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适应学习方式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2022-09-1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与转换, 强调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创新。为此, 根据我校的办学模式—双适应、双发展, 结合课改的新理念, 我们确立了“新课标下的双适应学习方式研究”这一实验课题。其实验目的在于:以情感联系和沟通为纽带, 让学生喜欢老师和老师所教的学科, 从而构建学生乐学的心态;以问题解决为目标, 让学生在做学问中学会学习, 形成会学的技巧,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怎样进行双适应学习方式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呢?笔者谈一些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和归宿。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要三个维度并重, 即知识与技能并重、过程与方法并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因此, 虽然说教学目标以生成而精彩, 但教学设计时必须预设恰当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活动, 应该让学生学会哪些知识, 形成什么技能, 怎样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用什么方法 (即学法) 去学习,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哪些熏陶和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不能生硬地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去做, 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目标。

二、教学组织的设计

课堂教学的效益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组织是否严谨、是否科学。新课程既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知识的建构者, 也强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 必须兼顾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边作用, 绝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片面强调一个方面的作用, 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的作用。课堂教学的组织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教师的眼中要有学生, 心中要有学生, 把对学生的爱融于教学活动之中。要善于根据课堂的变化适时组织、调控教学过程。如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井然有序的教学结构、诙谐朴实的课堂语言、适时适度的质疑问难、恰到好处的评价激励, 都能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 真正做到亲密有间、刚柔相济。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传统的教学把大纲看着是教学的纲领, 把教材看着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强调教师是教材建设的开发者, 要求教师建立起全新的教材观, 把教材当作一种参考资料。教师只能是用教材去教, 而不是教教材。现在的新教材, 插图增多了, 归纳与总结性的话语少了, 更多的是一些引导性的话语。在教学活动中, 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 恰当地重组教材, 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 创新教学内容。把教材中呆板的画面设计出一些实实在在的学习情境, 让一幅幅画面鲜活起来, 让学生从现实的生活中去感知知识的有趣和魅力。因为, 教材永远落后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生活化、生活内容问题化。设计出让学生思维实现飞跃的一个个闪亮的教学环节, 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学习。

四、课堂结构的设计

课堂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师生双边活动, 必须有其独特的教学结构。虽然说课堂教学不唯模式, 但还是要有一定的模式作为基础, 最终达到运用自如的境地。经过三年多的探索, “双适应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结构为:创设情境、引入激趣——师生互议、确定目标——围绕主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指导学法——实践再创、发展能力——师生互评、拓展课堂。

1. 创设情境、引入激趣。

“学习来自问题, 问题源于情境”。在教学中, 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 创设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 将生活内容问题化, 以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 将学生导入“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地。

2. 师生互议、确定目标。

巧妙地引入课题只是一节课良好的开端。如何将学生的思维导入创设的情境中, 巩固和发展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标呢?我们认为, 这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 说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所以, 为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 我们根据新课标“以人为本, 以学定教”的基本理念, 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 让全班学生共同关注教学目标, 先让学生相互议论, 说出自己的学习需要, 想知道些什么?然后, 再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 由教师予以适当补充, 为本节课的学习导向、领航。

3. 围绕主题、自主探究。

在实践中, 我们普遍感到, 让学生围绕学习的主题, 带着问题去大胆猜测、想象, 认真动手、动脑、动口, 在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辩一辩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自主建构新的知识系统, 是培养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理解学习内容、形成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的根本任务。

4. 合作交流、指导学法。

这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去感悟、体验要建构的内容与知识。教学中, 我们围绕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或同桌互议, 或小组交流, 或全班研讨, 由此抽象概括出新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矫正个体探究中的偏差, 从而形成共识, 实现“学法多样”与“解法优化”的和谐统一。

5. 实践再创、发展能力。

通过实践, 我们还认识到,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的问题情境。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掌握, 又能拓展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产生创新的意识, 而且还是形成学生技能、技巧,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6. 师生互评、拓展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困惑和新的需求, 是评价师生间互动学习的成功与不足, 唤起师生新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促进教师改进教法, 促进学生改进学法, 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的最佳学习方式。

上一篇:衡阳贿选事件对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启示下一篇: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