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9-10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青年教育, 习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 ”这充分显示出我们国家高度重视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特殊的群体, 他们不仅要承担对自身的责任还有承担对家庭、国家、社会、集体的责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情感态度, 是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有一定认知后把这种认知转变为具体的行动。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大学生为了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更好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主动承担责任和担当的人格品质。我们当代的大学生, 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作为未来社会最优秀的群体。他们在不久的将来走向社会, 融入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 或代表个人、或代表集体、或代表国家, 从事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时候, 其社会责任感的状况决定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 影响着个人、集体和国家。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整体上处于良好的阶段, 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热情, 对于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能勇于进行批判, 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始淡化。

(一) 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认知不足

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决定着大学生是否具有强烈地社会责任感。“责任认知是责任行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只有清楚的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等相关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把这种认知能力转化为认知行为, 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自觉的履行家庭、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但是针对种种现象了解到现在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停留于表面的认识, 不能深层次把握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他们认为只要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就好, 认为的主要是承担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没有清楚的意识到我们应该承担的就是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二) 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相分离

虽然现在的高校会向大学生讲述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内容等理论知识, 使大学生能够对社会责任感有一个浅显的认知, 却很少切合实际从而使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停留于表象, 不能把这种意识转化为行为。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老人在路摔倒了, 青少年却不敢扶, 因为他们大多考虑的是这件事对自身的影响, 需不需要为此而承担不良的后果。这就充分地显示了现在的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只是有一个浅显的认识, 仅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不能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 这也显示出大学生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相分离。

(三) 部分大学生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

在日益激烈的社会条件下, 部分大学生较多的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 认为个人的利益大于天, 当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集体的利益相冲突时大学生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了侵害, 而不是牺牲个人的利益来维护国家的集体利益。还有部分大学生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情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另外, 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上大学选择什么样的专业主要是为了自己以后能有个好工作, 取得高额的工资, 而不考虑自己上学是为了更好的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对于只有国家走向繁荣昌盛才能更好地保障个人的认识不够, 缺乏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

(四) 部分大学生对生活中的不良现象缺乏正义感

大学生一般对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却实施不到行动中。比如我们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当中发生的“小悦悦”事件, 当这件事发生的时候十八个路人在那经过怕承担以此带来的不良后果而选择默默离开, 最后只有一位拾荒的阿姨寻找孩子的父母, 这充分的显示出现在部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匮乏, 虽然内心里会对社会中的不良现象产生不满的意识, 但是却不能把这种意识转化为行为, 同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做斗争。而我们现在社会中最缺乏的也是这种有正义感的人, 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路径

(一)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坚持的原则

1. 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主要是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时候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设定教学的深度, 从而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 现在的大学生都非常有个性, 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这就需要我们高校的教师依据每个大学生的个人特点来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从而深层次的激发大学生的潜能, 这样也就更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也在针对性的实施教育。

2. 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应该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 而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必须经过一定的过程使大学生逐渐的对社会责任感产生认知, 进而使这种认知转化为行为, 通过循序渐进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能让他们更好地吸收教育内容, 慢慢养成社会责任感。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我们的高校不仅要教授大学生理论知识, 还要把理论和实际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 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把在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理论和实践是相互的关系, 理论指导着实践, 反过来, 实践又检验着理论。大学生一般是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 很少与社会接触, 这就需要我们高校经常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校内或者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来给大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 例如组织大学生去敬老院当志愿者等活动, 使大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明白自己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从而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奠定基础。

(二)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1.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受到良好的熏陶作用。中国古代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惜多次进行搬家, 这足以说明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重要。

首先, 需要我们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这就需要我们高校充分的利用好电视、广播、报纸等社会舆论的工具, 通过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来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意识并把这种社会意识转化为社会行为。

其次, 需要我们社会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这就需要我们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来引导大学生。我们国家或者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发布一些积极地、正能量的新闻、视频让大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对于网络中发布的不良的、消极地信息通过制定一定的政策、法律来制约这些不良的网络行为, 从而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来教育大学生。

最后。需要我们国家营造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我们国家必须必须制定公平、合理的奖罚制度, 对于那些主动承担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的人予以表彰, 并充分的发挥这些人的榜样示范作用, 对于那些不承担责任或者推卸责任的人给予一定的惩罚, 从而达到育人的效果。

2. 改善高校原有的教学模式

现在部分高校还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只是教师一味的在课堂上讲述理论知识, 而不能充分地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对于教师讲授的课程提不起兴趣, 自然不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 不能从内心形成责任意识, 也就不能使责任意识转化为责任行为。这就需要我们高校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运用现在新课标提倡的素质教育模式, 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校的教师可以把大学生分为几组, 给每一组都留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让大学生在讨论中充分的了解到合作的意识, 从而使大学生明白作为这个小团体中的一部分应该承担的责任。

另外, 我们高校不仅要传授大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 还要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把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 才能处理好现实生活中突发的社会事件, 而且大学生社会感的养成只有通过亲身的体验才能得到提高。这就需要我们高校经常组织例如志愿服务、义务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明白和了解自己本应承担的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3. 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 发挥父母的榜样作用, 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自出生以来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父母,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我们父母不断的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给大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父母在现实生活中不推卸自己本应该承担的责任, 孝敬父母、对工作尽心尽责、对社会中发生的不良现象能够主动承担以此带来的不良后果, 因为大学生对于父母来说是旁观者, 因而大学生也就不自觉地在其中模仿父母的行为, 从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次, 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除了父母以外教师是对大学生影响最深的人, 教师作为大学生知识的传输者会在无形中影响大学生的行为, 这就导致大学生会争相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增强自身的道德素养。教师自身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才能更好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才更具有说服力。最后, 我们还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模范形成的榜样进行学习。我们高校就可以经常组织或者布置让大学生观看类似的节目, 让大学生在这些现实的道德模范身上学到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认清自己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知能力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 因此本身是具有社会性的。社会环境的好坏都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在社会中的定位, 认清自我的价值。大学生只有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才能使大学生对社会中发生的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对社会中发生的事情进行理性地判断, 不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 使自己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进行更新。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 自觉地抵制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大学生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 就要不断的对自己进行自我批评, 从而不断的改善自身的精神境界, 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办法来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品质:首先, 大学生可以通过关注时事新闻、电视、报刊等媒介来了解社会中发生的事, 也要学习身边的榜样, 励志成为具有强烈地社会责任感的人。其次, 大学生还可以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 不断改善自身的不良行为, 并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总而言之,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够完备,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共同努力, 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全体的社会成员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从而更好的承担国家、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大学生这个群体是我们国家走向富强和民族实现振兴的强大力量, 是祖国的的未和希望, 因此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现在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处于弱化阶段, 目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着诸如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认知不足、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相分离、部分大学生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部分大学生对生活中的不良现象缺乏正义感等问题, 由此,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马志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及培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5.

[2] 崔静.H大学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 2016.

[3] 李爽.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的探讨[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2008.

[4] 丁文敏.大学生责任教育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化, 2012:18.

[5] 陈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0, 4:46-49.

[6] 傅晓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及培养[J].中国市场, 2011 (18) :177-178.

上一篇:对糖尿病坏疽患者抗生素应用情况分析下一篇:我国专利侵权诉讼中专家型人民陪审员制度研究