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论文范文

2022-05-1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教学理念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伴随着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及中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数学教学面临新要求、新挑战。中职数学如何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按照中职数学教学规律及中职学生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已经成为一道重要课题摆在广大中职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文章正是以此为背景,对创新中职数学教学理念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一篇:教学理念论文范文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规律教学的设计理念及策略

在国内,对物理规律教学进行研究的学者很多。但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以具体的某一课题为例,针对课堂教学各环节,从提出物理规律教学的设计理念到教学设计策略,研究的学者很少。物理规律教学同其他课型教学一样,也应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即在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通过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一、物理规律及其分类

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学知识体系的中心。它反映了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在一定意义上说,物理规律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概念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以及相互制约关系。因此,掌握物理规律是物理概念形成基础上的理性认识过程,它与相关的物理概念一起构成了逻辑上和谐的知识结构体系,即形成物理理论[1]。研究表明:物理规律具有实践性、联系性、对应性、局限性和发展性的特点[2]。

物理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它不能“创造”,也不能无中生有。物理规律的发现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法,另一类是理论演绎法。二者虽然存在很大差别,但是,一个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与观察、实验、思维、想象和数学推理有着紧密的联系[3]。

一般情况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各物理量之间必然联系的存在性和发展趋势的揭示,得到定性的物理规律;对各物理量之间必然联系的相互制约关系的揭示,得到定量的物理规律[4]。事实上,物理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之所以比其他学科更迅速,是因为我们的前辈们首先找到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成功揭示了物理量之间的必然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

中学物理规律主要包括物理定律、原理、定理、方程和公式以及法则和定则等几种类型[5]。

物理定律:通常指人们直接从观察实验的结果中概括总结出来的物理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欧姆定律和光的反射定律等。

原理:指自然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物理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和概括等思维方法而得出的结论。它既能指导实践,而又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如功能原理、阿基米德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等。

定理:一般指从已知的物理规律出发,对某些特定事物或现象进行演绎和推理,从而得出在一定范围内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新的论断,并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物理规律。如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理等。

方程、公式:又叫数学表达式。指利用数学工具来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物理规律。如振动方程、气态方程和电阻公式等。

法则、定则:指利用特定方法来表示的物理规律。如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右手定则和左手定则等。

其他:如力的平衡条件、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和平面镜成像规律等。

二、物理规律教学程序

人类在研究和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了说明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交给学生探求物理规律的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一般情况下,不仅要讲解前人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而且还要讲解这些结论是怎样来的。也就是说,对于物理规律的教学方法,除了教学本身的特点之外,还应把学生认识物理规律的过程视为科学家探索与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

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有序步骤。

1.导出物理规律

导出物理规律,就是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引出问题,创设便于发现物理规律的物理环境。

这一教学环节,就是要按照物理规律课的导入方法,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来导入规律性课题。接着根据“物理规律只能发现,不能创造”的教学特点,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一些便于探索物理规律、发现物理规律的物理情境。而创设物理情境常采用实验法和举例法等教学方法。

2.探求物理规律

探求物理规律,就是要探索物理事实和物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形成物理规律。

这一教学环节,是基于“导出物理规律环节(导入环节)”基础上,对一些物理事实和物理现象进行思维加工,探索物理事实和物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建立物理规律的科学依据。根据不同的物理规律,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1)实例总结法;(2)科学探究法;(3)实验归纳法;(4)控制变量法;(5)先定性后定量的推演法;(6)理想实验法;(7)理论分析法;(8)假设探讨法。

3.讨论物理规律

讨论物理规律,就是在得出物理规律之后必须对物理规律进行多维度讨论,使学生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这一教学环节,是基于“探求物理规律环节”基础上,将初步形成的物理规律整理成文,用科学而又简洁的语言文字或数学表达式来表述物理规律,并冠上一个恰当的物理名称。重要的物理规律还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认真细致地加以讨论。

(1)物理规律的意义;(2)物理规律表述中的关键词语和公式中各字母的含义;(3)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4)物理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

4.运用物理规律

学以致用,这是物理教学目标之一。运用物理规律,就是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善于用物理规律去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以巩固物理规律。

这一教学环节,是基于“讨论物理规律环节”基础上,对物理规律进行多维度讨论的前提下,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去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以训练学生思维,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规律和巩固物理规律。所以,在讲授完物理规律之后,一般还要安排诸如例题讲解和课堂练习等教学活动。

应当指出,物理规律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对于有的物理规律,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基础知识,容易接受;对于有的物理规律,由于学生感觉到新异生疏,所以难以理解。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以期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三、物理规律教学的设计理念及策略

这里以“玻意尔定律”一课为例具体谈谈物理规律教学各环节的教学设计理念及策略。

1.“玻意尔定律”之导出

【教学设计理念】

在“玻意尔定律”的导入教学环节中,可以向学生例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或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图片或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来呈现典型的物理现象,创设良好和谐的物理情境,提出要研究的物理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生思维,从而导出新课题:“玻意尔定律”。

【教学设计策略】

首先,教师可向学生例举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如轮胎充气太足,被太阳曝晒之后就容易爆胎;点燃热气球的燃烧器,能加热热气球内部的空气,把美丽多姿的热气球带上蓝天;笨重的潜水艇能在浩瀚的海洋中自由沉浮。这些生活实例都与气体的热现象有关。

其次,教师向学生做如图1所示的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红色水柱向移动)。容器中空气的T、V、P三个参量有何变化?(空气的T、V、P三个参量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即T↑、V↑、P↑)

图1空气的热膨胀

教师提问学生,研究气体的三个参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应采用什么样的物理研究方法呢?紧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在物理学中研究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常采用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即“控制变量法”。该方法的关键点:首先在每一次实验时,都必须合理固定几个变量而研究其中剩余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分别加以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最后归纳总结出一个完整的物理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去进一步探讨气体的三个参量之间的关系,其探讨思路为:

T=C→P、V间的关系P=C′→V、T间的关系V=C″→P、T间的关系

今天,首先探讨T=C时,P、V间的关系,从而导出课题“玻意尔定律”。

2.“玻意尔定律”之探求

【教学设计理念】

在“玻意尔定律”的讲授新课环节中,基于导入环节中导出“玻意尔定律”的基础上,教师应向学生演示玻意尔实验,探索气体在等温情况下,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在教师向学生演示玻意尔实验的过程中,首先应让学生清楚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条件、实验对象、观察目标、观察方法以及实验步骤等;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及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并处理实验数据;最后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等思维活动,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玻意尔定律”。

教师应向学生指出:无论是运用实验归纳法还是运用理论分析法去探求物理规律,都能使学生在理解物理规律的同时掌握探求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

【教学设计策略】

(1)教师向学生演示实验:用注射器封闭一定质量的空气,如图2所示。从注射器上的分度线直接读出空气体积,再从压强传感器上读出空气压强。

图2气体被压缩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演示该实验的过程中,改变气体的体积一定要缓慢进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目的是让注射器内部空气与外界空气充分进行热交换而达到热平衡,使注射器内部空气的温度始终保持不变)。

(2)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并把所获取的实验数据记录在如下的表格中。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首先是定性分析。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了实验数据之后,问:如果气体压强变大,则气体体积将如何变化?反之,如果气体压强变小,则气体体积又将如何变化?(如果气体压强变大,则气体体积将变小;反之,如果气体压强变小,则气体体积将变大。)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不难发现:虽然在压强和体积这两个物理量中,一个物理量变大的同时另一个物理量变小,但压强与体积这两个物理量的乘积确大致相同。由此引导学生猜想:压强变化是否与体积变化成反比呢?

其次是定量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处理实验数据:以体积为横坐标,以压强为纵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实验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连线,得到“玻意尔定律”的?妆-V图像。通过观察“玻意尔定律”的?妆-V图像,不难发现,该?妆-V图像基本遵循数学上的“反比律”。此时,教师应向学生进一步说明:在物理学史上,大量实验已证明,在玻意尔实验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实验过程中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玻意尔定律”的?妆-V图像就一定遵循数学上的“反比律”。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实验结论: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与体积成反比。这个结论叫“玻意尔定律”,这就是玻意尔在1662年对外公布的自己的实验发现。

3.“玻意尔定律”之讨论

【教学设计理念】

在继续讲授新课环节中,基于初步形成“玻意尔定律”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准确表述“玻意尔定律”并加以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玻意尔定律”。

(1)准确表述“玻意尔定律”:①文字表达;②数学表达;③图像表达。

(2)强调“玻意尔定律”中的关键词、公式中各字母的物理意义及单位。

(3)讲明“玻意尔定律”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

(4)指出“玻意尔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

【教学设计策略】

(1)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准确表述“玻意尔定律”,而准确表述“玻意尔定律”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玻意尔定律”的文字表达

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②“玻意尔定律”的数学表达

如果用?妆1、V1和?妆2、V2分别表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等温过程中任意两个状态的压强和体积,那么“玻意尔定律”就可以用数学表达式(公式)表达为

■=■或?妆1V1=?妆2V2或?妆V=k(常数),条件:T=C(常数)

③“玻意尔定律”的图像表达,如图3所示,?妆-V图像是反比曲线,这一条反比曲线叫等温线。

图3 玻意尔定律图像

(2)教师应向学生强调“玻意尔定律”中的关键词、公式中各字母的意义。

①关键词:“理想气体”、“等温”、“反比”。

②公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妆1、V1分别表示理想气体处于第一个状态下的压强和体积;?妆2、V2分别表示理想气体处于第二个状态下的压强和体积。

(3)教师应向学生讲明?妆、V两个物理量的单位。

在用“玻意尔定律”公式进行计算时,?妆、V两个物理量常采用配套单位。

即,p1→pa,V1→cm3p2→pa,V2→cm3;p1→pa,V1→mLp2→pa,V2→mL;T→k

(4)教师应向学生指出:“玻意尔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

①成立条件: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温度不变。

②适用范围:温度不能过低,压强不能过大。

4.“玻意尔定律”之运用

【教学设计理念】

在“玻意尔定律”的巩固应用环节中,基于用多维度去准确表达“玻意尔定律”,弄清“玻意尔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的基础上,练习运用“玻意尔定律”去解释物理现象、推断物理结果、解决物理问题,训练学生科学思维,交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物理规律和巩固物理规律。

【教学设计策略】

(1)如图4所示,请同学们用“玻意尔定律”解释输液器的原理。

图4

教师引导学生解释:因为随着药液流出,瓶中的液柱稍有降低,上方气体体积稍有变大,压强稍有减小,使得瓶口处的总压强稍小于外界大气压强,外部大气压强就将空气从进气管压入瓶中加以补充,使瓶口处的压强基本上保持在一个大气压,如此等等,使药液能均匀稳定地滴下,不随瓶中药液的逐渐减少而改变。而在开始时,瓶中气体的压强大约为一个大气压,瓶口处的压强略大于一个大气压,所以在开始的一小段时间内总是滴得很快。

(2)用打气筒给一自行车内胎打气。设每按一次打气筒,可打入压强为1.0×105pa的空气125cm3。这个自行车内胎容积为2.0L,假设胎内原来没有空气,那么按了20次后,胎内空气的压强有多大?设打气过程中温度始终不变。

教师引导学生解析一

以每次打入胎内的这部分空气为研究对象。

初状态:压强p1=1.0×105pa,体积V1=125cm3。

末状态:压强p2′=?,体积V2=2.0L=2.0×103cm3,体积。

根据玻意尔定律:p1V1=p2′V2,

得:p2′==■p1==■×1.0×105pa=6.25×103pa

打了20次空气之后,胎内气体的压强:p2=np2′=1.25×105pa

教师引导学生解析二

以打入胎内的所有空气为研究对象。

初状态:压强p1=1.0×105pa,体积V1=125×20cm3。

末状态:压强p2= ?,体积V2=2.0L=2.0×103cm3,

根据玻意尔定律:p1V1=p2V2,,

得:p2=■p1==■×1.0×105pa=1.25×105pa

四、结语

物理规律是中学物理的重要教学内容,我们应该认真去研究物理规律的教学特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娴熟运用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努力完成物理规律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新乡,张军朋主编.物理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冯杰主编.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孙枝莲主编.中学物理教学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韩景春,邹万全主编.物理教学论.香港:银河出版社,2004.

[5] 刘力编著.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作者:邹万全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中职数学教学理念的转变

摘要:伴随着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及中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数学教学面临新要求、新挑战。中职数学如何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按照中职数学教学规律及中职学生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已经成为一道重要课题摆在广大中职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文章正是以此为背景,对创新中职数学教学理念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中职数学教学理念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学教学理念要紧跟新课程教学改革步伐,按照中职教育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从新时代中职教育新规律出发,按照新课程具体要求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推动中职数学教育按照新课程要求予以推进,才能够更好的符合新形势下中职数学教育规律,才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新课程理念下创新中职数学教学理念的具体路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中职数学教学理念转变需要不断优化中职数学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

新课程理念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教师要改变过去传统模式下单纯的授课者这一角色,更重要的是在新课程要求下成为授课的组织者、参与者、辅导者,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逐渐在新课程理念下得到重视和应用。按照这一理念,要求中职数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善于创新教学的新思路,不断改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作用,营造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真正让学生自主、能动的参与到实际数学学习中去;要鼓励学生课堂上敢于发表不同观点和见解,为学生的自由交流留出足够多的空间;同时,还要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必须要按照上述要求不断优化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中职数学教学理念转变需要明确数学学习目标,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进一步明确了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目的,其中还包含着重要的教学理念,提倡让学生在掌握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为学生提供一种能够快乐学习、愉悦学习的环境,不断提升中职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和教学理念,必须要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建立起明确的教学任务,将各阶段教学目标予以分解和细化,根据中职数学教学规律和中职学生学生特点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做好中职数学教育的基础教育工作,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谈创新教育、谈应用教育、谈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将会是空中楼阁;其次要做好中职数学应用型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工作,让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成为一种“必须”,更重要的是成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的“必需”,着眼于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再次是在做好基础性教学工作和应用性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中职数学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中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综合应用能力。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下转变中职数学教学理念的极为重要和关键一环;对于中职数学教师来讲,必需要深入把握和理解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可以实现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体会到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

三、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中职数学教学理念转变需要教师指导下不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动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能够完全打破传统的以单纯听课为主的学习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能力。要想实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这一教学理念,需要广大中职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积极、主动开展如何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各项工作;主动开展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由传统被动接受变为新课程要求下积极主动探索的各项工作。中职数学教师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必须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全面把握和认识到中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规律。中职学生正处于逐步成熟的过渡期,其心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叛逆性,对事物表象性比较敏感,往往难以做到在很长时间内精力集中。数学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要想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必须要全面把握中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规律及特点,在把握规律及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与数学学科更好的结合;其次,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兴趣入手,重视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数学中的重要性;最后,中职教师要为学生留出更多的自由讨论和自由思考的时间,通过学习集体探讨学习和自己摸索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结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中职数学教学开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中职数学教育教学要想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任务,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当然,中职数学教学理念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广大中职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不断探索转变中职数学教学理念的具体路径和科学措施,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努力实现这一转变。

参考文献:

[1]孔祥富.中职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几个热点问题的解析与思考[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11).

[2]黄志文. 新课程中职数学教学的行动纲领——对2009年中职数学教学大纲的认识与解读[J].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

[3]梁群.抓住中职数学与专业课程的连接点对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作用[J]. 才智, 2012(6).

作者:黄绍海

第三篇:转变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

摘要:对于公共管理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善于解决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比单纯灌输管理知识更为重要。公共管理的学科历史相对短暂,学科体系还处在不断完整之中。在目前的学科框架下,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完善:突出学习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情趣;夯实基础知识,突出理念教育;实现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将来从事的工作大部分是管理工作,因此教授他们解决管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比讲授管理知识更为重要。但是鉴于公共管理较为短暂的学科历史,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如果我们将威尔逊1887年发表的那篇经典论文——《行政学之研究》——作为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诞生的标志,公共管理学也才走过百余年的历程。一百年,对于一个学科而言,太过短暂。在我国,由于学科调整的原因,自20世纪50年代,就废除了公共管理的研究与教学。一直到20世纪末,国务院学科委员会决定对学科进行调整,公共管理学作为一级学科,才跻身大学教育。这次学科调整的重大举措之一就是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五个二级学科。此次调整提升了公共管理的学科地位,但是调整后的公共管理学科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是行政管理和其他二级学科之间存在非对称关系,行政管理是其他二级学科的基础;二是二级学科之间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三是学科整体并不完整,很多领域没有囊括进来。

这种学科结构性的矛盾,使得公共管理的教学内容设定存在模糊和争议。不同高校的公共管理教学课程可能存在较大差异。鉴于篇幅限制和本文探讨的主题,笔者在此不对公共管理教学内容的设置进行探讨,而重点探讨在这种体系松散、内容庞杂的学科现状之下,如何实现公共管理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上所述,公共管理的学科历史“短暂”,其学科体系尚在不断完善之中。这种现状也使得公共管理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并不很高,很多考取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多是调剂而非主动报考。这种状况使得公共管理的教学面临挑战:在客观上,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内容茫然无知,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应该从何处入手切入这一专业学习;在主观上,很多学生没有激发出学习的热情,他们对这一专业的学习抱有某种抵触情绪。这种状况,对公共管理的教学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要实现公共管理教学的良好效果,首先要突出公共管理的学习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在此基础上,良好的教学手段和内容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基于教学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情趣。

联系社会时事。现代社会是一个政府职能空前广泛的社会。自凯恩斯主义诞生以来,政府的职能已经延伸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现实中,很多社会现象都与政府密不可分,随处可见政府的身影。关心时事的学生非常渴望了解这些社会现象发生的背景、过程及背后所蕴含的原理。而如果能够在课堂中将这些社会现象阐释出来,会激发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以下的案例:

为何会发生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为何要注入4万亿的投资以应对这一危机?这一举动将取得何种效果?近十余年来,中国的房价如何节节攀升?为何政府需要出面遏制房价上升?如何遏制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国政府为何要承担起铁路交通的职能?春运的症结是否是政府职能错位所造成的?

这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社会时事,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渴望能够获得解释这些社会想象的答案。在教学中,贯穿这些社会时事,用公共管理的原理来阐释这些时事,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热情甚至会延伸到课下。这种现象在笔者多年的教学体现中感切身受。当在课堂上深入探讨某一热点时事后,不少学生意犹未尽,自己会主动搜集资料,课下寻找老师再次探讨,或者邀请老师举办讲座。

凸显学习价值。公共管理的培养目标是为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输送管理人才。近年来,公务员考试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很多学生也希望通过学习,为将来考取公务员奠定基础。公务员考试内容涉猎广泛,这与公共管理的教学内容相契合。戴维﹒H﹒罗森布鲁姆认为,公共管理具有三个研究途径:管理、政治与法律。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公共管理涵盖领域的广泛。单就《行政管理学》一门课程而言,就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法学等多个学科。而且,公共管理系是为数不多开设逻辑学的专业。这些教学内容与公务员考试内容相契合。良好的学习将为学生考取公务员奠定坚实的基础。向学生明确公共管理学习对他们考取公务员的帮助,将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当然,公共管理的教学内容还不单单局限于政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战略管理等课程,也可以为学生将来进行企业提供很好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这些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帮助,也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凸显教学的理念教育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与内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自主性地构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回归知识,促使教材知识活化。

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它只是公共管理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全部。相对于知识教育,理念教育在公共管理教学中占有更为重要的位置。所谓理念教育是指,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充实学生的人文素养。理念教育在公共管理高层次的教育中更为重要,它也是公共管理教育价值的体现。在笔者进行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曾经有学生这样询问笔者:“老师,我毕业后并不想进入政府工作,还有必要学习如此生僻、晦涩的公共管理专业论知识吗?”这一提问代表了学生对知识教育和理念教育的模糊。笔者一般会通过案例分析来诠释理念教育的重要性。如以下的案例:

秃鹫在印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秃鹫可以快速处理尸体,从而避免尸体腐败而传染疾病。但是近几年,印度秃鹫以每年50%的速度在递减,这意味着要不了多长时间,秃鹫在印度就会绝迹。鉴于秃鹫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生物学家开始寻找秃鹫死亡的原因,以期挽救秃鹫。他们的第一反应是秃鹫可能得了某种传染病。但是通过秃鹫尸体的化验,没有发现任何疾病。化验只是显示秃鹫在死前有肾衰竭的症状。这一结果使得研究陷入了停止和困境中,生物学家们不知道如何才能破解秃鹫大批死亡的原因。此时,一位名叫奥克斯的生物学家独树一帜,他决定从秃鹫的食物而非秃鹫本身去寻找答案。他搜集了几十种能够导致肾衰竭的药物名单,然后在印度进行实地调查,以核实是否有这些药物在使用。经过调查,发现其中一种药物——双氯芬酸——被广泛使用。双氯芬酸被用来缓解牛的痛苦。由于牛在印度的特殊地位,死牛不会进入人们的餐桌,而被放置野外,被秃鹫所食。秃鹫啄食这种残留药物的死牛时,就会导致肾衰竭,从而大批死亡。秃鹫死亡的原因被找到了。只要禁用这种药物,就可以拯救秃鹫。

这是一个生物学家科研的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生物学家与公共管理学家在研究思路上几乎完全相同,他们唯一的区别在于使用的研究工具不同,公共管理学家只不过不会使用仪器去化验动物的尸体罢了。他们最需要的是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用一种独到的视角去寻找事物发生的原因。公共管理的理念教育,其实质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寻找问题的独到视角。笔者会告知学生,即使你们毕业以后不去政府部门工作,但是通过学习所获得这种寻找事物发生原因的能力,将是任何行业都需要的。因此,理念教育将使得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更能体会到教育的价值,也使得他们在进入社会后,更能适应各行各业工作的需要。实际上,让学生认识到公共管理理念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是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的方式之一。

3 注重有效的案例教学

杜宝贵和孙萍在《论正确认识MPA教学中的几个关系》一文中强调,公共管理教育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处理好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关系。 如何实现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提升公共管理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笔者认为,可以秉承“用理论贯穿课程、用案例诠释理论”的授课原则,实现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

“用理论贯穿课程”,是指课程教学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学科框架,不能使得学生感觉该课程杂乱无章,无从把握。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每学期的第一堂课就和学生“约法三章”,其中的“一章”就是:要求学生每人必须准备一个笔记本,要记课堂笔记。记课堂笔记要把握两条原则:一是笔记只记框架性的内容;二是在记录框架的过程中,如果感觉有几点内容能给自己特别的启迪,就马上在笔记上记录下来,以便课后的进一步思考,或者进一步查阅资料,进一步和教师交流、探讨。基于这样的原则,教师的课堂教学课件也尽力保持简练,教师是“讲”课,不是“背”或“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有更多思考和交流,而不仅仅是去“记”或“抄”课件内容。这种条理、简练的框架式记录,会让学生对课程的理论体系非常容易领会和掌握。

“用理论贯穿课程”并非是要单纯讲授理论,恰恰相反,对于每一点理论的讲授,都需要秉承“用案例诠释理论”的原则。用生动的案例来诠释理论,会让学生对理论的把握会更深刻。如笔者在讲授“精英政治”及托马斯·戴伊的精英决策模型时的例子:

托马斯·戴伊的理论说:美国尽管是一个“民主”国家,有近3亿人口,但是掌控美国的只有几千人。这几千人通过政治议程、传媒、教育、金融等掌握美国。这种单纯的理论说明,很多学生很难对这一理论有深入的理解。我通过分析“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来诠释这一理论。

良好的案例分析会启发学生讨论和思考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理论。恰当、合理的案例分析,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论认知;而系统的理论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运用理论解释现实事例的能力。

4 提升学生的科研情趣

对于大学教师而言肩负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使命。如何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对于学科历史短暂、与现实有着密切联系的公共管理而言,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更为重要。唯有将研究成果不断吸纳入教学体系,才能不断夯实公共管理的学科基础,充实学科内容;唯有将研究成果不断吸纳入教学体系,才能使得公共管理与现实保持密切的关系。公共管理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需要在教学中充实科研成果。公共管理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单纯基于知识的记忆和讲授,难以受到学生的认可和青睐。唯有不断对问题进行挖掘,以一种更为新颖和深邃的思想来洞邃知识,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深邃的思想,并获得思想的震撼,是大学人文教育的追求目标之一。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没有持续、深入的科研,是难以想象的。而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学生分享,不断更新知识和理念,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需要培养学生亲近科研成果的兴趣。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如果要获得巨大的社会推动力,除了需要自身完善的理论构建外,还需要社会予以关注和汲取。一个单单为学术界所阅读和分享的理论,其社会推动力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公共管理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亲近科研成果的兴趣和热情。学生亲近科研成果的情趣首先表现在学生喜欢阅读相关的学术期刊和经典论著。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鼓励学生去阅读《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政治学研究》、《公共管理学报》、《中国行政管理》这些本学科的学术期刊,鼓励他们去阅读亚里士多德、亨廷顿、黑格尔、托克维尔等大师的著作。让他们知道,研究并不遥远,学术也并不陌生,在他们渴望思考的时候,研究和学术就触手可得。这种阅读取向的培养,可以避免公共管理的研究成果束之高阁,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学术成果的阅读,可以深化学生的认知深度,从而使得教学与科研能够实现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周志忍:《论公共管理的学科整合:问题、挑战与思路》,《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P30-36.

[2] (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P2.

[3] 杜宝贵 孙萍:《论正确认识MPA教学中的几个关系》,《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3期.P92-93.

(责任编辑:张 萌)

Changing the Idea of Teaching and Innovating the Methods of Teaching:

Innovation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public management

WANG Gang,TONG Chunfen

(Law & Politics School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

作者:王刚 同春芬

上一篇:汉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施工监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