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5-05

试论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13篇)

篇1:试论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和清晰的声音来转换书面语言,它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练习形式。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朗读既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字、词、句、段与篇能够进入学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因此,狠抓朗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166-02

“朗读是把文章念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学习文章时,只有进行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体悟文字所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低年级儿童由于刚刚进入小学阶段读书,阅读时注意力不够稳定,如果出声地朗读能刺激听觉系统,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主意能保持稳定。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日常教学中常常把朗读当成一个贯穿新课教学的线索,或者说是训练的环节。其实,通过朗读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观点,意味着学生理解的差异。

因此,朗读在小学阶段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和教师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朗读上,这更突出了朗读的重要性。从朗读教学的现状看,有些专家、优秀教师为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性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1.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

从现状看来,小学朗读教学中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采取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看上去比较热闹,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读而读,没有用心去读,更谈不上用情,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此外,教师总是有选择性地盯着一些朗读较好的学生,其他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当听众。这样的朗读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其次,还有就是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过于单调,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得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课标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还有,教师的朗读指导机械,单调的情况通常出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再如,当学生朗读一些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时,就认为这些句子应该读得重些,而事实上,有时候一些句子重音轻读,反而更能突显出句子的感情效果。

2.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在朗读中,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只能做个忠实的听众,或甲生读了乙生读,或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2.2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朗读教学要求学生能正确的朗读课文,流利的朗读课文。①这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而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作具体指导。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2.3只求形式不求实效。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到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2.4朗读的面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3.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常见弊病及成因分析

我们就小学生的朗读作了一些调查,发现小学生的朗读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我们根据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在朗读时的注意力、预习时间、内容理解程度、停顿划分等内容进行调查了解,从而归纳出这些朗读弊病产生的原因。

3.1朗读时“多字、漏字”。(1)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2)学生读得少,不熟练。学生预习不充分,在指名读课文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3.2朗读时“唱读”(1)学生对感情朗读的方法不够理解,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好。(2)在低年级时养成的拖腔拖调的习惯没有及时纠正。

3.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1)学生在朗读时的构词能力不强,导致语法错误。难以知道在什么地方停顿。(2)在低年级时养成用手指着读的习惯没有纠正。

3.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1)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只求速度,不求理解。(2)品味朗读指导不够。

在成因分析的时候,我们觉得许多原因是肯定的,如朗读时“多字、漏字”肯定跟学生读得少,不熟练有关,碰到这些情况,我们就没有再去用其他一些方法进行测量,这样做,也许会影响到成因分析的科学性。

4.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和教学目标来看,不同学段的儿童有不一样的朗读特点,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结合不同学段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达到优化朗读教学的目标。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总之,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中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要注意不同文体的朗读会带来不同的感受。朗读凝聚着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在教学中,要让小学生单一地从课文中去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点很难。但是我们可以让课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来把握文章的感情朗读,这样就显得容易多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明反复朗读的重要性,文章愈好,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的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感情,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实训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得熏陶和感染。要尽量让学生多朗读,调动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深刻理解课文,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2]罗熙、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种朗读训练方法尝试,2005年10月第5期

[3]张立、重视朗读教学 培养学生语感、中国教师,2006年6月第3期

[4]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

[5]王宗海主编、有效教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篇2:试论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九所镇乐一小学 麦惠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虽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篇3:试论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应对这种情况?这个时候, 教师就应该心平气定, 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预设, 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了。而切不可包办代替, 再搞满堂灌了或者大动肝火, 毫不留情地对学生进行训斥。殊不知, 这样只能把学生带到云里雾里, 搞得学生一头雾水。因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 对话的“提问者”, 纪律的“管理者”, 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呈现的信息的“重组者”。那么, 怎么应对这种尴尬的局面呢?

首先, 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预设是否要求过高, 是不是提出的问题过于空泛, 难度过大, 没有教学的针对性, 结果只能对学生启而不发。如果确实是这样, 教师就应该改造自己的教学预设了。因为“要上好一节课, 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 它需要教学者站在高处, 从整节课来谋划, 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 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才能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疑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 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 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的设问,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陈旭远黄薇编著)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把课堂上的提问进行分解, 做到“单刀直入”, 步步为营, 然后再把分解的问题整合, 回到主题。也可以针对所提问题, 让学生读课文的有关片断, 理解课文内容后, 再重复所提问题。当然, 如果将这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效果当然更好。如:我在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 学生初读课文后, 我向学生提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就没人能回答。我于是让学生读读课文三到五自然段, 并且边读边想, 这几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事;然后让学生读读六到八自然段, 又想这几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事, 这时, 学生自然明白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帮助作者修改作文和作者应邀到叶圣陶先生家里做客, 亲聆先生教诲的事。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反思自己的教学预设是否脱离学生实际, 他们的生活是否和课文所写不一样, 课文写的内容、事物他们是否熟知。如果有这些情况, 教师就应该给学生补补自然常识课了。比如:在教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课文时, 当学生回答不出“小钱为什么到台湾才能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 教师就应该把有关白血病、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台湾的骨髓库等知识概要的告诉学生, 这样你的问题学生还能回答不出来吗?

其次, 教师遇到学生回答问题冷场时, 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给学生适当的诱导, 可以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 从相关的问题、有紧密联系的问题开始, 一步一步地向所提问题靠近, 采取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突出重点, 分散难点。此外, 教师还可以运用一些教学机智, 利用讲故事、讲笑话等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打破全班没人回答的尴尬局面。当然, 如此一来, 可能会造成拖堂, 但是, 为了修正自己的教学失误, 为了更好地开拓学生的思维,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 拖堂两三分钟是可以获得学生的理解与尊重的。

总之, 教师提问题遇到冷场不是学生没有信息反馈, 而是反馈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信息, 是教师应该修正自己教学预设和教学行为的信息。对于一个致力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师来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

篇4:试论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现象及对策

关键词:语文教学 低效现象

中图分类号:G33.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a)-0140-01

语文作为知识和素质的载体,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物质财富的源泉,都充分体现了语文在我国社会、经济、人文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近年来作为其他学科基础的语文却越来越得不到大家的重视,渐渐输给其他学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语文教学低效现象严重。语文教学缺乏创新意识,成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1 语文教学的特点

1.1 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

每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无时无处都开始接触到语文。语文是我们涉及生活,学习其他学科文化知识的基础和必备工具。人们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具有独特的看待问题的视角,各自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等等,都是在语文的基础上长期形成的。每件事物在人们心中产生初级印象都是从理解开始的,而理解离不开语文的学习。当我们解答数理化习题时,读题分析靠的是语文,证明诠释靠的是语文,归纳解答也靠的是语文。即便你的生活充满了很多好奇,你求知若渴,如果你不具有一定的语文理解能力,那也只能望着一摞摞的书本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因此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

1.2 语文教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语文教学应教会人们如何表达自己,如何理解问题,如何进行文化交流。当我们听到一首沁人心脾的歌曲时,被具有优美动听的歌词所感动时,这便是语文;当我们看到雄伟壮观的景色时,不禁驻足想为它吟诗颂词、谱曲歌唱时,这便是语文;当我们站在台上演讲或是主持会议,热情饱满、慷慨陈词时,这便是语文……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会看到语文,语文源于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应当深入生活、服务于生活。

1.3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识知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仅是考试,它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识知。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加强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塑造独立人格。语文除了对智育的培养外,更不能忽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语文教学的两大特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决定了语文不是单单的识别几个字、读几篇文章那么简单的事情,语文教育而是应重在学做人。语文教育的内涵正如高尔基所说:“文学即人学”。因此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识知。

2 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原因分析

通过语文教学特点的分析可知语文教育在青少年的培养中是十分重要的。在一项学科兴趣的调查研究中,语文学科位于“最喜欢学科”的第二位,可见语文学科是受到大家喜欢的,但是有许多学生表示喜欢语文学科但是不喜欢上语文课。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现象明显。

2.1 语文课堂教学倾向于应试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许多老师由于急功近利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短视行为。语文课堂教学只是侧重文章段落、词汇记忆、智育开发、成绩提高,却忽略了语文教学最精髓的东西:思想文化的感知、学生兴趣的开发、美育德育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牢笼里,教材、讲义、试卷,唯分至上;出题、做题、解题,题海战术,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被淡化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被扭曲了。学生被应试教育格式化了,知识面狭窄,文化素养偏低,养成了考什么学什么的学习态度。长期下去,语文教育不是培养出了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批判精神,智育德育共同发展的青少年,而是把青少年变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具。

2.2 学生偏科造成语文课堂教学低效

当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科数目增多,学习压力加大,有些学生会出现偏科的现象。大多数的学生会出现重理轻文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理科答案标准,把握技巧提分快,学生没做出一道题会有一种成就感。相比之下,文科答案给分主观性强,题目难把握,要想写出好的东西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学生会认为这是一种投入多却见效慢的学科,因此会对语文的热情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生就认为语文的学习就上课听听,做做练习题就可以了,忽略了语文学习应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是把很多的课余时间用到了提分快的数理化中去了。

2.3 有些老师的知识、教学方法跟不上教育的发展

存在一部分老师由于长期工作在一线,接触的只有教材和教材参考书,缺少教师从业的培训,知识陈旧得不到更新,课堂教学模式也很少改变。长此以往,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缺乏创新,显得十分无聊;学生也只是机械式的接受语文知识,学习兴趣大减,更谈不上学生美育德育的培养。因此,语文老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成败。

3 语文课堂教学走出低效的政策建议

3.1 创新教学方式,重在学生人格的塑造

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首要措施应是走出应试教育的牢笼,立足语文教学教材,创新教学方式,把握课程改革新理念,在保证学生智育的培养下更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语文老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应将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青少年所应具有的理想、信念、品质等等传递给青少年,塑造青少年健康的人格,促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

3.2 转变学生观念,使学生主动去学

激励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刺激需要,才可以激发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激励理论也同样适用于青少年的语文学习中来,只有青少年认识到自身对语文学习有需要,才可以从根本上激发青少年学习語文的动力。有些青少年认为凭着自己多年来的积累不用再花多余的时间去学习语文,只有叫他们认识到自己在语文方面的欠缺,他们才会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动力。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合理的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比如定期举办作文班级比赛,征集同学们各种题材的作文,然后评选出每期的优秀作文,在班级传阅,使每个同学发现自己与优秀作文的差距,从而激励同学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3.3 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学质量

每个教师都应为自己的学生负责,具备扎实的教学知识,准确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学习储备知识,根据环境的变换不断的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保证传输知识的质量。每个老师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更要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比起传输教材知识外,育人更加重要,因此要求每个老师都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不同的问题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总体来说,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要求每位老师都应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巩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参考文献

[1] 张志英.浅析高中语文教学[J].2011(29).

[2] 林东清.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如何传递语文之道[J].语文文学探讨.

[3] 高芳.浅析高中语文教学创新[J].语文教育研究,2011(22).

篇5:试论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

篇6:试论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小学不同的年级段都强调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朗读教学在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可以提高学生语感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效果欠佳的现状,我认为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加强朗读教学,优化朗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从而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

关键词 朗读训练 存在问题 教学对策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领略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然而一部分老师没有正确认识朗读的功能和作用。他们对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极其令人担忧。因此,朗读在小学阶段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朗读教学的现状看,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1、教师因素

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对孩子们的朗读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评议,导致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这样,朗读的韵味不仅无法体现,学生也只能肤浅理解文义。还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采取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看上去比较热闹,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读而读,没有用心去读,更谈不上用情,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此外,教师总是有选择性地盯着一些朗读较好的学生,其他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当听众。这样的朗读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2、学生因素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自控能力差,无法让学生自觉进行朗读。有的学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句一句地硬读,存在为了朗读而朗读的现象。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也有这样一种情况,老师读的文章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味,导致学生没有了朗读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从细小处入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其它因素

①朗读时间不够多。

40分钟的课程教学,学生的朗读时间往往不足10分钟,匆忙的朗读练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预习朗读中,要求学生通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连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却叫学生停下,转入下一程序,以过渡环节取代。

②朗读目的不明确。

教学中,针对一篇课文,老师只叫学生读,但在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没有点评,学生只是为教师的读而读,用心程度不够,事倍功半的朗读,导致学生缺乏目的性。

③朗读范围偏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上的朗读训练,大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几个优生,几个学生读来读去,大部分学生当听众,造成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读练习,导致朗读教学质量落不到语文实际教学中去。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

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来看,不同学段的儿童有不一样的朗读特点,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结合不同学段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达到优化朗读教学的目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项活动中由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示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

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其次,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创设适合学生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快乐,在朗读中宣泄情感;此外,教师恰到好处的激励评价也是必要的。学生在朗读的过 程中,总是希望自己的朗读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后,学生会更加愿意去声情并茂地朗读。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二)改进朗读方法

1、足时朗读

教师要根据年级、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充分让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做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楚,发音准确,读准字音,不破句,让全班学生读完,读好,读出感觉,读出情趣,做好读后评议,建立朗读的奖励机制,以表扬为主,不断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采用单一的阅读方法,教师要为他们创设意境,形成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的良好氛围。

2、精选朗读

学生要想在阅读中真正能读出情感来,需要老师在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比如教给学生阅读时停顿、轻重音、语调、速度、语气的方法。在课前要用心选择朗读训练点,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掌握技巧,举一反三,以提高课堂朗读教学质量。

3、是多样化形式朗读

朗读的形式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功能和适用范围不同,要充满激情指导学生朗读,可采取范读、引读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段落内容、层次内容;对于情趣较浓课文,特别是对话多的课文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课文渲染气氛的段落可用齐读。

总之,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字、词、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

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2] 罗熙.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种朗读训练方法尝试,2005年10月第5期.[3] 张立.重视朗读教学 培养学生语感.中国教师,2006年6月第3期.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2、《走进新课程》

3、《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

篇7:试论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读的时间严重不足

教师往往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以讲代读。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不足5分钟,朗读训练往往是如雁掠过,许多教师在学生还未彻底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学生的朗读漫无目的

在课堂中,往往会看到学生朗读了一遍又一遍,看似热热闹闹,其实缺乏层次,缺乏具体要求,读中缺乏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容易导致学生朗读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甚至产生朗读厌倦症。

3.教师的抽查以点带面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有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坐着当听众,而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由于怕耽误上课时间却连一次读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训练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怎能做到使学生会读,又怎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感悟情感呢?

二、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时间,让学生多读

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且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不可没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华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阐明意义,让学生愿读

让学生知道,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读者理解得深透并受到感染,就如同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替作者说这番话一样。因此,文章一旦被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朗读的态度得到了端正,积极性也会慢慢地提高。

3.激发兴趣,让学生乐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可根据课文特点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集体读、分小组读、指名读、领读、分角色读、表演朗读、比赛朗读、配乐朗读、想象朗读、展示朗读等,让学生乐读、争着读。

总之,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力,提高学习兴趣。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虽然存在着朗读时间不足、朗读目的不够明确、朗读对象不广、朗读指导方式单调等一系列问题,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读、愿读、乐读、会读,朗读教学一定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出艺术魅力!

篇8: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当今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一节课45分钟, 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10分钟, 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 如雁掠过, 且又“雁过无痕”。

2. 朗读目的不够明确。

男生读了女生读, 甲同学读了乙同学读, 看似热闹, 其实读前没有要求, 读中没有指导, 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 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书而读书, 没有用心、用情去读。

3. 朗读的范围狭小。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 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 大部分学生都是听众, 时间长了, 大多数学生就对朗读失去了兴趣, 认为朗读与自己没有关系, 都是那几个人的事。

4. 朗读指导不到位。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 常听教师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才叫有感情, 如何朗读才能读出感情, 于是就稀里糊涂地读起来, 遇到“啊”字就大声点以示抒情。有的教师即使指导也不得要领, 只重声音形式, 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 不重语言的内蕴。

5. 朗读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 但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 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 不到1分钟, 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 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学生的语感无法培养, 阅读能力难以提高。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 保证朗读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 要求用普通话, 声音响亮, 吐字清楚, 读准字音, 不读破句, 特别是自学性朗读, 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 切不可只做读的样子, 匆匆过场, 草草收兵。

2. 扩大朗读范围。

朗续训练, 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年龄小, 有着强烈的表现欲, 教师应该利用这一特点, 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人人都能展示一下风采, 人人都有做学习主人的意识。

3. 采用分层朗读。

学生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 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 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不同难度的语段要因“材”而读, 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 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 尽可能地找到每位学生的优点或进步, 及时予以肯定和赞赏, 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4. 指导朗读技巧。

篇9: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一、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二、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三、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驗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

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二、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

三、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四、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篇10:试论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是朗读,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早已被我们的前辈证明。

我是一名在农村教了二十多年的老师。在教书生活中我看到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形式教育,一些语文老师仅仅是走一下过场,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部分老师虽然有这种意识,但由于没有掌握朗读的正确教学法,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我在这二十多年的教学中归纳了一些农村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足。

语文课堂上讲读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只有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如雁掠过,许多老师在学生还未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对象不广。

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往往只盯住几个学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要是公开课更是如此,成绩差的学生,由于老师怕耽误上课时间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朗读的指导方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老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部分”,或“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念;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例如教学毛泽东写的《长征》一文时,如果不让学生理解逶迤、磅礴是表现红军在长征中受到的艰难险阻,而腾细浪、走泥丸是表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时,学生就不知道这些地方该读重读。

4.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

在课堂中,往往会看到学生读文一遍又一遍,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朗读缺乏层次,每次缺乏具体要求,读中缺乏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朗读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甚至产生朗读厌倦症。

5.有的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

农村教师由于受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比如,有些老师由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他们本身的朗读水平也不强,又怎能指导好学生的朗读呢?

6.学生的阅读量少,朗读面窄。

农村小学的孩子由于家庭背景、家长文化层次、课外书籍少等方面的原因,平时的阅读量少,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又不能做到哥哥俱到,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使得学生的朗读能力普遍不高。

二、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书。

反复读课文时学生走人文本的最好方法。教师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还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激励学生的朗读兴趣。其次,教师要想尽办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书。

2.朗读的形式要多样,让学生在朗读中寻找乐趣。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时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为了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快速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掌握多种朗读方法。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

组织朗读比赛,促进朗读教学,每一学期坚持开展一次朗读比赛活动,其中,既有集体朗读又有个人朗读比赛,通过朗读比赛,了解学生朗读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师对朗读教学的训练效果,从而为了更好地改进朗读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

4.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水平。

在课堂中,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教师引读、范读等朗读方法的指导,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及时的评价。

篇11: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

学生学习的个体化还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 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语文课堂管理也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其间,教师仍起主导作用。作 为课堂教学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为了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应将课堂管理作为 一种组织手段,具有严肃性,并带有一定强制性。它要求学生课堂上要步调一致,听从指导,不得自行其是。 这也是使语文课堂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学习习惯所必须的。另外,学生毕竟是课堂学习的 主体,我们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我们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是 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因此,它不是传统教学中那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所谓“中心”主宰案。语文 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具有强烈的民主

[1] [2] [3] [4] [5]

篇12: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句子的声 、韵和调 发音不准。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是否按标准音将每个字的声、韵、调念准了,在朗读课文时不要把字读错,不要带方言, 还应注意语流音变的问题。如,上声“一”、“不”的变调以及语气词“啊”的变音等。此外,教师在朗读时还要防止漏读、添读、倒读和读破词、读破句等现象的发生。教师要想做到不出现上述的错误, 就要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

2.朗读的方式不正确。正确的朗读方 式能给学 生以美的 感受 ,而不正确的朗读方式只能给听者以虚假、讨厌之感。在朗读教学中, 部分教师只是单纯地将字念准,照字读音,这使得学生只能听到声调平直或随意高低, 听不到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读法不叫朗读应该叫念字。还有部分教师在 朗读时声 音小且速 度快 ,平铺直叙, 没有声音和感情上的变化,不从文章内容出发,不管文章的体裁特点, 只是一味地模仿声音,形成一种固定的腔调,无跌宕起伏之感。要克服这种读法,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把握好文章的体裁,从文章的内容出发,深刻理解文章内容, 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根本。

3.不能理解 作品的思 想内容。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是对朗读提出的最起码的要求。 无论是什么作品, 教师在上课前都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 仔细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时代背景,弄清词句关系,理清文章脉络。只有对文章的内容、形式及语言特色有了全面的把握, 才能确定朗读基调, 才能使朗读有感染力、表现力。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加强范读 , 示范启发 。“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理解作者的情感, 把无声的语言文字用朗读正确、示范地表达出来的教学手段。教师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能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 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与教师、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教师要用好普通话、语调的抑扬顿挫、逻辑重音的突出、节奏的快慢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化解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

2.注重理解 ,读讲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 有的教师虽然注意了“多读”, 但往往把朗读 和理解截然分开,使朗读流于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又是深入探究课文的重要手段。从目标的层面讲,对课文不理解就 无法有感 情的朗读 ,也就谈不上培养朗读能力; 从手段的层面讲, 对课文不理解也就没有深入探究可言。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建 立在理解 课文的基 础上 ,正如鲁迅所言 :“在瞎弄里 摸索 ,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 通过朗读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和品味, 它们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

3.强化体验 ,感同身受。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可见,朗读教学不是从生动丰富的范文中抽象出朗读技巧, 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训练, 而是读者置身于作者的地位,用自己的口代作者说话,用自己的声音和语调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掘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因素”,形成情感记忆,建构情感图式,进行言语内化和语感渗透。

总之,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语调朴实、自然,不矫揉造作,不故作抑扬,语速适当、流畅,并恰当地 处理好全 文的节律 ,尤其是认真 处理好停 顿和重音 ,真正做到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篇13: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朗读教学;语文教学;问题及对策

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生在朗读上所花费的时间不充足。现在语文课堂的一般教学方式都是教师在讲解,学生听讲或者做笔记。这种讲解以及问答的教学方式完全占据了课堂的时间,学生很难有时间在课堂上进行课文的朗读。每节课只有短短四十分钟,学生用来朗读的时间微乎其微,课堂朗读几乎成了一闪而过的简要形式。这导致朗读成为了课堂上一个形式化的步骤,没有达到实质性效果。

2、朗读的范围较为局限。大部分老师让同学进行示范性朗读,都会选择那些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原因是教师们可能都会认为成绩较好的同学朗读也会做的很好,能够给学生树立较好的模范作用,教会学生如何朗读。但是这也造成课堂朗读部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在几个学生范围内展开,反倒是大部分学生一直在下面当听众,没有得到很好的朗读锻炼。这也造成了课堂朗读教学的局限与不足。

3、学生对于朗读缺乏准确的认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反正考试不考朗读,所以朗读没什么作用。因此,在语文学习中,他们往往更重视背诵以及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这也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读文章的时候单纯的只想背诵好,没有丝毫情感带入的进行机械性的读课文,所以学生往往对文章没有深入的进行情感探究,对文章的理解很僵化刻板。这些都是对朗读效果不够重视的后果,教师需要通过一些方式让他们认识到朗读的作用。除此之外,朗读还是对普通话练习的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课文的朗读能够很好的进行普通话的训练。

4、教师在朗读指导方面存在不足。综合现在课堂教学情况,不难发现在朗读教学模式上较为单一,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教育也是刻板、僵化的。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较强的理解能力,但在学习和模仿方面又有很大的潜能,所以在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很好的把握学生所具备的优势,对他们进行积极的指导,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在现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往往会将朗读任务分配给学生,学生便进行课文的诵读,大部分的学生在朗读的过程里都会遇到课文不熟悉的状况,这也导致很难投入情感进行朗读,也可能会导致普通话不够标准的状况。遇到这种情况,语文老师要能够负责细致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性教育,不能随之胡乱朗读,要能够让学生清晰的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改正。

二、提高朗读教学的对策与方法

1、增强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能够采取有效的对策提高学生对课文朗读的兴趣与热情,这是最有利于提高朗读教学效果的方式,也能够增强朗读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采取怎样的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与积极性是教育工作者所需要关注的重点。某市某外国语小学为了增强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了“我爱朗读”的活动,分别在每个班级分集体朗读和个人朗读的方式进行比赛。通过层层的竞赛学生普遍对朗读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同时也通过朗读比赛提高自身朗读水平,促进了语文的学习。

2、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给予有建设性的意见。大部分语文老师都将朗读当作课堂中一个教学形式,而没有将朗读这项内容作为重点对学生进行辅导或者提出一些有用的意见。课堂的时间较为短暂,语文老师在课堂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进行朗读,还要能够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辅导并给出一些合理且有建设性的意见。因此,语文老师让同学进行朗读之后,要能够针对学生的情感,阅读速度以及表达等各个方面分析学生朗读的优缺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给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由于课堂上的时间很是短暂,所以对每个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也并不现实,通过对个别典型学生朗读效果的分析指导与建议,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朗读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朗读的效果,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

3、增加学生朗读的时间。语文老师可以依据年级的不同以及教学安排的特点从而规划每堂课的朗读用时,并能够确保朗读的完成度。教师要能够确保有足够的时间支配在学生的朗读上,并且要求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清晰,连贯且富有感情,尤其在课前朗读的时候,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将课文读完整,不能中途打断,朗读变成一种形式化的步骤。在进行文章初步教学过后,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试读,让学生带着所了解的情感去读文章,感受其情感表达和内涵。在学生朗读之后,还要留一些时间让教师进行读后点评,通过点评,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魅力以及重要性。朗读的时间可以通过精简问题的方式预留出来,让不具效果的小组讨论时间留给朗读。

4、延伸学生朗读的范围。语文书本上朗读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老师能够通过精选一些课外优秀诵读材料的方式推荐学生朗读的方式来拓宽学生朗读的范围,通过优秀文章的朗读不仅能够增长学生的知识面,更能够给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促进朗读教学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胡丽艳.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读书文摘,2014-09-11.

[2] 张芳娣.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教育,2015-03-06.

[3] 刘建荣.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7-12.

上一篇:二人合作解除协议下一篇:十分钟话剧剧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