,将各处景点串联。

园区内的景观小品及建筑物都是木制,木材来源于林场内的林木资源,就地取材减少了额外的支出,同时也减少从外地购买木材时在取材、加工、运输等过程产生的碳排放。木制建筑和小品的色彩、材质造型能够很好地融入到茶园环境中,既生态环保又能贴合周围环境,符合低碳发展的理念。

4.4.3

园区植物景观。园区内主要景观为植物景观,利用色叶植物的不同组合、搭配形成各种图案,打造体现地域文化传说的景点。利用色叶植物和不同颜色的开花植物,丰富茶园内单调的绿色植物景观。同时沿园区内步道种植果树,游赏与采摘结合,即可采摘又能观赏,丰富游客的活动形式。造景所用的植物主要采用梧州市和天洪岭的乡土树种,如三角梅、巴西野牡丹、杨梅、桢楠、桃金娘等,突出地域特色,减少不必要的采集、加工、运输过程的碳排放。

在象山茶韵景区还利用已有的六堡茶资源进行种质资源收集、优良茶苗繁育、茶文化谱的收录以及可供游客品茶的场所,将六堡茶园打造成集观光游赏、茶叶生产与科研科普为一体的生态茶园。

47卷20期叶锦培等基于低碳理念的茶园景观规划

4.4.4茶树施肥管理。一般情况下,茶园干茶产量为1 500 km/hm2,需要纯氮180~225 km/hm2[20]。合理的氮肥使用量能够促进茶树的长势以及提高茶叶的产量。如果投入过多的氮肥,超出茶树可吸收的量后,茶叶的产量不仅不会增加,反而那些未被利用的氮肥会留存于土壤中,由此可能会造成茶园土壤酸化,从而引发茶叶产量降低、质量下降等问题。而大部分未被利用的氮素会通过一系列的化学作用以N2O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造成的大气温度升高能力是CO2的310倍,且难以分解,这与低碳理念是大相庭径的[21]。不合理的使用化肥还会增加生产成本,影响茶园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低碳景观[EB/OL].[2019-03-20].https://baike.baidu.com/item/低碳景观.

[2] 李佳新.宁国“茶旅融合”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3):145-146.

[3] 百度百科:生态茶园[EB/OL].[2019-03-20].https://baike.baidu.com/item/生态茶园/10129387?fr=aladdin.

[4] 中国普洱茶网:世界四大茶叶王国是哪些国家?[EB/OL].(2017-03-19)[2019-03-20].http://www.puercn.com/czs/cybk/114333.html.

[5] 王敏超.萊芜市齐鲁干烘茶生态观光示范园规划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6.

[6] 贠旭彤,肖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试验基地景观规划设计:探寻茶文化与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结合之路[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5):209-212.

[7] 范璐璐.茶园规划设计中茶文化旅游的应用研究:以古蔺县马嘶乡建新茶园规划设计为例[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4.

[8] 盛千凌,林夏珍,马进,等.基于AHP-模糊综合评判法的茶文化观光园景观评价[J].中国园艺文摘,2015,31(7):108-111.

[9] 王磊.基于茶文化主体的观光茶园景观规划原则与方法探析[J].福建茶叶,2018,40(2):140-141.

[10] 肖茜文.地域文化在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6,38(4):151-152.

[11] 韦倩.茶园景观设计中的中国山水画“意境”探讨[J].福建茶叶,2018,40(6):121.

[12] 黄迎洁,陈国龙.剪纸艺术在茶园景观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8,40(6):391.

[13] 李连影.中国传统纹样在茶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7,39(8):110-111.

[14] 李荣林,李薇薇,彭英,等.生态观光茶园景观评价体系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23(3):49-52,55.

[15] 吕莎,张焕国.现代休闲观光茶园的规划与设计[J].福建茶叶,2016,38(7):133-134.

[16] 蒋亚光.生态茶园建设与水利系统规划设计[J].福建茶叶,2015,37(6):124-125.

[17] 人民网:梧州茂圣六堡茶:中国红的和谐之美[EB/OL].[2019-03-20].http://gx.people.com.cn/n/2014/0102/c358600-20287540.html?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18] 百度百科:中国红[EB/OL].[2019-03-20].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国红/24779.

[19] 王石发.低碳景观营建之景观材料的选用[J].四川建材,2017,43(4):202-203.

[20] 黄东风,李卫华,范平,等.低碳经济与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5):1110-1115.

[21] 黄毅彪,林燕萍,林翠兰,等.福建省低碳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329-330,332.

作者:叶锦培 唐世斌 曹飘洋 聂永雄 韩婷婷 梁彩霞 许倩

上一篇:物理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化观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